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兰香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3期,2008年 6月 535
兰香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张秋月 1,马丹丹 2,陈蓉 2,黄李超 2,何莹莹 2,李根有 2,*
浙江林学院 1天则山核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浙江临安 311300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Caryopteris incana (Thunb.) Miq.
ZHANG Qiu-Yue1, MA Dan-Dan2, CHEN Rong2, HUANG Li-Chao2, HE Ying-Ying2, LI Gen-You2,*
1Tianze Hickor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2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Forestry,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收稿 2008-04-18 修定 2008-05-13
资助 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 06C2 2076 )。
* 通讯作者( E - m a i l:l i g y @ 1 6 3 . c o m;T e l:0 5 7 1 -
6 3 7 3 2 7 6 1 )。
1 植物名称 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 (Thunb.)
Miq.]。
2 材料类别 茎段。
3 培养条件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芽诱导培养
基:(1) MS+6-BA 0.5 mg·L-1 (单位下同)+IBA 0.2;
(2) MS+6-BA 1.0+IBA 0.2。增殖培养基:(3)
MS+6-BA 0.1+IBA 0.05;(4) MS+6-BA 0.2+IBA 0.05。
生根培养基:(5) 1/2MS+IBA 0.05;(6) 1/2MS+IBA
0.1。以上培养基均含蔗糖 30 g·L-1和琼脂粉 5.8
g·L-1,pH 5.8。培养温度(22±2) ℃,光照强度
30 µmol·m-2·s-1左右,光照时间 16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取材与消毒 取兰香草长约1 cm的半木质化嫩
茎段,分成顶芽、中段和基部,茎段带 1~ 2 个
节,用洗涤剂漂洗 30 min,流水冲洗 10 min,
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 70%酒精浸泡 10 s,再用
0.1% HgCl2灭菌 6 min,并不断搅拌,无菌水冲
洗 5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材料上的水分,用手术
剪刀剪去两端切口2 mm后接入配制好的芽诱导培
养基。培养 20 d后,腋芽长 2~4 cm,外植体
芽诱导率 85% 以上。
4.2 继代增殖 将无菌小苗剪成 0.5~1.0 cm长,接
种在继代培养基中。接种时,小苗切口压入培养
基中。20 d后形成大量丛生芽,其中培养基(4)
上不定芽增殖系数达到 8,培养基(3)上增殖系数
为5。
4.3 生根培养 当继代苗长到3 cm以上时进行生根
培养,取健壮小苗直插入生根培养基中。7 d开
始生根,15 d根系发育良好,每株苗有 5~9条主
根。培养基(5)和(6)上生根率情况良好,生根率
均超过 90%。生根培养中附加 1 g·L-1活性炭有利
于生根。
4.4 组培苗移栽 当主根长到 2~4 cm时可以炼苗。
在生根培养室中打开瓶盖炼苗 7 d后,取出瓶苗
并洗净植株基部的培养基,移栽到育苗穴盘(在移
栽前用 3%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营养土消毒)上,
移栽前 10 d覆盖薄膜,保持空气湿度在 85%以
上,温度 22 ℃左右,10 d后逐渐降低空气湿度,
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成活率在 90%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兰香草为马鞭草科莸属植物,丛生
直立半灌木,分布于华中、华南的部分省份以及
日本和朝鲜。全株枝叶揉碎有薄荷香气,聚伞花
序腋生,小花多数,花冠淡紫色或紫蓝色,二
唇形,淡雅、清香;花期 8~10月,是点缀夏秋
景色的优良花境植物(浙江植物志编委会 1993)。
适合于较干燥的草坡、林缘及路旁种植,适应范
围广,耐修剪,成龄植株春季重剪后能长至
100~150 cm、冠径 80~120 cm,开花量大,发
展前景好。根及全草药用,可治风寒感冒、百
日咳、慢性肝炎、胃病、风湿痹痛和外伤出血
等。组织培养技术可在短期内繁育大量苗木,可
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同属植物金叶莸组织培养
已有报道(姜丽琼等 2007),兰香草的组织培养与
快速繁殖尚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姜丽琼, 肖前刚, 郑江蓉, 李文俊(2007). 金叶莸组织培养与快速
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 (4): 736
浙江植物志编委会(1993). 浙江植物志(第五卷). 杭州: 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