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cent advances of alkaline cellulase and its application

碱性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全 文 :! 第 " 卷第 # 期
#%
· :! ·
碱性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 刚,余少文,孔! 舒,邢! 苗!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 %;<=
摘! 要:碱性纤维素酶在碱性条件下具有内切 ">;,? 葡萄糖苷酶活力,在加酶洗涤剂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发现由芽孢杆菌和链霉菌产生的多种碱性纤维素酶,其中大部分的基因已被克隆、测序和表达,其催化反应
特性、反应机理和应用也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碱性纤维素酶的产生菌、酶反应特性和反应机理、碱性纤维素酶
的基因克隆和表达,以及碱性纤维素酶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碱性纤维素酶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碱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链霉菌;加酶洗涤剂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B# C "=B<(#:C=
!"#"#") *+ &,-&,." #",,/,&)" &’ .%) &00,.#&%.* DEF G0)7,HF I’0->J*),KLMG I’.,NEMG 8(0- (&-11*7* -2 D(2* I5(*)5*+,I’*)O’*) F)(P*/+(Q9,I’*)O’*) K*9 D0R-/0Q-/9 -2 8(5/-R(01 G*)*Q(5 6)7()**/()7,I’*)O’*) %;<=,&’()0) 12)%3&#%:A1S01()* 5*11.10+* *T’(R(Q+ 05Q(P(Q9 -2 ">;,? *)U-7195-+(U0+* () Q’* 01S01()* *)P(/-)V*)Q,0)U 0/* *TQ*)+(P*19 .+*U 0+ 0UU(Q(P* () Q’* U*Q*/7*)Q 4/-U.5Q(-)W M-J P0/(-.+ 01S01()* 5*11.10+*+ 0/* 4/-U.5*U R9 +Q/0()+ -2 !"#%% 0)U &’()*’+,-#)& ,-2 J’(5’ V-+Q 7*)*+ ’0P* R**) 51-)*U,+*X.*)5*U 0)U *T4/*++*U, 0)U Q’* 50Q019Q(5 5’0/05Q*/(+Q(5+ 0)U V*5’0)(+V+ ’0P* R**) J*11 +Q.U(*UW Y’* /*5*)Q 0UP0)5*+ () 01S01()* 5*11.10+* /*+*0/5’ () Q’* 0+4*5Q+ -2 +-./5* +Q/0()+,50Q019Q(5 5’0/05Q*/+ 0)U V*5’0)(+V,0)U 01S01()* 5*11.> 10+* 7*)* 51-)()7 0)U *T4/*++(-) 0/* /*P(*J*U () Q’* 4/*+*)Q 404*/W E) 0UU(Q(-),Q’* 0441(50Q(-) 0)U Q’* 2.)5Q(-) -2 01S01()* 5*11.10+* () U*Q*/7*)Q J*/* *P01.0Q*UW 4"5 6*3’):01S01()* 5*11.10+*;."#%%/&;0’()*’+,-#)&;*)O9V* *)’0)5*U U*Q*/7*)Q+
! ! 碱性纤维素酶于 # 世纪 B 年代被发现,主要
由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的芽孢杆菌和链霉菌产生。其
最适 4Z值处于碱性范围,而且具有水解细小织物
纤维的能力,因此可以作为洗涤用酶。碱性纤维素
酶加入到洗涤剂中不仅可以增强洗涤效果,而且对
衣物还具有柔软、增艳的作用,其发现和应用被称为
洗涤剂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本文将从碱性纤维素
酶的产生菌、酶催化反应特性和反应机理、碱性纤维
素酶基因及其表达、碱性纤维素酶的应用等几个方
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78 产生菌及分离方法
;[ ;! 碱性纤维素酶的产生菌
碱性纤维素酶最早在 # 世纪 B 年代由日本学
