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by recombinant Lactococcus lactis

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谷胱甘肽



全 文 :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谷胱甘肽
傅瑞燕,陈 坚,李 寅!
(江南大学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无锡 !"#$%&)
摘 要:以大肠杆菌染色体 ’()为模板,分别扩增得到编码!*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和谷胱甘肽合成酶的基因
!"#$和 !"#%。将 !"#$ 和 !"#% 基因克隆到质粒 +(,-"#- 中,电转化乳酸乳球菌 (,.$$$,获得重组菌 (,.$$$
(+(,%!$%)。在添加 "$ //01 2 3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的 4"5培养基中培养该重组菌,当 &’&$$达到 $6#时用乳
酸链球菌素诱导 # 7,胞内谷胱甘肽含量达到 %8- 9/01 2 /:蛋白(胞内浓度相当于 "#$ //01 2 3),这是在革兰氏阳性菌
中生产谷胱甘肽的首例报道。
关键词:乳酸乳球菌;谷胱甘肽;半胱氨酸;!*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谷胱甘肽合成酶
中图分类号:;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5!*%&5-(!$$#)$!*$$%$*$&
!"#$%&’(#) #* +,%’-’.(#)/ 01 "/()-)’ !"#$%#%##&’ ("#$)’
<= >?@*AB9,CDE( F@B9,3G H@9
(IJA 3BK0LBM0LA 0N G9O?PML@B1 Q@0MJR79010:A,4@9@PMLA 0N EO?RBM@09;
SR7001 0N Q@0MJR79010:A,S0?M7JL9 HB9:MTJ =9@UJLP@MA,V?W@ !"#$%&,C7@9B)
304’"-&’:X7J :J9JP !"#$ B9O !"#% J9R0O@9:!*:1?MB/A1RARMJ@9J PA9M7JMBPJ B9O :1?MBM7@09J PA9M7JMBPJ YJLJ
B/+1@N@JO NL0/ M7J R7L0/0P0/B1 ’() 0N (")#*+,)#,- )./, XZ",LJP+JRM@UJ1A,B9O M7J9 @9PJLMJO @9M0 +1BP/@O
+(,-"#- M0 :JM B 7AKL@O +1BP/@O6 X7J LJP?1M@9: +1BP/@O +(,%!$% YJLJ @9ML0O?RJO @9M0 0-)1.).))2" /-)1," P?K*
P+6 )+*3.+," (,.$$$ KA J1JRML0+0LBM@096 )9 @9RLJO@K1A 7@:7 @9MLBRJ11?1BL R09MJ9M 0NZSD,%8- 9/01 2 /: +L0*
MJ@9,YBP BR7@JUJO BNMJL @9O?RM@09 0N 9@P@9 N0L # 70?LP6 G9 0 6 /-)1," (,.$$$(+(,%!$%),M7J 1JUJ1P 0N ZSD
?+09 BOO@M@09 0N 8 //01 2 3 0N RAPMJ@9J B++JBLJO M0 KJ B++L0W@/BMJ1A &*N01O M7BM 0N M7J 1JUJ1 Y@M70?M BOO@M@09 0N
RAPMJ@9J6
5/1 6#"$4:0-)1.).))2" /-)1,";:1?MBM7@09J;RAPMJ@9J;!*:1?MB/A1RARMJ@9J PA9M7JMBPJ;:1?MBM7@09J PA9M7JMBPJ
谷胱甘肽 :1?MBM7@09J(ZSD)是生物体内最主要
的非蛋白巯基化合物,主要用于保持胞内氧化还原
状态,并保护细胞免受氧胁迫伤害["]。ZSD的生物
合成经历两个由 )X[参与的步骤[!]:3*谷氨酸和 3*
