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Food safety and its assessment strategi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After 20-years rapid development,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GMP)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illar of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Since the birth of GMP, food safet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cientists, governments and consumers. The development of GMP was 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events involved the safety of GMP. In this paper,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GMP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nutrition, toxicity, allergenicity,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unintended effect. The six 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assessment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afety evaluation content of GMP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finally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was illustrated. The target of this paper is to enable readers ha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ood safety of GMP.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food safety; safety assessment


全 文 :第23卷 第2期
2011年2月
Vol. 23, No. 2
Feb., 2011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2-0179-07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
许文涛1,2,贺晓云2,黄昆仑1,2,罗云波1,2*
(1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 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83)
摘 要:转基因植物经历了 2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 21世纪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转基因植物从诞生
以来,其食用安全性一直是科学界、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心的焦点问题。各类转基因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着转基因产业的发展。本文从营养、毒性、过敏性、抗生素抗性、非期望效应等五个方面系统总
结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六大原则以及国际与国内对转基
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内容,最后介绍了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安全管理体系。以期使读者对转基因植物食
用安全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Food safety and its assessment strategi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XU Wen-Tao1,2, HE Xiao-Yun2, HUANG Kun-Lun1,2, LUO Yun-Bo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The Supervision, Inspection & Testing Center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fter 20-years rapid development,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GMP)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illar of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Since the birth of GMP, food safet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cientists, governments and consumers. The development of GMP was 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events involved the
safety of GMP. In this paper,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GMP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nutrition, toxicity,
allergenicity,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unintended effect. The six 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assessment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afety evaluation content of GMP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finally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was illustrated. The target of this paper is to enable readers ha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ood safety of GMP.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food safety; safety assessment
收稿日期:2011-0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770);国家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8ZX08012-001,
2009ZX011-001B)
*通讯作者:E-mail : lyb@cau.edu.cn; Tel : 010-
62736479
1 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趋势
自首例转基因烟草于 1983年问世以来,转基
因植物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短短 20年时间内
得到了飞跃发展。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咨询服
务中心 (ISAAA)统计,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
由 1996年的 260万公顷猛增到 1999年的 4 148万
