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B U L L ET IN F B O OT AN I A CL RE EA H R S C
第 10 卷 , 第 4 期
V
o l
.
1 0 , N o
.
4
19 9 0年 xo 月
o e f
。 , ’
1心9 0
槐 属 分 类 系 统 的 修 订
马 其 云
RE V !EW O F T H E C L A S S IF IC AL S Y S T EM O N
T HE G EN U S S O P HO RA
M a C h i
一
y u n
〔提要〕 自 《槐属的研究 》 一文发表后 , 作者对本属植物的地 理 分 布 特
点 、 主要 形态特征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临近属的相 互关系等作了
综合分析研究 。 结果衣明 : 本属植物的演化趋势是 由乔木~ 灌木或亚灌木~ 草
本 ; 羽状复叶 、 近掌状复叶或单叶 , 托叶 有逐 步退化趋势 , 小托叶有, 无 , 项
生 圆锥花序 ” 多种着生 的总状花序 ; 花尊裂片连合程度逐 步增加 , 小 芭片有~
无 ; 芙果果皮构造及质地也呈进行性退化趋势 , 即果 皮从三层完整果 皮向二层
过渡 , 质地肉质” 木质” 革质或近革质 , 开裂方式由 不开裂一豆科典型的二辫
开 裂~ 本属特有的四 辫开裂。 金雀花碱在本属植物中出现较早 , 在肉果亚属 已
有较多种类含有此碱 , 并随着植物的进化而含有种类在逐 步减少 , 而苦参碱在
本属植物中出现的较晚 , 肉果亚属的植物 只有少数种 类含有此碱 , 裂果亚属含
此碱的种类较多 , 并随着植物的进化而含 有种 类在逐 步减少。 据此 , 作者提 出
了本属植物的系统树 , 并对本属各分 类群的 系统位里 作了全面修仃与补充 。
在 《槐属的研究》 一文中〔2〕, 以据本属荚果的构造及其开裂方式不同为主要依据 ,
曾提出了与以往任何分类系统不同的新分类系统 。 经过近几年有关资料的研究 , 发现在
原系统中对各分类群的系统位置 , 尤其是二个亚属的位置存在某些缺陷 , 还有少数分类
群因当时材料不足 , 其分类位置尚未确定 。 现根据对本属各分类群的地理分布特点 , 形
态学变化与化学方面某些证据及其与临近属的相互关系等综合分析研究 , 对原系统中各
分类群的系统位置作了某些修订与补充, 提出本属植物的演化趋势 , 并对所有已知各分
类群的系统位置作了新的安排 。 为使同行们对本属各分类系统有一较完整了解 , 本文对
本龙作者工作单位 : 北京 ,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1 n s t i t u t e o f T o x ie o lo 名y a n d p li a r m a e o lo盯 ,
A e初 e址犷 o f M i l王ta r y M e d ci a l S e ie n e e B e i j i n g ) .
一 7 7 一
以往各分类系统 也作了简略的概述 。
槐属 (S 妙 h。 犷。 L in n . )自 L in n a eu s于 5 173年建立以来 , 曾有许多分类 学 家进
行过研究 。 关于本属的范围正如 《槐属的研究》 一文指出的 , 在早期曾包括过一些相当
庞杂而又无较近缘关系的种类 。 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 人们才将其异类完全清除出去 ,但
是由于本属植物的花 、 果及一般休态方面的多样性和人们对于这些形态特征缺乏深人的
研究 , 未能正确地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并忽视了一些十分重要又与分类有密切关
系的一些形态特征 , 而选用了那些表面看来十分显眼 , 但实际并不太重要的形态特征 ,
从而使本属的分割工作做过了头 。 作者在编写 《中国植物志 》 中 , 经过对国内各大标本
室所收藏的国内及国外大量标本的研究 , 关于本属的范围赞同钟补求教授的意见 。
关于本属系统方面的研究 , 早在 18 1 6年 S m i t h 曾试图以 花 着 生 位 置 为 基 砒 ,
将本属分为两个 组 , 但 未 提 出 具体 的 组 名 , 1 5 2 5 年 , D e e a n d 。 l l e 〔s〕, 1 52 5 年 ,
L i
n l d l e y 〔4〕, 1 8 3 7 年 , B e n t h a m 〔5 〕, 1 5 7 5 年 , B a k e r 〔e 〕及 1 9 7 1年 , R u d d〔7 )相继提出
了自己的分类系统 。 这些分类系统 中各分类群的相应关系见表 1 。
衰 1 不同系统中各分类鲜的相应位 ,
D e e a n d o l l
( 1 8 2 5 )
L in d l e y
( 1 8 2 8 )
B e n th am
( 1 8 3 7 )
B a k e r
( 1 8 7 8 )
R u d d
( 1 9 7 1 )
G e n
.
