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脯氨酸和硝酸银对农杆菌转化香蕉的影响研究



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研究报告· 2008年第 6期
收稿日期:2008-05-0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和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2004NZ02-2)
作者简介:赵巧阳(1981-),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物技术;E-mail:qiao992@163.com
通讯作者:赖钟雄(1966-),男,博士,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E-mail:Laizx01@163.com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自 1983 年被首次用于烟草基因转化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等植物的转
化。目前,由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植物已扩展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蔬菜、花卉、药用植物、水果、树木及牧
草等,有些已经实现了商品化,在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农杆菌介导法可直接用不
同的植物组织进行基因转移,方法简单易行,能使被转化的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可以转
移较大片段的 DNA 且转移的外源基因常为单拷贝整合,很少会发生甲基化和基因沉默,不易导致外源基
因的失活等。 因此,成为植物遗传转化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都对其转化效率和外源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Dandekar 等 [2]
在对胡桃的研究中和 Martin 等 [3]在对葡萄的研究中认为,影响转化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为用于转染的农杆
菌菌株和目标植物受侵染的部位。 而实际上影响这两个重要因素的方面又很多,如农杆菌菌株、受体基因
型、侵染过程、受体状态、转化条件以及对转化植株的筛选程序等;有许多化合物可以诱导农杆菌 Vir 基因
的活化,如乙酰丁香酮(AS)、羟基乙酰丁香酮、儿茶酚等可以提高农杆菌的转化效率 [4]。 此外,低 pH 值的培
养基 [5]、葡萄糖 [6]等也有助于 T-DNA 的转移,从而提高转化率。 以香蕉“天宝蕉”品种新株系“TY3”为材料,
研究脯氨酸、硝酸银对农杆菌介导的香蕉转化的影响,以期提高单子叶植物香蕉的遗传转化效率。
脯氨酸和硝酸银对农杆菌转化香蕉的影响研究
赵巧阳 赖钟雄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福州 350002)
摘 要: 如何提高转化效率是植物遗传转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已经发现有许多物质如乙酰丁香酮(AS) 等许多
酚类化合物、葡萄糖等能够促进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试验在农杆菌转化香蕉茎尖薄片的过程中附加化合物脯氨酸、
硝酸银,通过对 GUS基因表达的分析发现,这2种化合物均能明显地提高香蕉茎尖薄片的转化率,其中浓度为2mg·L-1的
脯氨酸及2mg·L-1的硝酸银效果最佳。
关键词: 香蕉 农杆菌 遗传转化 脯氨酸 硝酸银
The Effects of Proline and Silver Nitrate on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in Banana(Musa spp.)
Zhao Qiaoyang Lai Zhongxiong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al Biotechnolog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is a key problem in plant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nd substances such as phenols compounds (acetosyringone) and glucose can promote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in in plants.In this experiment,the effects of two compounds of proline and silver
nitrate on banana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in cross-sections viaAgrobacter um tumefaciens,were c mpared. TheGUS gene
exp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two compounds could improve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obviously and the best
concentration was 2mg·L-1for proline or 2mg·L-1f silver nitrate.
