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cent progress in fixation of  CO2  with microalgae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利用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第9卷第1期
2011年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Vol.9No.1
Jan.2011
doi:10.3969/j.issn.1672-3678.2011.01.014
收稿日期:2010-08-30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B101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CDB354);武汉
市供需对接项目(200951624497);湖北省科技厅科技研发计划(2008BCB203)
作者简介:杨忠华(1976—),男,湖南怀化人,教授,研究方向:微藻技术、CO2减排、生物催化,Email:yangzhoughua76@wust.edu.cn
利用微藻固定 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杨忠华,杨 改,李方芳,颜家保
(武汉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武汉 430081)
摘 要:CO2减排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高效、绿色地进行减排已成为各国科研工
作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利用微藻技术进行减排符合碳循环规律,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笔者近年在
利用微藻技术进行碳减排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固定CO2的微藻选育、微藻的培养、微藻减排在光生物反应器方面的
开发以及CO2减排与污水深度处理及高价值生物质生产的耦合等4个方面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利用微藻技术实
现CO2减排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CO2排放;固定;微藻类;减排
中图分类号:X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1)01-0066-10
RecentprogressinfixationofCO2withmicroalgaeforcarbonemissionreduction
YANGZhonghua,YANGGai,LIFangfang,YANJiabao
(Co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y,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81,China)
Abstract:Thereductionofcarbondioxideemissionwasnowoneofthebarierstobeovercomefor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fore,tofixCO2withhigheficientcyandenvironmentalyfriendlyhadbe
comethehotresearchfield.ItmetnaturalcarboncyclebyusingmicroalgaetofixCO2.Thispaperre
viewstherecentprogressinreductionofCO2emissionwithmicroalgae.Breedingofthemicroalgae,the
microalgaecultivation,developmentofphotobioreactorforreductionofcarbondioxideemissionbymi
croalgae,andwastewatertreatmentcouplingwithreducingCO2emissionwerehighlightedinthisreview.
Finaly,perspectivesofthemicroalgaetechniquewerealsodiscussed.
Keywords:carbondioxideemission;fixation;microalgae;reduction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
应是21世纪全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1]。如何
实现碳减排,成为当前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微藻通过
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蛋白质、淀粉、维生素及脂质
等生物物质,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由于微藻具有光合
速率高、繁殖快、环境适应性强、处理效率高以及易与
其他工程技术集成等优点[2-5],近些年国内外对利用
微藻技术进行碳减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微
藻固定CO2技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碳
减排微藻的选育、微藻的培养模式、各种光生物反
应器在微藻碳减排中的应用及微藻碳减排与污水
深度处理和高价值生物质生产的耦合。
1 高效碳减排微藻的选育
  对温室气体CO2的控制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控制
研究的新热点。利用微藻固定CO2的光生物技术是
一种有应用前景的CO2减排途径。
11 高效固定CO2微藻的选育
  目前,人们对微藻固定 C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2个领域:一是利用微藻固定烟道气中高浓度
的CO2;二是利用微藻去除密闭空间里的CO2,比如
太空舱等[5]。然而,提高微藻固定 CO2的能力可从
多方面进行,如培养基配方的改良、选择合适的光
生物反应器、优化微藻培养条件及筛选出能够高效
固定CO2的微藻藻株。而优良的藻株是微藻高效固
定CO2的基础,表1列出了目前国内外学者从自然
界中筛选的藻种及其对CO2的固定效果。
表1 固定CO2的微藻选育情况
Table1 BredmicroalgaeforCO2fixation
藻种类别 w(CO2)/% 温度/℃ CO2固定速率/(g·L
-1) 文献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 15 25 0875 [6]
纤细绿藻(Euglenagracilis) 10 27 0074 [7]
绿球藻(Chlorococcumlitorale) 40 30 1000 [4]
嗜热蓝藻(Chlorogleopsissp) 5 50 0020 [8]
聚球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 5 30 0600 [9]
小球藻(Chlorelavulgaris) 1 25 6240 [10]
小球藻 (ChlorelaspUK001) 15 35 >1000 [11]
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 18 30 0260 [12]
螺旋藻(Spirulinasp) 6 30 0220 [12]
1.2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和提高微藻固碳效率
  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良
微藻体内的某些代谢酶系或根据需要将细胞中不
存在的代谢途径引入细胞中,可以提高微藻固定
CO2的效率。Beuf等
[13]从耐受高浓度 CO2的藻株
Chlorococcumlitorale中,提取了编码 Rubisc活化酶
(Rca)的DNA区域,研究发现 Rca的产生来源于高
浓度 CO2的诱导作用。Kang等
[14]为了从基因水平
上调控光合作用,将编码果糖1,6-二磷酸酯醛缩
酶(ALD)与丙糖磷酸酯异构酶(TPI)的基因,利用
鱼腥藻7120(Anabaenasp.)进行表达,发现在实验
条件下,上述2种酶的转基因细胞活性比野生细胞
的活性强。这些基因转入后明显提高了吸收和转
化CO2的能力。
1.3 不同育种方法的比较及应用
  有关微藻育种方法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选
择育种、诱变育种、细胞融合及基因工程等。其5种
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见表2。
表2 微藻的不同育种方法的比较及应用
Table2 Comparisonofthebreedingmethodsformicroalgaeanditsapplication
育种方法 优点 不足 应用
自然筛选
方法较为简单,且对环境、
生物种群和人类不会造成
大的威胁
选择范围较小,育种
周期长,工作量大
Sung等[15]筛选出的小球藻 Chlorelasp.
