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因打靶与RNA干扰技术在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全 文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 5期
基因打靶与 RNA干扰技术在丝状真菌
基因功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冀颖 李梅 蒋细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 )
  摘  要:  随着丝状真菌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进行, 其提供的大量未知功能的基因序列, 为研究丝状真菌的基因
功能开辟了新的方向 ,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基因功能研究中最新的两种方法    基因打靶和 RNA i技术的
原理、技术路线和特点以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功能基因组学 基因打靶 RNA i 融合 PCR ATMT
Application ofGene Targeting and RNA i in
Fungus FunctionalGenom ics
J iY ing L iM e i J iang X iliang
(K ey Laboratory forB iological Control of M 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PlantP ro tection,
ChineseA 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 eijing 100081)
  Abstrac:t  W ith the comp le tion o f genome sequenc ing o f them ode l filam entous fung,i it prov ides lo ts o f unknown gene sequences
wh ich in itiates a new area o f study ing the functions of these genes. Furtherm ore, the research o f func tiona l genom ics has becom e a hot
topic of life sc ience. In th is paper, princ ip le, techn ica l route, features and applica tions o f gene targe ting and RNA i techno logy, w hich is
the latestm e thods on resea rch gene function, w as rev iew ed.
Key words:  Functiona l genom ics G ene targeting RNA i Fusion PCR ATMT
收稿日期: 2010-1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671400) ,国家支撑项目 ( 2006AD08A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2006AA10A2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2010-15) ,植物病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SKL20100P17 )
作者简介:冀颖,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E-m a i:l jing19860319@ 126. com
通讯作者:蒋细良,男,研究员, E-m ai:l x ljiang@ caas. net. cn
随着大量丝状真菌基因序列信息的测定, 以基
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已经成为目前生
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转基因、基因打靶和 RNA
干扰等反向遗传学技术是系统地分析基因的功能、
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基因组的时空表达以及发现和
寻找新的功能基因的有效方法。其中基因打靶、
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和特异性地抑制目标基因
的表达,操作简单易行,故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应用十
分广泛。
1 基因打靶技术
基因打靶技术是 20世纪 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
一种新型的研究基因功能的技术。它是指对一个结
构已知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设计试验,将该
基因去除或者用其他序列相似的基因取代, 从而定
点突变靶基因,最后从整体观察目标生物,推测相应
基因的功能。
11 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
