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Regeneration System and Ploidy Identification of Plantlets for Endosperm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盾叶薯蓣胚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



全 文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2, 47 (6): 654–660, www.chinbullbotany.com
doi: 10.3724/SP.J.1259.2012.00654
——————————————————
收稿日期: 2012-03-23; 接受日期: 2012-07-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274019)和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No.114200510013)
* 通讯作者。E-mail: limingjun2002@263.net
盾叶薯蓣胚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
李明军1, 2*, 郭婧1, 李翔1, 李纪强1, 王医鹏1, 张晓丽1, 2, 刘永康3
1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乡 453007; 2河南省高校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乡 453007
3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温县 454881
摘要 以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的胚乳为外植体, 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胚乳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
生的影响, 并鉴定了再生植株。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MS+2.0 mg·L–12,4-D+0.5 mg·L–16-BA, 不定
芽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 mg·L–1NAA, 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3 mg·L–1NAA; 再生植株炼苗
移栽后, 成活率可达80%; 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腋芽生长点进行染色体制片观察, 发现染色体数目为20的细胞占观察细胞总
数的10%, 染色体数目为21–29的细胞占16%, 染色体数为30的细胞占74%; 获得了三倍体植株。
关键词 染色体鉴定, 盾叶薯蓣, 胚乳培养, 再生植株, 三倍体
李明军, 郭婧, 李翔, 李纪强, 王医鹏, 张晓丽, 刘永康 (2012). 盾叶薯蓣胚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 植物
学报 47, 654–660.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是薯蓣科薯
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 又名黄姜, 主要分布在湖
北、陕西、河南、四川和甘肃等省。它是薯蓣科植物
中薯蓣皂素含量最高的一种, 其根茎的薯蓣皂素含量
高达16.5%(秦松云等, 2004), 是用来提取薯蓣皂素
的重要原料, 具有较高的药用和化工价值。因此, 盾
叶薯蓣在医药界有“药用黄金”的美称。
由于盾叶薯蓣经济价值高, 其市场需求量日益增
加,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计划性采挖, 造成野生盾叶薯
蓣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开始
对盾叶薯蓣进行人工栽培, 但在生产中存在产量不
高、皂素含量低、适应性不强以及易受病害危害等问
题(赵猛和朱洪梅, 2009)。因此, 尽快培育高产、优质、
抗逆的新品种是盾叶薯蓣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
要问题。
多倍体育种是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含
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是因为多倍体植株具有营养器
官巨大、抗逆性强以及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性(杜艳
伟等, 2011)。这在连翘(Forsythia suspense)、铁皮
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罗汉果(Siraitia gros-
venorii)等多种药用植物中均已得到证实(周玉丽等,
2011; 詹忠根和徐程, 2011; 闫海峰等, 2011)。目前,
关于盾叶薯蓣多倍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倍体方面。
研究表明, 四倍体较二倍体盾叶薯蓣植株高、生长势
强(朱艳等, 2010)、块茎中皂素含量高(周媛等, 2005),
且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病和耐低温等特性(谢彩侠等,
2010)。胚乳培养是获得三倍体植株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为胚乳培养可直接获得三倍体, 它不仅具有多倍体
植株所具有的优良性状, 而且还因其减数分裂行为异
常而多败育, 降低了植物的生殖能耗, 有利于营养生
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Lewis, 1984)。目前, 有关盾叶
薯蓣胚乳培养的研究较少 , 虽有报道 (郭永兵等 ,
2007), 但并未对其再生植株进行鉴定。本文以盾叶
薯蓣胚乳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利用正交设计