KR 1在高浓度CO2及高温下显示了极好
的CO2固定性能,在体积分数高达30%的
CO2和40℃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
物理诱变育种 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 诱发突变的有利个体不多
陈明明等[16]利用紫外诱变育种技术获得
的固碳突变株,其最适 CO2体积分数从
10%提高到20%
化学诱变育种 化学诱变只需少量的药剂和简单的设备,且有一定专一性
在操作时对人体及
环境 有 一 定 的 危
害性
陆开形等[17]采用亚硝基胍处理雨生红球藻。
结果表明,亚硝基胍质量浓度为25g/L时,
突变株生长最快,虾青素含量也最多
76 第1期 杨忠华等:利用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续表2
育种方法 优点 不足 应用
细胞融合 提高物种变异率,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拓宽育种领域,提高育种水平 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Tjahjono等[18]使用3种除草剂(哒草伏、氟
啶酮、烟碱)对雨生红球藻进行诱变,得到
一系列的抗抑制物突变体,将任意2种或3
种突变体进行原生质融合,所产生的杂交
株的类胡萝卜素的形成能力均比亲本和野
生型高3倍
基因工程 目标明确,针对性较强 技术不够成熟,且安全性有待验证
Sasaki等[19]将Chlorococcumlitorale在极高
CO2浓度 (20%)下诱导的2种 cDNA进行
克隆,分别命名为 HCR1和 HCR2(high
CO2response),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浓度
CO2且培养液缺 Fe
2+的条件下,才能诱导
HCR1mRNA和HCR2mRNA的大量产生
  由于对微藻固定CO2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还
不是很透彻,目前利用微藻进行碳减排在基因工程
育种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选择育种
和诱变育种2个方面。
2 碳减排微藻的培养体系
2.1 固定CO2微藻的培养条件
  影响微藻的代谢活动和生长速率的因素有很
多,如:光周期、营养盐浓度、稀释率等。只有深入
了解这些因素对微藻固碳的影响,才可以获得培养
微藻的最优化条件。
2.1.1 光周期对微藻固碳的影响
  Eduardo等[20]研究了不同的光周期对培养在鼓泡
式光生物反应器内的微藻 Aphanothecemicroscopica
Ngeli的生物量和固定CO2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光
周期是决定性因素。在连续光照的培养条件下,微藻
的固碳能力达到9969%;但是,并不是光周期越长越
好。有些微藻在光周期太短或太长时,其细胞密度和
生长量反而下降。孙岁寒等[21]研究了不同的光周期
对海洋微藻四列藻(Tetraselmistetrathele)的影响,分别
设置短光周期为l、2、4、6、8和10h6个等级,长光周期
为23、22、20、18、16和14h6个等级,均与光周期12h
作对照,测定了四列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蛋白质
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只有在光周期为6~18h期
间,四列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
才会达到较高水平。当光周期过短或过长时,不仅四
列藻的生长受到抑制,且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蛋白质
含量也显著降低。
2.1.2 CO2浓度对微藻固碳的影响
  不同的微藻对 CO2的耐受性均有所区别,有的
仅仅在低浓度的 CO2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还有一
些微藻在高浓度的CO2条件下才会显示出高效的生
长速率。
  Dragoljub等[22]通过改变 CO2的体积分数和 N
源的质量浓度,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在11种不同
的培养基培养下检测 10种淡水和海洋微藻固定
CO2的能力。结果显示:微藻在高浓度的 CO2和 N
源中是可以正常生长的。Yu等[23]研究了 Platyma
nassp、Platymanassubcordiformis、新 月 菱 形 藻
(Nitzschiaclosterium)、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
banaParke)、Dunolielasalina和Chlorelasp.等6株
微藻在高浓度的 CO2中的生长状况,发现微藻的细
胞浓度要远高于环境中的 CO2浓度,且随着时间的
延长,增长加快。
2.1.3 培养基成分对微藻固碳的影响
  合适含量的N源和P源才会促进微藻的生长。
一般来说,根据代谢产物的要求调节 C、N源以及 P
源的比例以满足需求。除此之外,可以用生活废
水、农业废水以及焦化废水代替原本微藻固碳的培
养液。因为废水中含有丰富的 N源和 P源,可促进
微藻的正常生长。
  耐高浓度CO2的绿藻Chlorococcumlitorale在含
有无机碳和硝酸盐的培养条件下,以光合自养的方
式合成脂肪酸。通过调节 CO2和 N2的比例来调节
鼓泡气体的CO2浓度,可以避免光呼吸并在有氧的
条件下合成β 氧化脂肪酸。在硝酸盐存在及 CO2
的体积分数为5% ~50%的条件下,微藻的脂肪酸
含量保持不变。在硝酸盐缺乏的条件下,CO2浓度
逐渐减少,脂肪酸含量急剧增加。培养基中的
86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HCO3
-/CO2是在硝酸盐限制状态后生产脂肪酸的
控制因素[24]。
  Kim等[25]将命名为KEPⅠ的培养基(经过发酵
的猪尿以体积比为3%的流量加入可控制的培养基
(CT)中制成)和10%的 BBM培养基分别用于培养
Scenedesmus。研究结果显示:2个月后,KEPⅠ培养
基可影响微藻的细胞分裂:培养31d后,KEPⅠ培
养基中Scenedesmus的生长速率、干质量及氨基酸含
量分别提高了2倍、16倍和17倍;次级代谢产物
的含量也增长了很多。由此可以看出,KEPⅠ培养
基既可以提高工业上微藻的固碳率,也可以增加生
物调控,提高植物营养素、农业肥料及鱼类饵食的
成本效益。
2.1.4 温度及pH对微藻固碳的影响
  不同种类微藻的耐受温度都有所区别。李小
龙等[26]研究了不同的温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
tisaeruginosa)和玫瑰拟衣藻(Chloromonasrosae)光
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2种藻的光合放氧速率
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中铜绿微囊藻的最适
温度高于35℃,而玫瑰拟衣藻在温度高于30℃后,
净光合放氧速率会迅速下降。可见,铜绿微囊藻的
适应温度范围宽,对高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
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提高。
  夏利花等[27]研究了3种北极微藻———玛氏骨
条藻(Skeletonemamarinoi)、小球藻(Chlorelasp.)
