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odeling Photosynthetic Light-response Curve in Salix L.

柳属植物光合-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


为了研究柳属植物的光合-光响应曲线模型,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柳属植物的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拟合所得的初始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最大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的值均高于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结果,但由于在有限光强下,2模型均不存在极值,因此无法直接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强;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存在极值点,可以直接求得植物的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且拟合值更加接近实测值。通过比较另外5种柳属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实测值与模型估计值,得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估计值的相对误差之和最小,证明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估计值更接近实测值。因此,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拟合柳属植物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最佳模型。利用此模型可有效地对柳属植物光能利用效率进行评价,为高光效柳树的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5,29(1):0169 ~ 0177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4⁃02⁃17  接受日期:2014⁃04⁃25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115),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008)
作者简介:蒋冬月,女,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 Email: jiangdyue@ gmail. com
通讯作者:孙振元,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 Email: sunzy@ 263. net
文章编号:1000⁃8551(2015)01⁃0169⁃09
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
蒋冬月  钱永强  费英杰  王正超  孙振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摘  要:为了研究柳属植物的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
曲线修正模型对柳属植物的光合 -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 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拟合所得的初始量子
效率、暗呼吸速率、最大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的值均高于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结果,但由于在有限光强
下,2 模型均不存在极值,因此无法直接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强;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存在
极值点,可以直接求得植物的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且拟合值更加接近实测值。 通过比较另外 5
种柳属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实测值与模型估计值,得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估计值的相对误差之和最小,
证明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估计值更接近实测值。 因此,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拟合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的最佳模型。 利用此模型可有效地对柳属植物光能利用效率进行评价,为高光效柳树的
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柳树;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
DOI:10􀆰 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5􀆰 01. 0169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
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1]。
光是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2],每种绿色植物均可作出
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曲线[3 - 4],光响应曲线是研究植
物光合作用特性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曲线上可以计算
出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初始量
子效率、表观量子效率及暗呼吸速率等光响应特征参
数。 植物适应光环境变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
的分布模式和物种丰度[5]。 因此,研究植物叶片对光
的响应有助于阐明光合产物积累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分析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植物光合生理研