E d w . r d s ia
S e e t
.
M
a y a
S e e r
.
E u s o p l一。
,
a
G e n
.
E d w
a r d s i a S e e t
.
E d份 a r d s i a
S e e r
.
E u s o p h o r a S e e t
.
E u s o P h o r
a
S e e t
.
S t了p卜。 0 l o b i u m
S e e t
.
A 19 ; a l o i d o s
S e e t
.
O r e s t h i o s
S e e t
.
C u l ia
S e e r
.
D i s a m a e a
S e e t
.
P s e u d o s o P卜o r a
S e e t
.
D i s a m a e 民
S e e t
.
P s e u d o s o P h o r a
S e e t
.
G o e b e l i a
D e C an d ol l 的系统主要是以雄蕊的花丝分离与连合成两体为基础 , 作者 在研究 中
发现 , 本属植物大部分类群 , 花丝基部都有不同程度连合 , 其连合位置的高低在不同类
群中无明显的界限 , 如云南槐 ( 5 . , u n n a n o n s i s ) 与菲律宾槐 ( 5 . 乡方111户户i, e , , 5 1: ) 显然
是属于 S e r . V e lu t i n a e 系的类群 , 但雄蕊基部连合可达 z / s至 i / 2 , 与 D e C a n d o l l
称为 S e e t . P s e u d o s o p h o r a 的苦豆子 ( 5 . a l妙己c u r o i d e s )近两体雄蕊 + 分接近 , 而其
他性状则区别很大 。 具翅英果的类群 , D e C a n d ol l 仍归于 E d w ar d i s a 作为独立 的
属 。 关于本属植物荚果具翅的可靠性在 《槐属的研究》 一文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说 。 其他
几个分类系统与 D e C a n d ol l 的系统无本质区别 , 只是作了一些补充或修改 , 这 里 不
再赘述 。 总的来说 ,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一些异变的形态特征来划分的 , 因此还未被
大多数学者公认 。 如 1 9 14 年 , G a g n e p ai n 阁在 《亚洲槐属植物》 一文中 , 只是以花 瓣
的形状为主对亚洲的 25 种植物作了一个分种检索表 , 文中并未采用任何人的萝系 统 , 他
本人也未提出任何系统安排 。 至于 E . R u d d 的系统只是根据北美的部份种类建立的 ,
一 7 8 一
显然不能完全反应本属各分类群的相互关系 。 而且他也是依据一些异变的形态特征为分
类依据的 , 如一般体态 , 小叶的形状与质地 , 花序形状与着生位置及花的颜色等 。 另外
他说 S e 。 t . A i g i a l o i d e s 中绒毛槐 ( 5 . :洲 e n : o s a ) 龙骨瓣常常是粘合 , 而我们从我国
梅南及印度尼西亚的绒毛槐 ( 5 . ot 二nt os a) 的标本上并未见到此种现象 。
1 9 8 1年 , 我们根据荚果果皮的构造及其开裂方式为主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分 类 系
统 , 但根据近几年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及通过国内大量标本研究发现 : 原系统中某些分
