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全 文 :第27卷 第5期
2015年5月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Vol. 27, No. 5
May, 2015
文章编号:1004-0374(2015)05-0518-07
DOI: 10.13376/j.cbls/2015068
收稿日期:2015-03-1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人感染新型流感防控技术研究”(2014ZX10004002)
*通信作者:E-mail: yshu@cnic.org.cn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朱闻斐,舒跃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摘 要:2013 年初在中国长三角地区首次发现一种新的 H7N9 禽流感病毒可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该病毒
是由 H7、N9 以及 H9N2 禽流感病毒重配而成,病毒传播到其他地区之后仍与当地的 H9N2 病毒不断重配,
产生不同的基因型。H7N9 禽流感病毒特殊的双受体结合特性是其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的重要机制,也是
该病毒比 H5N1 禽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原因,这种受体特性的分子基础主要与病毒 HA 蛋白的 Q226L
和 G186V 突变有关。H7N9 病毒对禽类不致病,但人感染后的病死率超过 30%。人群没有免疫力、病毒感
染所导致的免疫病理以及病毒在肺部组织的高效复制是导致人感染 H7N9 病毒后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雪
貂动物模型研究也表明该病毒能够在雪貂中有效复制和接触传播。因此,H7N9 禽流感病毒导致流感大流
行的风险不容忽视,对动物和人群中 H7N9 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不容松懈。
关键词:H7N9 禽流感病毒;致病力;传播力;关闭活禽市场
中图分类号: Q939.4 ;R373.1 文献标志码:A
舒跃龙,研究员,我国流感防控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现为中国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
作中心主任,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副主
任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传染病防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卫
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
员会委员;《病毒学报》副总编辑、《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主要负责建
立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开展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工作。自 2003
年以来,在 Science、Nature、NEJM、Lancet、JID、JV、EID等主流国际学术
期刊共发表 SCI论文 130余篇,总影响因子 >1 000,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
作者发表 SCI论文 60余篇。曾主持国际国内科研课题 20余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流行性感冒室,同时也是国家流感中心
和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是国家流感监测和防控以及全球
流感监测和应对网络的核心技术部门。负责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管理,为应
对流感相关的重大疫情提供技术支持;履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
究合作中心的国际义务和职责,参与全球流感和流感大流行防控工作,全面
提高全球流感防控能力;进行流感重大疫情的现场监控与处理;对地方流感
预防控制进行科学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流感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遗传学、
免疫学、致病机理及相应的诊断、疫苗和治疗等病毒生物技术研究,并进行
传染病防控人才的培养。
朱闻斐,等: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第5期 519
野生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所有
16 种 HA 和 9 种 NA 亚型的甲型流感都可以在野生
水禽中分离到。近期也在蝙蝠中检测到 H17~18 以
及 N10~11 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但迄今没有分离
到病毒 [1-5]。人群中流行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亚型有
H1、H2、H3 以及 N1 和 N2。由于大多数导致流感
大流行的毒株都是由人群中流行的季节性流感病毒
与一个或多个禽流感病毒基因片段重配而来,因此,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通常都受到全球的关注。
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通常难以感染人,
但是偶然的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时常发生。2013
年以前,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包括 H5N1、H7N2、
H7N3、H7N7、H9N2 以及 H10N7 等 [6-9]。2013 年以
来,发现新的 4 种禽流感病毒亚型也可以感染人,
包括 H7N9、H6N1、H10N8 以及 H5N6[10-11]。不同
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群后临床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包括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到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 (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2013 年 2~3 月,我国上海出现多例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包括家庭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一
