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植物DNA 双链断裂修复的保守性和特异性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1224
植物DNA 双链断裂修复的保守性和特异性
唐丽1 李美茹2 李洪清1,*
1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2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
Conservation and Specificity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in Plants
TANG Li1, LI Mei-Ru2, LI Hong-Qing1,*
1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for Plant Developmen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2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提要 文章概述了植物 DNA 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修复的研究进展。从酵母、脊椎动物、植物在此领域已
取得的成果来看,真核生物DSB 修复在过程和参与蛋白方面均有一定的进化保守性;另一方面,植物的DSB 修复有其特
异之处。
关键词 DNA 双链断裂修复;同源重组;非同源末端连接
收稿 2006-07-24 修定  2006-11-16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137)。
*通讯作者(E-mail: hqli@scnu.edu.cn, Tel: 020-85211375-
851 4)。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为紫外光照射以及对
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病菌感染(Lucht等2002)等一
些外界因素不断地产生各种形式的 DNA 损伤。其
中,最为严重的 DNA 损伤形式是 DNA 双链断裂
(double-strand break,DSB)。即使只有一个DSB
没有得到及时修复,就可能导致部分遗传信息丢
失、染色体断裂甚至细胞死亡;而 D S B 修复错
误则可能引起染色体重排、细胞凋亡活化等。
DSB 还可能由植物体内的一些内在因素引起,如
细胞代谢中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转座子跳跃,修
复其他形式的 D N A 损伤等。此外,减数分裂过
程中也产生 D S B,它有起始同源重组的作用。
与脊椎动物相比,植物的 DSB 修复有两大特
点,这也是研究植物 DSB 修复的部分意义所在。
第一,与动物的各器官在胚胎时期形成不同,植
物的地上部分是在发育的过程中由茎端分生组织逐
渐分化而来的。由于作为生殖器官的花形成于发
育的后期,体细胞中包括 DSB 修复在内的各种原
因引起的基因突变可能会遗传到下一代,并且植
物的DSB 修复比脊椎动物的 DSB 修复更易引发各
种基因突变,因此,相对于脊椎动物而言, DSB
修复对植物的基因组进化的影响可能更大。第
二,在现已发现的 DSB 修复基因中,绝大多数对
脊椎动物的生存是必需的,从而严重阻碍了对它
们具体功能的活体鉴定。与此相反,多种 DSB 修
复基因的突变则不危及植物的存活,植物的这种
优势使得不仅可以从细胞水平,而且可能从整个
生物体水平鉴定 D S B 修复基因的功能。另外,
DSB 修复基因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有结构和功能的
保守性,因而植物在研究高等真核生物 DSB 修复
机制方面可能成为比动物更为理想的材料。
一般认为,温度和日照长短的变化、高盐等
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对植物基因组的
稳定性影响不大。然而,近两年的研究结果表
明,它们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发 DSB (Boyko 等
2005, 2006),并可能还有组织特异性。例如,拟
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在高盐条件下,DSB在
维管组织中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Boyko
等 2006)。因此,研究各种缓和的环境变化以及
胁迫条件对植物 DSB 的诱发作用将有助于了解多
变的环境对植物基因组稳定性及进化的影响。
1 DSB修复的机制
DSB 的高效修复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及生