Key words: Banana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Proline Silver nitrate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8年第 6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香蕉“天宝蕉”品种新株系“TY3”(Musa spp.,AAA 类群)吸芽,采自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
生物工程研究所田间试验地。植物表达载体为 pBI121,含有 gus 报告基因、抗性筛选基因和 ACS 反义基因。
1.2 培养基
1.2.1 诱导芽培养基 MS[7]基本培养基+6-BA 4.0mg·L-1+ NAA 0.5mg·L-1;
1.2.2 丛生芽增殖培养基 MS 基本培养基+6-BA 3.0mg·L-1+ NAA 0.3mg·L-1;
1.2.3 重悬菌液的培养基 1/2 MS 基本培养基+蔗糖 100g·L-1,不加琼脂;
1.2.4 共培养培养基 MS 基本培养基+6-BA 1.0mg·L-1+ NAA 0.1mg·L-1,培养温度为(25±2)℃;
1.2.5 筛选培养基 MS 基本培养基+6-BA 1.0mg·L-1+ NAA 0.1mg·L-1 + Cef (Cefotaxime) 300mg·L-1+ Kan
(Kanamycin) 100mg·L-1。
以上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如不加以说明均附加蔗糖 3%,琼脂 0.6%,pH5.8,暗培养,培养温度为(25±
2)℃。
1.3 农杆菌菌液制备
挑取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含 100mg·L-1 卡那霉素的 YEB 液体培养基,28℃,120r/min 振荡培养至对数
生长期,将培养好的菌液在 4 500r/min(TGL-16C 普通离心机,转子型号为 F1010)4℃下离心 10min 收集菌
体,后将农杆菌重悬于 1/2MS+100g·L-1 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使其菌液浓度达到 OD600= 0.8~1.0 备用。
1.4 香蕉横切薄片与农杆菌共培养
1.4.1 香蕉茎尖横切薄片的制备 将田间采回的天宝蕉新株系吸芽置于自来水下冲洗 3~4h,以洗清外表
的杂质,后于超净工作台上用体积分数为 75%(v/v)的乙醇、0.1%的升汞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条件下将吸芽
切成 1.5cm 见方大小接种到芽诱导培养基中培养,每 20d 继代一次;之后转接在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上进行
增殖。
参照张妙霞 [8]横切薄片的方法,选取生长健壮的香蕉植株,在无菌条件下将香蕉试管苗叶片及假茎切
除,仅留顶芽和有分化成芽的组织,将其横切成 1~2mm 的薄片备用。
1.4.2 香蕉茎尖横切薄片的侵染 将茎尖横切薄片移入重悬后的菌液中, 在 28℃,120r/min 条件下振荡
10~15min。倒掉菌液,将外植体移入铺有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中,吸干多余菌液,然后将外植体置于共培养培
养基上于 26℃下暗培养 4d。
参照张妙霞 [8]洗菌的方法,共培养 4d 后,将薄片组织转入预先高压好的空三角瓶中,用无菌水冲洗 3~
5 次,最后 1 次用头孢霉素无菌水(含 300mg·L-1 头孢霉素)冲洗并静置 1h,让黏附于薄片上的农杆菌充分
扩散到水中,再用头孢霉素无菌水(含 300mg·L-1 头孢霉素)冲洗 1 遍,置于无菌滤纸上吸干表面附着的水
分后进行 GUS 染色过夜。 酒精脱色,对呈蓝色的薄片组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对转化率的影响。
1.5 GUS 组织化学检测
取经转化的薄片于微量离心管中,加适量的 X-Gluc 工作液(参照傅荣昭等 [9]的方法,并略有改动。 ),置
于 37℃黑暗条件下保温过夜,用无水酒精脱色,镜检观察 GUS 基因表达的蓝斑。
瞬时表达率(%)=(GUS 基因瞬时表达的外植体数/总外植体数)×100%。
借助对 GUS 基因表达情况的分析,研究了在共培养中分别添加脯氨酸、硝酸银对农杆菌介导香蕉转
化中的影响。以每个香蕉茎尖薄片为单位,统计呈现蓝色斑点的薄片个数,计算其所占的百分率。每个处理
重复 3 次,算出其平均值后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脯氨酸对农杆菌介导转化香蕉的影响
98
2008年第 6期
在香蕉转化试验过程中,在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脯氨酸,观察到一定浓度的脯氨酸能明显
提高香蕉的转化效率(图 1)。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当脯氨酸浓度在 2mg·L-1 时,明显地提高了 GUS 基因的表
达效果,其 GUS 基因表达率为 66.7%;当脯氨酸浓度在 0mg·L-1~2mg·L-1 时,GUS 基因表达率随着脯氨酸浓
度的增加而提高;当脯氨酸浓度在 2mg·L-1~5mg·L-1 时,GUS 基因表达率随着脯氨酸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另
外表明,当脯氨酸浓度大于 5mg·L-1 时 GUS 基因表达率趋向于零,说明过高的脯氨酸浓度反而不利于 GUS
基因的表达。
2.2 硝酸银对农杆菌介导香蕉转化的影响
