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Nemopilema nomurai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Bohai Sea

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全 文 :第 33 卷第 6 期
2013 年 3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3,No. 6
Mar. ,2013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 973 计划)(2011CB403601);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5019- 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
项(200903005);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201005018)
收稿日期:2011-12-08;     修订日期:2012-11-1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dj660228@ tom. com
DOI: 10. 5846 / stxb201112081878
王彬, 秦宇博,董婧, 李玉龙, 王文波, 李轶平, 孙明,刘春洋.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生态学报,2013,33(6):1701-1712.
Wang B,Qi Y B, Dong J, Li Y L, Wang W B, Li Y P, Sun M, Liu C Y.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Nemopilema nomurai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Bohai Sea.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6):1701-1712.
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王  彬1,2,秦宇博3,董  婧1,2,∗,李玉龙1,2,王文波1,2,李轶平1,2,孙  明1,刘春洋1,2
(1.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  116023;2. 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23;
3. 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总站,沈阳  110001)
摘要:通过分析 2008—2011 年 5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的大型水母锚流网监测数据并结合 8 月份的渔业资源拖网
调查和渔港访问的数据,探讨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移动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沙蜇幼水母的生态类型,为渔业资源生产
和灾害性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显示: 6 月份,辽东湾北部近海发现大量沙蜇幼水母,并且在双台子河河口近海 5 m 等
深线两侧水域形成密集区,6 月上中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52. 8 个·网-1·h-1,6 月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46 个·网-1·
h-1,最高渔获密度可达 667 个·网-1·h-1,出现在双台子河口 5 m等深线内;7 月份,沙蜇个体增大,逐渐进入成体阶段,调查海
区沙蜇渔获数量比 6 月份大幅度减少,并且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 5—10 m等深线内偏深水域移动,7 月上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5. 1个·网-1·h-1,7 月中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1. 8 个·网-1·h-1; 8 月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 5 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极少,在
10—20 m等深线内海域往往出现成体沙蜇的密集区并形成渔汛。 沙蜇幼水母生存的海水表层温度为 17. 7—27. 3 ℃,表层盐
度为 24. 3—31. 9;渔获密度 300 个·网-1·h-1 以上的沙蜇幼水母密集分布区海水表层温度为 20. 4—24. 4 ℃,表层盐度为
27. 1—31. 6。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是沙蜇的可能发生地之一,相对于沙蜇成体阶段表现出来的低温高盐的生态属性而言,河口近
海相对高温低盐水域往往出现沙蜇幼水母渔获的中心,沙蜇幼水母阶段表现出相对高温低盐的生态特性。 沙蜇自幼水母至成
体阶段,海区分布密集区自浅水位移至深水。
关键词:分布;幼水母;辽东湾;沙蜇;温度;盐度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Nemopilema nomurai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Bohai Sea
WANG Bin1,2, QIN Yubo3, DONG Jing1,2,∗, LI Yulong1,2, WANG Wenbo1,2, LI Yiping1,2, SUN Ming1,
LIU Chunyang1,2
1 Liaoning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Dalian 116023,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cology,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023,China
3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Central St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1,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20 th century, giant jellyfish blooms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ve year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and resulted in ec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se areas. The main genera in bloom were
Nemopilema and Cyanea spp. with N. nomurai as the dominant species. Fishery resources decreased sharply and normal
fishing was seriously affected in the sea area where giant jellyfish bloomed. Massive aggregations of N. nomurai had
occurred in Liaodong Bay, part of the Bohai Sea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successive years. These blooms had
serious impacts on the structure of fishery resources of Liaodong Bay.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juvenile and adult N.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nomurai and the dominant ecological type reported, juvenile medusa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ampling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anchor drift net surveys in inshore waters within a 10m isobath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Bohai Sea from late
May to mid to late July from 2008 to 2011 combined with sampling data from trawl fishery resource surveys within a 20m
isobath of northern Liaodong Bay and fishing pier interview surveys in August every year. In our study, many N. nomurai
juvenile medusae were found in the inshore waters of Liaodong Bay in June, concentrated around the 5m isobath in coastal
estuaries of the Shuangtaizi River. The average catch density of N. nomurai was 52. 8 ind·net-1·h-1 in early and mid June,
and 46 ind·net-1·h-1 in late June. The highest catch density, 667 ind·net-1·h-1, was found within the 5m isobath in coastal
estuaries of the Shuangtaizi River. During July, the amount decreased markedly with the medusae increasing to adult size.