研究了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分化, 建立了三倍体植株再
生技术体系, 并对再生植株的倍性进行了鉴定, 以期
为其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1 植物材料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二
倍体植株的种子采自河南省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种
质资源圃。种子采集的时间为盛花期后14天。
·技术方法·
李明军等: 盾叶薯蓣胚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 655
2 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条件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种子经自来水冲洗20分钟, 然后置于超净工作台上,
用75%无水乙醇浸泡30秒, 再用0.1%HgCl2消毒3分
钟, 然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3–4次。在无菌条件下, 将
灭过菌的种子剥除种皮和胚, 剥离出胚乳。将胚乳接
种在含2.0 mg·L–12,4-D+0.5 mg·L–16-BA的培养基
中。其中MS为基本培养基, 附加3%蔗糖和0.6%冷凝
琼脂, pH值为5.8–6.0, 配制分装后, 于121°C灭菌20
分钟后待用(下同)。在培养室中培养, 观察愈伤组织
的形成。培养室温度为(25±2)°C, 相对湿度为80%–
90%, 光照14 h·d–1, 光照强度2 000 Lx。
2.2 不定芽的分化
将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切成0.5 cm×0.5 cm的小块,
接种在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 采
用L9(34)正交设计 , 添加不同浓度的6-BA、KT和
NAA(表1)。每种培养基8–10瓶, 每瓶接种4块愈伤组
织。每7天观测1次, 共继代培养4次(前2次继代培养
每30天进行1次, 后2次继代培养每60天进行1次)。
180天后统计不定芽的分化率。分化率=(分化出不定
芽的愈伤组织块数/愈伤组织总块数)×100%。
2.3 生根培养
将2–3 cm不定芽切离愈伤组织, 转接在添加不同浓
度(0.1、0.3、0.5、1.0 mg·L–1)NAA的生根培养基
(1/2MS)中。每种培养基8–10瓶, 每瓶接种4株。每7
天观测1次。培养45天后, 统计生根率。生根率=(生
根苗数量/生根培养基中苗的总数)×100%。
2.4 炼苗与移栽
待再生苗长至高4 cm左右且具有发达的根时, 将其
从培养瓶中取出, 用自来水轻轻洗净培养基, 移入蛭
石中, 用塑料杯罩住以保持湿度放入温室。每天用营
养液喷洒, 早晚各1次。20天后, 去掉塑料杯, 移入室
外培养, 统计成活率。成活率=(移栽成活的苗数量/
移栽苗的总数)×100%。
2.5 再生植株的倍性检测
采用李懋学和张杶方(1991)提出的常规染色体鉴定
方法。随机选取二倍体苗5株和胚乳培养再生植株10
株。于上午8:00–10:00取出材料挑取腋芽, 置于0.1%
秋水仙素中, 室温(20–24°C)黑暗下处理4小时后, 放
入现配的卡诺氏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中4°C
固定24小时。接着在1 mol·L–1HCl、60°C恒温条件下
解离7分钟, 水解后的材料经过充分水洗后, 在放大
镜下切取生长点, 移至载玻片上。滴加适量卡宝-品红
染色液染色5分钟, 用解剖针轻轻敲碎, 加盖盖玻片,
对其进行摁压、敲片。于100×油镜下观察, 每株材料
观察10个分裂相良好的分裂细胞。对细胞的染色体数
目及其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 并拍照记录。
3 结果与讨论
3.1 愈伤组织的形成
胚乳在MS+2.0 mg·L–12,4-D+0.5 mg·L–16-BA培养基
中培养60天后, 可诱导形成长势良好的淡黄色疏松
愈伤组织(图1A)。
3.2 不定芽的分化
将淡黄色疏松的愈伤组织转入表1所示的9种培养基
中培养30天后, 在1–8号分化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都
迅速增殖, 其体积是原来的3–4倍, 愈伤组织均由原
来的黄色变为淡黄绿色, 表面有少量突起, 而在9号
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呈现出黄褐色, 逐渐死亡。将
1–8号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
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 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不断加


表1 盾叶薯蓣胚乳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L9 (34)实验
Table 1 Orthogonal test L9 (34) for adventitious bud differ-
entiation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endosperm callus
Plant growth regulator (mg·L–1) Treat-
ments 6-BA NAA KT
Rate of adventi-
tious bud dif-
ferentiation (%)
1 2.0 0.1 0 62.50
2 2.0 0.2 0.2 42.86
3 2.0 0.4 0.5 12.50
4 2.5 0.1 0.2 29.41
5 2.5 0.2 0.5 16.67
6 2.5 0.4 0 55.56
7 3.0 0.1 0.5 5.56
8 3.0 0.2 0 0
9 3.0 0.4 0.2 0
656 植物学报 47(6) 2012



图1 盾叶薯蓣胚乳培养再生及二倍体与三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的观察
(A) 愈伤组织; (B) 不定芽的形成; (C) 不定芽的生根; (D) 移栽的试管苗; (E) 二倍体植株染色体数(2n=20); (F) 三倍体植株染色体
数(2n=30)。Bar=10 µm