者 Z-/(S-+’( 等从两株嗜碱性的芽孢杆菌(."#%%/& +4[ M>? 和 ."#%%/& +4[ ;;":)的培养物中发现[; \ "]。
此后,国内外学者又陆续分离到数十株产生碱性纤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刘! 刚(;:=:>),男,湖北京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因工程,酶工程等。
联系人:邢! 苗,Y*1:<=>B%%>#=%"?:BB;]0T:<=>B%%>#=%"==#:;6>V0(1:O^.1(.7_ +O.W *U.W 5)万方数据
! · "#! · 生物加工过程 第 卷第 % 期 维素酶的芽孢杆菌,如 &’()*+ 菌株、&’()", 菌
株、&’()*- 菌株、&’()+%# 菌株、&’()’%. 菌株、 /0)% 菌株、1"*0)" 菌株、23- 菌株、34*0 菌株、 ’53)" 菌 株、1*)%. 菌 株、3’3)0"# 菌 株、 !6 "#%&’()*" 7’" 等[- 8 ".]。除了芽孢杆菌以外,链霉
菌属的一些种也可以合成碱性纤维素酶,如 9:;
’<=>;?@;等从盐湖的土壤中分离到的嗜碱性链霉菌
+,’&#,-./)&" AB6 ""CD0["0]、E:A>=9: 分离得到的嗜碱
性链霉菌 +,’&#,-./)&" AB6 &’(),["#]、E:FGH@ 也分离
的 +,’&#,-./)&" AB6 ’*)%[",]等。 "6 %! 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分离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传统方法为羧甲基 纤维素(2(2)平板筛选法。从碱性土壤中分离到 大量嗜碱性微生物后,用含 2(2 的平板进行筛选, 并用刚果红对平板进行染色,能在 2(2平板上产生 透明圈的菌落即为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最近出现了 一种直接从环境中分离碱性纤维素酶基因的方法。 从碱性环境中取土样,并对所取的样品进行富集培 养,然后从富集培养的样品中分离 E1C 并建立 E1C文库。将所建立的文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 达,并在含 2(2 的平板上进行筛选,能够形成透明 圈的菌落即含有碱性纤维素酶的基因。DI:;J 等采 用这一方法直接从非洲的一些盐湖中分离到了两个 碱性纤维素酶的基因[%#]。 !" 碱性纤维素酶的性质和催化反应机理 %6 "! 碱性纤维素酶的性质 不同来源的碱性纤维素酶在诸多方面有差异, 如分子量、蛋白质结构、催化反应特性、热稳定性等。 按照其分子量的大小,芽孢杆菌属产生的碱性纤维 素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低分子量的碱性纤维素 酶,其相对分子质量在 %- ### 至 -# ### 之间,如 1) - 菌株所产生的 K@=C和 K@=/、1"0*)" 菌株所产生的 K@=/"、23- 和 34*0 菌株产生的碱性纤维素酶
等[,,",%"];另一类为高分子量的碱性纤维素酶,其相 对分子质量在 0# ### 至 "# ### 之间,如 &’()*+ 菌株产生的 L)M和 L)3、&’()’%. 菌株产生的 L?=)
%.、"", 菌株产生的碱性纤维素酶等[%,+,.]。虽然
同为碱性纤维素酶,不同来源的酶对较高 B3 值的
耐受性有较大差异。有些碱性纤维素酶的最适 B3
值为 .,但在 B30 8 , 的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活性,
如来源于菌株 1"0*)" 的 K@=/"[0];有的最适 B3 值
可以达到 ,6 + 左右,如来源于菌株 &’()*+ 的 L)M 和 L)3[+];而有的则具有较宽广的最适 B3 值,如来 源于菌株 1)- 的碱性纤维素酶在 B3+ 8 "# 的活性 不发生显著变化,来源于菌株 23- 和 34*0 的碱
性纤维素酶在 B3* 8 "# 的范围内无显著的差
异[,,%"]。一般而言,由芽孢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酶
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 +# N处理 # F>; 仍可以 保持 0#O以上的活性。23 - 菌株和 34 *0 菌株
是从津巴布韦的温泉中分离的芽孢杆菌,来源于这
两个菌株的碱性纤维素具有相当高的热稳定性,在
+#N处理 "P后仍可以保持 "##O的活性[,]。
