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the ferns flora in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in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全 文 :第 25卷 第1 期             植   物   研   究 2005 年 1 月
Vol.25 No.1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Jan.,  2005
基金项目: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浙财建字[ 2003] 17号)
第一作者简介:梅笑漫(1969—),女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植物教学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4-05-11
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梅笑漫1 朱圣潮2 徐双喜3 叶立新3 丁炳扬4
(1.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杭州 310002)
(2.丽水学院(筹),丽水 323000)
(3.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 ,龙泉 327000)
(4.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 310012)
摘 要 经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已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 37科 74属 196种和 7变
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 、水龙骨科 、金星蕨科 、蹄盖蕨科 、铁角蕨科 、卷柏科 、膜蕨科 ,主要属为鳞毛
蕨属 、铁角蕨属 、卷柏属 、复叶耳蕨属 、瘤足蕨属 、凤尾蕨属 、瓦苇属 。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
热带分布科 、泛热带分布属 、东亚分布种为主 ,表现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与邻近 6山蕨
类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表明 ,与凤阳山蕨类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浙江九龙山。凤阳
山共有 57种中国特有蕨类 ,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关键词 蕨类植物;区系;统计分析;区系相似性;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浙江省
A study on the ferns flora in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in
Zhejiang Province
MEI Xiao-Man1 ZHU Sheng-Chao2 XU Shuang-Xi3 YE li-Xin3 DING Bing-Yang4
(1.Primary Department of Hangzhou Teacher s College , Hangzhou 310002)
(2.Department of Biology , Lishui College , Lishui 323000)
(3.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 Longquan 327000)
(4.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 The pteridophytic flora of the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composed of
196 species and 7 varieties , 74 genera and 37 families.The representative families are Dryopteridaceae ,
Polypodiaceae , Thelypteridaceae , Athyriaceae , Aspleniaceae , Selaginellaceae and Hymenophyllaceae.The
main genera are Dryopteris , Asplenium , Selaginella , Arachniodes , Plagiogyria , Pteris and Lepisorus.The
top families distribution types are cosmopolitan and pantropic ones;the main genera s are pantropical ones ,
while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type is belong to the East Asia one and represented to the feature of subtropics
transition to warm temperated area-type.In the 6 reservations ,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Fengyangshan Na-
ture Reserve s ferns is intimate to Jiulongshan Nature Reserve s.There are 57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in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Key words Pteridophyte;flora;statistical analysis;floristic relationship;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Zhejiang Province