物体的存活都相当重要。DSB 发生时,细胞周期
检验点被激活,细胞周期暂时停止,直至由非同
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或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 1225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完成
DS B 的修复。当 D S B 已不能修复时,细胞进入
凋亡途径,从而可以避免生物体受到更大的损
伤。
NHEJ 和 HR 是 2 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竞争的
DSB 修复途径,它们的基本区别在于是否依赖同
源DNA 序列。NHEJ 又称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它的发生不依赖同源DNA序列。
如果2条DNA链有短的同源核苷酸序列(通常在10
bp 以下),这些序列能通过碱基配对促进NHEJ 的
发生。NHEJ 在对 2个 DSB 末端简单加工后就直接
连接它们,因而常伴随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及基
因重排(Weterings和Gent 2004),修复精确度低。
相对而言,HR 对 DSB 的修复更为精确,因为它
以同源DNA序列(大于75 bp)为模板在DSB处合成
DNA,但对同源 DNA 序列的依赖性也同时限制了
它的发生频率。模板可以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相同
位置的序列、同一染色体上的另一重复序列、同
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序列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异位序
列,当模板属于后 3 种情况时,HR 就有可能造
成基因杂合性丢失和基因重排等问题(Dudas 和
Chovanec 2004)。
DSB 的修复机制从酵母到植物、动物基本上
都是保守的。针对 DSB 修复结果的多样性,现已
提出了 4 种 DSB 修复过程的基本模式,分别是,
双链断裂修复(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DSBR)模
式、单链退火(single-strand annealing, SSA)模式、
合成依赖性链退火(synthesis-dependent strand
annealing, SDSA)模式和单链侵入(one-sided invasion,
OSI)模式。其中,DSBR 模式仅能解释 HR 事件,
该模式预计发生HR的 2个 DSB末端都要有同源序
列。但有实验证明,1 个 DSB 末端有同源序列就
足以引发HR (Puchta 1998),这一现象能用OSI
模式解释,即 OSI 模式能解释 NHEJ 和 HR 相结合
的事件,该模式常用来解释基因打靶。S S A 和
SDSA 模式均能解释 NHEJ 事件和 HR 事件。当同
一染色体上的2个正向重复DNA序列十分临近DSB
发生处时,多以 SSA 模式修复 DSB,该模式导致
正向重复序列间的遗传信息丢失(图 1- a )。在
SDSA 模式中,作为模板的同源区域的遗传信息
相当于被复制了一遍后转移到 DSB 位点,因而模
板同源区域的遗传信息不受影响,但改变了基因
的拷贝数,从而导致基因的转换(图 1-c)。
2 植物的DSB修复
目前,细菌、真菌和动物的 D S B 修复机制
已从分子水平得到了较为完善的阐明。相比之
下,植物 DSB 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
尤其在 2000 年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之后,
反义遗传学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进
展。不同的生物细胞修复 DSB 的主要途径不同,
酵母细胞主要以 HR 修复 DSB;脊椎动物和植物
的体细胞主要以 NHEJ 修复 DSB,它们的性母细
胞主要以 HR 修复减数分裂中发生的 DSB。因此,
基于HR的植物基因打靶效率相当低(10-5~10-4)也就
不足为奇。
植物基因组散布着大量的重复序列,这些序
列间若发生HR,极易引起基因转换和大范围的缺
失突变。相比之下,NHEJ 影响范围小,加之植
物基因组大部分序列无功能,所以它破坏功能基
因的机率小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植物以NHEJ
作为 DSB 修复的主要途径优于 HR。HR 则主要发
生在分裂旺盛的植物细胞的 S 期,姐妹染色单体
上相同位置的序列被优先选作 DSB 修复的模板,
因此,在此时期发生的 HR 对 DSB 修复的精确度
相当高。
2.1 NHEJ 事件 NHEJ最早见于哺乳动物中,目
前认为是高等真核生物体细胞的 DSB 修复和外源
