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and QTL analysis of nutrient traits of maize kernel
under N-input and No N-input conditions

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QTL分析


n this investigation, two sets of F2:4 and F2:5 families deriving from an elite maize hybrid Nongda108 were used to analyze genetic effects of nutrient components under nitrogen plus (+N) and no-nitrogen plus (-N) conditions in 2004 and 2005. A genetic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including 199 SSR markers covered 2101.1cM on 10 chromosomes of maize,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length of 10.6cM. Four nutrient components including protein, starch, oil and lysine in kernel of F2:4 and F2:5 families were measured using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NIR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protein, oil and lysine in kernel are decreased, while starch content is increased under -N condition, and the changing ranges are dependent on different materials. A total of 24 QTLs(13 for +N and 11 for -N treatment), including 21 different loci, associated with nutrient components of kernel are detected using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method (CIM), locating on chromosome 1, 2, 3, 4, 7 and 9, mainly concentrated on chromosome 3 and 9. The contribution of single QTL to phenotypic variation varies from 8.05% to 34.31%, among them, qPro1a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protein content, accounting for 34.31% and qOil3b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oil content, ccounting for 17.66% under -N condertion. Out of 21 QTLs, nine QTLs appear additive effect, and eight QTLs express partially dominant effect.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宗华(’&("—),男,河南三门峡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012:34215’""6’()7 89/
! 通讯作者 :;2:")%’$()++#’!%,-./012:<0=>?1450’6’()7 89/
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
的影响及 !"#分析
刘宗华,王艳朋,田国伟,王春丽,胡彦民,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 ,+"""!)
摘要: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农大 ’"#的 @!:,、@!:+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包含 ’&&个 AAB标记,覆盖玉米 ’"条染色体的
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 !’"’7’ 8C,平均间距为 ’"7( 8C。在施氮( D E)和不施氮( $ E)两种条件下对群体进行
了鉴定,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EFBA)方法测定了群体子粒的蛋白质、淀粉、油分和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施
氮条件下子粒的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下降,而淀粉含量上升,但不同材料的变化幅度不同。采用复合区间作
图法共检测到 !,个与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相关的 G:HI,其中施氮条件下 ’)个,不施氮条件下 ’’个,涉及 !’个不同
位点的 G:HI,分布在 ’,!,),,,%,&染色体上,且集中在第 )染色体上的 G:HI有 (个,第 &染色体上的 G:HI有 %个,
分别占测到总 G:HI的 !#7+%J和 ))7))J。单个 G:H贡献率在 #7"+J!),7)’J之间,其中,!"#$%&是不施氮条件下
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主效 G:H,!’()*+ 是不施氮条件下与油分含量相关的主效 G:H,贡献率分别达 ),7)’J和
’%7((J。在 !’个不同的 G:HI中,&个表现加性效应,#个表现部分显性。
关键词:玉米;低氮胁迫;子粒品质性状;G:H分析
中图分类号:A+’)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K(!""&)",$"%%#$"#
!""#$% &’( )*+ &’&,-./. 0" ’1%2/#’% %2&/%. 0" 3&/4# 5#2’#,
1’(#2 67/’81% &’( ’0 67/’81% $0’(/%/0’.
HFL M9=>.450,N*EO P0=.Q;=>,:F*E O59.R;1,N*EO S45=.21,TL P0=./1=,:*EO U1.450!
(,$))-.- $/ 0.#$1$23,4-1&1 0.#(56)76#&) 81(9-#:(73,;<-1.=<$6 >?@@@A,,<(1&)
9:.%2&$%:F= <41I 1=V;I<1>0<19=, WY9/ 0= ;21<; /013; 4Z[Y1X E9=>X0’"# R;Y;
5I;X <9 0=02Z3; >;=;<18 ;WW;8;= Q25I( D E)0=X =9.=1;= Q25I( $ E)89=X1<19=I
1= !"", 0=X !""+7 * >;=;<18 21=\0>; /0Q R0I 89=I ’&& AAB /0Y\;YI 89V;Y;X !’"’7’8C 9= ’" 84Y9/9.
I9/;I 9W /013;,R1<4 0= 0V;Y0>; 1=<;YV02 2;=><4 9W ’"7(8C] @95Y =5 QY9<;1=,I<0Y84,912 0=X
2ZI1=; 1= \;Y=;2 9W @!:, 0=X @!:+ W0/121;I R;Y; /;0I5Y;X 5I1=> =;0Y 1=WY0Y;X Y;W2;8<0=8; IQ;8Y;I52$ E 89=X1<19=,0=X <4; 840=>1=> Y0=>;I 0Y; X;Q;=X;=< 9= X1WW;Y;=< /0<;Y102I ] * <9<02 9W !, G:HI(’) W9Y D E 0=X ’’ W9Y
$ E !’ X1WW;Y;=< 2981,0II9810<;X R1<4 =5 89/Q9I1<;
1=<;YV02 /0QQ1=> /;<49X(SFC),2980<1=> 9= 84Y9/9I9/; ’,!,),,,% 0=X &,/01=2Z 89=8;=0=X &7 :4; 89=2; G:H <9 Q4;=9 <4;/,!"#$%& 1I
<4; /01= 89= W9Y ),7)’J 0=X !’()*+ 1I <4; /01= 89=8895=<1=> W9Y ’%7((J 5=X;Y $ E 89=X;Y<19= ] ^5< 9W !’ G:HI,=1=; G:HI 0QQ;0Y 0XX1<1V; ;WW;8<,0=X ;1>4< G:HI ;_.