在香蕉新株系“TY3”的转化中,在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发现低浓度的硝酸银对提
高香蕉横切薄片的转化率具有明显效果 (图 2)。 结果表明 2mg·L-1 的硝酸银最有利于香蕉的转化, 其中
GUS 基因表达率达到 61.73%。
图 1 脯氨酸浓度对香蕉转化率的影响 图 2 硝酸银浓度对香蕉转化率的影响
以香蕉茎尖横切薄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加入脯氨酸、硝酸银分别对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发现在
共培养培养基中分别附加一定浓度的以上 2 种化合物对香蕉的转化都有促进作用。 抗性香蕉茎尖薄片的
生长以及 GUS 基因的表达情况见图 3,GUS 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均有表达, 表明 GUS 基因已稳定整合到
了香蕉基因组中。
注: A~D:转化香蕉茎尖薄片的生长 ;E~F:转化薄片的 GUS 瞬时表达检;G~H:转化再生植株叶片的 GUS 稳定表达检测
赵巧阳等:脯氨酸和硝酸银对农杆菌转化香蕉的影响研究
试验发现农杆菌介导的许多横切薄片经 GUS 染色呈蓝色,但大多数长势弱,长成正常的植株较为困
难,只有为数不多的抗性芽能正常生长。在染色呈蓝色的横切薄片中,蓝色的深浅也不同,有的整个薄片均
图 3 转化香蕉茎尖薄片的生长及 GUS 基因的表达
99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8年第 6期
呈蓝色,而有的薄片仅在边缘呈现蓝色,这可能是 GUS 基因的表达强度不同。
仅对脯氨酸、硝酸银单独作用进行了研究,对脯氨酸、硝酸银的作用是否存在基因型的不同而存在差
异及两者共同使用是否具有加性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讨论
3.1 脯氨酸、硝酸银可以明显提高香蕉的遗传转化效率
农杆菌 Ti 质粒上 Vir 区编码产物负责接受外界信号、T-DNA 的加工、转移及整合等功能,所以该区对
菌种的侵染力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农杆菌 Vir 基因的表达及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转化,这也是到
目前为止对农杆菌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 Vir 基因及其编码产物上的原因 [10]。植物受伤细胞分泌的某些酚
类化合物对农杆菌 Vir 基因的表达有诱导作用。 目前广泛使用乙酰丁香酮、羟基乙酰丁香酮等来诱导农杆
菌,提高了转化效率 [11,12]。 此外,其它一些物质如如肌醇 [13]、脯氨酸等 [14]对 Vir 基因也有诱导促进作用。 在共
培养培养基中附加一定浓度的脯氨酸,可以明显提高香蕉的遗传转化效率,这与脯氨酸 [14]对 Vir 基因有诱
导促进作用,从而提高转化效率相一致。
在遗传转化中加入硝酸银可以明显地提高转化效率 [15]。 陈永文 [16]的研究表明,在甘薯的遗传转化中,
预培养基中附加硝酸银不利于进行转化,而在共培养基中加硝酸银则对转化有促进作用。 刘金华等 [17]研究
发现硝酸银对提高大豆的转化率具有明显效果,且 2mg·L-1 的硝酸银最有利于大豆的转化,其中 GUS 表达
率达到 68.1%。 钟名其等 [18]在抗性筛选培养基中添加 2mg·L-1 硝酸银,桑叶盘褐化死亡率减少 7.2%,抗性
芽分化率增加 3.9%,外源基因转化频率增加 9.6%。 黄玉吉 [19]在农杆菌介导香蕉转化的试验中表明,在筛
选培养基中附加 2mg·L-1 硝酸银,香蕉抗性芽分化率增加 7.00%。 本试验在共培养培养基中附加一定浓度
的硝酸银,可以明显提高香蕉的遗传转化效率,这与蓝海燕 [15]认为在遗传转化中加入硝酸银可以明显地提
高转化效率相一致。
3.2 脯氨酸、硝酸银促进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作用机理
对脯氨酸、硝酸银促进遗传转化的作用机理研究现在大多倾向于认为,脯氨酸可能诱导了农杆菌 Vir
区基因的活化促进了 T-DNA 的转移,从而提高了转化率;在试验中发现,经硝酸银处理后的香蕉横切薄片
分化出的丛生芽较多且长势旺,这与大多数人研究认为硝酸银促进了芽的分化,使转化植株的再生频率提
高,从而提高了转化率是一致的。
农杆菌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给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带来了极大方便,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一
方面力求扩大农杆菌的侵染范围另一方面也努力建立一个简便、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 [17]。 虽然利用农杆菌
介导的方法已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中,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某些种属植物的遗传
转化体系已渐趋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程序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17]。 随着植物分子生物
学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从丽,陆柏方,张学成,等.生命科学,2002,14(1):1~5.
