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叶兜兰的种子发育和无菌萌发



全 文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4, 50 (3): 275~282 275
收稿 2013-11-12  修定 2014-01-06
资助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01B07)和北京
市共建项目专项。
* 通讯作者(E-mail: zqxbjfu@126.com; Tel: 010-62336321)。
小叶兜兰的种子发育和无菌萌发
尤佳妍1, 张毓2, 刘岩3, 程瑾3, 潘会堂1, 张启翔1,*
1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100083; 2北京植
物园, 北京100093; 3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 北京100083
摘要: 为建立小叶兜兰的繁育技术体系, 本研究通过无菌播种的方法, 辅以TTC生活力测定等方法, 比较了小叶兜兰种子在
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和培养条件下的萌发率, 对小叶兜兰种胚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 探讨种胚发育程度与萌发的关
系。结果表明, 小叶兜兰种胚的发育阶段对萌发的影响最大, 授粉后255 d的种子萌发率最高(90.71%), 该阶段种子仍呈白
色但微干燥, 种胚刚发育至球形胚阶段, 胚柄尚存。1/4MS和1/2MS为小叶兜兰适宜的基本培养基, 添加100 mg·L-1的土豆
汁对小叶兜兰的无菌萌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叶兜兰; 无菌萌发; 种子发育
Seed Development and A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Tang et Wang
YOU Jia-Yan1, ZHANG Yu2, LIU Yan3, CHENG Jin3, PAN Hui-Tang1, ZHANG Qi-Xiang1,*
1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Ornamental Plants Germplasm Innovation & Molecular Breeding,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Floriculture and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Beijing
Botanical Garden, Beijing 100093, 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we compared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seeds after pollinatio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ultures, observed the process
of embryo development by microscope with the method of a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and TTC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ymbiotic germination rate and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in seed development of P.
barbigerum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stag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germination. And the highest rate of seed germination was obtained in 255 days after pollination (DAP) with
the white and little dehydrated seeds. Moreover, the embryo began to take an ellipsoidal shape, and the
suspensor cells were still present. 1/4MS and 1/2MS medium were both suitable for germination, and the
addition of 100 mg·L-1 potato juice had a good effect on germination.
Key words: 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asymbiotic germination; seed development
兜兰, 俗称拖鞋兰, 是兰科(Orchidaceae)的一
个濒危类群, 全世界有80~85种, 分布于亚洲的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Liu等2009)。我国兜兰属植物资