QY;II Q0Y<1022Z X9/1=0=< ;WW;8< ]
;#- <02(.:/013;;29R =1Y9>;= I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a20=< E5氮素是玉米品质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氮胁迫
可以导致玉米品质下降。相关研究表明,施氮肥处
理的玉米生物产量、子粒产量以及饲用营养品质都
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王永军等[$]采用池
栽方法研究氮肥用量对墨西哥玉米(!"# $"%&’#(#)
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看出,增施氮肥提高了
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降低了粗灰分
(%()、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氮肥水平对粗蛋
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及总能量
(,+)的产量影响程度大于施氮时期。阮培均等[-]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施用量,对提高
玉米产量及其子粒粗淀粉、粗脂肪、粗蛋白质、赖氨
酸、色氨酸含量有明显作用。一般认为,一定氮肥用
量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
而增加[."/]。因此,增施氮肥在提高玉米产量、改进
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在许
多地区的玉米生产中,实际施氮量已远远超过最佳
经济施肥量,由于施肥方法不当、环境胁迫(如干旱)
等原因常常会显著降低氮肥的利用效率[0"!!]。据统
计,氮肥在我国当季利用率仅为 $12!-12,且因硝
酸盐流失,使地下水污染,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如
何提高玉米氮素利用率是玉米生产的当务之急,也
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关研究表明,玉米的基因型不同,在氮的吸
收、转运和利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人已从生
理生化基础,表型性状及种质资源收集、改良方面做
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迄今,
有关玉米氮高效利用还没有公认的有效次级选择指
标。氮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是选择
次级性状的依据,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
虽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加快氮高效利
用型材料的选育进程,而国内有关玉米氮利用效率
性状的 345定位鲜有报道。本试验以目前生产上
广泛应用的玉米品种农大 !16 的 ’#:-和 ’#:.家系为
材料,研究了施氮与不施氮对玉米子粒蛋白质、淀
粉、油分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玉米氮
高效利用育种和品质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 材料与方法
!"! 供试材料
#11-!#11. 年在新郑八千乡进行。该试验点
1—#1 78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 69.#、
1906 : ; <:,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69/、/=9# 8: ; <:
(常规分析方法[!/]),属缺氮土壤,前茬作物为小麦。
供试夏播玉米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玉米杂交
种农大 !16(黄 % >许 !06)为基础材料,其亲本自交系
许 !06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的特点,而黄 %对氮素反应
敏感[!.,!0]。#11# 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用许
!06与黄 %组配成 ’!杂交种,经连续自交获得 #1$个
’#:- ; ’#:.家系。同时在 0叶 !心时取 ’# 单株叶片,用
改良的 ?)?方法提取 )*(并纯化[!6]。
!"# 田间设计
田间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以施氮( @ *,作对照)
和不施氮( " *)为主处理,供试家系材料作为副处
理,#次重复,单行区,行长 - 8,行距 19/ 8,每行 !.
株。播前不施底肥,苗期对照和处理均施 &#A. /09.
<: ; B8#(过磷酸钙),C#A !1!9$ <: ; B8#(硫酸钾),大
喇叭口期仅对照区施 * !0. <: ; B8#(尿素),其他管
理同大田。苗期施肥后,每小区选 .株挂牌,授粉期
套袋自交用于品质测定。每小区随机取无病虫害的
完整子粒样品 .份,每份 #11粒左右,利用 D(4EFG
" F型近红外分析仪(HEIC+E公司生产),根据魏良
明[!=]建立的近红外反射光谱(*FE?)测定玉米完整
子粒的定量分析模型,对自交子粒进行粗蛋白、粗淀
粉、粗脂肪和赖氨酸(#11- 年未测赖氨酸)含量测
定,每个样品测定 $次,取平均值。
利用 ?&??软件进行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玉米
子粒品质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根据 CJKLL 等[#1]
的方法进行计算。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从玉米数据库(BMML: ; ; NNNO 8KPQR:STO UV:)中挑
选均匀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 .6#个 ??E标记,进行
亲本多态性筛选,利用亲本间存在明显多态性的标
记对 ’# 家系 )*(进行 ??E分析。&%E体系 #1!5,
含 !1 88UW ; 5 4VPXYZ%W、.1 88UW ; 5 C%W、#9.88UW ; 5
D:%W#、S*4&各 19! 88UW ; 5、! I 4K[ 酶、引物各 19#
!8UW ;5 和 .1 J: )*(。&%E 程序为:=.\ ! 8PJ,
/.\ ! 8PJ,0#\ !9. 8PJ,每循环降低 19.\,#1个循
环;=.\ ! 8PJ,..\ ! 8PJ,0#\ !9. 8PJ,$1个循环;
0#\ . 8PJ;-\ 保存。&%E扩增产物用 /912的变
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E扩增产物
以 !,#,$,=统计建立数据库,其中“!”代表亲本黄 %
的带型,“#”代表亲本许 !06的带型,“$”代表杂合的
带型,缺失数据记为“=”。
利用 D(&D(C+E ; +G& ]RVXPUJ$91 软件构建 ’#
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5A) ^ $91)[#!]。利用 _PJY
