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QTL Mapping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1,000-Grain Weight and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in Rice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QTL定位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2014,28(1):0036 ~ 0043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2⁃28  接受日期:2013⁃07⁃31
基金项目: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22BAB21401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123603120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013M541869),江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2013KY11)
作者简介:边建民,男,讲师,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 E⁃mail:jmbian81@ 126. com
通讯作者:同第一作者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1⁃0036⁃08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 QTL定位
边建民  贺浩华  石  桓  朱昌兰  彭小松  傅军如  贺小鹏
陈小荣  胡丽芳  欧阳林娟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江西省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
摘  要:千粒重和垩白粒率是水稻重要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本研究以粳稻 Sasanishiki 为受体、籼稻品种
Habataki为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 Introgression Lines,ILs)为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进
行了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和 QTL 定位。 相关分析表明,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群体千粒重和
垩白粒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两个环境共检测到 9 个稻谷千粒重 QTL、5 个糙米千粒重 QTL 和 6 个垩
白粒率 QTL,分布在水稻的 10 条染色体上。 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其中的 5 个 QTL,即影响
稻谷千粒重的 qPTGW3、qPTGW8􀆰 2 和 qPTGW11􀆰 1 及控制垩白粒率 qPGWC1􀆰 1 和 qPGWC1􀆰 2。 其所对应
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的相应性状与背景亲本 Sasanishiki 的表现型差异在连续两个环境中均达到显著(P
< 0􀆰 05)或极显著(P < 0􀆰 01) 水平。 这些材料为优良粒重和垩白粒率 QTL的克隆及水稻产量和外观
品质的标记辅助选择(MAS) 育种利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水稻; 千粒重; 垩白粒率; 相关性;QTL
DOI:10: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1. 0036
    提高产量、改良稻米品质是水稻(Oryza sativa L. )
遗传改良的两个主要育种目标[1 - 2],关于水稻产量和
品质的关系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粒重作为重要的
产量构成因子之一,在产量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适当提高水稻千粒重(1,000 - grain weight,TGW),有
利于产量的提高[3]。 稻米垩白粒率 (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PGWC)是稻米品质中重要的指
标之一,是淀粉合成与积累不正常导致淀粉颗粒排列
不紧密形成的[4 - 5],垩白粒率偏高也是我国稻米品质
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6 - 7]。 如何在提高粒重的基础上
降低垩白粒率一直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有研究
表明,千粒重与垩白粒率间存在相关性[8 - 10]。 然而,
目前较多基于单基因(QTL)水平研究粒重与垩白粒
率,在水稻全基因组范围内,缺乏对千粒重和垩白粒率
QTL 分 析 的 报 道。 据 此, 本 研 究 利 用 在 粳 稻
Sasanishiki遗传背景中导入单一或少数几个籼稻
Habataki染色体片段组成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 ILs)
群体,对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并进行
QTL定位,分析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关系,挖掘重要的
QTL(基因)资源,为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分子育
种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以粳稻品种 Sasanishiki 为背景的 ILs 群体是利用
Sasanishiki 与 籼 稻 品 种 Habataki 杂 交, 通 过 与
Sasanishiki回交、自交,建立 BC2F5 群体。 借助多态性
分子标记,对 31 个 BC2F5 植株进行辅助选择。 根据各
单株中染色体的置换位置,选择不同置换区域的杂合
个体继续自交和回交,分别获得次级 F5 和 BC1F5 群
体;进一步选用均匀分布在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的 166
63
  1 期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 QTL定位
个多态性分子标记进行选择,得到 39 个具有供体
Habataki染色体片段的纯合渗入系,其置换片段覆盖
了水稻的全基因组[11],每个标记间平均距离约 2􀆰 3
Mb (http: / / www. rgrc. dna. affrc. go. jp / ineSHCSSL39.
