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me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the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Oil Plants

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几个策略



全 文 :植物学通报 2006, 23 (3): 312~319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收稿日期: 2005-11-18; 接受日期: 2006-03-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4-0316)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zygorl@vip.hl.com
.专题介绍.
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几个策略
赵晨 付玉杰 祖元刚* 张乃静 王黎丽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而生物柴油的应用和推广正是现阶段
解决能源替代问题的较佳手段。现今国外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产量逐年增长, 而我国的生物柴
油产业才刚刚起步。本文介绍了极具潜力的5种木本油料植物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和欧李(Cerasus humilis)和1种野
生草本油料植物海篷子(Salicornia bigelivii), 进而提出运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燃料油植物种子含油量的优
势, 归纳总结了生产生物柴油的4种不同工艺。最后建议政府应对燃料油植物种植和生产加工产业实施
补贴和免税等扶植政策。本文对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施策略, 具有重要的借鉴
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燃料油植物, 生物柴油, 酯交换, 转基因技术
Some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the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Oil Plants
Chen Zhao, Yujie Fu, Yuangang Zu*, Naijing Zhang, Lili Wang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lant Ec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Abstract The world has been confronted with an energy crisis because of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and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biodiesel fuel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ontras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diesel fuel abroad,
China has taken only preliminary steps in this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it has almost all the most
affluent oil plant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biodiesel fuels in terms of 5 potential oil plants (Jatropha curcas, Cornus wilsoniana,
Xanthoceras sorbifolia, Pistacia chinensis and Cerasus humilis) and 1 wild oil plant (Salicornia
bigelivii) species mainly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n China. The advantage of improv-
ing the content of oil plants by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d 4 techniques of biodiesel
fuel production are summarized. Governmental policy supports oil plant cultivation and biodiesel
production. In conclusion, the review provides some strategies that could have value in the develop-
ment of bioenergy in China.
Key words oil plant, biodiesel, transesterification, transgenic technology
3132006 赵晨 等: 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几个策略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
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许
多国家的政府正积极开发可再生植物能源, 因地
制宜, 利用植物油代替燃料油, 走多能互补、综
合利用的道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从单一化
向多元化转变, 成为目前国际上开发新能源的大
趋势, 而生物柴油的应用和推广正是现阶段解决
能源替代问题的较佳手段。
用植物油生产的柴油称为生物柴油, 它是
一种具有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天然油脂
多由直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组成, 与甲醇酯交换
后, 分子量降至与柴油相近, 且具有接近于柴油
的性能。生物柴油不含硫和芳烃, 十六烷值高,