5F:JAG 等[+]采用两步柱层析对 &’()*+ 菌株的培养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碱性纤维素酶的 两个组分 L)3 和 L)M。L)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其比活力为 - Q R F? 蛋白,在培养液中其 活性占总活性的 .#O;L)M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其比活力为 +, Q R F? 蛋白,其活性占培养
液总活性的 #O。尽管相对分子质量和比活力有 差别,这两种酶的催化性能非常相似。其最适 B3 都为 ,6 +,在 B3* 8 "" 的范围内,其活性可以长期稳 定,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酶迅速失活。L)3和 L)M 对不同底物的水解效率以及受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 子的影响列于表 " 和表 %。这两种酶均对表面活性 剂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且其催化活性也不受螯合 剂的抑制,能适应洗涤用酶的要求。 (:S:HT:等[,]对来源于两株耐高温嗜碱性芽孢 杆菌(菌株 23- 和 34*0,分离自津巴布韦的温泉
中)的纤维素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研究了其催化特
性。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 23- 菌株所产的碱 性纤维素酶称为 L23-,将 34*0 菌株所产的碱性
纤维素酶称为 L34*0。L23- 和 L34*0 的相对分 子质量都为 -# ###,属于芽孢杆菌所产的低分子量 纤维素酶。L23- 和 L34*0 对不同底物的水解效
率以及受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列于表 " 和
表 %。这两种酶的活性不受螯合剂 LEUC 的影响,
但完全被表面活性剂如 ’E’ 和 US@@;0# 抑制,因此
不适合作为洗涤用酶。
来源于菌株 1"0*)" 的碱性纤维素酶 K@=/" 和
来源于菌株 1)- 的碱性纤维素酶类似,相对分子质
量为 -# ###[0]。其活性受 2<% V和 (;% V的激活,略
受 2G% V和 3?% V的抑制,几乎不受表面活性剂的抑
制,是一种有潜力的洗涤用酶,其部分性质列于表
%。
大多数碱性纤维素酶对结晶纤维素如微晶纤维
素、滤纸等都不具有有效的水解能力(见表 "),表明万方数据
! "## 月 刘! 刚等:碱性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 ·
多数碱性纤维素酶只具有内切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而不具有外切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因为后者可以水
解结晶纤维素[""]。
表 %! 不同来源的碱性纤维素酶对底物的要求
&’()* %! &+* ,-(,./’.* ,0*123212.2*, 43 5233*/*6. 7265, 43 ’)7’)26*
1*))-)’,*,
底物
相对酶活力 8 9
:;< :;= :>>D> %## %## B"E B F?E B
地衣纤维素 C@E C GFE # HI HI
!;葡聚糖 HI HI %## %##
微晶纤维素 J ?E F J "E %#E % "GE B 滤纸 J ?E F J "E E % @?E F 磷酸膨化纤维素 J ?E F J "E HI HI
注:HI为文献中未测定的指标。:;< 和 :;= 的数据来源于
文献[$];:>活力是以每一种酶催化最适底物的酶活性为 %##9进行计
算的。
表 "! 金属离子或表面活性剂对碱性纤维素催化活性的影响
&’()* "! &+* *33*1. 43 K*.’) 246, 4/ ,-/3’1.’6., 46 ’1.2L2.2*, 43
’)7’)26* 1*))-)’,*,
金属离子或
表面活性剂
对酶活性的影响
:;= :;< :>*)M%
>4" N O O O O O
D6" N H H P P O
>’" N H H H H H
RQ N HI HI P O HI
OIO H H P P HI
:I&R H H HI HI H
&S**6C# HI HI P P HI
注:O表示激活作用,P 表示抑制作用,H 表示无影响,HI 为