DNA 整合进基因组的主要途径。参与 NHEJ 的主
要因子有Ku蛋白(包括分子量分别为70和80 kDa
的 Ku70 和 Ku80)、DNA 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
(catalytic subunit of the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cs)、Xrcc4、 DNA 连接酶 IV
(ligase IV, Lig4)以及由Mre11、Rad50和Nbs1组
成的 M R N 复合体。
脊椎动物中 NHE J 的过程是,DSB 发生后,
Ku70 和 Ku80 形成二聚体识别、结合在 2 个 DSB
末端,招募 DNA-P K cs 形成 DNA 依赖蛋白激酶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将2个
DSB 末端束缚在一起,引起下游蛋白的磷酸化和
细胞周期的停止(Walker等 2001)。之后,DSB末
端经 MRN复合体等加工后,最终由Lig4-Xrcc4复
合体催化形成磷酸二脂键,完成 DSB 的修复(Lee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1226
等 1998)。
2.1.1 植物中参与NHEJ的主要因子 自2000年拟
南芥基因组测序完成以来,已鉴定出拟南芥中参
与NHEJ 的主要基因。3种拟南芥突变体atku70、
atku80和atlig4 (Tamura等2002;West等2000,
2002)同脊椎动物的对应突变体一样,对DSB诱变
剂——紫外光、电离辐射、博莱霉素(bleomycin,
BLM)超敏感,提示植物的 KU70、KU80、LIG4
基因和动物的对应基因一样,在体细胞 DSB 修复
的主要途径 ——NHEJ中,可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不同的是,脊椎动物中一旦 KU70 或 KU80
发生突变,发育出现严重畸形,LIG4 发生突变
则产生致死效应;而拟南芥的这 3 种突变体不仅
可以存活,而且生长发育正常。酵母双杂交和免
疫共沉淀实验显示,AtKu70 和 AtKu80 之间以及
AtXrcc4和 AtLig4之间能形成复合体;进一步的
研究显示,AtKu70-AtKu80 二聚体具有依赖单链
DNA 的 ATP 酶活性以及依赖 ATP 的解旋酶活性
(Tamura 等 2002;West 等 2000)。MRN 复合体不
仅参与 NHEJ,也在 HR 中发挥作用,植物中 MRN
复合体的研究进展在下文2.2.1中介绍。
2.1.2 NHEJ与植物基因组进化 作为植物体细胞
DSB 修复主要途径的 NHEJ 常导致各种基因突变,
而这些基因突变又可能通过配子遗传到下一代,
因此 NHEJ 可能影响到植物基因组的进化。从理
论上讲,各种原因引起的复制、插入等突变可使
基因组扩大,而各种原因引起的缺失突变可抵消
此作用或使基因组缩小(Petrov等2000)。
植物中,即使 2 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很近,它
们的基因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例如,烟草
(Nicotiana tabacum L.)的基因组大小是拟南芥的20
倍以上。Kirik等(2000)在比较拟南芥和烟草中由
NHEJ引起的缺失突变时发现,烟草中约有40% 的
缺失突变伴随着插入突变,即在这些 D S B 位点
处,既有原 DNA 序列的缺失又有新 DNA 序列的
插入,类似的现象在玉米(Zea mays L.)中也有报
道;而拟南芥中则没有检测到这一现象,且范围
更大的缺失突变发生得更为频繁,这样在NHEJ过
程中,烟草净丢失的 DNA 序列数量不到拟南芥净
丢失的 1/3。尽管目前在众多植物中,只对拟南
芥和烟草的NHEJ 结果做了直接对比,但这种DSB
修复的种属特异性可能普遍存在,并可能影响植
物基因组的进化。另外,相对于脊椎动物而言,
植物的 NHEJ 更易引发突变。例如,人类体细胞
在 NHEJ 过程中,有 50%~55% 的 DSB 得到精确的
修复;烟草体细胞在 N H E J 过程中,仅有
15%~30% 的 DSB 得到精确的修复。而烟草体细
胞由于 NHEJ 净丢失的 DNA 序列数量是人类体细
胞净丢失 DNA 序列数量的 2 倍以上(Pelczar 等
2003)。
综上所述,虽然植物和脊椎动物的体细胞都
以 NHEJ 为 DSB 修复的主要途径,NHEJ 的发生机
制基本相同,且参与NHEJ的主要因子在这2类生
物中保守,但植物与脊椎动物之间以及不同种的
植物之间,DSB 修复结果千差万别,这可能影响
到基因组的进化,是植物与脊椎动物之间以及不
同种植物之间基因组大小和序列有异的重要原因之
一 。
2.2 HR事件 近10多年来,研究HR事件的方法
出现了两大更新。其一是采用稀有的限制内切酶
(如 I-SceI、HO)在基因组的特异位点高效地引入
DSB。此方法可将 HR 频率提高 1~2 个数量级。其
二是以 2 个含有重复序列的报告基因片段( 如
GUS、LUC)为重组底物转化植株,在转基因植株