源十分丰富, 原产18种, 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南部的
热带与亚热带南缘地区, 以云南、广西和贵州分
布最多(陈心启和吉占和1997), 全部可供观赏, 经
过育种可产生形态各异的变种、栽培种和杂交种
(Cribb 1998), 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由于过度采
集、生境破坏等原因, 野生兜兰资源已处于严重
濒危状态 , 该属所有种均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
(CITES)附录I中。探讨兜兰的人工繁殖栽培技术
对其保育研究及商业生产意义重大。
非共生无菌萌发是兰科植物种子繁殖的常规
方法(Arditti 2008)。然而, 一些濒危属, 如杓兰属
(Cypripedium)和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种
子萌发十分困难(Pierik等1988; Stimart和Ascher
1981)。杓兰属植物种子的发育阶段对无菌播种萌
发率有重要的影响(Lee等2005), 未成熟的绿荚种
子存在一个对萌发有利的最佳采集时期, 成熟种
子会因发育后期次生抑制因子的生成而难以萌发
(张毓2010)。兜兰作为杓兰的近缘属, 是否也存在
植物生理学报276
相似的萌发机理, 该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目前
在硬叶兜兰(P. micranthum) (陈之林等2004)、巨瓣
兜兰(P. bellatulum)和亨利兜兰(P. henryanum) (Lee
2007)等兜兰属植物中曾有关于最佳萌发时期过后
种子萌发率快速下降的报道。
小叶兜兰(P. barbigerum)是我国著名的植物
分类学家唐进和汪发缵教授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
特有植物, 分布于广西北部和贵州海拔800~1 500
m的石灰岩山丘荫蔽多石之地或岩隙中(陈心启
1999), 被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 属于IUCN濒危
(EN)物种, 亟需保护,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
关于它的种子发育和萌发情况还未见报道。
本试验研究比较了小叶兜兰不同发育时期的
种子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萌发率差异, 以期确定
小叶兜兰播种的最佳采种时期和适宜培养条件,
并结合种子发育过程的解剖学观察, 探讨种子发
育与萌发率间的关系, 为小叶兜兰的保育研究提
供技术支持。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Tang et
Wang)植株栽植于北京植物园兰花温室, 2012年10
月盛花期进行人工同种异株授粉, 2013年10月左
右种子干燥接近成熟, 从授粉到蒴果成熟开裂需
要360 d左右时间。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小叶兜兰
蒴果用于该研究。
2 方法
2.1 种子采集
授粉后每隔15 d采集3个果荚用于无菌播种与
石蜡切片的制作。
2.2 种子预处理
未成熟果荚先切除多余的果柄、宿存的干枯
花瓣等多余部分, 用牙刷沾上肥皂仔细刷洗果荚
外表面, 流水冲洗2 h后移入超净工作台内, 用75%
酒精浸泡30 s, 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0 min, 后用
无菌水冲洗3次。用无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 切开
以备播种用。同一个蒴果的部分种子用于播种,
余下部分用于种子活力测定。
2.3 种子无菌播种
在1/4MS基本培养基中加入0.5 g·L-1的活性炭,
另加入50和100 mg·L-1土豆汁或50和100 mL·L-1椰
汁进行有机添加物的对比试验。培养基pH灭菌前
调至5.8。将灭菌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播种于培养基
中, 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 培养温度为25 ℃。每个
处理播种10瓶。播种后统计每瓶中的种子数量, 8
周后以种胚突破种皮为萌发标准, 观察统计种子
萌发数, 计算萌发率。
根据预实验结果, 选取萌发率较高的265和
285 DAP (授粉后天数)种子进行基本培养基筛选
试验, 共选用8种基本培养基: MS (Murashige和
Skoog 1962)、1/2MS、1/4MS、KC (Knudson 1946)、
Thomale GD (Thomale 1954)、花宝1号(Hyponex)
3 g·L-1、RE (Arditti 1982) 和VW (Vacin和Went
1949), 分别加入50 mL·L-1椰汁和0.5 g·L-1的活性炭
进行改良, 灭菌前pH调至5.8, 置于黑暗条件下培
养, 每个处理播种10瓶, 播种后统计每瓶中的播种
数, 培养温度为25 ℃, 8周后以种胚突破种皮为萌
发标准, 观察统计种子萌发数, 计算萌发率。
2.4 种子活力检测
本研究采用TTC法进行种子活力检测试验。
按常规标准方法配制1%的TTC溶液, 将种子放入带
盖子的玻璃小瓶中, 加入10 mL TTC溶液, 放在25 ℃
黑暗条件下染色5 d, 着色后取出种子用水彻底冲洗