和衣藻(Chlamydomonassp.)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微藻对温度的适应性均有
所不同:玛氏骨条藻在4℃具有最快生长速率,最
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酶活性及最低的丙二醛(MDA)含量;小球藻和衣
藻的最快生长速率及酶活均在 8℃时,而小球藻
和衣藻的 MDA含量最低值分别出现在0和8℃。
  同样,不同的微藻对 pH的耐受性也有差异,在
不同的 pH条件下,自由态的 CO2的含量会发生变
化,又因为不同藻类对CO2的亲和系数不同,所以会
导致不同的微藻即使在相同的 pH条件下,其光合
作用率也会有差别。邓光等[28]用测定净光合放氧
速率的方法研究了 pH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a
trochoide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
rense)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这2种藻适宜
的pH范围为70~90;当 pH高于95时,光合作
用效率降低,在 pH为 100时,细胞将全部死亡。
这是因为在一定 pH范围内,Rubisco酶的活性随
pH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进而提高了 CO2的固定率。
薛凌展等[29]通过纯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方式,分别研
究了不同的pH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
sa)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avulgaris)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纯培养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在pH7~9
的范围内生长较好,且其最佳pH为8。低于或高于
其最适pH,普通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和叶绿素a含量
显著下降,其中以高碱性环境下生长抑制现象最为
显著。这可能是因为pH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普通小
球藻细胞内的PSI光化学效率,进而影响到产氢速
率,阻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藻类生长受
阻[30]。铜绿微囊藻在 pH为8~11范围内生长良
好,其最佳生长pH为9,当 pH等于7时,铜绿微囊
藻的生长抑制现象较为明显的原因可能是较低的
pH抑制了藻细胞内相关酶的活性,影响了铜绿微囊
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从而阻碍了光合作用的正
常进行,因此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在混合培养的
条件下,pH等于10时普通铜绿微囊藻对普通小球
藻的竞争抑制参数高达12131,说明在高碱性环境
中,铜绿微囊藻对于普通小球藻具有绝对的优势。
因为在高 pH条件下,自由态的 CO2含量较低,不利
于绿藻的生长,而蓝藻对 CO2的亲和系数通常比绿
藻高,具有更低的饱和常数,对 CO2有更强的吸收
能力[31]。
2.2 固定CO2微藻的培养方式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微藻
生长、生物质积累和产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应
用中,微藻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批次培养、流加培养、
半连续培养及连续培养4种模式。其中流加培养模
式和半连续培养模式的应用最为普遍。
2.2.1 批次培养模式
  微藻批次培养模式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
点,是实验室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在不同培
养条件(如光强、培养基组分、pH和收获时期等)
下,研究微藻细胞内特定组分的积累规律和进行最
佳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为人工控制、调节和提高微
藻生长和合成特定产物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研究
方式[32]。
  因为批次培养模式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目前
批次培养模式在研究不同因素对微藻的生长及代
谢产物的积累方面应用较为广泛。黄凯旋等[33]以
批次培养的方式对比研究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
motoi)对4种不同的 N源(NaNO3、NaNO2、NH4Cl
96 第1期 杨忠华等:利用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和尿素)的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当 N、P的浓度比
为80时,米氏凯伦藻细胞数量增长明显,对NaNO3、
NaNO2、NH4Cl和尿素的吸收量分别为 5164、
2928、4217和4142μmol/L。
  欧林坚等[34]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
的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与中
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
亚历山大(Alexandriumcatene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
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培养条件
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率均远超过东海原甲藻,而成
为培养体系中的绝对优势种。在培养体系中,碱性磷
酸酶活性因藻类磷的胁迫而显著升高,且在不同培养
体系中表现出酶活大小及状态的差异性,可能会影响
浮游植物对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
2.2.2 流加培养模式
  流加培养模式与批次培养模式相比,具有营养成
分的定时补充可显著提高微藻的细胞密度和代谢产
物的含量的优势。蒋礼玲等[32]以普通小球藻(Chlo
relavulgaris)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烟道气(15%
CO2,85%N2)研究不同培养模式对普通小球藻生长
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加N源,小球藻生长的总生物
量为0880g/L,比批次培养的总生物量提高了14
倍。此研究证实了采用流加N源的培养方式既可消
除初始N浓度过高造成的抑制作用,又保证了微藻生
长过程中N营养盐的持续充足供给。刘世名等[35]用
生长调节剂PP333处理异养小球藻,研究了PP333对
异养小球藻的生长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
表明,用50mg/L的PP333处理异养小球藻,采用摇
瓶分批流加培养时,与摇瓶批次培养相比,小球藻的
蛋白质含量提高了380%、生物量提高337g/L。
2.2.3 半连续培养模式
  半连续培养是在一次性培养的基础上,当藻细胞
达到一定浓度后,收获一定量的藻液,补充等量培养
液继续培养的方法。半连续培养不仅广泛用于大规模
