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 物 研 究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第 19 卷 第 3 期 1999 年 7 月
Vol.19 No.3 July , 1999
对于甘草属的新分类系统评论
杨昌友
(新疆农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 1.世界 29种甘草数字是不可靠的;2.新疆 17种甘草是由于对于老种的
错误鉴定和“新种”爆炸造成的;2.对三叶甘草(G.triphylla)、白花甘草(G.
bucharica)、黄花甘草(G.f lavescens)的新组合是错误的;4.新建的组(Sect.)、系
(Ser.)拉丁名 ,是中文式的拼凑 ,难为人所接受;5.文中的检索表和分类系统是脱
节的 ,前者是世界的 ,后者是中国的;均未指明模式产地和保存地及引证原始和近期
出版的文献 。因而不符合一般分类学文章规范;6.文章内容尤其“参考文献“中的
笔误太多 ,令人惊奇 ! 7.“新分类系统”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甘草属;分类系统;评论
DE GENERIS GLYCYRRHIZAL L.
(FABACEAE)NOTAE NEOSYSTEMATICAE
Yang chang -you
(Xinjiang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 , Urumqi 830052)
发表在《植物研究》1993年第一期(1 ~ 44页)的“甘草属系统和新分类群研究“一文(以
下简称“新分类系统”)多有不实之处 ,需要加以澄清。
1.世界甘草 29种数字是不可靠的 。刚发表的 8新种 ,不应列入世界种数之列。根据
邱园名录(index kewensis)有 44个名字 ,但异名占 2/3 ,而为多数人接受 、采用的不超过 20
种。若按文章的数字(29)计算 ,中国甘草占世界的 65%,新疆甘草占世界 58.6%,占全国甘
草的 90%,若将新疆甘草与国外比较 ,那末 ,比原苏联的 15种还要多 ,比现在的整个中亚还
要多(中亚植物检索表 9种),比欧(4种)、亚(7种 ,不计特有)和北非三洲之和(13种)还要
多 ,显然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2.新疆甘草17种数字也是不为人所接受的。从名录看 ,分老种和新种两部分。老种 8
种 ,但有 4种 ,即膜荚甘草(G.korshinskyi);圆果甘草(G.squamulosa);三叶甘草(G.t ri-
phy lla);少叶甘草(G.pauci fol iolata)等均系错误鉴定 ,这早在 1988年出版的“亚洲中部植
收稿日期:1997-6-25
物”第 8册第 1分册中就已明确指出了 。膜荚甘草(G.koshinskyi)是里海流域种或北吐兰
特有天然杂种 ,并不分布到中国;圆果甘草 G.squamulosa 的模式采自内蒙古东部 ,连甘
肃 、青海都没有怎么会突然到南疆来呢 ?这是根据不可靠的标本造成的错误 。少叶甘草
(G.pauci fol iolata),文章说“文献记载产我国西藏 、台湾 ,未见标本” ,而 1997年文章又说
“分布中国西藏与新疆 ,现有标本可查 ,可能很早就灭绝了” ,其实这是产于青海的种 ,是根据
1881年 , Mesny №22033号从 Adlacum Ko-Ko nor 的标本记载的三叶甘草(G.t riphyl la)
只见邱园名录上记载有“Casp.;Persia;Soongar” ,而近期出版的有关资料 ,均未记载新疆有
分布(倒是塔吉克斯坦植物志记载新疆有白花甘草(G.hucharica 分布),这是咸海—里海
流域种 ,这个种最特殊的是由三枚扇形小叶组成的复叶 ,跟通常甘草完全不同 ,至今我们并
未采到标本。文章著者以为凡是 “Soongar”都是指新疆 , 这是错误的 ,根据格鲁波夫
(Grubov)在《亚洲中部植物》第一卷的前言中 ,说得最清楚不过了 ,他说:“按 Schrenk 和
karelin的意思 ,”准噶尔(Soongar)被理解为既是中国的 ,又是俄国的总称” 。可见早期一些
地理学家笔下的准噶尔是包括今日中亚一部分地区的 。还有把刺果甘草(G.pal lidi f lora)
说成是“我国北方的老特有种”也是错误的。
关于 9种“新种” 。首先是黄甘草(G .eurycarpa),是李沛琼为替代膜荚甘草(G.kor-
shinskyi)而建立的 ,但在 1988年的“亚洲中部植物”第 8册第 1分册就已作为胀果甘草(G.