公顷,2007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到 1.143
亿公顷。虽然 2009年的经济萧条带来严重的影响,
但全球的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继续攀升,达到 1.34
亿公顷。其中四大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又创新高:
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的 77%为转基因品种;全球棉花
种植面积的 49%为转基因品种;转基因玉米,占玉
生命科学 第23卷180
米总种植面积的 26%;转基因油菜,占油菜总种植
面积的 21% [1]。
目前,已批准的商品化转基因植物主要有大豆、
玉米、油菜、棉花、番茄、马铃薯、甜椒、西葫芦、
木瓜、甜菜、香石竹、矮牵牛、亚麻、烟草、西瓜、
菊昔等。用这些转基因植物生产加工的产品有近万
种。转入的基因主要包括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
抗真菌病害基因、抗细菌病害基因、抗干旱基因、
抗盐碱基因、改良品质基因、控制雄性不育基因等。
应用这些基因创造出的转基因植物能更有效地防治
害虫和杂草,全面减少农药的应用,避免农药对人
体健康所造成的威胁,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土壤结构、植物养分和防范水土流失等。然而,在
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转基因植物可能带来
的生态风险、环境问题、作为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可
能影响等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转基因产
品的安全性问题已由学术观点分歧,发展到知识产
权、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尽管转
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但转基因食品在增加食物产量、改善食物品质、改
善食品加工和储存特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却不
可否定。因此,转基因植物将成为 21世纪农业的
重要支柱之一 [2,3]。
2 转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植物从诞生以来,其食用安全性一直是
科学界、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心的焦点问题。特别
是 1998年苏格兰 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 Pusztai
A.声称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老鼠生长发育
异常、免疫系统受损,引起轩然大波。2005年 5月
22日,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研发巨头孟山
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据报告显示,吃了转基因
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肾脏中会出现异常。孟山都公
司就此事发表的声明和提供的相关资料,所谓“血
液变化和肾脏异常”其实指的是血液成分和肾脏大
小的差异,而它们都在正常范围内,并非病变。对
这种转基因玉米MON863,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
准局 (FSANZ)在 2003年做过安全性评估,结论是:
“在评估MON863玉米时,未发现潜在的公共健康
和安全问题。根据现有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以及其他
途径得到的信息,源于MON863的食品可被视为
与源于其他玉米品种的食品同样安全和有益健康。”
该评估报告特别指出,这类抗虫害转基因作物 1995
年起就已在美国种植、食用。2009年 10月,欧洲
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按照风险评估原则,对
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玉米Mon89034 × NK603用
于食品和饲料的进口和加工申请进行了评价。欧洲
食品安全局在总结报告中认为,在对人类和动物健
康及环境的影响方面,这种玉米与其非转基因亲本
一样安全,不会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或环境造成任何
不良影响。2010年 3月,欧盟批准了 3个转基因玉
米食用和 1个原料、饲料用土豆 [4,5]。
一直以来,关于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争论
从未停息过,例如研究者发现含有巴西坚果基因的
转基因大豆中转入的 2S清蛋白存在致敏性,从而
终止了该产品的研发;美国有消费者声称食用“星
联”转基因抗虫玉米产品发生过敏反应,美国政府
大量召回该产品。伴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发展,此类
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人们对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担忧可以总结
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由转基因植物加工的食品 (即转基因食品 )
是否与同种类非转基因生物加工的食品或饲料 (即
传统食品 )一样,可以提供人类或动物生长繁衍必
需的营养物质。人们担心转基因操作可能导致某种
营养物质的减少,甚至缺失,从而造成营养水平发
生变化,影响食用价值,长期食用后对人体产生难
以预料的影响。
二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或动物是否具有毒性。
很多消费者常有以下疑虑:虫子不能吃,人能吃吗,
长期吃转基因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吗?抗虫棉被人
误食或被小孩撕咬时是否会危害健康,吃了转基因
食品会被转基因吗?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蛋白基因,是一种对昆虫致病性
很强的昆虫病原菌,可以感染多种昆虫,它在芽孢
形成过程中产生许多蛋白质,并以结晶方式出现,
具有特异性的杀虫活性,伴孢晶体随着昆虫摄食进
入虫子消化道,释放出毒素前体,此时无活性,在
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毒素前体被昆虫胃蛋白酶水
解后形成活性多肽,这种活性多肽就可以与敏感昆
虫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相互作用,引起细
胞膜穿孔,扰乱细胞的渗透平衡,细胞因此肿胀,
甚至裂解,昆虫因拒食而饿死。那为什么害虫吃了
Bt作物会死亡,而人吃了却没事呢?这是因为,第
一,一般来说,食物要先经加热煮熟然后再吃,蛋
白质加热后会变性。实验表明,Bt蛋白在 60℃水
许文涛,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第2期 181
中煮 1分钟就失去了活性;第二,Bt蛋白前体只有
在昆虫肠道的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
而人畜的胃环境是酸性的,而且 Bt蛋白不能跟人
畜肠道细胞结合;第三,不管生吃还是煮熟后再吃,
被人畜吃下去的 Bt蛋白,最终都会像其他蛋白一
样被消化和分解掉。几十年前,苏云金芽孢杆菌就
被作为生物农药使用,大面积种植含 Bt基因的抗
虫转基因农作物也有十多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
一例人畜因吃了这种含 Bt基因的抗虫转基因作物
而中毒的例子,因此,Bt基因对人和哺乳动物都十
分安全。我们每天都“满口基因”地吃着,因为我
们常吃的蔬菜水果的每个活细胞里都包含了大量的
基因,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吃着。因此,我们也不
可能被转基因的。
三是转基因食品是否比传统食品的过敏性增
强。过敏性的产生可能有三方面原因:(1)转入基
因表达的蛋白质产物可能对人体存在过敏性;(2)
转基因操作可能引发植物体内内源的过敏性物质含
量升高;(3)转基因操作可能导致植物产生新的过
敏性物质。
