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玉英(%&’&—),女,河南南召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01234:455""6527889 :;
! 通讯作者 <=4:"%"$’!()>’#>,/01234:4348;?6 :2@9 =A@9 :;
施氮量和蚕豆 !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
时空分布的影响
李玉英%,!,孙建好),余常兵%,程 序>,张福锁%,李 隆%!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南阳 >()"’%;)甘肃省
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于 !""’!!""(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B "、(.、%."、!!.、)"" C? D 71!)蚕豆 D玉米间作体系与其
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 D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2*4!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 D玉米种间相互
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 BE$) 0B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
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
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 "—%"" :1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 "—%""
:1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 %""—%’" :1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 "—%"" :1土层分
别平均降低了 .%F(G和 %’F’G,在 %""—%’" :1土层平均降低了 >!F%G和 ’F%G;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
无机氮累积量在 "—%"" :1 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 >"F%G和 #%F.G,在 %""—%’" :1 土层分别增加了 ’&F’G和
>"F’G;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 "—%"" :1和 %""—%’" :1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 >)F>G和 )>F%G。因此,施
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 D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关键词:蚕豆 D玉米间作;施氮;无机氮;灌漠土
中图分类号:H)>>F!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I(!""&)">$"#%.$"&
!""#$%& ’" ()%*’+#( "#*%),)-.%)’( .//,)$.%)’( .(0 ".1. 1#.( 2 3.)-# )(%#*$*’//)(+
’( %4# &/.%)., .(0 %#3/’*., 0)&%*)15%)’( ’" &’), )(’*+.()$ ()%*’+#(
JK L@053;?%,!,HMB N32;0728),LM *72;?0O3;?%,*P/BQ I@>,RP,BQ S@0T@8%,JK J8;?%!
(! "#$$%&% #’ (%)#*+,%) -./ 0.12+#.3%.4-$ 5,2%.,%),"62.- 7&+2,*$4*+-$ 8.21%+)249,:%2;2.& !<,"62.-;
? "#$$%&% #’ @2’% 5,2%.,%) -./ A%,6.#$#&9,B-.9-.& B#+3-$ 8.21%+)249,B-.9-.& CD>
61&%*.$%:, UV805=2W X3=4A =YZ=W31=;U V2T :8;A@:U=A U8 A=U=W13;= U7= TZ2U324 2;A U=1Z8W24 A3TUW3O@U38; 8X T834 B13; 3;
8WU73: 2;U7W8T84 T834 @;A=W X2O2 O=2; D 123[= 3;U=W:W8ZZ3;? 2U A3XX=W=;U B 2ZZ43:2U38; W2U=T(B ",(.,%.",!!.,)""
C? D 72),3; P=Y3 *8WW3A8W 8X Q2;T@ \W8]3;:= 3; !""’$!""(F H834 T21Z4=T V=W= :844=:U=A 3; "$!",!"$>",>"$’",’"$
#",#"$%"",%""$%!",%!"$%>",%>"$%’" :1 T834 425=WT O5 T834 AW344 2;A B13; :8;:=;UW2U38;T 3; U7= T834 V=W= 1=20
T@W=A O5 X48V 2;245T3T 2XU=W *2*4! =YUW2:U38; 9 <7= W=T@4UT T78V=A U72U BE$) 0B 3T U7= 12^8W 3;8W?2;3: ;3UW8?=; X8W1 3; 8WU70
3: 2;U7W8T84 T834,2;A U7=W= 2W= ;8 T3?;3X3:2;U A3XX=W=;:=T 3; T834 B13; 2::@1@42U38; O=UV==; T84= :W8ZZ3;? 2;A X2O2 O=2; D
123[= 3;U=W:W8ZZ3;? 2U U7= :80?W8VU7 TU2?= 9 H834 B13; 2::@1@42U38; 3; A3XX=W=;U T834 425=WT V2T T3?;3X3:2;U45 W=A@:=A 3; U7=
