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RADIATION TRANSMISSION ON CROP YIELD AND QUALITY

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全 文 : / 峨
第 17卷 第 1期
1 99 7年 1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0L0GICA SINICA
7
Vo1.17,No.1
JBn.. 1997
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
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卢 琦 阳含熙。、/慈龙骏 ,=4-A肇华 吴运英 导元书
— 一 y
一 f 7
f 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100091) (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景.104884)
抽蔓 农恫问作系统中泡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干粒重-对其它产量组分影响不大。小麦产量的变
化趋势为:距讨行越近,产量越低}与对照相比t 5 m处减产 8.1 ,2.0 m处减产 3.7 t讨行处减产
15.6 }在严重遮荫期,当 PAR减少率大于 17 O 和4.0 时,分别开始影响小麦产量和干粒重。泡恫
对小麦产量时显著彩响范围在距讨行 5 m以冉,对干粒重的显著影响范围则延伸到距讨行 10 m以内一农
恫间怍不同结构对夏作物(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密度越大(5m×10m、5 m×15m),距树行不同位置
的产量变化幅度毽小,田问的相对产量较低{密度盎小(5 m×20 m、5 m×90 m、5 mX40 m t形成的增 ’
产带和减产带越明显{5m×80m的棒行距增产带占带宽的49%,而 9m×9om、5reX40m的增产带占
带宽的 6o%~8o%。秋作物产量随同作年数的增加而下降;特别是问怍 6 a 后F减产幅度达 l0 以上
(玉米 11%~28 ,棉花 21 ~99%)。农桐间作的小麦品质各项指标变化的总趋势是蛋白质和粗脂肪古
量明显提高,淀粉古量下降,灰分古量略有提高。问作以后玉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干粒重,粗脂肪和
淀粉古量的提高,灰分和粗皇千维的降低i薛的趋势是产量大幅度降低-品质散量性提高.间怍后棉花纤维
品质中细度有所降低,其它品质特性稍有增强,总体品质大致与对照地持平.
光台有效辐射,农作物,产量,品质.
一 忖 、
RADIAT10N TRANSM ISS10N 0N
CROP YIELD AND QUALITY
Lu Qi Yang Hanxi。 Ci I.ongjun’ Zhu Zhaohua’ Wu Yunying Jing Yuanshu
( Researchhstir te of 唧t Chinese 础 ofF~estry,Beljing,China,100091) ( Chi~stNationalMAB
C~ milCee.Bei~ng,C ,100864) f RLU,SiIsotCaIlege,Cranf~tdUniversity·BedfordMK 45 4DT,England)
(‘Department AppliedMeteorology-NanjingMeteorologicedColege—Nan~ng·China,210044)
. 本研究由英国海外发展局(【)D )‘林业与农用林业战略研究》项目提供部分野外观测设备和资助。博士学位论文
(农林间作系统辐射传输的动态仿真模型}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1998—11—87,修改稿收到日期:1996—08—8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卢 琦等 :农桐同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7
Alrstraet The arrangement form of trees in agrisilvicultural system is defined by varied tree
spacing as inteecropping,alley cropping and hedgerow.Shading each other among trees and
between rows alters distinctly with the age.spacing and biological periodism of trees and sea
son change al year round.RTS and PAR variances throughout the year can be roughly divid—
ed into thre periods of no-shading effect(RTS over 8O ),light—shading effect(RTS be-
twen 40Vo and 8O )and thick—shading effect(RTS below 40 ),and three belts between
rows during thick—shading period are defined as slight shading (PAR over 90 ,10~ 2O m
space fromtre row),interm ediate shading(PAR amorlg 6O ~90%,5m~10m spacefrom
row)and dense sha ding (PAR below 60 ,0 m~ 5 m space under tree crown ). In thick—
shading effect period,wheat yield in the 0 m~5 m zone from row and 1000一grain weight in
the 0 m~ 10 m zone from row wil be affected remarkably if PAR reduction ratio is more than
17.0 and 4.0 ,respectively;the yield of autumn crop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inter—
cropped tre age,especially after six—year intercropping,maize yield is decreased by l1 ~
28 and cot ton by 21 ~ 33 .
General change trend of wheat quality in many indexes is that the content of protein and
fat is increased notably,ash content increased slightly and amylase content decreased.Maize
quality is improved insignificantly.Cotton qualities including fibre intensity,fibre length and
mature coeficient are commensurate with the contro1.