1 自然概况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境
内 ,位于东经 119°06′~ 119°15′,北纬27°46′~ 27°58′,
保护区面积15 170 hm2 ,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
护区 。本保护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闽浙丘陵区 ,
由华夏古陆华南台地闽浙地盾演变而成 ,地史古老。
山体属洞宫山系 ,由福建武夷山脉向东伸展而成。
基岩为侏罗纪火成岩 ,由流纹岩 、凝灰岩及少量石灰
岩组成。区内地形复杂 ,群峰峥嵘 ,峡谷峻峭 ,沟壑
交错。矗立在保护区核心地段的黄茅尖 , 海拔
1 929m ,是浙江第一高峰。山脉从西南向东北走向 ,
西南坡高峻陡险 ,切割甚烈;东北坡岭峦起伏较缓 ,
切割浅。本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大 ,属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据保护区驻地凤阳庙(海拔 1
400m)气象观察哨观察记载 ,年平均气温12.3℃,年
降雨量 2 438.2 mm ,年日照1 515.5 h ,平均相对湿度
80%,年蒸发量1 171.0 mm 。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 ,
雨量充沛 ,蒸发量少。土壤类型海拔600 m以下为红
壤 ,海拔600 ~ 1 000 m为酸性红壤向黄红壤过渡区 ,
海拔1 000 m以上为黄壤。土壤质地为中壤土 ,土层
厚度一般在60 cm左右 ,由于保护区自然植被保存比
较好 ,有机质积累较丰富 。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 ,但由于开垦和采伐 ,海拔1 000 m以下
的原生植被大多已不复存在 ,而在海拔1 000以上保
存着较大面积的以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植
被。同时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 ,还有一定面积的常
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针叶阔叶混交林 、黄山松林 、山
地矮林和山地灌草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蕨类植物
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2 凤阳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
根据秦仁昌[1]和《中国植物志》[ 2]的分类系统 ,
经对历次采集和研究资料的整理 ,已知凤阳山自然
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 37科74属 196种和7变种。
2.1 科的统计分析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7科 ,占浙江
省蕨类植物科总数(49科)[3]的 75.5%。其中含 10
种以上的大科有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36/5 ,种
数/属数 ,下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23/9)、金
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25/9)、蹄盖蕨科(Athyri-
aceae)(18/7)、铁角蕨科(Aspleniaceae)(12/1)、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11/1)、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11/3),共计 7科 35属 136种 ,分别占凤阳山蕨类植
物科 、属 、种总数的 19%、47.3%和67%。
含2 ~ 9种的科有石松科(Lycopodiaceae)、石杉
科(Huperziaceae)、紫萁科(Osmundaceae)、里白科
(Gleicheniaceae)等 16个科 ,共计 25属 53种 ,分别占
凤阳山蕨类植物科 、属 、种总数的 43.2%、33.8%、
26.1%。其余14个科各含 1属 1种 ,分别占凤阳山
蕨类植物科 、属 、种总数的 37.8%、18.9%、6.9%。
2.2 属的统计分析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 74属 ,占浙江
省蕨类植物属总数(116属)[ 3]的 63.8%。其中含 5
种以上的属有鳞毛蕨属(Dryopteris)(18 ,种数 ,下同)、
铁角蕨属(Asplenium)(12)、卷柏属(Selaginella)(11)、
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10)、蹄盖蕨属(Athyrium)
(8)、瘤足蕨属(Plagiogyria)(7)、瓦韦属(Lepisorus)
(7)、路蕨属(Mecodium)(6)、凤尾蕨属(Pteris)(6)、金
星蕨属(Parathelypteris)(6)、耳蕨属(Polystighum)
(5),共计 11属 96种 ,分别占凤阳山蕨类植物属 、种
总数的14.9%和47.3%。含 2 ~ 4 种的属有贯众属
(Cyrtomium)(2)、肋毛蕨属(Ctenitis)(2)、毛蕨属(Cy-
closorus)(4)、凤丫蕨属(Coniogramme)(4)、石韦属
(Pyrrosia)(3)、短肠蕨属(Allantodia)(4)、膜蕨属
(Hymenophyllum)(4)等 29个 ,共计 73种 ,分别占凤
阳山蕨类植物属 、种总数的39.2%、36%。其余 34属