时间社会上被一层紧张气氛笼罩,只有尽快弄清病
原,才能消除社会恐慌。3 月 24 日国家流感中心接
收到上海和安徽上送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随
即于 3 月 28 日分离到病毒,3 月 29 日完成全基因
组序列的测定,迅速分析并确定这些不明原因肺炎
病例的致病病原是一种新型的 H7N9 亚型禽流感重
配病毒 [10]。截至 2014 年 10 月 24 日,该病原已造
成包括我国台湾和香港在内的 15 个省市 454 人感
染,其中 176 人死亡。对该病毒的深入研究表明,
H7N9 禽流感病毒具有与其他禽流感病毒不同的生
物学特性,比 H5N1 禽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 [12],
又比 H9N2 禽流感病毒感染病死率高。作为一种全
新的新发传染病,要做好 H7N9 禽流感病毒的防控
工作,必须解决以下一系列科学问题,包括该病毒
是怎么起源的,人是怎么感染的,造成人感染和死
亡的机制是什么,会不会发生人际传播,该病毒在
其他宿主中的流行和致病情况如何,等等。本文总
结了自病毒被发现以来,对于病毒的起源和进化以
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为今后 H7N9 禽
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对最早从 3 例 H7N9 感染患者分离到的病毒进
行序列分析发现,该病毒的 HA 基因与鸭子中分离
到的 A/duck/Zhejiang/12/2011(H7N3) 高度相似,NA
基因与野鸟中分离到的 A/wild bird/Korea/A14/2011
(H7N9) 高度同源,而内部 6 个基因片段同 2012 年
禽中流行的 H9N2 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提示该病
毒与既往流行或感染人的 H7 亚型流感病毒以及野
鸟中流行的 H7N9 禽流感病毒完全不同,是一种新
型重配的禽源性流感病毒 [10]。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从上海初期病例中分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ZHU Wen-Fei, SHU Yue-Lon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Influenza Collaboration Centre for Reference and Resear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Vir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Key Laboratory for Medical Virology,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Key Laboratory of Surveillance and Early-warning on Infectious Disease, China CDC,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In the spring of 2013, a novel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 emerged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of China
and caused human infection with fatal outcomes. It was reassorted by H7, N9 and H9N2 avian viruses. Frequently
reassortment between H7N9 and H9N2 viruses generated diversified genotypes. Dual receptor binding properties of
H7N9 virus enabled it to infect human easier than H5N1 virus. In contrast to low or none pathogenicity in H7N9
infected poultry, majority of H7N9 patients exhibited severe diseases. Several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high
mortality of human infections, including no preexisting immunity in human populations, immunopathology induced
by viral infections and highly efficient replications of the virus in lungs. In addition to its efficient transmission in
ferret models, the H7N9 viruses have been endowed with more pandemic potential.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its evolution in both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for potential pandemic preparedness.
Key words: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pathogencity; transmissibility; closure of live poultry market
禽流感专题 第27卷520
离的病毒 A/Shanghai/5/2014(H7N9) 和 A/Shanghai/1/
2014(H7N9) 病毒可能是最接近 H7N9 禽流感病毒的
原始祖先病毒 [13]。重配病毒产生之后可能从野生水
禽传播到水生家禽如鸭子,然后病毒传播到陆生家
禽如鸡,此时典型的分子特征是其 NA 蛋白的颈部
发生了 5 个氨基酸的缺失,而这种突变被认为是禽
流感病毒从水禽到陆禽的适应性突变 [14-15]。病毒传
入陆禽后,进一步发生氨基酸突变以获得跨种传
播感染人的能力,主要的特征性变异包括 HA 的
Q226L 和 G186V 变异,使病毒获得结合人受体的
能力 [16-19]。而一旦感染人之后,病毒进一步发生哺
乳动物适应性突变,如 PB2 E627K 和 D701N 突变
等 [20-21]。
新型 H7N9 禽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来源也很复
杂,依据其内部 6 个基因片段的差异,可以将这些
H7N9病毒分为不同的基因 [13,22-23],其中一些基因型,
如以 A/Anhui/1/2014(H7N9) 病毒为代表株的基因
型,逐步成为主要的流行基因型,在人群和禽类中
流行 [13,22]。这种不同基因型可能是通过 2 步重配过
程而产生的:第一步重配可能发生在野鸟,野鸟中
的 H7Nx、HxN9 病毒可能与野鸟中流行的 H9N2
病毒重配,得到一个内部基因为 H9N2 禽流感病毒
的 H7N9 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传入鸡群中,然后与