半胱氨酸在!*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ZCS)的催
化下生成!*谷氨酰半胱氨酸(!*ZC),随后在谷胱甘
肽合成酶(ZS)的催化下,!*ZC 与甘氨酸缩合形成
ZSD。
在微生物中,ZSD主要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和革
兰氏阴性细菌中。仅在少数低 ZC含量的革兰氏阳
性菌中发现 ZSD的存在,如链球菌属、乳球菌属、乳
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和李斯特菌属[%*8]。分析
已公布的革兰氏阳性菌的基因组序列,未发现(或未
同时发现)编码!*ZCS 和 ZS 的基因 !"#$ 和 !"#%。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傅瑞燕(".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微生物生理学。
联系人:李 寅,E*/B@1:A@91@\ PAM?] JO?] R9,XJ1:$8"$ ^ 8--85!5,4BA !$$#
·%$·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7@9JPJ F0?L9B1 0N Q@0+L0RJPP E9:@9JJL@9:
第 !卷第 !期
!$$#年 8月
万方数据
因此,革兰氏阳性菌中存在的 !"#很可能是从胞外
吸收而不是自身合成的。
作者在前期研究中已发现乳酸乳球菌不能合成
!"#,但可以从培养基中吸收 !"#[$]。采用乳酸乳
球菌乳脂亚种( ! % "#$%&’ &&’% $()*+(&’)"())为研究对
象,作者发现被 "()) 菌株吸收到胞内的 !"#能够
提高细胞抵抗氧协迫的能力。因此,作者希望利用
代谢工程手段,将 !"#的生物合成能力导入乳酸乳
球菌,使其能够生产 !"#,进而评价工程菌对氧胁迫
的抵抗能力。本文报道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
!"#的研究结果。
! 材料与方法
)%) 试剂
!"#、!*!+、,-.和所有的氨基酸购自 "/012 公
司。3454674146/1258(1997)购自 +2:6/4;<81公司。
)%= 细菌菌株、质粒和培养基
用作染色体 >?,模板的 , % $+"& -!)在 @9培养
基中 ABC振荡培养 )$ <。乳酸乳球菌(! % "#$%&’ &&’%
$()*+(&’)?DEFFF在化学合成培养基(+>3)[$]或补充
G 0 H @葡萄糖的 3)B 培养基中 AFC无氧培养 )$ <。
根据实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氯霉素()F"0 H 1@)
作为选择标记。利用乳酸链球菌素控制的表达系统
(?I+J)分析基因过量表达的效应[B]。待重组乳酸
乳球菌生长至光密度 -.$FF约为 F%K时,将培养物分
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加入 = 50 H 1@的乳酸链球菌素,
两部分培养物在相同条件下再培养 K <到 L <,以到
达稳定生长期,然后分析 !"#产量和相关酶活。
)%A 方法
)%A%) >?,操作
, % $+"& 染色体 >?,提取和常规的重组 >?,技
术按文献[L]进行。乳酸乳球菌的转化按文献[E]进
行。
)%A%= 菌株和质粒的构建
以 , % $+"& -!)染色体 >?,为模板用 /0+ 聚合
酶扩增 1’23 基因,G’端引物如下: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A’端引物如下: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将引入 4$+I和 56#I位点识别序列(下划线)的长度
为 )GBK 6’的 .+M产物,克隆入 ’?DL)KL 相对应的
多克隆位点,得到 1’23 过量表达质粒 ’?DA=F)。
, % $+"& -!)染色体 >?,为模板用 /0+ 聚合酶
