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nstruction of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D-lactic acid production

酿酒酵母产D-乳酸重组菌的构建与发酵



全 文 :第 13卷第 6期
2015年 1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6
Nov􀆰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6􀆰 002
收稿日期:2013-03-27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2A205、2012AA02120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665)
作者简介:汪兆峰(1987—),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工程;石贵阳(联系人),教授,E⁃mail: gyshi@ jiangnan.edu.cn
酿酒酵母产 D 乳酸重组菌的构建与发酵
汪兆峰,石贵阳,张  梁
(江南大学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2)
摘  要: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对酿酒酵母进行代谢改造,使酵母产生乳酸代谢途径。 将来源于 L. mesenteroides 和
E􀆰 coli的 D 乳酸脱氢酶基因,分别插入带有 G418抗性的酵母穿梭质粒 pYX212 kanMX上,电转化酵母,得到 2株
生产 D 乳酸的酿酒酵母重组菌 S􀆰 cerevisiae WE1510 和 S􀆰 cerevisiae WB1186。 进一步摇瓶发酵试验表明:重组菌
S􀆰 cerevisiae WB1186在 YEPD培养基、20 g / L糖、pH 5的条件下生长条件最好,并具有更好的产乳酸能力。 经 3 L
发酵罐条件下验证,S. cerevisiae WB1186分批发酵 96 h,最终乳酸积累量达到 18􀆰 0 g / L;发酵条件为培养基 YEPD,
接种量 10%,溶解氧(DO)30%,转速 150 r / min,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 10 g / L,控制 pH 5􀆰 0,通气量 3 L / min,OD600最
大值转为厌氧发酵。
关键词:D 乳酸;D 乳酸脱氢酶;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酿酒酵母;代谢改造
中图分类号:TQ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6-0006-07
Construction of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D⁃lactic acid production
WANG Zhaofeng,SHI Guiyang,ZHANG Liang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Cere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A Saccharomyces cerevise strain was constructed by genetic engineering method,with lactic acid
metabolic pathways. The gene dldh,encoding a lactate dehydrogenase from L. mesenteroides and E. coli,
was cloned into a yeast shuttle vector PYX212⁃kanMX. The resultant plasmid pYX212⁃kanMX⁃DLDH was
introduced into W303⁃1A by electroporation method and obtained two recombinant S. cerevisiae WE1510
and S. cerevisiae WB1186. Subsequently, a recombinant D⁃lactic acid producing yeast WB1186 was
obtained,which had a better ability to produce D⁃lactic acid. It was up to 18􀆰 0 g / L of the lactic acid
accumulation by batch fermentation in a 3⁃L fermenter for 96 h and the preliminary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culture medium YEPD, inoculating rate 10%, DO 30%, stirring rate 150
r / min,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10 g / L,pH 5􀆰 0, aeration rate 3 L / min,when OD600 up to maximum, the
fermentation was turned to anaerobic.
