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3卷第 2期
2015年 3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2
Mar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2 003
收稿日期:2014-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1207065、 21307058);江苏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 ( BK20130931);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13KJB610006);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01410291028Z);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开
放基金项目(KLCAS 2013 05)
作者简介:杨玉婷(1990—),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张雪英(联系人),副教授,E⁃mail:xueyingzhang@ 163.com
接种量及秸秆加入量对城市污泥厌氧发酵
产气特性的影响
杨玉婷1,周 俊2,张雪英1,胡芹芹1
(1 南京工业大学 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2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摘 要:研究不同接种量及秸秆加入量条件下污泥的厌氧消化产气规律,并分析厌氧消化前后污泥性质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体积比(下同)为 10%沼液接种回流污泥(碳氮比为 6 16)的产气效率优于 20%沼液接种回流的污
泥(碳氮比为 5 99),但不显著;秸秆的加入使污泥产气效率明显提高,且秸秆加入量对产气量也有显著影响。 接
种体积比为 20%沼液的处理污泥(1 600 mL 泥)加入 20 g 秸秆(碳氮比为 7 53)后,比加入 15 g 秸秆(碳氮比为
7 15)产气量增加 783 mL,碳氮比最高的为 10%沼液、15 g秸秆污泥,为 7 94,其产气总量和 CH4 含量也较高。 同
时,厌氧消化改变了污泥的理化性质,消化后的污泥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包括秸秆)平均降低 2 4%。
关键词:城市污泥;厌氧消化;产气效率;理化性质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2-0013-06
Effect of recirculated⁃inoculation and straw supplement on
biogas production of municipal sludge
YANG Yuting1,ZHOU Jun2,ZHANG Xueying1,HU Qinqin1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2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Abstract:Anaerobic fermentation of sludge was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inoculation and straw content,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sludge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anaerobic fermentation. The biogas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ludge with 10% (volume ratio,the same below) biogas slurry inoculation reflux (C / N was
6 16) was better than that with 20% (C / N was 5 99);the biogas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ludge was
improved by adding straw. Biogas production of sludge with 20% biogas slurry (1 600 mL sludge) and 20
g straw (C / N was 7 53) was 783 mL more than that with 20% biogas slurry and 15 g straw (C / N was
7 15),C / N of sludge with 10% biogas slurry and 15 g straw was 7 94 which was the highest,and its
total gas production and methane volume percentage were also higher than others. Meanwhil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ludge was changed through anaerobic fermentation, the organic matter
(does not include straw) of sludge reduced 2 4% (mass ratio) on average after anaerobic fermentation.
Keywords:municipal sludge;anaerobic fementation;biogas production efficiency;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近年来,随着大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与运
营,作为污水处理副产物的污泥成为新的污染问
题。 污泥是由有机残片、细菌体、污泥颗粒、胶体等
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其中主要成分为重金
属和有机污染物。 市政污泥是城市废水处理不可
避免的副产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元
素[1],利用它发酵产气,即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
可制备清洁能源。
污泥厌氧消化是指污泥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