html)。 选用田间结实正常的 37 个渗入系家系(编号
SL401 ~ SL407,重新命名为 IL01 ~ IL37)进行田间试
验。 材料由江西农业科学院严松副研究员馈赠。
1􀆰 2  田间试验
2011 年冬季在海南三亚实验基地分别种植 ILs、
Sasanishiki 及 Habataki ( 2011HN)。 所有材料均于
2011 年 12 月 7 日播种,2012 年 1 月 7 日移栽。 行株
距为 30 cm ×20 cm,单本栽插,每个家系 4 行,每行 10
株,两个重复,随机排列。 整个生育期管理按常规栽培
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措施按照当地水稻栽培技
术进行,使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无鸟、鼠和病虫为害。
所有家系及亲本在成熟后收获,每行取中间 5 株混收,
晒干后在室温下保存 3 个月后,进行稻谷千粒重测定。
之后,用糙米机碾成糙米,进行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
性状的考查。
2012 年夏季按同样方法将亲本和渗入系种植在
江西农业大学实验地(2012NC)。 成熟时,每行取中间
5 株混收,晒干后在室温下保存 3 个月,测定稻谷千粒
重。 用糙米机碾成糙米,进行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
性状的考查。
1􀆰 3  性状调查与分析
1􀆰 3􀆰 1  千粒重  从混合的稻谷样品中随机取出 200
粒饱满籽粒,在电子天平上称重,重复 3 次,取平均值
为稻谷千粒重表型值。 混合稻谷样品碾成糙米后从中
随机取出 200 粒饱满籽粒,在电子天平上称重,重复 3
次,取平均值为糙米千粒重表型值。
1􀆰 3􀆰 2  稻米垩白粒率   参照文献[12]进行测定,从
糙米样品中随机取出 100 粒饱满籽粒(N),置垩白观
测仪上,将有垩白的米粒与无垩白的米粒分开,数出垩
白米的粒数(n)。
垩白粒率 PGWC = (n / N) × 100% 。 重复 3 次,取
平均值作为垩白粒率表型值。
1􀆰 4  数据分析
利用软件 SPSS 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利用 QTL
IciMapping V2􀆰 0 软件[13 - 14]检测 ILs 群体两个环境下
控制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 QTL。 其基本原理是: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选择对性状影响最大的标记(片
段),然后用似然比估算每个标记的 LOD 值。 该方法
适用于非理想的 ILs 群体(每个株系含 1 个以上置换
片段),也适用于理想的 ILs 群体(每个株系只有 1 个
置换片段),以 LOD≥3􀆰 0 作为阈值来判断 QTL 是否
存在。 QTL命名遵循 McCouch等[15]的规则。
2  结果与分析
2􀆰 1  亲本和群体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表型变异与相
关性分析
在 2011HN和 2012NC,Sasanishiki和 Habatakic 稻
谷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糙米千粒重均存在显著(P <
0􀆰 05)和极显著(P < 0􀆰 01)的差异。 Habatakic 的垩白
粒率在 2011HN显著高于 Sasanishiki (P < 0􀆰 01),而在
2012NC无显著差异(表 1),表明垩白粒率在不同环境
下有较大的变异。 IL群体中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
和垩白粒率均表现为连续变异,且均存在超亲分离现
象,呈现出数量性状的特点(图 1)。 相关性分析表明,
在 2012NC,稻谷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均呈极显著正相
关,相关系数为 0􀆰 770(P < 0􀆰 01),而其它性状之间相
关性不显著(表 2)。
表 1  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在双亲间的差异和在 IL群体中的变异
Table 1  Variation of PTGW, BTGW and PGWC between two parents and among the IL population
性状
Trait
环境
Environment
亲本
Parents
IL群体
IL population
Sasanishiki Habatakic Mean Min Max
PTGW / g 2011HN 24. 70 25. 10 24. 54 21. 20 27. 00
2012NC 21. 80 21. 90 22. 26 20. 50 23. 90
BTGW / g 2011HN 20. 10 18. 90∗ 19. 18 16. 80 21. 90
2012NC 17. 90 14. 70∗∗ 18. 10 16. 10 19. 70
PGWC / % 2011HN 0. 23 0. 78∗∗ 0. 59 0. 28 1. 00
2012NC 0. 30 0. 27 0. 47 0. 16 0. 99
    注:PTGW: 稻谷千粒重; BTGW: 糙米千粒重; PGWC: 垩白粒率; 2011HN: 2011 海南; 2012NC: 2012 南昌; ∗, ∗∗分别表示 5%和 1%显著水
平。 下同。
Note:PTGW 1,000 - paddy grain weight; BTGW: 1,000 - brown grain weight; PGWC;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2011HN: 2011Hainan;
2012NC: 2012nanchang; ∗, ∗∗indicated 5% and 1% significant level, 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following.