各含 1 种 ,分别占凤阳山蕨类植物属 、种总数的
45.9%、16.7%。
2.3 种的统计分析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 196种 7变
种 ,其中包含 57 种中国特有分布 ,并有华南紫萁
(Osmunda vachellii)、长毛路蕨(Mecodium oligosorum)、
红线蕨(Diacalpe aspidioides)[ 4 ,5]等被建议列入国家
或省级保护的珍稀种类 ,因此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3 凤阳山蕨类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凤阳山 37科蕨类植物中 ,世界分布的科有石杉
科 、石松科 、鳞毛蕨科 、蹄盖蕨科 、卷柏科 、槐叶萍科
(Salviniaceae)、 科 (Marsileaceae)、中 国 蕨 科
(Sinopteridaceae)、紫萁科 、铁线蕨科(Adiantaceae)、满
江红科(Azollaceae)、木贼科(Equisetaceae)、水龙骨
科(Polypodiaceae)、蕨科(Pteridiaceae)、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共计 15 个 ,占科总数的40.5%;泛
热带分布的科有金星蕨科 、裸子蕨科(Hemioniti-
100       植  物  研  究                  25 卷
浙江林业厅 ,浙江自然保护区 ,1984
d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凤尾蕨科(Pteri-
daceae)、里白科 、书带蕨科(Vittariaceae)、三叉蕨科
(Aspidiaceae)、剑蕨科(Loxogrammaceae)、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海金沙科(Lygodiaceae)、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乌毛蕨科(Blechnaceae)、禾叶蕨
科(Grammitidaceae)、膜蕨科 、姬蕨科(Hypolepi-
daceae),共计 15个 ,占40.5%;热带亚洲和热带美
洲间断分布的为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热带亚
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的是槲蕨科(Drynariaceae);热
带亚洲分布的为柄盖蕨科(Peranemaceae)、骨补碎
科(Davalliaceae)、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北温
带分布的有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球子蕨科
(Onocleaceae);没有中国特有分布(见表 1)。
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凤阳山 74属蕨类植物中 ,世界分布的属有石
杉属(Huperzia)、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 、蕨属
(Pteridium)、 属(Marsilea)、满江红属(Azolla)、蹄
盖蕨属 、槐叶萍属(Salvinia),共计 8 个 ,占属总数
的10.8%。
热带分布属共计 48个 ,占属总数的64.9%[ 5] 。
其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有铁角蕨属 、复叶耳蕨属 、里
白属(Hicriopteris)、短肠蕨属 、凤尾蕨属 、书带蕨属
(Vittaria)、假毛蕨属(Pseudocyclosorus)、金星蕨属 、
乌蕨属(Sphenomeris)、肾蕨属(Nephrolepis)、毛蕨属
(Cyclosorus)、碗蕨属(Dennstedtia)、海金沙属(Ly-
godium)等 ,共计 21个 ,占28.4%;热带亚洲分布有
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石韦属 、假瘤蕨属(Phy-
matopsis)、星蕨属(Microsorium)、红线蕨属(Dia-
calpe)、水龙骨属(Polypodiodes)、禾叶蕨属(Grammi-
tis)、小膜盖蕨属(Araiostegia)等 ,共计 15个 ,占 20.
3%;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的有金粉蕨属
(Onychium)、凤丫蕨属 、茯蕨属(Leptogramma)、盾蕨
属(Neolepisorus)、碎米蕨属(Cheilosoria)、阴石蕨
表 1 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科属种分布区类型统计
Table 1 Tatistics of the areal-types distribution of the pteridophytic families , genera& species in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分布类型
Areal-types
科Family
科数
Number family
百分比(%)
Proportion
属Genera
属数
Number genera
百分比(%)
Proportion
种 Species
种数
Number species
百分比(%)
Proportion
1.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15 40.5 8 10.8 3 1.5
2.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15 40.5 21 28.4 5 2.5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Asia &Trop.Amer.disjuncted 1 2.7 1 1.35 1 0.5
4.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 World Tropics