扩增 1’27 基因,G’端引物如下: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A’端引物如下: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将引入 56#I和 8&9:III位点识别序列(下划线)的长
度为 EL= 6’ 的 .+M产物(其基因上游含有 ">序列
(双线条)),分别克隆入 ’?DL)KL和 ’?DA=F)相对应
的多克隆位点,得到 1’27 过量表达质粒 ’?DA=F=和
1’23、1’27 双基因过量表达质粒 ’?DA=FA。
用电 转 化 法 将 质 粒 ’?DA=F)、’?DA=F= 或
’?DA=FA导入乳酸乳球菌。随后,用 #.@+测定重组
菌的硫醇产生能力。
)%A%A 无细胞提取物的制备和蛋白质分析
从 GF 1@ 培养液中离心收集乳酸乳球菌细胞
()F FFF 0,)F 1/5,K C),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洗涤两
次,重悬于 ) 1@ =FF 114: H @的含有 = 114: H @ J>-,
的磷酸盐缓冲液(’# B%F)中。将 ) 1@ 细胞悬浮液
转入装有 ) 0 石英砂的小管中,K C下,用 N2&O.78’
>?,提取仪(N.)=F,"2P25O,?Q)破壁 AF &,随即离心
去除细胞碎片,得到无细胞提取物。
蛋白质浓度用 9+,蛋白质测定试剂盒测定,小
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品。
)%A%K 硫醇(!"#、!*!+和半胱氨酸)测定
参见文献[$]。
)%A%G 酶活测定
!*!+" 酶活用改进的 R2;S&45[)F]方法测定。反
应混合液总体积为 GFF"@,其中含有 AF 114: @*谷氨
酸、AF 114: @*半胱氨酸、AF 114: ,-.、=F 114: 30*
"TK·B#=T、=FF 114: (+:、=FF 114: 盐酸乙醇胺缓冲
液(’# E%)G)和无细胞提取液。在 ABC 下温育 )G
1/5。加入 L=G"@冰冷的 A%=U 磺基水杨酸终止反
应。离心去除蛋白沉淀后,EF"@ 样品上清液和对
照即可按照[$]测定胞内!*!+含量。
!"酶活根据 !V&反应混合液包含 G%F 114:!*!+、)F 114: 甘氨酸、)F
114: ,-.、)F 114: 30+:=、)FF 114: -7/&*#+: 缓冲液
(’# B%G)和无细胞提取物,ABC下反应 )G 1/5。加
入 GFF"@ 冰冷的 A%=U 磺基水杨酸以终止反应。
离心去除蛋白沉淀后,EF"@ 样品上清液和对照按
照[$]测定胞内!*!+含量。
在上述两种测定方法中,除了磺基水杨酸是在
加无细胞提取物之前加入外,对照组成与反应混合
=FFK年 G月 傅瑞燕等: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谷胱甘肽 ·A)·
万方数据
液相同。一个酶活单位定义为每 !"蛋白每 !#$催
化生成 % $!&’的!()*或 )+,所需的酶量。
! 结果
-.% */0中 )+,的生产
因为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中不存在 )+,[1],并
且在现有的革兰氏阳性菌基因组序列中几乎没有
!"#$ 和 !"#% 基 因( 2334:5 5 666. "7$&!7. 89. :4 5
;7"" 5)。因此扩增 & . ’()* 中的 !"#$ 和 !"#% 基因并
克隆入质粒 4<=>%?> 中,电转化乳酸乳球菌
<=@AAA。如图 % 所示,经乳酸链球菌素诱导后,在
<=@AAA(4<=1-A%)菌株中产生大量的!()*,而在
<=@AAA(4<=1-A1)菌株中产生了少量的 )+,。在
<=@AAA(4<=1-A%)和 <=@AAA(4<=1-A-)菌株的无细
胞提取物中检测不到 )+,,表明乳酸乳球菌 <=@AAA
中不存在!()*+和 )+。
图 % 生长在 */0(未标出)或 0%B培养基(图中标出)中含有不同质粒的乳酸乳球菌 <=@AAA胞内硫醇含量
C#".% D$3E8F7’’G’8E 32#&’ F&$37$3 &H + . ),’-*" <=@AAA 28EI&E#$" 9#HH7E7$3 4’8J!#9J "E&6$ #$ */0($&3 #$9#F8379)&E 0%B IE&32(#$9#F8379 #$