类群的系统位置存有某些不足 , 尤其是两个亚属的系统位置与近缘属或本属各分类群的
关系显得不够协调。
近几年来 , 作者通过对本属植物各分类群的形态特征变化趋势与近缘属的关系分析
及某些化学物质在本属与近缘属植物中存在的变化情况和本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等方
面作了综合研究前 , 对本属各分类群的系统位置作了适当的调整— 将肉果亚属作为本属的原始类群 , 其他分类群也作相应调整 , 最后推断本属植物的进化系统树 。
1
. 形态学特征与近缘属的关系
槐属是蝶形花亚科槐族的一个成员 。 根据 19 6 4年 H ut c hi n s o n 阁对于本族的安排 ,
槐属被安排在红豆属 (口1二 。 “ a) 与香槐 属 ( Cl o d ar : tl’ : ) 之后 , 在 银 砂 槐 属 (枷爪。 -
de
: 击 。 。 ) 与藤槐属 ( Bwo 石 : gi 。 ) 之前 。 表明槐属与这几个属有近缘关系 , 本属较红豆
属和香槐属进化 , 较银砂槐属和藤槐属更原始些 。 分析本属两大类群 (亚属 ) 的主要形
态特征与近缘属的关系 (表 2 ) , 将有助于判断本属那个分类群属于较原始的类群 , 也
红豆属
乔木
羽状复叶
主 要 形 态 特 征 的 相 互 比 较
香槐属 肉果亚属 裂果亚属 银砂槐属
乔木
羽状复叶
乔木或灌木
羽状复叶
灌木
1一 2对小叶
藤槐属
木质藤本
单叶
态子体叶
有无有无托 叶
小托叶
花 序
有
稀少有
圆锥状
稀总状
上裂片近
连合
有
肥厚平扁
三层木质
木质或肉质
有
部分有
圆锥状
5裂齿不等
有
少数有
圆锥状或
总状
5裂齿相等
或近二唇形
有 _ 少数无
圆串珠状
三层
灌木或草本
羽状复叶
稀 单 叶
部分有
无
总状 总状 总状
花 曹 5裂不等大 5裂不等大 口部近平
小苞片 无
圆串珠状
中果皮不全
无
良平
二层
薄革质
果皮英果
肉质或近 革质或近革
木质 质
有利于确定各分类群的系统位置 。
表 2 结果表明 , 肉果亚属的主要形态特征与红豆属和香槐属相近 , 裂果亚属与银砂
槐属和藤槐属较接近。 从所列的主要形态特征在各类植物中的变化趋势表明: 乔木, 滋
木或亚灌, 草本 , 羽状复叶” 近掌状复叶或单叶 ,托叶有逐步退化趋势 , 小托叶有, 无 ,
一 7 0 一
圆锥状花序顶生一多种着生的总状花序 ;花曹裂片连合程度逐步增加 , 小苞片有二无 ;
英果果皮构造及其质地也呈现进行性退化趋势 , 即果皮从三层向二层过渡 , 肉质 ` 木琢`
革质或近革质 , 不开裂 ~ 两瓣开裂 ~ 四瓣开裂 。 从总的情况可以看出, 肉果亚属与红豆
属可能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而裂果亚属与银砂槐属或藤槐属更接近些 。 那么 , 将肉果亚
属作为本属较原始的类群是与这类植物的进化总趋势相一致的, 与红豆属的分类系统 也
是相符的〔 ; o〕。
2
. 化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结 果
随着医学和药物学的迅速发展 , 植物化学也飞快发展 。 到 目前为止 , 本属已 有许多种
植物进行过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 报道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 (l , `〕。 经过较详细 的 分
析研究发现 , 金雀花碱和苦参碱存在与否和本属植物的分类有一定的关系 (表 8 ) 。
表 3 槐属植物中的金省花喊和苦参玻
若 参 碱 金 雀 花 碱 肉 果 亚 属
2 / 3
.