3 4.05 1 0.5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Trop.Asia to Trop.Austalasia 1 2.7 1 1.35 3 1.5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Trop.Asia to Trop.Africa 7 9.4
7.热带亚洲分布 Trop.Asia 3 8.1 15 20.3 37 18.2
8.温带分布 North Temperate 2 5.5 10 13.5 1 0.5
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E.Asia &N.Amer.disjuncted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 World Temp. 1 1.35 1 0.5
11.温带亚洲分布 Temperate Asia 1 1.35
12.地中海 、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
Mediterranea , W.Asia to C.Asia
13.中亚分布 C.Asia
14.东亚分布 E.Asia 5 6.8 94 46.3
15.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 1 1.35 57 28
合计 Total 37 100 74 100 203 100
属(Humata)、紫柄蕨属(Pseudophegopteris),共计 7
个 ,占 9.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的为
肋毛蕨属;旧世界热带分布的有鳞盖蕨属(Mi-
crolepia)、线蕨属(Colysis)、芒萁属(Dicranopteris);热
1011期            梅笑漫等: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的有槲蕨属(Drynaria)。
温带分布属共计 18个 ,占属总数的24.3%[ 7] 。
其中北温带分布的属有木贼属(Hippochaete)、阴地
蕨属(Scepteridium)、紫萁属(Osmunda)、狗脊属
(Woodwardia)、鳞毛蕨属 、卵果蕨属(Phegopteris)、
耳蕨属等 ,共计 10个 ,占 13.5%;东亚分布的有瓦
韦属(Lepisorus)、丝带蕨属(Drymotaenium)、圣蕨属
(Dictyocline)、稀子蕨属(Monachosorum)、石蕨属
(Saxiglossum);旧世 界温带分布 的有介蕨属
(Dryoathyrium);温带亚洲分布的有贯众属(Cyr-
tomium);中国特有分布的有骨牌蕨属(Lepidogram-
mitis)(见表 1)。
从本区属的分布区类型看 ,热带属虽然从数量
上比温带属占有明显优势 ,但是这些热带分布属中
严格限于热带地区分布的极少 ,大多数是由热带扩
散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分布的属 ,如星蕨属 、凤尾蕨
属 、碗蕨属 、石韦属等;此外 ,这些热带 、亚热带属中
只有少数甚至个别种分布到本区 ,如里白属(25/
17/2 ,世界种数/中国种数/本区种数 ,下同)、肋毛
蕨属(100/35/2)、海金沙属(45/10/1)、碗蕨属(80/
10/2)、石韦属(70/40/3)、毛蕨属(200/100/4)等 。
凤阳山蕨类植物属的这些分布特点表明:凤阳山处
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 ,即亚热带 。
3.3 种的分布类型分析
根据科 、属相同的标准 ,凤阳山 203 种蕨类植
物(含种以下单位)可划分为 10个分布区类型(见
表1)。其中比例最高的分布区类型是东亚分布 ,其
次是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 。
3.3.1 非特有种的分析
由表 1可知 ,凤阳山蕨类植物中 ,非特有分布
类型共 146种 , 占总种数的 71.9%。东亚分布和
热带亚洲分布成为凤阳山蕨类植物非特有种的主
体 ,种的分析更能反映其区系特征 。其中世界分布
种有 3种 ,占种总数的 1.5%;热带分布类型共 47
种 ,占 23.2%;温带分布类型共 2种 ,占 1%;东亚
分布 94种 ,占 46.3%。
3.3.2 特有种的分析
凤阳山蕨类植物中 ,中国特有分布种 57种 ,占
28%(见表 1)。由于种类较多 ,分布亚型的划分就
显得很有必要。在特有属种的区系分析中 ,以往大
多以省区行政区划为单位 ,但近来有人提出应以区
系分区区划作为分析地理分布特征的单位[ 8] 。根
据吴征镒[ 9]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 ,浙江所在华东
地区的北 、西 、南三面分别与华北 、华中 、华南地区
相联系 ,通过这些地区再与其他地区发生联系。因
此 ,本文将中国特有分布型划分成 8个亚型[ 10] 。
浙江特有分布亚型有 3种 ,占特有种总数的
5.3%。分别是假长尾复叶耳蕨(Arachniodes pseu-
do-simplicior)、昂山复叶耳蕨(A.maoshanensis)、龙
泉鳞毛蕨(Dryopteris lungquonensis)。
华东地区特有分布亚型有 9种 ,占特有种总数
的 16.8%。如短尖毛蕨(Cyclosorus subacutus)、武夷
瘤足蕨(Plagiogyria chinensis)、中间茯蕨(Leptogram-
ma intermedia)、武夷鳞毛蕨(Dryopteris wuyishanni-
ca)、闽浙圣蕨(Dictyocline mingchegensi)、多芒复叶
耳蕨(Arachniodes aristatissima)等。
华东 —华中(至西南)分布亚型 13种 ,占特有
种总数的 22.8%。如华东安蕨(Anisocampium
sheareri)、矩圆线蕨(Colysis henryi)、粟柄金粉蕨
(Onychium japonicum var.lucidum) 、镰羽凤丫蕨
(Coniogramme falcipinna)、湿生蹄盖蕨(Athyrium de-
volii)、假异鳞毛蕨(Dryopteris immixta)、泡鳞肋毛蕨
(Ctenitis mariformis)、鳞轴小膜盖蕨(Araiostegia per-