鸡群中流行的 H9N2 禽流感病毒进一步重配,内部
基因片段互相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基因型 [24]。由
于 H9N2 禽流感病毒在中国的鸡群中广泛流行,且
基因型丰富,其与 H7N9 禽流感病毒在鸡群中共流
行,给 H7N9 提供了重配的基因库,造成了新型
H7N9 禽流感病毒丰富的基因型。
因此,H7N9 禽流感病毒为了适应不同的宿主,
一直不停地以这种方式进行重配,且在进化的不同
阶段不断通过氨基酸变异微调宿主适应性进化。这
种不断适应不同宿主,从而导致跨种传播的分子机
制被称为“Genetic Tuning”[13]。
2 感染源
H7N9 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暴发之初,首要任
务就是搞清楚人群是如何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表明 80%的H7N9禽流感患者有活禽市场暴露史 [25],
对感染病例发病前访问过的活禽市场禽类或者环境
标本中分离的病毒与病例中分离的病毒进行序列分
析,结果表明从禽类或环境中分离到的 H7N9 病毒
与人群中的 H7N9 病毒高度同源 [26-27]。多个研究小
组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从上万份禽标本和环境标本
中分离到多株 H7N9 禽流感病毒,大部分阳性样本
来自活禽市场 [28-30]。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浙
江省职业人群 ( 家禽饲养人群 ) 血清中针对 H7N9
禽流感病毒的抗体阳性率比普通人群血清中的阳性
率显著增高 [31]。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7N9 禽
流感病毒在鸡群中高效的复制力和传播力说明鸡是
活禽市场中 H7N9 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者 [27]。除
了鸡,鹌鹑可能也是 H7N9 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
是将 H7N9 传给人类的重要宿主 [32]。因此,无论是
流行病学还是病原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人的感染
来源主要与活禽接触或者访问活禽市场有关。我国
通过关闭活禽市场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证明了
这一点。
3 致病力和传播力
H7N9 禽流感病毒暴发以后,很多动物模型都
用来评估该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力。雪貂是研究禽
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的常用
模型,其结果常被用来评估相关病毒可能导致流感
大流行的风险。以 H7N9 禽流感病毒滴鼻感染雪
貂 [27,33-36],发现病毒能感染雪貂的上、下呼吸道以
及淋巴结和脑组织。病毒可在雪貂的呼吸道高滴度
持续排毒 6~7 d。直接接触组的雪貂均有流涕、咳
嗽和发热症状,且持续排毒,说明病毒可以通过接
触有效传播,但在雪貂中的空气传播能力较弱。部
分雪貂感染后无明显病症,但在呼吸道能检测到病
毒,且血清学支持有病毒感染,提示哺乳动物中可
能存在 H7N9 禽流感病毒的隐性感染。
猪是甲型流感病毒重要的哺乳动物宿主,其呼
吸道表面同时存在 α-2,3 半乳糖苷唾液酸 (SAα-2,3
Gal) 和 α-2,6 半乳糖苷唾液酸 (SAα-2,3Gal) 两种受
体,因此被认为是流感病毒发生重配的“混合器”,
可以产生流感大流行病毒 [37]。以 H7N9 禽流感病毒
滴鼻感染猪,感染后第 1 d 即能检测到泄毒,且
H7N9 病毒可在猪的呼吸道高滴度持续排毒 5~6 d,
但不能经直接接触传播给猪,也不能由猪传给雪貂,
表明 H7N9 禽流感病毒可有效感染猪,但是不能在
猪群中传播,也不能由猪传播给其他哺乳动物 [33]。
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H7N9 病毒在短尾猴
的鼻甲、气管以及肺中均能很好地复制,但人流感
病毒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的复制通常局限于在上
呼吸道 [34]。H7N9 禽流感病毒在小鼠、雪貂以及非
人灵长类动物中高效的复制以及在雪貂中有限的传
播力表明,H7N9 禽流感病毒具有潜在的流感大流
朱闻斐,等: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第5期 521
行潜能。
与高致病性 H5N1 (HPAI H5N1) 禽流感病毒不
同,序列分析表明 H7N9 禽流感病毒 HA 连接肽只
有一个碱性氨基酸 (PEIPKGR*G),提示对禽类可能
是低致病性的;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证明,H7N9 禽
流感病毒可以在鸡中有效复制和传播,但是没有任
何临床症状。病毒既不能在鸭子中有效复制 [27],更
不能传播 ( 表 1)。
通过对 H7N9 患者密接人群的监测,采集的样
本中并未检测到 H7N9 病毒,说明 H7N9 在人群中
并没有发生持续的传播 [25]。但在上海市以及江苏、
山东和浙江省均报道了家庭聚集性病例 [38-39]。江苏
省家庭聚集性病例中,患者女儿与患者体内分离到
的 H7N9 病毒序列几乎一致,提示 H7N9 禽流感病
毒在人群中表现出有限的人传人 [39]。体外以 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气管和肺离体组织,发现病毒在
气管和肺组织均能感染并复制,但肺组织中病毒滴
度比气管组织高出 10 倍 [12]。因此,病毒主要在肺
组织中复制,且在气管组织中病毒滴度较低可能是
H7N9 禽流感病毒不能导致有效人际传播的重要原
因之一。
4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
不同的流感病毒识别不同的细胞受体,这是造
成种属屏障的重要原因。禽流感病毒主要结合 α-2,3
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 ( 禽流感病毒受体 ),而在人
群中流行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主要结合 α-2,6 半乳糖
苷唾液酸受体 ( 人流感病毒受体 )。这两种受体在
表1 H5N1与H7N9禽流感病毒的异同点
H7N9 H5N1
人感染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信息
临床症状 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年龄中位数 老年人(62岁) 青壮年(20~30岁)
人群免疫力 无 无
男女比例 男:女(2:1) 男:女(1:1)
感染途径 禽传人 禽传人
潜伏期 3 d左右 3 d左右
季节性特征 冬春寒冷季节为流行高峰 冬春寒冷季节为流行高峰
致病力
人类 主要为重症;~30%病死率 主要为重症;~60%病死率
鸡 无致病性;呼吸道复制 高致病性;系统性复制
鹅 不能复制,无症状 有效复制,致死
鸭 不能复制,无症状 部分病毒致死
猪 在猪中复制,但无症状 在猪中复制,但无症状
雪貂 轻症 对雪貂致死
传播力
人 存在有限的人传人 有限的人传人罕见
