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 17卷 第 4期
2005年 8月
Vol. 17, No. 4
Aug., 2005
慎重对待转基因作物
于 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 200 031)
摘 要: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研发
和应用的现状,对转基因作物存在的潜在危害及其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Q785;TS201.6 文献标识码:A
转基因技术在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方面,以它独
特的技术在应对农业低产问题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
优势。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巨大效益
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和潜在威胁。生物
技术的倡导者们认为,转基因技术有助于提高产
量、降低成本并且改善品质;但包括绿色和平组织
在内的批评人士认为,长期而言,转基因食品可能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1 我国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应用情况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转基因作物研发。目前,中
国和印度用于农作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占整
个发展中国家的一半还多。我国研发方面的投入仅
次于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经费几乎都是政府
拨款 [ 1 ]。
我国是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大国。我国转基因作
物种植面积已跻身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阿根
廷、加拿大。我国转基因作物规模最大的是抗虫
棉,占到全国转基因作物的 70% [2]。 同时,中国
也是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每年从美洲进口大豆约 1 000万吨,其中约 80%为
转基因产品。除了转基因大豆,我国还进口了大量
的转基因豆油,如 2001年和 2002年分别进口了转
基因豆油 60.6万吨和 54.33万吨[3~4]。 2004年,我
国第一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中又有五种
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作物获得了安全证书[5]。
因此,我们更要谨慎对待对转基因技术,使之在科
学规范的轨道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有序发展。在确保
我国十多亿人口拥有充足的粮食来源的同时,兼顾
收稿日期:2005-04-25
作者简介:于 洁( 1 9 8 1 —),女,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5)04-0374-02
人口健康的长期性问题,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2 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2.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目前已知的转基因食品可
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有:转基因农作物中
的毒素可使人类肌体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
作用;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作用可能使人类肌体产
生变异或过敏反应;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
分、微量营养成分可能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
营养结构失衡[6~ 8]。最近,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的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表明,转基因大豆可以改变小白
鼠的肝脏结构[ 9]。此外,还有非预期后果,即到
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能够检测到的
危害,这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被
发现。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11] 影响生物多样性:随
着传统的栽培品种逐渐被少数转基因品种所取代,
生物的多样性有可能会慢慢消失,同时转基因生物
通过基因漂移,也会破坏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
性。此外,转基因可能会引起“异型杂交”,即
植物之间交叉授粉,导致出现抗病能力特强、蔓生
速度更快的杂草,从而,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导
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污染:有害基因扩散到环境中所产生的
“基因污染”也是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应用过程中必
须注意的问题。而且,一旦“基因污染”发生,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是根本无法控制的。
影响非目标生物: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
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
375第2期 于 洁:慎重对待转基因作物
的许多有益生物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甚至导致一些有益生物的死亡。
其他非预期后果,这也是最令人担忧的后果。
通过人工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
行相互转移,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
的概念,而它对生物、环境远期可能造成的影响,
仍是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预测的。
3 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建议
3.1 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评价和监测 增加转
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评价和监测投入,逐步建立起一
套在实践中可操作的转基因生物潜在风险的分析方
法和技术体系。建立全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网络
体系和完善的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后的风险监测
手段及处理技术。定期发布与之相关的监测、预警
信息 [ 1 2 ]。
3.2 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现行的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以
完善,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转基
因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如转基因的大豆、玉米、土
豆和甜菜等每种新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国家市场之
前,必须经过基因医学论证、技术论证和生物医学
论证等多方论证。
3.3 加强涉及转基因技术和产品单位的管理 加强
政府管理机构职能,对在转基因技术领域进行研究
的单位或投资的企业的状况进行调查。对无法保障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进行
清除,令其重新进行风险评估或申请。同时,要
制定严格的资格审查标准,适当限制此领域的单
位、企业的数量。
[参 考 文 献]
[1] 转基因作物将成为中国和印度重要的食品来源. 生命科
学研究快报, 2005, 60: 13~14
[2] 2003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全球状况[DB/OL].
http://www.isaaa.org/kc/CBTNews/press_release/briefs30/
es_b30_chinese.pdf
[3] 王林山.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粮食问题研究,
2004, 3: 47~50
[4] 洪 涛. 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兼论转
基因大豆的进出口管理.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3: 4~7
[5] 2004年第一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情况. 种子
世界, 2004, 3: 66
[6] 张 华, 王 静.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粮食与油
脂, 2004, (6): 29~31
[7] 张艳华, 季 静, 王 罡. 转基因植物与生物安全性. 作
物杂志, 2003, 6: 4~7
[8] 王玉秋, 钱 茜.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 6: 12~16
[9] 陈继承, 周瑞宝. 转基因大豆及其安全性. 粮食与油脂,
2004, (9): 36~39
[10] 张永军, 吴孔明, 彭于发, 等.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 生
态学报, 2002, 22(11): 1951~1959
[11] 陈 栋, 周新桥, 江振河. 转基因植物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04, 4: 12~17
[12] 赵国志. 转基因农作物检测技术现状与问题. 粮食与油脂,
2003, (6):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