3457KVM#9.[##]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U8LUXPMR FJY
=00-期 刘宗华,等: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 345分析
!"#$%& ’%(()*+,,-’)法对玉米子粒品质相关性状进
行 ./0 定位[12],根据 ,34#53)&&[16]和 78"#+"[19]的方
法,模拟运算 :;;;次,给定每个 ./0的显著性 0<7
值(见表 2 ),超过该 0<7值认定存在一个 ./0,按
=!4>"#等的方法判断基因效应[1?]。
! 结果与分析
!"# 子粒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双亲及 @1:6 A @1:9家系子粒蛋白质、淀粉、油
分和赖氨酸的平均表现(表 :)看出,1个不同 B水平
条件下,@:、双亲及 @1:6 A @1:9家系的子粒主要营养成
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经 ! 测验,C B 与 D B
相比,@1:6 A @1:9家系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 ! E
FG9;;2 A ! E :;G111H;!;G;9 E :GH?,!;G;: E 1G9I),油分
含量无显著差异( ! E :GH96? A ! E :GIFIH),赖氨酸含
量极显著增加(! E ?GIIF6),而淀粉含量极显著下降
(! E 6GI;69 A ! E FG;F96)。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
子粒的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而减少淀粉的含
量,但许 :FI 和农大 :;I 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幅度都
要小于黄 ,(表 :)。与 C B相比,D B条件下亲本黄
, 的蛋白质含量 1 年间分别减少 1;G;1J 和
::G21J,但 @:的分别减少 :1G66J和 9G;HJ;而黄
,的淀粉含量分别增加 IG96J和 6G1?J。从分离群
体变异的分布范围看,各性状均出现一定数量的超
亲类型,而且多数是双向超亲分离,表现出数量性状
遗传的特点,且各性状变异符合正态分布(图 :)。
在玉米子粒品质性状中,蛋白质、淀粉和油分的广义
遗传力分别为 91G?J、9:G:J和 1:G6J。
表 # 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亲本及 $!:% & $!:’家系子粒营养成分含量(()
)*+,- # ./*01 123/0-13 456751-138 01 7*/-138 *19 $!:% & $!:’ 7572,*3051 219-/ : ; *19 < ; 4519030518
年份
K"%#
B水平
B &"$"&
性状
/#%)!
@:
亲本 L%#"*! @1:6 A @1:9家系 @%M)&N
许 :FI
O4:FI
黄 ,
P4%*+ ,
平均值
’"%*
变异范围
Q%*+"
标准差
=7
偏度
=R"S*"TT
峰度
U4#!8T)T
1;;6 C B 蛋白质 L#8!")* HGIH ::G;H :1GI6 :;G62 FGIH!:2G61 :G;9 ;G92 ;G61
淀粉 =!%#53 F;GIH ?IG;6 ?6G6 ?HG12 ?9G;H!F1GI6 :G96 D ;G;1 D ;G6:
油份 <)& 2G;H 2G?F 2G91 2GF1 1GI2!6G9F ;G29 ;G:F D ;G1
D B 蛋白质 L#8!")* IG?? :;G?6 :;G1F HG9F FGF;!:1G;F ;GH: ;G2F D ;G1:
淀粉 =!%#53 F:GF? ?IGH6 ?HGH ?HGI2 ??G9:!F1GFF :G2? D ;G:F D ;G2F
油份 <)& 2G9F 2GI9 2G11 2G?? 1GI1!6G6: ;G2 D ;G:? ;G;:
1;;9 C B 蛋白质 L#8!")* ::G9H ::G9: :6G:6 ::GH HGF9!:2GI2 ;GI2 D ;G;: D ;G;H
淀粉 =!%#53 ?HG66 ?IGH ?6G?2 ?IG;6 ?1GFF!F1G9: :GF: D ;G:H ;G?2
油份 <)& 6G6 6G9F 6G;F 6G1F 2GH9!6G?? ;G:6 ;G:F D ;G2F
赖氨酸 0NT)*" ;G2? ;G2I ;G62 ;G2I ;G22!;G61 ;G;1 D ;G:6 D ;G66
D B 蛋白质 L#8!")* :;G?6 :;G12 :1G96 ::G1H HG69!:2G6? ;GI? ;G:9 D ;G21
淀粉 =!%#53 ?HG?: F1G;? ?FG2I ?IGH9 ?6GFI!F1GII :G?H D ;G19 D ;G1:
油份 <)& 6G1: 6G1: 6G: 6G19 2GIF!6G?; ;G:6 ;G1 D ;G12
赖氨酸 0NT)*" ;G29 ;G22 ;G6: ;G2F ;G21!;G61 ;G;1 ;G:9 D ;G6?
!"! 主要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 1看出,无论施氮或不施氮,子粒各营养成分
之间的相关趋势是一样的。在两种氮肥水平下,子
粒蛋白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油分
和赖氨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
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油分含量相关不
显著;油分含量与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显
然,子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均与淀粉含量存在消涨关
系。
!"= 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 >)?分析
1G2G: 遗传图谱的构建 本研究在 9I1 对 ==Q引
物中共筛选到亲本间有明显差异的引物 1;; 多对,
利用 ’VL’VUWQ A WOL X"#T)8*2G; 软件构建了包含
:HH对 ==Q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 :;条染
色体,图谱总长度 1:;:G: 5’,平均间距 :;G? 5’。
1G2G1 子粒主要品质性状的 ./0分析 用复合区
间作图法分别对 1个施氮水平下的 @1:6和 @1:9群体
子粒品质性状进行 ./0分析。在 @1:6群体中共检测
到 :2 个 ./0,其中 !"#$%& 和 !’(&#)& 在 C B 和 D B
条件下同时被检测到,因此共检测到 :: 个不同的
./0;在 @1:9群体共检测到 :: 个不同的 ./0,而
!’(&#)&是 1年间 C B条件下唯一一个同时被检测到
;IF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9卷
图 ! 两种氮水平下不同子粒营养成分含量的正态分布图
"#$%! &#’()$*+, )- .)*,+/ 0#’(*#12(#). -)* .2(*#3.( 4),5).3.(’ #. 63*.3/’ 2.03* (73 (8) .#(*)$3. 4).0#(#).’