雪貂 接触传播有效,空气传播的能力有限 接触传播,但不能空气传播
猪 不能在猪群中传播 不能在猪群中传播
病毒特性与分子机制
基因组成 三重配(表面基因来自野禽,内部基因 三重配(表面基因来自家禽,内部基因来
 来自家禽中的H9N2病毒)  自家禽中的H9N2病毒)
受体结合 SA α2,3和SA α2,6“双受体”结合 主要以SA α2,3结合为主
NA茎部缺失 5个氨基酸缺失 无
PB2-E627K 主要为627K 主要为627E
疫苗与药物
疫苗 目前暂无人用和禽用疫苗 人用疫苗作为流感大流行应对储备,在
 禽类中广泛使用疫苗进行免疫
抗病毒药物敏感性 对烷胺类药物耐药;对神经氨酸酶抑 对烷胺类药物耐药;对神经氨酸酶抑制
 制剂药物敏感  剂药物敏感
禽流感专题 第27卷522
人呼吸道中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人的上呼吸道、气
管和支气管主要以 α-2,6 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为主,
而细支气管和肺部主要以 α-2,3 半乳糖苷唾液酸
受体为主 [34-35]。由于 H5N1 禽流感病毒只能结合
α-2,3 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因此只有进入人的肺
部之后才能导致感染。但通过对 H7N9 禽流感病毒
的基因分析发现,其 HA 的与受体结合有关的 226
位氨基酸由谷氨酰氨 (Q) 突变为亮氨酸 (L),186 位
由甘氨酸 (G) 突变为缬氨酸 (V),这两个位点的突
变都增加了 HA 结合 α-2,6 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的
能力 [16-19]。同时,该病毒的受体结合区 150 环的位
置一个糖基化位点的缺失导致病毒对 α-2,3 半乳糖
苷唾液酸受体结合能力的降低 [40]。通过生物学实验
证明,H7N9 禽流感病毒在发生上述变异后,不仅
可以结合 α-2,3 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而且可以结
合 α-2,6 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具有典型的“双受
体结合”特点 ( 表 1),这表明 H7N9 禽流感病毒获
得了部分感染人上呼吸道能力,因此,H7N9 比
H5N1 禽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 [12]。随后的晶体结
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41-43]。此外,大多数
H7N9 人分离株的 PB2 蛋白 627 位的氨基酸为赖氨
酸 (K)[27,44],谷氨酸 (E) 突变为赖氨酸 (K) 与禽流
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适应性有关,增强了 H7N9
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中的致病力 [44-45]。
5 致病机制
同 HPAI H5N1 类似,H7N9 禽流感病毒能感染
II 型肺泡上皮细胞并有效复制,该感染损伤可能进
一步损坏肺功能。同时,在人、猪和狗等多种哺乳
动物细胞上,该病毒也表现出与大流行病毒
2009H1N1 相似的高生长特性,表明病毒已经获得
了某些哺乳动物适应性变异,如内部基因 PB2 627
位氨基酸由谷氨酸 (E) 到赖氨酸 (K) 的突变 [20,46]。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反应的紊乱被认为是人感
染 H5N1 禽流感病毒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 [47-48]。同
样,研究发现 H7N9 禽流感患者血清中 IP-10、MIG、
MCP-1、IL-6、IL-8 和 IFN-α 的量显著高于健康人 [12]。
天然免疫应答紊乱所造成的“细胞因子风暴”可能
是造成感染者重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12,29]。进一步研
究发现,感染病例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浓度比血液
中的浓度高 100~1 000 倍,而且干扰素诱导的跨膜
蛋白 3 (IFITM3) 不同的基因型对临床症状有不同的
影响,其中 C/C 基因型比 C/T 和 T/T 基因型 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临床症状要严重 [49]。
6 疫苗
H7N9 疫情暴发初期,并没有针对 H7N9 禽流
感病毒特异性的疫苗。对普通人群以及接种了
2012~2013 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的人群血清学调查
结果表明,这部分人群体内没有 H7N9 禽流感病毒
的预存免疫力,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并不能产生
H7N9 禽流感病毒的交叉抗体 [12,31,50-51]。由于 H7N9
具有潜在的大流行潜能,因此非常需要特异性的疫
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A/Anhui/1/2013 (H7N9) 为
H7N9 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候选株。目前部分研究已
经完成了 I 期临床研究,但免疫原性很低,这为疫
苗的成功研制提出了挑战 [52]。
7 抗病毒治疗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 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疑
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体
内病毒载量的下降与症状的好转呈正相关。目前临
床上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两类:
M2 离子通道阻断剂 (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氨 ) 和神经
氨酸酶抑制剂 (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纳米韦等 )
类。然而,H7N9 禽流感病毒均发生了 M2 离子通
道蛋白 31 位丝氨酸 (S) 到天冬酰氨 (N) 的变异,表
明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氨产生了耐药。大部分
H7N9 禽流感没有发生针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耐
药性突变,生物学实验也表明大多数 H7N9 禽流感
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敏感,约有 10% 的
H7N9 禽流感病毒发生了神经氨酸酶 (NA) 292 位氨
基酸由精氨酸 (R) 到赖氨酸 (K) 的突变,该突变可
导致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且与不利的疾
病预后有关 [53]。
8 讨论
流感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因此可以通过阻
