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host plant sources of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Lepidoptera:Crambidae) in northeastern China

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来源



全 文 :植物保护学报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015, 42(6): 965 - 969 DOI: 10􀆰 13802 / j. cnki. zwbhxb. 2015􀆰 06􀆰 015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26),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4ZX08011⁃003),国家现代农业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zywang@ ippcaas. cn
收稿日期: 2015 - 04 - 25
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与
寄主植物来源
王文强  解海翠  张天涛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摘要: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及寄主植
物来源,利用性诱捕器监测了其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并以雄蛾翅的稳定性同位素 δ13C 为标记鉴
定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 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始见期在 5 月底,第 1 代终见期
在 9 月中旬。 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越冬代和第 1 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主要以 C4 植物为寄主,
以 C4 植物为寄主的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 72􀆰 19% ~ 97􀆰 71%和 95􀆰 18% ~ 100% ;2014 年
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之间越冬代和第 1 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无
显著差异,2013 年公主岭和 2014 年沈阳的越冬代和第 1 代幼虫期之间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
例差异显著。 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亚洲玉米螟种群较少。
关键词: 稳定性碳同位素; 亚洲玉米螟; 种群动态; C3 寄主植物; C4 寄主植物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host plant sources of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Lepidoptera: Crambidae) in northeastern China
Wang Wenqiang  Xie Haicui  Zhang Tiantao  Bai Shuxiong  He Kanglai  Wang Zheny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the host plant source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was
monitored with sex pheromone traps, and host plant photosynthetic pathway of the larvae was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δ13C va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of O. furnacalis occurred
in late May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lasted until mid⁃September. The main host plants of the overwintering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larvae were C4 plants in Gongzhuling, Qiqihar and Shenyang,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e overwintering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larvae fed on C4 plants in all populations were 72􀆰 19% -
97􀆰 71% and 95􀆰 18% - 100%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s of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larvae fed on C3 plants among Gongzhuling, Qiqihar and Shenyang in
201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portions of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larvae fed on C3 plants in Gongzhuling in 2013 and Shenyang in 201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 furnacalis population fed on C3 plants was less than on C4 plants.
Key words: stable carbon isotope; Ostrinia furnacalis; population dynamics; C3 host plant; C4
host plant
    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属鳞翅
目草螟科,是为害我国玉米 Zea mays L. 的重要害
虫,一般春玉米受害减产约 10% ,夏玉米减产更多,
大发生时年减产可达 30%以上,严重影响玉米的产
量和品质(邱式邦等,1964;王振营等,2000)。 亚洲
玉米螟寄主植物范围广,有 70 余种,除玉米、高粱