表 9 子粒品质的简单相关分析
:+1/3 9 ;)**3/+(#). +.+/<’#’ )- $*+#. =2+/#(< (*+#(’
项目 !"#$% 粗蛋白 &’()# *’+"#,- 粗淀粉 &’()# %".’/0 油分 1,2
粗淀粉 &’()# %".’/0 3 4567!!( 3 4574!!)
油分 1,2 4589!!(45:6!) 3 454;(4546)
赖氨酸 <=%,-# 45>>!!(45>7!!) 3 457?!!( 3 4576!!) 45@7!!(458;!!)
注:!,!! 差异分别达 454;和 454:显著水平;括号内为不施氮条件下的相关系数。
A+"#:!,!! %,B-,C,/.-" ." 454; .-) 454: 2#D#2%,’#%*#/",D#2=E A($F#’ ,- *.’#-"0#%#% G.% "0# /+’’#2.",+- /+#CC,/,#-" ,- 3 A /+-),",+-E
的 HI<。所以,8年共检测到 8:个不同的 HI<,分布
在第 :、8、@、?、7和 9染色体上(表 @,图 8)。
蛋白质含量共检测到 ; 个不同的 HI<中,844?
年在 J A和 3 A处理中分别检测到 @ 和 : 个 HI<;
844; 年各检测到 : 个 HI<,贡献率为 95;K!
@?5@:K。其中 !"#$%& 可以解释 3 A 条件下 L8:?群
体中蛋白质含量表型变异的 @?5@:K,是一个主效
HI<。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主效 HI<仅仅在
3A 条件下的 L8:?群体中被检测到,在 844; 年的
L8:;群体中并未检测到。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 L8:?到 L8:;遗传构成有所变化,其二是年际
间环境因素的差别,说明数量性状基因的表现不仅
取决于其遗传背景,而且与环境存在某种互作关系
而呈现特异表达的特点。在所检测到的 HI< 中,
!"#$%&、!"#$’& 由来自许 :7> 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
用,而 !"#$(&、!"#$) 和 !"#$’ 由来自黄 &的基因位
点起增效作用。
淀粉含量共检测到 ;个不同的 HI<中,844?年
在 J A和 3 A处理中分别有 @和 8个 HI<;844;年
各有 :个 HI<。其中 !*+&#(& 在 844? 年 J A和 3 A
以及 844;年 J A条件下同时被检测到,贡献率介于
>566!:4596K之间;在所检测到的 HI<中,除 !*,
+&#-& 由来自许 :7>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用外,其他
均由来自黄 &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用。
在检测到的与油分含量有关的 7 个 HI< 中,
844?年在 J A和 3 A处理条件下分别检测到 @和 :
个 HI<;844;年分别检测到 8和 :个 HI<,贡献率介
于 95>8K!:7566K之间。其中 !./0(1 的贡献率最
大,可以解释 L8:;群体在 3 A条件下油分含量表型
变异的 :7566K。在所检测到的 HI<中,除 !./02& 由
:>7?期 刘宗华,等: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 HI<分析
表 ! 检测到的子粒品质性状 "#$及遗传效应
#%&’( ! "#$) *(+(,+(* -./ 0/%12 34%’1+5 %2* 1+) 0(2(+1, (--(,+
年份
!"#$
性状
%$#&’
处理
%$"#’(")’ *%+
侧翼标记
,-#).&)/ (#$."$ +01 2
3) 13) 14 2
基因作用
5")" #6’&7)8)
98
(:)
8;;< =$7’"&) > ? !"#$%& @(63ABB ! C)-/3;3< DEFB G ;EB8 G ;E;8 ;E;< 2 3DE<<
!"#$’& C)-/33H; ! C)-/3B;B DEFA ;EB8 ;E;; ;E;; 2 33EDD
!"#$(& C)-/3F8< ! @(63BII G ? !"#$%& @(63ABB ! C)-/3;3< BEB; G ;EHI ;E;8 G ;E;D 2 DJ’#$6K > ? !)*&#’& @(63AD3 ! @(688BB DEFD ;EFD ;E;< ;E;H 2 AEAH
!)*&#+& @(68;DA ! @(63HB8 DEI3 G ;EI3 ;E8< G ;E8A =1 IEHH