此技术主要是应用同源重组 ( homologous re-
comb ination, HR )原理, 将转染的 DNA与细胞内的
靶基因进行同源交换,以改变靶序列,从而研究其结
构与功能或者进行基因治疗。应用此技术可以在分
子水平上将目标基因进行定向修饰包括基因灭活、
引入点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外源片段等,并将修饰
后的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表达, 从而通过表型的变
2011年第 5期     冀颖等 :基因打靶与 RNA干扰技术在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化揭示目标基因的功能。
12 基因打靶技术的技术路线
1985年,首次证实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存在基因
同源重组,为基因敲除技术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7年, Doetschm an等 [ 1]成功地构建了动物 - 小鼠
敲除模型,为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近 20年来, 此项技术已经由在酵母和哺乳动物中的
应用, 拓展到了植物、真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其大
致要包括构建载体、真菌转化、筛选突变体和分析表
型等步骤。
121 构建打靶载体 打靶载体由 3部分组成,包
括两端与靶基因两侧同源的同源臂序列以及中间的
选择性标记序列。
真菌中打靶载体的选择标记, 通常采用营养选
择性标记基因如 pyr4、argB、trpC和 amdS等,以形成
互补受体菌的营养缺陷型。由于工业丝状真菌中相
应营养缺陷型作宿主很难获得,因此后来又开发出
显性选择标记,主要是抗生素标记基因,典型的如潮
霉素、新霉素或腐草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G418
等 [ 2] ,携带此类抗性基因的质粒均可转化到真菌
中,并表现出选择性抗性。此外,对化合物苯菌灵显
示抗性的一些 -微管蛋白突变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 GFP)近年来也被作为报告基因在丝状真菌基因工
程中得以应用 [ 3]。
通过基因重组进行基因敲除要求已知靶基因两
侧的侧翼序列,但不同生物中所要求的侧翼序列长
度不同。在酵母菌中,仅需要 50 bp的同源臂序列,
就可以完成与目标基因的融合;但对丝状真菌而言,
则通常需要至少 500 - 1 000 bp[ 4 ]。这就要求将同
源臂序列与抗性基因序列融合的过程中, 根据所需
要的靶序列的长度,采用适宜的方法,以提高融合的
效率。
早期,人们通常采用多次克隆,纯化等步骤构建
基因替换盒。对于背景简单的靶基因而言, 这种方
法比较实用。但对于丝状真菌而言, 要求扩增较长
的同源序列,就需要多次克隆步骤,增加了序列扩增
中碱基突变的可能性,导致克隆效率降低,因此需要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构建打靶载体的技术    融合
PCR技术应运而生。
融合 PCR又称为双接头 PCR[ 4] , 是一种基于
PCR技术的高效地构建打靶载体的方法。其原理
是采用末端具有反向互补序列的引物进行 PCR, 形
成具有互补链    尾巴 的序列,从而依赖这段互
补序列,将同源臂序列和抗性基因序列连接起来。
这样将省去多次克隆、酶切和连接等复杂的步骤,提
高效率。
融合 PCR技术构建打靶载体通常需要 3个连
续的 PCR反应,第一轮 PCR反应: 通常以基因组为
模板, 分别以 5-For, 5-Rev + mark- ta i;l 3-For +
mark-tai,l 3-Rev; 5-maker, 3-maker(图 1)为引物进
行扩增得到的 PCR产物分别为 5-侧翼序列 (带有
与选择性标记基因序列互补的 尾巴 ) , 3-侧翼序
列 (带有与选择性标记基因序列互补的 尾巴  ), 以
及选择性标记基因 (图 2)。经电泳检测后, 直接进
行第二轮 PCR: 不加任何引物, 将 5-侧翼序列, 3-
侧翼序列和选择性标记基因以等摩尔数依次加入反
应体系中 (要求 3个片段的 DNA含量在 100 -
1 000 ng) ,进行 PCR获得 3个片段融合的片段 (图
2);第三轮 PCR: 以 3-nes;t 5-nest为引物 (图 1)进
行 PCR富集 3段基因融合的终产物 (图 2)。终产
物可以直接用于连接等后续操作,无需进行纯化。
图 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图 2 基因替换盒的构建过程
融合 PCR法构建打靶载体具有操作简单等优
点, 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3个特异性片段
(用高保真的 Taq DNA聚合酶扩增 ) ,能否成功地融
合关键在于互补序列的长度,一般来讲,互补序列越
6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 5期
长,融合成功的机率越大, 但同时也会影响特异性片
段扩增的准确性,增加特异性引物设计的难度,可以
多设计几条末端携带互补序列 (长 25- 30个碱基 )
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试验, 以提高成功率。 ( 2)李敏
等 [ 5]实验室要求待融合的片段以等摩尔加入进行
