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0;U ;15S6 516; A Q?PSP 0SP >1<;1V190;5 U1VVPSP;9P> 0/6;< 5?P U1VVPSP;5 1; US4 /055PS [@0;5154 6V P09? 6S<0; @;UPS :65? J 0R.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人才专项("&&)"%"*)和科研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徐祥玉(&(’(—),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生态与施肥研究。-./012:33456/%*!&7&!+8 96/
! 通讯作者 -./012::1;<;10;=7 >6?@A 96/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
累积转移的影响
徐祥玉&,!,张敏敏&,!,翟丙年&!,李生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湖北武汉 )%""+) )
摘要:在黄土高原南部的红油土上,以陕单 &+、陕单 (号、户单 )号、陕资 &号、掖单 &(号、中单 !号、豫玉 !!号、陕
单 ("!号、农大 &"#号和户单 !"""等 &"个当地常用的夏玉米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在低氮(" B< C ?/!)和高氮
(!)" B< C ?/!)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夏玉米品种在子粒灌浆成熟期间干物质累积、转移及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
夏玉米干物质累积及其转移效率受品种与氮素调控共同影响。不论施氮与否,各器官干物质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
显著,施氮能明显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量,且其提高幅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各个器官的干物质转移量、干
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因品种和施氮量不同而异。不施氮处理下叶和茎转移量最大的是户单
!""",转移量分别达到 *%8!和 !#8! < C株,叶转移量最小的是中单 !号,茎转移量最小的是陕资 &号;施氮后叶转移
量最高的是掖单 &(号,转移量分别达到 *)8’ < C株,茎转移量最高的是中单 !号,转移量为 *!8) < C株。不施氮处理
下,除豫玉 !!号和陕资 &号外,其他品种子粒干物质中 *"D以上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施氮后则
所有品种的子粒干物质中 *"D以上均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干物质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不施
氮处理下穗部(苞叶和穗轴)大多数为负值,施氮后则为正值。对子粒的建成,叶干物质转移量贡献最大,其次为
茎,穗部(穗轴和苞叶)最小。总体来说,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粒重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
间的差异大于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施氮后的转移因品种而异。
关键词: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效率
中图分类号:E*&%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F(!""()")"’#+"’ !""#%& ’" ()%*’+#( ,--.),%)’( ’( /*0 1,%%#* ,212.,%)’( ,(/ %*,(&.’,%)’( ’" /)""#*#(% +#(’%0-#& ’" &211#* 1,)3#
FG F10;<.4@&,!,HI,JK L1;./1;&,!,HI,M N1;<.;10;&!,OM E?P;<.31@&
(! "#$$%&% #’ (%)#*+,%) -./ 0.12+#.3%.4 5,2%.,%,6#+478%)4 9&+2,*$4*+% -./ :#+%)4+; <.21%+)24;,=-.&$2.&,57--.>2 ?!@!AA,"72.-;
@ B.)424*4% #’ C$-.4 C+#4%,42#. -./ 5#2$ 5,2%.,%,D*E%2 9,-/%3; #’ 9&+2,*$4*+-$ 5,2%.,%),D*E%2,F*7-. GHAAIG,"72.- )
45&%*,$%:Q?P P3RPS1/P;5 T0> 90SS1PU 6@5 56 >5@U4 5?P U1VVPSP;9P> 6V 5?P US4 /055PS 099@/@20516; 0;U 5S0;>2690516; PVV1.
91P;94 6V U1VVPSP;5 >@//PS /01=P 9@251W0S>:E?0;U0;&+(EX&+),E?0;U0;((EX(),I@U0;)(IX)),E?0;=1&(EH&),
YPU0;&((YX&(),H?6;
Q?P SP>@25> >?6T 5?05 US4 /055PS 099@/@20516; 0;U 5S0;>2690516; PVV191P;94 0SP 0VVP95PU :4
R2190516; 0;U ;6 J 0RR2190516; A XS4 /055PS [@0;5154 6V P09? 6S<0; 1> 1;9SP0>PU SP/0SB0:24,0;U 5?P 1;9SP0>PU S05P> 0SP
>1<;1V190;524 U1VVPSP;5 0/6;< 5?P 9@251W0S> @;UPS 5?P J 0RR2190516; A XS4 /055PS SP/6:121=0516; [@0;5154,US4 /055PS SP/6:1.