3;U=W:W8ZZ3;? 2XU=W X2O2 O=2; 72W]=TU,:81Z2W=A U8 T84= :W8ZZ3;?9 H834 B13; V2T 3;:W=2T=A V3U7 ;3UW8?=; X=WU343[2U38; 3;0
:W=2T3;? 9 H834 B13; 2::@1@42U38; 3; U7= 3;U=W:W8ZZ3;? 3; "$%"" :1 T834 425=W 3T T43?7U45 ?W=2U=W U72; U72U 8X T84= :W8Z T5T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42;U B@UW3U38; 2;A S=WU343[=W H:3=;:=
!"# $! %$&$ &"$’ ($)*"+!,$’, -)"$!") !($’ !($! .’ /001/20 3# +4.5 5$6") 7 84.5 9#.’ $33:#:5$!.4’ .’ 01/00 3# +4.5 5$6")
;$+ 5"++ &6 $*")$-" =>? $’, /2=2? :’,") %$&$ &"$’ @ #$.A" .’!")3)4BB.’- !($’ 34))"+B4’,.’- +45" 3)4B+,)"+B"3!.*"C
56,$’, &6 DE=/? $’, 2=/?,)"+B"3!.*"56,.’ /001/20 3# +4.5 5$6") 7 84.5 9#.’ $33:#:5$!.4’+ 4% %$&$ &"$’ $’, #$.A"
;.!( ’.!)4-"’ %")!.5A$!.4’ .’ 01/00 3# +4.5 5$6") ;")" .’3)"$+", &6 D0=/? $’, F/=,4*") !(4+" ;.!(4:! 9 %")!.5.A$C
!.4’,)"+B"3!.*"56,$’, ;")" .’3)"$+", &6 2G=2? $’, D0=2? .’ /001/20 3# +4.5 5$6"),)"+B"3!.*"56 7 H4#B$)", ;.!(
!(" 34))"+B4’,.’- +45" 3)4BB.’- +6+!"#,84.5 9#.’ $33:#:5$!.4’+ 4% %$&$ &"$’ @ #$.A" .’!")3)4BB.’- ;")" ,"3)"$+", &6
DI=D? $’, ID=/? .’ 01/00 $’, /001/20 3# +4.5 5$6"),)"+B"3!.*"56,$%!") #$.A" ($)*"+! 7 J(")"%4)",+4.5 .’4)-$’.3
’.!)4-"’ $33:#:5$!.4’ ;$+ +.-’.%.3$’!56 .’3)"$+", &6 9 $BB5.3$!.4’,&:! ;$+ +.-’.%.3$’!56 )",:3", &6 5"-:#" @ 3")"$5 .’!")C
3)4BB.’-7
!"# $%&’(:%$&$ &"$’ @ #$.A" .’!")3)4BB.’-;’.!)4-"’ %")!.5.A$!.4’;.’4)-$’.3 ’.!)4-"’;4)!(.3 $’!()4+45 +4.5
氮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效果十分显著,我国已
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按粮食播
种面积计算,全国平均氮肥使用量达 9 /
农产品品质,污染土壤、水体、大气生态环境及降低
生物多样性[I1/E]。L(4: 等[/I]研究发现,大豆 @春小
麦和大豆 @燕麦间作,收获后间作土壤残留的硝态氮
低于单作。M$)B"’+!".’CN$3($’ 和 8!:"5B’$-"5[/D]对不
同比例黑麦 @红三叶草、黑麦 @碗豆间作与碗豆、黑麦
单作研究发现,豆科作物间作 0—G0 3#土层中硝态
氮含量低于单作。叶优良[/<]对不同豆科 @玉米间
作、小麦 @玉米间作的研究表明,蚕豆收获后,间作蚕
豆、大豆、豌豆和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相应
的单作;玉米收获后,不同作物种植体系表现不一。
O.等[/2]对小麦 @玉米和蚕豆 @玉米间作研究表明,在
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间作显著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
的累积。P(.!#4)"和 83()Q,")[/>]通过模型研究发现
间作不但减少了农田养分污染,且保持了稳产。但
大多研究对于豆科 @禾本科间作体系作物生长期无
机氮动态变化尚未涉及。本试验在前期研究[/<1/F]
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施氮条件下,蚕豆 @玉米间作、单
作玉米和单作蚕豆体系中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动
态,旨在揭示土壤氮素对豆科结瘤固氮的影响,为基
于根际调控进行豆科 @禾本科间作生态系统施肥策
略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农业生态
环境污染。
) 材料与方法
)*) 供试材料
试验于 E002和 E00>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
院白云试验站(IFRI>S9,/0ERD0ST)进行,该站海拔
/<0D #,年降雨量 /<0 ##,年均气温为 >=> U,年蒸
发量 E0E/ ##,无霜期 /<0 ,左右,日照时数 I0EI (,
!/0U的有效积温为 I0/2U,年太阳辐射总量 /D0
!/
茬作物分别为大麦和小麦。供试土壤为石灰性灌漠
土,表层土质地为轻壤,E002和 E00>年 0—E0 3#土
壤基本理化性状分别为:BW(WEX,E=< Y /)F=0/、
>=>/,全氮 /=E0、/=I0 - @ K-,有机质 /D=I、/<=/ - @ K-,
速效磷 E>=E0、EE=>E #- @ K-,速效钾 /GI=0G、<<=0<
#- @ K-。播种前 0—E0、E0—D0、D0—20、20—F0、F0—
/00和 /00 3# 以下的土壤容重两年分别为 /=E2、
/=D>、/=
O.’3$’ 947<),播种日期为 E002年 I月 /F日和 E00>
年 I月 /G日,收获日期为 E002 年 F 月 / 日和 E00>
年 >月 EG日。玉米品种为沈单 /2号(’($ )$*+ O7
3* 7 8("’-,$’ 947/2),播种日期为 E002年 D月 /G日