断人与动物的接触来降低人类感染的风险。在中国
香港 1997 年 H5N1 禽流感疫情期间,关闭活禽市
场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前期的研究也表明活禽市场
是人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原因 [54]。因此,
H7N9 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我国通过关闭活禽市场
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是 HPAI H5N1 禽流感病毒
对家禽是高致病性,会导致家禽的大量死亡,而
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家禽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这就很难在家禽中监测病毒的传播和变异,人成为
发现和监测 H7N9 禽流感病毒的哨兵,这对防控工
朱闻斐,等: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第5期 523
作造成极大的挑战。我国散养混养的养殖模式、规
模化养殖场较低的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活禽批发销
售模式以及在禽类中广泛使用疫苗是造成我国禽类
中不断出现各种重配病毒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
通过推进现代化养殖,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关
闭活禽市场,改变销售模式以及停止在禽类中使用
疫苗,才有可能从源头上防止人感染禽流感病毒。
H7N9 禽流感疫情暴发以前,HPAI H5N1 病
毒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大流行潜能的病毒。但是,相
对于 HPAI H5N1 只能结合 α-2,3 SA 禽受体而言,
H7N9 禽流感病毒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使得
H7N9 禽流感病毒比 H5N1 病毒更易感染人,同时
其在不同宿主和不同温度下均能有效复制的生物学
特征使得 H7N9 禽流感病毒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风险
更高。因此,更应该加强对 H7N9 禽流感病毒的监
测和科学研究,为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做好技术准备。
[参 考 文 献]
[1] Fouchier RA, Munster V, Wallensten A, et al. Charac-
terization of a novel influenza A virus hemagglutinin
subtype (H16) obtained from black-headed gulls. J Virol,
2005, 79: 2814-22
[2] Webster RG, Bean WJ, Gorman OT, et al.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es. Microbiol Rev, 1992, 56:
152-79
[3] Cheung TK, Poon LL. Bi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 Ann
N Y Acad Sci, 2007, 1102: 1-25
[4] Tong S, Li Y, Rivailler P, et al. A distinct lineage of
influenza A virus from ba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 4269-74
[5] Tong S, Zhu X, Li Y, et al. New world bats harbor diverse
influenza A viruses. PLoS Pathog, 2013, 9: e1003657
[6] Arzey GG, Kirkland PD, Arzey KE, et al. Influenza virus
A (H10N7) in chickens and poultry abattoir workers,
Australia. Emerg Infect Dis 2012, 18: 814-6
[7] Fouchier RA, Schneeberger PM, Rozendaal FW, et al.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H7N7) associated with human
conjunctivitis and a fatal case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 1356-61
[8] van Kolfschooten F. Dutch veterinarian becomes first
victim of avian influenza. Lancet, 2003, 361: 1444
[9] Peiris M, Yuen KY, Leung CW,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H9N2. Lancet, 1999, 354: 916-7
[10] 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N Engl J Med,
2013, 368: 1888-97
[11] Chen H, Yuan H, Gao R, et al.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fatal case of avian influenza A H10N8
virus infection: a descriptive study. Lancet, 2014, 383:
714-21
[12] Zhou J, Wang D, Gao R, et al. Biological features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Nature, 2013, 499: 500-3
[13] Wang D, Yang L, Gao R, et al. Genetic tuning of the novel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during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China, 2013. Euro Surveill, 2014, 19:
pii20836
[14] Sorrell EM, Song H, Pena L, et al. A 27-amino-acid
deletion in the neuraminidase stalk supports replication of
an avian H2N2 influenza A virus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of
chickens. J Virol, 2010, 84: 11831-40
[15] Baigent SJ, McCauley JW. Glycosylation of haemagglutinin