菌和厌氧细菌,将污泥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
成 CO2、CH4 和 H2O等,使污泥得到稳定化的过程,
是污泥减量化、稳定化的常用手段之一,该技术已
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 厌氧消化可以减少
污泥体积,稳定污泥性质,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减
少污泥恶臭,提高污泥的卫生质量[3]。 同时,污泥
厌氧消化过程对污泥中的有毒物质重金属也有一
定的影响。 因此,污泥厌氧发酵产气效率及污泥性
质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污泥厌氧发酵主要受温度、接种物、碳氮比等
外界因素的控制。 因此,如何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调
控来提高污泥的产气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不同沼液接种量下污泥的产气效率及污泥理化
性质的变化;②外部 C 源加入量对污泥的产气效率
及污泥理化性质的变化,以期初步了解污泥厌氧消
化的相关参数及厌氧消化后污泥中重金属的变化,
为后期污泥的处置提供技术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 1 原料基本性质
本实验的供试污泥为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
浓缩污泥,秸秆为小麦秸秆,长度均控制为 1 cm 左
右,沼液由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
浓缩污泥含水率为 95 22%(质量分数),有机
质质量分数为 21 8%,N质量分数为 2 41%,P 质量
分数为 0 71%;秸秆的有机质质量分数为 75 1%,N
质量分数为 1 80%,P 质量分数为 0 78%;沼液的总
有机碳(TOC)为 2 235 mg / L,N质量分数为 2 07%,
pH为 6 87。
1 2 厌氧发酵实验
将浓缩污泥按照不同沼液接种比(体积分数),
φ(污泥) ∶φ(沼液)= 90 ∶ 10、80 ∶ 20和不同外部 C源
加入量 φ(污泥) ∶ φ(沼液) ∶ m(秸秆)= 90 ∶ 10 ∶ 15 g,
80 ∶ 20 ∶ 15 g;80 ∶ 20 ∶ 20 g 进行配比,浓缩污泥为
1 600 mL,实验温度恒温控制在37 ℃。 实验过程中
对厌氧发酵装置进行避光处理,均置于无光培养箱
中,且定时对污泥进行搅拌摇匀,每组试验重复
3次。
图 1 厌氧发酵装置示意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apparatus for
anaerobic digestion
1 3 测试方法
发酵气体中 CH4 含量变化的测定用注射器在
排水集气装置中取气样,于气相色谱仪 ( SP
6800A)中分析气体成分。
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采用油浴法[4-5],对于加入
秸秆的沼渣,先取样自然风干,然后将其中的秸秆
挑出,泥样粉碎后过 150 μm 筛,再用油浴法对其进
行测定。
P 含量的测定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6-8]。
N含量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9-10]。
TOC含量用 TOC分析仪(TOC 5000A,日本岛
津公司)测定[11]。
重金属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仪(ICP 法)测定[12-13]。
碳氮比(C / N)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的
比值。
2 结果与讨论
2 1 污泥厌氧消化产气量的比较
污泥厌氧消化产气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本试验主要通过接种沼液及加入秸秆的方式,
研究污泥的产气效率。 图 2为沼液回流接种量及秸
秆加入量的污泥在 37 ℃下厌氧消化的产气情况。
由图 2可知:污泥产气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在第
3~7天之间会进入第 1 个产气高峰期,随后产气量
下降,在第 9~12天出现第 2 小高峰后,产气量逐渐
变少,直至趋于 0。
4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图 2 污泥的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
Fig 2 Biogas volume during fermentation period
秸秆的加入,使得污泥的产气量大幅增加。 从
图 2可以看出:秸秆的加入使污泥的产气效率大增,
产气总量差异显著,可能因为秸秆富含 C源,C为污
泥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源,又是形成 CH4
的主要物质。 因此通过加入适量秸秆调节污泥中
的碳氮比,微生物的厌氧发酵容易启动,而且可以
达到很好的产气效果[14-15]。
图 3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产气总量及碳氮比对比
Fig 3 Contrast of total gas production and C / N
during sludge anaerobic digestion
图 3为厌氧消化体系对产气效率及碳氮比的影
响。 由图 3可知,未加秸秆时,接种 20%沼液的污泥
与接种 10%沼液的污泥产气效率相似。 加入 15 g
秸秆时,接种 20%沼液污泥的产气效率比接种 10%
沼液的污泥低。 接种体积比 10%、20%沼液的污泥,
加入 15 g秸秆后,产气量分别提高 3 940 5和 2 451
mL,接种 20%沼液的污泥,加入 20 g 秸秆时比加入
15 g秸秆时产气量增加 783 mL。 通过进一步分析
发现,秸秆的加入改变了污泥初始的碳氮比,未加
秸秆时 10%、20%沼液接种量的碳氮比分别为 6 16
和 5 99,加 15 g秸秆时 10%、20%沼液接种量的碳
氮比分别为 7 94和 7 15,加 20 g 秸秆时 20%沼液
接种量的碳氮比为 7 53。 因此,可以推测污泥的产
气效率与污泥的初始碳氮比有关,碳氮比越高,产
气效率越好[15]。
2 2 厌氧消化过程中 CH4 体积分数的变化
研究表明,污泥厌氧发酵产 CH4 的效率主要是
由产 CH4 菌来决定[16]。 随着厌氧反应器中有机负
荷的增加及运行时间的增长,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会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趋势,即反应开始后产气量
会逐步上升,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有机物不断消耗,