培养,也是微藻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培养模式。
  与批次培养相比,半连续培养通过定时更新培
养液,有效地解决了批次培养中藻体老化和营养盐
缺乏的问题,使培养液中营养成分增加,生物密度
下降,引起藻体光合效率增加,藻细胞生长速率增
快,使藻细胞一直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更新率作
为半连续培养的重要参数之一[32],对藻生长、生物
量积累以及生物质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半
连续培养模式下,不同的微藻有不同的最适更新率
范围。在最适更新率下,微藻生物量产率达到最
高。因此在进行半连续培养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藻
种及培养系统选择合适的更新率,以提高大规模培
养微藻的生物质产量。
  徐志标等[36]研究了绿色巴夫藻的半连续培养
的影响因素。实验发现,更新率、更新周期和起始
更新时间均是半连续培养的重要参数。半连续培
养间的生长速率随更新率的上升而增大,随更新周
期的延长而减小。采收量和更新率间呈一抛物线
关系,更新率为30%,采收量最大为170g/d。产
率随更新率的增大而减小,更新率为10%时,产率
达每天 058g/L;而更新率 50%时,仅为每天
026g/L。而随着更新周期的延长,采收的藻细胞
密度也随之增大。更新周期在24h内,总采收量随
更新周期的延长而下降。
  谢作明等[37]研究发现在半连续培养条件下,更
新率对具鞘微鞘藻的生物量增加和胞外多糖产量
有明显的影响,其总体趋势是先随更新率的增加而
增加,然后减少。当更新率为035/d时,生物量增
殖最高,而此时具鞘微鞘藻向培养液中释放的多糖
并不是最高,只有更新率为025/d时的83%。
2.2.4 连续培养模式
  连续培养是指以一定的流速连续向培养系统内
添加新鲜培养液,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液,使
反应器内的细胞生长环境处于恒定状态。这种恒定
状态使细胞生长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细胞的生长
速度、代谢活性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从而达到稳定高
速培养微藻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的目的。稀释率是
连续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微藻的生
物质产量、细胞产率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
  大多数研究表明,连续培养微藻存在着最佳稀
释率。在最佳稀释率范围内,生物量随着稀释率的
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最佳稀释率,藻细胞未能充
分生长便被冲走,生物量反而会随着稀释率的增加
而下降。曾文炉等[38]在内循环气升式光生物反应
器中,分别研究了螺旋藻细胞在批式和连续培养条
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连续培养时随着稀释
率的增大,细胞和底物浓度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
势。Richards模型和指数衰减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批
式培养时细胞和C源底物浓度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批式培养时最大细胞生长速率为每天0371g/L,细
胞对碳的得率系数为3439g/g。连续培养时每天
的最大细胞产率为 0362g/L,最 佳 稀 释 率
0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为045/d,细胞对碳的得率系数为205g/g。
3 碳减排微藻培养光生物反应器
  光生物反应器是指能用于光合微生物及具有
光合能力的组织或细胞培养的一类装置,与一般的
生物反应器有相似的结构:有光、温度、溶解氧、
CO2、pH和营养物质等培养条件的调节与控制系
统。光生物反应器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在最佳
状态下可达到18%,而植物和森林仅能利用人射光
能的02%,并且可以进行全天候的连续或半连续
培养,因此能实现光合生物的高密度培养,并获得
较高的单位面积或体积的生物量产量。
  目前,微藻培养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2种光生
物反应器[39]。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主要为跑道池光
反应器,CO2可以采用人工供给或依靠与空气的自然
交换,并通过人工搅拌使空气中的 CO2溶解的方法来
补充,最突出的特点是构建简单、成本低廉及操作简
便但存在易受污染、培养条件不稳定等缺点。封闭式
反应器培养条件稳定,可无菌操作,易进行高密度培
养,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一般封闭式光生物反应
器有:管道式、平板式、柱状气升式反应器和搅拌式发
酵罐、浮式薄膜袋等,如图1所示[40]。
图1 用于微藻碳减排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Fig.1 ClosedphotobioreactorusedforthemicroalgalCO2fixation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可人为控制藻细胞生长条
件,从而获得高产率的藻细胞生物质,且可避免杂藻
污染,但建设、运行成本高,同时扩大反应器规模对技
术的要求高。由于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可操控性
比较强,目前在碳减排方面应用较广。2009年,笔者
利用微藻对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排放的烟道气进行
碳减排实验研究[16]。在武钢焦化公司建立了一套
100L的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以太阳光为光源,以焦
炉加热室的烟道气为 CO2源,利用 Scenedesmus
obliquus在密闭的气升式光合反应器内高效转化
CO2。研究表明,该系统可成功地对实际烟道气中的
CO2进行减排,减排效率可达60%以上。
  不同微藻的生长条件及目标产物的代谢途径
不同,所需要控制的反应条件也有所区别,故而需
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光生物反应器。表3反映了各种
光反应器在不同微藻碳减排方面的应用情况。
4 微藻 CO2减排、污水深度处理与高
价值生物质生产的耦合
  在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的今天,利用微藻
来减缓温室效应及合成生物燃料是经济和能源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48]。
17 第1期 杨忠华等:利用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表3 各种光生物反应器在微藻碳减排的应用
Table3 Applicationofdiferentphotobioreactorsinmicroalgalcarbondioxideemissionsreduction
反应器类型 微藻 w(CO2)/% 效果 文献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绿球藻(Chlorococcumlitorale) 5
在温度为 25℃时,光照强度为每秒
2000μmol/m2时,CO2的固定效率达每
天167g/L,在每日替换培养基的条件
下,细胞浓度高达80g/L
[41]