究的重要手段[6 - 8]。
光响应曲线模型是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响应模拟
系统的核心,构建理想的光合光响应模型可更客观准
确地反映光反应过程[9]。 1905 年 Blackman 提出了第
一个光响应曲线模型,随后国内外研究者构建了多种
光响应曲线模型,如常用的模型有直角双曲线模
型[10]、非直角双曲线模型[11]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
型[12]。 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适合用
于饱和趋近型曲线的拟合,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合
用于出现光抑制现象的曲线的模拟。 不同的模型对同
一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出的光响应特征参数存在
差异,因此,为了解植物的光合特性,保证估测光合特
性指标结果的准确性,需首先对不同的光响应模型进
行比较。
柳树是杨柳科(Salicaceae)柳属(Salix)和钻天柳
属(Chosenia Nakai)植物的泛称。 全世界柳属植物共
有 520 余种,其中我国有 257 种,122 变种和 33 变型,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北方广大地区。 柳树
既有 20 m以上的高大乔木,也有 15 ~ 30 cm的低矮小
灌木。 既可以作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又可以用作风
景林及用材林,特别是具有生物量大的特点,是重要的
生物质能源树种。 柳树光合特性是形成木材产量的重
要性状[13],不同柳树无性系的光响应特性是柳树光合
特性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研究拟采用直角双曲线
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 6
种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比较,选择适
合柳属植物的光响应模型,阐明其光合生理变化特性,
有利于发掘出光合能力强、生物量大、观赏价值高的柳
树优良种质资源,从而为高光效、高生物量、高观赏性
961
核  农  学  报 29 卷
优良柳树无性系的筛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营
建生态林、能源林和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对改
善生态环境和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
试验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进行。 场地位于
39°51′N,116°17′E,气候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
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年
平均气温 11􀆰 6℃,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41􀆰 3℃,年均降
雨量 644 mm,无霜期 180 ~ 200d。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
区组设计,设置 3 个区组,每个区组 50 个小区,每个小
区 1 个无性系 10 株,株行距 50 cm × 60 cm,小区周围
设置保护行。
1􀆰 2  试验材料
2013 年 4 月 22 日将蒿柳(Salix viminalis)、圆头柳
(Salix capitata)、曲柳(Salix matsudana f. tortuosa)、毛
枝柳 ( Salix dasyclados)、漳河柳 ( Salix matsudana f.
lobato⁃glandulosa)和垂爆柳( Salix × chulbeozhv. Tu)6
种柳树无性系的 2 年生枝条截成长 15cm 的插穗,选
取均匀一致的插穗扦插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
扦插后浇透水,正常管理,当苗高 20 cm时,进行抹芽,
保留壮芽 1 个。
1􀆰 3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试验于 2013 年 8 月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测定时间
在上午 9∶ 30 - 11 ∶ 30[14 - 15]。 测定时随机选择同品种
柳树 3 株,作为 3 个重复,每株选择南向中上部中等大
小、颜色正常的叶片进行测定。 测定时, 采用
Li⁃R6400⁃R02B 红蓝光源(LI⁃COR公司,美国)设定一
系列光合有效辐射梯度: 2 000、1 800、1 600、1 400、1
200、 1 000、 800、 600、 400、 200、 100、 50、 0
μmol·m - 2·s - 1,改变光照强度后,最少稳定时间设定
为 120 s,当测量结果变异率小于 0􀆰 05 时由仪器自动
记录。 测定时为保持环境的稳定性,设定 CO2 浓度为
当前大气 CO2 浓度:400 ± 20 μmol·mol - 1,叶温为 25 ±
1℃,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 36% ~52% 。
1􀆰 4  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
1􀆰 4􀆰 1  直角双曲线模型  直角双曲线模型[16]的数学
表达式为:
Pn = αΙΡnmaxαΙ + Ρnmax - Rd (1)
式中,Pn为净光合速率(μmol·m - 2·s - 1), I 为光合有
效辐射强度(PAR,μmol·m - 2·s - 1),α为植物光合作用
对光响应曲线在 I = 0 时的斜率,即光响应曲线的初始
量子效率 (无量纲 ), Pnmax 为最大净光合速率
(μmol·m - 2·s - 1),Rd为暗呼吸速率(μmol·m - 2·s - 1)。
1􀆰 4􀆰 2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17]的
表达式为:
θP2 - (αI + Pnmax)P + αIPnmax = 0 (2)
式中,P为总光合速率(μmol·m - 2·s - 1),θ为非直角双
曲线的凸度,凸度越大,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 如果 θ
= 0 时且用 P减去暗呼吸速率 Rd,(2)式转换为公式
(1),即直角双曲线是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一个特殊
形式。 当 θ≠0 时,求解(2)式,则有:
Pn = P - Rd