21=0516; S05P 0;U SP/6:121=0516; [@0;5154 96;5S1:@516; 56
H),+ A’(4 !) * &##+,-&!,.’,+&2(7I9J 3 ; #+&’!)(4" <&!!4 4<.>,+,?&!,.’ @A&’!,!" .2 KCGL &’( %!<(7:9D 3 ; #+&’!) (4" <&!!4 4<.>,+,?&!,.’ @A&’!,!" .2 BC:DDD &4 !) ),3)%! 0 M.4 !)&’ 7DN 34&,’ (4" <&!!4 .2 &++ 3’.!"#% -&< 24.< 4<.>,+,?&!,.’ .2 &--A2.4 !) &’!)%,% %!&3,O-#! KK:: &’( FEG A’(4 ’. * &##+,-&6
!,.’;<&’P),+,,! ,% !4A 2.4 &++ 3’.!"#% A’(4 !) * &##+,-&!,.’ 0 F#,Q(>4&-! &’( &O,%)(4" <&!!4 -.’!4,>A!,.’ !. 34&,’ .2 !) (,224’! 3’.!"#% ,% ’3&!,/ 2.4 <.%! .2 !) 3’.!"#% A’(4 ’. * &##+,-&!,.’,>A! ,% #.%,!,/ 2.4 &++ 3’.6
!"#% A’(4 !) * &##+,-&!,.’ 0 R.’!4,>A!,.’ .2 +&2 (4" <&!!4 4<.>,+,?&!,.’ @A&’!,!" !. 34&,’ ,% !) +&43%!,%!<’% ,% !)
’O!,&’( %#,Q’%(>4&-! &’( &O,%),% !) %<&++%! 0 S/4&++,(,224’-% .2 (4" <&!!4 !4&’%+.-&!,.’ @A&’!,!",(4" <&!!4
!4&’%+.-&!,.’ 4&! &’( (4" <&!!4 -.’!4,>A!,.’ !. 34&,’ &<.’3 (,224’! 3’.!"#% &4 <.4 %,3’,2,-&’! !)&’ !).% >!P$$’
!)$ * &##+,-&!,.’ +$/$+% 0 122$-!% .2 * &##+,-&!,.’ .’ (4" <&!!$4 !4&’%+.-&!,.’ @A&’!,!",4&!$ .2 (4" <&!!$4 !4&’%+.-&!,.’ &’(
(4" <&!!$4 -.’!4,>A!,.’ !. 34&,’ .2 !)$ (,22$4$’! 3$’.!"#$% &4$ /&4,$(0
!"# $%&’(:3$’.!"#$%;%A<<$4 <&,?$;(4" <&!!$4 &--A光合产物的累积与重新分配是产量与品质形成
的关键。如何使碳水化合物及时而彻底地从营养器
官调运到子粒,对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G]。玉米干物质积累过
程符合 T.3,%!,-曲线,干物质的 LDN!L7N来自光合
作用[G],干物质的积累量决定了玉米子粒产量,并受
经济系数制约[:]。开花前后干物质积累各约占
IDN和 UDN,子粒中 =DN的物质干重直接来自生育
后期叶片的光合产物,这已成共识[:VI]。施肥可以
显著地提高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和子粒产量[7],但就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
积和转移的差异则鲜见报道。为此,采用田间试验
的方法,通过测定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干物质
转移量对子粒贡献率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施氮条件
下陕西关中地区普及的 GD个不同夏玉米品种在子
粒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差异以及施氮对这
种差异的影响,以期为利用遗传特性提高植物的氮
利用效率及培育氮利用高的作物品种提供理论依
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 :DDI年 U!GD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西农校区试验农场进行。作物轮作方式主要为冬
小麦—夏玉米。供试土壤为红油土,质地为粉砂粘
壤土,其基本理化性状 #B =9G=,有机质 G79L 3 ; Q3,
全氮 D9UU 3 ; Q3,碱解氮 JU9J <3 ; Q3,速效磷 G89:
<3 ; Q3,速效钾 G=L9L <3 ; Q3,容重 G98: 3 ; -<8。
试验主要考虑玉米品种和氮肥两个因素。氮肥
设高氮(* :ID Q3 ; )<:)和低氮(D Q3 ; )<:): 个水平;
夏玉米品种共 GD个,分别为:陕单 GU(FCGU)、陕单 L
号(FCL)、户单 I号(BCI)、陕资 G号(FEG)、掖单 GL
号(KCGL)、中单 :号(EC:)、豫玉 ::号(KK::)、陕单
LD: 号(FC:D:)、农大 GD= 号(*CGD=)、户单 :DDD
(BC:DD),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研究中心提
供。试验共 :D 个处理,重复 I 次,田间采取随机区
组排列,小区面积 G: <:。所用氮肥为尿素(含 *
IUN),播种时施用 : ; 8,灌浆期追施 G ; 8;磷肥为过
磷酸钙(W:S7 含量以 GIN计),施用量为 W:S7GG:
Q3 ; )<:,作为底肥于播前均匀施入。玉米于 U月 :I
号播种,株、行距为 88 -< X 7D -<,密度为 J X GDI
株 ; )<:。GD月 L 号收获。采用当地自然降雨条件,
播种出苗时由于干旱统一灌溉 G次,全生育期降水
量为 8:79J <<。其他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开花期每小区分别取样 8株,分叶、茎、穗,在
GD7Y杀青 8D <,’,=7Y烘干称重;收获计产后取穗
GD个(包括子粒和穗轴)、茎 7 株(包括茎、叶、苞
叶),=7Y烘干称重。所有样品粉碎保存。
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
对子粒的贡献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UVL]:
干物质转移量 CMZ(3 ; #+&’!)[ 开花期营养器
官干重 V成熟期营养器官干重;
干物质转移效率 CMZ1(N)[ 干物质转移量 ;
开花期营养器官干重 X GDD;
转移干物质对子粒的贡献率 CMZW(N)[干物
质转移量 ;粒重 X GDD。
试验结果采用 1O-+、F\F以及 CWF数据分析软 J=JI期 徐祥玉,等: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件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不同品种及施氮量对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玉米开花期和完熟期各 部位干物质量的影响(表 !)看出,不论施氮与否,各 器官干物质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开 花期不施氮处理,叶干物量最高的户单 "###比最低 的中单 "号高出 "%,且显著高于陕单 &号、户单 ’
号、掖单 !&、中单 " 号和陕单 &#",而与其他品种间
无显著差异;茎干物质量最高的是陕单 !(,达到
)#*( + , -./01与最低的户单 ’ 号(’"*# + , -./01)相差
!)*"%,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穗干物质量陕单
&#"达到 "*2 + , -./01,而农大 !#2仅有 !"*3 + , -./01, 相差超过 ! 倍。施氮后,掖单 !& 号叶干物质量最 高,比最低的陕单 &号高出 ")%;豫玉 ""号的茎干 物质量最高,为 &’*’ + , -./01,与最低的农大 !#2差异 极显著,与其他品种的差异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穗部干物质量最高的是陕单 &#"号,最低的是陕单 & 号,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 表 # 开花和完熟期不同玉米品种各器官干物质量( % &’()*)
+(,’- # ./0 1(**-/ 23 4533-/-)* 1(56- 2/()7 (* ()*8-757 ()4 1(*9/5*0 9)4-/ *8- *:2 ; (&&’5<(*52) /(*-7 施氮量 4 5/16 (7+ , 89") 品种 :;.1<=/5> 开花期 ?0186><> 完熟期 @/1;5<1A 叶 B6/C 茎 D169 穗 D-<76 合计 EF1/. 叶 B6/C 茎 D169 子粒 G5/<0 苞叶 H5/I1 穗轴 ?J<> 合计 EF1/. # DK!( (&*& )#*( "!*’ !’!*& "2*3 "3*) 3* (*# !&*! !)#*) DK& (!*3 ’(* !"* !"#* "2*) "3* !*2 (*# !!*( !’!*)