durans)、梵净山盾蕨(Neolepisorus lancifolius)、四川
石杉(Huperzia sutchueniana)等。其中华东安蕨 、鳞
轴小膜盖蕨 、镰羽凤丫蕨 、泡鳞肋毛蕨等延至云南
和四川。
华东 —华南(至台湾 、海南 、广西)分布亚型有
14种 , 占特有种总数的 24.6%。如翠云草(Se-
laginella uncinata)、尾叶瘤足蕨(Plagiogyria gran-
dis)、倒叶瘤足蕨(P.dunnii)、罗浮路蕨(Mecodium
lofoushanense)、华 南膜蕨(Hymenophyllum austro-
sinicum)、小三叶耳蕨(Polystichum hancockii)、庐山
瓦韦(Lepisorus lewisii)、美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moena)、齿头鳞毛蕨(Dryopteris labordes)、华南铁
角蕨(Asplenium austrochinesnse)等 。其中翠云草 、尾
叶瘤足蕨 、齿头鳞毛蕨 、华南铁角蕨等向西延至贵
州 、云南 、四川 、越南等。
华东 —华南—华中分布亚型 13种 ,占特有种
总数的 22.8%。如密叶石松(Lycopodium simu-
lans)、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distinctissima)、普通
假毛蕨(Pseudophegopteris subochthodes)、中华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 chinensi)、扭瓦韦(Lepisorus contor-
tus)、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庐山
石韦(Pyrrosia sheareri)等。
华东 —华中 —西南分布亚型 1种为细叶卷柏
(Selaginella labordei),延至甘肃南部 ,占特有种总
数的 1.8%。
102       植  物  研  究                  25 卷
华东 —华中 —华北分布亚型 2种 ,占特有种总
数的 3.5%。分别是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
半岛鳞毛蕨(Dryopteris peninsulae)。
华东 —华北 —华中—华南分布亚型 2种 ,占特
有种总数的 3.5%。它们是蔓生卷柏(Selaginella
davidii)、扁枝石松(Diphastrum complanatum)。
在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种中 ,有2个种只
分布在温带地区 ,把这些温带种与其它温带分布种
相加 ,共有 4种 ,占种总数的 2%;有 36个种只分布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把这些热带 、亚热带种与其
它热带种相加共有 83种 ,占种总数的40.9%;其它
116种在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都有分布 ,占种总数
的57.1%。由此可见 ,热带分布种虽较多 ,但热带 、
亚热带和温带都有分布的种数目最多 ,并具有明显
的优势。凤阳山蕨类植物种的这些分布特点表明:
凤阳山处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 ,即亚热带。
4 凤阳山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
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随着海拔的变化而不相
同 ,每种蕨类植物都有自己最适宜的海拔分布范
围。凤阳山海拔700 m以下的区域是本区蕨类植物
最丰富的区域 ,大约占总种数 47.8%以上的种类
都分布在这一范围内 , 如倒挂铁角蕨(Asplenium
normale Don)、棕鳞耳蕨(Polystichum polylepharum
(Roem.ex Kunze)Presl)、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
bellulatum Linn.)、中华短肠蕨(Allantodia.chinensis
(Bak.)Ching)等;海拔 700 ~ 1 500 m区域的蕨类植
物资源也较为丰富 ,本区约有23.7%的种类分布于
这一区域内 ,如平肋书带蕨(Vittaria fudzinoi Maki-
no)、华中蹄盖蕨(Athyrium wardii(Hook.)Makino)、
尖头蹄盖蕨(A.vidalii(Franch.et Sav.)Nakai)、披
针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diversa (Rosenat.)Ching)
等;海拔1 500 m以上的区域蕨类植物资源较为贫
乏 ,只有少数种类存在 ,如小果路蕨(Mecodium mi-
crosorum (v.d.Bosch)Ching)、扁枝石松(Diphastrum
complanatum (Linn.)Holub)、密叶石松(L .simulans
Ching et H.S.Kung)。此外 ,还有约 27%的种类生
态幅度较大 ,从山底到山上部都有少量分布 ,如蕨
(Pteridiumaquililnum var. latiusculum)、金 星 蕨
(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 )、 卷 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Spring)等。
5 凤阳山与邻近其它山地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相似性系数的统计是以一定植物区系的全部
成分在用来比较的那些区域出现的次数为标准 ,出
现次数越多的区域是亲缘关系越密切的区系 ,反之
则亲缘关系较疏远 。在此取安徽黄山 、浙江西天目
山 、浙江九龙山 、浙江古田山 、江西武夷山等五山的