Key words: AgrisilvicuItural system ,radiation transmission (RTS),Photosytheticaly
active radiation(PAR),crop yield and quality
农林间作是把农作物与林木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种植于同一土地单元,从而形成长期
共生、互助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按间作树种、农作物种类、排列方式及经营目的之异同
可以划分出多种组合类型;其中农桐间作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类型之
一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农桐间作不仅产品更加多样化,而且有难以估量的间接效益;
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珊实意义。
桐麦间作,构成了桐麦双层受光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又因
泡桐树冠遮荫.对小麦的光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农桐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
— — 光合有效辐射(PAR)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林下辐射传输 PAR 和间作小麦产量的
影响,以探讨农桐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
1 小麦品质研究评述 ’
迄今为止,各国农业科学家围绕着如何提高小麦品质的研究工作已开展 100多年 大
量研究结果业 已证明.小麦籽粒品质不仅受基因型控制,还同时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于
小麦_品质生态的研究,国际上始于 1914年 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开
展了较长期深入的研究“ 。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 1951年,庄巧生率先研究并论述了小麦
品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0 ;80年代中期,北京、河南、河北、陕西、新疆、江苏、山西等省
市相继开展小麦品质生态研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0
1.1 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综合影响 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在评价小麦品质时,常以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态 学 报 17卷
白质含量高低作为重要指标。小麦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众多研究表明 ,环境因素对小
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同一品种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小麦籽粒蛋白
质含量可以相差两倍多 ;环境对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影响比遗传变异的影响大 5 6倍 ;
环境间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变异是品种间变异的l9倍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依赖生长条
件的程度比依赖品种的程度高 4倍以上 。在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总变异中,5 属遗传变
异;同一品种的小麦,困环境条件不同,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为8 ~l8 。
Lawrence曾观察到.育种家早期培育的赖氨酸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往往在不同地点
或不同年份种植后,赖氨酸含量有所下降,说明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Fowler的研究
发现,环境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直接影响是通过一种基质诱导相对稳定的酶——调节植物
氨吸收的硝酸还原酶而起作用 。
1.2 光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光照辐射强度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呈负相关 。
Benzian的结论是 :光照辐射强度每增加 10 J/m2·d,籽粒含 N量下降0.03 。据 Par—
tridge报道 ,光强为l0.47 J/cm 的小麦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20.93 J/cm 。Sofield等人
认为0 ,减少籽粒发育期的光强度可使籽粒氮紊积累增多}而 Kontturi则得出了相反的结
论 “] 他发现在800×10 ~1000×10 J/m 光照辐射强度下,小麦从出苗到抽穗阶段,光
照强度越大,籽粒蛋白质含量越高;原因是高辐射强度能促使小麦吸收多量的氮素 由于
二者所针对的生育阶段不同,因此缺乏可比性。
一 般认为,抽穗至乳熟期的日照时数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Fredrik试验证
. 延长抽穗期光周期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长日照处理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平均
值为 22 ,明显高于短日照处理,而其蛋白质中所含的缬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又低于短
日照植株,含有更多的则是盐溶性蛋白质和碱溶性蛋白质。我国的多数研究结论恰恰与此
相反:开花至成熟期总日照时数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 ;光照与蛋白质、赖氨酸、面筋
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一0.856.一0.554和一0.848 张国泰 在分析黑河、西宁、