73
核  农  学  报 28 卷
2􀆰 2  千粒重和垩白粒率 QTL分析
2􀆰 2􀆰 1  稻谷千粒重主效 QTL 定位  两个环境共检测
到 9 个控制稻谷千粒重 QTL(表 3),分布在 7 条染色
体上,LOD 值为 3􀆰 13 ~ 10􀆰 78,贡献率变幅为 5􀆰 50% ~
16􀆰 00% (图 2)。 其中 2011HN检测到 6 个 QTL,总贡
献率为 61􀆰 82% ;2012NC 检测到 6 个 QTL,总贡献率
为 53􀆰 69% 。 重复检测到的稻谷千粒重主效 QTL 有 3
个,即位于第 3 染色体 RM5748 标记附近的 qPTGW3、
位于第 8 染色体 RM5891 附近的 qPTGW8􀆰 2 和位于第
11 染 色 体 RM1341 附 近 的 qPTGW11􀆰 1, 其 中
qPTGW8􀆰 2 和 qPTGW11􀆰 1 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
Habatakic,平均贡献率分别为 13􀆰 08% 和 6􀆰 19% ,
qPTGW3 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 Sasanishiki,平均贡献
率为 7􀆰 33% 。
注:2011HN: 2011 海南;2012 南昌。
Note: 2012NC: 2011HN: 2011Hainan; 2012NC: 2012Nanchang.
图 1  IL群体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s of 1000 - paddy grain weight (PTGW), 1000 - brown grain weight (BTGW), and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PGWC) in the IL population
表 2  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PTGW, BTGW and PGWC in 2011HN and 2012NC
性状
Traits
环境
Environment
稻谷千粒重
PTGW/ g
糙米千粒重
BTGW/ g
垩白粒率
PGWC
稻谷千粒重 2011HN 1 0. 007 0. 203
PTGW / g 2012NC 1 0. 770∗∗ 0. 039
稻谷千粒重 2011HN 1 - 0. 067
BTGW/ g 2012NC 1 - 0. 066
垩白粒率 2011HN 1
PGWC / % 2012NC 1
83
  1 期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 QTL定位
表 3  IL群体中检测到的控制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 QTL
Table 3  QTLs for PTGW, BTGW and PGWC in 2011HN and 2012NC
性状
Trait QTL
染色体
Chromosome
标记
Marker
LOD值
LOD value
加性效应
Additive effect
贡献率
Variance explained %
环境
Environment
稻谷千粒重 qPTGW1 1 RM6887 10. 13 - 1. 61 14. 37 2011HN
PTGW/ g qPTGW3 3 RM5748 5. 88 - 1. 06 6. 20 2011HN
3. 75 - 0. 89 8. 45 2012NC
qPTGW5 5 RM3286 6. 28 - 1. 11 6. 81 2011HN
qPTGW6 6 RM1370 3. 18 0. 81 6. 87 2012NC
qPTGW8. 1 8 RM6838 3. 18 0. 81 6. 87 2012NC
qPTGW8. 2 8 RM5891 7. 49 1. 09 12. 94 2011HN
3. 41 0. 80 13. 23 2012NC
qPTGW10 10 RM3773 10. 78 - 1. 69 16. 00 2011HN
qPTGW11. 1 11 RM1341 5. 41 0. 99 5. 50 2011HN
3. 18 0. 81 6. 87 2012NC
qPTGW11. 2 11 RM2064 3. 13 0. 74 11. 39 2012NC
糙米千粒重 qBTGW1 1 RM7600 3. 20 - 1. 03 9. 44 2011HN
BTGW/ g qBTGW 2 RM5699 3. 25 - 0. 79 6. 90 2012NC
qBTGW3 3 RM5748 4. 88 - 1. 07 12. 42 2012NC
qBTGW6 6 RM7193 4. 53 - 1. 28 14. 59 2011HN
qBTGW10 10 RM3773 5. 02 - 1. 09 12. 89 2012NC
垩白粒率 qPGWC1. 1 1 RM7124 5. 01 0. 22 14. 65 2011HN
PGWC / % 8. 18 0. 28 18. 04 2012NC
qPGWC1. 2 1 RM7600 4. 59 0. 21 13. 04 2011HN
5. 48 0. 21 10. 03 2012NC
qPGWC2 2 RM5699 4. 21 0. 17 7. 09 2012NC
qPGWC4 4 RM7585 3. 93 0. 17 6. 49 2012NC
qPGWC9 9 P414D03 4. 23 0. 12 11. 73 2011HN
qPGWC11 11 RM1341 4. 12 0. 17 6. 89 2012NC
    注:加性效应正值表示 Habatakic起增效作用.