αI + Pnmax - αI + Pnmax( )2 - 4θαIPnmax
2θ - Rd
(3)
式中 θ的取值范围为 0 < θ≤1。
1􀆰 4􀆰 3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
应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表达式为[18]:
Pn = α
1 - βI
1 + γII - Rd (4)
式中,β和 γ为系数(单位为 m2·s·μmol - 1),如果系数
β = 0 且令 γ = α / Pnmax,则(4)式将转化为公式(1)直角
双曲线模型。
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通过非线性模拟
均能直接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但由于直角双
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都是一条没有极点的渐近线,在
有限光强下不会达到饱和,本研究结合植物在弱光条
件下(PAR≤200 μmol·m - 2·s - 1)表观光合速率 Pn与
光照强度 PAR 的线性关系来求算光饱和点(LSP)和
光补偿点(LCP),线性关系式为:
Pn = AQE × PAR - Rd (5)
式中 AQE是用直线方程拟合弱光强条件下的光响应
数据 得 到 的 表 观 量 子 效 率 ( 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AQE)。 表观光合量子效率,又称低光强下
的量子效率,是反映植物光能利用和光合物质生产效
率的基本参数[19 - 20]。 直线与 X 轴的交点即为光补偿
点,令 Pn = Pnmax,解公式(5)可以得到光饱和点[21]。
1􀆰 5  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蒿柳为试验材料进行 3 种光合 -光响应
曲线模型的拟合和比较,选择出适合柳树植物的光合
-光响应模型,并比较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下圆头柳、
曲柳、毛枝柳、漳河柳和垂爆柳净光合速率的实际观测
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验证选择的模型是否同样适用
于其他柳属植物。 将所得数据应用 Excel 软件进行初
步处理和作图,拟合光响应曲线以及对数据用 SPSS
071
  1 期 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
1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蒿柳光响应曲线的拟合及 3 种模型的比较
表 1  3 种光响应模型拟合的蒿柳光响应特征参数的比较
Table1  Comparing with ligh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values fitted by three models of Salix viminalis
模型
Model
初始量子
效率 α
Initial
quantum
efficiency
暗呼吸
速率 Rd
Dark respiration
rate /
(μmol·
m - 2·s - 1)
最大光合
速率 Pnmax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
(μmol·
m - 2·s - 1)
光补偿点 Lcp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
(μmol·
m - 2·s - 1)
光饱和点 Lsp
Light
saturation
point /
(μmol·
m - 2·s - 1)
相关系数 R2
Correlation
coefficent
直角双曲线模型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 0􀆰 12 2􀆰 90 41􀆰 59 23􀆰 97 673􀆰 84 0􀆰 992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Non⁃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0􀆰 07 1􀆰 57 35􀆰 57 23􀆰 97 579􀆰 75 0􀆰 996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0􀆰 08 1􀆰 85 31􀆰 06 23􀆰 31 1566􀆰 54 0􀆰 999
实测值
Measured data 2􀆰 09 31􀆰 35 24􀆰 87 1600􀆰 00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
双曲线修正模型对蒿柳光响应数据拟合得出,3 种模
型拟合度相关系数(R2)均达到 0􀆰 99 以上,说明 3 种
模型从整体上都能达到较好的拟合效果。 3 种模型拟
合得到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弱光条件
下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线性增加,随后净光合速率以递
减的增速随光强上升,最终净光合速率趋近极值或呈
非线性缓慢减少。 但是,在弱光阶段,直角双曲线的初
始斜率即初始量子效率均大于非直角双曲线的初始量
子效率,这是因为直角双曲线的拟合不考虑曲线的弯
曲程度,而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考虑了曲线的凸度,因
此非直角双曲线的拐点更为明显。 在强光下,由于直
角双曲线是一条没有极点的渐近线,所以其拟合的光
合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同样,非直角双曲线虽
也是一条没有极点的渐近线,但由于其考虑了曲线的
凸度,拟合得到的光合速率则逐渐趋于平缓,使光饱和
的特征更为突出。 然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
曲线存在极值,其拟合的光合速率在达到饱和光强后,
呈现非线性下降的趋势,出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现象(图 1)。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点和实测点
更接近,说明其能更准确地反应植物实际的生理状况。
2􀆰 2  蒿柳不同光合 -光响应模型特征参数比较
由表 1 可知,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
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Pnmax均大于实测值,尤其是
图 1  3 种模型拟合的蒿柳光合 -光响应曲线
Fig. 1  Photosynthesis and light response curve of
Salix viminalis fitted by three models
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蒿柳 Pnmax达到 41􀆰 59 μmol·
m - 2 · s - 1, 远 大 于 实 测 值 ( 约 31􀆰 35 μmol ·
m - 2·s - 1),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值接近实
测值。 由直角双曲线拟合的植物暗呼吸速率 Rd大于
实测值,而由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 Rd值小于实测
值,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 Rd值虽都略小于实测
值,但相比其他两个模型更接近于实测值。 拟合弱光
条件下(PAR≤200 μmol·m - 2·s - 1)光响应数据得出
净光合速率 Pn与光照强度 PAR的线性关系(图 2),并
结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得到光补偿
点 LCP和光饱和点 LSP。 对比 3 个模型的拟合值发