银川等地光照充足而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的原因时指出.光照有利于叶片光合作用饷增强
和对水分及CO:利用率的提高,更多地形成了碳水化合物。针对这一论点,陈光斗0 持不
同看法,认为小麦乳熟期和腊熟期的充足光照有利于提高小麦品质。由此可见.有关光照
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在籽粒形成阶段,高于常年平均气
温、低于常年降雨量的气候条件均可提高蛋白质含量;这些都体现出气候的综合影响 目
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已开始转向气候条件对小麦加工品质多项指标影响的研究.随着研
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受控人工模拟气候室的逐步采用,预期在理论上会有较大进展。
2 研究地区概况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东南部,地理坐标为:34。39 ~35 10 N,115。44 ~116 ll E,试验
站坐标为:34。57 N,11 5。58 E。海拔高度在38~46m之间,坡降为 1/5000,属黄泛冲积平
原;土类仅有潮土 1个大类,2个土属(潮土和盐化潮土) 56个土种。土壤总体养分水平
可概括为:有机质偏低、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且氮、磷比例失调。
成武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 13.9C;7
月平均气温 27.1 C,1月平均气温一l 2C,≥10C积温达 4624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l】
mm,但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且干、湿季分明;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分别占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朝 卢 琦等: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年的15.5 、59.8 、2O.4 和4.3 。全年日照时数约2377 h,日照百分率为69.8 {年
总辐射量 4.9l×10 J/cm 。作物生长季节,气温≥0℃的日照时数为 2011.3 h,生理辐射
2.12×10 J/cm ,占全年 88 }≥lOc的日照时数可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64 ,生理辐射占
全年的 70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早、夏涝、干热风、霜冻、大风等。
按中国植被区划I2 ,成武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农业生产,
天然植被已荡然无存,现有植物资源多为乡土种和引种栽培的外来种。作物品种主要有小
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谷子、高粱、黄麻、烟叶等;另有枸杞、地黄、白蒺藜、车前
子、生姜、红麻等药用和经济植物。试验地泡桐品种为兰考泡桐(Paulatmia elongata Hu),
1986年栽植,树行南北向{植距分别为 5 m×10 m、5 m×15 m、5 m×20 m、5 m 30 m
和 5m×40m等 5种模式。
3 研究方法
3.1 太阳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测定 采用法国CIMEI El,ECTRONIQUE公司
生产的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系列中的太阳辐射站(Solar Radiation Sta—
tion ENERCO CE 296)测定太阳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用英国 Abingdon Instrument Co.Ltd
生产的光合有效辐射计(PAR DIDCOTDR1 02)测定每天的 PAR累积值 ;用北京师范大学
光电仪器厂研制的光合有效辐射计 FGH一1测定各测点每日整时的瞬时值。
3.2 林木和农作物测定 林木测定每年 2次(5月和 11月),每次逐株测量林木胸径
(DBH)、树高(H)、枝下高(Hs)、冠幅(东、西、南、北 4个方向)和叶面积指数(LAI);定
时测量单株(孤立木)和树行树影随时间变化的运动轨迹。每年首次和最后一次测量时按林
木径阶分布选取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
间作田农作物测定是在每个仪器定位点分别选取 5株小麦(夏)或玉米、棉花(秋),定
时测定其株高、叶长、叶面积指数;在作物收获季节,按仪器点设置 1 m×1 m样方进行作
物测产。
4 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4.1 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的变化规律 农桐间作系统的PAR,因距树行的距离和泡桐
生长季节不同而异。泡桐各生长期对小麦的遮荫影响,按树冠透光率的变化分为无遮荫影
响(11月上旬到次年 4月上旬,树冠透光率大于 80 以上)、轻微遮荫影响(4月上旬至 5
月中旬,树冠透光率为 40 ~80 )和严重遮荫影响(5月下旬到 l0月下旬)3个时期;而
在严重遮荫影响期内,根据树行不同距离处 PAR减少率的变化,又可将泡桐对间作地的
遮荫影响分成 3个带:无显著遮荫带(在小麦生育期内PAR减少率不超过 l0 ,其范围约
距树行 10~20 m)、轻微遮荫带(减少率为 l0 ~30 ,其范围在距树行 5~l0 m处)和严
重遮荫带(减少率大于 30 以上,即树冠下 0~5 m的范围)。从不同生长期和距树行不同
距离处的小麦 PAR日均减少率变化可见,在泡桐各生长期,小麦 日均 PAR减少率曲线的
最大值出现在树行处,距树行越远,减少率越小。
4.2 对夏作物产量影响 根据竺肇华等人多年定位观测研究得出的结论0 ,泡桐间作对
小麦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量反应与泡桐密度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桐间作
的前 2~3 a,泡桐树小,对下垫面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可以忽略不计;间作进入
第 4年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小麦的减产幅度 日益加大。对农桐间作不同距离小麦千粒重、
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年内及年际动态的分析发现(表 1、2),离树行越近,小麦千粒重越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态 学 报