文献中未测定的指标。:;<和 :;= 的数据来源于文献[]; :>?@ 和 :<ABC 的数据来源于文献[G];1*)M% 的数据来源<br于文献[C]。 "E "! 酶催化反应机理 研究酶催化反应机理的主要途径是首先找出酶 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包括接触残基和辅助残 基),然后通过合适的物理、化学方法确定酶活性中 心各基团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为依据推断 酶活性中心各种氨基酸残基在底物转化中的作用以 及底物转化的分子机理。对纤维素酶以及碱性纤维 素酶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也是如此。";脱氧;";氟代 糖苷是一种活泼的纤维素类似物,可以和酶分子活 性中心解离的羧基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将这种化合 物与来源于芽孢杆菌 !E "#"%&’() 的纤维素酶
(M>T)混合后,用胰蛋白酶进行水解,对水解产物
进行液质联用质谱分析,可以确定 ";脱氧;";氟代糖
苷与 M>T 上 U)-FC 结合["@]。另外,用中性的氨基
酸如 R)’ 代替 U)- 后,酶的催化活性几乎完全丧
失["?]。上述研究表明 U)-FC 参与了酶催化反应。
VW’72等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对来源于菌株 !’"#&&%)
,0E XOD;@@# 的纤维素酶进行氨基酸置换的研究,发
现一个 U)-、三个 R,0和两个 &/0残基对酶催化反应
不可缺少["]。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再结合对纤维素酶晶体结 构的分析,可以推断纤维素酶对糖苷键的水解主要 通过酶活性中心的天门冬氨酸或谷氨酸上的羧基完 成。酶活性中的两个羧基以不同的解离状态存在, 一个为解离的、带负电荷的羧基,另一个为非解离 的、不带电荷的羧基。首先由带负电荷的羧基对 !; %,? 糖苷键上的一号碳原子进行亲核攻击,形成碳 氧离子的过渡态,另一个非解离状态的羧基同时对 !;%,? 糖苷键上的氧原子进行亲电攻击,并形成氢 键,使 !;%,? 糖苷键上的 >;V 单键不稳定而断裂。 糖苷键断裂而得到的其中一个葡萄糖残基和酶活性 中心的非解离态的羧基以氢键相连,很容易从酶分 子上脱离,得到自由的葡萄糖残基和酶活性中心的 羧基。另一个葡萄糖残基以共价键和酶活性中心的 羧基相连,这种连接在另一个自由羧基的亲核攻击 下断裂,酶分子还原,并产生两个短的纤维素分子, 酶水解完成,如图 % 所示["B]。 !" 碱性纤维素酶的基因及其表达 @E %! 碱性纤维素酶的基因 现代基因克隆技术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大部分 碱性纤维素酶的基因已被分离、克隆和测序。至 "##@ 年 ? 月,在 U*6*(’67 上发布的碱性纤维素酶 的基因序列为 %B 个,在 IIMY上发布的碱性纤维素 酶的基因序列为 % 个,在 :DMA 上发布的碱性纤
维素酶的基因序列为 "# 个。扣除重叠的部分,总共
有 "?个碱性纤维素酶的基因被克隆和测序,其中大
部分来源于芽孢杆菌,少数来源于链霉菌。Z-7-K4/2
等["%,"F,"C]在 "# 世纪 C# 年代对芽孢杆菌 !’"#&&%)
,0E %%@G和 !’"#&&%) ,0E H;?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进行
了克隆和测序。在 H;? 菌株中分离到 @ 个碱性纤维
素酶基因 1*)R、1*)M和 1*)>,并按照其开放式阅读框
(VZA)的核苷酸序列推断出其所编码的纤维素酶万方数据
! · "#! · 生物加工过程 第 卷第 # 期 图 "! 碱性纤维素酶对 !%",& 糖苷键的水解机理 ’()* "! +,- .-/,01(2. 34 )56/32(7- ,8793582(2 :8 05;05(1- /-556502- 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含 &<<,&=> 和 >== 个氨基酸残 基。从 " "> 菌株中分离出 /-5’ 的基因,编码约
<== 个氨基酸的碱性纤维素酶。上述 & 种基因分别
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得到了表达,表达产物具有
碱性纤维素酶活性,而且分子量与菌株 ?%& 和 " "$>
所产的碱性纤维素酶相当。碱性纤维素酶 /-5’ 与
/-5@的同源性较高,但与 /-5A 和 /-5B 同源性较低。
C01/,-D%+399-2等[<]采用表达型 E?A 文库对菌株
?"得到具有碱性纤维素酶的阳性克隆。随后他们根据
碱性纤维素酶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的 G@H引物,成
功克隆了一段 # I== :J 的序列,其中含有一个
K’H,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 > === 的蛋白。将该 K’H 的编码序列用含大肠杆菌细胞外膜蛋白 (K.J+)信号肽的表达载体进行表达,得到具有碱 性纤维素酶活性的蛋白 /-5B",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与菌株 ?"菌株 LCM%FI 的一个碱性纤维素酶基因的编码区 域有 # <# 个碱基,编码含 >&" 个氨基酸的蛋白,除