第二轮 PCR反应; Yu[ 4]实验室采用的是同源臂序列
与抗性选择序列之间比例为 13。笔者认为最重要
的是保证各个片段 DNA的含量为 100- 1 000 ng,
等量加入即可。 ( 3)在第三轮 PCR反应中采用巢式
引物扩增双接头产物, 可以提高试验的成功率。
Yu
[ 4 ]实验室在敲除构巢曲霉功能基因时曾设计两
对引物进行扩增,发现巢式引物几乎可以 100%获
得目的产物。此外,退火温度的选择,延伸时间的设
定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迄今为止,应用此种方法, 已经成功地敲除了 3
类丝状真菌中的 31个基因。如 2004年, Yu等 [ 4]分
别以 argB、pyrG为选择性标记与构巢曲霉、烟曲霉
和禾谷镰刀菌中的目标基因的上下游序列相连,成
功构建了 7个突变体; 2007年, 李敏等 [ 5 ]利用此项
技术成功将哈茨木霉中 -微管蛋白基因的上下游
序列与苯并咪唑抗性基因, 潮霉素抗性基因融合在
一起, 成功地构建了敲除微管蛋白的打靶载体。
另一种基于 PCR技术的高效地构建打靶载体
的方法是引入酶切位点, 这种方法被称为连接介导
PCR
[ 6]。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带有特定酶切位点的
引物扩增靶基因的两侧序列,将产物回收后,用相同
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然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将 3
条片段连接起来,最后用巢式引物扩增整个片段,从
而进行后续操作。这样就减少了一次 PCR反应,但
增加了一步酶切 -连接反应。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
减少了反复扩增中产生突变的可能, 但是由于酶切
-连接的过程中,酶切的效率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因
此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在具体试验中可以采用不
同的策略,以提高打靶载体构建的成功率。
122 打靶载体的真菌转化 丝状真菌的 DNA转
化方法, 如 CaC l2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的转化法、
基因枪转化法、电穿孔转化法、限制酶介 ( REM I)的
转化法和根癌农杆菌介导 ( ATMT )的转化法等都已
成功用于丝状真菌打靶载体的转化。其中农杆菌介
导法同源重组效率较高, 故在丝状真菌中应用较为
广泛。与其他转化方法相比, ATMT法最大的特点
在于真菌受体的选择比较灵活,可以是原生质体、菌
丝、孢子或者菌体组织。这样就减少了制备原生质
体等复杂的步骤,并且转化效率高,转化子遗传稳定
性好,这就为其广泛应用带来了优势。自 1995年,
Bundock等 [ 7]首次成功将这一技术应用到酿酒酵母
菌的遗传转化以来, 到目前为止,已有 20多个种的
真菌利用该方法成功地实现了遗传转化 [ 8]。 1998
年, de G roo t等 [ 9 ]首次利用 ATMT法对丝状真菌 (包
括里氏木霉 Trichoderma reesei等 )进行转化,发现其
转化效率是 PEG /CaC 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的
600倍。 2008年, 乔建军等 [ 10]利用 ATMT法成功地
构建了烟曲霉的尿嘧啶缺陷突变体; 龙朝钦等 [ 11 ]成
功地构建了烟曲霉几丁质合成酶 chsC基因缺失突
变体;马彦等 [ 12]构建了烟曲霉 pbs2基因的缺失突
变体。虽然 ATMT法成功地介导了多种真菌的转
化, 但是,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转化的效率的因
素较多,不同根癌农杆菌菌株及不同的双元载体都
直接影响着转化的成败。
123 转化子的筛选 根据选择性标记,通常是抗
生素标记,如潮霉素、新霉素或腐草霉素等, 或者营
养缺陷型标记,如精氨酸等, 对转化子进行筛选, 找
到假定转化子, 然后采用 Southern杂交技术或者
PCR扩增选择性标记基因的方法进行验证。
124 转化子的表型分析 通常采用转化子与野
生型对照的方式,观察表型差异, 或者检测某些成分
的含量变化,最终验证此基因的功能。
13 基因敲除的作用特点
基因敲除是以同源重组为理论基础的先进的转
基因技术,它克服了随机整合带来的盲目性和偶然
性的缺点,具有整合位点确定、精确, 转移基因频率
较高的优点,在生物体中通过目的基因克隆、序列改
造、导入靶载体、同源重组和培育受体细胞等一系列
连贯步骤成功地敲除某一基因, 通过对表型的分析
进而对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 为基因功能的分析开
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基因敲除过程中,
如果被破坏的只是染色体中靶基因的某一个或几个
外显子而非该基因的整个编码区, 残留的编码序列
有可能获得新的未知的功能 [ 13 ] ;而大规模的染色体
片段删除导致其他基因的编码区或者调控元件的删
66
2011年第 5期     冀颖等 :基因打靶与 RNA干扰技术在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除,从而造成多基因删除或者死表型 [ 14 ] ,这些将给
表型分析带来麻烦。RNA干扰技术是从 RNA水平
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避免了这一问题。