Keywords:D⁃lactic acid;DLDH;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乳酸是自然界最小的手性分子,全世界近 80%
的厂家采用直接发酵法生产光学纯度 L 乳酸[1]。
D 乳酸是合成多种手性物质的前体,在医药、农药、
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2-5]。 目前,世界乳酸
的总生产能力为 25万 t /年,总产量为 13 万t /年,并
以每年 6% ~ 8%递增,总消费量为 10 万t /年,D 乳
酸的市场前景广阔[6-7]。
D 乳酸的生产通常采用乳酸菌属的细菌,例如
乳酸杆菌,已有报道利用纤维素[8]和大米淀粉[9]为
原料生产 D 乳酸;另一方面,由于乳酸细菌难以在
高密度下培养,并且大多表现为生长营养缺陷,基
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产 D 乳酸渐渐发展起
来[10-11]。 D 乳酸发酵合成过程中,为了平衡不断
降低的 pH,常需要补加中和剂,如 CaCO3、NaOH、
Ca(OH) 2等来中和所产生的乳酸[12]。 而在产物提
取过程中,又需要用浓 H2SO4 将乳酸盐进行酸化,
置换出乳酸,同时形成大量 CaSO4的废杂,对环境造
成极大的污染[13]。 酵母菌能够耐受较低的 pH 环
境,为开发在不补加中和碱的工艺下进行有机酸发
酵的工业菌种提供了可能[14-15]。 Ishida 等[16]在酿
酒酵母菌株的染色体上整合 2 个拷贝的来自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的 dldh编码基因,同时替换
掉丙酮酸脱羧酶编码基因 pdc1,所获得的重组菌株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ILM 2B 在补加碱中和发
酵液 pH的条件下,D 乳酸产量为 61􀆰 5 g / L,发酵结
束时 pH为 2􀆰 8,糖酸转化率达到 0􀆰 612;在不补加碱
的发酵条件下,可发酵 530 g / L 的葡萄糖合成 54􀆰 2
g / L游离 D 乳酸,其产物光学纯度在 99􀆰 9%以上。
此外,在马克斯克鲁维重组酵母 Kluyveromyces
marxianus CD590中异源表达 DLDH,也可发酵合成较
高浓度的 D 乳酸,且产酸速率较快[15,17]。
笔者以酿酒酵母为宿主菌,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构建可有效生产 D 乳酸的重组酵母,以期为利用
酵母发酵生产 D 乳酸进行有益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菌株与质粒
菌株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B1186、Escherichia
coli 1510、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303 1A来源于中
国普 通 微 生 物 菌 种 保 藏 管 理 中 心 ( CGMCC
NO􀆰 1􀆰 10327、NO􀆰 1􀆰 8732和 NO􀆰 2􀆰 3853);质粒载体 pYX
212 kanMX保存于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1􀆰 2  培养基
YEPD培养基( g / L):葡萄糖 20,蛋白胨 20,酵
母膏 10。 用于固体培养基时添加 15 ~ 20 g / L 琼脂
粉;挑选转化子时添加 200 μg / mL 的 G418 抗生素。
LB培养基( g / L):NaCl 10,蛋白胨 10,酵母膏
5。 用于固体培养基时添加 20 g / L 琼脂粉;挑选转
化子时添加终质量浓度为 30 μg / mL 的卡那霉素。
发酵培养基 1( g / L):葡萄糖 20,酵母膏 10,蛋
白胨 20, ( NH4 ) 2 SO4 5,MgSO4 6􀆰 5, K2 HPO4 1􀆰 5,
CaCl2 0􀆰 55 g / L,NaNO3 1,KCl 1,FeSO4 1[18]。
发酵培养基 2 ( g / L):葡萄糖 20,酵母膏 10,
(NH4)2SO4 5,MgSO4 6􀆰 5,CaCl2 2􀆰 0,KH2PO4 1􀆰 5[18]。