4 / 8
, + O / 8
+ 一 1 / 2
漪 分 毋是 已分 析种的数 { l , 分子 是 各亚淇 种的数日
裂 果 亚 属
l / 3
4 / 8
8 /8
1 /2
表 3 结果表明 . 金雀花碱和苦参碱在本属植物中存在分为四种情况 , ( 1 ) l人两 种
碱都不存在有 3 种 , 其中 2 种是肉果亚属的成员 , 只有 1 种属于裂果亚 属 ; ( 3 ) 只 有
金雀花碱而无苦参碱附有 8 种 , 两个亚属各占一丰 ; ( 3 ) 这两种碱同时存在的 有 8 种 都
属于裂果亚属的成 又; 犷 4 ) 只有苦参碱存在而无金雀碱的有 2 种是这两个类群的 特 化
类型— 厚果槐系的厚果流 .( s . Pcl 功尔一 Ta p 。 ) ; 苦参系的苦参 ( 5 . 厂I砂 es c阴: ) 。 匕述结果表明这灼种生勿碱庄木属 。 }, 的存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而且与我们的分类系统有相
应的关系 , 姻能证实某种生物碱血i较原始分类群中首先出现的话 , 那么 , 本城较原始的
分类群就 一卜分清楚 了。 为此 , 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生物碱在近缘属中的存在情
况 (表 4 ) 。
表 4 结果表明 , 住槐族较原始的红 表 4 挽族植物中的金省花碱与苦参碱
豆属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开始 含有金
雀花碱 , 但尚未发现苦参碱 , 较进化的
银砂槐属与红豆属正好相反 , 发现有一
定数量的植物已含有苦参碱而无金雀花
碱 。 这说明金雀花碱 首先在较原始的类
群中出现 , 随着植物的进化似乎在逐步
减少或消失 , 而苦参碱则出现的较晚 ,
植物名称 金雀花碱 苦参碱
红 豆 属 十 一
肉果亚属 一卜 ` 、
裂果亚属 十 ` 一 十 二
银砂槐属 一 J -
注 : 一表示尚未发祝 , 十 花示有一 定数量 的 植物 已
含有 , + + 表示已研究过的植物有一半 以上 含有此碱 .
消失也较晚。 本属肉果亚属的情况与红豆属相似 , 裂果亚属与银砂槐相近 。 由此推断肉
果亚属是本属较原始的类群是比较适宜的 。
3
.地 理 分 布 特 点
本属目前已知 0 7余种 。 除 绒 毛 槐 是广布种外 , 其他种类都有一定的区域性分布 ,
甚至一个种群 (或类群 ) 只分布于某一特定地区 , 如亚利桑那槐 ( 5 . al ioz 成 ca ) 只在
非美洲的南部至加勒比海地区见到 ; 朝鲜狼牙刺 ( 5 . kTo e ns i ; ) 目前除 朝鲜外 , 其他
地区尚未见到 。 全面了解本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特点 , 对于确定本属植物的原始分布中心
和分析各分类群之间的关系是牛分有益的 。 本属各分类的地理分布情况见表 5 。
表 5 各分类群分布不同地区的种数
地 区 名 称 肉果组 亚那桑那槐组 木果组 厚果组 二裂果组 撕裂果组 四裂果组
亚 洲 2 . 1 1 3 B 1 8
北美及加勒比海 1 4 1 3
太 平 洋 诸 岛 5
大 洋 洲 7
南 美 洲 5
非洲及沿海岛屿 1 3
欧 洲 l
铃 种 的效 目
表 5 结果说明 , 本属的两个极端类群— 肉果组和四裂果组 , 无论是现存的种数或是地理分布都形成显明的对照 , 四裂果组包括的种类占本属总数一半以上 , 分布区域相
当广 , 如将其视为原始类群显然是不合适的 。 而另一端类群— 肉果 l组 , 目 前 只 有 4种 , 在亚洲的 2 种都分布于中国 , 非洲的索马里槐 ( 5 . : 。 m al 。 。 : i : ) 和北美的紫 果 槐
( s
.
a/ 了i滋 : ) 分布区相当狭窄 , 只在少数地区可以见到 。 从种类的数量与分布 区 看 ,
这个类群很可能是残 留下来的原始类群 。 最近发现的与槐 ( 5 . 灿如 !1I : 的 极相近的 短
蕊槐 ( 5 . b ar cl 夕9 9 : 的 首先在被称为现代活化石银杏 ( G 。 n k g o bi ol b a) 唯一 自然栖生
地— 浙江天 目山发现的 。 这类植物的托叶或小托叶还处于逐步退化阶段 , 在新鲜植株上可清晰地见到针状小托叶 , 在 于标本上只能见到一部分或极不明 显 了 , 龙爪 槐 ( 5 .