2 RNA干扰技术
RNA干扰 ( RNA interference, RNA i)是将与靶
基因的 mRNA同源互补的双链 RNA ( dsRNA )导入
细胞, 特异性地降解该 mRNA,诱使细胞表现出特定
基因缺失的表型, 属于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 pos-t transcriptiona l gene silence, PTGS)。
21 RNA干扰技术的发现
1990年, Jorgensen等 [ 15]在研究矮牵牛花 (p etu-
nia hybrida )转导色素合成基因时首先发现了基因
沉默现象。 1992年, Romano等 [ 16 ]研究粗糙链胞菌
(N euro spora crassa)时, 在真菌中首次发现基因沉默
现象, 当时被称为基因的压制 ( quelling )现象。1995
年, Guo和 K empheus[ 17] 在研究秀丽线虫 ( Cae-
norhabd itis elegans)时也发现了基因沉默现象,并发
现注入反义链 RNA可以阻断 par-1基因的表达,但
在对照中注入正义链 RNA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这
显然不能用反义 RNA的作用模式加以解释。直到
1998年, F ire等 [ 18]对基因沉默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注入与靶基因 mRNA同源的双链的 RNA比单
独注入单链 RNA有更高效的沉默作用,而且发现分
别注入负 /正义链 RNA能产生类似现象很可能是由
于污染了少量的正 /负义链 RNA。此后, 人们将这
一现象称为 RNA干扰。
随后,在真菌、拟南芥、线虫、锥虫、水螅、涡虫、
果蝇、斑马鱼和小鼠等真核生物中发现都存在基因
沉默机制,并有试验表明, RNA干扰与植物中的共
抑制、真菌中的基因抑制很可能有共同的分子机制。
这说明在进化的早期阶段, 生物可能就获得了这种
机制, 并且在对抗病毒的入侵、抑制转座子的活动以
及生物体的发育和基因调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
意义。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 研究还发现转入
的基因可被机体当作外源遗传物质诱导其自身沉
默, 其机制是通过转录后基因沉默 ( post transcrip-
t iona l gene silencing, PTGS )或共抑制 ( cosuppres-
sion)作用引起同源基因的沉默 [ 19]。这就为人类应
用 RNA干扰技术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可能。
22 RNA干扰的作用机制
随着 RNA i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其分子机制的
研究也一直是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
RNA干扰的作用机制取得了初步的共识。
RNA沉默存在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途径:
siRNA ( small in terference RNA )途径 m iRNA (M icro
RNA )途径。前者 RNA产生干扰作用是以存在与目
的基因同源的 dsRNA ( double-stranded RNA )为前提
的, 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 a起始阶段:
加入的 dsRNA被 D icer酶切割为 21- 23 nt的小分
子干扰 RNA片段 ( siRNA ) [ 20] ; b效应阶段: s iRNA
双链结合一个核酶复合物从而形成所谓 RNA诱导
沉默复合物 ( R ISC ) [ 21]。然后在 ATP的作用下将
siRNA双链降解进而激活 R ISC。激活后的 R ISC通
过碱基互补配对定位到同源 mRNA转录本上, 并在
距离 siRNA 3端 12个碱基的位置切割 mRNA,以阻
止 mRNA翻译成蛋白质。研究还发现, s iRNA可作
为一种特殊引物,在 RNA依赖 RNA聚合酶 ( RdRp)
的作用下以靶 mRNA为模板合成 dsRNA, 后者可被
降解形成新的 siRNA, 同时新生成的 siRNA又可进
入上述循环。这种过程称为随机降解性多聚酶链反
应 ( random degradative PCR )。新生的 dsRNA反复
合成和降解,不断产生新的 siRNA使靶 mRNA渐进
性减少, 从而发挥强大的诱导基因沉默现象 [ 22, 23]。
而 m iRNA途径是由 m iRNA,即不编码小 RNA ( 21-
24个核苷酸 )引发的。不编码小 RNA是由 D icer酶
切割内源性表达的短发夹结构 RNA ( hairp in RNA,
hpRNA)形成的。m iRNA同样可以与蛋白因子形成
R ISC蛋白复合物,结合并切割特异的 mRNA而引发
RNA沉默 [ 24]。与前者不同的是 m iRNA途径调节基
因表达具有细胞、组织及时空的特异性,故可以更加
精确地调控内源基因的表达。随着丝状真菌中
RNA i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丝状真菌稻瘟病菌中基
因沉默需要两种类似 D icer的蛋白作用 [ 25] ; 构巢曲
霉中基因沉默也需要一种依赖于 RNA的 RNA聚合
酶 ( RDRP)的作用 [ 26 ]等, 这些试验均证明真菌中也
