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5期,2006年10月922
夏蜡梅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顾福根* 万志刚 宋卫平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Tissue Culture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
GU Fu-Gen*, WAN Zhi-Gang, SONG Wei-P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收稿 2006-06-19 修定 2006-07-17
*E-mail: gufugen64@163.com, Tel: 0512-65880172
1 植物名称 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
2 材料类别 子叶节,幼苗通过种子无菌萌发获
得。
3 培养条件 (1)腋芽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1(单位下同)+NAA 0.1;(2)生根培养基:1/2
MS+6-BA 0.05+NAA 0.5。上述培养基中含30 g·L-1
白砂糖,7 g·L-1 琼脂粉,pH 5.8,培养温度为
(25±2)℃,光强为20 mmol·m-2·s-1,光照时间12
h·d-1 (万志刚等2000)。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材料的准备 将成熟果实用70%酒精消毒5 min,
再用无菌水漂洗 2 次,剥去果皮,接种到含琼脂
7 g·L-1的固体培养基上(张启香等2005),40 d后
幼苗第 1 对真叶展开。
4.2 腋芽诱导培养 切取子叶节,上下胚轴各留约
3 mm,子叶留叶柄约 5 mm,接种到腋芽诱导培
养基上。15 d后子叶节上有1对腋芽长出,40 d
后该腋芽具 2 对新叶。将腋芽切去后继续培养,
约15 d后在第1对腋芽的内侧又有1对腋芽长出,
40 d 后将第 2对腋芽切去后继续培养,无第3对
腋芽出现。根据我们的试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种时不切去子叶对腋芽诱导的影响不大;(2)
如不切去胚芽,则腋芽不能萌发;(3)如不切去第
1对腋芽,则第 2 对腋芽不能萌发;(4)种子萌发
成幼苗的自然生长过程中,子叶腋芽不萌发或虽
能萌出针尖大小的芽,但这些腋芽不久就枯黄。
尝试子叶腋芽及胚芽离体培养诱导其侧芽萌发:
在MS中分别加入1.5、2.0、2.5 mg·L-1 6-BA 以及
0.05、0.1、0.2 mg·L-1 NAA 组成 9个不同浓度6-
BA+NAA 组合的配方,将切下的腋芽及胚芽接种
到这9个培养基上,40 d 后未见有新的侧芽诱导
产生。经徒手切片观察,子叶腋芽及胚芽的第 1
对叶腋内没有形成侧芽原基。
4.3 生根与移植 将子叶腋芽或胚芽切下后接种在
生根培养基上,15 d 后有根长出,20 d 后根长
约 1 cm,生根率 98%。此时打开瓶盖,加入冷
开水至淹没培养基,在15~30℃的室内炼苗1~3 d
后,小心取出试管苗,洗去根部培养基,移栽
到基质为菜园土:草炭土=2:1的穴盘中,开始1周
内空气湿度保持在 85%~90%,以后逐渐过渡到自
然环境条件,移栽成活率 9 0 %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夏蜡梅为蜡梅科夏蜡梅属落叶灌
木,花冠直径约 6 c m,花被片白色至淡黄色,
有时边缘呈淡紫红色,花期 5~7 月,观赏价值极
高,是灌木层绿化配置较好的耐阴花木。因其分
布范围狭窄,种源数量稀少,自然生境趋于恶
化,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夏蜡梅通常用播种和分株法进行繁殖,但因
结实率低、生长慢等原因,其繁殖速度极慢。本
文对夏蜡梅子叶节进行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成
功获得了再生植株,并能从 1 颗种子获得 5 株小
苗,这对进一步研究夏蜡梅的组织培养,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夏蜡梅的组织培养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万志刚, 宋卫平, 顾福根, 朱明德, 汪洋(2000). 良种白沙枇杷
“冠玉”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36 (4): 338~339
张启香, 方炎明, 胡恒康, 黄绍辉(2005). 金缕梅的组织培养. 植物
生理学通讯, 41 (5):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