LK’ ("*" ’"*# ""*# !"(*" ")*" "!*# 2*( )*3 !’*" !’’*’ DM! !*" ’(*’ !&*3 !3(*& ’#*’ 33*( 2*& 2*) !)*& !*" NK!& ()*) ’2*) !(*) !3#*) 3#*" ")*! 23*! (*’ !(*( !(!*3 MK" )2*3 ’2*! !’*# !"#*’ 3*’ 3!*! 3"*2 *& !3*! !""*! NN"" (2*3 ’*) !’*( !3#*’ ’!*! 3’*" !*! 2* !2* !3*2
DK&#" (’* ’(*3 "*2 !32*2 "2*" "3*’ &*’ )*& !2* !))* 4K!#2 (&*& ’3*’ !"*3 !")*( 3’* "2*& (&*" *3 !3*# !)3*! LK"### &*( )#*" !2*# !’*2 "(*’ ""*# 2&*3 )*( !’*" !)*)
平均 @6/0 (*! ’*# !*& !3!*& 3"*# "(* "*2 (* !)*) !)3* "’# DK!( 2(*! (3* 3&*) !2&*’ ))*3 ’"*3 !#2*’ !!*( ")*# "’"*(
DK& *& (2*& 3"*) !$&*3 ’2*& 3$*’ !!&*& !#*" !)*# "3!*’ LK’ 2’*! ()*’ )(*’ "#)*& 3&*2 3#*’ !’#*’ 2*3 "#*) "3&*) DM! &!*2 ("*2 )’*! "#2*$ ’3*3 33*! !"!*! &*! ""*! ""2*$ NK!& !#3*& $2*! )(*# "3$*& ’&*" 3$*( !"#*" !#*3 !&*) "3(*2 MK" &"*& &!*3 ’(*! "3#*3 )#*& 32*& !#(*# !#*$ !$*) ""3*2 NN"" !#"*) &’*’ ))*& ")"*2 )&*( ’)*( !!2*# !"*) "(*( "("*" DK&#" 2’*3 )2*’ $3*$ "!(*3 ’3*& 33*) !!2*# &*" "3*3 ""$*& 4K!#2 &&*( )(*$ 32*! !23*’ )’*" ’"*3 !3"*" !!*’ !2*$ ")2*$ LK"### 2&*2 ("*" ’"*& !&’*& )’*! ’!*’ !!!*" !!*3 "#*’ "32*’ 平均 @6/0 &!*3 $#*" ’&*) "#&*& ’&*& 32*3 !!&*) !#*) "#*& "3&*# 表 !还看出,施氮能明显增加开花期叶、茎、穗 和总干物质量。叶、茎和穗平均单株增重分别为 "’*"、"3*"、3!*( + , -./01,平均增幅分别达到 3(*2%、 )#%和 !2(*(%,且品种不同各器官的增幅也不同。 叶干物质增加量和增幅最大的是掖单 !&号,分别达 32*’ + , -./01 和 )2%;茎干物质增加量和增幅最大 的是豫玉 ""号,分别达 ’(*& + , -./01和 &2%;穗干 物质增加量最大的是陕单 &#",为 ’)*& + , -./01,增幅 最大的则是豫玉 "",达 "&"%。说明氮肥能显著提 高植株干物质量,且不同器官存在差异,但施氮对穗 干物质量增加效应高于其他部位。 成熟期各个器官干物质量在不同品种间也存在 显著差异。不施氮处理下,叶、茎和苞叶干物质量较 大的是陕资 ! 号和豫玉 "" 号,较小的是户单 "### 和户单 ’号,差异极显著。除上述 ’个品种外,其他 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子粒部分干物质量最大的是户 22$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单 !""",单株子粒重达 #$%& ’ ( )*+,-,最小的是中单 ! 号,为 &!%# ’ ( )*+,-。穗轴干物质量则以陕单 ./ 号 最大,陕单 $号最小,其他品种间也有显著差异。地 上部总干物质量最大的是陕资 .号,单株干物质量 为 .00%! ’ ( )*+,-,最低是中单 !号,为 .!!%. ’ ( )*+,-。 施氮能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玉米成熟期不同部 位的干物质量。叶、茎、子粒、苞叶、穗轴干物质量及 地上总干物质量施氮处理均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 处理其平均干物质量依次为 1$%$、&#%&、..