存在与线虫、植物中类似的基因沉默机制,但也有试
验证明在真菌中存在一些特殊的机制。例如, Ara-
mayo等 [ 27]在研究粗糙脉孢菌 Asm-1基因时还发现
一种新的非配对 DNA介导的减数分裂沉默机制
67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 5期
( meiot icsilenc ing by unpaired DNA, M SUD )。随后
Shiu等的研究揭示了 MSUD的原理即异宗接合形
成的接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产生非配对的 DNA,非配
对的 DNA转录时产生异常的 RNA ( aberrant RNA ),
由于这种异常的 RNA与基因组有同源性, 继而也可
介导产生类似作用 [ 28 ]。
23 RNA干扰技术的技术路线
RNA干扰技术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目的基
因设计 siRNA序列,获得产物 siRNA, 进而将其进行
转染, 最后进行 RNA i效果检测。下面将对其主要
步骤进行详细阐明。
231 设计 siRNA序列 RNA i成功的关键就在于
siRNA能否与目的 mRNA特异地结合并将其有效地
分解, 因此确保 siRNA序列高度同源于靶基因而绝
不与其他基因同源, 是 siRNA设计的基本原则。目
前,设计 siRNA序列主要有两种方法: 根据文献的
报道, 使用已经确定的 siRNA序列; 也可以根据 siR-
NA序列设计软件输入靶基因序列, 进行比对后,选
择其提供的若干个序列, 以筛选特异性较好的序列
进行试验。
232 获得产物 siRNA 目前获得 siRNA常用的
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1)化学合成法: 主要适用于目
前已知最有效的 siRNA,并且需要大量 siRNA进行
研究的情况。 ( 2)体外转录法:利用 T7RNA聚合酶
体外转录 DNA,直接产生小片段的 dsRNA, 然后使
用 D icer酶消化,产生短的 siRNA。此法主要用于筛
选 siRNAs,特别是需要制备多种 siRNA s。 ( 3)长片
段 dsRNA s酶解法: 以 200- 1 000个碱基的靶 mR-
NA为模板, 用体外转录的方法制备长片段双链
dsRNA,然后用 RNase III/D icer酶在体外消化得到
siRNAs混合物。由于含有不同的 siRNA s, 通常能够
保证目的基因被有效地抑制,提高了成功率,故目前
应用较多。此法适用于重点研究某个基因功能的缺
失。 ( 4) siRNA表达载体法: 使用质粒载体或者病
毒载体合成。前者首先要合成具有发卡结构的
DNA,构建到含有 U6或 H1启动子的质粒中,将之
转入细胞,在下游启动子的作用下转录生 siRNA;后
者主要是在病毒骨架上进行转录。目前成功的有通
过构建表达 dsRNA的载体 PTZU 6+ 1, PTZU6 + 21
等进行转染,具有稳定性高等优点。此法主要适用
于已知一个有效的 siRNA序列, 需要维持较长时间
的基因沉默, 或者需要用抗生素筛选能表达 siRNA
的细胞的情况。这是众多方法中唯一可以进行长期
研究的方法    带有抗生素标记的载体可以在细胞
中持续抑制靶基因的表达。 ( 5) PCR方法构建 siR-
NA表达框架 ( siRNA expression cassettes, SEC s) : 应
用 PCR法构建含有特定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及靶序
列的表达元件,之后转染入细胞中使得 siRNA进行
表达。此法适用于筛选 siRNA序列或在克隆到载
体前筛选最佳启动子。
233 siRNA转染 将足量的 siRNA转染入细胞
是决定 RNA i成败的又一关键步骤。在转染的过程
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1 )针对不同的靶细胞类
型,选择不同的转染试剂并优化转染步骤, 对 siRNA
试验的成功至关重要。尽量选择专门针对 siRNA
的高效、低毒转染试剂; ( 2)同时设置阳性对照以确
认整个试验体系的有效性, 阴性对照以排除非特异
沉默现象; ( 3)由于 siRNA的纯度直接关系到转染
效率和沉默效率, 故 siRNA转染需要选用高纯度的
siRNA。
234 RNA i效果检测 RNA i的效果可从 mRNA
和蛋白质两方面进行分析。mRNA水平: 应用 RT-
PCR、定量 PCR和 Northern杂交等方法检测 mRNA
的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 应用 Western杂交、ELISA
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蛋白表达量。此外, 细胞的
代谢过程、生理生化系数等表型参数的变化也是
RNA i效果最终和最大的体现。
24 RNA i技术的特点
RNA干扰技术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 1)由于
siRNA序列作用的范围比较大, 21- 23 nt中任何一
个核苷酸的改变,都会影响 siRNA对靶标 mRNA的
作用,故可应用于抑制单个核苷酸突变的基因表达。
( 2)试验周期短,一般抑制靶基因表达 48 h后就可
以对其生物学现象进行分析。 ( 3)只有针对编码区
的 dsRNA才能产生有效和特异性地干涉,针对内含
子区域的 dsRNA序列则不能产生,并且选择靶序列
应避免高度同源序列之间的交叉干扰, 故 RNA i的
靶序列需慎重选择。 ( 4) RNA i的效率还受到 dsR-
NA的长度的影响 [ 29]。