!)*&#(& C)-/3F8< ! @(63BII DEF< ;EH; G ;E;B G ;E;F 2 3;EDD
G ? !)*&#’& @(63AD3 ! @(688BB DEID ;EI3 G ;E<8 G ;EB8 =1 3;EAH
!)*&#,& L@MNN$A ! @(63D;3 DEH3 ;EHI G ;EDD G ;E0&- > ? !-./+& MK&;F8 ! @(63FBF DEI3 G ;E;D ;E8< G FE8B 01 33EII
!-./(0 @(63!-./(1 @(6833A ! @(63FD8 G ? !-./2& @(63BFA ! @(68;II 8;;B =$7’"&) > ? !"#$, L@MNN$A ! @(63D;3 G ? !"#$( 34.2’556+ ! @(63B;B 8EH< ;E8A ;E3H ;EBF =1 AEB;
J’#$6K > ? !)*&#’ @(63AD3 ! @(688BB DEF; ;EI8 G ;E8A G ;EDH =1 IEFF
G ? !)*&#( @(638F3 ! C)-/3F3< 0&- > ? !-./’& @(633F< ! @(63FFD DEAA G ;E;F ;E;8 G ;E8I =1 AEI8
G ? !-./’0 C)-/33H; ! C)-/3B;B !-./’1 @(63FFD ! MK&;DH +ON > ? !789, :;399#%% ! L@MNN$A DEAI ;E;;B G ;E;3 G 8EI< 01 3;E8B
G ? !789% C)-/3;3< ! MK&<8FA3D 8EA8 G ;E;3 G ;E;3 3EDF 01 IE;B
!789’ @(63;H8 ! @(63H<3 DE;I G ;E;3 G ;E;;3 ;E;A 2 AED8
!789( @(63;DD ! MK&;HB DE88 G ;E;3 G ;E;;3 ;E38 2 3;E;<
注:3)2—加性效应;正值表示黄 P的位点起增效作用。1—显性效应,正值表示杂合基因型的效应高于双亲的平均值,负值表示杂合基
因型的效应低于双亲的平均值。8)2—加性效应(L 4 # Q ;E;;G;E8;);=1—部分显性(L 4 # Q ;E83G;EI;);1—显性(L 4 # Q ;EI3G3E8;);01—
超显性(L 4 # R 3E8;)S
?7’":3)2G#LL&’&T" "UU"6’;M7N&’&T" T#-@" $"U"$N ’7 &)6$"#N&)/ #6’&7) /")" U$7( V@#)/ PS 1GL7(&)#)’ "UU"6’;M7N&’&T" T#-@" $"U"$N ’7 ’K" #6’&7) 7U K"’"$7WOX
/7@N /")7’OM" K&/K"$ ’K#) ’K#’ 7U ’K" ("#) 7U M#$")’N,YK&-" ’K" )"/’&T" T#-@" $"U"$N ’7 ’K" #6’&7) -"NN ’K#) ’K#’ 7U ’K" ("#) 7U M#$")’NS 8)2G#LL&’&T"(L 4 # Q ;E;;
G;E8;);=1GM#$’&#- L7(&)#)’(L 4 # Q ;E83G;EI;);1GL7(&)#)’(L 4 # Q ;EI3G3E8;);01G7T"$XL7(&)#)’(L 4 # R 3E8;)S
来自黄 P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用外,其他均由来自
许 3FI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用。
在检测到的与赖氨酸含量有关的 <个 *%+中,
在 > ?条件下检测到 3个 *%+,G ?条件下检测到 D
个 *%+,分布在第 3、D、F、A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
为 IE;B:、AED8:、3;E8B:和 3;E;<:。其中在 > ?
处理条件下检测到的 *%+由来自黄 P的基因位点
起增效作用,而 G ?处理条件下检测到的 *%+则由
来自许 3FI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用。
在基因作用方式上,检测到的 83个 *%+中,有
A个 *%+表现为加性效应,占 <8EIH:;I 个为部分
显性,占 DIE3;:;3个为显性,占 显性,占 8DEI3:。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 *%+在不
同的群体或条件下效应不同,如 !)*&#’& 在 8;;<年
(,8:<群体中)的 > ?条件下表现加性效应,而在 G ?