l’a Po 瓜二 . f . 加 d 1’Il al ) 就是在活的植株上 , 小托叶也时隐时现或不见了 。 就是肉果亚
属的其他类群 , 如偏花槐 ( 5 . ; (’c nlt di f l o r 。 ) , 亚利桑那槐及紫花槐 ( 5 . 如 Pr 。 行 ) 也
只分布于北美洲的东南沿海地区 。 根据大陆飘移学说 , 正说明在大陆板块未分离之前 ,
这个类群是生长在同一地区 。 从上述几点证据说明 , 亚洲是本属植物的原始分布中心 ,
目前各地区的种类只是在不同地理与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各具特点的不同分类群 。
综上所述 , 将肉果亚属作为本属较原始的类群是适宜的 , 据此 , 推断木属植物的演
化系统树 (图 1 ) 和对各分类群相互关系的分析 , 将使本属植物的分类更趋于自然和完
善 。
一 吕1 一
Q 澳大利亚槐系
系槐花红
!
RP 四翅果槐系
}
K朝鲜狼牙刺系
T 丝毛槐系
1
S 苦参系…
O 翅果槐系
!
N长梗槐系
绒系槐
|
闽 M系击不牙
…白浅 l!
护工J
L 绒毛槐系
}
G 越南槐系
}
系槐果
l
弯
系子一显
|
苦H
F 短绒槐系
!
D 偏花槐系… E厚果槐系}}
系槐那桑…利亚CB紫果槐系
人 槐 系
图 1.槐属植物系统树
各分类群的系统 目录
亚属一 肉果亚属 S u b` n e .S T P YH O NL O BI U M
组 I肉果亚组 S e。 t .S T YP H NO L O BI U M
系 A槐系, S e r . J A P O N I C A E
1
. 槐 5 . j a p o . f e a L i n : .
l a
. 柔毛槐 v a r . p o 6e s e e , : ( T a u : c 五. ) B o , s e
i b
. 宜昌槐 v a r . o e s t i t a R e hd .
l e
. 童花槐 v a r . ” i o l a e e a e a r r .
l d
. 龙爪槐 f . P e n心。 la
l e
. 五叶槐 f . 0 1` g o p h y l l a F r a n e h .
2
. 短蕊槐 5 . b r a e h y g y n a C . Y . M a
~』卜
3
.索马里槐 5 . 5 0用 a ln e s` 5C ho r.
系 B紫果槐系 S e r. AF F I N ES T so o n :
弓 .紫果槐 5 .a f f in 宕 5T o r re了
姐 1亚利桑那槐组 S e et . AR I Z O NI AT AT E so o n g
系C 亚利桑那槐系 S e r. AR I Z O I NC E AT o so n g
5
.亚利桑那槐 5 .a riz o n i ea 5 . Wa t o sn
sa
.美丽槐v a r.f o r.o a s( K ea rn et P e eb l .T )o so n g
6
.紫花槐 5 .P u rP “ :i` T . 5 . B ra n d i g e e
7
.奇瓦瓦槐 5 .gy p o sp hi la B .T .T u ro e e rt P o 下 el l
7a
.大叶奇瓦瓦槐v a r.夕。 。 ba 刀 uP 。 ” s宕 5T un e r r
5
.墨西哥槐 5 .co “ a t *i宕 S la n d l .
姐 I木质果组 S e et . Aga st ia n u s(Ra f in . )T so o n g
系D 偏花槐系 S e r.S EC U D NF L I O R E AT o so n g
9
.偏花槐 5 . e e s“ ” d f` lo a rL a g . e xD C .
ga
.黄花紫果槐 f .二a , t h o s P o r o a R e h d ,
组万 厚果组 S e e t . R A P H A N O C A R P U S T s o o n g
系 E 厚果系 S e r . P A C H Y C A R P A E T s o o n g
1 0
. 厚果槐 5 . P a e h夕 e a r P o S e 五r e o k . e x C . A . M e y .
亚属二 裂果亚属 S u b g e n . S O P H O R A
组 V 二裂果组 S e e t . D I S A M A E A L i n d l .
系 F 短绒槐系 S e r . V E L U T I N A E T s o o n g
1 1
. 凹脉槐 5 . d u朋 11 P r a i n .