中发生在这2个重复序列间的HR事件可产生完整
的报告基因(图 1-a、c),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就可
直观地显示出这些发生了HR的细胞(图 1-d)。采
用上述手段研究发现,植物体细胞中不同类型的
HR 具有不同的发生频率及特点。染色体间 HR 频
率仅在 10-4 左右,多以 SDSA 模式发生,导致基
因的转换(Gisler等2002;Puchta 1999;Molinier
等2004) (图1-c)。当DSB发生在同一染色体内的
2个正向重复序列间时,约有1/3的 DSB以 SSA模
式的 H R 修复,重复序列间的遗传信息丢失
(Siebert和Puchta 2002) (图1-b)。近几年的研究
还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主要重组酶
基因RecA (Reiss等2000)、核酸内切酶基因RuvC
(Shalev等1999)在烟草中的超量表达均可使烟草的
HR频率提高1个数量级。本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
发现,大肠杆菌的解旋酶基因RecQ在水稻(Oryza
sativa L. )中的超量表达可使水稻的HR频率提高
20倍以上(Li等2004a),这些都为提高植物的基因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 1227
打靶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酵母中已发现的主要重组蛋白有 R a d 5 1 、
Rad52、Rad54、Rad55、Rad57、Rad59 以及
MRX 复合体的组分 Mre11、Rad50、Xrs2,其
中不少蛋白是在筛选对电离辐射敏感(radiation-
sensitive)或减数分裂重组缺陷(meiotic recombina-
tion-deficient)的酵母细胞时发现的,其命名沿用
了原来的名称(Rad、Mre)。
酵母中 HR 的过程是,DSB 末端经 MRX 复合
体等的作用,加工成3端突出的黏性末端(Dudas
和 Chovanec 2004)。随后,Rad52结合在此3黏
性末端上。如果这2个3端黏性末端有同源序列,
Rad52 即可促进它们退火,DSB 修复是以 SSA 模
式进行的;如果它们无同源序列,Rad52 即招募
Rad54、Rad55、Rad57协助 Rad51结合在 3端黏
性末端上,而形成Rad51-ssDNA (single-strand
DNA)核线结构,之后,Rad51-ssDNA 侵入 DNA
的同源区域,D S B 修复是以 S D S A 模式进行的
图1 重组底物检测重组事件的机制
  a:检测染色体内 HR 事件的重组底物设计。它主要由 2 个含正向重复序列(U ’)的 GUS 片段 (GU’、U’S)组成,中间插入潮
霉素抗性基因(HPT)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如果 U’ 间发生 HR,主要以 SSA 模式发生,HPT 丢失,GUS 恢复活性(Schuermann
等 2005)。b:用于比较染色体内 HR 和 NHEJ 频率的重组底物设计。以抗除草剂基因(BAR)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在 2 个正
向重复序列(U’)间插入2个I-SceI酶切位点和作为负选择标记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ytosine deaminase, codA)。I-SceI酶的表达使
U ’ 间发生 DSB,同时 codA 从基因组上删除,致使细胞抗 5- 氟尿嘧啶。因此,抗 5- 氟尿嘧啶的细胞均发生过 DSB,在这些细
胞中,GUS 恢复活性的细胞以 HR 修复 DSB;GUS 未恢复活性的细胞以 NHEJ 修复 DSB (Siebert 和 Puchta 2002)。c:检测染
色体间 HR 事件的重组底物设计。此类 HR 事件主要以 SD S A 模式发生,导致基因转换,即 c 右侧表示的重组过程。此重组底物
如果发生染色体内 HR,则 U ’ 留在基因组中,GU S 和 H P T 形成环状结构游离于基因组之外,即 c 左侧表示的重组过程,只有当
此环状结构再次整合到基因组中 GUS 才能稳定表达,此类事件的发生仅为极个别(Molinier 等 2004)。以上 HR 事件均可通过 GUS
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到。d:将含 a 所示重组底物的水稻愈伤组织进行 G U S 染色,部分细胞呈阳性。P:3 5 S 启动子;黑色三角
形:T - D N A 的左右边界。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1228
(Symington 2002; Sung 1994)。
由此可见,酵母中2个的主要重组过程(SSA
和 SDSA 模式)都依赖于Rad52。DSB 发生后,DSB