去一段 #> 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成熟蛋白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 &==,与该菌株所产的碱性纤维素酶 N%O
相当["P]。Q01 C35(1)-1 等["<]对链霉菌 !"#%"&’()*
2J* CR90(1 ""AS< 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 /-5"#A)进
行了克隆和测序。该基因全长 " "" :J,编码 P"
个氨基酸的碱性纤维素酶,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产
物具有碱性纤维素酶的活力,与菌株 ""AS< 所产的
酶具有相同的特性。和芽孢杆菌所产的纤维素酶不
同的是,/-5"#A与来源于真菌的纤维素酶具有较高
的同源性,而且和真菌纤维素酶类似,/-5"#A 的序
列中也含有一个 "=P 个氨基酸组成的 @BE,一个由
##" 个氨基酸组成的催化域(/0R058R(/ 73.0(1)和一
个由 "# 个氨基酸组成的连接序列( 5(1;-9 J-JR(7-)。
* #! 碱性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 多数研究者在完成碱性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和 测序后,也进行了碱性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 C01/,-D%+399-2等[<]将碱性纤维素酶基因 /-5B" 克隆 到质粒 JN+""7 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发 现表达产物以无活性的包涵体积累在大肠杆菌细胞万方数据 ! "## 月 刘! 刚等:碱性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 · 内。由此可见,’()*% 本身的信号肽并不能成功地使 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产物分泌到胞外。当采用大肠 杆菌外膜蛋白的信号肽时,可以实现 ’()*% 在大肠 杆菌的细胞周质中的表达,表达产物具有碱性纤维 素酶活性。+,- ./)0-1(- 等[%2]分别用大肠杆菌表达 系统和枯草杆菌表达系统对链霉菌的 ’()%"3 基因 进行了表达,发现重组大肠杆菌的表达量极微,而在 枯草杆菌中得到了可观的表达。.4506/5/ 等["7]从 工业化生产的角度进行了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在大肠 杆菌和枯草杆菌中的表达,将菌株 8.9:;< 中碱性 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 穿梭载体 =>? &## =@8 中,利用碱性纤维素酶本身 的启动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实现了重组纤维素酶的 高效表达,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重组碱性纤维素酶的 表达量可达 &# 1 A @的水平。 !" 碱性纤维素酶的应用 碱性纤维素酶工业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增强洗涤 剂的使用效果。研究表明,用含有碱性纤维素酶的 洗涤剂洗涤衣物时,碱性纤维素酶与衣物纤维的相 互作用可以加快尘土等污迹从衣物上洗下来。衣物 经过穿戴:洗涤过程后,部分污迹被衣物上的细小纤 维包裹而形成复杂的复合物而难以被普通的洗涤剂 洗脱下来。因此衣物经过反复的穿戴:洗涤过程后 难以避免出现陈旧感,其表面性质如手感等也会因 污迹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在洗涤剂中加入碱性纤维 素酶可以将衣物表面的一些细小的纤维降解,并使 附着在衣物上的一些顽固性污迹被洗脱下来,从而 可以避免衣物经反复穿戴:洗涤后出现陈旧感。另 一方面,由于碱性纤维素酶一般不具有外切葡萄糖 苷酶活性,不能作用于结晶纤维素,因此即使经过反 复洗涤,棉麻织物的强度和表观聚合度均不会发生 显著的改变[&#]。 碱性纤维素酶必须具有下列特性才能作为洗涤 用酶:%)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活性,酶催化反 应的最适 BC值最好大于 7D #;! ")可以耐受洗涤剂 中的表面活性剂如 .E.、FEG3 等;! &)热稳定性 好,至少能在 # H保温 &# 50- 后活性不发生显著