Sorghum bicolor、谷子 Setaria italica、稗草 Echinochloa
crus⁃galli等 C4 植物外,还有大豆 Glycine max、棉花
Gossypium herbaceum、水稻 Oryza sativa 等 C3 植物
(相里矩和董慧芳,1957;李文德和王秀珍,1981;张
德前,1990)。
近年来,较多学者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对
昆虫的寄主植物来源进行了研究。 昆虫体内的稳定
性碳同位素比率值 δ13C 可以反映植食性昆虫幼虫
期所取食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 Sage & Mon⁃
son,1998;Markow et al. ,2000; Gratton & Andrew,
2006),具有 C3、C4、CAM 等不同光合作用类型的植
物对不同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导致不同光合作用
类型的寄主植物具有不同的 δ13 C ( Smith et al. ,
1976;Boutton et al. ,1978;Teeri & Schoeller,1979)。
Fry et al. (1978)利用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研究发
现,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蝗虫体内的 δ13C 与其相对
应寄主植物的 δ13C 一致,雌雄成虫取食相同类型的
寄主植物 δ13C几乎无差异;Gould et al. (2002)用稳
定性同位素碳分析了取食 C3 和 C4 寄主植物美洲棉
铃虫 Helicoverpa zea 的种群比例及不同寄主植物所
提供的庇护所功能。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发生动态具有重
要影响。 袁志华等(2013)研究发现取食不同寄主
植物的亚洲玉米螟在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寿命等
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且影响其种群发生动态。 目前,
主要通过亚洲玉米螟在玉米田的发生情况对其进行
预测预报(孟昭金等,2008),而关于不同寄主类型
与其种群发生动态的关系尚未研究。 因此,本研究
利用稳定性碳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测定了我
国东北地区公主岭、齐齐哈尔和沈阳地区越冬代和
第 1 代亚洲玉米螟雄蛾翅的 δ13C,以确定其幼虫期
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C3 / C4),明确我国东北
地区以 C3 和 C4 植物为寄主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在所
有种群中所占比例及其种群发生动态,以期为有效
地将 C3 寄主植物作为庇护所应用于转基因抗虫玉
米靶标害虫抗性治理中,为更准确地对亚洲玉米螟
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昆虫:亚洲玉米螟成虫于 2013、2014 年采
自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地区,带回实验室备用。
试剂及仪器: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由中国科学
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DELTA V Advantage 型同位素
比率质谱仪、Flash EA1112 HT 型元素分析仪,赛默
飞世尔科技公司;诱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
1􀆰 2 方法
1􀆰 2􀆰 1 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监测
2013 年 6—9 月在公主岭 (43􀆰 5° N, 124􀆰 82°
E),2014 年 6—9 月在公主岭、齐齐哈尔(47􀆰 33°N,
123􀆰 95°E)、沈阳(41􀆰 77°N, 123􀆰 47°E)地区采用性
信息素诱捕器诱集亚洲玉米螟雄蛾,监测亚洲玉米
螟成虫发生期的种群动态。
诱捕器设置在距玉米田 3 ~ 5 m 处,离地面 1
m,每个诱捕器设置 1 个诱芯,各诱捕器间距 10 m,
每个地区设 3 次重复,每个重复设 3 个诱捕器,每个
重复间距 50 m以上。 在越冬代发生期到第 1 代发
生期末期每日检查、收集亚洲玉米螟雄蛾,标记采集
时间、序号等,并将雄蛾翅剪下装入 1􀆰 5 mL 离心管
中同步标记。 将每天诱集的雄蛾数量的平均值作为
当日该地区单个诱捕器的诱集数量。
1􀆰 2􀆰 2 稳定性碳同位素 δ13C的测定
根据诱捕器诱集的亚洲玉米螟成虫发生动态,随
机选取每年每个地区相同世代的成虫:2013 年公主
岭越冬代 220头(6 月 20 日—8 月 2 日),第 1 代 250
头(8月 3日—9月 16日);2014 年公主岭越冬代 240
头(6 月 2 日—7 月 16 日),第 1 代 200 头(7 月 17
日—9月14日);2014年齐齐哈尔越冬代150头(6月
21—7月 23 日),第 1 代 100 头(7 月 25 日—8 月
27);2014 年沈阳越冬代 100 头(6 月 28—7 月 22
日),第 1代 150头(7月 24日—8月 31日)。
蛾翅含有很少的脂肪体,翅的同位素组成来源
于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取食的寄主植物(Mizutani et
al. ,1990;Hobson & Wassenaar,1996),为避免亚洲
玉米螟成虫取食及其体内脂肪体对同位素比值的影
响,仅测定雄蛾翅的 δ13C。 将亚洲玉米螟雄蛾翅委
托巴斯特(北京)防治荒漠化科技研究所应用同位
素比率质谱仪与元素分析仪对其 δ13 C 进行测定。
δ13C = (Rsamples - Rstandard ) / Rstandard × 1000‰。 Rsamples
( 13C / 12C)为样品的碳同位素比,Rstandard( 13C / 12C)是
669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2 卷
样品和标准品的碳同位素比 ( DeNiro & Epstein,
1978)。 δ13C在 - 21‰ ~ 33‰间,寄主植物为 C3 植
物,在 - 9‰ ~ 17‰间,则为 C4 植物(Whelan et al. ,
1973;Teeri & Schoeller,1979;Boutton et al. ,1980)。
1􀆰 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用反正弦转换后,采用 SAS 9􀆰 1 软件
进行分析,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的发生动态
2013 年公主岭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发生期
从 6 月 20 日开始,第 1 代发生期至 9 月 15 日结束。
7 月中旬越冬代种群发生数量出现多个小高峰,7 月