末端就成了 HR 和 NHEJ 的共同底物,酵母和脊椎
动物通过Rad52与Ku70-Ku80二聚体竞争性地结合
DSB末端来调节HR与 NHEJ之间的竞争(Van Dyck
等 1999)。值得注意的是,植物中尚未发现RAD52
基因,可能与植物 HR 频率低有关。以下介绍植
物中主要的重组蛋白,并比较它们与酵母、脊椎
动物中相应蛋白的异同。
2.2.1 MRN复合体 近年来,在拟南芥中已鉴定
出AtMre11 和 AtRad50,免疫共沉淀实验提示它
们在体内能形成复合体(Daoudal-Cotterell 等
2002),在拟南芥基因库中也发现了潜在的 NBS1
同源基因(At3g02680)。这些提示,相对于酵母
的 MRX 复合体来说,植物的对应复合体与脊椎动
物的 MRN 复合体亲缘关系更近些。拟南芥突变体
atrad50和atmre11能存活,而脊椎动物的对应基
因发生突变会使胚胎死亡,但atmre11和atrad50
生长发育存在明显缺陷,其对 DSB 诱变剂超敏感
且高度不育,提示植物的 M R N 复合体在体细胞
DSB修复的主要途径NHEJ 和性母细胞减数分裂中
DSB 修复的主要途径 HR 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
用(Gallego等2001; Bundock和Hooykaas 2002)。
在 atmre11 中,有丝分裂旺盛的体细胞含有大量
双着丝点染色体和断裂染色体,这可能是造成
atmre11生长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Puizina等2004) ;
atrad50和atmre11的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染
色体大量断裂且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
(synapsis) (Bleuyard等2004;Puizina等2004),这
些都为植物的 MRN 复合体参与体细胞 DSB 修复及
减数分裂 HR 提供了直接的分子水平证据。
MRN 复合体在 DSB 修复过程中的多重作用至
今尚未完全阐明。例如,AtRAD50 发生突变后,
拟南芥的染色体内HR频率提高了8~10倍(Gherbi
等 2001),与酵母rad50突变体相似。酵母rad50
突变体中,HR 频率升高,而 NHEJ 频率下降,推
测酵母中 NHEJ 对 MRX 复合体的依赖性较 HR 更
大,RAD50 突变首先抑制 NHEJ,因而 HR 有了
更多的重组底物DNA (Moore和 Haber 1996)。虽
然,目前还没有分析植物中 RAD50 突变后 NHEJ
频率变化情况的报道,但atrad50的超重组表型提
示植物的 HR 和 NHEJ 之间可能存在同样的竞争。
2.2.2 Rad51类蛋白家族 Rad51类蛋白家族的成员
包括Rad51、Dmc1 及 Rad51 的一些旁系同源蛋白
(parologs)。HR事件的核心是同源序列的识别和
交换,酵母和脊椎动物的 Rad51 蛋白与细菌的主
要重组酶 RecA 高度同源,且具有上述 2 种活性
(Dudas 和 Chovanec 2004),因而认为是HR的核
心 酶 。
Rad51 对于脊椎动物的存活是必需的(Lim 和
Hasty 1996)。然而,在植物中,拟南芥atrad51
突变体不仅能存活,而且营养生长的表型正常,
有丝分裂也未见明显异常(Li 等 2004b),表明
RAD51 并非植物体细胞修复 DSB 的必需基因。迄
今为止,还没有报道直接证明植物的 Rad51 参与
体细胞中DSB的修复。atrad51突变体的性母细胞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大量断裂且同源染色体不
能正常联会,因而不能产生有活性的配子(Li 等
2004b),说明 RAD51 是植物减数分裂 HR 的必需
基 因 。
在酵母和脊椎动物中,Dmc1 是减数分裂特
异性的 Rad51 同源蛋白。这类蛋白现已在拟南芥
和百合(Lilium L.)中得到了鉴定,分别命名为
AtDmc1 (Klimyuk 和 Jones 1997)和 Lim15
(Kobayashi 等 1994)。与 AtRad51 不同,AtDmc1
失活仅引起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异常,不
影响染色体的完整性(Couteau等1999)。
酵母中已发现 2 种 Rad51 的旁系同源蛋白:
Rad55和Rad57。在脊椎动物中未见有与此对应的
蛋白的报道,但已鉴定出其它 5 种 Rad51 的旁系
同源蛋白,即Rad51B、Rad51C、Rad51D、Xrcc2
和 Xrcc3。它们能形成两大复合体:BCDX2 复合
体(由 Rad51B、Rad51C、Rad51D 和 Xrcc2 组成)
和 CX3 复合体(由 Rad51C、Xrcc3 组成)。研究这
些基因突变的脊椎动物细胞时发现,它们对HR和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相当重要(Johnson等1999;Liu