The average catch density of N. nomurai was 5. 1 ind·net-1·h-1 in early July and 1. 8 ind·net-1·h-1 in mid to late July. After
June the higher density area moved to deep waters. Few adult medusae of N. nomurai were found within the 5m isobath in
inshore waters of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mid August, while a high-density area of adult medusae was found in the waters
10—20 meters in depth in northern Liaodong Ba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in areas inhabited by N.
nomurai in June were 17. 7—27. 3℃ and 24. 3—31. 9 Practical Salinity Unit, respectivel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of high density areas with juvenile medusae of N. nomurai in June in Liaodong Bay region were 20. 4—
24. 4℃ and 24. 7—31. 6 PSU, respectively. Coastal estuarie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were one of the possible nursery
areas of N. nomurai. When the juvenile medusae of N. nomurai grew to adults, they swam into deep waters from shallow
waters. In contrast to the adults, the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s and low salinity area of coastal estuaries was an optimum
environment for growth of juvenile medusae of N. nomurai.
Key Words: distribution; juvenile medusae; Liaodong Bay; Nemopilema nomurai; salinity; temperature
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是我国近海大型水母的优势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母之一,其个体最大可达 2
m,体重 200 kg,主要分布在东亚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日本和韩国沿岸水域[1-3]。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
期起,我国东海北部及黄海海域连续数年发生大型水母暴发现象[4-5],沙蜇是黄、东海大型水母暴发的主要优
势种类之一,其生物量最高、影响范围最广[5],并且近些年来日本和韩国沿海水域大型水母暴发现象也日益
增多[6-7]。 大型水母暴发的区域内渔网被大量的堵死,渔民被蛰伤,渔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3],并且大型
水母与鱼类等经济资源争夺浮游饵料,摄食鱼卵和仔稚鱼,被视为渔业资源的巨大威胁[6],并对海洋生态系
统带来巨大影响并形成严重的生态灾难[8]。 近几年来沙蜇作为东北亚地区大型水母暴发主要优势种之一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沙蜇及其它大型水母的生活史及暴发机理[3-5]、暴发对渔业资源及生态系
统的影响[6-10]、海区分布特征及生态习性[11-14]、形态学[15]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已有的调查研究显示,沙
蜇水母体阶段的寿命不超过 1a[8],中国海域 5—6月已经出现沙蜇幼水母[13,16],夏、秋季是沙蜇暴发和繁殖季
节[3- 4],由于低温或个体衰老的原因,沙蜇在冬季死亡消失[8]。 沙蜇的海区分布及移动研究对了解沙蜇的生
态习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渤海海域沙蜇的自然生态的描述较少。 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自 20 世纪末以
来沙蜇在辽东湾多次大量出现,并成为辽东湾大型水母暴发的主要优势种之一[13],在对辽东湾生态系统和渔
业资源结构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近些年来沙蜇也因为产量巨大,在辽东湾沙蜇也形成低值渔业资源。 研究
沙蜇在辽东湾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掌握沙蜇的发生机理、发生地及其生态习性,对辽东湾渔业生产和灾害预警
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 2008—2011 年 5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数据
并结合 8 月份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和渔港访问的数据,研究了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自幼体阶段至成体阶段的
动态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辽东湾沙蜇的发生地及幼水母阶段的生态类型。
1  材料和方法
1. 1  数据来源
2008—2011 年每年 5 月下旬至 7 月中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 10m 等深线内进行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数
2071   生  态  学  报      33 卷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据。 5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的调查为定量调查分析,采用 88. 2kW的锚流网渔船进行调查,并根据海区中不同阶
段大型水母的个体大小分别选择不同网目大小的锚流网:密眼网(60m×8m,网目 1cm)、青皮网(网 60m×7m,
网目 3cm)、海蜇网(60m×8m,网目 10cm)。 8 月份的定性分析数据调查采用在辽东湾北部 20m等深线内进行
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辽东湾渔港访问调查数据。
1. 2  站位设置及航次设置
5 月下旬至 7 月中下旬的调查中,在辽东湾北部近海 10 m等深线以内设站 18 个,如下图 1。 航次设置分
为 5 个时间段:5 月下旬、6 月上中旬、6 月下旬,7 月上旬,7 月中下旬。 其中 1#—11#站位是 5 m 等深线附近
及以内的站位,12#—18#站位是 5 m等深线至 10 m等深线内的站位。
1. 3  分析方法
海区中大型水母的渔获量用渔获密度(个·网-1·h-1)表示,即每网每小时大型水母的渔获数量。 并同期
利用 YSI-30 型盐度、温度、电导测量仪和 AAQ1183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同步测定调查海区中表层温度和盐度。
沙蜇渔获密度及海水温度、盐度海区平面分布图用 sufer8. 0 软件绘制。
图 1  渤海辽东湾北部的调查站位图
Fig. 1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Bohai Sea
2  结果与分析
2. 1  沙蜇的海区平面分布
2. 1. 1  5 月下旬和 6 月上中旬
2008 年和 2011 年未进行 5 月下旬的调查,2009 年和 2010 年均进行了 5 月下旬的调查,海区中未发现沙
蜇的幼水母。
6 月上中旬,2008 年和 2011 年均进行了全部站位的调查,2009 年和 2010 年只选取了海区中 4#、5#、6#、7
#、9#、11#站位进行调查。 此时海区调查到较多的沙蜇幼水母,四年中 6 月上中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52.