and stalk-length of neuraminidase combine to regulate the
growth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tissue culture. Virus
Res, 2001, 79: 177-85
[16] Srinivasan K, Raman R, Jayaraman A, et al.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glycan-receptor binding of influenza a virus
H7 hemagglutinin. PLoS One, 2013, 8: e49597
[17] Yang H, Chen LM, Carney PJ, et al. Structures of receptor
complexes of a North American H7N2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with a loop deletion in the receptor binding
site. PLoS Pathog, 2010, 6: e1001081
[18] Yamada S, Suzuki Y, Suzuki T, et al. Haemagglutinin
muta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binding of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 to human-type receptors. Nature, 2006, 444: 378-
82
[19] Nidom CA, Takano R, Yamada S, et al. Influenza A
(H5N1) viruses from pigs, Indonesia. Emerg Infect Dis,
2010, 16: 1515-23
[20] Hatta M, Gao P, Halfmann P, et al. Molecular basis for
high virulence of Hong Kong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
Science, 2001, 293: 1840-2
[21] Chen H, Bright RA, Subbarao K, et al. Polygenic
virulence factors involved in pathogenesis of 1997 Hong
Kong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mice. Virus Res, 2007,
128: 159-63
[22] Cui L, Liu D, Shi W, et al. Dynamic reassortments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the human-infecting influenza A
(H7N9) virus. Nat Commun, 2014, 5: 3142
[23] Zhang L, Zhang Z, Weng Z. Rapid reassortment of
internal genes in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Clin
Infect Dis, 2013, 57: 1059-61
[24] Wu A, Su C, Wang D, et al. Sequential reassortments
underlie diverse influenza H7N9 genotypes in China. Cell
Host Microbe, 2013, 14: 446-52
[25] Li Q, Zhou L, Zhou M, et al. Preliminary report:
epidemiology of the avian influenza A (H7N9) outbreak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3, 370: 520-32
[26] Shi J, Deng G, Liu P,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7N9 viruses from live poultry markets--Implication of
the source of current H7N9 infection in humans. Chn Sci
Bull, 2013, 58: 1857-63
[27] Zhang Q, Shi J, Deng G, et al. H7N9 influenza viruses are
transmissible in ferrets by respiratory droplet. Science,
2013, 341: 410-4
[28] Bao CJ, Cui LB, Zhou MH, et al. Live-animal markets
and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3, 368: 2337-9
[29] Chen Y, Liang W, Yang S, et al. Human infections with the
禽流感专题 第27卷524
emerging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from wet market
poultry: clinical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viral
genome. Lancet, 2013, 381: 1916-25
[30] Han J, Jin M, Zhang P, et al. Epidemiological link between
exposure to poultry and all influenza A (H7N9) confirmed
cases in Huzhou city, China, March to May 2013. Euro
Surveill, 2013, 18: pii20481
[31] Yang S, Chen Y, Cui D, et al. Avian-origin H7N9 virus
infection in H7N9-affected areas of China: a serological
study. J Infect Dis, 2013, 209: 265-9
[32] Pantin-Jackwood MJ, Miller PJ, Spackman E, et al. Role
of poultry in spread of novel H7N9 influenza virus in
China. J Virol, 2014, 88: 5381-90
[33] Zhu H, Wang D, Kelvin DJ, et al. Infectivity, transmission,
and pathology of human-isolated H7N9 influenza virus in
ferrets and pigs. Science, 2013, 341: 183-6
[34] Watanabe T, Kiso M, Fukuyama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7N9 influenza A viruses isolated from humans.