发酵培养基 3( g / L):葡萄糖 20,蛋白胨 15,酵
母粉 25,KH2PO4 2􀆰 4,K2HPO4·3H2O 16􀆰 34[19]。
1􀆰 1􀆰 3  酶和试剂
Taq酶、T4 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购自大连
TaKaRa公司;引物由上海生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合成。
1􀆰 2  方法[20]
1􀆰 2􀆰 1  细菌染色体的提取
取菌悬液 1􀆰 5 mL,12 000 r / min 离心 2 min,收
集菌体,无菌水洗涤 2次,无菌水 600 μL,加 10 ~ 20
μL溶菌酶,轻轻混匀,37 ℃培养箱放置 30 min。 向
其中加入 60 μL 200 g / L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溶
液混匀,立刻加入蛋白酶 K 10 μL,(注:前后时间不
得超过 2 min),65 ℃水浴 2 ~ 6 h。 温浴完毕,加入
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各 300 μL)振荡,12 000 r / min
离心 10 min。 取上清,再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抽
提,进行 2 ~ 4 遍。 取上清,加 100%乙醇沉淀染色
体,待烘干后加 30 ~ 50 μL 水溶解作为 PCR 模板
待用。
1􀆰 2􀆰 2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及克隆
根据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D 乳酸脱氢酶基
因( dldh) 序列 ( GenBank: L29327􀆰 1 ) 设计引物。
dldhb1186 U:5′ CGCGGATCCATGAAGATTTTT⁃
GCTTACGGC 3′,dldhb1186 D:5′ ACGCGTCGA⁃
CTTAATATTCAACAGCAATAGC 3′(下划线所示
分别为 BamHⅠ、SalⅠ酶切位点)。 PCR 反应体系
体积为 50 μL,扩增条件:96 ℃预变性 5 min;95 ℃
变性 30 s,53 ℃退火 60 s,72 ℃延伸 90 s,共 25 个
循环;最后 72 ℃延伸 10 min。
根据 Escherichia coli D 乳酸脱氢酶基因(dldh)
序列 ( GenBank: U36928 ) 设计引物如下。 dldhe
1510 U:5′ CCGGAATTCATGAAACTCGCCGTTT⁃
ATAGC 3′,dldhe1510 D:5′ CGCGGATCCTTAA⁃
ACCAGTTCGTTCGGG 3′ (下划线所示分别为
EcoRⅠ、BamHⅠ酶切位点)。 PCR 反应体系体积为
7  第 6期 汪兆峰等:酿酒酵母产 D 乳酸重组菌的构建与发酵
50 μL,扩增条件:95 ℃预变性 5 min;94 ℃变性 30
s,55 ℃退火 60 s,72 ℃延伸 60 s,共 30 个循环;最
后 72 ℃延伸 10 min。
1􀆰 2􀆰 3  质粒的构建
将 PCR 获得的 D 乳酸脱氢酶基因分别用
BamHⅠ和 SalⅠ双酶切,EcoRⅠ和 BamHⅠ双酶切,
经纯化后与经同样酶切的质粒 pYX212 kanMX 连
接,按照质量比 1 ∶ 10 的比例加入 10 μL 连接体系,
于 16 ℃培养箱连接过夜。 次日 42 ℃热击 90 s 转
化 E. coli JM109 感受态细胞。 37 ℃温育 1 h,涂布
终质量浓度 100 μg / mL卡那霉素 LB 抗性平板,37
℃培养 10 h。 挑取转化子,用引物进行菌落 PCR,挑
取菌落 PCR正确的转化子提取质粒,然后酶切验证
目的基因的大小。 构建重组质粒 pYX 212 kan MX
dldhb1186与 pYX 212 kanMX dldhe1510。 将验证
正确的转化子送华大基因进行测序。 电转化 S􀆰
cerevisiae W303 1A挑选转化子。
1􀆰 2􀆰 4  酵母转化
将酵母接种于 20 mL 液体 YEPD 培养基,30
℃、150 r / min 培养过夜;转接 10% 菌液于 50 mL