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这些长链脂肪酸单烷
基酯可生物降解, 闪点高, 无毒, 挥发性有机物
含量低, 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和溶解性, 也是制
造可生物降解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的原料(闵恩泽, 2005)。
西方国家为发展生物柴油, 在政策和行业
规范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李兵, 2005)。
为了便于推广使用, 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
都制定了生物柴油技术标准, 完善了生物柴油的
产业化条件; 并且政府实施鼓励政策, 如在生物
柴油的价格上给予一定的补贴, 使生物柴油的价
格比其他柴油更具有竞争优势。目前, 美国生
物柴油生产能力为3×105 t/年, 日本生物柴油
生产能力也达到 4× 105 t/年。欧盟生物柴油
总生产能力可达3×106 t/年, 预计2010年年生
产能力将达到 8.3× 106 t (朱建良和张冠杰,
2004)。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集中于可食
用的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及餐饮业废
油(闵恩泽等, 2005)。与国外相比, 我国生物柴
油生产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长期徘徊在初级研究
阶段, 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刚刚起步, 政府尚未针
对生物柴油产业提出一套扶植、优惠和鼓励
的政策, 更没有制定生物柴油统一的标准和实施
产业化发展战略。按中国目前的消耗量(每年
消费柴油6×107~7×107 t), 如果在石化柴油
中添加10 %体积的生物柴油, 则每年应配套生
产生物柴油 6× 106~7× 106 t。预计未来 10
年内, 生化柴油产品将占领20%~30%的市场
份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及中国加入WTO 的大好形势下, 中国的
经济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对能源的需求会有增无
减, 同时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 生物质能源的
开发和应用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重要
战略, 因此加快高效清洁的生物柴油产业化进
程就显得更为迫切(万全, 2005)。为此, 本文
针对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提出
几点策略。
1 科学筛选优化燃料油植物
1.1 燃料油植物发展现状
燃料油植物主要包括油脂植物和具有制成
较高还原形式烃的能力、接近石油成分且能
代替石油使用的植物(或称“石油树”, 大多为
含乳汁的植物)。燃料油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
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识, 但到1973年石油危机
以后, 各国才普遍重视燃料油植物的利用。特
别是1981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国际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以后, 国际上出现了开发
利用植物燃料油的热潮。
我国幅员辽阔, 纵跨热带、亚热带、暖温
带、温带和寒温带等五大气候带。气候、土
壤的多样性, 孕育着十分丰富的燃料油植物资
源。据《中国油脂植物》记载, 我国有 108
科、397属、814种油脂植物, 我国油脂植物
种类之多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我国有富
油大科 6科, 富油中、小科 14科以上 (石培礼
和包维楷, 1994)。美国科学院推荐的适于世界
不同气候带栽培的60多种优良能源树种中, 几
乎有一半原产于我国, 或我国已有引种。从这
些丰富的油脂植物中可以筛选出大批有发展前
途的燃料油植物。
1.2 几种极具潜力的燃料油植物
燃料油的原料资源是整个生物柴油产业中
314 23(3)
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成本高低对生物柴油的价
格起着决定作用。目前, 我国的油料主要来自
草本油料, 大部分都用来生产食用油, 而我国同
时还需要大量进口食用油来满足国民的需求, 所
以我国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应该向木本油料转
变。木本油料具有以下特点: 适应性广; 种植
一次, 收获多年;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改善环境;
不与农作物争地; 可提供一些优质木材及某些
特种化工原料(李健等, 2001)。木本油料具有
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未来燃
料油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
我国生态区资源特点, 我们将燃料油植物的种植
区进行了简单的划分(表 1)。
同时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筛选
出5种木本油料植物和1种野生草本油料植物
重点介绍。
1.2.1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麻疯树是大
戟科麻疯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原产于巴西,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
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
台湾、福建和海南等省区。麻疯树喜光、喜
暖热气候, 耐干早瘠薄, 在石砾质土、粗骨土、
石灰岩裸露地均能生长, 可用于荒山造林。
麻疯树种子含油量为35%~40%, 种仁的含
油量高达50%~60%。每亩地平均可产麻疯树
籽 650 kg, 可提取加工出油 180 kg(佘珠花等,
2005)。虽然它的种子含油量多, 但是它的种子
有毒, 一般忌食。由于其种子含油率高, 且流
动性好, 它与柴油、汽油、酒精的掺合性很好,
相互掺合后, 在长时间内不分离。它作为热带
地区最适宜的、可再生的生物燃料资源, 具有
较好的发展前景 (林娟等, 2004)。