干净。在Leica DFC500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种子染色
情况, 随机选取3个视野, 分别统计每个视野的种子
总数、败育种子数和种胚未着色的种子数量。用
未败育种子数除以种子总数来计为种子有胚率, 用
种子染色数除以未败育种子数计为种子染色率。
2.5 石蜡切片制片
取不同发育期的种子用多聚甲醛-戊二醛固
定液浸泡, 真空抽气固定, 4 ℃冰箱内保存。常规
石蜡切片法制片, 尼康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3 数据统计与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Duncan新复级差法检验小叶兜兰不同发育阶
段染色率、有胚率和无菌萌发率等生理指标的差
异显著性。
实验结果
1 种子成熟度对小叶兜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1.1 小叶兜兰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形态特征变化
1.1.1 种子外部形态变化过程 小叶兜兰种子在不
同发育时期其外部形态特征如表1。经TTC染色
尤佳妍等: 小叶兜兰的种子发育和无菌萌发 277
后, 225 DAP的种子种皮呈白色, 种子内可观察到
极小的胚, 不被染色(图1-I)。240 DAP的种子呈单
粒分散状, 透过半透明的种皮能清楚地观察到圆
球形胚的形态, 正常发育的胚大多能染成红色或
橙红色(图1-J)。300 DAP的种子透过半透明的浅
褐色种皮能见胚所占种子空间变大, 正常发育的
胚大部分能染成深红色, 颜色深浅会略有不同(图
1-K)。330 DAP的种子单粒分散状, 种皮颜色呈较
深的褐色, 有褐色网状纹, 但仍能清楚地观察到胚
的发育情况(图1-L)。
表1 不同发育时期的小叶兜兰蒴果及种子外部形态特征
Table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psules and seeds of P. barbigerum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DAP 蒴果 种子形态
30 细长 透明, 不饱满, 幼小, 与胎座等组织贴生紧密(图1-A)
75 体积增大 透明, 饱满, 体积变大, 密集着生于胎座组织上(图1-B)
135 饱满 白色, 湿润, 密集着生于胎座组织上(图1-C)
210 饱满 白色, 湿润, 与胎座组织相连(图1-D)
240 饱满 白色, 拨动可落下(图1-E)
285 饱满 白色, 浅黄色混合, 轻轻拨动可落下(图1-F)
300 饱满 浅黄色, 黄色及浅棕色混合, 开散, 干燥(图1-G)
330 饱满 棕褐色, 开散, 很干燥(图1-H)
图1 不同发育时期的小叶兜兰蒴果及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
Fig.1 Change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psulesand and seeds of P. barbigerum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 30 DAP的未成熟蒴果剖开图, 比例尺5 μm; B: 75 DAP的未成熟蒴果剖开图, 比例尺8 μm; C: 135 DAP的未成熟蒴果剖开图, 比例
尺1 mm; D: 210 DAP的未成熟蒴果剖开图; E: 240 DAP的未成熟蒴果剖开图; F: 285 DAP的未成熟蒴果剖开图; G: 300 DAP蒴果的未成熟
蒴果剖开图; H: 330 DAP的近成熟蒴果剖开图; I: 225 DAP的种子, 比例尺0.1 mm; J: 240 DAP的种子, 比例尺0.1 mm; K: 300 DAP的种子,
比例尺0.1 mm; L: 330 DAP的种子, 比例尺0.2 mm。
1.1.2 胚胎发育进程 授粉成功后, 产生的胚囊变
大, 胚珠发育逐渐形成种子。从0 DAP至近成熟的
330 DAP胚囊内发生的主要结构变化过程见表2。
195 DAP时多数胚囊完成受精, 形成合子, 合
子呈现伸长的状态, 极性加强, 细胞核位于合点端,
核大 , 有一个大核仁 , 珠孔端为一个大液泡(图
2-A)。小叶兜兰的极核受精后成为初生胚乳核, 而
后移向胚囊的合点端, 在胚开始发育的极早期就
植物生理学报278
迅速退化, 导致种子成熟时胚乳的缺失。合子第
一次横向非均衡分裂发育成一个2细胞胚, 形成一
个较小的顶细胞和一个具大液泡的基细胞 (图
2-B)。基细胞发育形成胚柄, 顶细胞发育成胚体。
在早期球形胚阶段, 基细胞经几次横分裂发育形
成液泡化的呈直线型的1~4个胚柄细胞(图2-G)。
至球形胚后期, 该胚柄细胞高度皱缩退化。
210 DAP时大部分种子形成2细胞胚或3细胞
胚(图2-C)。顶细胞经一次横向分裂后, 其顶端的
一个细胞再经过一次纵向分裂形成3个细胞, 加上
珠孔端的基细胞, 形成T形4细胞胚(图2-D)。随后,
该4细胞胚的上部一个细胞纵向分裂, 形成6细胞
胚(图2-E)。随着每个胚体细胞的分裂进行, 细胞
数量增加, 体积逐渐填充胚囊腔, 225 DAP时发育
形成多细胞的早期圆球胚(图2-F)。至240 DAP, 胚
最外层细胞横向分裂形成表皮层, 胚胎在内层继
续细胞分裂, 形成球形胚。
270 DAP时胚体进行有丝分裂, 胚体细胞富含
细胞质, 随着细胞的增大储存物质增加。球形胚
完全充满胚囊腔, 胚柄开始退化(图2-G)。300 DAP
的种子, 胚柄完全消失, 胚细胞出现组织分化。胚
最外面是一层排列较规则的长方形细胞, 为原表
皮靠近合点端的细胞较小, 而靠近珠孔端的细胞