以及 8;;B年(,8:B群体中)的 > ?条件下,表现部分
显性效应。
! 讨论
!67 氮肥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而且影响子粒的品

大量研究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子粒的蛋白
质、脂肪和赖氨酸的含量[DGH,I]。然而,氮肥对子粒
品质性状影响的效应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本研
究在同样的氮肥水平条件下,G ?与 > ?相比,亲本
自交系黄 P的蛋白质含量降幅较大,8年分别下降
8IF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3B卷
图 ! 在两种氮水平下检测到的玉米子粒性状的 "#$
%&’(! "#$) *+,+-,+* ./0 12,0&+1, -/34/1+1,) &1 35&6+ 7+01+8 21*+0 ,9+ ,:/ 1&,0/’+1 -/1*&,&/1)
!"#$%和 &"’(%;而许 &$) 则分别下降 ("*#%和
&"!)%;杂交种农大 &()分别下降 &"!+%和 (",#%;
同样,-!:*、-!:#家系的平均值分别下降 (")’%和
("’&%;其他营养成分有类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亲本自交系黄 .对低氮胁迫的敏感性大于许 &$)及
其杂交种和分离群体,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
相似[&$]。因此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对低氮胁迫不敏
感的自交系是组配耐低氮胁迫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品质性状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环
境条件影响较大[!$/!)]。不同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
基因在表达,基因表达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就本研
究的结果(表 +)看,玉米子粒品质性状两年在 0 1
条件下共检测到 &+个 234,/ 1条件下共检测到 &&
个 234,而在 !((*年的 -!:*群体中,在两种 1水平下
仅检测到有 !个相同的 2345(!"#$%& 和 !’&#(&),其
中 !’)&#(& 是唯一两年被检测到的共同 234,说明不
同氮水平下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特异性。此外,
在 0 1 条件下的 -!:*群体中,检测到有 + 个 234
(!"#$%&,!"#$(& 和 !"#$*&)对蛋白质含量起增效作
用,而 / 1条件下只检测到 &个 234(!"#$%&)。有意
思的是,0 1条件下既有来自许 &$)的位点( !"#$%&
和 !"#$*&),又有来自黄 .的位点( !"#$(&)起增效作
用;而 / 1条件下仅有来自许 &$) 的位点( !"#$%&)
+)$*期 刘宗华,等: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 234分析
起增效作用,且比 ! " 条件下 !"#$%& 的效应更明
显,贡献率高达 #$%#&’,再次证明许 &() 是耐低氮
胁迫的氮高效利用自交系。同样反映基因特异表达
的是,在 ! "条件下的 *+:,群体中,由位于第 (染色
体上的 !"#$’ 对蛋白质含量起增效作用,而在 - "
条件下,则由位于第 .染色体上的 !"#$( 对蛋白质
含量起增效作用。尽管 !"#$’ 和 !"#$( 都是来源于
黄 /的基因位点起增效作用,但基因的作用方式和
贡献率各不相同,前者表现为超显性,贡献率高达
&$%01’;而后者表现部分显性,贡献率仅有
.%,1’。
本研究所定位的 +$个控制子粒品质的 234中,
有 +个 234与前期研究结果中有关株高的 234位
置相同,如位于第 #染色体上的 !)*+,- 和 !)*+.& 分
别与 !"/, 和 !"/.& 位置相同[+.];&个 234与穗部
性状的 234位置相同,如位于第 .染色体上的 !01
2&#( 与 !34(,!35( 位置相同[#1]。另有 $ 个( !467%,
!"#$’,!02&#’& 和 !467()分别与控制株高的 234
(!"/%8,!"/’ 和 9:;(8)在染色体上区域相似[+.]。
表明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可能存在结构重叠或一因
多效。
!"! 关于氮素的高效利用
氮素高效利用涉及氮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两方面。56789:等[#&]和 ;<==<9>等[#+]的研究表明,在
! "条件下主要检测到的是有关氮吸收的 234,而
在 - "条件下主要检测到的是有关氮利用的 234。
总之,在 ! " 和 - " 条件下的遗传变异是不同的。
本研究在 + 种氮水平条件下所检测到的 234几乎
完全不同,似与前人的看法一致,但 !"#$%& 是 ! "
和 - "条件下均表达的 234,该位点是否与氮的吸收
和利用都有关系尚待进一步分析。推定在 - "条件
下所检测到的 234 与低氮条件下氮的高效利用有
关,但由于本研究中检测到的 234较少,在 ! " ? - "
条件下所检测到的 234是否就只与氮吸收效率 ?氮
利用效率有关,值得探讨。
参 考 文 献:
[&] 牛瑞明,吕爱枝,郭宝艾,等 @ 冀西北高原旱地追氮梯度对饲用
青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A]@ 玉米科学,+11,,&#(+):&&0-
&&)%
"9B C D,4B E F,;BG 5 E <2 &+ @ HII6J8 GI :987GK6: G: L96=M <:M NB<=O
98L GI IG78 M7LO=<:M 9: T6U69 V7GW9:J6[A]@
A @ D<9Q6 XJ9 @,+11,,&#(+):&&0-&&)%
[+] 张吉旺,王空军,胡昌浩,董树亭 @ 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氮素
调控[A]@ 草业科学,+11#,+1(+):+(-#1%
FR<:K A Y,Y<:K Z A,TB / T,[G:K X 3@ HII6J8 GI :987GK6: G: :B879O
89W6 W<=B6 GI P<9Q6[A]@ V7<8[#] 王永军,王空军,董树亭,等 @ 氮肥用量、时期对墨西哥玉米产