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和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蓝藻(Aphanothecemicroscopica
Ngeli) 15
2个反应器串联连续培养,CO2的减排
率与减排能力分别为 525%与每天
12217g/m3
[42]
鼓泡式生物反应器 蓝藻(AphanothecemicroscopicaNgeli) 15
在一定光照下,35℃、15%CO2的情况
下,CO2的固定速率达每小时 1092
mg/L
[43]
膜生物反应器 小球藻(Chlorelavulgaris) 1 CO2的固定效率达每小时80~260mg/L [44]
三级连续的螺旋式
生物反应器 螺旋藻(Spirulinasp.) 6、12
Spirulinasp.在6%的 CO2下,最大生长
速率与最大产率分别为044/d与每天
022g/L。12%CO2下,最大细胞质量浓
度为350g/L,CO2固定率达5329%
[45]
圆锥形的螺旋式
光生物反应器 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 4
细胞产率为每天159g/m2(m2为反应
器截面积),或每天051g/L
[46]
圆柱形的螺旋式
光生物反应器 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 4
在气体流速为03L/min时,分批培养
最大光合效率为 545%,相当于每天
302g/m2(m2为反应器截面积)的产率
[47]
  将微藻的碳减排、污水深度处理及高价值生物
质生产相结合不仅能够减少大气中的 CO2的排放,
降低废水中有关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还能够提取很
多高价值的化合物,比如生物柴油和虾青素等。这
种方式不仅环保,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成本低廉,
使本来对环境造成困扰的资源得到最大合理化的
利用,即“以废治废”。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微藻
能源开发的机构,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规模系
统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研究所培养的微藻含
油量已达藻生物质干质量的 40%,且不受地域限
制,可以建在电厂附近或偏远地区,并通过利用电
厂排放的CO2、余热和废水或城镇污水进行微藻培
养。这种微藻高密度培养技术能够为海水养殖提
供高质量的浓缩微藻饵料。实验证明,海水微藻产
氢速率提高了上千倍,产氢速率与美国加州大学的
衣藻产氢研究结果基本相当。研究人员近期还开
展了微藻生物质高效催化裂解烯烃的研究。初步
结果表明,微藻生物质炼制烯烃技术具有切实可行
性,期望能成为微藻生物质产业应用的另一个突
破口[49]。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旗下的 UOP公司日前获得
了美国能源部15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开展微藻生
长捕集CO2及生产生物燃料和能源的技术验证。该
系统从烟气中捕集 CO2,并使捕集到的 CO2用于微
藻培植,然后从微藻中抽取微藻油转化成生物燃
料,同时将微藻残渣转化成热解油,最终将热解油
燃烧产生可再生电力。装置产生的废水还可用于
微藻培植系统,使微藻消耗废水中的N,从而进一步
提高环境效益。表4列出了目前利用微藻进行 CO2
减排、工业废水处理及生活废水耦联生产生物燃料
的应用情况。
2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表4 微藻CO2减排、污水深度处理与高价值生物质生产的耦合
Table4 CouplingthemicroalgalCO2fixationprocesswithwastewatertreatmentorhighvaluebiomassproduction
藻种 应用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sp.)
Hu等[50]的研究表明,提高CO2的浓度能增加微藻Nannochloropsissp.的生长
率和EPA产量,在富含CO2和通风的光自养条件下,Nannochloropsissp.最大
生物量达634mg/L,最高总脂含量9%,总脂肪酸 64mg/g,PUFA和 EPA
(16mg/g)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和25%
小球藻(Chlorelasp.)
Chiu等[51]研究发现在CO2浓度为15%时,CO2的还原速率最快,但在浓度为
2%时,CO2的除去效率达到最大。还原 CO2合成脂类在6个串联的光合生
物反应器的转化效率是单个生物反应器的6倍
克隆原壳小球藻(Chlorelaprotothecoides)
Wei等[52]利用光合作用———发酵作用模型来培养微藻,即先将微藻通过光
自养的生长方式固定CO2,后用异样代谢的方式合成生物柴油。研究发现,
此方式较传统的异养代谢方式合成的生物柴油产量高69%
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
Ho等[53]先以营养成分充足的培养基来促进培养在10%CO2中的微藻,再以
营养缺陷的培养基刺激脂类的积累。每天最适生物量产率、脂类产量及
CO2的消耗速率分别为2925、7873与5499mg/L
小球藻(Chlorelavulgaris)
Lo等[54]将暗光发酵,光反应发酵和自养型微藻结合成生物制氢体系,研究
发现蔗糖是最有效的C源。将暗光发酵和光反应发酵依次培养近80d,最
大产氢量高达每摩尔蔗糖产 1161molH2,每小时 H2 产气率为
67393mL/L。此反应产生的CO2直接通入微藻Chlorelavulgaris中,结果微
藻的生物量为1999mg/L,脂类占123%
小球藻(Chlorelasp)
Fulke等[55]研究发现小球藻与Chlamydomonassp.及Synnecococcussp.相比,
其生长速率最高。在不同CO2浓度下(003%、3%、10%、15%)7d的脂类产
量分别0145、0161、0121和0089g/L
鱼腥藻(Anabaenavariabilis)
Yoon等[56]通过重复注入CO2,培养20d后,细胞质量浓度达到37g/L。比
分批培养没有进一步补充CO2提高了67倍,通过注入CO2不仅提高了细胞
浓度,且提高了H2的产量
葡萄藻(Botryococcusbrauni) Ge等
[57]研究发现在体积分数为 20% 的 CO2,每升发酵液通气量为
02L/min时,最大生物量为231g/L
蓝藻(Aphanothecemicroscopica)
Eduardo等[58-59]研究了蓝藻在提炼的废水中CO2的固定效率和其生物量的
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光周期阶段的CO2的固定速率和 O2的释放速率是全
程连续光照培养微藻的1/4
5 结 语
  在未来的碳减排模式中,人们的关注点将不仅
仅局限于烟道气的净化,而应将CO2减排、污水处理
及可持续能源物质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实现烟道气
从“处理工艺”向“生产工艺”的转化。由于 CO2能
够为微藻培养提供C源,而高N、P含量的污水则可
以提高微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该培养模式不
仅可大幅度降低培养成本,同时具有显著的环境效
应,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此,在未来资
源、能源愈加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基于微藻碳减排、
藻细胞培养的水质深度净化及高价值生物质生产
的耦合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玮生,柳泽幸雄.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及 CO2减排技术对策
的数值模拟[J].世界环境,1996(4):3841.