较大, 珠孔端细胞直径约是合点端细胞直径的2 倍
(图2-H)。330 DAP种子接近成熟时, 胚体仍保留
球形胚的形态, 有空气腔出现(图2-I)。
1.2 不同发育阶段小叶兜兰种子生活力及萌发率
对小叶兜兰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TTC染色
率、有胚率和萌发率3个生理性状指标进行测
定。表3可以看出225 DAP之前的种子过于幼嫩,
透过种皮虽能观察到极小的种胚, 但在TTC染色时
种胚不能着色。240 DAP以后, 部分种子可被染
色, 有胚率保持在95%左右, 染色率在90%左右, 各
发育阶段种子染色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在无菌萌发实验中, 萌发以种胚膨大突破种
皮, 露出圆球胚为萌发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 种子
的发育时期对小叶兜兰的萌发有重要的影响。195
DAP处于合子阶段及之前的状态, 种子过于幼嫩,
紧密着生在胎座上, 很难将种子从胎座上分离下
来; 播种后的种子及附着的胎座组织迅速褐化, 不
能萌发。最佳的萌发率出现在255 DAP的球形胚
时期, 可达到(90.71±5.20)%。此时种子呈白色并且
相对潮湿, 轻轻抖动能够脱落散落于培养基上。
240和270 DAP的种子也有很高的萌发率, 分别可
达到(86.83±3.46)%和(86.13±3.62)%。240 DAP的种
子刚进入球形胚阶段, 比225 DAP早期球形胚阶段
的种子萌发率有显著的提升, 此时部分种子仍附着
在胎座组织上, 但种子较之前相对干燥, 相互稍摩
擦可自由脱落, 播下后15 d即大量萌发, 形成的原
球茎大。285 DAP的种子进入球形胚后期, 胚柄皱
缩退化, 萌发率呈现下降趋势, 此时种子呈现黄白
棕相间的状态。至330 DAP时萌发率较差, 此时种
子呈现棕褐色, 干燥且松动。从试验结果看, 小叶
兜兰适宜的采种播种时间为240~285 DAP。
2 基本培养基对小叶兜兰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选用255和285 DAP两个时期的种子进行了对
比试验。从图3中可以看出, 基本培养基对小叶兜兰
种子萌发率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低浓度盐的
MS改良培养基, 即1/2MS和1/4MS上萌发率最高,
两者无显著差异, 255 DAP的种子萌发率分别能达
到(86.67±9.15)%和(90.71±5.20)%。GD改良培养基
和RE改良培养基次之, 255 DAP的种子萌发率分别
有(78.21±7.89)%和(74.43±6.52)%。而KC改良培养
基和MS改良培养基上的萌发率较低。
3 有机添加物对小叶兜兰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该试验选用210、225、240、270和300 DAP
的小叶兜兰种子进行了5次对比试验。如图4所示,
表2 授粉后小叶兜兰种子胚发育的显微结构
Table 2 Major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embryo in
development of P. barbigerum after pollination
DAP 发育阶段 种子颜色
0 胚原基 —
60 孢原细胞 —
75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
135 受精 —
165 胚囊形成, 变大 —
195 合子形成 白色
210 原胚 白色
225 早期球形胚 白色
240 球形胚 白色
270 球形胚后期, 胚柄开始退化 浅黄色
300 胚柄退化 浅黄色、黄色
及浅棕色混合
330 干燥种子 棕褐色
尤佳妍等: 小叶兜兰的种子发育和无菌萌发 279
图2 小叶兜兰的种胚发育过程
Fig.2 The embryo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 barbigerum
A: 195 DAP的种子纵切图, 合子形成, 比例尺50 μm; B: 210 DAP的种子纵切图, 2细胞胚, 比例尺100 μm; C: 210 DAP的种子纵切图, 3
细胞胚, 比例尺100 μm; D: 210 DAP的种子纵切图, T形4细胞胚, 比例尺50 μm; E: 210 DAP的种子纵切图, 6细胞胚, 比例尺100 μm; F: 225
DAP的种子纵切图, 早期球形胚及1-4细胞胚柄, 比例尺200 μm; G: 270 DAP的种子纵切图, 表皮层的形成与胚柄的退化, 比例尺100 μm; H:
300 DAP的种子纵切图, 比例尺100 μm; I: 330 DAP的种子纵切图, 比例尺100 μm。
表3 不同发育时期的小叶兜兰萌发情况
Table 3 Germination of P. barbigerum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DAP 染色率/% 有胚率/% 萌发率/% 开始萌发的时间/d
210 — — 14.45±7.73Ee 45
225 — 90.32±7.59Aa 31.22±6.71Dd 30
240 87.42±4.72Aa 93.86±5.64Aa 86.83±3.46ABab 15
255 88.98±3.87Aa 95.95±1.10Aa 90.71±5.20Aa 5
270 89.92±3.29Aa 98.21±3.09Aa 86.13±3.62ABab 10
285 90.72±6.03Aa 95.19±2.46Aa 80.44±7.10BCbc 15