YEPD 培养基中,30 ℃、150 r / min 培养 8 ~ 10 h;将
菌液冰浴 30 min,4 ℃冷冻离心机中 5 000 r / min 离
心 5 min,收集菌体;弃上清,加入一定量提前预冷的
无菌水洗涤菌体,离心收集菌体;弃上清,加入一定
量提前预冷的山梨醇溶液(1 mol / L)洗涤菌体,离心
收集菌体;重复 3次,离心收集菌体,吸净上清,加入
0􀆰 2 mL 预冷的山梨醇混匀菌体;取 0􀆰 2 mL 菌悬液
分装 1􀆰 5 mL 离心管,加入 50 μL 质粒 DNA,混匀,
冰浴 10 min,将菌悬液全部转入已预冷的电转杯中,
1 500 V、5 ms电击 1 次;电转之后立刻取出,用等体
积的 1 mol / L 山梨醇溶液将转化菌从电转杯中洗
出,取 100 μL 涂布抗性平板。
1􀆰 2􀆰 5  转化子验证
在 G418抗性平板上挑取较大的转化子,点种
高抗性平板传代培养,置 30 ℃培养箱培养 3 ~ 5 d;
挑取高抗性转化子转至 0􀆰 5 mL 离心管中,加水 30
μL混匀,沸水煮 10 min作为模板,进行菌落 PCR验
证是否转入 D 乳酸脱氢酶基因。
1􀆰 2􀆰 6  发酵 HPLC验证
1)种子液制备  将 PCR 验证得到的转化子接
种入 YEPD 培养基中(50 mL 三角瓶,20 mL 装液
量),加 G418至终质量浓度 200 μg / mL,培养 24 h。
2)发酵液制备   接种种子液于发酵培养基
(250 mL 三角瓶,50 mL 装液量),接种量 10%,30
℃、150 r / min培养 24 h,转入厌氧发酵,瓶口保鲜膜
密封,30 ℃培养箱静置 2 ~ 3 d。 定时取样,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测定是否有乳酸。
3)分析方法  生长量测定方法:对不同时间发
酵液取样,稀释一定倍数后用 721 型分光光度计于
600 nm 处测其吸光值 OD600。 残糖测定方法:生物
传感仪测定发酵液内残糖含量。 HPLC 法测定有机
酸:发酵液经 12 000 r / min 离心 5 min,取 700 μL 上
清液加入 700 μL 10%的三氯乙酸,沉淀蛋白质 2 h
以上后,12 000 r / min 离心 15 min,0􀆰 45 μm 混纤微
孔滤膜过滤后,通过 HPLC 进行测定。 分析条件为
色谱柱 Shodex KC 811,流动相 0􀆰 01 mol / L H2SO4,
流速 0􀆰 8 mL / min,进样量 15 μL,柱温 60 ℃,紫外检
测器,检测波长 210 nm。
1􀆰 2􀆰 7  重组菌摇瓶发酵实验
1)种子液制备   将重组菌从 YEPD 抗性平板
上刮取一单菌落至 YEPD 液体培养基(50 mL 三角
瓶,装液量为 10 mL)中,添加 G418 至终质量浓度
200 μg / mL,30 ℃、150 r / min 培养 24 h,即为种子
液,转接发酵液时接种量为 10%。
2)培养基对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接种转化子
S􀆰 cerevisiae W303 1A / pYX212 kanMX dldhb11⁃
86(WB1186)和 S􀆰 cerevisiae W 303 1A / pYX212
kanMX dldhe1510(WE1510)分别于发酵培养基 1、
2、3和 YEPD中,30 ℃、150 r / min 培养 48 h,每隔 6
h取样,于分光光度计 600 nm 处测定其生长情况,
W303 1A作为空白对照。
3)糖浓度对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采用 YEPD培
养基,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接种转化子 WB1186 与
WE1510于初始糖质量浓度为 20、60、100、140、180和
200 g / L的培养基,30 ℃、150 r / min 培养 48 h,每隔 6
h取样,于分光光度计 600 nm处测定其生长情况。
4)pH对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采用初始糖质量
浓度 20 g / L 的 YEPD 培养基,用乳酸调节培养基
pH分别为 3、4、5、6 和 7,接种转化子 WB1186 与