四是转基因食品中的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安
全性问题。转基因生物基因组中插入的外源基因通
常连接了抗生素标记基因,用于帮助转化子的选择。
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两个方
面:(1)标记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有毒或有过敏性,
以及表达产物进人肠道内是否继续保持稳定的催化
活性;(2)标记基因的水平转移。由于微生物之间
可能会通过转导、转化或接合等形式,进行基因水
平转移,标记基因转移到人体胃肠道有害微生物体
内,可能会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影响抗生素的
治疗效果。
五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非期望效应。比如有
谣言说广西大学生吃了转基因玉米造成精子活力下
降。那么转基因食品真的会影响生育吗?这样的非
期望效应可能发生吗?首先,影响男性精子活力的
原因有很多,如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
不良生活习惯等。专家分析,现代人长时间上网、
熬夜、长时间坐沙发、缺少运动、大量食用油炸和
烧烤食品、大量食用饮料罐头等添加剂比较多的食
物等,再加上环境污染、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都
是造成现代人精子活力异常的“凶手”。其次,我
们日常摄入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现在,生活水平
提高了,玉米在我们的食物中只占有很低的比例,
而玉米中抗虫蛋白的含量更少,低于 0.01%,对人
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很小。最后,广西政府已
经澄清,根本没有种植转基因玉米,只是外国公司
的常规品种。所以,认为食用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
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些安全性忧虑,主要是人们
对转基因技术这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还缺乏足够的
认识和了解。重组 DNA和转基因技术使基因可以
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转移,甚至可以将
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中,转基因植物的基
因来源之广是常规有性杂交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
如此,转基因食品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我们在常规育
种中不曾遇到过的新组合、新性状,人们对于这些
新组合、新性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能的影
响还缺乏知识和经验。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足
以精确地预测一个基因在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
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而且转基因植物中基因的表
达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存在基因的
多效性、体细胞变异等问题,因此要精确地预测转
基因植物可能产生的所有基因效应尚有困难。因而
有必要通过对转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积累
足够的证据和资料,保障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消
除消费者的疑惑,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虽
然转基因生物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其仍然存
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建立
科学合理的安全检测技术体系,加强转基因生物的
安全管理,积极促进生物技术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
发展,使生物技术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 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虽然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存在着许多不
确定因素,但是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与科研人员
一直致力于在现有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保
证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以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与
社会效益,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转基因植物的食
用安全性评价已经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体
系,其主要的评价依据是科学原则、实质等同性原
则、预先防范原则、个案评价原则、逐步评估原则、
熟悉性原则等 [6]。
3.1 科学原则
科学原则是指在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生物安全评
价的过程中应该以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
利用科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来对转基因生
生命科学 第23卷182
物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转基因生物的
商品化应用是否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生物安全问题和
风险,这要靠事实来说话,要靠相关的科学数据来
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客观地做出判断和评价,而
不是采取臆断的或没有科学数据支撑的主观评价,
否则便会失去安全评价的意义。
3.2  实质等同性原则
实质等同原则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于 1993 年,在其重组 DNA的安全考虑文
件中提出的,主要用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食品
安全评价。它的含义是:若某一转基因食品和传统
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即该转基因食品的特性与其
非转基因亲本生物或同类传统产品,除转基因所导
致的性状以外,在营养成分、毒性以及致敏性等食
品安全方面没有实质性差异,则认为是安全的;否
则便需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对转基因产物
的结构、功能和专一性的评价及由转基因产物催化
产生的其他物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或小分子化合
物 )的安全性评价。若某一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
不具有实质等同性,则需要从营养性和安全性等各
方面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3.3 预先防范的原则
英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我国有各种
不同的翻译法,有的称其为“预防原则”,有的称
其为“警惕原则”或“预防和预警原则”等,均是
指对于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及风险应该
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风险