Note:Additive effect positive value indicated the increasing effects from Habatakic.
2􀆰 2􀆰 2  糙米千粒重主效 QTL 定位   在 2011HN 和
2012NC共检测到 5 个糙米千粒重 QTL(表 3),分布于
5 条染色体(图 2)上,LOD 值在 3􀆰 20 ~ 5􀆰 02 之间,贡
献率变幅为 6􀆰 90% ~ 14􀆰 59% ,在不同环境下未检测
到共同的 QTL(表 3,图 2)。 2011HN 检测到两个糙米
千粒重 QTL qBTGW1 和 qBTGW6,其增效等位基因均
来自 Sasanishiki, 平 均 贡 献 率 分 别 为 9􀆰 44% 和
14􀆰 59% 。 2012NC 检测到 3 个糙米千粒重 QTL
qBTGW2、qBTGW3 和 qBTGW10,分别位于第 1 染色体
RM5699 标记附近、第 3 染色体 RM5748 标记附近和第
10 染色体 RM3773 标记附近,平均贡献率分别为
6􀆰 90、12􀆰 42 和 12􀆰 89% 。
2􀆰 2􀆰 3  垩白粒率主效 QTL定位  由表 3 和图 2 可知
两个环境共检测到 6 个垩白粒率 QTL,分布于 5 条染
色体,LOD值为 4􀆰 12 ~ 8􀆰 18,贡献率变幅为 6􀆰 49% ~
18􀆰 04% 。 2011HN 检测到 3 个 QTL,总贡献率为
39􀆰 42% ,2012NC 检测到 5 个 QTL, 总贡献率为
48􀆰 54% 。 两个环境重复检测到的垩白粒率 QTL 有两
个,即位于第 1 染色体 RM7124 标记附近的 qPGWC1􀆰 1
和第 1 染色体 RM7600 附近的 qPGWC1􀆰 2,其增效等
93
核  农  学  报 28 卷
图 2  控制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 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Fig. 2  Chromosomal locations of QTL detected for 1,000 - paddy grain weight (PTGW), 1,000 - brown grain
weight (BTGW), and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PGWC)
位基因均来自 Habatakic,平均贡献率分别为 16􀆰 35%
和 11􀆰 55% (表 3)。
2􀆰 2􀆰 4   QTL 表达稳定性   由表 3 可知, qPTGW3、
qPTGW8􀆰 2、 qPTGW11􀆰 1、 qPGWC1􀆰 1 和 qPGWC1􀆰 2 在
两个不同环境中均能检测到,其中 qPTGW3 位于第 1
染色体 RM5748 附近, qPTGW8􀆰 2 位于第 8 染色体
RM5891 附近,qPTGW11􀆰 1 位于第 11 染色体 RM1341
附近, qPGWC1􀆰 1 位于第 1 染色体 RM7124 附近,
qPGWC1􀆰 2 位于第 1 染色体 RM7600 附近,对应的染
色体渗入系(QTL⁃ILs)分别为 IL16、IL27、IL35、IL02 和
IL03。 将这 5 个 QTL⁃ILs 相应性状与背景亲本
Sasanishiki的表现型进行差异比较,由图 3 可知,各
QTL⁃IL与 Sasanishiki之间都能达到极显著(P < 0􀆰 01)
或显著(P < 0􀆰 05)差异,表明这 5 个 QTL 在不同环境
中的表达稳定性较高。
3  讨论
3􀆰 1  Sasanishiki × Habatakic 染色体渗入系( ILs)定
位 QTL
本研究对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在
两个不同环境下进行了 QTL定位,结果显示控制这三
个性状的 QTL 贡献率变幅分别为 5􀆰 50% ~ 16􀆰 00% 、
6􀆰 90% ~14􀆰 59%和 6􀆰 49% ~ 18􀆰 04% ,表明水稻千粒
重和垩白粒率性状均由微效的多基因控制,表现为典
型的数量性状[16]。 而亲本 Sasanishiki 和 Habatakic 除
糙米千粒重在两个环境下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性状
间差异不显著,而利用 Sasanishiki × Habatakic 衍生的
染色体渗入系(ILs)群体则成功定位了 9 个稻谷千粒
重 QTL和 6 个垩白粒率 QTL,表明具有相同粳稻遗传
背景的 Sasanishiki × Habatakic 染色体渗入系群体
(ILs)能够降低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减少互作效应对
QTL表达稳定性的影响,有利于挖掘隐藏在复杂基因
网络中的有效 QTL(基因),提高定位效率。
3􀆰 2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及
其应用
本研究显示 qPTGW3、 qPTGW8􀆰 2、 qPTGW11􀆰 1、
qPGWC1􀆰 1 和 qPGWC1􀆰 2 均能在两个环境中稳定表