327 H#"GE7). *7’’J 67E7 28EK7J379 8H37E #$9GF79 IL - $" 5 !M $#J#$ H&E ? 2.
为了评价!()*+ 和 )+的表达水平,将含有质
粒 4<=>%?>(作 为 对 照)、4<=1-A%、4<=1-A- 和
4<=1-A1的乳酸乳球菌 <=@AAA 在乳酸链球菌素诱
导的条件下生长,制备培养物的无细胞提取物后,用
+/+(NO)P 分析(图 -)。
在乳酸链球菌素存在的情况下生长,<=@AAA
(4<=1-A%)菌株和 <=@AAA(4<=1-A1)菌株胞内产生
了一条分子量明显约为 Q>(;/8的蛋白带,这与 !"#$
预期大小相符;此外,<=@AAA(4<=1-A-)和 <=@AAA
(4<=1-A1)菌株胞内产生了额外的一条分子量明显
约为 1R(;/8 的蛋白带,这与 !"#% 预期大小相符。
!"#$基因的强烈表达导致了 <=@AAA(4<=1-A%)菌
株胞内产生了超高水平的!()*(图 %),而 !"#$ 和
!"#% 在 <=@AAA(4<=1-A1)菌株中的表达导致了 )+,
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AAA(4<=1-A1)菌株胞
内的!()*含量只有 <=@AAA(4<=1-A%)菌株的一半,
且 <=@AAA(4<=1-A1)菌株中 )+,含量很低(图 %)。
这可能是因为 <=@AAA(4<=1-A1)菌株中 !"#$ 和
!"#% 的共表达水平与单独表达水平相比,要相对低
一些(图 -)。另外,<=@AAA(4<=1-A-)菌株中 !"#%
表达水平显著比 <=@AAA(4<=1-A%)菌株中 !"#$ 低,
表明在基因上游插入一个额外的序列降低了转录效
率。
-.- 提高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 <=@AAA(4<=1-A1)
菌株的 )+,产量
<=@AAA(4<=1-A1)菌株胞内 )+,产量低,可能
归因于 */0所提供的营养物质贫乏。由于 <=@AAA
菌株不能从 0%B培养基中吸收 )+,,故作者用 0%B
·1-· 生物加工过程 第 -卷第 -期
万方数据
图 ! 含有不同质粒的乳酸乳球菌 "#$%%% &’&()*+,图谱
-./0! 1223455.6 7896(5:4.;6< /68 4=:6> &’&()*+, 2= 1-, 2= ! 0
"#$%&’"#$%%% ?4>72>.;/ @"#ABCA(84;6 !),@"#D!%B(84;6
D),@"#D!%!(84;6 C),@"#D!%D(84;6 E 4;< F)/>2G; .;
1’H .; :?6 @>656;I6 2= ;.5.;(84;6 !,D,C 4;< E)4;< .;
:?6 4756;I6 2= ;.5.;(84;6 F)0 J4;6 B I2;:4.;6< 4 56: 2=
@>2:6.; 5:4;<4><5 G.:? 3286I984> 345565(.; K’4).;<.I4:6<
2; :?6 86=:0 *<<.:.2;48 74;<5 >6598:.;/ =>23 ;.5.; .;<9I:.2;
4;< >6@>656;:.;/!(+1& @>2:6.;(84;6 D 4;< E)4;< +& @>2(
:6.;(84;6 C 4;< E)4>6 .;<.I4:6<0
培养基替换 1’H去评价 "#$%%%(@"#D!%D)菌株产
生 +&L的能力。加入乳酸链球菌素诱导,在 HBM培
养基中生长与 1’H相比,+&L产量提高近 A 倍(图
B),表明营养物组成能大大影响 +&L的产量。
表 B 添加氨基酸混合液对于乳酸乳球菌 "#$%%%(@"#D!%D)
硫醇生产的影响
N4786 B ,==6I: 2= 4<<.:.2; 2= 43.;2 4I.<5 3.O:9>6 2; :?6 @>2<9I:.2;
2= :?.28 7P ! 0 "#$%&’ "#$%%%(@"#D!%D)0 4
12;I6;:>4:.2;
(3328 Q J)7
R;:>4I688984> :?.28 I2;:6;:(;328 Q 3/ @>2:6.;)
1P5:6.;6 !(+1 +&L +&L Q!(+1
% $ S ! CF S M CM S E B
%0E DD S C DC S E MB S $ !