[2] KeferJE,KleinheinzGT.UseofChlorelavulgarisforCO2miti
gationinaphotobioreactor[J].JournalofIndustrialMicrobiology
andBiotechnology,2002,29(5):275280.
[3] ZeilerKG,HeacoxDA,ToonS,eta1.Theuseofmicroalgaefor
assimilationandutilizationofcarbondioxidefromfossilfuelfired
powerplantfluegas[J].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
1995,36(69):707712.
37 第1期 杨忠华等:利用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4] KuranoN,IkemotoH,MiyashitaHH,eta1.Fixationandutiliza
tionofcarbondioxidebymicroalgalphotosynthesis[J].Energy
ConversionandManagement,1995,36(6/9):689692.
[5] 杨忠华,陈明明,曾嵘,等.利用微藻技术减排二氧化碳的研
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28(8):1519.
[6] YoshiharaKI,NagaseH,EguchiK,eta1.Biologicalelimination
ofnitricoxideandcarbondioxidefromfluegasbymarinemi
croalgaeNOA13cultivatedinalongtubularphotobioreactor[J].
JournalofFermentationandBioengineering,1996,82(4):
351354.
[7] ChaeSR,HwangEJ,ShinHS.Singlecelproteinproductionof
Euglenagraciliusandcarbondioxidefixationinaninnovative
photobioreactor[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6,97(2):
322329.
[8] OnoE,CueloJL.CarbondioxidemitigationusingThermophilic
cyanobacteria[J].BiosystemsEngineering,2007,96(1):
129134.
[9] SusumuK,HidenaoY,NarumasaO,etal.Designofthebioreac
torforcarbondioxidefixationbySynechococcusPCC7942[J].
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1997,38(Sup):529532.
[10] ChengLH,ZhangL,ChenHL,etal.Carbondioxideremoval
fromairbymicroalgaeculturedinmembranephotobioreactor[J].
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2006,50(3):324329.
[11] MurakamiM,IkenouchiM.ThebiologicalCO2fixationandutili
zationprojectbyRITE(2):screeningandbreedingofmicroalgae
withhighcapabilityinfixingCO2[J].EnergyConversionand
Management,1997,38(1):493497.
[12] MoraisMG,CostaJAV.BiofixationofcarbondioxidebySpiruli
nasp.andScenedesmusObliquuscultivatedinathreestageserial
tubularphotobioreactor[J].JournalofBiotechnology,2007,l29
(3):439445.
[13] BeufL,KuranoN,MiYS.Rubiscoactivasetranscript(rca)a
bundanceincreaseswhenthemarineunicelulargreenalgaChlo
rococcumlitoraleisgrownunderhighCO2stress[J].PlantMo
lecularBiology,1999,41(5):627635.
[14] KangRJ,JiD,CongW,etal.Efectsofcoexpressionoftwo
higherplantsgenesALDandTPIinAnabaenasp.PCC7120on
photosyntheticCO2fixation[J].EnzymeandMicrobialTechnolo
gy,2005,36(4):600604.
[15] SungKD,LeeJS,ShinCS,etal.IsolationofanewhighlyCO2
tolerantfreshwatermicroalgaChlorelasp.KR1[J].Korean
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1998,15(4):449450.
[16] 陈明明,杨忠华,吴高明.利用微藻技术减排CO2的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436440.
[17] 陆开形,蒋霞敏,翟兴文.亚硝基胍(NTG)对雨生红球藻的诱
变效应[J].海洋科学,2004,28(5):4952.
[18] TjahjonoAE,KaKizonoT,HayamaY,eta1.Isolationofresistant
mutantsagainstcarotenoidbiosynthesisinhibitorsforagreenalga
Haematococeuspluvislisandtheirhybridformationbyprotoplast
fusionforbreedingofhigherastaxanthinproducers[J].Journalof
FermentationandBioengineering,1994,77(4):352357.
[19] SasakiT,KuranoN,MiyachiS.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
highCO2specificcDNAsfromamarinemicroalga,Chlorococcum
litorale,andefectofCO2concentrationandirondeficiencyon
thegeneexpression[J].PlantandCelPhysiol,1998,39(2):
131138.
[20] EduardoJL,CarlosHGS,LucyMCFL,etal.Efectoflight
cycles(night/day)onCO2fixationandbiomassproductionby
microalgaeinphotobioreactor[J].ChemicalEngineeringandPro
cessing,2009,48(1):306310.