产 CH4 菌活性降低,产气效率也会随之降低[16]。
由图 4可知:无论是否加入秸秆,CH4 的变化趋
势都具有相似的规律。 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不加
入秸秆的污泥 CH4 体积分数变化都比较接近。 在
接种同量沼液的情况下,控制秸秆加入量,加入量
多的 CH4 体积分数相对较高。
图 4 厌氧发酵过程中产 CH4 的体积分数
Fig 4 Methane volume percentage during sludge
fermentation period
由图 4还可以看出,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 CH4
占气体体积分数最高的是接种 20%沼液+20 g 秸秆
的污泥。 说明加入秸秆的污泥中有机质含量都较
高,更有利于 CH4 的产生。 由图 4 不难发现,加入
秸秆污泥的 CH4 体积分数明显高于未加入秸秆污
泥的 CH4 体积分数。 由此可见,通过调节污泥中的
碳氮比可以有效促进 CH4 的产生。 污泥在厌氧消
化过程中会产生 CO2、CH4、H2S等气体,在厌氧发酵
后期出现了 CH4 百分比降低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消
化后期由于 C 源的消耗,CH4 的产率降低,而 CO2、
H2S等气体仍在产生。
2 3 厌氧消化前后风干泥样中有机质质量分数的
变化
图 5为污泥厌氧消化前后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变
51 第 2期 杨玉婷等:接种量及秸秆加入量对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化。 由图 5可知:变化最大的是接种 20%沼液+20 g
秸秆沼渣,有机质降低了 3 475%。 变化最小的是接
种 10%沼液沼渣,有机质减少了 1 56%。 由图 5还可
知:沼液、秸秆的加入,增加了污泥的有机质质量分
数,但消化后有机质质量分数降低。 相对于未加秸秆
的污泥,加入秸秆污泥有机质的前后变化较大。
厌氧消化后污泥的有机质质量分数降低,这和
消化过程中 CH4 的产生有很大关系。 在厌氧消化
过程中,污泥中的有机碳通过水解产酸,最终生成
CH4 气体,而有机质主要被厌氧发酵体系中的产
CH4 菌所消耗[17]。
图 5 污泥厌氧消化前后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Fig 5 Change of mass fraction for organic matter
before and after anaerobic digestion
图 6 污泥厌氧消化前后 P质量分数的变化
Fig 6 Change of mass fraction for phosphorus before
and after sludge anaerobic digestion
2 4 厌氧消化前后风干泥样中 P质量分数的变化
图 6 为厌氧消化前后风干混样中的 P 含量的
变化情况。 由图 6 可知,厌氧消化后污泥中的 P 质
量分数略有增加。 变化最大的是接种 20%沼液沼
渣,从 0 71%增加到 0 83%。 变化最小的是接种
10%沼液 + 15 g 秸秆沼渣,从 0 741% 增加到
0 79%。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厌氧发酵之后污泥
总量减少,导致 P 相对“浓缩” [18]。
2 5 厌氧消化前后风干泥样中 N质量分数的变化
由图 7可知:消化后污泥中的 N 质量分数都降
低了约 0 5%。 变化最大的是接种 20%沼液+15 g
秸秆的沼渣,降低了 0 7%。 变化最小的是接种
10%沼液的沼渣,减少了 0 4%。 接种 20%沼液的沼
渣中 N的减少量更明显,平均达到了 0 66%,而接
种 10%沼液的沼渣中平均 N 含量降低了 0 34%。
厌氧发酵过程中总 N损失的主因是上清液中 NH3
N的挥发,同时也存在因硝化、反硝化作用而导致的
总 N损失;而固相中的有机 N先会转化为液相中的
铵盐形式,然后再消耗掉[19]。
图 7 污泥厌氧消化前后 N质量分数的变化
Fig 7 Variation of mass fraction for nitrogen content
before and after sludge anaerobic digestion
2 6 污泥厌氧消化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表 1 为污泥厌氧消化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由表 1可知:厌氧消化前后, Pb2+、Hg2+、Cr3+含量无
明显变化。 而 Cu2+、Ni2+、Zn2+含量在厌氧消化前后
的变化如图 8 所示。 由图 8 可知:厌氧消化前后,
Cu2+含量变化最大的是接种 20%沼液+20 g 秸秆的
沼渣,增加了 39 5 mg / kg,变化最小的是接种 20%
沼液的沼渣,增加了 15 0 mg / kg;Zn2+含量变化最大
的是接种 20%沼液+15 g 秸秆的沼渣,增加了 29 0
mg / kg,变化最小的是接种 20%沼液的沼渣,增加了
5 0 mg / kg;Ni2+含量变化最大的是接种 10%沼液的
沼渣,增加了 8 6 mg / kg,变化最小的是接种 20%沼
液+20 g秸秆的沼渣,增加了 7 1 mg / kg。
厌氧消化后重金属元素的总量是呈增加趋势,
6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可见厌氧消化一定程度上会使重金属发生富集,但
会导致重金属从不稳定态向硫化物等稳定态的形
式转化,造成生物可利用性降低,从而提高消化污
泥的农用价值[20-22]。
表 1 污泥厌氧消化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Table 1 The change of heavy metal before and after anaerobic digestion
(mg·kg-1)
厌氧消化体系 消化前 Pb2+ 消化后 Pb2+ 消化前 Cr3+ 消化后 Cr3+ 消化前 Hg2+ 消化后 Hg2+
10%沼液 17 5 17 8 10 5 10 9 66 3 64 6
20%沼液 15 9 15 3 8 8 8 9 64 1 63 5
10%沼液+15g秸秆 17 2 17 8 9 6 9 1 61 2 62 1
20%沼液+15g秸秆 19 1 18 2 11 2 11 8 65 3 64 5
20%沼液+20g秸秆 17 16 7 11 3 10 6 63 2 64 1
图 8 污泥厌氧消化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Fig 8 Changes of heavy metal before and after
anaerobic digestion
3 结论
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 5 种不同配比污泥在
37 ℃时厌氧消化的产气效率,且对厌氧消化前后污