300 91.83±2.15Aa 98.82±0.30Aa 75.17±5.91BCc 15
330 91.18±1.93Aa 96.67±0.52Aa 4.77±2.80Ff 30
  同列中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植物生理学报280
在培养基中添加土豆和椰汁对小叶兜兰的种子萌
发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影响效果小于种子
成熟度。在210 DAP时各种培养基上的种子萌发
率都较低(9.37%~24.39%), 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别。
但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 至240 DAP时, 萌发率
大幅提升, 在添加了土豆汁与椰汁的培养基中萌
发率显著大于对照。土豆汁的促进作用略高于椰
汁, 添加100 mg·L-1土豆汁的萌发率可达到(90.18±
2.73)%。在270 DAP开始种子萌发率下降, 至300
DAP时, 添加100 mg·L-1的土豆与100 mL·L-1的椰汁
较添加50 mg·L-1的土豆与50 mL·L-1的椰汁的培养
基中种子萌发率出现显著差异, 同浓度的土豆与
椰汁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可见土豆与椰汁对小叶
兜兰种子的萌发都具有促进作用, 且作用相当。
讨  论
小叶兜兰的种子从授粉到成熟, 根据环境条
件和天气变化, 大约需要360 d的时间。在兰科植
物中普遍存在未成熟种子萌发率高于成熟种子的
现象, 在已研究过的其他兜兰属植物中, 未成熟的
兜兰种子在一定时期内较易萌发, 且有较高萌发
率, 而晚于某个时期后种子萌发能力显著下降(Lee
等2006; 丁长春等2004)。本研究分析了小叶兜兰
种子发育早期、发育中期、接近成熟期3个发育
阶段的种子外部形态和胚胎变化, 以及基本培养
基和有机添加物等与小叶兜兰种子无菌萌发率的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种子发育阶段是影响小
叶兜兰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 种子或胚的内部结
构方面影响种子的活力和萌发率。
TTC染色是通过化学反应间接测定种子的生
活力的一种方法, 在植物胚培养研究中, 比球形胚
更早时期的幼胚培养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要求
非常复杂, 而且成功概率低(胡适宜1982)。195
DAP的种子刚形成合子, 种胚过于幼嫩, 即使在225
DAP进入早期球形胚阶段, 还是不能被TTC溶液染
色。从萌发率结果来看, TTC测定结果不能够代表
该时期种子的实际活力。在后面6个时期, 在体视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部分种胚大而饱满, 有胚率
均在90%以上, 而且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他
们都是发育正常的健康种子, 其中大部分种胚能
够被TTC 染成红色, 染色率稳定在90%左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小叶兜兰种子在240 DAP
萌发率骤升, 在285 DAP逐渐下降。其他兜兰属植
物, 如卷萼兜兰、带叶兜兰、杏黄兜兰(张娟娟等
2013)、硬叶兜兰(陈之林等2004) 、巨瓣兜兰、古
德兜兰、海伦兜兰和亨利兜兰、白旗兜兰及雪白
兜兰(Lee 2007) 的种子也均存在种子发育过程中,
萌发率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不同的是, 由于小
叶兜兰种子发育周期长, 秋季开花授粉后, 受精及
形成合子的过程非常缓慢。人们对兜兰的近缘属
杓兰属的种子发育与萌发率之间关系有部分研究,
台湾杓兰(Cypripedium formosanum)在90~105 DAP
图3 不同培养基对小叶兜兰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Fig.3 lnfln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on mean
percent germination of P. barbigerum seeds
图中数据为8个处理的平均值±标准误。各柱形上不同大写字
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
异显著。
图4 不同有机添加物对小叶兜兰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Fig.4 lnflunence of different organic additives on mean
percent germination of P. barbigerum seeds
图中数据为5个处理的平均值±标准误。各柱形上不同大写字
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
异显著。
尤佳妍等: 小叶兜兰的种子发育和无菌萌发 281
时, 种胚发育到带有单细胞胚柄的早期球形胚至
球形胚, 种子的萌发率最高(Lee等2005)。在本研
究中, 小叶兜兰萌发率最高时种胚处于球形胚, 且
胚柄尚未退化, 种皮未完全皱缩之时, 此结果和张
娟娟等(2013)对卷萼兜兰、带叶兜兰和杏黄兜兰
的萌发研究结果相似。由于兜兰属的种皮是由一