等1998)。以上任何1种Rad51旁系同源基因发生
突变都会导致脊椎动物的胚胎死亡,严重影响了
它们在减数分裂中功能的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测序提示,拟南芥含有类似于
脊椎动物的 5 种 RAD51 的旁系同源基因,现已鉴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 1229
定出 A t R A D 5 1 B、A t R A D 5 1 C、A t X R C C 2 和
AtXRCC3。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AtRad51C 和
AtXrcc3之间、AtRad51C和 AtRad51B之间的相互
作用很明显(Osakabe等2002, 2005),这提示植物
中存在 CX3 复合体,还可能存在 BCDX2 复合体。
atrad51b、atrad51c、atxrcc2和atxrcc3这4种拟
南芥突变体可以存活,但对 DNA 交联剂丝裂霉素
C (mitomycin C, MMC)超敏感,说明对应的4种
基因在植物 DNA 交联修复中发挥着功能;这些突
变体对 DSB 诱导剂(如 BLM 和电离辐射)的敏感度
却不高(Bleuyard等2005;Bleuyard和White 2004;
Osakabe 等 2005;Abe 等 2005),据此推测上述
4种对应的基因可能只参与植物DSB修复的次要途
径 HR。另一方面,以上表型与脊椎动物对应基
因发生突变的细胞表型相似(Johnson等1999;Liu
等 1998),这提示植物和脊椎动物的 RAD51 旁系
同源基因在 DNA 损伤修复中有一定的保守功能。
在上述4种拟南芥突变体中,仅atrad51c和atxrcc3
不育,细胞学检测表明它们的性母细胞在减数分
裂中,同源染色体在偶线期联会正常,但在粗线
期以后染色体出现断裂,阻碍配子的正常形成
(Bleuyard和White 2004;Li等2005;Abe等2005),
这也提示植物在减数分裂前期的 HR 过程中,CX3
复合体的作用晚于 MRX 复合体、Rad51 和 Dmc1。
3 结语
就现有研究结果来看,植物和脊椎动物的修
复机制基本相同,且已发现的 DSB 修复基因绝大
多数在序列上有一定的同源性,在功能上有一定
的保守性;另一方面,植物的 D S B 修复又有其
自身特点。
尽管植物DSB 修复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其详
细的分子机制尚待更深入的研究。例如,何种因
素决定了植物和动物中的 NHEJ 频率远高于 HR 频
率?为什么在动物中有突变致死效应的DSB修复基
因在植物中的对应基因突变却不危及植物的生存?
DSB 修复发生在染色质水平上,但在植物中发现
参与此过程中染色质重构的因子还很少,在 DSB
修复过程中还有哪些因子调控染色质的构型变化?
植物细胞响应DSB的信号转导机制究竟怎样? 所有
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Abe K, Osakabe K, Nakayama S, Endo M, Tagiri A, Todoriki S,
Ichikawa H, Toki S (2005). Arabidopsis RAD51C gene is
important for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meiosis and
mitosis. Plant Physiol, 139 (2): 896~908
Bleuyard JY, Gallego ME, Savigny F, White CI (2005). Differ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Arabidopsis Rad51 paralogs in meiosis
and DNA repair. Plant J, 41 (4): 533~545
Bleuyard JY, Gallego ME, White CI (2004). Meiotic defects in the
Arabidopsis rad50 mutant point to conservation of the MRX
complex function in early stages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Chromosoma, 113 (4): 197~203
Bleuyard JY, White CI (2004). The Arabidopsis homologue of
Xrcc3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meiosis. EMBO J, 23 (2):
439~449
Boyko A, Filkowski J, Kovalchuk I (2005). Homologous recom-
bination in plants is temperature and day-length dependent.