泥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接种体积比为 10%沼液污泥的产气效率优
于接种 20%沼液的污泥,但不显著;秸秆的加入使
污泥产气效率明显提高。 接种体积比 10%、20%
沼液的污泥,加入 15 g 秸秆后,产气量分别提高
3 940 5和 2 451 mL。 接种 20%沼液的污泥加入
20 g 秸秆时比加入 15 g 秸秆时产气量增加了
783 mL。
2) 厌氧消化改变了沼渣的理化性质,消化后的
污泥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降低 2 4%,P 平均升高
0 08%,N平均降低 0 5%。
3) 厌氧消化后沼渣污泥中 Cu2+、Ni2+含量明显
升高, Zn2+含量也略有升高,而 Pb2+、Hg2+、Cr3+含量
无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 1 ] 鲁群,李秀.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特征及其处置探讨[ J] .中国
水运:下半月,2012 (6):176⁃177.
[ 2 ] Ak M S,Muz M, Komesli O T, et al. Enhancement of bio⁃gas
production and xenobiotics degradation during anaerobic sludge
digestion by ozone treated feed sludge[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3,230:499⁃505.
[ 3 ] Dai X,Duan N,Dong B,et al. Steady state model of solid⁃stat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dewatered sludge under mesophilic
conditions [ J ] .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18:
703⁃708.
[ 4 ] Tian Y, Zhang J, Yao X, et al. 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thre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oils in China based on visible /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a
[J] .Geoderma,2013,202:161⁃170.
[ 5 ] 陈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 J] .中国环境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1):56⁃58.
[ 6 ] Silveira E L C,De Caland L B,Tubino M.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in
biodiesel[J] .Fuel,2011,90(11):3485⁃3488.
[ 7 ] 朱静平,刘兴艳,马建华,等.应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红
橘中有机磷[J]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4):351⁃352.
[ 8 ] Huo J, Li Q. Determination of thiamazole in pharmaceutical
samples by phosphorus molybdenum blue spectrophotometry[ J] .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2012,87:293⁃297.
[ 9 ] Finete V L M,Gouvêa M M,Marques F F C,et al.Is it possible to
screen for milk or whey protein adulteration with melamine,urea
and ammonium sulfate, combining Kjeldahl and classical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s? [ J] . Food Chemistry, 2013, 141:
3649⁃3655.
[10] Özer E T,Güçer Ş.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the optimisation of
Cd and Pb determination in PVC materials by atomic absorption
71 第 2期 杨玉婷等:接种量及秸秆加入量对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spectrometry after Kjeldahl digestion[ J] .Polymer Testing,2011,
30(7):773⁃778.
[11] Khoshnoodkia M, Mohseni H, Rahmani O, et al. TOC
determination of Gadvan formation in South Pars gas field,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geochemical data[ J] .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1,78(1):119⁃130.
[12] 许海,王洁琼,徐俊,等.土壤重金属测定中不同消解方法的
比较[J] .常州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70⁃74.
[13] Faraji M,Yamini Y,Saleh A,et al. A nanoparticle⁃bas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procedure followed by flow injec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to determine some
heavy metal ions in water samples[ 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0,659(1):172⁃177.
[14] 南艳艳,邹华,严群,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J] .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6):64⁃68.