层珠被发育而来的单种皮(任玲和王伏雄1987), 兜
兰属种子的脂类物质在胚囊形成伊始便出现, 在
种子成熟的后期逐渐消失或者减少, 与种子成熟
后期萌发率下降没有必然联系(张娟娟等2013)。
在本试验中小叶兜兰的胚柄消失后其萌发率呈现
下降趋势, 关于胚柄在小叶兜兰种子无菌萌发过
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试验验证。结合种子外
部形态, 在种子尚未变黄, 含水量相对降低, TTC染
色后可观察变红时采集小叶兜兰种子能获得较高
的萌发率, 较佳的采种时期可长达30 d之久。
兜兰种子萌发和随后的原球茎发育和生长受
培养基的影响(Pierik等1988), 已报道使用的基本
培养基有Thomale GD、Gurgeff EG-1 (Fast 1971)、
Norstog (Lucke 1971)、RE、MS、1/2MS、1/4MS、
1/5MS、KC、VW、花宝、Hyponex N026 (Zeng
等2011)和Hyponex N016 (Zeng等2012)等。大多数
兜兰种类需要低盐浓度培养基, 已报道的大部分
种类在高盐浓度MS培养基上萌发均受到抑制, 而
1/2MS、1/4MS较为合适, 但不同的兜兰最适宜的
培养基类型不同(王贞等2006)。150 DAP的同色兜
兰种子在1/4MS上萌发率最高(刘其府等2012), 本
试验中小叶兜兰在1/2MS和1/4MS中萌发最佳, 此
结果和其他兜兰属植物相吻合, GD上也有较好的
萌发效果。KC与MS培养基不适宜小叶兜兰种子
的萌发。
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有机物椰汁、香蕉泥、
土豆泥和活性炭等有利于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和
生长(王贞等2006), 椰乳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硫
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钾、钠、钙、镁、磷
等营养成分, 马铃薯中含有蛋白质、硫胺素、维
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磷、钾等(朱建华和
彭士勇2006)。虽然添加物成分复杂, 难以确定其
确切的有效因素, 但使用效果显著, 在生产上有较
高的应用价值。一般认为, 在植物胚培养中加入
适量的椰乳对种子的萌发有利(曾宋君等2007), 添
加马铃薯对兜兰种子萌发也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且原球体的颜色浓绿色, 而香蕉泥对兜兰种子的
萌发反而有抑制作用(丁长春等2004)。本试验中
添加土豆泥与椰汁的培养基对种子的萌发均有显
著促进作用, 但差异不显著。曾有试验400 DAP的
小叶兜兰种子在1/2MS+100 mL·L-1椰乳的改良培
养基上萌发效果最好(王莲辉等2010), 因此对于添
加物的选择上还需对其在分化阶段是否有差异性
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心启(1999). 兜兰属. 见: 郎楷永, 陈心启, 罗毅波, 朱光华编. 中
国植物志(第17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4~65
陈心启, 吉占和(1997). 中国兰花全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55~256
陈之林, 叶秀粦, 梁承邺, 段俊(2004). 杏黄兜兰和硬叶兜兰的种子
试管培养. 园艺学报, 31 (4): 540~542
丁长春, 虞泓, 刘方媛(2004). 影响杏黄兜兰种子萌发的因素. 云南
植物研究, 26 (6): 673~677
胡适宜(1982). 被子植物胚胎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3~113
刘其府, 傅燕艳, 曾宋君, 吴坤林, 张建霞, 段俊(2012). 同色兜兰种
子非共生萌发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12): 47~49
任玲, 王伏雄(1987). 兜兰胚胎学的研究. 植物学报, 29 (1): 14~21
王莲辉, 魏鲁明, 姜运力, 潘德权, 冯育才(2010). 小叶兜兰的组织培
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6 (11): 1169~1170
王贞, 丛磊, 刘燕(2006). 兜兰属植物研究现状. 林业科学, 42 (7):
114~119
曾宋君, 陈之林, 吴坤林, 段俊(2007). 兜兰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研
究进展. 园艺学报, 34 (3): 793~796
张娟娟, 严宁, 胡红(2013). 三种兜兰属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及其与无
菌萌发的关系.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35 (1): 33~40
张毓, 张启翔, 赵世伟, 凌春英(2010). 濒危植物大花杓兰胚与珠被
发育的研究. 园艺学报, 37 (1): 72~76
朱建华, 彭士勇(2002). 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 北京: 中国计量出
版社, 26~27