8 个·网-1·h-1。 如图 2 所示:沙蜇海区分布极不均匀,双台子河口近海 5 m等深线内是沙蜇幼水母的最集中
分布区,沙蜇数量较少和未出现沙蜇的站位一般位于西北部和东北部 5—10 m 等深线内站位。 从 2008 年至
2011 年,沙蜇海区站位出现率分别为 83. 3% 、100% 、66. 7%和 70. 5% ,海区沙蜇的渔获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3071  6 期       王彬  等: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55. 4、41. 9、28. 9 个·网-1·h-1 和 85 个·网-1·h-1,出现沙蜇的站位渔获密度范围分别为 3—400、1—146、2—
160 个·网-1·h-1 和 1—533 个·网-1·h-1。 6 月上中旬沙蜇渔获密度最高值为 533 个·网-1·h-1,出现在
2011 年 6 月中旬双台子河口 5 m等深线内近海,2008 年 6 月上中旬双台子河口至辽河口间 5 m 等深线内也
出现沙蜇渔获密度的高密集区,可达 400 个·网-1·h-1。
图 2  2008—2011 年 6 月上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平面分布
Fig. 2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N. nomurai in early and mid June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2008—2011
2. 1. 2  6 月下旬
6 月下旬的调查,各年均进行了全部站位的调查。 海区中大部分站位出现沙蜇,沙蜇数量较少及未出现
沙蜇的站位也一般集中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 5—10m等深线内站位,四年中 6 月下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46 个·网-1·h-1。 从 2008—2011 年,沙蜇海区站位出现率分别为 83. 3% 、88. 9% 、83. 3%和 75% ,海区沙蜇
的渔获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29. 4,16,131,7. 6 个·网-1·h-1,出现沙蜇的站位渔获密度范围分别为 0. 7—269,
0. 9—90,1. 3—667,3. 3—27 个·网-1·h-1。 如图 3 所示,双台子河口至大凌河口 5 m等深线两侧水域是沙蜇
幼水母的集中分布区。 跟 6 月上中旬相比,2008 年 6 月下旬沙蜇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西移动,但仍然在 5 m
等深线内,数量明显减少;2009 年 6 月下旬沙蜇渔获密度的中心自双台子河口向 5—10 m 等深线内移动,且
数量减少;2010 年 6 月下旬,沙蜇数量比 6 月上中旬明显增加,渔获的中心在双台子河口近海 5 m 等深线内
的 6#站位和 5—10 m等深线内的 16#、15#站位,渔获密度分别高达 667,533 个·网-1·h-1 和 447 个·网-1·
h-1;2011 年 6 月下旬沙蜇渔获密度比 6 月中旬大幅度减少,并且仍主要分布在双台子河口 5 m等深线内。
2. 1. 3  7 月上旬
7 月上旬,各年均进行了全部站位的调查。 沙蜇在辽东湾北部近海 10 m等深线内大部分站位有分布,但
数量比 6 月下旬明显减少,如图 4 所示,沙蜇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 5—10 m等深线内的偏深水域移动,沙蜇数
量较少或者未出现的站位仍然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北部偏深水域,四年中 7 月上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5. 1
个·网-1·h-1。 从 2008—2011 年,沙蜇海区站位出现率分别为 94. 4% 、77. 8% 、61. 1%和 68. 4% ,海区沙蜇的
4071   生  态  学  报      33 卷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3  2008—2011 年 6 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平面分布
Fig. 3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N. nomurai in late June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2008—2011
渔获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7. 6,5,2,5. 9 个·网-1·h-1,出现沙蜇的站位渔获密度范围分别为 0. 2—74,0. 3—30,
1. 3—10,1—37 个·网-1·h-1。 2008 年 7 月上旬沙蜇渔获密度的中心仍然在大凌河口,但沙蜇数量比 6 月下
旬减少;2009 至 2011 年 7 月上旬沙蜇渔获密度的中心均移动到中西部 5—10 m 等深线内的 13#和双台子河
口外围站位 15#、16#,数量比 6 月下旬继续减少。
2. 1. 4  7 月中下旬
7 月中下旬,海区中的调查站位以 5 m等深线内 3#、6#、7#、9#、11#和 5m 等深线外的 17#站位为主,由于
临近辽东湾海蜇开捕,各年根据海区中海蜇开捕时间的允许,增加或减少调查站位,调查站位 5—10 个。 从
2008—2011 年,沙蜇海区站位出现率分别为 50% 、40% 、75%和 40% ,海区沙蜇的渔获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0. 3,4,0. 5,2. 4 个·网-1·h-1,出现沙蜇的站位渔获密度范围分别为 0. 7、4—14、0. 7 个·网-1·h-1 和 0. 7—17