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A]@ 中国农业科学,+11,,#)(#):
$.+-$.(%
Y<:K \ A,Y<:K Z A,[G:K X 3 <2 &+ @ HII6J8> GI M9II676:8 :987GK6: <]O
]=9J<89G: >87<86K96> G: L96=M <:M IG7[A]@ XJ9 @ EK79J@ X9:@,+11,,#)(#):$.+-$.(%
[$] 阮培均,马俊,梅艳,杨远平 @ 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
影响[A]@ 中国农学通报,+11$,+1(0):&$(-&$. @
CB<: V A,D< A,D69 \,\<:K \ V@ HII6J8 GI M9II676:8 M6:>98L <:M " -
<]]=9J<89G: 7<86 G: P<9Q6 NB<=98L[A]@ /R9:@ EK79J@ XJ9 @ 5B== @,+11$,
+1(0):&$(-&$.%
[,] V<: Y 4@ /GB7J6O>9:_
76&<89G:>R9]> 9: ]7G=9I9J P<9Q6 RLU79M>:/G:>6NB6:J6> IG7 :987GK6: B]O
8<_6 <:M 76PGU9=9Q<89G:[A]@ /7G] XJ9 @,&..,,#,:)#0-)$, @
[0] C<‘< a@ HII6J8 GI :987GK6: <:M ]=<:8 ]G]B=<89G: G: L96=M <:M NB<=98L GI
>B]67 >S668 JG7:[A]@ b:M@ A@ EK7G:@,+11&,$0(+):+$0-+$. @
[(] 张维理,田哲旭,张宁,李晓齐 @ 我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
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A]@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
FR<:K Y 4,39<: F c,FR<:K ",49 c 2@ b:W6>89K<89G: GI :987<86 ]G=O
=B89G: 9: K7GB:M S<867 MB6 8G :987GK6: I6789=9Q<89G: 9: "G78R /R9:<[A]@ V=<:8 "B87 @ *678 @ XJ9 @,&..,,&(+):)1-)(%
[)] 孙彭力,王慧君 @ 氮素化肥的环境污染[A]@ 环境污染与防治,
&..,,&((&):#)-$&%
XB: V 4,Y<:K T A@ H:W97G:P6:8<= ]G==B89G: GI :987GK6: I6789=9Q67[A]@
H:W97G:@ VG== @ /G:87 @,&..,,&((&):#)-$&%
[.] 关义新,林葆,凌碧莹 @ 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
和碳、氮代谢的影响[A]@ 作物学报,+111,+0(0):)10-)&+%
;B<: \ c,49: 5,49:K 5 \@ 3R6 9:867 GI K7GS8R =9KR8
JG:M989G: <:M :987GK6: >B]]=L G: P<9Q6(=<& >&67 4@)>66M=9:K ]RG8GO
>L:8R689J 87<98> <:M P68P GI J<7UG: <:M :987GK6:[A]@ EJ8< EO
K7G:@ X9:@,+111,+0(0):)10-)&+%
[&1] 黄高宝,张恩和,胡恒觉 @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
的生态生理机制[A]@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1&,((#):+.#
-+.(@
TB<:K ; 5,FR<:K H T,TB T A@ HJGO]RL>9G=GK9J<= P6JR<:9>P G: :9O
87GK6: B>6 6II9J96:JL M9II676:J6 GI JG7: W<796896>[A]@ V=<:8 "B87 @ *678
XJ9 @,+11&,((#):+.#-+.(%
[&&] D A C,DQLP6> 9:WG=W6M 9: 8R6 :987GK6: P68P 9: M9II676:8 P<9Q6 K6:G8L]6>
[A]@ C6W9>8< ;U7<>9=697< M6 *9>9G=GK9< a6K68<=,&..+,$(&):$,-
$(%
[&+] 56787<:M T,V<>J<= 5,b> < U68867 B:M67>8<:MO
9:K GI 8R6 K6:689J <:M ]RL>9G=GK9J<= U<>9> IG7 :987GK6: B>6 6II9J96:JL 9:
P<9Q6[A]@ V=<:8 VRL>9G= @,+11&,&+,(#):&+,)-&+(1%
[&#] V76>867= 3,X698Q ;,4<:MU6J_ D <2 &+ @ bP]7GW9:K :987GK6:OB>6 6II9O
J96:JL 9: HB7G]6<: P<9Q6:6>89P<89G: GI NB<:898<89W6 K6:689J ]<7867>[A]@ /7G] XJ9 @,+11#,$#:&+,.-&+0,%
[&$] 张福琐,米国华,刘建安 @ 玉米氮效率遗传改良及其应用[A]@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 * +,,)- . /0 /12#$345 )$ 6"4 %4$46)3 )789:2474$6
:; $)69:%4$ 4;;)3)4$3< )$ 7#)=4[.]0 . 0 /%9)30 >):643"0,?@@A,B(C):
??CD??AE
[?B] 陈范骏,米国华,张福锁,等 0 华北区部分主栽玉米杂交种的
氮效率分析[.]0 玉米科学,CFFG,??(C):AHDHCE
I"4$ & .,() * +,!"#$% & ’ !" #$ 0 J)69:%4$ -54 4;)3)4$3< )$ 5:74 :;
7#)$ 7#)=4 "??(C):AHDHCE
[?M] 鲍士旦 0 土壤农化分析[(]0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CFFFE
>#: ’ N0 ’:)O #%9)3-O6-94 3"47)569< #$#O<5)5[(]0 >4)P)$%:I")$# /Q
%9)3-6-9O R9455,CFFF 0
[?A] 汤继华,谢惠玲,黄绍敏,等 0 缺氮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叶绿素
含量与光合效率的关系[.]0 华北农学报,CFFB,CF(B):?FD?CE