现,光补偿点 LCP数值均接近实测值。 对于光饱和点
而言,通过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拟合得到的光
饱和点 LSP数值远远小于实测值,而通过直角双曲线
171
核  农  学  报 29 卷
修正模型拟合的 LSP 数值接近实测值。 综上所述,直
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直角双曲线模型和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更符合蒿柳的实际生理情况。
图 2  弱光条件下(PAR≤200μmol·m -2·s -1)
蒿柳的表观量子效率
Fig. 2  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 of Salix viminalis
in low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e
2􀆰 3  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下柳属植物净光合速率实际
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比较
随机选取 5 种柳属植物,分别比较其净光合速率
的实测值与 3 种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估计值,显示
3 种模型拟合的光响应曲线与植物实际光合速率的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表 2)。 在某个光合有效辐射条件
下,可能直角双曲线模型或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估计的
净光合速率值更接近于实测值,但综合所有光合有效
辐射梯度下的测量值发现,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估计
值的相对误差之和最小,更接近于实测值。 结合表 1
可知,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效果更好。
3  讨论
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是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响
应模拟系统的核心,构建理想的光合光响应模型可更
客观准确地反映光反应过程。 目前研究中应用最为广
泛的模型有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接双曲线模型和直
角双曲线修正模型[10 - 12]。 直角双曲线是 1 条没有极
点的渐近线,所以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光合速率随
光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非直角双曲线也是一条没
有极点的渐近线,但由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拟合考
虑了曲线的凸度,曲线的拐点更为明显,所以拟合得到
的光合速率逐渐趋于平缓,使光饱和的特征更为突出。
因此,这 2 种模型均适合用于饱和趋近型曲线的拟合,
且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拟合结果要好于直角双曲线模
型的拟合结果[18,22 - 23]。 研究发现,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对 油 茶 ( Camellia ) [24 - 26]、 白 羊 草 ( Bothriochloa
ischaemum) [27]、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28]、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 [29]、落叶松 ( Larix) [30]、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31]等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拟合效果
较好。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在直角双曲线模型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拟合的曲线存在极值,使光合速率
在达到饱和光强后,呈现非线性下降的趋势,表现出植
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因此,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适合用于出现光抑制现象的曲线的模拟。 此结果已在
水 稻 ( Oryza sativa ) [32 - 33]、 刺 槐 ( Robinia pseu⁃
doacacia) [34]、欧美杨 ( Populus × euramericana cv.
Neva)) [35]、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36 - 37]、雷公
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38]等植物光响应曲线拟合的
研究中得到证实。 这 3 种模型因其自身属性的差异致
使所适合模拟的曲线类型不同,且对同一种植物的光
响应曲线拟合出的光响应特征参数存在差异,因此,为
保证估测光合特性指标结果的准确性,需对不同的光
响应模型进行比较。 文中采用 3 种光合 -光响应模型
对蒿柳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和比较,结果显示直角
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
直角双曲线模型,其结果和实测值更接近。 比较在不
同光合有效辐射下圆头柳、曲柳、毛枝柳、漳河柳和垂
爆柳净光合速率的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结
合所有该光合有效辐射梯度下的测量值发现,直角双
曲线修正模型估计值的相对误差之和最小,更接近于
实测值,证明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说明模型能准确地反应柳属植物实际的生理状况。
通过进一步比较各个模型拟合的光响应特征参数
发现,直角双曲线拟合所得的初始量子效率、暗呼吸速
率、最大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的值均高于非直角双曲
线的拟合结果。 在 鼠 尾 草 属 ( Salvia ) [8]、 蒿 属
(Artemisia) [39]、桉树(Eucalyptus)无性系[40]等研究中
也得到相同结论。 其原因可能是直角双曲线的拟合不
考虑曲线的弯曲程度,而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考虑了
曲线的凸度所致。 由于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为
渐近线,曲线上不存在极大值,无法拟合光合速率随光
强增加而下降阶段的响应曲线。 因此,在有限光强下,
无法直接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41]。 最大
净光合速率必须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求得,但
通过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通常大于实测
值[42 - 46]。 此外,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都无
法直接估算植物的饱和光强,需要结合植物在弱光条
件下(PAR≤200 μmol·m - 2·s - 1)表观光合速率 Pn
271
  1 期 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 371