且各测点之间小麦千粒重有显著性差异;而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规律性变化,各测点
间也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泡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千粒重,对其它产量组分影响
不大。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距树行越近,产量则越低;与对照相比,5 m处减产2.1 ,
2.0m处减产 3.7 ,0m处(即树行株间)减产 1 5.6 (表 3)。

表 1 农桐间作系统小麦产量组分分析
Table 1 W,~eat y d cmnponents analysls血 wh目n-imulownla.Ⅱ 代r0ppinI system
千粒重(g) 33.7 33.0 31.1 33.2 30 5 32.2 32.2 33.2 34.2 34.9
l000 grains weight
有效穗敬 4447.5 4213.5 4158.0 4281.0 4261.5 4114.5 4393.5 4129 5 4012.5 4147.5
Fertib heads(穗/hm)
穗粒数 28.6 28 9 29.0 27.7 26.9 28.7 27.9 29.9 27.6 28 1
Grains/head
方差分析表明(表 4),距树行 0 m处的小麦产量与距树行 20 m处有极显著性差异,与
距树行 10 m处、对照和距树行 5 m处则有显著性差异,而其它各处问都无显著性差异。
表 2 农桐阃作对小麦产量组分的年际影响(5 m×30 m)
Table 2 The imer—year dfects Df wheat paulown/a imercmpping 0n wheat yle]d components
*对照值(Contmt va Lue)
表 3 农桐阃作区小麦产量测定
TaMe 3 Wheat yldd jn heIt—Imulow~ |ntercropl~ng●r∞
剽点 东 20m 末 i0m 东 5.0m 东 2.0 m
S&mpling 20m from 10m from 5m ftom 2m from
0.0m 西 2.0 m 西 5.0m 西 10m 西 20 m 对照
Inline 2m from 5m from 10m from20 m from Contm【
west Tow wegt row st t rDW under t t row east row east mw east row
照旧 对‰
m—
配 叫

酊 ㈣



m m ∞h¨私_量_耋
~ ~
东 c写

机~一

东 一

2 n ” 东
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卢 琦等: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4.3 农桐间作系统 PAR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 通过对小麦灌浆期 PAR与产量和干粒重
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小麦产量与PAR相关性方程:
Y 一 一 12.46+ 0.752X
式中,y为小麦减产率( ),X为PAR减少率( );小麦干粒重与PAR的相关性方程为:
Y 一 一 14.50+ 0.752X
式中,y为小麦干粒重减少率( ).X为PAR减少率( )。
上述二者的相关性都是一次线性函数,且仅在 PAR减少率的起点值上有差异,即在
PAR减少率小于 17.0 时不会影响小麦产量,小于 4.0 时不会影响干粒重。据此,可把
17.0 和4.0 的尸 尺减少率值分别称为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临界值,并由此得出结
论: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处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之间没有显著性
差异,而小麦产量和干粒重差异显著;泡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范围为距树行 5 m以内,对
干粒重的影响范围为距树行 10 rl-1以内。上述结论支持类似的研究结果 。
4.4 对秋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桐间作大田试验中林下配置的秋作物玉米和棉花都是喜光
作物,其主要生长期 6~10月又适逢泡桐生长的旺盛时期,叶密度峰值期势必造成泡桐对
林下农作物更大的遮荫影响。表 5列出了泡桐栽植后 5~8 a闻秋作物相对产量动态,从中
可以看出:(1)秋作物的产量随闻作年数的增加而下降;(2)5m×10/TI和5mX15/TI两
个处理减产十分明显,特别是间作 6 a以后;因此,大密度下应改种耐阴品种(象生姜、药
材等)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3)5 m×30 rl-1、5 121×40 m间作的前几年虽稍有增产
或平产,从间作第6 a也进入了减产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树密度的增加,秋作物的减产幅
度已超过 10 (玉米为1l ~28 ,棉花为 2l ~33 )。减产的主要原因仍然归咎于泡
桐树冠遮荫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强烈抑制作用 Ⅻ。
表 5 农桐间作不同结构对秋作物产量的影响(相对产量 )
Table 5 The efects 0f~dferenl str~tlre ol0t a Llturn cr0p yield in erop-paulo~ la|Ⅱter咖 p山 g( i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态 学 报 17卷
5 辐射传输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
5.1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从小麦品质的分析结果(表 6)来看,小麦干粒重以 5 m×30 1"1
问作的中间点最高,除5 F12×l0 m处理减少外,其他各点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普
遍存在着显著差异,说明农桐间作后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粗脂肪的积累。粗纤维的含量,
间作地和对照地无明显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 。粗蛋白含量规律最明显,凡间作地
内小麦都高于对照地,而且以5 m×t0 m的林内和5 mx30 m的冠下和林缘处为最高,平
均含量为 23.4 ,比对照高 87 ;其次是 5 m×40 m的树冠下和林缘处平均含量为 22.