1.2.2 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 光皮树是
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乔木, 分布广泛, 在湖南、
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
省常分布于1 000 m以下的疏林中。光皮树是
阳性树种(幼苗较喜阴), 根系深广发达, 对土壤
要求不严; 最适宜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
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值在 5.5~7.5之间
的土壤中生长。
光皮树是一个很好的木本油料树种。果
核、果肉均含油脂, 干全果含油率33%~36%,
出油率 25%~30%。它适应性强, 生长迅速。
即使用实生苗栽植, 6~8年便可结实, 12年左右
便可进入盛果期。立地条件好的单株产量可
达52 kg以上, 在一般条件下每株产量可达5~
10 kg。若以每亩 60株计, 亩产鲜果 300~600
kg, 折油42~84 kg (李正茂等, 1996)。
1.2.3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文冠
果是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 也
可栽培为高大乔木。文冠果自然分布于陕
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
河南等地, 其中以陕西、山西、河北、内蒙
古比较集中。文冠果根系发达, 萌蘖性强, 生
长较快; 喜光, 耐半阴; 对土壤适应性很强, 耐瘠
薄、耐盐碱, 耐旱性也很强。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
种子含油量为45%~50%, 种仁含油量为70%。
它在播种当年就有花芽形成, 2~3年就可开花
结果, 10年生树每株产果50 kg以上, 30~60年
树单株产量也在15~35 kg。油黄色而透明, 具
药用功效, 油饼可作饲料和肥料。它的木材纹
理细致美观, 胸径可达30 cm, 是做家具的好材
料。另外它的叶经加工可以代茶饮, 同时还是
优良的绿化树种 (高启明等, 2005)。
1.2.4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黄连木是
漆树科落叶木本油料及用材树种, 高达 25 m。
黄连木在中国分布很广, 北起河北、山东, 南
至广东、广西, 东至台湾, 西至云南、四川、
表 1 燃料油植物的区域划分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oil plants
地区 能源植物种类
东北 耐寒的植物, 如文冠果、蓖麻等
西北 旱生灌木及草本, 如欧李、沙棘等
华北 黄连木等
西南 亚热带植物, 如麻疯树等
东南 光皮树、油桐、乌桕、棕榈、油楠等
3152006 赵晨 等: 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几个策略
甘肃, 其中河北, 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分布
最多。黄连木喜光, 不耐严寒; 在酸性、中性
和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 对二氧化硫和烟的
抗性较强, 抗烟力属Ⅱ级, 抗病力也强 (杨志玲
等, 2003)。
黄连木种子含油率 42.5%, 出油率 20%~
30%。每亩用种量 10 kg左右, 当年生苗高 60
cm左右, 亩产苗20 000~25 000株。寿命长, 能
活300年以上。幼树生长较慢, 以后生长加快,
4年后即可开花结实, 胸径15 cm时, 每株年产
果50~75 kg; 胸径30 cm时, 年产果100~150 kg
(裴会明和陈明琦, 2005)。
1.2.5 欧李(Cerasus humilis) 欧李是蔷薇科落
叶小灌木, 分布区广, 黑龙江、吉林、辽宁、
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都有分布。欧李
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灌木树, 具有“四耐”特
性, 即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及耐干旱。
欧李仁中含有50%左右的油脂, 但仁中含
有约6.2%的苦杏仁苷, 在酸和酶的作用下分解
产生剧毒物质氢氰酸, 一般不用作食用油。欧
李一般在栽后第2年便可开花结果。生长比较
集中的地方, 每亩约有2 000多株, 在正常野生
状态下, 每株产量为110 g左右(刘志国和郝芳,
2005)。
1.2.6 海蓬子(Salicornia bigelivii) 海蓬子是
藜科海蓬子属植物, 为1年生草本植物, 高20~
40 cm, 在亚热带地区可长至50~60 cm。海蓬
子特别适合在我国亚热带海滨地区生长。欧
洲海蓬子在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
宁夏、甘肃、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有出产。
海蓬子耐旱不耐涝。可种植在海滩盐碱地、
盐沼地或轻质沙土地, 用海水直接灌溉, 也可混
灌淡水并可施尿素、磷铵、硝酸铵等氮肥。
一般3~4月播种,6月中旬开花, 9~10月成熟,
生育期 210天左右。
海蓬子的种子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
含油量 23%~33%, 超过大豆、向日葵籽以及
其他许多蛋白质植物。同时, 海蓬子的经济价
值很高, 除了能改良土壤外, 还能大量吸收CO2,
每公顷能固碳 5.2× 103 kg。海蓬子秸秆是木
材的优质替代品, 从而减少森林砍伐量, 保护森
林资源。种植海蓬子与高密度水产品养殖结
合在一起, 将有效根除养殖给海水造成的有机污
染 (林秀香, 2002)。
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餐饮业的发展, 各种废
弃的动植物油数量巨大, 而这些废油给生态环境
造成了污染。据中国食用油信息网介绍, 我国
2000年食用油的消费总量约为1.2×107 t, 如果
按消费总量10%计算, 则产生1.2×106 t的废
油脂。大量的餐饮业废油, 也是生物柴油原料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国家林业部造林司统计, 目前我国尚有
宜林荒山荒地 8× 107 hm2 (侯福林和贺继临,
2000), 十分可观的土地资源及丰富的燃料油植
物资源, 为我国发展人工燃料油植物林提供了雄
厚的物质基础。可以预测, 绿色植物在给人类
作出众多贡献的同时, 必将给人类提供新的能
源 。
1.2 筛选优化依据
燃料油植物是一种可更新的能源资源, 具