个·网-1·h-1。 如图 5 所示,此时辽东湾北部 5m 等深线以内沙蜇数量极少,各个站位均偶尔发现沙蜇的分
布,四年中 7 月中下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 1. 8 个·网-1·h-1。
2. 2  调查海区沙蜇渔获密度、伞弧长及海水温度盐度的变化
图 6 表示了 2008—2011 年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海水表层温度从 5
月下旬至 7 月中下旬一直持续上升,从 8 月上旬开始下降;而盐度的变化则是不同年份不同,一般在 7 月下旬
至 8 月上旬前后,辽东湾径流较大,雨水充沛,近海海水盐度不同年份有小幅度下降,2010 年 8 月上旬和中旬
比 7 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图 7 则反映了各年沙蜇海区中的平均渔获密度和平均伞弧长的变化。 海区中能调查到沙蜇幼水母的最
早时间是 6 月上旬,一般年份在 6 月上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数量形成高峰,此时海水平均温度范围
20. 6—22 ℃,平均盐度范围 27. 2—31. 3,沙蜇平均伞弧长范围 6—12 cm,能调查到的最小个体 3 cm,最大个
5071  6 期       王彬  等: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4  2008—2011 年 7 月上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平面分布
Fig. 4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N. nomurai in early July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2008—2011
体约 20 cm。 6 月下旬,一般年份沙蜇数量比 6 月上中旬减少,2010 年水温持续偏低,其数量在 6 月下旬达到
高峰。 此时海水平均温度范围 22—24 ℃,平均盐度范围 27. 1—31. 0,沙蜇平均伞弧长范围 18—27 cm,但沙
蜇的个体大小不一,差别较大,此时大部分处于幼水母状态,最小个体 5 cm,少数大个体可达 50 cm 以上。 7
月上旬,此时海水平均温度范围 24. 2—26. 2 ℃,平均盐度范围 27. 4—30. 3,沙蜇逐渐进入成体阶段,辽东湾
北部近海沙蜇数量逐步减少,平均伞弧长范围 33—50 cm,各年的差别也较大,最大个体可达 1 m。 7 月中下
旬,海水平均温度范围 25. 4—26. 3 ℃,平均盐度范围 26. 4—30. 2,辽东湾北部近海 5 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极
少,沙蜇平均伞弧长范围 50—65 cm,也有少数较大的个体伞弧长超过 1 m。 8 月中旬前后,海水平均温度范
围 24. 6—28. 3 ℃,平均盐度范围 23. 1—30,此时调查为辽东湾北部海区 20 m等深线内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
由于此时调查,海区 10m等深线附近及以外水域中沙蜇往往过多,导致拖网过沉无法正常起网或者拖网拖
碎,无法正常调查其它渔业资源。 此时调查一般在渔网上设计一个使沙蜇和其他渔业资源分离的装置,使捕
捞到的沙蜇大部分从分离装置逃逸,因此 8 月份沙蜇渔获的数据无法与 6、7 月份比对,但是仍然可以通过拖
网调查和渔港访问获得定性数据,此时辽东湾北部海域 5 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极少,沙蜇主要出现在 5 m等
深线外偏深水域,并往往在 10—20m 等深线内部分海域出现密集区并形成渔汛。 此时沙蜇的伞弧长范围
50—130 cm,平均 70—80 cm,个体较大。
2. 3  6 月份沙蜇幼水母聚集区的温度、盐度特征
辽东湾北部近海水深在 1—10 m之间,水深较浅,有双台子河、大小凌河、辽河等众多河流汇入,海水温度
和盐度受到气候和径流量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年份不同。 整体上看,夏季 6—8月份,辽东湾北部
近海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水温度不断降低,海水盐度则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图 8,图 9)。 在不同年份
辽东湾北部河口近海形成相对的高温低盐区,河口区盐度一般在 30 以下,2011 年属于盐度较低的年份,双台
6071   生  态  学  报      33 卷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5  2008—2011 年 7 月中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平面分布
Fig. 5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N. nomurai in mid-to-late July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2008—2011
图 6  2008—2011 年 5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变化
Fig. 6  Dynamic changes of the 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from late May
to mid August in 2008—2011
子河口近海 6 月下旬海水盐度降低到 24。