S#$% . +,T)4 + ,,+-#$% ’ ( !" #$ 0 S"4 3"#$%45 :; 6"4 3:$64$6 ;:9
3"O:9:8"6"4 O:LQ$)69:%4$ 569455[.]0 /36# /%9)30 >:9 0 D ’)$0,CFFB,CF(B):
?FD?CE
[?H] ’#%"#)Q(#9::; ( /,’:O)7#$ U (,.:9%4$54$ V / !" #$ 0 V)K:5:7#O
NJ/ 58#349 O4$%6" 8:O<7:98")575 )$ K#9O4<:(4$14O)#$ )$"49)6#$34,
3"9:7:5:7#O O:3#6):$,#$1 8:8-O#6):$,#$1 8:8-O#6):$ 1<$#7)35[.]0
R9:30 J#6 0 /3#10 ’3) 0 W’/,?@HX,H?(?A):HF?XDHF?HE
[?@] 魏良明,姜海鹰,李军会,等 0 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近红外
光谱分析技术研究[.]0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CFFB,CB(@):
?XFXD?XFA 0
Y4) , (,.)#$% + Z,,) . + !" #$ 0 R941)36)$% 6"4 3"47)3#O 3:78:5)Q
6):$ :; )$6#36 [49$4O5 )$ 7#)=4 "584369:53:8<[.]0 ’84369:530 ’84369 0 /$#O 0,CFFB,CB(@):?XFXD
?XFAE
[CF] U$#88 ’ .,’69:-8 Y Y,V:55 Y (0 \]#36 3:$;)14$34 )$6492#O5 ;:9
"49)6#K)O)6< :$ # 89:%4$< 74#$ K#5)5[.]0 I9:8 ’3) 0,?@HB,CB:?@CD
?@XE
[C?] ,#$149 \ ’,*944$ R,/K9#"#75:$ . !" #$ 0 /$ )$649#36)24 3:78-649
8#3[#%4 ;:9 3:$569-36)$% 89)7#9< %4$46)3 O)$[#%4 7#85 :; 4]849)74$6#O
#$1 $#6-9#O 8:8-O#6):$5[.]0 *4$:7)35,?@HA,?:?AXD?H?0
[CC] Y#$% ’,>#564$ I .,!4$% ! >0Y)$1:L5 ^S, I#96:%9#8"49 CEF[(]0
V#O4)%",JI:N48#9674$6 :; ’6#6)56)35,J:96" I#9:O)$# ’6#64 W$)2495)Q
6<,CFF?DCFFXE
[CG] !4$% ! >0 R943)5):$ 7#88)$% :; _-#$6)6#6)24 69#)6 O:3)[.]0 *4$46)35,
?@@X,?GM(X):?XBAD?XMHE
[CX] I"-93")OO * /,N:49%4 V Y0 \78)9)3#O 6"945":O1 2#O-45 ;:9 _-#$6)6#Q
6)24 69#)6 7#88)$%[.]0 *4$46)35,?@@X,?GH(G):@MGD@A?E
[CB] N:49%4 V Y,I"-93")OO * /0 R497-6#6):$ 64565 ;:9 7-O6)8O4 O:3) #;Q
;436)$% # _-#$6)6#6)24 3"#9#3649[.]0 *4$46)35,?@@M,?XC(?):CHBD
C@XE
[CM] ’6-K49 I Y,\1L#915 ( N,Y4$14O . &0 (:O43-O#9 7#9[49Q;#3)O)6#641
)$2456)%#6):$ :; _-#$6)6#6)24 69#)6 O:3) )$ 7#)=4 ‘‘ 0 $:95 )$;O-4$3)$%
<)4O1 #$1 )65 3:78:$4$6 69#)65[.]0 I9:8 ’3) 0,?@HA,CA:MG@DMXHE
[CA] /)O15:$ R N,’648"4$ I (,N#2)1 ’ .,.:9%4 14 I U0 *9#)$ _-#O)6<
:; >9#=)O)#$ 7#)=4 %4$:6<845 #5 )$;O-4$341 K< $)69:%4$ O424O[.]0 I9:8
’3) 0,CFFB,XB:?@BHD?@MXE
[CH] a4O1K::7 , V,,44 (0 *4$46)3 7#88)$% :; _-#$6)6#6)24 69#)6 O:3) )$
7#)=4 )$ 569455 #$1 $:$569455 4$2)9:$74$650 ‘ 0 *9#)$ <)4O1 #$1 <)4O1
3:78:$4$65[.]0 I9:8 ’3) 0,?@@M,GM:?G?FD?G?@E
[C@] 刘宗华,汤继华,王春丽,等 0 氮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玉米不
同时期株高的动态 ^S,定位[.]0 作物学报,CFFA,GG(B):AHC
DAH@E
,)- ! +,S#$% . +,Y#$% I , !" #$ 0 ^S, #$#O<5)5 :; 8O#$6 "4)%"6 -$Q
149 J D 569455 #$1 JQ)$8-6 #6 1);;494$6 56#%45 )$ 7#)=4[.]0 /36# /Q
%9:$0 ’)$0,CFFA,GG(B):AHCDAH@E
[GF] 刘宗华,汤继华,卫晓轶,等 0 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
性状的 ^S, 分析[.]0 中国农业科学,CFFA,XF(??):CXF@ D
CX?AE
,)- ! +,S#$% . +,Y4) T Z !" #$ 0 ^S, 7#88)$% :; 4#9 69#)65 -$149
O:L #$1 ")%" $)69:%4$ 3:$1)6):$5 )$ 7#)=4[.]0 ’3) 0 /%9)30 ’)$0,
CFFA,XF(??):CXF@DCX?AE
[G?] >496)$ R,*#OO#)5 /0 *4$46)3 2#9)#6):$ ;:9 $)69:%4$ -54 4;;)3)4$3< )$ #
546 :; 943:7K)$#$6 )$K941 O)$450 ‘‘ 0 ^S, 146436):$ #$1 3:)$3)14$345
[.]0 (#<1)3#,CFF?,XM:BGDMH
[GC] *#OO#)5 /,I:_-4 (0 *4$46)3 2#9)#6):$ #$1 54O436):$ ;:9 $)69:%4$ -54
4;;)3)4$3< )$ 7#)=4:# 5<$6"45)5[.]0 (#<1)3#,CFFB,BF:BG?DBXAE
BHAX期 刘宗华,等: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 ^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