有再生性, 即一次种植, 多年收益。同时植物
能源又是一种“环境”资源, 筛选植物时一般
除提供能源外, 还具有绿化荒山、防治水土流
失、保护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植物
能源没有核能的危险性, 也没有风能、潮汐能
和地热能的局限性, 它几乎不受地区限制, 不需
要长途运输, 可利用荒山、荒坡及非耕地种植,
不与农业争地, 既能保护生态环境, 又能获得经
济效益, 达到能源、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并举
的目的。
燃料油植物资源虽主要分布在热带、亚
热带地区, 但与石化能源相比, 分布相对均匀, 几
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具开发潜力的植物能源资
源。因此, 地理位置适合、含油量高、经济
价值大、生态效益明显是燃料油植物筛选和
优化的依据 (傅尧信, 2001)。
316 23(3)
2 深入开展转基因技术提高燃料油植
物的品质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某些生物的基因
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使
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
需要的目标转变。近年来开展的油料植物基
因工程, 主要改良重要的农艺性状, 如含油
量、品质、抗病性等。提高含油量有两种
途径: 一是提高该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从而
在总量上增加了产油量; 二是单位产量不变,
提高种子的含油量, 也提高了产油量 (王伟,
1997)。
目前, 主要燃料油植物种子的含油量在
20%~45%, 应用传统育种方法至今未能培育出
含油量更高的品种。现代生物技术为油料植
物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在转基因油料植
物的种子中, 单一脂肪酸成分有可能达到90%。
生物柴油是以C18为主要成分的甘油脂分解而
获得的,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手段主要提
高植物种子油中这一类单一的脂肪酸含量, 这样
就可以大大提高燃料油植物的品质, 从而提高生
物柴油的质量。目前转基因技术在改变油菜
的品质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超油油
菜”是利用“反义基因”(antisense gene)技
术, 限制油菜生产蛋白质的“通道”, 以扩大
油脂的产出量, 从而提高了植物油的含量 (石东
乔等, 2001)。
Greiner等 (1999)从油菜、向日葵、花生、
大豆等植物中提取出来一种基因, 可以有效地抑
制转化效素的活性。转化效素是促进植物细
胞生长的一个基因, 当植物转入可以抑制其活性
的这种基因之后, 就破坏了其DNA链的合成,
这样可以有利于植物生成更多的营养物质, 从而
提高植物的含油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以转基因技术为
核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对全球农业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与此同时,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
类对自身的行为越来越谨慎, 尤其对人类自身的
健康和生态平衡更为关注。植物基因工程所
使用的基因可以来自于植物自身, 也可以来自于
动物和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 其范围大
大超过了常规有性杂交育种。转基因产品是
历史上用其他技术从未获得过的, 因此有关转基
因植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知识和经
验还较欠缺。在国外, 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食
品是不供人食用的, 这就为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
提供了极大的益处。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
入, 人们可以控制植物含油量的主要基因, 这就
大大地提高对油料作物的利用, 促进生物柴油的
发展 (陈继承和周瑞宝, 2004)。
3 开发自主创新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
目前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
以下 4种:直接混合法、微乳化法、高温裂解
法和酯交换反应法(表2)(Ma and Hanna, 1999;
杨艳等, 2002; Demirbas, 2003)。在工业化生产
过程中, 普遍是用植物油作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反
应制备生物柴油。
3.1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如图 1所示, 植物油脂经预处理除去杂
质、水分和游离酸, 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
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分层,
上层为粗制的生物柴油, 下层为甘油。粗制的
生物柴油经精制即得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 (聂
开立, 2003; 杨继国等, 2004; 盛梅等, 2004;
Stavarache et al., 2005)。
3.2 化学酯交换反应
主反应方程式如图 2。
水、游离酸是酯交换反应的大敌, 对催化
剂有毒害作用。反应前必须对原料油和催化
剂进行处理。降低原料油的酸价和水分含量,
同时对催化剂进行脱水干燥处理 (李昌珠等,
2004; 李为民和徐春明, 2005)。
现行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主要是液碱催化
酯交换工艺, 工艺流程复杂, 原料要求严格, 三
3172006 赵晨 等: 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几个策略
图 1 生物柴油制备主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biodiesel preparation
表 2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ducing methods of biodiesel