有充分的预见性而采取必要的安全评价和防范措
施,即使目前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该危害必然发生,
也应该采取必要的评价和预防措施。
由于科学证据无法充分证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
性。因此,决策者在做出政策决定时,通过预防性
措施将该风险消除或降至可接受的程度之内;这种
不待相关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先行采取措施的决定,
即属“预防原则”。
3.4 个案评价的原则
个案分析原则即个案评价原则,是指由于对不
同的转基因生物 (材料 )应进行逐个评估的一种原
则。这意味着,不能将某一类特定转基因生物或产
品进行生物安全评价的结果和结论,任意和无原则
地拓展到其它类型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上。
由于转基因生物的受体生物 (材料 )种类不同,
转入的外源基因其来源、功能、表达的产物,以及
转基因操作的方式均各不相同。同时,转基因生物
释放的环境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的转基
因生物个案评价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转基因
生物在不同释放环境下会产生的结果。因此,必须
对不同的转基因生物以及在不同的释放环境中的生
物安全性进行逐个评价,即使是相同的基因转入相
同的受体生物种类,如果采用了不同的基因操作方
法,也会导致不同转基因事件的基因插入位点不同,
从而引起转基因表达以及对受体原基因组的影响等
可能会导致不同生物安全结果的因素发生变化。因
此,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决不能一概而论。
3.5 逐步评估的原则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释放,其带来的生物安
全后果在时空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转基因
生物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时空水平上进行,
即转基因生物在实验室、中间实验、环境释放和生
产性实验水平的生物安全评价几个环节。逐步评价
原则要求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依次在每个环节上
进行风险评价,并以每一步实验累积的相关数据和
结果作为是否进入下一步安全评价的基准。根据逐
步评价的原则,每一步的生物安全评价均可能有三
种结果:第一,转基因生物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评
价;第二,转基因生物暂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评价,
需要进一步在本阶段补充必要数据和信息;第三,
转基因生物由于生物安全性问题不能继续进行评
价。
3.6 熟悉性原则
所谓“熟悉”是指对转基因生物受体种类的有
关生物学性状、食用历史的背景知识,以及与其他
生物种类或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情况的熟悉和了
解程度。同时。也要求对转入的目的基因在上述各
方面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安全评价过程
中对其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导致风险进行有效及合理
的预测。由于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风
险评价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可能需要
进行长时间安全监测,这主要取决于对转基因生物
的相关背景信息的熟悉程度。熟悉原则并不表示所
评价的转基因生物完全无害,而是表明在生物安全
评价之前应该对被评价的对象充分的熟悉和了解,
以便对该转基因生物可能导致的风险有合理的预
测。“熟悉”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绝对的,
随着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知识和经验的不
断积累,对其熟悉性也会逐步加深。
许文涛,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第2期 183
4 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产品
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转基因植物的
大量商业化,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顾虑在全球引起
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为保障生物技术的
健康发展,制定各国认可的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
价框架,有关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 (WHO)、世
界粮农组织 (FAO)、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ILSI)及世
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等多次召开专家咨询
会议,研究制定有关条例。1990年,FAO/WHO召
开的联合会议上提出了“用相似的传统食品作物标
准评价源于生物技术作物的食品,并考虑到食品的
加工和用途”的观点,在此基础上,1993年,
OECD提出了“实质等同性”的概念。此后,FAO/
WHO多次召开联合专家咨询会讨论“实质等同性”
概念与实施情况、过敏性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
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成立了“转基因食品政府间
特别工作组”开展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检测标准
的制定,并于 2003年 7月 1日,通过了有关转基
因植物安全检测的标准性文件:CAC/GL 45-2003
Guideline for the Conduct of Food Safety Assessment
of Foods Derived from Recombinant-DNA Plants( 重
组 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南 )。
根据 CAC《重组 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评
价指南》(CAC/GL 45-2003)的规定,目前对转基因
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需要从营养成份、抗营养因
子、毒性、过敏性、抗生素抗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
对其营养价值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转
基因食品及其对应的非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素
包括蛋白质、脂肪、纤维、灰分、水分、碳水化合物、
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进行全面的分
析比较,检测转基因食品是否与非转基因产品一样
可以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此外,还要对植
物体内的天然毒素及有害物质、抗营养因子等有害
成分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转基因操作不会导致这
些天然有害成分水平增加。而对于改良营养组成的
转基因食品,如为了补充人体所需微生素 A而开发
的“金大米”,则要对除了目的产物以外的其他成
分的营养水平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在转基因食品与相应的非转基因食品关键成分
相当的基础上,要利用动物喂养试验对转基因植物
进行全食品安全性评价。如果转基因植物在营养、
生理作用等方面有改变的,应该提供动物体内主要
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资料以及人群营养素水平、最