的变化,因为固体洗涤剂在成型过程中须经过较高
温度的处理。在迄今发现的碱性纤维素酶中已有数
种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如 I6/等由芽孢杆菌 8.9:;&$
制备的碱性纤维素酶制剂、.>0J,6, 等从芽孢杆菌
8.9:;< 中分离的碱性纤维素酶制剂等。在保障碱
性纤维素酶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前提下,提高其热
稳定性可以减少在洗涤剂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酶
活性的损失。很多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出色的工
作,如 9,K,LM,等[7]从温泉中筛选耐热的碱性纤维
素酶,NM,K,等[&%]从蛋白质工程的途径提高碱性纤
维素酶的热稳定性等。随着对碱性纤维素酶分离、
筛选工作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人类必将可以
找到性能更为优良的碱性纤维素酶。
#" 结" 论
碱性纤维素酶主要由芽孢杆菌和链霉菌产生,
在碱性条件下具有内切 !:%,< 糖苷酶的活性。迄今
已发现 "# 余种碱性纤维素酶,其中大部分的结构、
性质已得到了较深入的认识,其基因也已得到了克
隆、测序和表达。不同菌株产生的碱性纤维素酶在
分子大小、结构、催化反应特性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具
有各自的特点。碱性纤维素酶的催化反应机理已被
初步阐明,主要通过酶活性中心的两个羧基分别对
纤维素分子内 !:%,< 糖苷键进行亲核攻击和亲电攻
击而使之水解。有些碱性纤维素酶因具有耐热性和
对表面活性剂不敏感而被用作洗涤用酶,含碱性纤
维素酶的洗涤剂具有很高的去污效果,并具有柔软
和增艳的作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碱性纤维素
酶是提其高产量的捷径,一般而言,用革兰氏阳性的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进行重组碱性纤维素酶的表
达要优于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但为了
适应工业应用的需求,表达水平仍有待于提高。
参考文献:
[%]! 徐 卿,高红亮,黄! 静,等O洗涤剂用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
展[P]O微生物学通报,"##","7:7#:7["]! Q4J45/R0 Q,84L/ G,C/R0J/S>0O =4R0T0’,60/- ,-L BR/B(R60(S /T ,
’())4),S( TR/5 ,)J,)/B>0)0’ !"#%%&’ ’(O U/O %%&7[ P]O P V(- 90’R/: W0/),%72,%&%:& &&7:& &<O [&]! C/R0J/S>0 8,U,J,/ 9,84R/-/ X,(6 ,)O Y())4),S(S /T ,- ,)J,)/B>0): 0’ !"#%%&’ S6R,0- 0S/),6(L TR/5 S/0)[P]O Y,- P 90’R0/W0/),%72<,&#:
ZZ<:ZZ7O
[<]! I6/ .,.>0J,6, .,NM,J0 8,(6 ,)O 3)J,)0-( ’())4),S( T/R ),4-LR? L(:
6(R1(-6S:BR/L4’60/- W? !"#%%&’ ’() 8.9:;& ,-L (-M?5,60’ BR/B:
(R60(S[P]O 31R0’ *0/) Y>(5,%727,&:% "Z:% "2%O
]! X/S>05,6S4 G,NM,J0 8,.>0J,6, .,(6 ,)O =4R0T0’,60/- ,-L ’>,R,’6(R: 0M,60/- /T ,)J,)0-( (-L/:%,<:!:1)4’,-,S(S TR/5 ,)J,)/B>0)0’ !"#%*
%&’ ’() 8.9:;&[P]O P V(- 90’R/W0/),%77#,%&;:% 7Z&:% 7Z7O [;]! .>0J,6, .,.,(J0 8,NJ/S>0 C,(6 ,)O 3)J,)0-( ’())4),S( T/R ),4-LR? L(6(R1(-6S:BR/L4’60/- W? ,)J,)/B>0)0’ S6R,0-S /T !"#%%&’ ,-L S/5(万方数据