Mutat Res, 572 (1~2): 73~83
Boyko A, Hudson D, Bhomkar P, Kathiria P, Kovalchuk I (2006).
Increase of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in vascu-
lar tissue of Arabidopsis plants exposed to salt stress. Plant
Cell Physiol, 47 (6): 736~742
Bundock P, Hooykaas P (2002).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hypersensitivity to DNA-damaging agents, and lengthened
telomeres in Arabidopsis MRE11 mutants. Plant Cell, 14
(10): 2451~2462
Couteau F, Belzile F, Horlow C, Grandjean O, Vezon D, Doutriaux
MP (1999). Random chromosome segregation without mei-
otic arrest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meiocytes of a dmcl
mutant of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1 (9): 1623~1634
Daoudal-Cotterell S, Gallego ME, White CI (2002). The plant
Rad50-Mre11 protein complex. FEBS Lett, 516 (1~3):
164~166
Dudas A, Chovanec M (2004).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utat Res, 566 (2): 131~167
Gallego ME, Jeanneau M, Granier F, Bouchez D, Bechtold N,
White CI (2001). Disruption of the Arabidopsis RAD50
gene leads to plant sterility and MMS sensitivity. Plant J, 25
(1): 31~41
Gherbi H, Gallego ME, Jalut N, Lucht JM, Hohn B, White CI
(2001).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planta is stimulated
in the absence of Rad50. EMBO Rep, 2 (4): 287~291
Gisler B, Salomon S, Puchta H (2002). The role of double-strand
break-induced allel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somatic
plant cells. Plant J, 32 (3): 277~284
Johnson RD, Liu N, Jasin M (1999). Mammalian XRCC2 pro-
motes the repair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by homolo-
gous recombination. Nature, 401 (6751): 397~399
Kirik A, Salomon S, Puchta H (2000). Species-specific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and genome evolution in plants. EMBO
J, 19 (20): 5562~5566
Klimyuk VI, Jones JD (1997). AtDMCl, the Arabidopsis homo-
logue of the yeast DMC1 gene: characterization, transposon-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6期,2006年12月1230
induced allelic variation and meiosis-associated expression.
Plant J, 11 (1): 1~14
Kobayashi T, Kobayashi E, Sato S, Hotta Y, Miyajima N, Tanaka
A, Tabata S (1994). Characterization of cDNAs induced in
meiotic prophase in lily microsporocytes. DNA Res, 1 (1):
15~26
Lee SE, Moore JK, Holmes A, Umezu K, Kolodner RD, Haber JE
(1998). Saccharomyces Ku70, Mre11/Rad50, and RPA pro-
teins regulate adaptation to G2/M arrest after DNA damage.
Cell, 94 (3): 399~409
Li HQ, Terada R, Li MR, Iida S (2004a). RecQ helicase enhances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plants. FEBS Lett, 574 (1~3):
151~155
Li W, Chen C, Timofejeva L, Markmann-Mulisch U, Schmelzer
E, Ma H, Reiss B (2004b). The Arabidopsis AtRAD51 gene is
dispensable for vegetativ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d for
meio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29): 10596~10601
Li W, Yang X, Lin Z, Timofejeva L, Xiao R, Makaroff CA, Ma H
(2005). The AtRAD51C gene is required for normal meiotic
chromosome synapsis and double-stranded break repair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38 (2): 965~976
Lim DS, Hasty P (1996). A mutation in mouse rad51 results in an
early embryonic lethal that is suppressed by a mutation in
p53. Mol Cell Biol, 16 (12): 7133~7143
Liu N, Lamerdin JE, Tebbs RS, Schild D, Tucker JD, Shen MR,
Brookman KW, Siciliano MJ, Walter CA, Fan WF et al (1998).