和 E00>年 D月 /<日,收获日期为 E002年 /0月 D日
和 E00>年 /0月 /日。
)*+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氮水平,设:9 0、
><、/<0、EE<、I00 K- @ (#E;副处理为种植方式,即:单
作蚕豆、单作玉米和蚕豆 @玉米间作,I 次重复。间
作按照替代试验方案设计,因此间作和单作作物的
种植规格一致。主区间筑埂,裂区排列;副区随机
排列。试验不施农家肥,各小区均施磷肥(三料过磷
酸钙,ZEX< DD?),施磷量为 Z >< K- @ (#E,播前以基
肥一次性撒施并翻入。氮肥(尿素,含氮量 D2?)按
设计要求分基肥 <0?、拔节肥和大喇叭口肥(结合
灌水)各 E采用带状间作,每小区种 D个组合带,其中一个
组合带为作物生长期间的取样带,另一个为作物成
熟时的计产带。带宽 /=E0 #,每带玉米为 E行,行距
2/F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为 !"#! $,株距为 !"% $,占地 !"&! $;每带蚕豆为 ’
行,行间距为 !"’! $,株距为 !"’! $,占地 !"#! $;
相邻的玉米行和蚕豆行的距离为 !"% $,小区面积
为 ’("%) $’。单作玉米和单作蚕豆分别种植 *! 行
和 ’!行,小区面积均为 ’’"& $’。作物生长期间充
分灌水、人工除草、中耕及病害防治。
!"# 样品采集与测定
播前基础土壤理化性质参照文献[*+]测定。玉
米出苗后每隔 ’* ,至蚕豆收获,蚕豆与玉米收获期
中间以及玉米收获后共采 )次土样,在采样区按递
进式随机选 ’个采样点(单作和间作作物带均为对
应的作物行中间),采集 !—*!! -$土壤(两次收获
后采集 !—*)! -$,每 ’! -$一层),土样充分混合后
过 ’ $$筛。称取 *’ .土样置封口袋内于 / ’!0冰
箱保存;同时另取一份土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
水量。
浸提前将土样解冻,加入 *!! $1 !"!* $23 4 1
5653’,振荡 * 7,定性滤纸过滤,采用流动分析仪
(89:26;63<=>? %,@A8B C 1DE@@E,F6$G9?.,H>?I
$6;<)测定无机氮(BJ/% IB和 BFC# IB)含量。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和累积量参照文献
[*K]计算。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累积量为硝态氮和铵
态氮相应值之和。不同土层的硝态氮、铵态氮和无
机氮含量分别为各层的平均值。间作体系无机氮累
积量为两种间作作物的加权平均值。
数据用 LM-?2=2N: EO->3 ’!!%整理后,采用 P8P统
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8P Q;=:M:9:>,’!!*)[’!]。
$ 结果与分析
$"! 氮肥和间作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土壤无机氮浓度反映了当时土壤供氮强度,还
反映了施氮水平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验表
明,土壤中无机氮主要以 BJ/% IB为主。在整个生育
期土壤中 BJ/% IB含量平均为 #")# $. 4 R.,是 BFC# IB
含量(!"&% $. 4 R.)的 K"K+ 倍。且 BFC# IB在作物整
个生育期变化不大,不同作物及种植体系之间差异
也不大(图 *)。这与在该地区的有关研究[*K/*)]以
及其他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报道[#,*’/*%]相似。
在整个生育期内,无论蚕豆带或是玉米带,
BJ/% IB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在玉米拔节期较
高,在玉米其他时期较低,而且拔节期后,随着玉米
生育进程的推进其含量是逐渐降低。从图 *看出,
在不同玉米生长时期,蚕豆区和玉米区 BJ/% IB含量
不同。在玉米生长前期(苗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前
期),玉米区 BJ/% IB含量比蚕豆区高;而蚕豆收获
后,在玉米区(*"!( $. 4 R.)于玉米收获时明显比蚕豆
区(’")( $. 4 R.)低。说明作物物种对土壤无机氮含量
的影响,也体现了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的差异。
图 *还看出,不同作物种植体系对土壤 BJ/% IB
含量的影响,在作物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也不同。蚕
豆收获前,无论间作蚕豆或间作玉米均比对应的单
作略有增高,但差异不显著;蚕豆收获后(即玉米生
长后期),无论间作蚕豆或是间作玉米的 BJ/% IB含
量则显著低于对应的单作,降幅分别为 **"KS和
K+"%S。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间作蚕豆和间作玉
米分别比对应的单作区 BJ/% IB含量降低了 *#"!S
和 ’"#S。说明蚕豆收获后,与玉米间作的蚕豆带
中无机氮被间作玉米吸收利用,且蚕豆收获后氮素
有可能向玉米转移。
BJ/% IB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不施
氮相比,施氮后蚕豆体系和玉米体系 BJ/% IB分别平
均增加了 %K"’S和 (’"KS(图 *),显示出过量施氮
会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化
学氮肥会带来环境问题[’,K,(/*’]。因此,优化间作生
态系统中氮肥施用是十分必要的。
$"$ 氮肥和间作对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土壤无机氮累积的时空动态 氮肥和种间
相互作用对土壤剖面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图 ’)看
出,!—)!和 )!—*!! -$各土层土壤无机氮绝对累
积量(BJ/% IB与 BFC# IB之和)在蚕豆收获前,!—)!