E $E S C BE S C !$C S !E !%
B% B!B S BE D S B DEA S BM B!%
4 16885 G6>6 />2G; .; HBM 7>2:? 4;< ?4>T65:6< 4=:6> .;<9I6< 7P ! ;/ Q 3J
=2> F ?0
7 * I2;I6;:>4:6<,=>65? @>6@4>6< 3.O:9>6 I2;:4.;.;/ /89:434:6,IP5:6.;6,
4;< /8PI.;6(!%% 3328 Q J 2= 64I?)G45 =.8:6>(5:6>.8.U6< 4;< 4<<6< :2 :?6
I98:9>6 :2/6:?6> G.:? ! ;/ Q 3J ;.5.; G?6; 4; ()F%% 2= %0C G45 4I?.6T6<0
引人注目的是,在 1’H 中的培养物胞内 +&L
与!(+1的摩尔比为 B V$,而在 HBM培养基中生长细
胞内 +&L与!(+1的摩尔比降至近 B VB(图 B)。从先
前的研究中知道,* 0 $+"& 培养基中添加三种 +&L前
体氨基酸,即 J(谷氨酸(+89),J(半胱氨酸(1P5)和
甘氨酸(+8P)能提高 +&L产量[B!]。因而,作者试验
了在乳酸乳球菌 "#$%%%(@"#ABCA)菌株培养基中,
添加 E 3328 Q J和 B% 3328 Q J的上述三种前体氨基
酸,与未添加氨基酸的对照组相比,+&L产量分别提
高了 F倍和 A倍(表 B)。更重要的是,随着氨基酸混
合液浓度的增加,+&L和!(+1 的比率也相应增加。
当添加 B% 3328 Q J 氨基酸混合液时,得到了一个极
高的比率 B!% VB(表 B),表明前体氨基酸的添加明显
刺激了!(+1 转化成 +&L。
为研究究竟是哪种氨基酸对于 +&L的大量产
生起主要作用,将不同氨基酸 +89、1P5和 +8P(每种
添加量为 E 3328 Q J)加入到培养基中。图 D表明,加
入氨基酸混合液使得 +&L产量增加应完全归因于
半胱氨酸。对 "#$%%%(@"#D!%D)菌株中!(+1& 和
+& 酶活的分析发现,当培养基中添加 E 3328 Q J和
B% 3328 Q J半胱氨酸后,+&酶活大约提高了 C倍和 E
倍。半胱氨酸的添加导致 +& 酶活提高,这可以解
释为什么添加半胱氨酸会将更多的!(+1 转变成
+&L,但是半胱氨酸提高 +&酶活的机制还不清楚。
! 讨论
乳酸乳球菌对于代谢工程研究来说,是一个极
好的原核细胞宿主[BD]。+&L生物合成相对较简单,
但在乳酸乳球菌中不存在。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
"R1,系统,通过过量表达来源于 * 0 $+"& 的 ,’-. 和
,’-/ 基因,将 +&L的生物合成能力引入乳酸乳球菌
乳脂亚种 "#$%%%。大量产生一种“全新”化合物的
能力,扩展了乳酸乳球菌作为细胞工厂的应用范围。
克隆来源于 * 0 $+"& 的 ,’-. 和 ,’-/ 基因并不具
新意,但从未有人在革兰氏阳性菌中同时表达过两
种基因。大约在二十年前,,’-. 和 ,’-/ 基因分别被
克隆[BC,BE]、测序[BF,BM]。虽然含有 ,’-. 和 ,’-/ 基因
的质粒 @+&E%%被导入 * 0 $+"& W1$B!后,导致!(+1&
酶活(B% 倍)和 +& 酶活同时增加(BC0E 倍),但
* 0 $+"& W1$B!(@+&E%%)中 +&L产量与野生型相比只
提高了 B0D倍[BA]。主要归因于* 0 $+"&中!(+1& 的酶
活特异地受 +&L的抑制,因为达到 E%X抑制所需的
+&L浓度(!0E 3328 Q J),与* 0 $+"&Y稳定生长期细胞
胞内 +&L含量相当[BA,B$]。
添加 B% 3328 Q J 半胱氨酸后,乳酸乳球菌
"#$%%%(@"#D!%D)菌株中!(+1& 和 +& 的酶活与