XRCC2 and XRCC3, new human Rad51-family members,
promote chromosome stability and protect against DNA
cross-links and other damages. Mol Cell, 1 (6): 783~793
Lucht JM, Mauch-Mani B, Steiner HY, Metraux JP, Ryals J, Hohn
B (2002). Pathogen stress increases somatic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in Arabidopsis. Nat Genet, 30 (3): 311~
314
Molinier J, Ries G, Bonhoeffer S, Hohn B (2004). Interchromatid
and interhomolog recombin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Cell, 16 (2): 342~352
Moore JK, Haber JE (1996). Cell cycle and genetic requirements
of two pathways of nonhomologous end-joining repair of
double strand break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ol Cell
Biol, 16 (5): 2164~2173
Osakabe K, Abe K, Yamanouchi H, Takyuu T, Yoshioka T, Ito Y,
Kato T, Tabata S, Kurei S, Yoshioka Y et al (2005). Arabidopsis
Rad51B is important for double-strand DNA breaks repair in
somatic cells. Plant Mol Biol, 57 (6): 819~833
Osakabe K, Yoshioka T, Ichikawa H, Toki S (2002).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AD51-like genes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Mol Biol, 50 (1): 71~81
Pelczar P, Kalck V, Kovalchuk L (2003). Different genome main-
tenance strategies in human and tobacco cells. J Mol Biol,
331 (4): 771~779
Petrov DA, Sangster TA, Johnston JS, Hartl DL, Shaw KL (2000).
Evidence for DNA loss as a determinant of genome size.
Science, 287 (5455): 1060~1062
Puchta H (1998). Repair of genomic double-strand breaks in
somatic plant cells by one-sided invasion of homologous
sequences. Plant J, 13 (3): 331~339
Puchta H (1999). Double-strand break-induced recombination
between ectopic homologous sequences in somatic plant cells.
Genetics, 152 (3): 1173~1181
Puizina J, Siroky J, Mokros P, Schweizer D, Riha K (2004). Mre11
deficiency in Arabidopsis is associated with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in somatic cells and Spo11-dependent genome
fragmentation during meiosis. Plant Cell, 16 (8): 1968~
1978
Reiss I, Schubert K, Kopchen E, Wendeler E, Schell J, Puchta H
(2000). RecA stimulates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and the
fidelity of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but not gene targeting,
in plants transformed by Agrobacteriu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7 (7): 3358 ~3363
Schuermann D, Molinier J, Fritsch O, Hohn B (2005). The dual
nature of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plants. Trends Genet,
21 (3): 172~181
Shalev G, Sitrit Y, Avivi-Ragolski N, Lichtenstein C, Levy AA
(1999). Stimulation of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plants
by expression of the bacterial resolvase RuvC.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 (13): 7398~7402
Siebert R, Puchta H (2002). Efficient repair of genomic double
strand breaks vi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between di-
rectly repeated sequences in the plant genome. Plant Cell,
14 (5): 1121~1131
Sung P (1994). Catalysis of ATP-dependent homologous DNA
pairing and strand exchange by yeast RAD51 protein. Science,
265 (5176): 1241~1243
Symington LS (2002). Role of RAD52 epistasis group genes i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Microbiol Mol Biol Rev, 66 (4): 630~670
Tamura K, Adachi Y, Chiba K, Oguchi K, Takahashi H (2002).
Identification of Ku70 and Ku80 homologu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evidence for a role in the repair of 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Plant J, 29 (6): 771~781
Van Dyck E, Stasiak AZ, West SC, Stasiak, A (1999). Binding of
double-strand breaks in DNA by human Rad52 protein.
Nature, 398 (6729): 728~731
Walker JR, Corpina RA, Goldberg J (2001). Structure of the Ku
heterodimer bound to D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Nature, 412 (6847): 607~614
West CE, Waterworth WM, Jiang Q, Bray CM (2000). Arabidopsis
DNA ligase IV is induced by gamma-irradiation and interacts
with an Arabidopsis homologue of the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protein XRCC4. Plant J, 24 (1): 67~78
West CE, Waterworth WM, Story GW, Sunderland PA, Jiang Q,
Bray CM (2002). Disruption of the Arabidopsis AtKu80
gene demonstrates an essential role for AtKu80 protein in
efficient repair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in vivo. Plant J,
31 (4): 517~528
Weterings E, Gent DC (2004). The mechanism of non-homolo-
gous end-joining: a synopsis of synapsis. DNA Rep, 3 (11):
1425~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