12 ;而以5 131×30 m和5 m×40 m的中间点为最低,平均含量为15.74 .仅比对照提高
了23.9 。总糖的含量,问作地和对照地大致相等,无明显规律性差别。淀粉含量除5 m×
40 m的林缘处和中间点比对照分别提高 6.75 和1.6 以外,其它都小于对照地含量。
5.2 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品质样本集中在 5 m×30 m按离树不同距离以及 5 mX 20
m的中间点,包括对照共采集21个样本。分析结果如下(表 7):千粒重问作地内各点均超
过对照区,以 5 m×30 F1的中间点为最高(224 g).比对照高 27.7 ,其次是林缘和冠下,
间作地内玉米灰分比对照均略有下降。粗脂肪含量,间作地内大部分点高于对照,以5 1"1
衰6 小裹品质特性分析结果
Table 6 Wheat q.al|ty clI_r 乜H *.aires la wh t·pa.1ovn~ tIIt mpphg
‘ 千粒重 l0001 g)
s 水分( )
辍脂肪( )
7’粗纤维(%)
l 粗蛋白( )
9 灰分( )
l。 总糖(%
42
I3.69
1.83
3.37
1 2.70
O 81
淀粉( ) 78.1O 69 04 71.71 74.22 79.61 70.62 79.80 88.71 84 43 83.10
离东村行的熙离
Dism s m
ea row(m)
阃 怍 区 Int蛳 0pped
5m× m 5m×2Om
2 7.5 15 22.5 28 l0
对照区
C。n‘忡I
昭 他 曲
0 王 m n
盯 H 盯 ¨
0 缘
0
詈}蚰 " 虬
色 0
0
鹳 帅 ∞ 拍
L
船 u ∞ H 姑
0
扎 北 北 :昌 钾 伽
色 吼
;2 ∞ u
0 L
=雪 曲 % 帖 弛 n
色 强 L
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卢 琦等: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 m和 5 m×30 m的中间点为最高,分别为4.41 和 4.15 ,分别比对照高 12.8 和
6.1 。粗纤维含量,间作地内的玉米均低于对照地,但差异不大,幅度为5 ~10 。淀
粉含量与纤维含量相反,间作地内的玉米基本上高于对照地,变幅为 1 ~l1 。由此可
见,农桐间作以后玉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千粒重、粗脂肪和淀粉含量的提高,灰分和
粗纤维的降低;总体趋势是产量大幅度降低,品质微量性提高。
5.3 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8年生泡桐 5 m×30 m处理的农桐间作地内不同测点的棉花品
质变异情况(表 8)如下:纤维细度,间作均低于对照}冠下、林缘、中间点的细度(m/g)分
别为:6060、5987和 6190,对照比间作各点分别高 10.7 、l1.8 和 8.8 纤维强度(g)
对照地均低于间作地,问作平均比对照高 11.8 ;而间作地各点间则无明显差别。断裂长
度(kin)和成熟系数与强度变化相似 ,对照地均低于间作地各点,幅度分别为 1.6 ~11.
4 和 6.7 ~30.8 。光电仪主体长度(ram).以树西冠下为最低.为27.07 mm,略低于
对照地(28.30 ram).其他各点均高于对照.其中以中间点为最高,为29.07 mm。灰分各
样本间无明显差别,分别为35 ~36 左右。由此得出结论:同对照相比,间作后棉花纤
维品质中细度有所降低,其它品质特性(如强度、断裂长度、成熟系数、光电仪主体长度
等)稍有增加,总体品质大致与对照地持平。
裹 8 农桐间作田内棉花纤维品质分斩
TaMe 8 Cotton flbte quality anal~ls In crop-paulown~ intercropp g
参 考 文 献
王绍中等.环境生志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华北农学报.1994,9(增刊):141~144
金善宝.小麦生态研究.杭州t浙江科学技术出版杜,1990
金善宝.中国小麦生态.北京t科学出版社,1990
金善宝.小麦生态理论与应用.杭州:淅江科学技术出版社m 1992
林作揖等.馒头品质与小麦品质性状关焉;的研究.华北农学报.1 991.6(增刊):1~5
曹广才.王绍中.小麦品质生态.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94
Schcener T W.Field experiments 0n imers~ lic competition.American Nataralia1.1983.122 1 240~285
SmlkaD Et etⅡ Protein conten!ofwinterwheat grain晒 relatedto soil and climatic~acrorsinthe semla~d centrsIgreat
plaim~.d .,1973,65I 433~4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 态 学 报 l7卷