大可能摄入水平等营养学资料。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评价的关键是对新引入的外
源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毒理学评价。通常采用植物
中提取的或微生物表达的外源蛋白进行小鼠的急性
毒性试验,确定危害性质和程度,再通过摄入量估
算暴露量,进而评价外源蛋白的毒性风险大小。在
此基础上,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全食品的大鼠 90
天亚慢性毒性试验,这是目前通用的检测转基因食
品对机体长期营养学和毒性效应的试验方法。
由于多数食物过敏是由蛋白质引起的,因此需
要对外源基因产生的新蛋白质或改变代谢途径产生
的新蛋白质进行致敏性评价。通过对基因供体是否
含有致敏原,插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已知致敏蛋
白质氨基酸序列是否具有同源性,外源蛋白质的热
稳定性和体外模拟胃肠液蛋白消化稳定性等方面对
外源蛋白质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外源蛋白质是否具
有潜在的过敏可能性 [7]。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筛选转基因植物的常用基
因,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标记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有毒或有过
敏性,对于新的标记基因需要与外源基因一样进行
上述的毒性和过敏性检测;二是在于基因的水平转
移。在构建转基因载体时,要求不能使用目前治疗
中有效的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做标记基因,并应修饰
载体,以减少基因转移至其他微生物的可能性,同
时发展无标记基因技术,以减少标记基因可能带来
的危害。
我国依据 CAC的指导原则制订了了详细的转
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体系,以实质
等同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结合个案分析原则、逐步
评估原则、预先防范原则等而制定。其评价的主要
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
的基本情况,包括供体与受体生物的食用安全情况、
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性的叙述、实际插
入或删除序列的资料、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
及其安全性、载体中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转基
因方法、插入序列表达的资料等;(2)营养学评价,
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分析;(3)毒理
学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
其依据是 2004年修订的“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与
方法”;(4)过敏性评价,主要依据 FAO/WHO提出
生命科学 第23卷184
的过敏原评价决定树依次评价;(5)其他,包括转
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转基因
植物及其产品中外来化合物蓄积资料、非期望效应、
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安全等。
5 我国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检测的五大体系
在 CAC制定的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指
导框架的基础上,各国政府均在风险和效益的综合
考量下,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转基因植物安
全政策。以欧盟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了规避
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了比较苛刻的转
基因植物安全政策,但这种政策会阻碍转基因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收益;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一
些国家则为了获得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所带来的收
益,制定了比较宽松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政策,但这
种政策的实施也有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转基因植物
风险。我国在吸取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管理经
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详细的转基因
植物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法规体系、安全检测
体系、技术检测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及安全监测体
系。
5.1 法规体系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该法规以国家法律
法规的形势规定了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
理;2002年,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检测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
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这三个
是与《条例》配套的规章,是对《条例》的细化;
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进出境转基因产品
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是对转基因产品进出口贸易
的检验检疫进行管理。
5.2 安全评价体系
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评价,是世界各国
的普遍做法,也是国际《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要求。
安全评价是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科学
试验与经验,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
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在风险
与收益利弊平衡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我国对农业转
基因生物实行分级管理安全评价制度。凡在中国境
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
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应依据《条例》进行安全
检测。通过安全检测,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程
度,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
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向公众表明,农业转基因生
物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在安全检测的基础之上,符合
科学、透明的原则。
而进行安全评价,就需要有专门的评价机构,
为此,我国建立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这一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专业,