2 Dandekar AM,Marlin LA,Mc Granahan GH.J Am Soc Hort Sci,1998,113:949~949.
3 Martin LA,Stamp JA,Meredith CP,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Foreign Gene Expresssion in Grapevine.Proceedings of the Agbiote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1989,172~185.
4 王景雪,孙毅.生物技术通报,1999,(1):7~ 3.
5 Godwin I,Todd G,Ford LB,et al.Plant Cell Rep,1991,9:671~675.
6 Shimoda N,Toyoda-ymam to A,Nagamine J,et al.Pros Natl Acad Sci USA,1990,87:6684~6688.
7 Murashige T,Skoog F.Physiol Plant,1962,21:473~479.
8 张妙霞.香蕉与龙眼转化受体系统建立及转化PEAS基因初步研究[硕士论文].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9 傅荣昭,孙勇如,贾士荣,等.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98. (下转第 105页)
100
2008年第 6期
(上接第 100页)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0 刘石泉,余沛涛.自然杂志,2002,25(1):16~17.
11 Hiei Y,Ohta S,Komari T,et al.Plant J,1994,6:271~281.
12 Van Roockel JSC,Damn B,Melchers LS,et al.Plant Cell,1993,12:644~647.
13 Song YNM,Ebizuk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91,39:2347~2350.
14 James DJ,Uratsu S,Cheng J,et al.Plant Cell Rep,1993,12:559~563.
15 蓝海燕,陈正华.生物技术通报,1999,(3):15~18.
16 陈永文,李坤培,高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6~ 30.
17 刘金华,王丕武,武丽敏,等.大豆科学,2003,22(1):36~39.
18 钟名其,楼程富,谈建中,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10(1):74~76.
19 黄玉吉.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CS反义基因和PEAS基因转化香蕉研究[硕士论文].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19~42.
共同结瘤基因如 nodABC 是根瘤菌中最为保守的基因,试验试图通过 nodA 在根瘤菌间的高度同源性
鉴定分离自杭子梢、 菜豆和决明根瘤、 处于 Agrobacterium 分支的菌株的结瘤性。 但在以 S.meliloti USDA
1002T 的 nodA 作探针进行斑点杂交试验时 , 在严谨洗膜条件下该探针只能与 S.meliloti USDA1002T、S.
meliloti 102F28(图 1)杂交,与其它种属根瘤菌及土壤杆菌均无阳性印记,或印记极淡。 根据此结果初步推
断,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nodA 探针能很好地区分种内菌株与其他种属根瘤菌及土壤杆菌,即只能在种内
而不能在种间鉴定菌株的结瘤性,这与覃筱婷的报告结果一致 [12]。
参考文献
1 Graham PH,Sadowsky MJ,Keyser HH.Int J Syst Bacteriol,1991,41:582~587.
2 Lerouge P,Rocher P,Faucher C,et al.Nature,1990,344:781~784.
3 高俊莲,孙建光,陈文新.微生物学杂志,2006,26(4):1~5.
4 Willems A,Collins MD.Int J Syst Bacteriol,1993,43:305~313.
5 Del Papa MF,Balagué LJ,Sowinski SC,et al.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9,65:1420~1427.
6 Tan ZY,Kan FL,Peng GX,et al.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1,51:909~914.
7 Mhamdi R,Lafuerre G,Aouani ME,et al.FEMS Mirobiol Ecol,2002,41:77~84.
8 韩素贞,陈文新.微生物学通报,2003,30(2):4~11.
9 高俊莲,陈文新.微生物学通报,1999,26(2):120~125.
10 Haukka K,Lindstrom K,Young JP.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8,64:419~ 426.
11 Muresu R,Polone E,Sulas L.FEMS Microbiol Ecol,2008,63:383~400.
12 覃筱婷,汪恩涛,陈文新.微生物学通报,1995,22(6):323~326.
刘思敏等:分离自杭子梢等宿主根瘤的 30株菌的结瘤特性的研究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