* 0 $+"& N+B细胞相比,增加了 $倍和 D倍(表 !),表
明乳酸乳球菌中以上两种基因均过量表达。然而,
与* 0 $+"& W1$B!(@+&E%%)胞内酶活相比[BA],乳酸乳
球菌 "#$%%%(@"#D!%D)中!(+1& 和 +&的酶活并不
特别高:!(+1& 的酶活为 !0M 倍,而 +& 酶活只有
* 0 $+"& W1$B!(@+&E%%)的五分之一。尽管如此,乳
!%%C年 E月 傅瑞燕等: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谷胱甘肽 ·DD·
万方数据
酸乳球菌 !"#$$$(%!"&’$&)胞内的 ()* 含量 &+,
-./0 1 .2蛋白(约为 34$ ../0 1 5)(表 3),约为! 6 "#$%
78#3’( %()+$$)[3,]的 ’$ 倍和酿酒酵母 9!!’:
(%();3’$<)[’$]的 & 倍。乳 酸 乳 球 菌 !"#$$$
(%!"&’$&)菌株胞内出乎意料的 ()*高浓度表明:
(3)在乳酸乳球菌胞内没有谷氨酰转肽酶存在,而在
! 6 "#$%和 &’""(’)#*+",- ",),.%-%’, 中这种酶会降解
()*;(’)乳酸乳球菌 !"#$$$(%!"&’$&)菌株中不存
在 ()* 对 于 !=(8) 的 反 馈 抑 制 作 用,因 为
34$ ../0 1 5 的 ()*浓度明显高于反馈抑制所需的
正常浓度。
图 & 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不同组合添加对菌株 !"#$$$(%!"&’$&)胞内硫醇含量的影响
>?26 & <@@ABC /@ D?@@AEA-C B/.F?-GC?/- /@ 20HCG.GCA,BIJCA?-A,G-D 20IB?-A(+ ../0 1 5 /@ AGBK)/- CKA %E/DHBC?/- /@ CK?/0 FI / 6 $’"0%-
!"#$$$(%!"&’$&)6
表 ’ 生长在补充不同浓度半胱氨酸的 L3:培养基中的乳
酸乳球菌 !"#$$$(%!"&’$&)胞内!=谷氨酰半胱氨酸合
成酶和谷胱甘肽合成酶的酶活
MGF0A ’ NBC?O?C?AJ /@!=(8) G-D () ?- / 6 $’"0%- JJ%6 "),*#)%-
!"#$$$(%!"&’$&)2E/P- ?- L3: FE/CK JH%%0A.A-CAD
P?CK D?@@AEA-C B/-BA-CEGC?/-J /@ BIJCA?-A6 G
8IJCA?-A B/-BA-CEGC?/-
(../0 1 5)
<-QI.A GBC?O?CI(-./0 1 .2 %E/CA?- 1 .?-)
!=(8) ()
$ 3’’ R 3’ ’6& R $6&
$6+ 3’+ R 3, &6: R $6:
+ 33: R 3+ #6S R 36#
3$ 334 R , 3’ R ’
! 6 "#$% M(3F 33 R 3 &6$ R $6+
G 8A00J PAEA 2E/P- ?- L3: FE/CK G-D KGEOAJCAD G@CAE ?-DHBAD FI ’
-2 1 .0 @/E S K6
F ! 6 "#$% M(3 PGJ @EAJK0I ?-/BH0GCAD ?-C/ M9T G-D BH0C?OGCAD H-=
C?0 JCGC?/-GEI %KGJA PGJ GBK?AOAD6
总的来说,重组乳酸乳球菌 !"#$$$(%!"&’$&)
能产生大量 ()*的结果具有工业应用价值。此外,
乳酸乳球菌所具有的引入全新合成途径来产生某种
高浓度代谢产物的能力,再一次展现出其作为超级
细胞加工厂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致谢:
本文部分工作在荷兰 UG2A-?-2A- 8A-CEA @/E >//D