底出现大高峰,7 月 27 日发生数量最多,为 31 头;
第 1 代种群发生期从 8 上旬开始,8 月底出现高峰,
8 月 28 日发生数量最多,为 19 头,发生期持续到 9
月底(图 1⁃a)。
2014 年公主岭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发生期
从 6 月 2 日开始,第 1 代发生期至 9 月 14 日结束。
6 月上旬越冬代种群发生数量出现高峰,6 月 2 日发
生数量最多,为 72 头;第 1 代种群发生期从 7 月中
下旬开始,8 月中旬出现高峰,8 月 16 日发生数量最
多,为 22 头,发生期持续到 9 月底(图 1⁃b)。
2014 年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发生
期从 6 月 24 日开始,第 1 代发生期至 8 月 27 日结
束。 7 月上旬越冬代种群发生数量出现高峰,7 月 8
日发生数量最多,为 22 头,第 1 代种群发生期从 8
月上旬开始,8 月 19 日发生数量最多,为 25 头,发
生期持续到 9 月底(图 1⁃c)。
2014年沈阳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发生期从 6
月 29日开始,第 1代发生期至 9月 1日结束。 7月上
中旬越冬代种群发生数量出现高峰,7 月 9 日最多,
第 1代种群发生期从 7月底开始,8月 12日发生数量
最多,为 30头,发生期持续到 9月底(图 1⁃d)。
图 1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的发生动态
Fig. 1 The dynamics of the overwintering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s of Ostrinia furnacalis in northeastern China
 
2􀆰 2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来源
各地区越冬代和第 1 代亚洲玉米螟幼虫期以
C4 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数量最多。 不同地区的亚洲
玉米螟越冬代、第 1 代幼虫期间 C3 和 C4 寄主植物
的比例有所不同,C4 寄主植物的比例均高于 C3 寄
主植物;越冬代和第 1 代幼虫期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
7696 期 王文强等: 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来源
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 2􀆰 29% ~ 27􀆰 81%和
0 ~ 4􀆰 82% ,而以 C4 植物为寄主的比例分别为
72􀆰 19% ~97􀆰 71%和 95􀆰 18% ~100% (表 1)。
2013 年公主岭越冬代、第 1 代其幼虫期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比例与 2014 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同
一地区同一世代不同年份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比例
无显著差异;2014 年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地区之
间越冬代、第 1 代幼虫期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比例无
显著差异,表明相同年份同一世代不同地区以 C3 植
物为寄主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2013 年公主岭、2014
年沈阳越冬代以 C3 植物为寄主的比例显著高于第
1 代,而 2014 年公主岭、齐齐哈尔越冬代以 C3 植物
为寄主的比例与第 1 代无显著差异(表 1)。
表 1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代与第 1 代幼虫期
取食 C3 寄主植物的比例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adults emerged from the larvae fed
on C3 host plants in northeastern China %
年份
Year
地点
Location
越冬代幼虫期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larva
第 1 代幼虫期
First generation
larva
2013 公主岭Gongzhuling 2􀆰 29 ± 0􀆰 86 A —
2014 公主岭Gongzhuling 4􀆰 17 ± 4􀆰 37 aA 2􀆰 22 ± 2􀆰 51 ab
2014 齐齐哈尔 Qiqihar 10􀆰 50 ± 9􀆰 26 a 4􀆰 82 ± 1􀆰 62 ab
2014 沈阳 Shenyang 27􀆰 81 ± 9􀆰 45 a 1􀆰 38 ± 1􀆰 22 b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误。 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表
示同地区不同年份和同年份不同地区间经 LSD法检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显著。 Date are mean ± SE. Different uppercase
or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at the same area in different years or
at different area in the same year at P < 0􀆰 05 level by LSD test.
3 讨论
我国各地玉米产区均分布有亚洲玉米螟,且发
生世代不同(全国玉米螟协作组,1981),东北地区
亚洲玉米螟年发生 1 ~ 2 代(王振营等,2000;鲁新
等,2005)。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C4 植
物玉米成为亚洲玉米螟重要的碳源。 本研究表明,
在我国东北地区 C4 植物是亚洲玉米螟最重要的寄
主植物,越冬代和第 1 代来自 C4 寄主植物的种群数
量最多,2014 年沈阳越冬代来源于 C3 寄主植物的
种群比例为 27􀆰 81% ,因此在一些地区仅采用传统
的越冬幼虫调查方法来预测第 2 年亚洲玉米螟的发
生趋势,准确率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非玉米寄主植
物对于亚洲玉米螟的庇护所功能以及寄主植物对于
将来转基因作物害虫抗性治理的重要性还有待进一
步研究(Gould,2000)。
不同昆虫以 C3、C4 植物为寄主的种群占所有种
群的比例均存在差异。 本试验表明,2013、2014 年
公主岭地区越冬代和第 1 代 C3 寄主植物来源的亚
洲玉米螟种群比例均小于 5% ,而 2014 年齐齐哈尔
和沈阳越冬代 C3 寄主植物来源的亚洲玉米螟种群
比例分别为 10􀆰 5% 和 27􀆰 81% ; Ponsard et al.