Figure 1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endosperm culture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and observation of chromosome number in
diploid and triploid plantlets
(A) Callus; (B) Formation of adventitious buds; (C) Rooting of adventitious buds; (D) Transplanted plantlet; (E) The chromosome
number in diploid plantlet (2n=20); (F) The chromosome number in triploid plantlet (2n=30). Bar=10 µm


强, 每个处理的愈伤组织在颜色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加
深。其中1号和6号处理的愈伤组织颜色由淡绿色变成
绿色或深绿色, 结构变得致密、坚硬, 并逐渐分化形
成绿色的芽点。经过4次继代培养(共180天)后, 结果
如表1所示。当2.0 mg·L–16-BA与0.1 mg·L–1NAA组合
时, 分化率最高(62.50%), 且形成较多的不定芽(图
1B); 其次是2.5 mg·L–16-BA与0.4 mg·L–1NAA的组
合, 分化率为55.56%; 而6-BA浓度为3.0 mg·L–1时的
组合, 分化率均最低, 在8号和9号处理中, 分化率为
0, 且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逐渐褐化、死亡。比较
1–6号处理发现, 培养基中不添加KT或添加少量KT
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 ; 当KT浓度较高时 (0.5
mg·L–1), 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均有所降低。
胚乳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结果的直观分析结果
见表2。极差(R)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的影响程度, 极
差大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大。由表2可以看出,
对于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芽, 各因素的影响力大小
顺序为6-BA>KT>NAA, 进而筛选出各影响因素的最
适浓度: 6-BA为2.0 mg·L–1, KT为0 mg·L–1, NAA为0.1
mg·L–1。最终确定盾叶薯蓣胚乳愈伤组织最适宜的分
李明军等: 盾叶薯蓣胚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 657
表2 盾叶薯蓣胚乳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实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Table 2 Visual analysis of the orthogonal test for the dif-
ferentiation rates of adventitious buds from Dioscorea zingi-
berensis endosperm callus
Rate of adventitious bud differentiation (%) Factors
X 1 X 2 X 3 R
6-BA
NAA
KT
39.29
32.49
39.35
33.88
19.84
24.09
1.85
22.69
11.58
37.44
12.65
27.77
X i: 各因素同一水平下不定芽分化率的平均数; R: 各因素内
各水平之间的极差值
X i: Average value of adventitious bud differentiation rates at
the same level for each factor; R: Rang value among levels
within factor


化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 mg·L–1NAA。
3.3 生根培养
盾叶薯蓣的不定芽培养10天左右, 出现白色根点, 15
天后有明显的根长出且叶片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多(图
1C)。45天后的观察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生根率、根数和根长均随NAA浓度
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但其最高值出现的
NAA浓度不同。NAA浓度在0.3 mg·L–1时生根率和根
数达到最大值, 且根数与其它浓度相比具有显著性
差异; NAA浓度在0.5 mg·L–1时根长达到最大值, 但
与0.3 mg·L–1时的根长没有显著差异。可见, 适宜盾
叶薯蓣不定芽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3 mg·L–1
NAA。
3.4 炼苗与移栽
移栽入蛭石的再生苗, 14天后新叶开始萌发, 28天后
根和枝条明显伸长, 叶片展开且数量增多, 再生苗生
长健壮、叶色浓绿(图1D)。移栽成活率可达80%。
3.5 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检测
由表4可知, 盾叶薯蓣二倍体苗染色体数均为20(图
1E); 胚乳培养再生植株染色体数在20–30之间, 其
中有少量染色体数目为20(2n=2x=20)的细胞, 占观
察细胞总数的10%, 染色体数目在21–29的细胞占观
察细胞总数的16%, 染色体数为30(2n=3x=30)的细
胞(图1F)占观察细胞总数的74%。这说明在所有观察
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30的三倍体细胞占绝大多数。进
一步对胚乳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单独进
行统计发现, 10株中有4株观测的所有细胞染色体数
均为30, 确定为三倍体; 1株观测的所有细胞染色体
数均为20, 确定为二倍体; 5株观测的细胞染色体数