1 2
. 短绒槐 5 . ” e j o t认 a L i n d l .
1 2 a
. 光叶短绒槐 v a r . c a ” a l e r e` `( L o v l . ) T s o o 。 `
i Z b
. 多叶短绒槐 v a r . m “ I t`f o 王ot la t a C . Y . M a
1 2 。 . 攀援槐 , a r . : c a o d e n : C . Y . M a
x Z d
. 长颈槐 v a r . d o l i c人ip o d a C . Y . M a
1 3
. 白花槐 5 . a l` e s e e n s (R e h d . ) C . Y . M a
1 4
. 云南槐 夕. 夕。 。 a n e 。 : 宕5 C . Y . M a
1 5
. 黄花槐 5 . x a ” t h o a 。* h a C . Y . M a
2 6
. 细果槐 5 . 切 i c r o e a r P a C . Y . M a
1 7
. 贝哈利槐 5 . a n 6勿 u a T s o o n g
1 8
. 印度槐 5 . b a及e , ` C l a e k e e x p r a i n .
1 9
. 菲律宾槐 5 . P h i l iP P :` e , 5 1 5 M e r r .
系 G 越南槐系 S e r . T O N K IN E N S E S T s o o n g
2 0
. 越南槐 5 . t o玲 k i o e o s i s G a g n e p ·
Z o a
. 紫花越南槐 v a r . P 。 , P u , e s e e o s C . Y . M a
Z o b
. 多叶越南槐 v a r . P o l夕P h少 l考a 5 . 2 . H u a n g e t 2 . C . Z h o u
二组砚 撕裂果组 S e e r. P S E U D O S O P H O R A D C .
系 H 苦豆子系 S 。 r . A L O P E C U R O ID E S T s o o n g
2 1
. 苦豆子 s . a召o p e e u r io d e s L i n n .
2 1 a
. 毛苦互子 v a r . f o 沉 e时 o : a B o r n m .
8 3
系 I鸯果各 :豆子系 S o r.S O O NG AR IC E AT o o sn g
2 2
.曲果苦豆子 5 .l ehma 。份宕 1 0. Kun t z e
23
.弯果苦豆子 5 . 5 0” 夕a ri ca s。 b rn ek .
4 2
.驼曲苦豆子 5 .夕 i b bo a : 0. Kn u rz e
系 J 乡良牙刺系 S e r, h笠O O R C R O O F T I A N A E T s o o 皿 g
2 5
. 西藏狼刺 兮 . , o o r e r o f t i a o a B e川七.
2 6
. 白声J]花 s . u泣c i i j o l i a H a n e e
2 6 a
. 川西白刺花 v a r . e h“ a . s f e o s f: C . Y . M a
2 6 b
. 凉山白刺花 v a r . I`a n 夕: h a n e n ; 10 C . Y . M a
组租 四裂果组 S e ct . S O P H O R A
系 I义 朝鲜狼牙刺系 S。 r . K O R E E N S E S T s o o二 g
2 7
. 朝鲜狼牙束1 5 . 壳o r e e ” 5 15 N a k a i
系 L 绒毛槐系 S o r . T O M E N T O S A T s o o力 g
28
. 绒毛槐 5 . t o o e n t o s a L i n n
Z a a
. 巴哈马绒毛槐 v a r . b a h a。 。 , 5 15 T s o o n g
Z s b
. 紫花绒毛槐 v a r . o e e id 。 , t a J万: ( L i n 口 . )B r 。 m m s t, ,
2 8 e
. 光叶绒毛槐 v a : . 夕矛a b r a V . S : e e n .
2 9
. 古巴槐 5 . p o 正y p hy l之a V r b .
3 0
. 南菲槐 夕. `, 方a川 6 a , e ” 5 15 K l o t z 。 h .