WE1510,30 ℃、150 r / min 培养 48 h,每隔 6 h取样,
于分光光度计 600 nm处测定其生长情况。
5)转化子乳酸耐受性   YEPD 培养基,20 g / L
初始糖,初始 pH 为 5,接种转化子 WB1186 于分别
添加乳酸 5、10、15、20 和 25 g / L 的培养基,30 ℃、
150 r / min 培养 48 h,每隔 6 h 取样,于分光光度计
600 nm处测定其生长情况。
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1􀆰 2􀆰 8  重组菌 3 L罐发酵实验
1)种子液制备  将重组菌WB1186从 YEPD 抗
性平板上刮取一单菌落至 YEPD 液体培养基(250
mL 三角瓶,装液量为 50 mL) 中,添加 G418至终质
量浓度 200 μg / mL,30 ℃、150 r / min 培养 24 h,即为
种子液,转接发酵液时接种量为 10%。
2)3 L 发酵罐初步发酵试验  发酵采用 YEPD
培养基,装液量 2 L,控制发酵温度 30 ℃,pH控制在
5(100%氨水调节),溶氧(DO)维持在 30%左右,转
速 150 r / min;当菌体达到一定 OD 不再生长后,其
他条件不变,停止通气,转为厌氧发酵,厌氧发酵时
间 72 h;整个过程中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液糖浓度控
制在 2%以下。 每隔一定时间取样,OD600测定生长
情况,测定残糖,计算耗糖速率;发酵液经处理后,4
℃放置 2 h以上,HPLC法测定乳酸含量。
3)3 L 发酵罐延长厌氧发酵试验   同以上条
件,延长厌氧发酵时间至 140 h,并用 HPLC 法测定
酒精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 1  产乳酸酿酒酵母菌株构建
2􀆰 1􀆰 1  D 乳酸脱氢酶基因的获得
通过游离表达将乳酸脱氢酶 DLDH 基因引入
酿酒酵母 S. cerevisiae W303 1A,使其可以再生
NADH,酵母体内代谢碳流一部分转向乳酸生成途
径,使胞内丙酮酸直接还原为乳酸,导致乙醇和乳
酸同时积累。 分别以 E. coli 和L. mesenteroides的乳
酸脱氢酶基因为模板,PCR 扩增获得乳酸脱氢酶基
因 dldhe1510和 dldhb1186。
M—DL2000 marker;1—dldhb1186;2—dldhe1510
图 1  DLDH基因电泳图
Fig􀆰 1  The product of PCR amplification
扩增的琼脂糖电泳图谱如图 1所示。 由图 1 可
知:2种来源的基因经 PCR 扩增后,在约 1 000 bp
处均有单一的扩增片段,与目的基因片段大小(996
bp)基本一致,经测序验证,2 条基因片段为乳酸脱
氢酶基因 dldhe1510和 dldhb1186。
2􀆰 1􀆰 2  乳酸脱氢酶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选择阳性克隆子提取质粒,对 pYX212 kan
MX dldhb1186 进行 BamHⅠ、SalⅠ双酶切,对 pYX212
kanMX dldhe1510进行 EcoRⅠ、BamHⅠ双酶切,结果如
图 2所示。 图 2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1—BamHⅠ和 SalⅠ双酶切质粒 pYX 212 kanMX dldhb1186结果;
2—DL2000 marker;3—标准 DNA;4—EcoRⅠ和 BamHⅠ双酶切质粒
pYX 212 kanMX dldhe1510 的结果
图 2  重组质粒双酶切电泳
Fig􀆰 2  Restriction analysis of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2􀆰 1􀆰 3  电转化及验证
M—DL2000 marker;1—W303 1A;2—WB1186;3—WE1510
图 3  菌落 PCR验证
Fig􀆰 3  The product of colony PCR amplification
通过电转化构建的质粒 pYX212 kanMX
dldhb1186 与 pYX212 kanMX dldhe1510 到 S.