Nature, 2013, 501: 551-5
[35] Richard M, Schrauwen EJ, de Graaf M, et al. Limited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H7N9 influenza A virus between
ferrets. Nature, 2013, 501: 560-3
[36] Belser JA, Gustin KM, Pearce MB, et al. Pathogenesis and
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 ferrets
and mice. Nature, 2013, 501: 556-9
[37] Ma W, Kahn RE, Richt JA. The pig as a mixing vessel for
influenza viruses: Human and veterinary implications. J
Mol Genet Med, 2008, 3: 158-66
[38] Jie Z, Xie J, He Z, et al. Family outbreak of severe
pneumonia induced by H7N9 infec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188: 114-5
[39] Qi X, Qian YH, Bao CJ, et al. Probable person to person
transmission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
Eastern China, 2013: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BMJ,
2013, 347: f4752
[40] Russell RJ, Stevens DJ, Haire LF, et al. Avian and human
receptor binding by hemagglutinin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Glycoconj J, 2006, 23: 85-92
[41] Shi Y, Zhang W, Wang F, et al. Structures and receptor
binding of hemagglutinins from human-infecting H7N9
influenza viruses. Science, 2013, 342: 243-7
[42] Tharakaraman K, Jayaraman A, Raman R, et al. Glycan
receptor binding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H7N9 hemagglutinin.
Cell, 2013, 153: 1486-93
[43] Xiong X, Martin SR, Haire LF, et al. Receptor binding by
an H7N9 influenza virus from humans. Nature, 2013, 499:
496-9
[44] Zhang H, Li X, Guo J, et al. The PB2 E627K mu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high polymerase activity and enhanced
replication of H7N9 influenza virus. J Gen Virol, 2014,
95: 779-86
[45] Mok CK, Lee HH, Lestra M, et al .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polymerase basic protein 2 gene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novel A/H7N9 influenza virus
in mammalian hosts. J Virol, 2014, 88: 3568-76
[46] Munster VJ, de Wit E, van Riel D, et 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Dutch highly pathogenic
human influenza A H7N7 viruses. J Infect Dis, 2007, 196:
258-65
[47] de Jong MD, Simmons CP, Thanh TT, et al. Fatal outcome
of human influenza A (H5N1)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viral
load and hypercytokinemia. Nat Med, 2006, 12: 1203-7
[48]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Seco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ultation on Clinical Aspect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V, Abdel-Ghafar AN,
Chotpitayasunondh T, et al. Update o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 N Engl J Med, 2008,
358: 261-73
[49] Wang Z, Zhang A, Wan Y, et al. Early hypercytoki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3 dysfunction and predictive of fatal H7N9
inf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4, 111: 769-74
[50] Bai T, Zhou J, Shu Y. Serologic study for influenza A
(H7N9) among high-risk groups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3, 368: 2339-40
[51] Boni MF, Chau NV, Dong N, et al. Population-level
antibody estimates to novel influenza A/H7N9. J Infect
Dis, 2013, 208: 554-8
[52] Fries LF, Smith GE, Glenn GM. A recombinant viruslike
particle influenza A (H7N9) vaccine. N Engl J Med, 2013,
369: 2564-6
[53] Hu Y, Lu S, Song Z,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in human disease caused by novel
influenza A H7N9 virus and sustained viral shedding and
emergence of antiviral resistance. Lancet, 2013, 381:
2273-9
[54] Wan XF, Dong L, Lan Y, et al. Indications that live poultry
markets are a major source of human H5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J Virol, 2011, 85: 13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