-$土层间作蚕豆和间作玉米分别比相应单作高
+")S和 ’")S;)!—*!! -$土层高 (")S和 #"+S,
但差异不显著。蚕豆收获后(玉米生长后期)至玉米
收获,两种作物间作中各层无机氮累积量均显著降
低,!—)! -$ 土层平均降低了 K)"(S和 *+"’S,
)!—*!! -$土层平均降低了 #*"’S和 *"’S。与不
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分别平均
提高了 %)"&S和 #K"+S。但是,与不施氮相比,施
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 !—)! -$土层分别
提高了 ’’"#S和 K!")S;)!—*!! -$ 土层提高了
%!"*S和 #)"*S。尽管两年间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相同,但试验年间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
可能与土壤的质地结构差异有关。已有研究表明,
土壤质地对其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本研究结
果反映了作物根系差异以及作物在不同时期对养分
需求的差异。
(*期 李玉英,等:施氮量和蚕豆 4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图 ! 氮肥和间作对 "—!""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 .* / *+0,&1&23,&.4 345 &4,+0#0.66&4’ .4 /789 :/ 345 /;<= :/ #.4#+,03,&.4- &4 "8!"" #$ -.&1 13>+0
!"!"! 作物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 不同种植方
式和施氮量在两作物收获后对土壤无机氮累积的影
响显著。蚕豆收获后,蚕豆和玉米间作处理,各个土
层无机氮累积均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 # $"$%)
(表 &)。在 $—&$$ ’(土层,间作蚕豆和间作玉米无
机氮累积量分别增加了 )"!*和 %"!*;&$$—&)$
’(分别增加了 +"%*和 +",*。但在蚕豆收获时,
氮肥显著影响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 ! -
$"$$$&,表 &)。$—&$$ ’(土层,施氮后蚕豆和玉米
分别平均增加了 .$"&*和 ,&"%*;&$$—&)$ ’(土
层分别增加了 &/"$*和 %."+*,均随施氮量增加而
增加。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图 ! 氮肥和间作对不同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 ,’ - ’(.*#/#01*#,2 123 #2*(.).,44#2$ ,2 #2,.$12#) - 1))565/1*#,2 #2 3#’’(.(2* +,#/ /17(.+
玉米收获后,无论蚕豆或玉米由于种间相互作
用使各个土层无机氮累积量均显著地低于相应的单
作(表 !)。在 "—#"、#"—$""、$""—$#"和 "—$#" %&
土层,间作蚕豆分别降低了 #’()*、+)()*、+!($*
和 ),(,*;间作玉米分别降低了 $’(,*、$,(#*、
#($*和 $,(,*。但施氮肥处理,即使在作物全部收
获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无机氮仍呈增加趋势。
与不施氮相比,"—$"" %&土层,施氮比对照蚕豆和
玉米分别增加了 +"($*和 -$()*;在 $""—$#" %&
土层分别增加了 #.(#*和 +"(#*。
.$-+期 李玉英,等:施氮量和蚕豆 /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表 ! 氮肥和间作对蚕豆 "—!#"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两次收获)
&’()* ! +,,*$-. /, 0 ,*1-2)23’-2/4 ’45 24-*1$1/66247 /4 24/17’42$ 0 ’$$8%8)’-2/4 /, ,’(’ (*’4 24 "9!#" $% ./2) )’:*1 ’- -;/ <’1=*.-.
采样时间
!"#$%&’(
)*
土层深度
!+&% ,*$)-
(.#)
氮水平
/ 0")*
(1( 2 -#3)
无机氮累积量 4’+0("’&. / "..5#5%")&+’(1( 2 -#3)
366780 366980
单作
!&’(%* .0+$$&’(
间作
4’)*0.0+$$&’(
平均
:*"’
单作
!&’(%* .0+$$&’(
间作
4’)*0.0+$$&’(
平均
:*"’
蚕豆收获
;"<" <*"’
-"0=*>)
6—?66 6 @7A3 " B9AC " @3A6 D 7EA3 " C6A@ " 9BAE F
9@ @BAE " @6AB " @3A9 D 79A9 " 7?AE " 7BAC F
?@6 9@A7 " @EAC " 79A9 GD C@A7 " E@A3 " E6AB F
33@ 97AH " EEA9 " CCA6 G C@A9 " C?AB " CHA7 F
H66 ?H7A3 " ?B7A@ " ?B?AH@ F 9@A3 " ?6EA9 " E3A@ F
平均 :*"’ 9EACB " C6ACB " 97A9 " C@A9 "
?66—?76 6 B?AB " BHA? " B3AH G C@AB " C6A3 " C3AC F
9@ HBA6 " H9AH " H@A9 G @?AB " B3AB " B7AE F
?@6 B6A9 " H9AB " HEA? G 73A? " 7HA6 " 73A7 F
33@ H6A3 " @9A@ " BHAE G @EA6 " C@A? " 93A? F
H66 7BA? " 9CA3 " 9?A3 F 9CA? " C@A6 " C?A7 F