表 2 凤阳山与邻近其它山地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Table 2 The compare of ferns flora in the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with 5 other mountains
山地名称
Name
凤阳山
Fengyangshan
黄山
Huangshan
古田山*
Gutianshan
九龙山
Jiulongshan
天目山
Tianmushan
武夷山
Wuyishan
地理位置 Geography E119°10′
N27°52′
E118°11′
N30°10′
E118°7′
N29°12′
E119°6′
N28°26′
E119°24′
N30°18′
E117°4′
N27°54′
科数 Number of family 37 31 34 35 35 41
相同科数 Communal families 27 31 34 29 36
K 系数 Fami ly simi larity coefficients 0.80 0.87 0.94 0.81 0.92
属数 Number of genera 74 58 65 73 68 93
相同属数 Communal genera 48 55 61 48 61
K 系数Genera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0.73 0.79 0.83 0.68 0.73
种数 Number of species 203 131 166 227 151 248
相同种数 Communal species 73 102 136 88 134
K 系数 Species simi larity coefficients 0.44 0.55 0.63 0.5 0.59
K 均值Average K 0.66 0.75 0.81 0.67 0.75
* 浙江省开化县林业局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名录。1999 , 20-25
1031期            梅笑漫等: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蕨类植物区系做比较[ 11 ~ 14] ,科 、属 、种相似性系数
的计算采用 Sorense 的区系植物相似性系数统计
法:  Ksorense =2C/(A+B)
其中A为甲地植物的数目 ,B为乙地植物的数
目 ,C为两地共有植物的数目(见表 2)。
由表 2可知 ,凤阳山与 5 个山地的蕨类植物
科 、属 、种相比较 , 除与黄山种的相似性系略低
(0.44)外 ,平均相似性系数均大于 0.5 ,说明凤阳
山与这 5个山地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九龙
山的科 、属 、种相似性系数最高 ,表明两者的植物组
成最相似 ,关系最密切;而与安徽黄山和浙江天目
山相似性系数较小 ,表明两者的植物组成差别较
大 ,关系较疏远 。
此外 ,比较6个山地蕨类植物区系的优势科和
优势属(见表 3),不难发现它们的优势科均由鳞毛
蕨科 、金星蕨科 、水龙骨科 、蹄盖蕨科 、铁角蕨科所
组成 ,且主产于温带和亚热带的鳞毛蕨科在 6山地
中都是最大的科 ,显示 6 山地的温带—亚热带性
质;水龙骨科则为多数山地的第二大科 ,凤阳山的
第二大科则为泛热带分布的金星蕨科 ,从一个侧面
显示出凤阳山具有一定的热带性质 。比较 6山地
的优势属 ,北温带分布的鳞毛蕨属亦均为 6山地最
大的属 ,此外还有铁角蕨属 、凤尾蕨属 、复叶耳蕨
属 、卷柏属 、瓦韦属等 ,大多数是由热带扩散到亚热
带甚至温带分布的属。综上所述 ,凤阳山与对比五
山地均处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 ,即亚热带 。
表 3 凤阳山与邻近其它山地蕨类植物区系优势科 、属的比较
Table 3 The compare of dominant families , genera between Fengyangshan Nature Reserve and some other mountains
山地名称
Name
凤阳山
Fengyangshan
黄山
Huangshan
古田山
Gutianshan
天目山
Tianmushan
九龙山
Jiulongshan
武夷山
Wuyishan
优势科
Dominant fami lies
鳞毛蕨科 36/ 5 鳞毛蕨科 26/ 6 鳞毛蕨科 36/4 鳞毛蕨科 38/ 6 鳞毛蕨科 59/ 5 鳞毛蕨科 37/ 4
金星蕨科 25/ 9 水龙骨科 20/ 7 水龙骨科 22/9 蹄盖蕨科 26/ 8 水龙骨科 33/ 11 水龙骨科 28/ 12
水龙骨科 23/ 9 蹄盖蕨科 14/ 6 蹄盖蕨科 14/8 水龙骨科 16/ 9 蹄盖蕨科 22/ 9 金星蕨科 25/ 10
蹄盖蕨科 18/ 7 铁角蕨科 9/1 铁角蕨科 11/1 铁角蕨科 9/ 1 金星蕨科 20/ 8 蹄盖蕨科 21/ 10
铁角蕨科 12/ 1 金星蕨科 8/5 金星蕨科 16/8 金星蕨科 8/ 5 铁角蕨科 13/ 1 铁角蕨科 16/ 1
优势属
Dominant genera
鳞毛蕨属 18 鳞毛蕨属 13 鳞毛蕨属 23 鳞毛蕨属 22 鳞毛蕨属 35 鳞毛蕨属 21
铁角蕨属 12 蹄盖蕨属 9 铁角蕨属 11 蹄盖蕨属 14 铁角蕨属 13 铁角蕨属 16
卷柏属 11 铁角蕨属 9 卷柏属 9 铁角蕨属 9 复叶耳蕨属 12 卷柏属 13
复叶耳蕨属 10 瓦韦属 8 复叶耳蕨属 7 耳蕨属 7 卷柏属 10 凤尾蕨属 12
蹄盖蕨属 8 卷柏属 7 瓦韦属 6 卷柏属 7 瓦韦属 9 复叶耳蕨属 9
6 讨论
6.1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 37科 74属
203种(含种以下单位)。本区的蕨类植物区系中 ,
既有一些原始的和较原始的科 ,也有较进化的科 ,
在系统发育上有着较为连续的关系 。
6.2 本区系的优势科为鳞毛蕨科 、水龙骨科 、金星
蕨科 、蹄盖蕨科 、铁角蕨科 、卷柏科和膜蕨科 ,是凤
阳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成分;优势属为鳞毛
蕨属 、铁角蕨属 、卷柏属 、复叶耳蕨属 、蹄盖蕨属 、路
蕨属 、瘤足蕨属 、瓦韦属 、凤尾蕨属 、金星蕨属和耳
蕨属 。
6.3 凤阳山蕨类植物中有 14个单属科和 34个单
种属 ,分别占科 、属总数的 37.8%、18.9%,在区系
组成上所占比例较高 ,表明本区的蕨类植物科属结