inf lata)的异名了 ,因它并没有单独的分布区 ,其他 8种:①阿拉尔甘划(G.alalensis)显然
只是胀果甘草(G.inf lata)的异名或变型(f.);②石河子甘草(G.shiheziensis)和③无腺甘
草(G.eglandulosa)都只能是乌拉甘草(G.uralensis)的异名或变型(f.);至于④紫花甘草
(G.purpurei f lora);⑤垂花甘草(G .nutant i f lora), ⑥平卧甘草(G.prostrata), ⑦大叶杆
草(G.macrophy lla), ⑧疏花甘草(G.laxi f lora)等均只是粗毛甘草(G.aspera)的异名或
变型(f.)。所以新疆 17种甘草 ,只能有 4个老种:胀果干草 、乌拉甘草 、光果甘草 、粗毛甘草
等 ,能为多数人接受 。从邱园名录中近 50个种名 ,但仅有 10余种(不到 20 种)为多数人采
用的事实 ,就可看出甘草属种内变化之大了。
胀果甘草 G.inf lata Batal.的模式是 Roborow skii:1890 年 10 月从塔里木河采集的
(Роб., Турцs:Р.Тарим.Х.1890年)是南疆及塔里木河流域的特有种。而以阿拉尔命名
的阿拉尔甘草的模式 ,不也是从塔里木的吗? 所以作为胀果甘草异名是十分正确的 。
正是由于以上的错误 ,“新分类系统”闹出了“甘草属起源于我国东北” 、“新疆玛纳斯河
中 、下游两岸是甘草属变异多态现象(Poly morphism)最丰富 、类群密集的变异频度中心”的
大神话。
3.黄花甘草 G.f lavescens(Boiss.)X.Y.Li Comb.nov.;白花甘草(G .bucharica
(krug .)X.Y.Li Comb.nov.;三叶甘草 G.triphy lla (Fisch.et Mey.)X.Y.Li Comb.
nov.等新组合是错误的 。世界权威著作———邱园名录(Index kew ensis)和 1981年出版的中
亚植物检索表 6卷;1977年出版的西巴基斯坦植物志豆科(100册);1948 年出版的苏联植
物志 13卷;1973年出版的苏联植物志 1 ~ 30卷修订补充本等均有明明白白的记载。
4.中文式拼凑的组(Sect.)系(Ser.)拉丁名 ,如 Sect.Ag lycy rrhin X.Y.Li;Ser.Bre-
vileguminaris X.Y.Li;Ser.Longileguminaris X.Y.Li;Ser.Monilileguminaris X.Y.L;
Ser.Pauciovalata X.Y.Li;Ser.Multiovalata X.Y.Li等 ,且不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也是
不会采用的 。另外 , 根据命名法规 ,用属名作组(Sect.)名时 ,后面不署命名人 ,如“Sect.
2473 期 杨昌友:对于甘草属新分类的系统评论
Glycy rrhiza P.C.Li”显然是不合法规的 ,其实若要署 ,也早有人用过了(Sect.Glycy rrhiza
Boiss.)。当然 ,这些“新等级”由于没有拉丁描述也是无效的。
5.文中的分种检索表和分类系统严重脱节 ,前者是包括 29种的世界范围的 ,而后者只
是中国境内的 ,但都没指明模式产地和作文献引证 。
6.文章内容尤其“参考文献”内容中笔误太多 ,令人惊奇!〔14〕将恩格勒和普兰特的巨著
(Pflanzenfamilien)的出版 , 写成 “ 1994”令人咋舌〔15〕! l.Galushko , 1980 , Fl.Severn.
Kavkaza, 不知为何书 ? 〔17〕 ~ 〔29〕的文献多有错字 , 《苏联植物志》13 卷(ФЛОРА
СССРХЩ)文中出现多次 ,但出版时间均不一致。
7.“新系统”并不新。在“新分类系统”中的“甘草组” ,即早期 Boiss.的甘草组 Gly-
cy rrhiza Boiss.,而下设的“短果系”即苏联植物志 13 卷的刺果系(Ser.Echinatae Vass.)和
Nafanailova(1989年)系统的甘草组(Sect.Pseudoglycy rrhiza Krug.);“长果系”即苏联植物
志 13卷的甘草系(Ser.Glabrae vass.)和乌拉甘草系(Ser.Uralenses Vass.),亦即 Boiss.系
统和(Sect.Glycy rrhiza Boiss.)的大部分;“念珠状荚果系”即苏联植物志 13卷的粗毛甘草系
(Ser.Asperae Vass.)。文章将苏联植物志 13卷中划分的 5系(Ser.)改为 5组(Sect.),是用
旧翻的“新” ,这种全面推倒前人已建立的等级的作法 ,是不符合规范的 ,给人的印象是甘草
属的系统研究始于“新系统”作者 ,这是难为人所接受的 。新建的“无甘草次酸组” ,包含 2系
2种 ,其中“少胚珠系” ,仅 1种 ,即圆果甘草(G.squamulosa Franch),这是中国的特有种 ,另
1“多胚珠系”也仅 1种 ,即少叶甘草(G.paucifoliolata Hance),文章作者既没见过标本 ,“可
能很早就已灭绝了”(1997),又如何知道它不含甘草酸呢? 由此可见 ,这个“新分类系统” ,只
是用老翻“新” ,这些组 、系之间既没有地理也没有亲缘的联系 ,完全是人为拼凑的 ,如长荚果
系的“B.G.t riphylla”和少胚珠系的“24 ,G.Ery thriocarpa”及多胚珠系的“29.G.bucharica”
等 ,都是 Nafanailova Krug 系统的三叶甘草属的变种等级 ,其中“13”和“24”只是变型等级 ,
但在新系统中则成 3个系了。既没有阐明新疆 、中国 ,更没有阐明世界甘草属的种系发生 、
发展 ,而是把前人已建立的系统搞得更加混乱了。
248 植 物 研 究 1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