[21] 孙岁寒,段舜山.海洋微藻四列藻对光周期改变的响应[J].
生态科学,2007,26(4):293297.
[22] DragoljubB,ArsemaA,TimK,etal.Freshwaterandmarinemi
croalgaesequesteringofCO2atdiferentCandNconcentrations
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analysis[J].EnergyConversionand
Management,2009,50(2):262267.
[23] YuJ,TangXX,TianJY.EfectsofelevatedCO2onsensitivityof
sixspeciesofalgaeandinterspecificcompetitionofthreespecies
ofalgae[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2006,18(2):
353358.
[24] MasakiO,YoshitakaK,HiromotoW,etal.Fatyacidproduction
fromahighlyCO2tolerantalga,Chlorocuccumlotorale,inthe
presenceofinorganiccarbonandnitrate[J].BioresourceTech
nology,2009,100(21):52375242.
[25] KimMK,ParkJW,ParkCS,etal.Enhancedproductionof
Scenedesmussp.(greenmicroalgae)usinganewmediumcontai
ningfermentedswinewastewater[J].BioresourceTechnology,
2007,98(11):22202228.
[26] 李小龙,耿亚红,李夜光.从光合作用特性看铜绿微囊藻(Mi
crocystisaeruginosa)的竞争优势[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
24(3):225230.
[27] 夏利花,何剑锋,高岩.三种北极微藻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研
究[J].极地研究,2009,21(4):279286.
[28] 邓光,李夜光,胡鸿钧.温度、光照和pH值对锥状斯氏藻和塔
玛亚历山大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暗周期对其生长速率和
生物量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2):129135.
[29] 薛凌展,黄种持,林泽.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在不同 pH
下生长特性及竞争参数计算[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
(2):142148.
[30] 贺立静,雷腊梅,龙敏南,等.硫和pH对蛋白核小球藻光照产
氢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15(6):487492.
[31] LongEB.Theinteractionofphytoplanktonandthebicarbonate
system[D].Kent:KentStateUniversity,1975.
[32] 蒋礼玲,张亚杰,范晓蕾.不同培养模式对能源微藻生物质产
率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0,28(2):8386.
[33] 黄凯旋,谢雅慧,吕颂辉.米氏凯伦藻对氮源的吸收利用特征
[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453457.
[34] 欧林坚,齐雨藻.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
竞争生长研究[J].海洋科学,2009,33(6):4145.
[35] 刘世名,陈靠山,梁世中.PP333用于藻类培养影响异养小球
藻的生长及蛋白质含量[J].生物技术,2003,13(1):2325.
[36] 徐志标,裴鲁青,骆其君.绿色巴夫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
4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培养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5,26(4):6469.
[37] 谢作明,刘永定,陈兰洲.不同培养条件对具鞘微鞘藻生物量
和多糖产量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8,32(2):
272275.
[38] 曾文炉,蔡昭铃,欧阳藩.螺旋藻批式与连续培养及其生长动
力学[J].生物工程学报,2001,17(4):414419.
[39] 刘娟妮,胡萍,姚领.微藻培养中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J].食品科学,2006,27(12):772777.
[40] ChitralekhaND,GilbertJJ,PeterL.Recenttrendsonthedevel
opmentofphotobiologicalprocessesandphotobioreactorsforthe
improvementofhydrogenprodu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
HydrogenEnergy,2010,35(19):1021810238.
[41] HuQ,KuranoN,KawachiM,etal.Ultrahighceldensityculture
ofamarinegreenalgaChlorococcumlitoraleinaflatplatephoto
bioreactor[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1998,49
(6):655662.
[42] EduardoJL,SergioR,SergioH,etal.Developmentofoperational
strategiestoremovecarbondioxideinPhotobioreactors[J].
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09,153:120126.
[43] EduardoJL,LucyMCFL,TelmaTF.Biomassproductionand
carbondioxidefixationbyAphanothecemicroscopicaNgeliina
bubblecolumnphotobioreactor[J].Bio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2008,40(1):2734.
[44] ChengLH,ZhangL,ChenHL.Carbondioxideremovalfromair
bymicroalgaeculturedinamembranephotobioreactor[J].Sepa
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2006,50(3):324329.
[45] MicheleGM,JorgeAVC.BiofixationofcarbondioxidebySpir
ulinasp.andScenedesmusobliquuscultivatedinathreestageser
ialtubularphotobioreactor[J].JournalofBiotechnology,2007,
129(3):439445.
[46] YoshitomoW,DavidH.PhotosyntheticCO2conversiontechnolo
giesusingaphotobioreactorincorpotatingmicroalgaeenergyand
materialbalances[J].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
1996,37:13211326.
[47] YoshitomoW,DavidH.PhotosyntheticCO2fixationtechnologies
usingahelicaltubularbioreactorincorpotatingthefilamentcya
nobacteriaSpirulinaPlatensis[J].EnergyConversionandMan
agement,1995,36:721724.
[48] SawayamaS,InoueS,DoteY,etal.CO2fixationandoilproduc
tionthroughmicroalgae[J].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
1995,36(6/9):729731.
[49] 文伟河.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藻能源开发亟待产业
化[J].生物加工过程,2010,8(1):33.
[50] HuHH,GaoK.Optimizationofgrowthandfatyacidcomposition
ofaunicelularmarinepicoplankton,Nannochloropsis,withen
richedcarbonsources[J].BiotechnologyLeters,2003,25(5):
421425.