平均 :*"’ B3A? " @6A9 " 79A3 " 9?A? "
玉米收获
:"&I*
-"0=*>)
6—?66 6 3EAB " ?7AE < 3HA3 G 7EAE " 3EA? < BEA@ G
9@ H?AH " ?HAC " 33A7 G 7?A3 " H3AH " B7AC G
?@6 BCA@ " ?9A@ " HHA6 FG C6A? " H7A9 " @CAB G
33@ 9HA3 " ?@A9 " BBA@ FG 7?A6 " ?BA@ < H9AC G
H66 97A? " 37AB < @?A? F ?3BA6 " @3A7 " CCAH F
平均 :*"’ @?A9 " ?CA? < 9EA3 " HHA6 <
?66—?76 6 EA7 " HAC " 7A9 D BBA? " BEA7 " B7AE G
9@ ?EAH " ?HAE " ?7A7 G BBA@ " ?EA@ " H3A6 G
?@6 37A7 " ?6A9 " ?CA9 G H@A3 " 39A? " H?A3 G
33@ BHAH " 36A? " H?A9 FG B@AH " 3BA6 " HBA9 G
H66 B7AE " H6AC " HCAE F ?6BA9 " H6A7 < 79A9 F
平均 :*"’ 3EA? " ?@AE < @BAC " H6A3 <
注:同行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氮水平下相同时间种植方式差异达 @J显著水平;同列中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土层相同时间差异达
@J显著水平,下同。
/+)*>:K&LL*0*’) %+M*0.">* %*))*0> &’ )-* >"#* %&’* ") " 8*"0 &’,&.")* ,&LL*0*’.* &’ .0+$$&’( $"))*0’> ") )-* >"#* / 0")* ") )-* >"#* -"0=*>)( ! N 6A6@);)-*
,&LL*0*’) ."$&)"% %*))*0> &’ )-* >"#* .+%5#’ &’,&.")* >&(’&L&."’.* <*)M**’ "$$%&*, / 0")*> ") )-* >"#* -"0=*>) &’ )-* >"#* >+&% %"8*0(! N 6A6@)O P-* >"#* <*%+MO
>?@ 氮肥和间作对土壤无机氮相对累积量的影响
作物种类、作物种植体系和施氮量均影响着土
壤无机氮含量和绝对累积量,但对土壤无机氮相对
累积量影响较小(图 3)。
与 6—?66 .#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相比较,6—76
.#土层蚕豆土壤无机氮相对累积量在玉米苗期、拔
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收获后依次为
7?A@J、@EABJ、76A9J、7?A6J、7@A3J和 @CA3J,平
均为 7?A?J;在 76—?66 .# 土层 7 个时期分别为
HCA@J、B6A7J、HEAHJ、HEA6J、HBACJ和 B?A@J,平
均为 HEA6J。蚕豆间作后减少了土壤无机氮在 6—
76 .#土层的相对累积量,但相对而言在 76—?66 .#
土层略高,但均不显著。施氮肥后使 6—76 .#土层
相对累积量高于 76—?66 .#土层,但氮水平间相对
累积量差异不显著。
在 6—?66 .#土层,玉米各层土壤无机氮相对
累积量在其生育期内的趋势与蚕豆的相近,并且种
植方式和氮水平对其相对累积量的影响也与蚕豆的
趋势一致。与 6—?66 .# 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相比
较,玉米土壤无机氮在 6—76 .#土层的相对累积量
在其生长的 7 个时期依次为 @EA@J、76ABJ、
@BA?J、7?A?J、7HABJ和 7@A7J,平均为 76ACJ;在
76—?66 .# 土层 7 个时期分别为 B6A@J、HEA7J、
B@AEJ、HCA7J、H7A7J和 HBABJ,平均为 HEAHJ。
63C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表 ! 氮肥和间作对玉米 "—#$"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 ,--+%./ 0- 1 -+2.3*34(.305 (56 35.+2%2077358 05 35028(53% 1 (%%9&9*(.305 0- &(34+ 35 ":#$" %& /03* *(;+2 (. .<0 =(2>+/./
采样时间
!"#$%&’(
)*
土层深度
!+&% ,*$)-
(.#)
氮水平
/ 0")*
(1( 2 -#3)
无机氮累积量 4’+0("’&. / "..5#5%")&+’(1( 2 -#3)
366780 366980
单作
!&’(%* .0+$$&’(
间作
4’)*0.0+$$&’(
平均
:*"’
单作
!&’(%* .0+$$&’(
间作
4’)*0.0+$$&’(
平均
:*"’
蚕豆收获
;"<" <*"’
-"0=*>)
6—?66 6 @?A6 " BCA3 " BDA7 E BDA9 " FFA9 " @9A9 GE
9F B7AF " @6AC " BCA9 E 7?A? " 7@A9 " 73AD GE
?F6 @DA3 " FBAC " F?AF GE D6AD " D?AB " D?A? HG
33F 77AD " 7CA@ " 79A9 G 76A6 " 7?A3 " 76A7 GE
B66 ?@DAD " ?F7A? " ?FBA6 H ?69AB " DDA7 " ?6BAF H
平均 :*"’ 7CA9 " 9?AF " 9?AC " 9@AF "
?66—?76 6 @3AD " B?AC " B9A@ G @BA3 " @9A9 " @FAFH
9F 37A7 " F6AB " BCAF G @DAF " @BA6 " @7ABH
?F6 BDAF " @7A6 " @3AC G 79A6 " 7CAD " 7CA6H
33F @@AB " F6A6 " @9A3 G @9A@ " @DAC " @CA7 H