生产方法 原料 优缺点
1直接混合法 植物油 可再生,热值高,但黏度高易变质、燃烧不完全
2微乳化法 动植物油 有助于充分燃烧, 可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3高温裂解法 植物油 高温下进行, 需要常规的化学催化剂, 反应物难以控制, 设备昂贵
4酯交换反应法 动植物油及食
品工业废油
①碱催化 优点: 反应时间短, 成本较低。缺点: 使用大量甲醇; 反应物中混有游
离脂肪酸与水,对酯交换反应有妨害作用; 残留碱时柴油中有皂生成, 容
易堵塞管道, 改酯交换反应生成物必须水洗,洗涤过程产生含碱催化
剂、甘油、甲醇的废液必须处理
②酸催化 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和水的含量高时催化效果比碱催化好
③酶催化 优点: 游离脂肪酸和水的含量对反应无影响, 相对清洁。缺点: 如不使
用有机溶剂就达不到高酯交换率; 反应系统中如甲醇达到一定量,脂酶
就会失活; 酶的价格偏高; 反应时间较长。
图 2 化学酯交换主反应方程式
Fig. 2 The equation of transesterification
318 23(3)
废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我国应加快开发环
境污染小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不断降低生产
成本。目前国内正在开发的新工艺包括高压
醇解成套新工艺、酶催化酯交换工艺、双溶
剂多相催化酯交换工艺、超声波酯交换工
艺、固体碱催化酯交换工艺等 ( 闵恩泽 ,
2005)。
综上所述, 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优先考虑成本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
况进行选择, 在工艺流程、反应条件、产品收
率、三废处理等方面需要进行自主创新。在
现有的技术基础上, 不断吸收国外成熟的技术,
结合具体情况, 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
的生物柴油生产工艺。
4 在政策上应大力推广燃料油植物的
种植和加工
生物柴油的未来发展主要是受原料植物油
产量少、价格高的限制, 面临与石油柴油竞
争。因此, 生物柴油的生产必须与农业生产相
结合, 才有生命力。一些国家已经计划大规模
种植油料植物, 由上千公顷的农场来提供植物油
原料以生产甲酯化的生物柴油。我国拥有丰
富的植物油资源, 可以因地制宜, 利用农业生产
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来增加油料作物的种植面
积, 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原料。在生产生物柴
油的同时, 对其提油后的固形物中有重要药理
活性物质进行深加工获得医药原料或动物饲
料, 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的可生物降解润滑油、
油漆溶剂、工业溶剂以及甘油等, 也是降低成
本的途径。
生物柴油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国
家的能源政策、战略、环境保护法规、财政
政策、税收法、生物燃料网络、汽车技术的
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从国外的情况看, 美国将
生物燃料列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项目, 在资金
和税收上予以优惠, 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立法保
证, 例如国家清洁空气法有明确要求, 介入生物
燃料项目的部门, 除能源部外, 还有农业部和环
境保护局、各地方政府和工业部门以及若干
研究机构。在欧盟, 为鼓励发展生物燃料, 生
物燃料产业的税收减少 90%。到目前为止, 我
国虽然在生物燃料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 但很多
法规均可引用,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由于
现在生物燃料的原料大多定位于废物利用, 作为
再生产品, 可引用相关的优惠政策(2005年颁
布、2006 年正式实行的《可再生能源法草
案》)。因此在我国发展生物燃料已有政策基
础, 同时我国政府已将生物燃料作为“十一
五”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信今后会推出一
系列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
5 结论
在选择和利用生物柴油原料的时候, 必须
要考虑原料油的产量、脂肪酸组成、酯交换
反应及得率等, 而制成的生物柴油的成本是最重
要的因素。为了筛选分布广、适应强、经济
产量高和价格低廉的原料, 我们应进行大量的科
学研究, 为构建出适合我国生物柴油发展框架提
供理论支撑。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已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计
划中, 利用我国幅员辽阔、能源和物种丰富的
优势, 依据我国植物的生态地理空间分布格局,
筛选、培育出多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友好
的高效燃料油植物, 并优化全国能 源植物配置
和生产格局, 建设能源植物专类生产区, 对于能
源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能源植物繁殖推广和
开发利用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开
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将有利于缓解我国
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 同时也有
助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及生态环保问
题。大力开展规模化燃料油植物种植, 提升
化学酯化和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技术, 运用
转基因技术, 以及政府对种植和制造生物柴油
予以补贴和税收优惠是目前生物柴油产业发
展的主要策略。
3192006 赵晨 等: 研究开发燃料油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几个策略
(责任编辑: 白羽红)
参考文献
陈继承, 周瑞宝 (2001). 转基因大豆及其安全性. 粮食
与油脂 9, 36-39.