(2004)研究发现,温带地区欧洲玉米螟 Ostrinia nu⁃
bilalis的主要寄主为 C4 植物玉米,而 C3 植物很少,
且不同区域欧洲玉米螟寄主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叶
乐夫等(2011)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分析华北
部分地区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ia 虫源性质发
现,不同时期、不同世代间棉铃虫来自于 C3、C4 寄主
植物的比例不同,这种寄主植物类型的差异性可能
是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种类、杂草生长状况、气候条件
等差异造成。 本课题组曾于 2014 年 11 月在北京市
郊区剖秆调查发现,机械化收割玉米田附近亚洲玉
米螟幼虫数量比非机械化收割的多,本研究表明
2013 年公主岭地区越冬代和第 1 代 C3 寄主植物来
源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
2􀆰 29%和 0,而 2014 年分别为 4􀆰 17%和 2􀆰 22% ,这
种现象可能是随着近年来机械化收割玉米技术的普
遍应用,造成亚洲玉米螟越冬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
其转移到野生寄主植物上越冬所致。
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值 δ13C 决定了亚洲玉米
螟幼虫期以 C3 和 C4 植物为寄主的相对数量,δ13C
仅能够明确亚洲玉米螟寄主的光合作用类型,尚不
能准确区分具体的寄主植物种类,因此不能判断亚
洲玉米螟某种特定寄主植物的取食利用情况。 Fry
et al. (1978)通过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蝗虫体内稳
定性碳同位素的影响,以推测蝗虫的取食范围,该研
究思路可应用于确定亚洲玉米螟的取食范围中。 不
同光合作用类型的植物和具有相同光合作用类型的
植物对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是否存在较大差异,据此
可以建立亚洲玉米螟取食不同寄主的 δ13C 图谱,同
时,不同地区昆虫的 δ13C 也存在一定差异,Ponsard
et al. (2004)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欧洲玉米螟的 δ13C
差异明显,以此可以建立不同地区重要昆虫取食主
要作物所反映的稳定碳同位素图谱,为研究昆虫的
寄主范围以及寄主植物对昆虫迁飞、转移的影响提
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869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2 卷
参 考 文 献 (References)
Boutton TW, Cameron GN, Smith BN. 1978. Insect herbivory on C3
and C4 grasses. Oecologia, 36(1): 21 - 32
Boutton TW, Smith BN, Harrison AT. 1980. Carbon isotope ratios
and crop analyses of Arphia (Orthoptera: Acrididae) species in
southeastern Wyoming grassland. Oecologia, 45(3): 299 - 306
DeNiro MJ, Epstein S. 1978. Influence of die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sotopes in animals. Geochimical et Cosmochimica Acta,
42(5): 495 - 506
Fry B, Joern A, Parker PL. 1978. Grasshopper food web analysis:
use of carbon isotope ratios to examine feed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errestrial herbivores. Ecology, 59(3): 498 - 506
Gould F. 2000. Testing Bt refuse strategies in the field. Nature Bio⁃
technology, 18(3): 266 - 267
Gould F, Blair N, Reid M, Rennie TL, Lopez J, Micinski S. 2002.
Bacillus thuringiensis⁃toxin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able iso⁃
tope assessment of alternate host use by Helicoverpa zea. Pro⁃
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9(26): 16581 - 16586
Gratton C, Andrew EF. 2006. Changes in δ13 C stable isotopes in
multiple tissues of insect predators fed isotopically distinct prey.