此外,与基因敲除相比, 将 RNA干扰技术应用
68
2011年第 5期     冀颖等 :基因打靶与 RNA干扰技术在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于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的研究, 还有以下优势: ( 1)
RNA干扰是在 mRNA水平上起作用,这样基因沉默
的成功率将不受多合体中多拷贝基因或非转化核苷
酸的影响。 ( 2)对于一些看家基因, 如果直接突变
将会造成致死性,但通过 RNA干扰技术下调其启动
子的表达来达到抑制此基因表达的作用就可以避免
这一缺陷 [ 30 ]。 ( 3)通过诱导启动子或者组织特异
性启动子还可以实现真菌特定生活阶段或特异性组
织的基因沉默,并且可以据此跟踪此基因在不同时
期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虽然,基因沉默技术有许多优势,但也有一些局
限性。例如对于不同基因, 要达到表型差异所需要
的表达量不同,而 RNA i技术并不都能达到引起差
异的水平。因此,应用此技术并不一定产生表型上
的差异,这就给突变效果的检测带来了困难。此外,
采用基因沉默而产生的基因突变, 不可以进行基因
回救, 这也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一个瓶颈。
3 展望
随着大量真菌基因组序列信息的测定, 基因功
能的研究将成为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重大课题,阐
明基因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如何选择适宜的
基因功能研究方法无疑是真菌基因功能组学研究的
一个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研究者们在实际工作
中,根据特定基因制定特定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案,以
对其功能进行快速、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相信在不
久的将来,人类将全面了解生物基因组的功能,乃至
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 Doetschman T, G regg R J, M aeda N, et a.l Targetted correction of a
m utan tHPRT gene in m ou se emb ryon ic stem cells. Natu re, 1987,
330: 576-578.
[ 2] Peberdy JF, C atenCE, Ogden JE, et a.l App liedmo lecular genetics of
fung i[ M ]. New York: Press Synd icate of the Un iversity of C am-
b ridge, 1991.
[ 3] ShenWF, W eng H B, N iu BL, et a.l Ag robacterium tum efaciens-m ed-i
ated tran sform ation of th e pathogen of B otry tis cinerea. H ered itas,
2008, 30( 4 ): 515-520.
[ 4] Yu JH, H am ari Z, H an KH, et a.l Double- join t PCR: a PCR-based
m olecu lar tool for gene m an ipulations in filam entous fung.i Fungal
Genet B io,l 2004, 41( 11 ) : 973-981.
[ 5] 李敏, 杨谦. 一种高效构建同源重组 DNA片段的方法  融合
PCR.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 28) : 53-58.
[ 6 ] K amper J. A PCR-based system for h igh ly eff icient generation of gene
rep lacem ent mu tants in Ustilago m ayd is. M ol Gen G enom ics, 2004,
271 ( 1) : 103-110.
[ 7] Bundock P, den Du lk-Ras A, B eijersbrgen A, et a.l T rans-k ingdom
T-DNA tran sfer from Ag robacterium tum efaciens to Saccharomyces
cerevisia e. The EM BO Journ a,l 1995, 14( 13) : 3206-3214.
[ 8] 方卫国,张永军,杨星勇,等.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研
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2, 22( 5 ): 40-44.
[ 9] de GrootM J, Bundock P, H ooykaas PJ, et a.l Ag robacterium tum efa-
cien s-m ed iated transform at ion of f ilam en tou s fung.i N ature B iotechn-
o,l 1998, 16( 9 ): 839-842.