cerevisiae W303 1A,转化后的酵母涂布在含 200
μg / mL G418 抗生素的 YEPD 平板上,挑选转化子
进行菌落 PCR 扩增,电泳验证,结果如图 3 所示。
由图 3可知,2株重组菌均得到大小 1 000 bp 左右
片段,而原始菌 S􀆰 cerevisiae W303 1A 没有,证明
已成功转入重组质粒。
9  第 6期 汪兆峰等:酿酒酵母产 D 乳酸重组菌的构建与发酵
2􀆰 2  产乳酸酵母发酵性能的研究
为对比不同 D 乳酸脱氢酶来源的产乳酸酵母
WE1510和 WB1186 的产乳酸能力,利用摇瓶发酵
进行初步探究。 因为 D 乳酸是在厌氧的情况下积
累,此时菌体已经基本停止生长,故在转厌氧前积
累较高的 OD,有利于乳酸的积累,以下为在摇瓶发
酵条件下确定转化子的最优生长条件。
2􀆰 2􀆰 1  转化子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比较重组菌在多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结果
如图 4所示。 由图 4 可知,2 株重组菌在 YEPD 培
养基中生长情况最好,培养约 50 h时,OD值分别达
到 13􀆰 3和 13􀆰 7,所以选择 YEPD 作为下一步研究
所用培养基。
图 4  转化子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Fig􀆰 4  Growth of transformants in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
2􀆰 2􀆰 2  转化子在不同糖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在 YEPD培养基的基础上,比较重组菌在不同糖
浓度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
重组菌在 20 g / L糖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优于其他糖
浓度的,WB1186的最高 OD600高于WE1510的。
图 5  转化子在不同糖浓度下生长情况
Fig􀆰 5  Growth of transformants in different
sugar concentration
2􀆰 2􀆰 3  转化子在不同 pH下的生长情况
在含糖质量浓度 20 g / L 的 YEPD 培养基中,比
较重组菌在不同 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如图 6
所示。 由图 6可知,在 pH为 5的培养基中,OD值能
达到最高值,WB1186的最高 OD600高于WE1510的。
2􀆰 2􀆰 4  转化子摇瓶发酵验证
对转化子进行初步发酵性能测试,YEPD培养基,
20 g / L糖,pH 5,30 ℃、150 r / min培养 24 h,接种量为
10%,之后保鲜膜封口转至培养箱厌氧发酵。 测定
WB1186与WE1510产乳酸情况,结果如图 7所示。 由
图 7可知,WB1186具有更好的产乳酸能力,所以选择
WB1186作为下一步上罐发酵的研究菌株。
0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图 6  不同 pH下转化子生长情况
Fig􀆰 6  Growth of transformants in different pH
图 7  转化子摇瓶发酵验证
Fig􀆰 7  Fermentation test of transformants
in the flask
2􀆰 2􀆰 5  重组菌 3 L罐发酵实验
上罐培养基 YEPD,溶氧 ( DO) 30%,接种量
10%, 150 r / min,初始糖质量浓度 10 g / L,控制 pH
5,通气量 3 L / min,OD最大值时转为厌氧发酵,2 个
阶段总发酵时间 96 h。 定时取样测定菌体 OD 值、
乳酸浓度、耗糖速率,结果见图 8。 由图 8 可知,最
终乳酸积累量达到 18􀆰 0 g / L。
图 8  重组菌 3 L罐发酵实验
Fig􀆰 8  Recombinant strains fermentation
in a 3⁃L fermentation tank
2􀆰 2􀆰 6  重组菌 3 L罐延长发酵时间发酵实验
上罐培养基 YEPD,溶氧(DO)30%,接种量 10%,
150 r / min,初始糖质量浓度 10 g / L,控制 pH 5,通气
量 3 L / min,OD最大值时转为厌氧发酵。 延长发酵
时间至 140 h,定时取样测定菌体 OD600值、乳酸浓
度、耗糖速率,D 乳酸积累量,结果如图 9 所示。 由
图 9可知,乳酸最终积累量 14􀆰 0 g / L。 由此可知,单
纯延长发酵时间并不会使乳酸有效积累。
图 9  重组菌 3 L罐延长发酵时间发酵实验
Fig􀆰 9  Recombinant strains fermentation in a 3⁃L
fermenter with longer time
3  结论
成功地将 L. mesenteroides和 E. coli来源的 D 乳
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进行表达,构建了 2株重
组菌 S. cerevisiae WE1510和 S. cerevisiae WB1186。 在
摇瓶发酵试验条件下,重组菌 S. cerevisiae WB1186在
YEPD培养基、20 g / L糖和 pH5的条件下生长条件最
好,并具有更好的产乳酸能力。 选取 S. cerevisiae
WB1186进行下一步 3 L发酵罐发酵验证。 YEPD培
养基、接种量 10%、溶氧 30%、150 r / min、初始葡萄糖
11  第 6期 汪兆峰等:酿酒酵母产 D 乳酸重组菌的构建与发酵
质量浓度 10 g / L,控制 pH5,通气量 3 L / min,OD600最
大值时转为厌氧发酵,在此分批发酵条件下,乳酸最
终积累量达到 18􀆰 0 g / L。
参考文献:
[ 1 ]  王宏伟,郭绍华,冯靓.L 乳酸发酵的研究进展[ J] .辽宁农业
科学,2004(4):28⁃30.