构较简单 ,分化程度不高[ 15] 。
6.4 凤阳山蕨类植物区系中 ,科以世界分布和泛
热带分布为主 ,共计 30个 ,占科总数的 81%;属以
热带分布为主 ,共计 47个 ,占属总数的 64.3%;种
则以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为主 ,共计 116个 ,
占种总数的57.1%。凤阳山蕨类植物科属种的这
些分布特点表明:凤阳山处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
地区 ,即亚热带。
6.5 凤阳山蕨类植物区系中有 57种中国特有的
蕨类植物 ,其中华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长毛
路蕨(Mecodium oligosorum)、红线蕨(Diacalpe aspid-
ioides)[ 5 ,6]等被建议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的珍稀种
类 ,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
6.6 凤阳山蕨类植物区系与对比五山地均处于热
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 ,即亚热带 。其中与浙江九
104       植  物  研  究                  25 卷
龙山的科 、属 、种相似性系数最高 ,两者的植物组成
最相似 ,关系最密切;而与安徽黄山和浙江天目山
相似性系数较小 ,植物组成差别较大 ,关系较疏远 。
6.7 凤阳山蕨类植物种类丰富 ,生态类型多样 ,在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经济
价值 。由于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敏感性 ,
蕨类植物通常被作为一个环境指标对所在地的环
境质量进行分析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应对蕨类植物
建立必要的监测与保护措施 ,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
良性循环 。
参 考 文 献
1.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植
物分类学报 , 1978 , 16(3):1~ 19;16(4):16 ~ 37
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3(1)、3(2)、4
(1)、4(2)、5(1)、5(2)、6(1)、6(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 2000
3.张朝芳 ,章绍尧主编.浙江植物志(第 1 卷).杭州: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3.1 ~ 335
4.张若蕙主编.浙江珍稀濒危植物.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94.18 ~ 30
5.章绍尧 , 丁炳扬主编.浙江植物志(总论卷).杭州: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3.242~ 264
6.吴世福.武陵山区蕨类植物研究.植物研究 , 1998 , 18(3):
291 ~ 303
7.肖宜安 , 何平 ,李晓红等.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
源.植物研究 , 2004 , 24(1):35~ 40
8.郝日明.试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区类型.植物
分类学报 , 1997 , 35(6):500 ~ 510
9.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云南植物研究 ,
1979 , 1(1):1 ~ 22
10.丁炳扬 , 陈根荣 ,程秋波 ,等.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种
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云南植物研究 , 2000 , 2(1):27~
37
11.潘金贵 ,韦直主编.浙江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
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6.93~ 99
12.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
源综合考察报告.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 1992.84~ 88
13.胡嘉琪 , 梁师文.黄山植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6.515~ 526
14.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
区科学考察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1.125~ 132
15.丁炳扬 , 曾汉元 , 等.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
物区系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 27(4):370~ 374
《植物研究》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即第四版)
根据文献计量统计和定量评价 ,经过核心期刊评审专家评审 , 《植物研究》被确定为植物
学类的核心期刊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即第四版)
1051期            梅笑漫等: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