达,整合分析标记的位置和顺序,发现 qPTGW3(位于
RM3766 与 RM3513 之间)与 Guo 等[17]定位的 gw3 区
间一致;qPTGW8􀆰 2(位于 RM5767 与 RM4997 之间)与
Bai等[18]报道的 gw8􀆰 1 位置相同;Bian 等[19]在第 11
染色体检测到的控制千粒重的 QTL qTGW11􀆰 1 与本研
究的稻谷千粒重 QTL qPTGW11􀆰 1 位于同一区间内。
04
  1 期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 QTL定位
图 3  在两个不同环境重复检测到 QTL对应的染色体渗入系(QTL⁃ILs)的表型分析
Fig. 3  Phenotype analysis of the QTLs detected in both environments.
而控制垩白粒率 qPGWC1􀆰 1 和 qPGWC1􀆰 2 未见报道。
含有这些 QTL 的渗入系家系为克隆和利用这些基因
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此外,其它 15 个 QTL 仅在一个
环境下检测到,属于环境敏感型,例如,qPTGW1 能在
2011HN检测到,该 QTL 来自亲本 Sasanishiki 的等位
基因能增加稻谷千粒重,贡献率达 14􀆰 37% ,而在
2012NC未检测到。 依据不同需求,合理利用环境敏感
型的 QTL 可进行水稻粒重和外观品质的分子设计育
种[20]。
3􀆰 3  稻米产量和外观品质等性状的分子改良
已有研究表明,千粒重与垩白粒率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两个心白突变体因淀粉合成中的关键酶
OsPPDKB和 SSIIIa 受影响,而使千粒重显著小于野生
型[7 - 8]。 Song 等[9]发现控制粒宽和粒重的 GW2 基因
在增加粒重的同时引起垩白增加。 周立军等[21]研究
表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
检测到 3 个主效 QTL 同时控制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
表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在 2012NC 稻谷千粒重与垩
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其它环境及性状间均不存
在显著相关性,这与万向元等[22]利用 Asominori × IR24
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研究的结果类似,表明通过
构建合适的群体(比如染色体渗入系群体)可以降低
千粒重与垩白粒率相关性,打破二者之间矛盾。 因此,
培育外观品质优良(垩白低)且高产的水稻品种是可
能的。 但仅依靠常规育种技术聚合多个优良数量性状
基因仍有很大的难度,而利用与产量和外观品质 QTL
(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高代群体,结合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是加快优质、高产水稻新
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均属于数量性状,并由效
应不等的 QTL控制,同时受复杂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
14
核  农  学  报 28 卷
的影响。 前人研究主要以遗传背景较复杂的群体进行
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研究,很难发现隐藏在复杂遗传背
景中有利 QTL(基因)。 本研究利用千粒重较接近的
两个亲本衍生的 ILs群体对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进
行定位。 共检测到 20 个控制千粒重和垩白粒率 QTL,
其中 5 个 QTL能在两个不同环境下重复检测到,为优
良基因的克隆和利用提供了条件。 另外,相关性分析
表明千粒重与垩白粒率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利用合适
的亲本、构建高世代群体能够打破粒重与垩白粒率之
间的矛盾,为培育优良外观品质(垩白低)且高产的水
稻品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 1 ]  陈冰嬬, 石英尧, 崔金腾, 钱益亮, 刘海燕, 张力科, 王辉, 高
用明, 朱苓华, 黎志康. 利用 BC2F2 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
粒大小和形状 QTL [J] . 作物学报, 2008, 34(8): 1299 - 1307
[ 2 ]  卢林, 朱智伟, 段彬伍, 徐霞, 于永红. 我国稻米整精米率特点