2 


























线





Ta
bl

2 

om
pa
ri
so

of
pl
an
tn
et
ph
ot
os
yn
th
et
ic
ra
te
be
tw
ee


ea
su
re

va
lu

an

es
tim
at
ed
va
lu

of
fit
tin

cu
rv


od
el

un
de

di
ffe
re
nt
ph
ot
os
yn
th
et
ic
ac
tiv

ra
di
at
io





Na


of
pl
an




od
el

















Ne
tp
ho
to
sy
nt
he
tic
ra
te
in
ph
ot
os
yn
th
et
ic
ac
tiv

ra
di
at
io


(μ

ol
·



·
s-



00


80


60


40


20


00

80

60

40

20

10

50







Su

of
th

re
la
tiv

er
ro




Sa
lix
ca
pi
ta
ta




ea
su
re

da
ta
25
􀆰9

±
0􀆰
13
26
􀆰5

±
0􀆰
24
27
􀆰4

±
0􀆰
41
26
􀆰3

±
0􀆰
40
25
􀆰6

±
0􀆰
39
24
􀆰1

±
0􀆰
36
22
􀆰8

±
0􀆰
34
20
􀆰4

±
0􀆰
31
17
􀆰0

±
0􀆰
26
10
􀆰5

±
0􀆰
16
5􀆰
20
±
0􀆰
08
2􀆰
09
±
0􀆰
03

1􀆰
92
±
0􀆰
03




线


Re
ct
an
gu
la
rh
yp
er
bo
la

od

27
􀆰5

27
􀆰1

26
􀆰5

25
􀆰9

25
􀆰0

23
􀆰9

22
􀆰4

20
􀆰2

16
􀆰8

10
􀆰9

5􀆰
83
2􀆰
25

2􀆰
44
0􀆰
71





线


No
n⁃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7
􀆰1

26
􀆰7

26
􀆰3

25
􀆰8

25
􀆰2

24
􀆰2

22
􀆰9

20
􀆰7

17
􀆰1

10
􀆰4

5􀆰
17
1􀆰
91

1􀆰
76
0􀆰
34




线





od
ifi
ed
re
ct
an
gu
la

hy
pe
r⁃
bo
la

od
el
26
􀆰5

26
􀆰5

26
􀆰4

26
􀆰1

25
􀆰5

24
􀆰6

23
􀆰0

20
􀆰6

16
􀆰8

10
􀆰3

5􀆰
30
2􀆰
05

1􀆰
87
0􀆰
21


Sa
lix

at
su
da
na
f.
to
rtu
os





ea
su
re

da
ta
24
􀆰9

±
0􀆰
21
25
􀆰2

±
0􀆰
31
25
􀆰5

±
0􀆰
22
25
􀆰6

±
0􀆰
34
24
􀆰4

±
0􀆰
32
23
􀆰3

±
0􀆰
31
21
􀆰4

±
0􀆰
28
18
􀆰8

±
0􀆰
25
14
􀆰7

±
0􀆰
19
8􀆰
59
±
0􀆰
11
4􀆰
20
±
0􀆰
06
1􀆰
74
±
0􀆰
02

1􀆰
50
±
0􀆰
02




线


Re
ct
an
gu
la
rh
yp
er
bo
la

od

26
􀆰5

26
􀆰0

25
􀆰4

24
􀆰6

23
􀆰7

22
􀆰4

20
􀆰8

18
􀆰5

15
􀆰1

9􀆰
37
4􀆰
79
1􀆰
73

2􀆰
09
0􀆰
91





线


No
n⁃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5
􀆰8

25
􀆰5

25
􀆰2

24
􀆰7

24
􀆰0

23
􀆰1

21
􀆰6

19
􀆰2

15
􀆰0

8􀆰
35
3􀆰
93
1􀆰
50

1􀆰
07
0􀆰
69




线





od
ifi
ed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5
􀆰0

25
􀆰3

25
􀆰4

25
􀆰1

24
􀆰5

23
􀆰4

21
􀆰6

18
􀆰8

14
􀆰7

8􀆰
48
4􀆰
16
1􀆰
59

1􀆰
31
0􀆰
29



Sa
lix
da
sy
cla
do





ea
su
re

da
ta
26
􀆰9

±
0􀆰

27
􀆰5

±
0􀆰
01
27
􀆰7

±
0􀆰
25
27
􀆰0

±
0􀆰
01
25
􀆰7

±
0􀆰
05
24
􀆰8

±
0􀆰
05
23
􀆰1

±
0􀆰
12
20
􀆰9

±
0􀆰
08
17
􀆰2

±
0􀆰
13
10
􀆰4

±
0􀆰
05
5􀆰
08
±
0􀆰
06
2􀆰
27
±
0􀆰
05

1􀆰
81
±
0􀆰
05




线


Re
ct
an
gu
la
rh
yp
er
bo
la

od

28
􀆰3

27
􀆰8

27
􀆰2

26
􀆰5

25
􀆰6

24
􀆰4

22
􀆰8

20
􀆰5

17
􀆰0

10
􀆰9

5􀆰
81
2􀆰
27

2􀆰
30
0􀆰
63





线


No
n⁃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7
􀆰8

27
􀆰5

27
􀆰1

26
􀆰5

25
􀆰8

24
􀆰8

23
􀆰3

21
􀆰0

17
􀆰2

10
􀆰4

5􀆰
16
1􀆰
96

1􀆰
62
0􀆰
35
核  农  学  报 29 卷471

2(






Na


of
pl
an




od
el

















Ne
tp
ho
to
sy
nt
he
tic
ra
te
in
ph
ot
os
yn
th
et
ic
ac
tiv

ra
di
at
io


(μ

ol
·



·
s-



00


80


60


40


20


00

80

60

40

20

10

50







Su

of
th

re
la
tiv

er
ro




Sa
lix
da
sy
cla
do





线





od
ifi
ed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7
􀆰4

27
􀆰3

27
􀆰2

26
􀆰8

26
􀆰1

25
􀆰0

23
􀆰4

20
􀆰9

16
􀆰9

10
􀆰4

5􀆰
34
2􀆰
10

1􀆰
79
0􀆰
24



Sa
lix

at
su
da
na
f.
lo
ba
to
⁃g
la
nd
ul
os





ea
su
re

da
ta
29
􀆰0

±
0􀆰
07
29
􀆰5

±
0􀆰
42
29
􀆰6

±
0􀆰
15
28
􀆰6

±
0􀆰
44
27
􀆰8

±
0􀆰
43
26
􀆰2

±
0􀆰
40
25
􀆰1

±
0􀆰
38
22
􀆰0

±
0􀆰
34
17
􀆰8

±
0􀆰
27
10
􀆰5

±
0􀆰
16
5􀆰
44
±
0􀆰
08
2􀆰
08
±
0􀆰
03

1􀆰
96
±
0􀆰
03




线


Re
ct
an
gu
la
rh
yp
er
bo
la

od

30
􀆰4

29
􀆰9

29
􀆰2

28
􀆰4

27
􀆰3

26
􀆰0

24
􀆰2

21
􀆰7

17
􀆰8

11
􀆰2

5􀆰
87
2􀆰
20

2􀆰
48
0􀆰
63





线


No
n⁃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9
􀆰9

29
􀆰5

29
􀆰0

28
􀆰4

27
􀆰6

26
􀆰4

24
􀆰8

22
􀆰2

18
􀆰0

10
􀆰6

5􀆰
15
1􀆰
90

1􀆰
70
0􀆰
40




线





od
ifi
ed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9
􀆰4

29
􀆰3

29
􀆰1

28
􀆰7

27
􀆰9

26
􀆰7

24
􀆰8

22
􀆰0

17
􀆰7

10
􀆰6

5􀆰
37
2􀆰
04

1􀆰
91
0􀆰
15



Sa
lix
×
ch
ul
be
oz
hv

Tu




ea
su
re

da
ta
24
􀆰4

±
0􀆰
09
24
􀆰8

±
0􀆰
05
25
􀆰2

±
0􀆰
06
25
􀆰1

±
0􀆰
10
24
􀆰3

±
0􀆰
05
22
􀆰8

±
0􀆰
05
21
􀆰5

±
0􀆰
09