系M 闽槐系 S二 . F R人 N C H E T IA N A E C . Y . M a
31
. 闽槐 s . f , a ” e h e t ia 月 a D u n n
系 N 长梗槐系 S e r . W IG H T IA N A E T : 。 。 刀 g
3 2
. 锈毛槐 5 . 夕 r 二 。 r i P r a in
3 2 a
. 西南槐 v a r . 阴 a i r` i ( P r口 p . ) T 0 0 0 z: g
3 2 b
. 小花锈毛槐 、 a r . 。 `e r。 。 * h a T s 0 0 0 g
3 2 e
. 小叶锈毛槐 v a r . b“ k e 京 T s o o 刀 g
33
. 瓦山槐 5 . 二 11, 0 0 11 C r a ib
3 4
. 尾叶槐 5 . 6 e o t h a n : 11 丫 . S t e e n .
3 5
. 不丹槐 5 . 石h o t o a n i e a O b a : 卜i
3 6
. 长梗视 5 . 二 s夕h t i i B a k e r
3 7
. 斯里兰卡槐 5 . e e 沙, Io o i e a T r i nt .
系 O 胡果槐系 S e r . M O L L SI T s 。 。 。 g
5 8
. 翅果槐 5 . 0 0 1矛i: G r a h .
3 a a
. 无翅果槐 v a r . d : ` t几i e i P r a i n
3 s b
. 毛翅果枕 、 , a r . h y d a s 夕东d i s B a k e r
3 8 e
. 硬脊槐 v a r . g r i f f i助 f i ( S r o e k s ) T s o o n g
3 9
. 间断槐 5 . i n t e r r “ 夕t a G r i s e b
40
. 线叶槐 5 . 1宕n e a r i f o l 。` G r i: e b
系 P 四翅果槐系 S 。 r , T E T R A P T E R A E T s o o u g
4 1
. 大果槐 5 . ,n a e r o e a r p a s 几 i th .
理 2. 钾利槐 5 . o a s a f o e r a . 口 S k o t t s b ,
4 3
. 费尔南德斯槐 S , f e r n a n d公z i a , a S k o t t s b .
理廷~
口
引
4 3
.圆瓣槐 va r. e red a e” a S k o t t sb .
4 3 e
.硬毛槐 va r.夕 la ei l`o rS k o t t sb .
d 4
.裸槐 5.d en o d a t a T o ry .
4 5
.南美槐 5.t o , , e 明 i o r S k o t t s b .
4 0
. 新西兰槐 5 . P r o : * r a t a J . B u o ll .
4 7
. 腺鳞果槐 5 . h o w in s u l a ( O l i v . ) T s o o n g
4 8
. 小叶槐 s . m玄e , o p hy 了I a S o l a n d .
4 8 a
. 长瓣小叶槐 v a r . l o n g i c a r `n a r。 ( 5 1二 p s o n ) A l l。。 .
4 a b
. 多叶槐 v a r . f u l” `d a A l l e n .
d g
. 澳克兰槐 5 . e h a f h a m ` e a C h o e k
5 0
. 四翅果槐 5 . t e t r a p t e r a J . M i l l.
5 1
. 黄叶槐 5 . e h r夕 s o P h夕 Il a ( S a l i s b . ) S o e m
5 1 a
. 无毛黄叶槐 v a r . 夕 l a b, a *。 R o e人.
5 2
. 单叶槐 5 . u n if o l i a r a ( C h o e k . ) D e g .
5 2 a
. 椭圆叶槐 v a r . e l l iP t ic a ( C h o e k . ) D e g . e t S h e r f f .
5 2b
. 尖瓣槐 v a : . k a n a `o e n“ : (C h o e k . ) D e g . e t S h e r f f .
系 Q 澳大利亚槐系 S e r . F R A S E R 工A N A E T s 。 。 n g
5
. 澳大利亚槐 5 . f r a s e , ` B e n t五.
系 R 红花槐系 S e r . R U B R IF L O R A E T s o o n g
5 4
. 红花槐 s . r , : b r `f lo r a T s o o n g
5 5
. 疏节槐 5 . 户r a o t o r “ lo s a C h u n e t T . C h e 。
5 6
. 稀见槐 5 . 口% 19 “ a C r a i b
5 6 a
. 缅甸槐 v a r . e l a * i o r T s o o n g
5 7
. 民柄槐 5 . lo o g iP 口` M e r r .