! · "#! · 生物加工过程 第 卷第 % 期 &’(&)’*+), (- *.) /’01) )2345),[ 6]7 89’+/ :+(; <.)5,"==>,?#: ="@=A7 [B]! CDED5D1D F,G(+E) G,F(,.+5D*,0 H,)* D;7 H.)’5(,*DI;) D;ED;+2) /);;0;D,) -’(5 D2 D;ED;+&.+;+/ +,(;D*),!"#%%&’ ’(7 GJK@J%B[ 6]7 LM*’)5(&.+;),,"==B,":"?"@"?A7 [N]! JD2/.)3@H(’’), 6,O)’)3 O,JD2*D5D’D PQ7 8 /);;0;D,) 9)2) -’(5 D 2)R D;ED;(&.+;+/ !"#%%&’ ’()(,*’D+2 S"NA@")7 Q*, /;(2+29,20/;)(@
*+1) ,)T0)2/) D21 )M&’),,+(2 +2 *’#+,-#+" #.%[6]7 8&&; K+/’(I+@ (; :+(*)/2(;,"==A,#A:"#=@"??7 [=]! KDRD13D <,CD**+@GD0; P,UVD04D P,)* D;7 O0’+-+/D*+(2 D21 /.D’D/@ *)’+3D*+(2 (- /);;0;D,), &’(10/)1 I4 *R( !"#%%&’ ,*’D+2,[6]7 6 :+(@
*)/.2(;,%>>>,N:"BB@"NB7 [">]WD,+;VD P,F+5 WG,8,T0+)’+ LP,)* D;7 O’(10/*+(2 (- 5+/’(I+D; D;@ ED;+2) /);;0;D,) D21 ,*01+), (- *.)+’ /.D’D/*)’+,*+/,[6]7 P)V K+/’(@ I+(;,"==,%#:%A=@%B#7
[""]宁! 静7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 6]7 科技
通报,%>>>,"A:%"A@%"N7
["%]田新玉,王! 欣7碱性纤维素酶的产生条件和一般性质[ 6]7微
生物学通报,"==B,%#:"=?@"=N7
["]田新玉,王! 欣7嗜碱芽孢杆菌 SA@%B 碱性纤维素酶的纯化及 其性质[6]7微生物学报,"==N,N:">@"%7
["#]G+5 6F,C0’ JC,C(29 6C7 O0’+-+/D*+(2 D21 /.D’D/*)’+3D*+(2 (- D2
D;ED;+2) /);;0;D,) -’(5 D 2)R;4 +,(;D*)1 D;ED;(&.+;+/ !"#%%&’ ,&7 CJC@N">[6]7 :+(*)/.2(; X)**,%>>?,%B:"@"A7
["?]J+29. 6,:D*’D S,J(I*+ P<7 O0’+-+/D*+(2 D21 /.D’D/*)’+3D*+(2 (- D;@
ED;+2) /);;0D;,) &’(10/)1 I4D 2(V); +,(;D*),!"#%%&’ ’(+",-#&’ 6J"
[6]7 6 Q21 K+/’(I+(; :+(*)/.2(;,%>>#,":?"@?A7 ["A] Q*( J,Y.*D F,J.+5((ED K,)* D;7 L2.D2/)1 &’(10/*+(2 (- )M*’D/);@ ;0;D’ )2345), I4 50*D2*, (- !"#%%&’ *.D* .DV) D/T0+’)1 ’),+,*D2/)
*( VD2/(54/+2 D21 ’+,*(/)*+2[ 6]7 89’+/ :+(; <.)5,"==",??:%
NB@% =" 7
["B]Y3DE+ G,J.+ED*D J,GDRD+ J,)* D;7 K(;)/0;D’ /;(2+29 D21 20/;)(@
*+1) ,)T0)2/) (- D 9)2) -(’ D;ED;+2) /);;0;D,) -’(5 !"#%%&’ ,&7 J*’D+2 GJK@A?[6]7 6 Z)2 K+/’(I+(;,"==>,"A:" %B@" #7 ["N]VD2 J(;+29)2 O,K)+[)’ W,VD2 1)’ G;)+[ \8C,)* D;7 <;(2+29 D21 )M&’),,+(2 (- D2 )21(/);;0;D,) 9)2) -’(5 D 2(V); ’/-,(/.01#,’ +,(;D@ *)1 -’(5 D2 )D,* 8-’+/D2 ,(1D ;DE)[ 6]7 LM*’)5(&.+;),,%>>",?: @#"7
["=]WD501) CZ,Z+;E), SP,G+;I0’2 WZ,)* D;7 L21(9;0/D2D,) -’(5 D;ED;(&.+;+/ ’/-,(/.01#,’ ,*’D+2 GJK@= +, D *4&+/D; 5)5I)’ (-
-D5+;4 : (- !@",#@9;0/D2D,),[6]7 Z)2),"==,"%:">?@">B7
[%>]Z’D2* J,J(’(E+2 WF,Z’D29 \W,)* D;7 8 &.4;(9)2)*+/ D2D;4,+, (-
\D1+ ); SD*’02 ,(1D ;DE) /);;0;D,) )2’+/.5)2* /0;*0’), D21 +1)2*+@
-+/D*+( 2(- /);;0;D,) 9)2), -’(5 *.),) /0;*0’),[ 6]7 LM*’)5(&.+;),,