近海调查到沙蜇大量聚集的时期是 6 月份,此时沙蜇大多数处于幼水母阶段,7 月上旬沙蜇则逐渐进入
成体阶段。 以 6 月份沙蜇幼水母聚集时间为着重研究时间段,可以反映出沙蜇幼水母生存的温度盐度范围。
图 10 显示了四年中 6 月份调查所有站位沙蜇的渔获密度及对应的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值。 可以看出,沙蜇幼
水母生存的适温范围和适盐范围均较广,海水表温 20. 4—24. 4 ℃的区域有沙蜇的高渔获密度区。 海水表层
盐度 24. 7—31. 6 的区域均有沙蜇的高渔获密度区,但可以看出,盐度 30 以下的区域沙蜇幼水母的渔获密度
明显高于盐度 30 以上的区域。
7071  6 期       王彬  等: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7  2008—2011 年 5 月下旬至 7 月中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渔获密度(个·网-1·h-1)和伞弧长的变化情况
Fig. 7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atch density( ind·net-1·h-1 ) and umbrella arc length of N. nomurai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from late May to mid-to-late July in 2008—2011
图 8  2008—2011 年 6 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
Fig. 8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late June in 2008—2011
根据图 10 的数据,由表 1 列举了 2008—2011 年 6 月份沙蜇幼水母不同渔获密度范围内的海水表层温度
和盐度范围。
3  讨论
3. 1  辽东湾沙蜇发生地及海区动态分布特征的探讨
我国海域常见的大型水母种类主要发生在沿岸水域[5]。 辽东湾北部近海河口区潮汐类型为半日潮,海
流以潮流占绝对优势,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方向为 EN-WS,余流主要受到风、冲淡水流和地理环境的影
响,夏、秋季方向介于 E与 SE向范围内[17]。 近 4 年来每年 6 月份辽东湾北部近海河口区均出现沙蜇幼水母
的密集分布区,渔获的中心出现在双台子河口 5m 等深线的两侧水域。 考虑到该区的海流特征,推测这些幼
8071   生  态  学  报      33 卷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9  2008—2011 年 6 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
Fig. 9  The sea surface salinity in inshore waters in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late June in 2008—2011
图 10  2008—2011 年 6 月份不同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的沙蜇渔获密度(个·网-1·h-1)
Fig. 10  The catch density( ind·net-1·h-1 ) of N. nomurai in different sea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in June in 2008—2011
水母的发生地来自于北部河口区,受到潮流、河口冲淡水流和风的影响出现在 5 m等深线附近。 辽东湾北部
河口区是沙蜇的可能发生地之一。
通过 4a的调查发现,每年 6 月份辽东湾北部河口近海出现沙蜇幼水母的密集分布区,不同年份在 6 月上
中旬或者下旬在双台子河口近海 5 m等深线两侧水域形成高峰,西北部和东北部的非河口水域沙蜇幼水母的
数量极少。 7 月份,沙蜇在辽东湾北部近海 5 m 等深线两侧水域数量大幅度减少,沙蜇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
深水移动。 8 月中旬,辽东湾北部海域 5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较少,成体沙蜇主要分布在 5 m等深线外偏深水
域,并往往在 10—20m等深线内部分海域出现密集区并形成渔汛。 沙蜇在辽东湾北部近海的分布呈现出密
集区逐步从浅水位移到深水的特征,据此推测沙蜇幼水母至成体阶段可能具有从浅水向深水移动的特性。
9071  6 期       王彬  等: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表 1  2008—2011 年 6 月份沙蜇生存不同渔获密度(个·网-1·h-1)范围的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范围
Table 1  The range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different catch density(ind·net-1·h-1)range of N. nomurai of inshore waters in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of June in 2008—2011
年份
Year
渔获密度>0 Catch density
(生存区) Surviving area
温度 / ℃
Temperature
盐度
Salinity
渔获密度≥100 Catch density
(较密集区)Intensive area
温度 / ℃
Temperature
盐度
Salinity