为21–30, 确定为混倍体, 且每株染色体数为30的细
胞分别占观测细胞总数的50%、60%、70%、80%、
80%。可见, 这些混倍体中染色体数为30的三倍体细
胞所占比例较大。
3.6 讨论
盾叶薯蓣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植物, 其主要的经济价值
在于根茎中含有丰富的薯蓣皂苷元。而多倍体一般具
有根茎叶的巨大性, 这也正是药用植物主要的收获部
位。因此, 开展多倍体育种对于培育优质、高产、抗
逆的盾叶薯蓣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工诱导多倍
体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
法三种。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化学方法, 即利用秋
水仙素、生物碱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剂处理正在分裂的
细胞, 从而诱导染色体加倍。目前获得盾叶薯蓣多倍
体植株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方法, 基本上都是由秋水仙
素诱导的, 主要有2条途径: 一是将外植体浸泡在秋
水仙素中(李涵等, 2004; 赵猛等, 2007; Huang et al.,
2008; 谢彩侠等, 2010); 二是将秋水仙素添加在培
养基中(李运合等, 2005)。获得盾叶薯蓣多倍体植株
的另一种方法为生物学方法, 即胚乳培养。虽然已有
采用该法获得再生植株的报道(郭永兵等, 2007), 但
并未对其倍性进行鉴定。本研究不仅利用胚乳培养获
得了盾叶薯蓣再生植株, 而且通过染色体制片方法,
对其倍性进行了鉴定, 获得了三倍体植株; 并进一步
建立了三倍体再生植株的快繁技术体系(另文发表),
为盾叶薯蓣三倍体新品种的选育及规模化生产奠定
了技术基础。
盾叶薯蓣外植体的倍性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有重
要的影响。二倍体盾叶薯蓣诱导的愈伤组织可以在较
短的时间内分化出不定芽, 如刘贵周和谢世清(2005)
将二倍体盾叶薯蓣茎段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接种在分
化培养基中, 15天后愈伤组织上长出芽点, 30天后芽
逐渐增多, 形成无根苗。李琼等(2010)利用二倍体盾
叶薯蓣茎尖愈伤组织, 在分化培养基中培养7天就能
形成芽点, 21天就能分化形成不定芽。本研究发现,
由三倍体盾叶薯蓣胚乳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
658 植物学报 47(6) 2012
表3 不同浓度NAA对盾叶薯蓣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inducing root formation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regenerated plantlets
NAA (mg·L–1) Number of explants Rate of rooting (%) Number of root (per shoot) Length of root (cm)
0.1 39 53.85 9.00±2.65b 1.70±0.10b
0.3 40 90.00 28.67±6.51a 1.93±0.15a
0.5 28 57.14 13.67±4.04b 2.07±0.15a
1.0 36 50.00 11.33±4.16b 1.27±0.06c
表中数字右上角字母表示邓肯式多重分析结果, 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The letters in superscript indicate the results of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The same letter mea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表4 盾叶薯蓣二倍体和胚乳培养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chromosome number between the diploid plantlets and regenerated plantlets from endosperm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Plant type Number of
plantlets
Number of chromo-
somes
Number of mitotic meta-
phase cells
Percentage of mitotic-
metaphase cell (%)
Diploid plantlets 5 20 50 100
20 10 10
21–25 4 4
26–29 12 12
Regenerated plantlets from en-
dosperm
10
30 74 74


芽需要较长的时间, 即需要在分化培养基上继代4次
(180天)才能使愈伤组织的质量得到改善, 使细胞具
有较强的分化能力, 最终形成不定芽。可见, 对于同
一种植物, 不同倍性的外植体其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
定芽的时间是不同的, 倍性越高, 所需的时间就越
长。
相较二倍体器官愈伤组织, 胚乳愈伤组织通常表
现出较低的分化率。米佳丽等(2011)的研究表明, 宁
杞3号枸杞(Lycium barbarum)胚乳愈伤组织在分化
培养基上可诱导出不定芽, 分化率最高仅为10.7%。
而二倍体枸杞茎尖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则为80%, 叶片
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则高达100%(王芳等, 2004)。在本
研究中发现盾叶薯蓣胚乳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为
62.50%, 而二倍体盾叶薯蓣茎尖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则高达90%, 茎段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可达95%(周雄
祥和肖建州, 2010)。可见, 胚乳愈伤组织是较难分化