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J] . 核农学报, 2012, 26 (5): 0770 -
0774
[ 3 ]  边建民, 贺浩华, 朱昌兰, 彭小松, 傅军如, 贺小鹏, 陈小荣,
胡丽芳, 欧阳林娟. 江西水稻保持系不同品种粒形性状比较
[J] . 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11): 57 - 58
[ 4 ]  Cheng F M, Zhong L J, Wang F, Zhang G P. Differences in
cooking and eating properties between chalky and translucent parts in
rice grains [J] . Food chemistry, 2005, 90(1): 39 - 46
[ 5 ]  Yamakawa H, Hirose T, Kuroda M, Yamaguchi T.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rice grain filling⁃related gene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using DNA microarray [ J] . Plant Physiology, 2007,
144(1): 258 - 277
[ 6 ]  朱智伟. 当前我国稻米品质状况分析 [ J] . 中国稻米, 2006, 2
(1): 1 - 4
[ 7 ]  蔺万煌, 萧浪涛, 黄见良, 洪亚辉, 李合松. 早籼稻米垩白形成
与稻株源 2 库特性关系的研究 [J] . 核农学报, 2003, 17 (6):
462 - 465
[ 8 ]  Kang H G, Park S H, Matsuoka M, An G H. White⁃core endosperm
floury endosperm - 4 in rice is generated by knockout mutations in
the C4 - type pyruvate orthophosphate dikinase gene ( OsPPDKB)
[J] . Plant Journal, 2005, 42(6): 901 - 911
[ 9 ]  Fujita N, Yoshida M, Kondo T, Saito K, Utsumi Y, Tokunaga T,
Nishi A, Satoh H, Park J H, Jane J L, Miyao A, Hirochika H,
Nakamura Y. Characterization of SSIIIa⁃deficient mutants of rice:
The function of SSIIIa and pleiotropic effects by SSIIIa deficiency in
the rice endosperm [J] . Plant Physiology, 2007, 144(4): 2009 -
2023
[10]  Song X J, Huang W, Shi M, Zhu M Z, Lin H X. A QTL for ric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encodes a previously unknown RING⁃type E3
ubiquitin ligase [J] . Nature Genetics, 2007, 39: 623 - 630
[11]  Ando T, Yamamoto T, Shimizu T, Ma X F, Shomura A, Takeuchi
Y, Lin S Y, Yano M. Genetic dissection and pyramid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s for panicle architecture by using ch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in rice [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8, 116(6): 881 - 890
[12]  Guo T, Liu X, Wan X, Weng J, Liu S, Liu X, Chen M, Li J, Su
N, Wu F, Cheng Z, Guo X, Lei C, Wang J, Jiang L, Wan J.
Identification of a Stabl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Percentage
Grains with White Chalkiness in Rice (Oryza sativa) [ J]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1, 53(8): 598 - 607
[13]  Wang J K,Wan X Y, Crossa J, Crouch J, Weng J, Zhai H, Wan J.