)B?A-BA 完成。感谢 VE6 WAE/A- *H2A-K/0CQ,VE6V/HPA
L/0A-GGE,VE6U?0FAEC )IFAJ.G 参与本项研究,并感谢
LE6 WG- OG- 7?A0在 *X58分析中所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3] 8GE.A0=*GEA0 Y,( )C/EQ67/0AJ /@ CKA 20HCGCK?/-A=G-D CK?/EAD/Z?-=DA=
%A-DA-C EADHBC?/- JIJCA.J ?- CKA !-"(,)%"(%’ "#$% G-D &’""(’)#*+",-
",),.%-%’, EAJ%/-JAJ C/ /Z?DGC?OA JCEAJJ[W]6 N--H 7AO L?BE/F?/0,’$$$,
+4:4&#=4S36
[’] LA?JCAE N,L < N-DAEJ/-6(0HCGCK?/-A[W]6 N--H 7AO T?/BKA.,3#,&,
+’::33=:S$6
[&] >GKAI 7 8,U 8 TE/P-,U T NDG.J,AC G0 [ YBBHEEA-BA /@ 20HCGCK?/-A
?- FGBCAE?G[W]6 W TGBCAE?/0,3#:,,3&&:33’S=33’#6
[4] >AE-G-DAJ 5,W 5 )CAA0A,(0HCGCK?/-A B/-CA-C /@ 0GBC?B=GB?D FGBCAE?G
[W]6 W VG?EI )B?,3##&,:S:3’&&=3’4’6
·&4· 生物加工过程 第 ’卷第 ’期
万方数据
[!] "#$%&’ (,) *+’&,-,. /+01#,#% 2, 3 405%+067%0&’ &8 %90&,5 0’ :0;
1+&&+<2’05:5::=1&%90&, 05 2 :2>&+ %90&, 0’ :&5% 21%0’&:=1#%#5[?]@ ?
A21%#+0&,,BCCD,BEF:BCCG;BCC!@
[D] H0 I,? J7<#’9&,%K,L *6##,#% 2,@ (,7%2%90&’# M+&%#1%5 !"#$%#%##&’
("#$05 2<20’5% &N0-2%0O# 5%+#55[?]@ *MM, P’O0+&’ .01+&60&,,QGGR,DC:
!ERC;!ES!@
[E] -# T7=%#+ / (,U / )70M#+5,V . -# W&5@X&’%+&,,#- <#’# #NM+#550&’
5=5%#:5 8&+ !"#$%#%##&’ ("#$)’ $0%9 %9# 8&&-;<+2-# 0’-71#+ ’050’[?]@
*MM, P’O0+&’ .01+&60&,,BCCD,DQ:RDDQ;RDDE@
[F] Y2:6+&&Z ?,P [ [+0%519,L .2’02%05@ .&,#17,2+ 1,&’0’<:2 ,26&+2%&+=
:2’72,[.]@ Q’- #-,O&,@"@ I:X&,- YM+0’< J2+6&+ ,26&+2%&+= /+#55,
X&,- YM+0’< J2+6&+,BCFC3
[C] -# W&5 V .,/ W&5,J -# J22+-,#% 2, 3 X,&’0’< 2’- #NM+#550&’ &8
%9# !"#$%##%&’ ("#$)’ 55M@ #*+,%*)’ Y)BB <#’# #’1&-0’< 2’ #N%+21#,,7,2+
5#+0’# M+&%#25#[?]@ (#’#,BCFC,F!:BDC;BED@
[BG]?21Z5&’ X T@Y%7-0#5 0’ %9# #’K=:&,&<= &8 <,7%2%90&’# :#%26&,05: 0’
97:2’ #+=%9+&5=%#5[?]@ A0&19#: ?,BCDC,BBB:RGC;RBR@