[ 10] 乔建军,刘伟,马彦,等.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尿嘧啶缺陷烟曲霉
转化是基因敲除的有效方法.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
( 3) : 330-333.
[ 11] 龙朝钦,邓军,李芹芥,等.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烟曲霉几丁质合
成酶 chsC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8, 7
( 2) : 84-87.
[ 12] 马彦,乔建军,刘伟,等.烟曲霉 pb s2基因功能初步探讨.中华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8, 28( 12) : 1126-1130.
[ 13 ] M llerU. Ten years of gene target ing: targetedmousem utan ts, from
vector d es ign to phenotype an alysis. M ech Dev, 1999, 82 ( 1-2 ):
3-12.
[ 14] Sen ju S, Iyam e K, Kudo H, et a.l Immunocytochem ical analyses and
targeted gen e disrupt ion ofGTPBP1. M olC ell B io,l 2000, 20( 17 ):
6195-6200.
[ 15] JorgensenWL, Briggs JM, Con trerasML. Relat ive partit ion coef f-i
cien ts for organ ic so lutes from f lu id s im ulations. J Phys Chem,
1990, 94( 4 ): 1683-1686.
[ 16] Rom ano N, M acino G. Qu elling: trans ien t in activation of gene ex-
p ress ion inNeurospora cra ssa by transform at ion w ith hom ologou s se-
quen ces. Mo lM icrob io,l 1992, 6( 22) : 3343-3353.
[ 17] Guo S, K em ph eusK J. par-1, a gen e requ ired for estab lish ing polar-i
ty inC. elegan s em bryos, en codes a pu tative S er /Thr k inase that is
asymm etrically d istribu ted. C el,l 1995, 81 ( 4) : 611-20.
[ 18] F ire A, Xu S, M ontgom eryMK, et a.l Poten 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
terference by double-stranded RNA in Ca enorhabd itis e legans. Na-
tu re, 1998, 391 ( 6669) : 806-811.
[ 19] V aucherelH, FagardM. Transcript ional gene silencing in p lants tar-
gets, indu cers and regu lators. T rends Genet, 2001, 17( 1) : 29-35.
[ 20] B erns tein E, Caudy AA, H amm ond SM, et a.l Role for b iden tate r-i
bonu clease in the in it iat ion step ofRNA interference. Nature, 2001,
409: 363-366.
[ 21] Geley S, Mu ller C. RNA:i an eien tm echaism w ith a prom ising fu-
tu re. ExpG eronto,l 2004, 39( 7 ): 985-998.
[ 22 ] L ipard iC, WeiQ, Paterson BM. RNA i as random degradative PCR:
siRNA pr imers convert mRNA in to dsRNA that are d egraded to
69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 5期
generate new siRNA s. C el,l 2001, 107 ( 3) : 297-307.
[ 23 ] Hu tvgner G, M cLach lan J, Pasqu inell iAE, et a.l A cellu lar fun c-
t ion for the RNA- interference enzym e D icer in the m aturat ion of the
let-7 sm all tem poralRNA. S cien ce, 2001, 293 ( 5531) : 834-838.
[ 24 ] Dugas DV, Bartel B. M icroRNA regu lat ion of gen e exp ression in
p lan ts. Cu ltOp in Plant B io,l 2004, 7 ( 5) : 512-520.
[ 25 ] Kadotan iN, Nak ayash ik iH, Tosa Y, et a.l One of the tw o D icer- like
protein s in the F ilam en tous F ung i Magnaporthe oryzae genom e is
respons ib le for h airp in RNA-triggered RNA silencing and related
sm all in terfering RNA accum u lation. J B io lChem, 2004, 279 ( 43) :
44467-44474.
[ 26 ] H amm ond TM, K eller NP. RNA s ilen cing inA sperg il lu s n idu lan s is
independ ent of RNA-depend ent RNA po lym erases. Genetics, 2005,
169 ( 2) : 607-17.
[ 27] Aram ayo R, M etzenberg RL. M eiot ic tran svection in fung.i C el,l
1996, 86( 1 ): 103-113.