Oecologia, 147(4): 615 - 624
Hobson KA, Wassenaar LI. 1996. Linking breeding and wintering
grounds of neotropical migrant songbirds using stable hydrogen
isotopic analysis of feathers. Oecologia, 109(1): 142 - 148
Li WD, Wang XZ. 19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ian corn borer
and host plants. Plant Protection, 7(1): 10 - 11 (in Chinese)
[李文德, 王秀珍. 1981.玉米螟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植物保
护, 7(1): 10 - 11]
Lu X, Zhang GH, Li LJ, Liu HW, Wang YZ. 2005. The occur⁃
renc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in Jilin Province.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32(3): 241 - 245 ( in Chinese) [鲁新, 张国红,
李丽娟, 刘宏伟, 汪洋洲. 2005.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32(3): 241 - 245]
Markow TA, Anwar S, Pfeiler E. 2000.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car⁃
bon and nitroge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species
and their hosts. Functional Ecology, 14(2): 261 - 266
Meng ZJ, Gao J, Chen P, Wang QJ, Gao S. 2008. Forecast meth⁃
ods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strinia furnacalis.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12 (5): 39 - 40 ( in Chinese)
[孟昭金, 高静, 陈平, 王庆军, 高姝. 2008. 亚洲玉米螟预
测预报方法及综合防治. 河北农业科学, 12(5): 39 - 40]
Mizutani H, Fukuda M, Kabaya Y, Wada E. 1990. Carbon isotope
ratio of feathers reveals feeding behavior of cormorants. The
Auk, 107: 400 - 403
Ponsard S, Bethenod MT, Bontemps A, Pélozuelo L, Souqual MC,
Bourguet D. 2004. Carbon stable isotopes: a tool for studying
the mating, ovi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ces of Eu⁃
ropean corn borer, Ostrinia nubilalis, among host plants in the
field.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82: 1177 - 1185
Qiu SB, Zhou DR, Dong HF, Li ZX. 1964. Yield reduction of corn
caused by the Asian corn borer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3(3): 307 - 312 (in Chinese) [邱
式邦, 周大荣, 董慧芳, 李振先. 1964.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
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3): 307 -
312]
Sage R, Monson R. 1998. C4 Plant bi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mith BN, Oliver J, Miltan CM. 1976. Influence of carbon source,
oxygen concentration, light intensity, and temperature on 13C /
12C ratios in plant tissues. Botanical Gazette, 137(2): 99 - 104
Teeri JA, Schoeller DA. 1979. δ13C values of an herbivore and the
ratio of C3 to C4 plant carbon in its diet. Oecologia, 39
(2): 197 - 200
The Corn Borer Research Group in China. 1981.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of corn borer by sex pheromone. Plant Protec⁃
tion, 7(5): 34 - 35 ( in Chinese) [全国玉米螟协作组.
1981. 鉴定我国玉米螟优势种应用性信息素. 植物保护, 7
(5): 34 - 35]
Wang ZY, Lu X, He KL, Zhou DR. 2000. Review of history, pres⁃
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Asian maize borer research in
China.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1 (5):
402 - 412 (in Chinese) [王振营, 鲁新, 何康来, 周大荣.
2000.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沈阳农业大
学学报, 31(5): 402 - 412]
Whelan T, Sackett W, Benedict C. 1973. Enzymatic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isotopes by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from C4
plants. Plant Physiology, 51(6): 1051 - 1054
Xiang LJ, Dong HF. 1957. Study on the control of corn borer in four
provinces in northern China in 1956. 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191 - 192 (in Chinese) [相里
矩, 董慧芳. 1957. 华北四省 1956 年的玉米螟防治研究.
农业科学通讯, (4): 191 - 192]
Ye LF, Fu X, Ge F. 2011. Contribution of C3 and C4 host plants for
the overwintering and 1st generation of Heliocoverpa armigeria
(Hübner) in norther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31(2):
449 - 454 (in Chinese) [叶乐夫, 付雪, 戈峰. 2011. C3 和
C4 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生
态学报, 31(2): 449 - 454]
Yuan ZH. 2013. Study on the host plant species and preference of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Master The⁃
sis.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in
Chinese) [袁志华. 2013. 亚洲玉米螟寄主种类及其对寄主
植物的选择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
院]
Zhang DQ. 1990. Investigation on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Asian
corn borer on some leguminous vegetables. Taichu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Council of Agricul⁃
tural, Executive Yuan, (29): 1 - 10 (in Chinese) [张德前.
1990. 亚洲玉米螟危害豆类蔬菜之观察. 行政院农业委员
会台中区农业改良场, (29): 1 - 10]
(责任编辑:王  璇)
9696 期 王文强等: 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