5 5
. 赫布里 J民槐 5 . o b lo “ g a t a T s o o a g
系 S 苦参系 S 。 : . F IJ A V E S C E N T E T s 0 0 0 g
5 9
. 苦参 5 . f a l” e s e o n s A i t .
5 9 a
. 毛苦参 v a r . k r o n e 官( I l a n e e )C . Y . M a
5 9 b
. 红花苦参 v a r . g a le g o `d e s ( P a l l . ) D C .
系 T 丝毛槐系 S e r . S E R IC E A E T os 。 。 g
6 0
. 狭叶槐 5 . s t e , : o 户人夕 I l a A . G r a y
6 1
. 丝毛槐 5 . ” 。 r t a l i a 路a T u r n e r
6 2
. 上耳其视 5 . j a :: b e r t i i S p a e h . e x J a u b . e t S p a e h .
A B 5 T R A C T
. 匕
A f t e r p u b l i e a t i o n o f 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g e n u s S
o p h o r a
, a 一z t h o r m a k e s
土h e s y s t e m a t i e s t u d y o n t h e p a r t s o f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a v a r i a -
t i o n a l t r e n d o f m
a i n m o r p h y l o g i e a l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a n d s o m e e h e m i e a l m a t t e r s
i n t h e g e n u s S o p h o r a
,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n e a
r g e n e r a o n e e a g a i n
.
R e s u l t s s h e w e d t r e n d o f e v a l u t i o n o n S o P h o r a P l a n t s w a s
: t r e e t o s h r u b
、
o r s u b s h
r u b t o h e
r
b
,
p i n n a t e l v e o m p o u n d s l e a v e s t o u n i f o l i a la t e l e a v e s
,
85
5t ip ela t et o in st ip el
a t e, P a n i e l e t o r a e e m e
, a e o n n e e t i o n o f e a ly x il
a s
i n e r e a s i n g g r a d u a l l y
,
b r a e t e o l a t e t o
r n o u s o r s u b e a r n o u s t o l i g n i f e r o u s
b r a e t l e s s
,
l e g u m e e a r p o d e r m i s 15
b e e 皿
C a -
t o l e t h e r y
,
i n d e h i s e e n e e t o
d e h i
s e e n e e t o t e t r a v a l v e s d e h i s e e n e e
.
F o r t h e a b o v e r e a s o n
, w e
t h e S o P h o r a s y s t e m a t i e t r e e
, a n d r e v i e d s y s t e m a t i e P o s i t i o n o f a l l
b i v a l v e
P r o P o s e 连
t a x a
。
主 典 , 考 文 做
( l〕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 辞典 , 。34 8 , 26 24 , 2 6 45 , 5 0 78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上海 , 1 9 79 年 .
〔2 〕 T s o o n g e t C . Y . m a , i皿 A e t a P五对 ot . 幼 . 5 1口 19 ( l ) : l一 2 2 , 19 ( 2 ) : 一 3一 l e 7 , 一。 s 一
〔3 〕 D e C . n d o l le , A . P 二 P r o d r . 2 : 。5 , 1. 2 5 .
〔 4 〕 L ni dl e 了, J . , B o * . M a g . 1 4 : *一 15 5 , l , 29 .
( 5〕 B e n t h a m . G . , A n n . W ie n . M u s . 2 : 8 6 , 18 5 7 .
〔 6 〕 B a k e r , J . G , , 10 H o o k e r f . , F I . B r i t . I n d . 2 : 2峨。 , 一s 7 a .
( 7 〕 R u d d , E . , in P h了t o l o ` 运 2 1( 5 ) : 3 2 7 , 1 97 1 ·
〔 s 〕 G a g n e p a 过 , F . , in N O t · S产 t . 3 : 一3 , 19 14 .
〔 9 〕 H u t e五i n s o n , J . , G e n . F l . P I . 1 : 32 a , 1, 6令.
〔 1 0〕 P r a i。 , 5 . D . , in J . A s 认 t . S o c 。 B e n ` . P . 1 1 8 9 : 1 7 7 , 一。。 o :
( 1 1〕 I Z a dd o o s t , M . , P h了 t o c h e m 妇 t r y 1 4 ( l ) : 2 0 3 , 19 75 .
…
目
日口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