%>>#,N:#%"@#%=7
[%"] ]0E05(’+ ],JD,.+.D’D S,G01( H,)* D;7 S0/;)(*+1) ,)T0)2/) (-
*R( /);;0;D,) 9)2), -’(5 D;ED;(&.+;+/ !"#%%&’ ’(7 J*’D+2 S@# D21 *.)+’ ,*’(29 .(5(;(94[6]7 6 :D/*)’+(;,"=NAI,"AN:#B=@#N?7 [%%]X421 XP,\)+5)’ O6,VD2 U4; \C,)* D;7 K+/’(I+D; /);;0;(,) 0*+;+@ 3D*+(2:-021D5)2*D;, D21 I+(*)/.2(;(94[ 6]7 K+/’(I+(; K(; :+(; P)V,%>>%,AA:?>A@?BB7 [%]H0;; W,K+D( J,\+*.)’, JZ,)* D;7 Q1)2*+-+/D*+(2 (- 1)’+VD*+3)1 &)&@
*+1), R+*.(0* ’D1+(;DI);,:*D21)5 5D,, ,&)/*’(5)*’+/ ;(/D;+3D*+(2 (-
*.) *D99)1 D/*+V)@,+*) 20/;)(&.+;), (- *R( /);;0;D,), D21 D I)*D9;0@
/(,+1D,)[6]7 82D; :+(/.)5,"==?,%%#:?>=@?"#7
[%#]KD/;)(1 8K,H0;; W,P0&+*3 G,)* D;7 K)/.D2+,*+/ /(2,)T0)2/), (-
50*D*+(2 (- D/*+V) ,+*) /D’I(M4;D*), +2 D ’)*D+2+29 I)*D@",#@9;4@
/D2D,) -’(5 2,%%&%.0.3"’ 40[ 6]7 :+(/.)5+,*’4,"==A,?:"
"A?@" "B%7 [%?]Y3DE+ G,J05+*(5( S,CD4D,.+ F,)* D;7 J+*)@1+’)/*)1 50*D9)2),+, (- *.) &0*D*+V) D/*+V) ,+*) (- )21(9;0/D2D,) G -’(5 !"#%%&’ ’(7
GJK@>[6]7 :+(/.+5 :+(&.4, 8/*D,"==#,"%>B:"?>@"A#7 [%A]:+’,D2 <,6(.2,(2 O,6(,.+ K,)* D;7 K)/.D2+,5, (- /);;0;D,), D21 M4;D2D,),[6]7 :+(/.)5 J(/ H’D2,,"==N,%A:"?A@"A>7 [%B]]0E05(’+ ],G01( H,SD’D.D,.+ F,)* D;7 K(;)/0;D’ /;(2+29 D21 20@ /;)(*+1) ,)T0)2/) (- *.) D;ED;+2) /);0;D,) 9)2) -’(5 *.) D;ED;(&.+;@ +/ !"#$%%&’ ’() J*’D+2 ""$=[6]7 6 Z)2 K+/’(I+(;,"=NA,"$%:% $%=@ % ?7
[%N]]0E05(’+ ],G01( H,JD,.+.D’D S,)* D;7 H.) *.+’1 /);;0;D,) (- D;@
ED;(&.+;+/ !"#%%&’ ’() J*’D+2 S@#:)V(;0;+(2D’4 ’);D*+(2,.+&, R+*.+2 *.) /); -D5+;4[6]7 Z)2),"=N=,BA:%N=@%=N7 [%=]J05+*(5( S,Y3DE+ G,GDRD+ J,)* D;7 S0/;)(*+1) ,)T0)2/) (- *.) 9)2) -(’ D2 D;ED;+2) )29(9;0/D2D,) -’(5 D2 D;ED;(&.+;+/ :D/+;;0, D21 +*, )M&’),,+(2 +2 *’#+,-#+" #.% D21 !"#%%&’ ’&5/%’[6]7 :+(,@ /+ :+(*)/. :+(/.)5,"==%,?A:NB%@NBB7 [>] Q*( J7 8;ED;+2) /);;0;D,), -’(5 D;ED;+&.+;+/ !"#%%&’:)2345D*+/ &’(&)’*+),,9)2)*+/,,D21 D&&;+/D*+(2 *( 1)*)’9)2*,[ 6]7 LM*’)5(@ &.+;),,"==B,":A"@AA7 ["]Y3DRD H,CDED5D1D F,CD*D1D F,)* D;7 H.)’5(,*DI+;+3D*+(2 I4 ’)@
&;D/)5)2* (- ,&)/+-+/ ’),+10), R+*. ;4,+2) +2 D !"#$%%&’ D;ED;+2) /);@
;0;D,):I0+;1+29 D ,*’0/*0’D; 5(1); D21 +5&;+/D*+(2, (- 2)R;4 -(’5)1
1(0I;) +2*’D.);+/D; ,D;* I’+19),[ 6]7 O’(*)+2 L29,%>>","#:?>"@
?>#7
万方数据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