的一种外植体类型,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染色体的倍性
有关。要想进一步提高其分化率还需要对其分化机理
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进行深入研究。
盾叶薯蓣的倍性影响不定芽的生根。多数情况下
单独使用生长素就能诱导生根, 且倍性越低, 需要的
生长素浓度就越低, 根越容易形成。陈永勤等(2004)
在MS培养基中就能诱导二倍体盾叶薯蓣不定芽生根,
生根率达到100%。本研究发现, 盾叶薯蓣三倍体不
定芽需要在添加0.3 mg·L–1NAA的1/2MS培养基中才
能诱导生根, 生根率为90%。赵猛等(2007)研究发现,
盾叶薯蓣四倍体不定芽的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
+0.6 mg·L–1NAA+0.1 mg·L–16-BA, 生根率为97%。
与二倍体和三倍体不定芽相比, 四倍体不定芽生根不
仅需要较高浓度的NAA, 而且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细
胞分裂素。可见, 不同倍性的盾叶薯蓣不定芽对生根
的条件要求不同, 这可能与其体内的激素水平不同有
关。
以试管苗腋芽生长点为染色体制片材料, 具有容
易获得、数量多、预处理简单以及染色体数目不易变
异等特点。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甜瓜
(Cucumis melo)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中均采用了这
种方法(李先平等, 2002; 易鼎杰和梁国鲁, 2010), 并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本研究也采用该方法对盾叶
薯蓣胚乳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 获得了
类似的实验效果。
胚乳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多数为三倍体, 部分为
混倍体, 少数为二倍体。吴清等(2002)在对红杨桃
(Averrhoa carambola)胚乳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
李明军等: 盾叶薯蓣胚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倍性鉴定 659
鉴定时发现, 具有三倍体染色体数目的细胞较多(达
73.7%), 而出现非整倍体和二倍体细胞的现象较少。
同样在对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和番木瓜(Carica
papaya)胚乳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鉴定时也发现
了类似的结果(Chaturvedi et al., 2003; Sun et al.,
2011)。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对胚乳培
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计数, 发现有的再生植
株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30, 有的再生植株所有
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20, 还有的再生植株细胞染色
体数目在21–30之间。这说明胚乳培养获得的再生植
株有三倍体、二倍体和混倍体。对观测的混倍体植株
所有细胞染色体数进行分析, 发现染色体数为30的
细胞占绝大多数。胚乳细胞是三倍体细胞, 胚乳培养
获得的再生植株应该是三倍体再生植株, 但为什么会
出现二倍体和混倍体呢?究其原因, 可能是在挑取早
期的胚乳时, 混入了胚或部分表皮和子叶的细胞, 或
可能是核型胚乳在游离核发育时期出现无丝分裂、核
融合或有丝分裂异常等现象所造成的(朱登云和李浚
明, 1996)。此外, 胚乳的自然状态、培养基中植物生
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水平 (Thomas and Chaturvedi,
2008)以及继代培养时间的长度、光照、温度及pH值
等也是导致胚乳培养再生植株染色体数不稳定的原
因(吴清等, 2002)。因此, 在胚乳培养中, 要想提高三
倍体植株的得率必须在取材时减少二倍体器官的混
入, 或采用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胚乳培养,
以避免核型胚乳在游离核发育时期出现不正常的细
胞分裂。由此可见, 通过胚乳培养进行三倍体育种时,
对获得的再生植株必须首先对其倍性进行鉴定。
参考文献
陈永勤, 樊晋宇, 易飞, 傅运生, 罗忠训 (2004). 盾叶薯蓣成
熟叶片植株再生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9, 129–132.
杜艳伟, 阎晓光, 赵晋锋 (2011).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
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1, 249–253.
郭永兵, 江道菊, 李特林 (2007). 盾叶薯蓣胚乳的组织培养.
北方园艺 (10), 175–177.
李涵, 吴福川, 郑思乡 (2004).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及四倍体
诱导技术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3), 33–35.
李懋学, 张杶方 (1991). 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 哈尔滨: 东北
林业大学出版社. pp. 6–48.
李琼, 李静, 姜玲, 胡建斌 (2010). 盾叶薯蓣愈伤组织的诱导
及芽分化与增殖. 贵州农业科学 38(7), 15–17.
李先平, 隋启君, 赵志坚 (2002). 通过匍匐茎尖检查马铃薯
染色体的方法. 中国马铃薯 16, 356–357.
李运合, 胡春根, 姚家玲, 张友德 (2005). 盾叶薯蓣四倍体诱
导的研究. 中草药 36, 434–438.
刘贵周, 谢世清 (2005). 盾叶薯蓣良种离体快繁关键技术研
究. 中国种业 (6), 36–37.