渔获密度≥300 Catch density
(密集区)High-density area
温度 / ℃
Temperature
盐度
Salinity
渔获密度≥500 Catch density
(中心区)The highest density area
温度 / ℃
Temperature
盐度
Salinity
2008 20—22. 8 30. 0—31. 8 20. 4—22. 7 30—31. 6 20. 4 31. 6 20. 4 31. 6
2009 20. 9—27. 3 28. 5—31. 9 22—22. 1 29. 7—30. 6 — — — —
2010 17. 7—25. 6 28. 2—31. 6 21. 5—24. 4 29. 1—31. 5 23. 4—24. 4 29. 4—29. 9 24. 4 29. 4
2011 19. 9—26. 7 24. 3—29 19. 6—21. 5 24. 7—27. 9 20. 4—21. 5 24. 7—27. 1 20. 4 27. 1
综合 Total 17. 7—27. 3 24. 3—31. 9 19. 6—24. 4 24. 7—31. 6 20. 4—24. 4 24. 7—31. 6 20. 4—24. 4 27. 1—31. 6
3. 2  沙蜇幼水母阶段适宜生存的海水温度盐度及生态类型的探讨
若干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水母种群数量变动有重要的影响[18-19],温度和盐度显著影响到大型水
母幼水母的生长和发育[20-21]。 通过本文的比对,辽东湾近海沙蜇幼水母生存的海水表温范围在 17. 7—27. 3
℃之间,表盐范围在 24. 3—31. 9 之间;将沙蜇分布的密集区(渔获密度≥300 个·网-1·h-1)及中心区(渔获
密度≥500 个·网-1·h-1)的海水表层温度为 20. 4—24. 4 ℃,表层盐度为 24. 7—31. 6。 6 月份辽东湾沙蜇大
部分处于幼水母阶段,根据调查,沙蜇伞弧长从 6 月平均 6—27 cm至 7 月份增长到平均 33—65 cm,生长速度
较快。 辽东湾北部近岸河口区夏初较高的水温,密集的河流带来了大量的有机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
长,为沙蜇幼水母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沙蜇生存的海水温度范围来看,丁峰元[11]报道东海区 6 月份
沙蜇最适宜生存的海水表层温度范围 17—21 ℃,底层温度 15—18 ℃,张芳[16]报道黄东海沙蜇适温范围较
宽,海水表层温度 11. 10—30. 17 ℃,底层温度范围 7. 67—26. 12 ℃。 本文研究辽东湾 6 月份沙蜇幼水母也具
有较宽的栖息温度范围;从沙蜇生存的海水盐度范围来看,丁峰元[11]报道东海区 6 月份沙蜇最适宜生存的海
水表层盐度 28—32,底层盐度 31—32. 5,张芳[16]报道黄东海沙蜇栖息的海水表层盐度范围 27. 32—33. 81,底
层盐度范围 29. 80—34. 21,如果将沙蜇分布的密集区及中心区的海水环境看做沙蜇幼水母适宜生存的环境,
本文研究辽东湾 6 月份沙蜇幼水母的最适宜生存盐度范围的跨度较大,相对低盐的环境沙蜇的渔获密度更
高。 不同海区研究沙蜇生存的适温适盐范围有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沙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态类型及地
理位置的差异可能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同。 李建生[14]报道沙蜇在高速生长期呈现出高温低盐的生态特性,
从辽东湾沙蜇幼水母的调查结果来看,沙蜇幼水母在盐度 30 以下相对低盐区的渔获密度要明显高于 30 以上
的相对高盐区,从渔获密度的空间分布来看,河口近海相对高温低盐水域往往出现沙蜇幼水母渔获的高密集
区。 与成体阶段相比,沙蜇幼水母表现出相对高温低盐的生态特性。
3. 3  沙蜇幼水母至成体阶段移动分布原因的分析
Moon等[22]基于 ROMS 模型进行了质点追踪实验,认为风和海流可能对沙蜇在黄、东海及日本海的移动
分布起重要作用。 但仅考虑到辽东湾北部近海区域海流和风的影响,并不能完全解释辽东湾沙蜇自幼水母至
成体阶段从浅水向深水移动的趋势。 因为同属一片海域的海蜇的幼水母阶段主要在 5 m等深线内密集,成体
阶段并未在海流或者风的作用下离开幼水母阶段的密集分布区,部分年份海蜇幼水母阶段至成体水母阶段受
到海流的影响也有从西向东移动的趋势,并且大北风有可能导致海蜇分布密集区向深水区扩散。 但近几年的
调查发现海蜇成体阶段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部近海 5 m等深线两侧水域,比幼水母阶段略向深水扩散[23],并
且 5m等深线以内仍然是海蜇分布的最集中分布区,并不移动到 10 m等深线外偏深的水域,因此沙蜇向偏深
水域移动推测可能还有其它的原因。 从成体沙蜇的生态属性考虑,成体沙蜇的生态属性为低温高盐[5,11],从
6 月到 7 月是辽东湾北部近海的水温不断上升的时期,近岸海区水温上升较快,海水盐度低于深水区。 7 月份
辽东湾北部近海海域逐渐升高的水温和偏低的盐度很可能不利于成体沙蜇的生存,因此具有一定游泳能力的
成体沙蜇从浅海河口的高温低盐水域游向更加适宜生存的深水低温高盐水域。 从沙蜇生存空间的角度考虑,
0171   生  态  学  报      33 卷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随着浅海河口近海较多的沙蜇幼水母不断生长,需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深水环境则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因此沙蜇随着个体增大向深水区移动;并且 7 月份辽东湾辽东湾北部近岸以沙蜇和海蜇为主的大型水母均逐
渐进入成体阶段,成体水母需要摄食更多的浮游动物,对浮游动物有巨大的潜在消耗[16]。 当水母大量生长