Arditti J (1982). Orchid Biology: Reviews and Perspective II.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52
Arditti J (2008). Micropropagation of Orchids.Vol 2.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ing, 49
Cribb P (1998). The Genus Paphiopedilum. 2nd ed. Kew Royal
Botanic Gardens,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32~69
Fast G (1971). Versuche zur Anzucht von Paphiopedilumaus Samen.
Orchidee, 22: 189~192
Knudson L (1946). A new nutrient solution for germination of orchid
seeds. Am Orchid Soc Bull, 15: 214
Lee YI (2007). The a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of six Paphiopedilum
species in relation to the time of seed collection and seed
pretreatment. Acta Hortic, 755: 381~385
Lee YI, Lee N, Yeung EC, Chung MC (2005). Embryo development
of Cypripedium formosanumin relation to seed germination in
vitro. Am Soc Horti Sci, 130 (5): 747~753
植物生理学报282
Lee YI, Yeung EC, Lee N, Chung MC (2006). Embryo development
in the lady’s slipper orchid, Paphiopedilum delenatii, with
emphasis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suspensor. Ann Bot, 98 (6):
1311~1319
Liu ZJ, Chen SC, Cribb PJ (2009). Orchidaceae. Flora of China (25).
Beijing: Science Press, 33
Lucke E (1971). The effect of biotin on sowings of Paphiopedilum.
Am Orchid Soc Bull, 40: 24~26
Murashige T, Skoog F (1962).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assays with tobacco tissue cultures. Physiol Plant, 15:
473~497
Pierik RLM, Sprenkels PA, Van der Harst B, Van der Meys
QG (1988). Seed germin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lantlets of Paphiopedilum ciliolare Pfitz in vitro. Sci Hort,
34: 139~153
Stimart DP, Ascher PD (1981). In vitro germination of Paphiopedilum
seed on acompletely defined medium. Sci Hort, 14: 165~170
Thomale H (1954). Die Orchideen. Stuttgart: Verlag Eugen Ulmer,
62~88
Vacin E, Went FW (1949). Some pH changes in nutrient solutions.
Bot Gaz, 110: 605~613
Zeng SJ, Chen ZL, Wu KL, Zhang JX, Cheng KB, Jaime AT, Duan
J (2011). A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induction of calli and
protocorm-like bodies, and in vitro seedling development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Nothodoritis zhejiangensis Chinese orchid.
HortScience, 46 (3): 460~465
Zeng SJ, Wu KL, Jaime AT, Zhang JX, Chen ZL, Xia NH, Duan J
(2012). A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seedling development and
reintroduction of Paphiopedilum wardii Sumerh, an endangered
terrestrial orchid. Sci Hort, 138: 19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