19
􀆰0

±
0􀆰
08
14
􀆰8

±
0􀆰
06
8􀆰
54
±
0􀆰
05
4􀆰
03
±
0􀆰
07
1􀆰
17
±
0􀆰
06

2􀆰
06
±
0􀆰
05




线


Re
ct
an
gu
la
rh
yp
er
bo
la

od

26
􀆰1

25
􀆰6

25
􀆰1

24
􀆰3

23
􀆰4

22
􀆰3

20
􀆰7

18
􀆰5

15
􀆰1

9􀆰
35
4􀆰
60
1􀆰
37

2􀆰
75
1􀆰
03





线


No
n⁃
re
ct
an
gu
la

hy
pe
rb
ol


od
el
25
􀆰4

25
􀆰1

24
􀆰8

24
􀆰4

23
􀆰7

22
􀆰9

21
􀆰5

19
􀆰2

15
􀆰2

8􀆰
35
3􀆰
67
1􀆰
06

1􀆰
71
0􀆰
54




线





od
ifi
ed
re
ct
an
gu
la

hy
pe
r⁃
bo
la

od
el
24
􀆰6

24
􀆰9

25
􀆰0

24
􀆰8

24
􀆰3

23
􀆰2

21
􀆰5

18
􀆰9

14
􀆰8

8􀆰
49
3􀆰
94
1􀆰
18

1􀆰
99
0􀆰
13
  1 期 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
与光照强度 PAR的线性关系得到表观量子效率,通过
求解方程 Pnmax = AQE × Isat - Rd可以得到饱和光强
(Isat)。 然而用此方法求得的饱和光强远远小于实测
值[18,21,47 - 48]。 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存在极值点,可
以直接求得植物的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12],且
拟合值更加接近实测值,该结果已经在许多植物光合
特性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49 - 51]。
在弱光条件下,柳属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线
性增加;在强光条件下,柳属植物的其净光合速率以递
减的增速随光强上升,最终净光合速率呈非线性缓慢
减小,表现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 在直角双
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中,由于直角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适用于饱和趋近型
曲线的拟合,无法拟合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下降阶
段的响应曲线,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拟合光合
速率随光强增加而下降阶段的曲线,更适合用于出现
光抑制现象的曲线的模拟。 因此,直角双曲线修正模
型是拟合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的最佳模型。
4  结论
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
线修正模型均可用于柳属植物光合 -光响应曲线的拟
合,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因
此,利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柳属植物光合 -光
响应曲线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估测生理指标结果的精确
性,反应植物生理情况的真实性,为高光效优良柳树无
性系的筛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 ]  Monteith J L. Validity of the eorrelation between intercepted
radiation and biomass[J] . Agrie For Meteorol,1994,68(3):213 -
220
[ 2 ]  Marshall B, Biscoe P V. A model for C3 leaves describing the
dependence of net photosynthesis on irradiance [ J ]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1980, 31(1): 29 - 39
[ 3 ]  Lachapelle P P, Shipley B. Interspecific prediction of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curves using specific leaf mass and leaf nitrogen
content: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soil fertility and growth irradiance
[J] . Annals of Botany,2012, 109(6): 1149 - 1157
[ 4 ]  Serôdio J, Lavaud J. A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light response of the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 J ] .
Photosynthsis Research,2011, 1(108):61 - 76
[ 5 ]  林栋,吕世海,冯朝阳,马晖玲,刘立成,赵小强.华北山地阳坡中
生灌草植被对 CO2 浓度和温度变化的光合响应[J] .草业科学,
2008, 25(4):135 - 140
[ 6 ]  韩蕾,孙振元,巨关升,钱永强,李银凤,彭镇华.空间环境对草地
早熟禾诱变效应研究Ⅱ———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J] .核农学
报,2005,19(6):413 - 416
[ 7 ]  韩瑞锋,李建明,胡晓辉,达会广,白润峰. 甜瓜幼苗叶片光合变
化特性[J] .生态学报,2012,32(5):1471 - 1480
[ 8 ]  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李燕,李晓琦,王宇楠.两种不同矮蔓型
西葫芦冠层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J] . 核农学报,2010,24(2):
382 - 388
[ 9 ]  Robert E S, Mark A, John S B. Kok effect and the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nthesis[J] . Plant Physiology, 1984, 75(1): 95 - 101
[10]  Dias⁃Filho M B.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of the C4 grasses
Brachiaria brizantha and B. humidicola under shade[ J] . Scientia
Agricola, 2002, 59(1): 65 - 68
[11]  Kubiske M E, Pregitzer K S.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and light
availability on the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of trees of contrasting
shade tolerance[J] . Tree Physiology, 1996, 16(3): 351 - 358