时,同海域中浮游动物短时间内降至很低甚至为零[24],大型水母的高密集区往往分布在浮游动物高密集区的
边缘或者相邻地带[12-13]。 较多的成体沙蜇和成体海蜇可能会对辽东湾北部近海浮游动物和生产力形成较大
的潜在压力,并且产生饵料的竞争,使沙蜇在辽东湾近岸河口浅海的生存压力增大,也促使了具有较强游泳能
力的成体沙蜇向深水区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 因此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也有可能是促使沙蜇向深水移动的
因素之一。 因此沙蜇幼水母至成体阶段的分布移动,分析是受到了沙蜇生态习性和生存环境的综合影响。
由于受到调查时间段和范围的限制,本文着重研究了沙蜇 5 月末至 7 月下旬在辽东湾北部近海的分布特
征,沙蜇的自然生态习性还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
References:
[ 1 ]  Kishinouye K. Echizen kurage (Nemopilema nomurai) . Dobutsugaku Zasshi, 1922, 34: 343-346
[ 2 ]   Omori M, Kitamura M. Taxonamic review of three Japanese species of edible jellyfish (Scyphozoa: Phizostomeae) . Plankton Biology and Ecology,
2004, 51(1): 36-51.
[ 3 ]   Kawahara M, Uye S, Kohzoh O, Hitoshi I. Unusual population explosion of the giant jellyfish Nemopilema nomurai (Scyphozoa. Rhizostomeae) in
East Asian waters.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006, 307: 161-173.
[ 4 ]   Cheng J H, Li S F, Ding F Y, Yan L P.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Jellyfish blooms and its cause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2004, 19(5): 10-12.
[ 5 ]   Cheng J H, Ding F Y, Li S F, Yan L P, Ling J Z, Li J S, Liu Y. A study on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macro-jellyfish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East China Sea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3): 440-445.
[ 6 ]   Uye S. Blooms of the giant jellyfish Nemopilema nomurai: a threat to the fisheries sustain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arginal Seas. P1ankton and
Benthos Research, 2008, 3(Suppl): 125-131.
[ 7 ]   Yoon W D, Yang J Y, Shim M B, Kang H K. Physical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giant jellyfish Nemopilema nomurai (Scyphozoa:
Rhizostomeae) around Jeju Island, Korea.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08, 30(3): 251-260.
[ 8 ]   Uye S. Human forcing of the copepod-fish-jellyfish triangular trophic relationship. Hydrobiologia, 2010, 666(1): 71-83.
[ 9 ]   Ding F Y, Cheng J H. The analysis on fish stock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large jellyfish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East
China Sea region. Marine Fisheries, 2005, 27(2): 120-128.
[10]   Yan L P, Li S F, Ding F Y. The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dynamics of macro-jellyfish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isher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Marine Fisheries, 2004, 26(1): 9-12.
[11]   Ding F Y, Cheng J H.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Stomolophus meleagris in the East China Sea Region. Journal of Fisheries Sciences of China, 2007,
14(1): 83-89.