[ 28] Sh iu PKT, Ra ju NB, Zickler D. M eiot ic silencing by unpaired
DNA. C el,l 2001, 107( 7 ): 905-916.
[ 29] H amm ond SM, Bernstein E, B each D, et a.l An RNA-d irected nu-
clease m ed iates post-transcript ional gene s ilencing in D rosoph ils
cells. Natu re, 2000, 404: 293-296.
[ 30] Coldon iM, A zzal in G, M acin o G, et a.l E ff icient gene silencing by
exp ress ion of doub le stranded RNA in N eurosporac. Fungal Gen et
B io,l 2004, 41 ( 11) : 1016-1024.
(责任编辑  狄艳红 )
(上接第 57页 )
[ 3] Zh angW, Boyapalle S, Cao X, et a.l Nu clear traffick ing and regu-
lat ion of innate imm un ity by resp iratory syncyt ial virus ( RSV ) NS1
p rotein. A llergy and C lin ical Immuno logy, 2009, 123 ( 2) : S207.
[ 4] E lliott J, Lynch OT, Suessm uthY, et a.l Resp iratory syncyt ial virus
NS1 protein degrades STAT2 by us ing th e elongin-cu llin E3 ligase.
Jou rnal ofV iro logy, 2007, 81 ( 7) : 3428-3436.
[ 5] Ram asw am y M, Sh iL, Varga SM, et a.l Resp iratory syn cytial virus
non structu ral p rotein 2 sp ecifically inh ib its type I in terferon signal
transduction. V iro logy, 2006, 344 ( 9 ) : 328-339.
[ 6 ] Zhang W, Boyapalle S, C ao X, et a.l RSV NS1 p rote in b locks the
IFN response by b lock ing RIG-I in teraction w ith the m itochond rial
an t iviral s ign aling p rotein, MAVS. A llergy and C lin ical Imm unolo-
gy, 2009, 123( 2) : S 208.
[ 7] Ling Z, T ranKC, TengMN. H um an resp iratory syn cytial v irus non-
s tructural protein NS2 an tagon izes th e act ivat ion of beta in terferon
transcrip tion by in teract ing w ithR IG-I. Journal ofV irology, 2009, 83
( 8) : 3734-3742.
[ 8] K rishnan S, H alonenM, Well iver RC. Innate immun e respon ses in
resp iratory syn cytial viru s in fect ion s. V irology Imm un ology, 2004, 17
( 2) : 220-233.
[ 9] Spann KM, T ran KC, Coll ins PL. E ffects of nons tructural p roteins
NS1 andNS2 of hum 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on interferon regu-
latory factor 3, NF-B, and p roin flamm atory cytok ines. Jou rnal of
V irology, 2005, 79 ( 9) : 5353-5362.
[ 10] Teng MN, Wh itehead SS, Berm ingham A, et a.l Recomb inan t re-
sp iratory syncyt ial v irus that does not exp ress the NS1 orM2-2 p ro-
tein is h igh ly attenuated and imm unogen ic in ch im panzees. Journ al
ofV irology, 2000, 74( 19 ): 9317-9321.
[ 11] Wh itehead SS, Bukreyev A, Teng MN, et a.l Recom b inan t respir-
atory syn cytial virus bearing a deletion of either the NS2 or SH gene
is attenuated in ch impan zees. Journa l of V iro logy, 1999, 73 ( 4 ):
3438-3442.
[ 12 ] ZhangW, YangH, Ju anHS, et a.l Inh ib it ion of resp iratory syn cy-
t ial virus rep lication by vector derived sm all in terfering RNA s A-
GAIn stNS1 protein. A llergy and C lin ical Imm unology, 2004, 113
( 2) : 330-331.
[ 13] Kong X, Zh ang W, Lock ey R, et a.l Resp iratory syncyt ial virus
infect ion in F ischer 344 rats is attenuated by sh ort in terfering RNA
against the RSV-NS1 gen e. G eneticVaccines andTherapy, 2004, 5
( 4) : 3-11.
[ 14] ZhangW, Y angH, Kong X, et a.l Inh ib ition of resp iratory syn cy-
t ial v irus in fectionw ith intranasal s iRNA nanoparticles target ing the
viralNS1 gen e. Natu reM ed icine, 2005, 11 ( 1) : 56-62.
(责任编辑 狄艳红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