QTL mapping of grain length in rice ( Oryza sativa L. ) using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 J] . Genetics Research,
2006, 88(2): 93 - 104
[14]  Li H, Ribaut J M, Li Z, Wang J.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 ICIM ) for digenic epista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in
biparental populations [ J ]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8, 116(2): 243 - 260
[15]  McCouch S R, CGSNL ( Committee on Gene Symbolization,
Nomenclature and Linkage, Rice Genetics Cooperative ) . Gene
Nomenclature System for Rice [J] . Rice, 2008, 1(1): 72 - 84
[16]  Mackill D J, Ni J J. Molecular mapping and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for major gene traits in rice [M] / / Khush D S, Brar D S,
Hardy B. Rice genetics Ⅳ, Enfield: SCience Publisher, Inc.
2001: 137 - 151.
[17]   Guo L, Ma L, Jiang H, Zeng D, Hu J, Wu L, Gao Z, Zhang G,
Qian Q. Genetic Analysis and Fine Mapping of Two Genes for Grain
Shape and Weight in Rice [J]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9, 51(1): 45 - 51
[18]  Bai X, Luo L, Yan W, Kovi M R, Zhan W, Xing Y. Genetic
dissection of rice grain shape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wo contrasting parents and fine mapping a
pleiotropic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GL7 [J] . BMC Genetics, 2010,
11(16): 1471 - 2156
[19]   Bian J, Jiang L, Liu L L, Wei X J, Xiao Y H, Zhang L J, Zhao Z
G, Zhai H Q, Wan J M. Construction of a new set of rice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grain
weight and related traits QTLs [ J] . Breeding Science, 2010, 60
(4): 305 - 313
[20]  Wang J K, Wan X Y, Li H H, Pfeiffer W H, Crouch J, Wan J M.
Application of identified QTL⁃marker associations in rice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a design breeding approach [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7, 115(1): 87 - 100
[21]  周立军, 江玲, 刘喜, 陈红, 陈亮明, 刘世家, 万建民. 水稻千
粒重和垩白粒率的 QTL 及其互作分析 [ J] . 作物学报, 2009,
35(2): 255 - 261
[22]  万向元, 刘世家, 王春明, 江玲, 翟虎渠, 吉村醇, 万建民. 利
用 CSSLs群体研究稻米粒型 QTL 的表达稳定性 [ J] . 遗传学
报, 2004, 31(11): 1275 - 1283
24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1):0036 ~ 0043
QTL Mapping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1,000 - Grain Weight and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in Rice
BIAN Jian⁃min  HE Hao⁃hua  SHI Huan  ZHU Chang⁃lan  PENG Xiao⁃song  FU Jun⁃ru
HE Xiao⁃peng  CHEN Xiao⁃rong  HU Li⁃fang  OU⁃YANG Lin⁃ju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 Jiangxi super ri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JAU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
Ecology and Genetic Breeding, College of Agronom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The 1,000 - grian weight ( TGW) is an important yield factor and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PGWC) is an important rice quality index. In this study, a set of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derived from Sasanishiki /
Habataki with Sasanishiki as the recurrent parent, was used to detect correlations and QTL on TGW and PGWC in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Phenotypic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between TGW
and PGWC in the IL population. A total of 20 QTLs were detected in both environments, 9 QTL for 1,000 - paddy grain
weight (PTGW), 5 QTL for 1,000 - brown grain weight (BTGW) and 6 QTL for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PGW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ive QTL, namely, qPTGW3, qPTGW8􀆰 2, qPTGW11􀆰 1 for PTGW and
qPGWC1􀆰 1, qPGWC1􀆰 2 for PGWC, were stably expressed in these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Phenotypic values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P < 0􀆰 01 or 0􀆰 05) between the ILs harboring these five QTL alleles and the genetic background
parent, Sasanishiki. The IL lines harboring these QTLs provided an interesting genetic resource for rice yield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via a design⁃breeding approach.
Key words:Rice; 1,000 - Grain Weight ( TGW); Percentage of Grains with Chalkiness ( PGWC); Correlations;
QTL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