B66 C?AD " 9?A6 " 97AF H BDA9 < F7AB " @CA6 H
平均 :*"’ @9A6 " @DAC " @DA@ " FBA? "
玉米收获
:"&I*
-"0=*>)
6—?66 6 ?DA6 " ?@AC " ?7AD G ?6A? " ?3A3 " ??A3 G
9F ?3A3 " DAF " ?6AD G ?FAC " ?3AD " ?@A@ G
?F6 ?9A6 " ?BA? " ?FA? G 33A6 " 37A9 " 3@A@ HG
33F 3?A@ " ?3AD " ?9A3 G ?9AB " ?DAD " ?CA7 G
B66 BBAC " 3CAC " B?AB H F7A? " BBA3 " @@A9 H
平均 :*"’ 36A9 " ?FAC " 3@AB " 3?A6 "
?66—?76 6 DA7 " 9A@ " CAF G ?@A3 " ?BAF " ?BAD G
9F @A7 " BA? " BAD G 7A9 " DAF " CA? G
?F6 @AF " 9A7 " 7A? G 36AD " ?7A? " ?CAF G
33F ??AD " DAC " ?6AD G ?FA@ " ?3A7 " ?@A6 G
B66 37A@ " 3FA6 " 3FA9 H F?A7 " 39A7 " BDA7 H
平均 :*"’ ??A@ " ?6A7 " 3?AC " ?FAD "
?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间作可以减少土壤无机氮累积,
从而减轻了硝酸盐淋洗。J-&)#+0*和 !.-0K,*0[?9]通
过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本研究结论相同。!)5*%$L
’"(*%[3@]研究发现,蚕豆 2大麦和蚕豆 2春小麦两个间
作体系均能减少土壤硝酸盐累积;M"55(""0,L/&*%>*’
等[3F]通过渗漏试验看出,豌豆 2大麦混作体系有少
量硝酸盐的淋洗。在河西走廊灌区蚕豆 2玉米间作
体系中,间作蚕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都低于单作;
与蚕豆间作的玉米在施 / B66 1( 2 -#3水平下低于单
作玉米,在 / @F6 1( 2 -#3 水平下高于单作玉米;随
氮肥用量增加,6—76 .# 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增加,
?66—366 .#相对累积量降低。不同氮水平下土壤
氮素平衡变化表明,小麦 2玉米和蚕豆 2玉米间作增
加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减少了土壤氮素盈余和表
观损失,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多。在河西灌区施肥
与灌水结合,氮肥超过一定用量后,硝态氮可能因灌
水和降雨向 366 .#以下土层移动[?F]。在小麦 2玉米
2蚕豆间作体系中设 F个氮水平(/ 6、?66、366、B66、
@66 1( 2 -#3),所有种植方式中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
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麦收后,小麦带土壤
中累积的硝态氮最多,其次为蚕豆带,玉米带土壤剖
面累积的硝态氮量最少,同时间作明显地减少土壤
剖面硝态氮的累积量。玉米收获后,种蚕豆带土壤
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比麦收时有明显地增加,土壤中
累积硝态氮由多到少依次为:单作小麦、单作蚕豆、
间作小麦、间作蚕豆、与蚕豆间作的玉米、与小麦间
作的玉米。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施有助于降低土
壤硝态氮的累积[?7]。
本研究两年结果显示,蚕豆 2玉米间作,两作物
共生期间作和单作土壤氮素没有显著性差异。蚕豆
收获后,即玉米生长后期,两作物间作带内土壤无机
氮显著降低;玉米收获后,土壤无机氮累积从高至
?3C@期 李玉英,等:施氮量和蚕豆 2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低依次为:单作蚕豆、单作玉米、间作蚕豆、间作玉
米。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进而降低了农
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发生机率。另外,无论在两作物
共生期或玉米生长后期,施氮都能使土壤无机氮显
著增加;不同土层无机氮累积存在差异,蚕豆和玉
米两次收获后,!""—!#" $%土层的无机氮累积量几
乎占到总累积的 &"’。由于间作体系充分利用了
土壤水分和养分,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盈余和
表观损失,但无论间作或单作,土壤氮素表观损失均
是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河西走廊灌区,由于降
水少,灌水就成为保证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都是在
施用氮肥后立即灌水。尽管间作可以减少土壤氮素
损失,但由于当前生产条件限制,土壤中氮素损失还
是比较严重的,几乎一半施氮量会因淋洗至 !"" $%
土层以下而损失。因此,在豆科 (禾本科间作农田生
态系统中,为减少土壤氮素损失(硝酸盐淋洗、氨挥
发过程等),在挖掘豆科生物固氮资源和环境养分的
同时,氮素养分资源管理,要基于根际调控进行合理
的养分投入,达到“开源节能”、“高产、高效”和“环境
友好”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 张福锁,陈新平,高祥照,等 ) 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养分
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