米佳丽, 曹有龙, 王俊 (2011). 五种枸杞植物胚乳培养三倍
体的诱导研究. 北方园艺 (9), 141–144.
秦松云, 丁季春, 舒抒, 余再柏, 李泉森 (2004). 中国盾叶薯
蓣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 263–265.
王芳, 丁燕红, 田玉秀, 文峰, 武斌 (2004). 新疆野生枸杞愈
伤组织分化及植株再生.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7(4), 19–22.
吴清, 闫勇, 梁国鲁 (2002). 红杨桃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和
三倍体植株再生. 热带作物学报 23(2), 54–57.
谢彩侠, 史会齐, 高山林, 胡亚楠, 白雨, 白雁 (2010). 盾叶
薯蓣四倍体株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有效成分分析. 时珍国医
国药 21, 352–353.
闫海峰, 黄夕洋, 梁萍, 蒋水元, 李锋, 李虹, 李志刚 (2011).
二倍体与多倍体罗汉果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 广西科学
18, 177–180, 184.
易鼎杰, 梁国鲁 (2010). 甜瓜嫩芽叶尖的染色体计数新方法
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3), 67–69.
詹忠根, 徐程 (2011). 秋水仙素诱导铁皮石斛多倍体研究. 浙
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8, 321–325.
赵猛, 徐增莱, 夏冰, 王琼, 史云云, 贾成森 (2007). 四倍体
盾叶薯蓣实生苗的诱导及快速繁殖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
35, 10699–10701.
赵猛, 朱洪梅 (2009). 盾叶薯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陕西农业
科学 55, 71–74.
周雄祥, 肖建洲 (2010).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长江蔬
菜 (4), 8–10.
周玉丽, 任士福, 张成合 (2011). 连翘多倍体诱导与鉴定. 河
北农业大学学报 34, 73–77.
周媛, 胡春根, 时光, 姚家玲 (2005). 四倍体盾叶薯蓣生物学
特性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23, 358–362.
朱登云, 李浚明 (1996). 被子植物胚乳培养研究的历史与现
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4, 205–216.
朱艳, 徐增莱, 汪琼, 赵猛 (2010). 不同倍性盾叶薯蓣营养器
官解剖结构比较. 亚热带植物科学 39, 34–39.
Lewis WH (鲍文奎等译) (1984). 多倍体在植物和动物中的地
位.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pp. 293–294.
Chaturvedi R, Razdan MK, Bhojwani SS (2003). An
660 植物学报 47(6) 2012
efficient protocol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iploid plants from
endosperm callus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J
Plant Physiol 160, 557–564.
Huang HP, Gao SL, Chen LL, Jiao XK (2008). In vitro in-
d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utotetraploids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In Vitro Cell Dev Biol-Plant 44, 448–455.
Sun DQ, Lu XH, Liang GL, Guo QG, Mo YW, Xie JH
(2011). Production of triploid plants of papaya by en-
dosperm culture.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 104, 23–29.
Thomas TD, Chaturvedi R (2008). Endosperm culture: a
novel method for triploid plant production.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 93, 1–14.

A Regeneration System and Ploidy Identification of Plantlets for
Endosperm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Mingjun Li1, 2*, Jing Guo1, Xiang Li1, Jiqiang Li1, Yipeng Wang1, Xiaoli Zhang1, 2, Yongkang Liu3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2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Nurs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Crude Drugs, University of Henan Province, Xinxiang 453007, China
3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nxian 454881, China
Abstract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variou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inducing endosperm callu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using the endosperm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as explants and identified the ploidy of plantlets. The optimal medium for
inducing callus, adventitious bud differentiation and root formation was MS+2.0 mg·L–12,4-D+0.5 mg·L–16-BA, MS+2.0
mg·L–16-BA+0.1 mg·L–1NAA and 1/2MS+0.3 mg·L–1NAA, respectively. On observing the growth points of axillary buds in
regenerated plants by chromosome slice production techniques, 10%, 16% and 74% of total observed cells had 20,
21–29 and 30 chromosomes, respectively. We obtained triploid plantlets.
Key words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endosperm culture, regenerated plantlet, triploid
plantlet
Li MJ, Guo J, Li X, Li JQ, Wang YP, Zhang XL, Liu YK (2012). A regeneration system and ploidy identification of
plantlets for endosperm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in Bull Bot 47, 654–660.
———————————————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imingjun2002@263.net
(责任编辑: 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