[ 2 ]   崔小明.乳酸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 J] .四川化工与腐蚀控
制,2002,5(2):37⁃44.
[ 3 ]   胡永红,管珺,杨文革,等.发酵法生产 D 乳酸的研究进展
[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12):99⁃106.
[ 4 ]   王正岩,郝章来.聚乳酸的生产和应用及市场前景[J] .化工新
型材料,2003,37(1):40⁃44.
[ 5 ]   季平,徐银宝,江志荣.聚乳酸的性能及开发现状[ J] .合成技
术及应用,2003,18(1):31⁃37.
[ 6 ]   Hirayama S,Ueda R.Production of optically pure D⁃lactic acid by
Nannochlorum sp.26A4[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04,119
(1):71⁃77.
[ 7 ]   Vijayakumar J,Aravindan R,Viruthagiri T.Recent trends in the
production,pu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J] . Chem
Biochem Eng Quart,2008,22(2):245⁃264.
[ 8 ]   Yanez R.,Moldes A B,Alonso J L,et al. Production of D⁃lactic
acid from cellulose by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using 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subsp. torquens[ J] .
Biotechnol Lett,2003,25(14):1161⁃1164.
[ 9 ]   Fukushima K,Sogo K,Miura S,et al.Production of D⁃lactic acid
by bacterial fermentation of rice starch [ J] . Macromol Biosci,
2004,4(11):1021⁃1027.
[10]   Cgang D E, Jung H C, Rhee J S, et al. Homo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 d⁃ or l⁃lactate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 RR1[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9,65(4):
1384⁃1389.
[11]   Zhou S,Causey T,Hasona A,et al.Production of optically pure D⁃
lactic acid in mineral salts medium by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 W3110 [ J] .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3, 69
(1):399⁃407.
[12]   Ishida N,Saitoh S,Tokuhiro K,et al.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L⁃
lactic acid by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ith a genome⁃integrated L⁃lactate dehydrogenase gene[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5,71(4):1964⁃1970.
[13]   Hofvendahl K, Hahn⁃Hägerdal B. Factors affecting the
fermentative 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J] .
Enzyme Microb Technol,2000,26(2 / 3 / 4):87⁃107.
[14]   Adachi E,Torigoe M,Sugiyama M,et al.Modification of metabolic
pathway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y the express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deletion of pyruvate decarboxylase genes for
the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at low pH value [ J] . J Ferment
Bioeng,1998,86(3):284⁃289.
[15]   周丽.高产高纯 D 乳酸的 E. coli 代谢工程菌的构建[D].无
锡:江南大学,2012:13⁃15.
[16]   Ishida N,Suzuki T,Tokuhiro K,et al.d⁃L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J] . J Biosci
Bioeng,2006,101(2):172⁃177.
[17]   Hause B,Rajgarhia V,Suominen P.Methods and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lactic acid in yeast: US, 7534597 [ P ]. 2009⁃
05⁃19.
[18]   邢建宇,杨莉.培养基中各营养组分对酿酒酵母发酵的影响
[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2):139⁃142.
[19]   王颖,何宁,李清彪,等.酿酒酵母 S.cerevisiae 高密度培养条件
优化研究[J] .工业微生物,2007,37(1):34⁃38.
[20]   萨姆布鲁克 J,拉塞尔 D W.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黄培堂,
译.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荀志金)
2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