./012 3 4,5/612 7 8,90: 7 . !" #$ ) ;<<=>$0?>:1 01@ A6B60A$/ :C
1D?A>61? A6B:DA$6 %01026%61? ?6$/1:=:2E $::A@>10?>12 />2/FE>6=@ $A:<
01@ 61G>A:1%61?0=
8A6BB,+"",-
[+] 张福锁,张卫峰,马文奇,等 ) 中国化肥产业技术与展望[*])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K-
./012 3 4,./012 L 3,*0 L M !" #$ ) N1@DB?AE ?6$/1:=:2E :C 5/>10
C6A?>=>O6A 01@ :D?=::P[*]) H6>I>12:5/6%>$0= N1@DB?AE 8A6BB,+""K-
[Q] 朱兆良,孙波,杨林章,张林秀 )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
和措施[R]) 科技导报,+""&,+Q(S):SKT&!-
./D . U,4D1 H,./012 U .,./012 U M) 8:=>$E 01@ $:D1?6A%60BDA6B
?: $:1?A:= 1:1F<:>1? <:==D?>:1 :C 02A>$D=?DA6 >1 5/>10[R]) 4$> ) V6$/)
W6G),+""&,+Q(S):SKT&!-
[S] 王朝辉,李生秀,王西娜,等 ) 旱地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及影
响因素研究[R]) 土壤,+""#,Q,(#):#K#T#,!-
L012 . X,U> 4 7,L012 7 Y !" #$ ) Y>?A0?6 1>?A:261 A6B>@D6 01@
=60$/>12 >1 @AE =01@ B:>= 01@ >1C=D61$6 C0$?:AB[R]) 4:>=B,+""#,Q,
(#):#K#T#,!-
[&] 张维理,田哲旭,张宁,等 ) 中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
盐污染的调查[R])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ZZ&,!(!):,"T,K-
./012 L U,V>012 . 7,./012 R !" #$ ) Y>?A0?6 1>?A:261 A6B>@D601@
=60$/>12 >1 @AE =01@ B:>= 01@ >1C=D61$6 C0$?:AB[R]) 8=01? YD?A ) 36A? )
4$> ),!ZZ&,!(!):,"T,K-
[#] 程序,邱化胶,朱万斌,等 ) 中国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K-
5/612 7,M>D X R,./D L H !" #$ ) 5/>10’B 02A>$D=?DA6 01@ BDB?0>1F
0[=6 @6G6=:<%61?[*]) H6>I>12:4$>61$6 8A6BB,+""K-
[K] \6616E ] W) Y>?A:261 %01026%61? C:A% 0^>%D% 6CC>$>61$E 01@ %>1>F
%D% <:==D?>:1[;]) 4?6G61B:1 3 R) Y>?A:261 >1 02A>$D=?DA0= B:>=B[5])
*6@>B:1,L>B:;%) 4:$) ;2A:1) N1$),!Z,+- #"&T#SZ-
[,] L6@>1 ] ;,V>=%01 ]) N1C=D61$6 :C 1>?A:261 =:0@>12 01@ B<6$>6B $:%F
<:B>?>:1 :1 ?/6 $0A[:1 [0=01$6 :C 2A0BB=01@[R]) 4$>61$6,!ZZ#,+KS:
!K+"T!K+Q-
[Z] U6G012FHA>=O6 Y,H>:1@>1> * _) 9A:‘?/A0?6,A::? @6G6=:<%61? 01@
1D?A>61? D0P6 :C && <=01? B<6$>6B CA:% ?/6 9A60? 8=0>1B 9A0BB =01@B,
J4;[R]) N1? ) R) ]0>AE V6$/1),+""Q,!#&(!):!!KT!SS-
[!"] 陈文新,李季伦,朱兆良,等 ) 发挥豆科植物T根瘤菌共生固
氮作用—从源头控制滥施氮肥造成的面源污染[Y]) 科学时
报,+""#- !Z-
5/61 L 7,U> R U,./D . U !" #$ ) 8=0E>12 0 A:=6 :C =62D%6BFA/>O:[>F
D% BE%[>:?>$ 1>?A:261 C>^0?>:1F ?: $:1?A:= 1:1F<:>1? B:DA$6 <:==D?>:1
$0DB6@ [E ?/6 6^$6BB>G6 1>?A:261 DB6 CA:% ?/6 B:DA$6[Y]) 4$> ) V>%),
+""#- !Z-
[!!] 张丽娟,巨晓棠,张福锁,彭正萍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
氮的运移及其后效[R])中国农业科学,+""K,S"(Z):!Z#ST
!ZK+-
./012 U R,RD 7 V,./012 3 4,8612 . 8) *:G6%61? 01@ A6B>@D0=
6CC6$? :C =0[6=6@ 1>?A0?6 Y >1 @>CC6A61? B:>= =0E6AB[R]) 4$> ) ;2A>$)
4>1),+""K,S"(Z):!Z#ST!ZK+-
[!+] 樊军,郝明德 ) 旱地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原因初探
[R])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Q,++(Q):+#QT+##-
301 R,X0: * ]) Y>?A0?6 0$$D%D=0?>:1 >1 B:>=
=01@[R]) R ) ;2A>$) _1G>A:1) 4$> ),+""Q,++(Q):+#QT+##-
[!Q] ./:D 7 *,*0$P61O>6 ; 3,*0@A0%::?:: 5 ; !" #$ ) *01026%61?