[12]   Li H Y, Li J S, Ding F Y, Cheng J H.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mopilema nomurai (Scyphozoa: Rhizostomeae) and zooplankton in East
China Se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7, 26(12): 1974-1980.
[13]   Wang B, Dong J, Liu C Y, Sun M, Yu X G, Liu X Z, Li Y P, Li P J. Distribution of giant jellyfish and major zooplankton in Jellyfish release
area of Liaodong Bay, Bohai Sea in early summer. Progress in Fisheries Science, 2010, 31(5): 83-90.
[14]   Li J S, Ling J Z, Cheng J H, Li H Y. Analysis on the resources of Stomolophus meleagri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east China Sea in summer and
autumn of 2008. Marine fisheries, 2009, 31(4): 444-449.
[15]   Sun M, Ding J, Zhao Y, Fu Z L.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advanced metephyrae of Nemopilema nomurai and Rhopilema esculentum.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10, 31(1): 48-53.
[16]   Zhang F. Zooplanktivorous Gelatinous Taxa: Medusa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7]   Wu G, Wang X H, Liu H K.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shallow water area at Liaodong Bay-head.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1991, 10
(5): 8-13.
[18]   Purcell J E, White J R, Nemazie D A, Wright D A.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ood effects on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
scyphozoan Chrysaora quinquecirrha.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9, 180: 187-196.
[19]   Purcell J E. Climate effects on formation of jellyfish and ctenophore blooms.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1171  6 期       王彬  等: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2005, 85(3): 461-476.
[20]   Lu N, Liu C Y, Guo P. Effect of sanility on larve of eedble medusae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and a
review on the cause of jellyfish resources falling greatly in Liaodong bay.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9, 9(4): 304-309.
[21]   Huang M X, Wang Y S, Sun Z.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phyrae of the jellyfish (R. esculenta
K. ) .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87, 6(2): 105-110.
[22]   Moon J H, Pang C L, Yang Y Y, Yoon W D. Behavior of the giant jellyfish Nemopilema nomurai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East / Japan Sea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5: A numerical model approach using a particle-tracking experiment.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010, 80(1 / 2): 101-114.
[23]   Wang B, Dong J, Wang W B, Li Y L, Li Y P, Liu X Z, Fu J.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giant jellyfish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in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Region.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12, 43(3):568-578.
[24]   Greve W. The 1989 german bight invasion of Muggiaea atlatuica.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1994, 51(4): 355-358.
参考文献:
[ 4 ]  程家骅, 李圣法, 丁峰元, 严利平. 东、黄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及其可能成因浅析. 现代渔业信息, 2004, 19(5): 10-12.
[ 5 ]   程家骅, 丁峰元, 李圣法, 凌建忠, 李建生, 刘勇. 东海区大型水母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温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报, 2005, 25
(3): 440-445.
[ 9 ]   丁峰元, 程家骅. 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 海洋渔业, 2005, 27(2): 120-128.
[10]   严利平, 李圣法, 丁峰元. 东海、黄海大型水母类资源动态及其与渔业关系的初探. 海洋渔业, 2004, 26(1): 9-12.
[11]   丁峰元, 程家骅. 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14(1): 83-89.
[12]   李惠玉, 李建生, 丁峰元, 程家骅. 东海区沙海蜇与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07, 26(12): 1974-1980.
[13]   王彬,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于旭光, 刘修泽, 李轶平, 李培军. 夏初辽东湾海蜇放流区大型水母和主要浮游动物.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31(5): 83-90.
[14]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李惠玉. 2008 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海洋渔业, 2009, 31(4): 444-449.
[15]   孙明, 董婧, 赵云, 付志璐. 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的形态学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31(1): 48-53.
[16]   张芳. 黄东海胶质浮游动物水母类研究 [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17]   吴冠, 王锡侯, 刘恒魁. 辽东湾顶浅海区海流分布特征. 海洋通报, 1991, 10(5): 8-13.
[20]   鲁男, 刘春洋, 郭平. 盐度对海蜇各发育阶段幼体的影响———兼论辽东湾海蜇资源锐减的原因. 生态学报, 1989, 9(4): 304-309.
[21]   黄鸣夏, 王永顺, 孙忠. 温度和盐度对海蜇碟状体生长及发育的影响.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7, 6(2): 105-110.
[23]   王彬,董婧,王文波,李玉龙,李轶平,刘修泽,付杰. 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数量分布和温度盐度特征. 海洋与湖沼,2012,43(3):
568-578.
2171   生  态  学  报      3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