9 ToBCA.Commun[tins of sbecieswith parasitic[ilestryles.Community ecotng3.NewYorkI Harper Row.1988.445
~ 453
10 Schoener T W.Field experiments 0Ⅱtaterspecific competition.American Noturod~t.1983.122I 24O~ 285
11 So sulslfi F W .et .Effect of moisture ·tem])PJatLL~ and nitrog~ on yield and protein quaUty of thatched wheat.Agron.
J..1988.46t 583~ 588
l2 Park T Beetles.competition and populations.$cio~ce.1952.13曩t 136g~ 1375
13 L skA.stat nc c~ acter of Ught extinctionin plant cocnmunities b1,SolarRadiationRegimeinPlant Canopy.Tartu
(ESSR):Inst.

Phy and Astron ·Acad.Sci.1888,81~ 111
14 Fox B J.Niche parameters and spenes richnes.Ecology,1981,62(6)|1415~ 1425
15 Stepp[er H A.&Raintree J R The ICRAF research strategy in relation to]ant science research in agrofotx=stry.P/am re一
Ⅻ and agroforestry.ICRAF,1983
15 Biumenod C & et a/.Seasonal changeinwheat—— grain quality ssocjatedwith hightemperatures duringgrainfilling.
AustJ.AgrlcRes.1991.42:21~ 3O
17 1ahake L& et .Influence of photc~ynthetic c~/wTl structui~on potential productlv[ty of vegetation based primarily oI
matham~atica]models.Ec ~/ng y,1965.46t 319~ 326
18 Lsng A R G.et .Crop structui~ and the penetration 0f direct s~rdight.Agricglturod and Forest Metemo/agy.1985-
, B3~ 101
19 Beazian R “ af.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grain in relation to s∞ weather d soil factors during 17 years of Eng fis~
winter—wheat experiment.J.Sci.Food A ·1986,37:435~ 444
20 So~ulski F W.et af.Effect of moisture,temperature and nitrogen On y~eld and protein quafity of thatched wheat. .
J ,1986,46 583~ 588
21 Betters D R.Planning cpt[msi economic strategies for agroforestry systems.Agroforestry 1988,7|17~91
22 Psssioura J 13.The rob of root s~tem characteristlcs in the drought r~istanc e 0f crop pl~ ts.Symposium on drought r
sistance in crops with emphasis on rice.1m~ atiocud R Rese=rch lmt~ute,1982,71~82
29 St~r[ing“ .The effeet 0ftiming of sha de 0Ⅱdeveinpment,drymR|ter prod uctinn and ht u effh:ieneyin ground out
underfieM conditions.AustralianJournal ofAgrlcalZuratResearch.1 990.41:633~644
24 Ke~e]C v4tn Roskoski J P.Row spacing dfects on N一2一fixation .N—yield and soft N uptgke of intercroppad cowpea and
maize.P/ant andS .1988,3I 17~ 29
25 Fairs M A. .YieM s|ahifity in inrerqroppingstndi~s of sc~ghum or maize with covrpaa or o0t~ on b~ahs und er differ-
e力t rtil[ty levels in northern Brazil.C口棚d删 Journal Pfa Science,1983,63|789~799
26 吴征镒主编.中国植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7 曹广才等.温光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古量的影响.小麦生态研究(金善宝主编).抗州t浙江科学拄术出版社,
1990
28 靳华芬.生态条件与小麦籽粒品质的关系.小麦生态理论与应用(金善宝主编).抗州:浙江科学拄术出版社,1992
29 张国泰等.小麦籽粒蛋白质古量的变异.中国小麦生态 金善宝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0 张纪林等.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效应的评价方法探讨.泡恫.1987,2 12~17
31 竺肇华等.不同农桐间作结构对农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泡桐与农用韩业.1991,1,20~24
32 蒋建平等.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与光台有效辐射条件的相关变化.华北农学报.1994,’(增刊):133~137
33 吴运英.博勤学.恫麦间作地能量平衡和水分利用状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业科学,1991.27(4):410~416
34 曹效珍.橱幕秋.农桐间作下小气候变化的研究.泡恫与农用#业,1990,2I 39~47
35 吴运英.农桐间作条件下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模拟.泡桐与农用#业.1993,1,i0~1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