[12]  叶子飘.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新模型及其应用[J] .生物数学学报,
2008,23(4):710 - 716
[13]  涂忠虞,潘明建.柳树光合特性变异与遗传的初步研究[J] .江苏
林业科技,1982,1(1):11 - 17
[14]  许大全.光合作用效率[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 - 19
[15]  许大全.光合作用测定及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J] . 植物
生理学通讯,2006,42(6):1163 - 1167
[16]   Baly E C. The kinetics of photosyn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J] . Biological Sciences,1935,117(1):
218 - 239
[17]  Thornley J H M. Mathematical Models in Plant Physiology [ M].
London: Academic Press,1976:86 - 110
[18]  叶子飘,于强.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的比较[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6):1356 - 1361
[19]   许大全.光合作用效率[J]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8 , 24 (5):1
- 7
[20]  赵育民,牛树奎,王军邦,李海涛,李贵才. 植被光能利用率研究
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07,26 (9):1471 - 1477
[21]   张中峰,黄玉清,莫凌,袁维园.岩溶区 4 种石山植物光合作用的
光响应[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1):44 - 48
[22]  段爱国,张建国.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模型选择及低光强属性界
定[J] .林业科学研究,2009,22(6):765 - 771
[23]  叶子飘,李进省.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非
直角双曲线模型的对比研究[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1(3):38 - 44
[24]  袁军,谭晓风,姜志娜,杨巧丽,李泽. 3 个油茶新品种的光合特
性[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4):527 - 532
[25]  孔文娟,刘学录,姚小华,王开良,任华东,曹永庆. 4 个油茶物种
的光合特性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
16 - 22
[26]  王瑞,陈永忠,王湘南,彭邵锋,杨小胡,王玉娟,杨杨. 油茶无性
系新梢生长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 J] . 林业科学研究,2010,23
(3):405 - 410
[27]  徐伟洲,徐炳成,段东平,牛富荣.不同水肥条件下白羊草光合生
理生态特征研究Ⅱ. 光响应曲线[ J] . 草地学报,2010,18 (6):
571
核  农  学  报 29 卷
773 - 779
[28]  简在友,王文全,孟丽,许桂芳,王秋玲,李卫东,俞敬波. 芍药组
内不同类群间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J] .植物生态学
报,2010,34(12):1463 - 1471
[29]  盘李军,冼杆标,陈伟光,苏木荣,张卫强,潘文,陈建新. 深山含
笑等 18 个景观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J] . 广东林业科技,
2013,29(4):33 - 37
[30]  许晨璐,孙晓梅,张守攻. 日本落叶松与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
合特性比较[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4):62 - 66
[31]  杨自立,马履一,贾忠奎,王梓.不同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
响应曲线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5):56 - 60
[32]  于艳梅,徐俊增,彭世彰,卫琦,张剑刚. 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光
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的比较[J] .节水灌溉,2012,(10):30 - 33
[33]  闫小红,尹建华,段世华,周兵,胡文海,刘帅.四种水稻品种的光
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J] . 生态学杂志,2013,32(3):604
- 610
[34]  谭晓红,彭祚登,贾忠奎,马履一.不同刺槐品种光合光响应曲线
的温度效应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2):64 - 68
[35]  马永春,方升佐.欧美杨 107 不同冠层光合特性的研究[ J] .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4):39 - 42
[36]  陈志成,王荣荣,王志伟,杨吉华,王华田,耿兵,张永涛. 不同土
壤水分条件下栾树光合作用的光响应[ 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10(3):105 - 110
[37]  叶子飘,康华靖,陶月良,王立新.不同模型对黄山栾树快速光曲
线拟合效果的比较[J] .生态学杂志,2011,30(8):1662 - 1667
[38]  洪伟,杨细明,林勇明,吴承祯,陈灿,李键,侯智勇. 不同光合光
响应模型在雷公藤研究中的应用[ J]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2,41(1):29 - 33
[39]  姬明飞,丁东粮,吴寿方,梁少华,邓建明. 4 种蒿属植物的光合
光响应曲线及其拟合模型[J] .草业科学,2013,30(5):716 - 722
[40]  侯智勇,洪伟,李键,林晗,范海兰,陈灿,吴承祯. 不同桉树无性
系光响应曲线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2):97 - 102
[41]  Ye Z P. A new model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irradiance and the
rate of photosynthesis in Oryza sativa[ J] . Photosynthetica,2007,45
(4):637 - 640
[42]  李雅善,李华,王华,刘旭,赵现华. 赤霞珠葡萄光合 -光响应曲
线拟合模型的比较分析[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2):20
- 25
[43]  陈卫英,陈真勇,罗辅燕,彭正松,余懋群. 光响应曲线的指数改
进模型与常用模型比较[ J] .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 (12) :
1277 - 1285