_1G>A:1) MD0= ),!ZZK,!+(+):!Q#ZT!QKS-
[!S] \0A<61B?6>1F*0$/01 *,4?D6=<1026= W) H>:%0BB E>6=@ 01@ 1>?A:261
C>^0?>:1 :C =62D%6B %:1:$A:<<6@ 01@ >1?6A$A:<<6@ ‘>?/ AE6 01@ A:?0F
?>:1 6CC6$?B :1 0 BD[B6aD61? %0>O6 $A:<[R]) 8=01? 4:>=,+""",+!,:
+!&T+Q+
[!&] 叶优良 ) 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北京:中国农业
大学博士论文,+""Q-
b6 b U) _CC6$? :C >1?6A$A:<<>12 :1 1>?A:261 01@ ‘0?6A DB6 6CC>$>61$E
[]]) H6>I>12:8/] ]>BB6A?0?>:1 :C 5/>10 ;2A>$D?DA0= J1>G6AB>?E,
+""Q-
[!#] U> L 7,U> U,4D1 R X,9D: V L !" #$ ) _CC6$?B :C >1?6A$A:<<>12 01@
1>?A:261 0<<=>$0?>:1 :1 1>?A0?6
?/A:B:= >1 Y:A?/‘6B? 5/>10[ R]) ;2A>$) _$:BEB) _1G>A:1),+""&,
!"&:S,QTSZ!-
[!K] L/>?%:A6 ; 8,4$/Ad@6A R R) N1?6A$A:<<>12 A6@D$6B 1>?A0?6 =60$/>12
CA:% D1@6A C>6=@ $A:?/:D? =:BB :C E>6=@:; %:@6==>12 B?D@E[R])
_DA ) R) ;2A:1),+""K,+K:,!T,,-
[!,] U> U,U> 4 *,4D1 R X !" #$ ) ]>G6AB>?E 61/01$6B 02A>$D=?DA0=
B:>=B[R]) 8Y;4,+""K,!"S:!!!Z+T!!!Z#-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鲍士旦 # 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 -# ./01234530*4 6+14 *7*48616(9:10; <;151+7)[$]# )=1>17/:
?:17* ./01234530*4 @0=66,%&&’(
[%&] ,., A7651535=# ,., B ,9.9 36=0’6 /31;=(C=061+7D(%)[$]# ?*08,
E?:,., A7651535=,%&&!(
[%!] 同延安,石维,吕殿青,FG= <# 陕西三种类型土壤剖面硝酸盐
累积、分布与土壤质地的关系[H]#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IJ’KII!(
9+7/ L,,:1 M,NO - P,FG= <# Q=4*51+76:1R S=5T==7 6+145=U530=
*7; 7150*5= ;16501S351+7 *7; *223V34*51+7 17 5:0== 58R=6 +W 6+14 R0+W14=
17 ,:**7U1[H]# @4*75 E350 # X=05 # ,21 #,%&&’,!!(I):IJ’KII!(
[%%] 赵琳,李世清,李生秀,等 # 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
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H]# 干旱地区农业
研究,%&&I,%%(I):!IK%&(
Y:*+ N,N1 , P,N1 , Z !" #$ # .223V34*51+7 +W 6+14 7150*5= 7150+/=7
17 5:= R0+2=66 +W =2+4+/12*4 *7; 156 =WW=256 17 R4*75 7150+/=7 7350151+7 17
6=V1*01; *0=*6[H]# ./012# Q=6# .01; .0=*6,%&&I,%%(I):!IK%&(
[%J] 李宗新,董树亭,王空军,等 # 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
壤氮素淋溶与挥发影响的原位研究[H]#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报,%&&[,!J(\):""DK!&&’(
N1 Y Z,-+7/ , 9,M*7/ ] H !" #$ # A7 6153 653;8 +7 17W43=72= +W ;1W^
W=0=75 W=05141_*51+7 650*5=/1=6 W+0 63VV=0 V*1_= +7 6+14 7150+/=7 4=*2:17/
*7; G+4*5141_*51+7[H]# @4*75 E350 # X=05 # ,21 #,%&&[,!J(\):""DK
!&&’(
[%I] ,53=4R7*/=4 Q# A75=020+RR17/ +W W*S* S=*76(%&’ (#)# N#)T15: +*56
+0 6R017/ T:=*5[.]# @0+2==;17/6 +W 5:= 175=07*51+7*4 20+R 621=72=
2+7/0=66[?]# .V=6,A+T*:A+T* ,5*5= ‘71G#,!""%( !IKII(
[%’] a*3//**0;^E1=46=7 a,.VS36 @,H=76=7 < ,# 9:= 2+VR*016+7 +W 71^
50+/=7 36= *7; 4=*2:17/ 17 6+4= 20+RR=; G=0636 175=020+RR=; R=* *7;
S*04=8[H]# E35 # ?824 # ./0+=2+686# %&&J,\’:%D"KJ&&(
J%DI期 李玉英,等:施氮量和蚕豆 B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