[51] ChiuSY,KaoCY,ChenCH.ReductionofCO2byahighden
sitycultureofChlorelasp.inasemicontinuousphotobioreactor
[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8,99(9):33893396.
[52] XiongW,GaoCF,YanD,etal.DoubleCO2fixationinphotosyn
thesisfermentationmodelenhancesalgallipidsynthesisfor
biodieselproduction[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0,101(7):
22872293.
[53] HoSH,ChenWM,ChangJS.ScenedesmusobliquusCNWNas
apotentialcandidateforCO2mitigationandbiodieselproduction
[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0,101(22):87258730.
[54] LoYC,ChenCY,LeeCM,etal.Sequentialdarkphotofermen
tationandautotrophicmicroalgalgrowthforhighyieldandCO2
freebiohydrogenprodu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
genEnergy,2010,35(20):1094410953.
[55] FulkeAB,MudliarSN,YadavR,etal.BiomitigationofCO2,
calciteformationandsimultaneousbiodieselprecursorsproduction
usingChlorelasp.[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0,101(21):
84738476
[56] YoonJH,SimSJ,KimMS,etal.Highceldensitycultureof
Anabaenavariabilisusingrepeatedinjectionsofcarbondioxidefor
theproductionofhydrogen[J].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
Energy,2002,27(11/12):12651270.
[57] GeYM,LiuJZ,TianGG.GrowthcharacteristicsofBotryococcus
brauni765underhighCO2concentrationinphotobioreactor[J].
BioresourceTechnology,2010,102(1):130134.
[58] EduardoJL,CarlosHGS,MariaIQ.Biotransformationsofcar
bondioxideinphotobioreactors[J].EnergyConversionandMan
agement,2010,51(5):894900.
[59] EduardoBS,WilersonS,JulioCC,etal.Potentialcarbondiox
idefixationbyindustrialyimportantmicroalgae[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15):58925896.
57 第1期 杨忠华等:利用微藻固定CO2实现碳减排的研究进展
最新专利文摘
CN101875962A 一种生物电化学技术筛选高效产甲烷菌群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电化学技术筛选高效产甲烷菌的方法。该方法由厌氧部分和电化学部分两部分
组成,通过生物电化学作用从剩余活性污泥、厌氧污泥或河道底泥中筛选高效产甲烷菌(群)。该操作方法
将接种物置于厌氧发酵罐中,在发酵罐中加入阴阳两电极,并向两极上输入01~20V的直流电,向发酵罐
中连续或批量补充一些营养,发酵液的pH控制在5~9,温度控制在30~40℃。经过30~40d可完成筛选
过程,筛选得到的高效产甲烷菌为一种混合菌群,这种混合菌群以嗜氢产甲烷菌为主。本发明适合在有机
废弃物(包括有机固体废弃物和有机废水)的厌氧发酵产甲烷启动过程中培养高效产甲烷菌。
CN101880693A 利用海带加工废弃物制备生物乙醇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海带加工废弃物制备生物乙醇的方法。首先对海带加工废弃物进行清洗、匀浆并
灭菌制成预处理液,再将预处理液水解糖化:按体积比5% ~20%加入活化的绿色木霉发酵液或/和按质量
体积比(05~1)∶1加入纤维素酶来水解糖化预处理液,水解糖化温度45~55℃,pH5~7,时间36~48h。
再将活化好的酿酒酵母发酵液按照体积分数10% ~20%加入到水解糖化液中发酵制备乙醇,发酵温度为
25~35℃,pH4~6,发酵时间50~60h;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进行液固分离,将上清液以减压蒸馏方法蒸出
乙醇。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更低,不仅解决海藻加工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为乙醇的规模化生产
提供新的材料来源,促进海洋生物质能的发展。
CN101880699A 一种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甲壳低聚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微生物菌即淡紫拟青霉菌 Paecilomyceslilacinus为发酵菌、以虾壳粉为原料、通过
微生物发酵生产甲壳低聚糖的工艺。该工艺包括利用微生物菌即淡紫拟青霉菌 Paecilomyceslilacinus的耗
氧深层发酵,降解虾、蟹壳,并在发酵中后期通过再流加工艺使发酵产物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发酵液经离
心除菌,得到的上清液即为一定浓度的甲壳低聚糖产品,再经浓缩,即可进一步产生高浓度甲壳低聚糖。所
得到的甲壳低聚糖可用于医药、农业、食品领域,整个生产工艺简便高效,具有广泛的工业化发展前景,为
虾、蟹壳找到了一条绿色的应用途径。
CN101891840A 利用马铃薯薯渣提取果胶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马铃薯薯渣提取果胶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已知马铃薯渣提取果胶的方法中存
在的果胶纯度较低、杂质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得率低的问题,能满足对果胶质量和纯度的要求,而
且解决了铝残留严重、铝的残留量大、生产过程中设备腐蚀严重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酶法去除蛋白质和淀
粉,进行酸提,经乙醇沉淀和洗涤后干燥粉碎得到果胶。本发明方法制得果胶的纯度高、得率高、无铝残留,
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CN101892134A 一种微生物制麦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微生物制麦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在传统制麦过程中添加微生物的方法,改善了国产
低品质大麦制得麦芽的品质;制麦过程得到的麦芽产品用于啤酒酿造过程的糖化工艺,可替换20%的进口
麦芽。将本发明用于啤酒的生产中,在不改变麦芽工厂现有的制麦工艺以及不添加其他制麦设备的前提
下,制得的微生物麦芽可以部分替代进口麦芽,降低了国内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
效益。
6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