[BB](7590:2 J,L .0=2,) .7+2%2,#% 2,@ /7+08012%0&’ 2’- 192+21%#+0K2;
%0&’ &8 <,7%2%90&’# 5=’%9#%25# 8+&: -’#.+*)#.)" #%() A[ ?]@ ? *MM,
A0&19#:,BCFR,!:QBG;QBF@
[BQ]H0 I,? X9#’,I I .2&,#% 2, 3 P88#1% &8 2--0%0O#5 2’- 8#-;62%19 17,;
%7+# 5%+2%#<0#5 &’ %9# M+&-71%0&’ &8 <,7%2%90&’# 6= +#1&:60’2’% -’/
#.+*)#.)" #%()[?]@ /+&1#55 A0&19#:,BCCF,RR:EGC;EBS@
[BR]),##+#6#K#: .,? J7<#’9&,%K@ .#%26&,01 M2%9$2= #’<0’##+0’< 0’ ,21%01
210- 621%#+02[?]@ X7++ UM0’ A0&%#19’&,,QGGR,BS:QRQ;QRE@
[BS].7+2%2 ),* )0:7+2@ X,&’0’< &8 2 <#’# +#5M&’506,# 8&+ %9# 60&5=’%9#;
505 &8 <,7%2%90&’# 0’ -’#.+*)#.)" #%() A[?]@ *MM, P’O0+&’ .01+&60&,,
BCFQ,SS:BSSS;BSSF@
[B!].7+2%2 ),L .0=2,J (7590:2,#% 2, 3 X,&’0’< 2’- 2:M,08012%0&’ &8 2
<#’# 8&+ <,7%2%90&’# 5=’%9#%25# 0’ -’#.+*)#.)" #%() A[?]@ *<+01 A0&,
X9#:,BCFR,SE:BRFB;BRFR@
[BD](7590:2 J,Y I257-2,P Y&#-2,#% 2,@ X&:M,#%# ’71,#&%0-# 5#\7#’1#
&8 %9# - @ #%() <,7%2%90&’# 5=’%9#%25# 0’.;]][?]@ "71,#01 *10-5 T#5,
BCFS,BQ:CQCC;CRGE@
[BE]V2%2’26# ),I I2:2’&,) .7+2%2,#% 2,@ L9# ’71,#&%0-# 5#\7#’1# &8
%9# <#’# 8&+ <2::2;<,7%2:=,1=5%#0’# 5=’%9#%25# &8 -’#.+*)#.)" #%()[?]@
"71,#01 *10-5 T#5,BCFD,BS:SRCR;SSGG@
[BF](7590:2 J,L .0=2,) .7+2%2,#% 2,@ X&’5%+71%0&’ &8 <,7%2%90&’#;M+&;
-710’< 5%+20’5 &8 -’#.+*)#.)" #%() A 6= +#1&:60’2’% 4"* %#19’0\7#5
[?]@ ? *MM, A0&19#:,BCFR,!:SR;!Q@
[BC].7+2%2 ),? )2%&,] X9062%23 P’K=:2%01 M+#M2+2%0&’ &8 <,7%2%90&’#
[?]@ [#+:#’% ]’-,BCFB,RC:CGG;CGF@
[QG]U9%2Z# I,) V2%2’26#,J L#K7Z2,#% 2,@ PNM+#550&’ &8 <,7%2%90&’#
5=’%9#%25# <#’# &8 -’#.+*)#.)" #%() A 0’ 1"##."*%,2#+’ #+*+3)’)"+[?]@ ?
[#+:#’% A0&#’<,BCFC,DF:RCG;RCC@
QGGS年 !月 傅瑞燕等: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谷胱甘肽 ·R!·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