[44]   Stoy Paul C , Trowbridge A M , Bauerle W L. Controls on seasonal
patterns of maximum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canopy⁃scale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contributions from both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J] . Photosynthsis Research, 2014, 119(1 / 2):49
- 64
[45]  Akhkha A. Modelling photosynthetic light⁃response curve in
Calotropis procera under salinity or water deficit stress using non⁃
linear models[ J] . Journal of Taibah University for Science, 2010,
(3):49 - 57
[46]  Springer C J, Thomas R B.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of forest
understory tree species to long⁃term exposure to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t the Duke Forest FACE experiment[J] . Tree
Physiology,2007,27(1):25 - 32
[47]  步秀芹,徐学选,康博文,郭劲松.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光合特性
[J] .林业科学,2007,43(9):623 - 628
[48]  叶子飘.光合作用对光和 CO2 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J] . 植物生
态学报,2010,34(6):727 - 740
[49]  谭晓红,彭祚登,贾忠奎,马履一.不同刺槐品种光合光响应曲线
的温度效应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2):64 - 68
[50]  熊彩云,曾伟,肖复明,曾志光,涂圣勇,江斌,邱凤英,伍艳芳.木
荷种源间光合作用参数分析[J] .生态学报,2012,32(11): 3628
- 3631
[51]   刘彤,崔海娇,吴淑杰,祝佳媛,周志强. 东北红豆杉幼苗光合和
荧光特性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
35(3):65 - 70
671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29(1):0169 ~ 0177
Modeling Photosynthetic Light⁃response Curve in Salix L.
JIANG Dongyue  QIAN Yongqiang  FEI Yingjie  WANG Zhengchao  SUN Zhenyuan
(Key Laboratory of Tre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Abstract:In order to select the optimum model of photosynthetic light⁃curve in Salix L. The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curves of 6 Salix L.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rectangular hyperbola, non⁃rectangular hyperbola and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ich model better describes the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curve in Salix 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itial quantum efficiency, dark respiration rate,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ight saturation point from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non⁃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the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ight saturation point were not determined directly,
because of no extrema in the models under the limited light intensity. However, the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ight saturation point can be calculated directly in the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extrema. And the result from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was mostly closed to the measured data. Compared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between measured value and estimated value of fitting curve models of other five Salix plants,
the sum of relative error of estimated value from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was the least, which suggest that
the estimated value from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was mostly closed to the measured data. In conclusion,
modified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should be used to estimate photosynthetic light⁃response curve parameters in Salix
L. It is feasible for Salix spp. to evaluate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using the model, which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electing willows with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Keywords:Salix, photosynthesis, light response curve, curve fitting
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