[15] Zhong W,Zhang Z,Qiao W,et al. RETRACTED:comparison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of corn straw for biogas
production by anaerobic digestion[ J] .Renewable Energy,2011,
36(6):1875⁃1879.
[16] 郭小品,毕东苏.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及其
资源化研究进展 [ J ]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 20 ):
10669⁃10671.
[17] 刘荣厚,郝元元,武丽娟.温度条件对猪粪厌氧发酵沼气产气
特性的影响[J] .可再生能源,2006(5):32⁃35.
[18] 胡术龙.秦毓茜.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氮、磷的释放及其
回收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3):
105⁃107.
[19] 毕东苏,郑广宏,陆烽.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氮的转化规
律与计量关系[J] .生态环境,2008,17(4):1403⁃1406.
[20] 沈晓南,谢经良,阚薇莉,等.厌氧消化后污泥中的重金属形
态分布[J] .中国给水排水,2002,18(11):51⁃52.
[21] 张志凡,王光辉,于冰,等.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稳定性的研究
[J] .矿冶,2007,16(3):69⁃72.
[22] D browska L,Rosińska A. Change of PCBs and forms of heavy
metals in sewage sludge during therm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J] .Chemosphere,2012,88(2):168⁃173.
(责任编辑 周晓薇)
(上接第 12页)
前的菌体量 16 6 g / L,比酶活 339 0 U / L相比,优化
后的分批补料发酵工艺明显提高了菌体量和和比
酶活(2 4倍),为生物酶法制备普瑞巴林关键中间
体奠定了基础。
3 结论
通过对 E coli BL21 (DE3) / pET28b TLL 在 5
L发酵罐中分批补料发酵工艺的优化,最终确定溶
氧反馈补料的控制工艺。 选择葡萄糖为碳源的补
料培养基进行补料,诱导时机为 OD600 = 60,2 次分
批加入终质量浓度为 30 g / L 乳糖进行诱导。 在优
化后发酵条件进行分批补料发酵,TLL 的比酶活由
优化前的 339 0 U / L 提高到 798 5 U / L,是优化前
的 2 4倍。
参考文献:
[ 1 ] Arima K,Liu W H,Beppu T.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lipolytic and thermophilic fungus[ J] .Agric Biol Chem,1972,36
(11):1913⁃1917.
[ 2 ] Singh S, Madlala A M, Prior B A.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properties of strains and their hemicellulases[J] .FEMS Microbiol
Rev,2003,27(1):3⁃16.
[ 3 ] Fernandez⁃Lafuente R.Lipase fromThermomyces lanuginosus:uses
and prospects as an industrial biocatalyst [ J] . J Mol Catal B:
Enzymatic,2010,62(3 / 4):197⁃212.
[ 4 ] Martinez C A, Hu S, Dumond Y, et al. Devolopment of a
chemoenzymatic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Pregabalin [ J] . Org
Process Res Dev,2008,12(3):392⁃398.
[ 5 ] 雷 丽 华, 郑 仁 朝, 柳 志 强, 等.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ZJB09222脂肪酶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J] .食品
与发酵工业,2012,38(5):56⁃60.
[ 6 ] Salehmin M N I,Annuar M S M,Chisti Y.High cell density fed⁃
batch ferment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microbial lipase[ J] .
Biochem Eng J,2014,85(15):8⁃14.
[ 7 ] Lee J,Lee S Y,Park S,et al. Control of fed⁃batch fermentations
[J] .Biotechnol Adv,1999,17(1):29⁃48.
[ 8 ] Li X J,Zheng R C,Ma H Y,et al. Engineering of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lipase Lip:creation of novel biocatalyst for 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chiral intermediate of Pregabalin [ J ]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3,98(6):2473⁃2483.
[ 9 ] Tashiro Y,Takeda K,Kobayashi G,et al.High butanol production
by Clostridium saccharoperbutylacetonicum N1⁃4 in fed⁃batch
culture with pH⁃stat continuous butyric acid and glucose feeding
method[J] .J Biosci Bioeng,2004,98(4):263⁃268.
[10] 丛春水,苏志国,邓继先.重组大肠杆菌的分批补料培养方法
[J] .微生物学杂志,1998,18(4):44⁃47.
[11] Salehmin M, Annuar M, Chisti Y. High cell density fed⁃batch
fermentations for lipase production:feeding strategies and oxygen
transfer[J] .Bioproc Biosyst Eng,2013,36(11):1527⁃1543.
(责任编辑 荀志金)
8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