每届任期三年。2002年 7月 8日,第一届国家农业
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这届安委会由 58 名
委员组成,分为植物、植物用微生物、动物与动物
用微生物和水生生物 4个专业组,其中植物专业组
29 名委员,植物用微生物专业组 9名委员,动物与
动物用微生物专业组 12 委员,水生生物专业组 6
名委员,分别来自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环保总局、外经贸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
院等多个部门,涉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
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贸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6名。2005年 6
月 22日,第二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成立。这届安委会由 74位委员组成。这些委员主
要来自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卫生部、
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
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第二届安委
会在原来涉及转基因技术研究、生产、加工、检验
检疫、卫生、环境保护、贸易等专业领域的基础上,
增加了食用安全、环境安全、技术经济、农业推广
和相关法规管理方面的专家。通过各个领域、各种
知识背景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转基因产品进行风险
与收益的评估,保证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的全
面性与公平性。
5.3 技术检测体系
技术检测体系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检测
机构组成,服务于安全检测与执法监督管理。检测
机构按照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别,转基
因产品成分检测、环境安全检测和食用安全检测三
类任务要求设置,并根据综合性、区域性和专业性
三个层次进行布局和建设。为此,2003 年农业部确
定了第一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筹备单
位,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天津卫生防病中心承建的转基
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安全检测中性。
许文涛,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第2期 185
5.4 监测体系
监测体系以安全检测及检测为技术平台,由行
政监管系统、技术检测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应急
预警系统组成。按照《条例》的要求,开展对于从
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
营和进口、出口活动的全程跟踪和长期的监测和监
控工作,并为安全检测出具环境安全方面的技术监
测报告。
2005年 1月 26日,国务院第 79 次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案》。在此背景下,农业部为了有效应对农业转基
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动植物、
微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业
生物技术健康发展,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5.5 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由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标准研制机构和实施机构组成。为
了保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农业部
在 2004 年成立了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它由 41名委员组成,秘书处设
在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
准化法》的规定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的要求,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安全检测、
技术检测的标准、规程和规范的研究、制订、修订
和实施工作,为安全检测体系、检测体系、监测体
系和开展执法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持。
主要负责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的研
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出口及与安全管
理方面相关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对口食品法典
委员会 (CAC) 的政府间特设生物技术食品工作组
(CX-802)等技术组织以及负责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管理有关的标准制定工作。
6 展望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没有一种
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人们对食品安全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食
品不仅是营养和能量的来源,还是文化和传统的标
志,也是经济贸易的支柱。在转基因食品展现光明
前景的 21世纪,根据国际发展趋势,综合科技、
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
品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的科学
技术研究,将有利于我国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
发展,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参 考 文 献]
[1] James C. 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09 (ISAAA Brief No. 41,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Ithaca,
NY, 2009).
[2] 黄昆仑, 许文涛, 贺晓云, 等.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与效
益. 生物技术产业,2009, 6: 30-3
[3] 许文涛, 黄昆仑. 转基因食品社会文化伦理透视. 北京:
中国物质出版社出版社, 2010
[4] 黄昆仑, 许文涛.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5] 沈平, 黄昆仑. 国际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检测及其标准
化. 北京: 中国物质出版社出版社, 2010
[6] 许文涛, 黄昆仑, 刘海燕, 等.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与控
制技术. 生物技术产业, 2009, 6: 43-6
[7] Cao SS, He XY, Xu WT, et al. Safety assessment of Cry1C
protein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PR China for a new food resource.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0, 58: 474-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