傅尧信 (2001). 生物燃料与西部开发. 四川环境 20(1),
55-57.
高启明, 侯江涛, 李阳 (2005). 文冠果的栽培利用及开
发前景. 中国林副特产 2, 56-57.
侯福林, 贺继临 (2000). 简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0, 22-23.
李兵 (2005). 棗德国大力发展绿色燃料 生物柴油. 全球
瞭科技经济 望 4, 56-57.
李昌珠, 蒋丽娟, 程树棋, 李培旺, 张良波, 李党训
(2004). 四种木本植物油制取生物柴油. 2004年中国
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4中
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郑州, pp. 232-
239.
李健, 朱跃军, 路光 (2001). 华北地区的木本油料植
物. 中国林副特产. 1, 56-58.
李为民, 徐春明 (2005). 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 第九届
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
学术年会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pp. 521-524.
李正茂, 邓新华, 李党训 (1996). 光皮树经济性状及
生物质液体燃料开发研究构想. 湖南林业科技 23(2),
11-13.
林娟, 周选围, 唐克轩, 陈放 (2004). 麻疯树植物资源
研究概况.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2, 285-290.
林秀香 (2002). 盐生植物——海蓬子及其开发利用. 农
业科技通讯 6, 22.
刘志国, 郝芳 (2005). 欧李及其发展前景. 林业实用技
术 3, 44-44.
闵恩泽 (2005). 生物柴油: 中国能源希望之星. 石油商
报 2005-05-27.
闵恩泽, 唐忠, 杜泽学, 吴巍 (2005). 发展我国生物柴
油产业的探讨. 中国工程科学 7(4), 1-4.
聂开立, 王芳, 谭天伟 (2003). 固定酶法生产生物柴
油. 现代化工 23(9), 35-38.
裴会明, 陈明琦 (2005). 黄连木的开发利用. 中国野生
植物资源 24(1), 43-44.
佘珠花, 刘大川, 刘金波, 叶平, 张安清 (2005). 麻疯
树籽油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分析. 中国油脂 30(5),
30-31.
盛梅, 邬国英, 徐鸽, 巫淼鑫 (2004). 生物柴油的制
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8, 231-236.
石东乔, 周奕华, 张丽华, 刘桂珍, 陈正华 (2001). 农
杆菌介导的油菜脂肪酸调控基因工程研究. 高技术通
讯 2, 1-7.
石培礼, 包维楷 (1994). 燃料油植物研究的现状与展
望. 植物杂志 (5), 2-4.
万全 (2005). 能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林业科技 2,
1-5.
王林 (1996). 法国研究生物燃料. 汽车工艺与材料 2,
14.
王伟 (1997). 油料作物的改良. 世界农业 7, 29-31.
杨继国, 林炜铁, 吴军林 (2004). 酶法合成生物柴油
的研究进展. 化工环保 24(2), 116-120.
杨艳, 卢滇楠, 李春, 曹竹安 (2002). 面向 21世纪的
生物能源. 化工进展 21, 299-302.
杨志玲, 王开良, 谭梓峰 (2003). 值得开发的几种野
生木本油料树种. 林业科技开发 2, 41-43.
朱建良, 张冠杰 (2004). 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生产现
状及发展趋势. 化工时刊 18(1), 23-27.
Demirbas, A. (2003). Biodiesel fuel from vegetable
oils via catalytic and non-catalytic supercritical alco-
hol transesterifications and other methods: A survey.
Energy Convers. Manage. 44, 2093-2109.
Greiner , S . , Rausch, T. , Sonnewald, U. , and
Herbers, K. (1999). Ectopic expression of a tobacco
invertase inhibitor homolog prevents cold-induced
sweetening of potato tubers. Nat. Biotechnol. 17,708-
711.
Ma, F., and Hanna, M.A. (1999). Biodiesel production:
A review. Bioresource Technol. 70, 1-15.
Stavarache, C., Vinatoru, M., Nishimura, R., and
Maeda, Y. (2005). Fatty acids methyl esters from
vegetable oil by means of ultrasonic energy. Ultrason.
Sonochem. 12, 36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