$%2&、 ."%2、!"%$ 及 !&$%" ’ ( )*+,-;不施氮处理依次为 &!%"、!/%0、0!%#、/%0、.2%2及 .2&%0 ’ ( )*+,-。不同品 种间施氮后干物质量增重部位以户单 !"""的叶、茎 和苞叶增加最多,达到 !0%0、.$%1 和 2%0 ’ ( )*+,-,而 陕资 .号最少,为 !%$、3 "%2和 "%/ ’ ( )*+,-;子粒干 物质量增加最多的是中单 ! 号,增重 0&%! ’ ( )*+,-, 而户单 !"""仅增 !.%$ ’ ( )*+,-。 !"! 不同品种及施氮量对干物质转移效率的影响 灌浆期间子粒在不断充实增重的同时,叶片逐 渐衰老,光合能力也逐渐下降,营养器官叶片、茎鞘 中贮存物质向穗部(尤其是子粒)转移。研究表明, 子粒灌浆物质的来源按形成时间的先后可以分为两 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开花前生产的暂贮藏于营养器 官中,于灌浆期间再转移到子粒中去的同化产物; 另一部分来自于开花后的同化产物,包括直接输送 到子粒中的光合产物和开花后形成的暂贮藏性干物 质的再转移[0]。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转移量、转 移效率以及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见表 !。 表 ! 不同品种玉米各器官干物质转移效率 #$%&’ ! ()* +$,,’) ,)$-.&/0$,1/- ’22101’-0* /2 3122’)’-, +$14’ /)5$-. 6-3’) ,7’ ,8/ 9 $::&10$,1/- )$,’. 施氮量 4 5+-6 (7’ ( 89!) 品种 :;*-<=+5> 叶 ?6+@ 茎 A-69 穗(苞叶 B穗轴) A)<76(C5+D- B EF<>) 总和 GH-+* G (’ ( )*+,-) GI (J) GK (J) G (’ ( )*+,-) GI (J) GK (J) G (’ ( )*+,-) GI (J) GK (J) G (’ ( )*+,-) GI (J) GK (J) " AL./ 1.%/ 2$%2 2/%1 !0%. 2&%/ &/%# 3 &%0 3 .0%& 3 2%" /2%" $2%# ##%! AL$ &!%# 2&%2 12%0 !&%" 1$%& &!%" 3 1%$ 3 &#%/ 3 /%# 2"%$ /1%! 0"%$ ML1 &0%" 2$%2 10%. !.%" 2"%" !/%0 !%2 ..%1 &%! /"%2 .!"%# 00%" AN. &"%# 1&%& &$%" .!%# !0%/ ./%! 3 2%. 3 !/%1 3 /%2 &#%2 11%1 1#%# OL.$ &2%& 2&%$ 1!%2 !&%1 1#%! !#%! 3 /%2 3 &$%1 3 0%# 2!%! /!%0 /!%# NL! !"%$ &2%# /&%0 .0%" &2%& 2.%# 3 0%" 3 2"%" 3 !.%& &"%$ !.%! $1%! OO!! !0%! &$%# &#%& .&%& !#%" .#%0 3 .!%# 3 #0%0 3 .#%" !0%0 3 .$%# &$%" AL$"! &/%2 2/%1 1/%" !!%$ 1$%2 !#%# &%! ..%2 1%" /!%/ ..0%1 0#%# 4L."# &2%! 2"%1 2"%$ .1%2 &&%1 !.%" 3 #%" 3 /2%" 3 ..%/ 1.%0 .#%0 /"%& ML!""" 2&%! //%# 2$%/ !#%! 2/%! &.%/ 3 .%# 3 ."%" 3 !%" 0$%/ ..&%" #$%. !1" AL./ &"%# &2%# !#%1 !.%1 &&%/ .$%0 !%$ 0%& !%0 22%. 0/%0 2"%# AL$ !$%" &0%! !1%! &.%2 12%0 !/%& 0%& !!%2 /%. /0%# ."2%1 2/%2 ML1 11%& 2!%0 &.%/ &2%" 2&%2 !1%$ !0%/ 1#%$ .$%0 ."/%$ .22%. 0/%. AN. 1#%2 2!%# 1"%" !$%0 10%& !1%2 !!%$ 1!%& .#%$ .".%. .1!%2 #&%2 OL.$ 21%0 2!%/ 12%2 1"%2 2.%$ &&%0 !/%! 1/%# !.%# .!.%1 .2.%& .".%" NL! 1!%" 12%! &$%/ 2!%1 20%1 1$%1 .0%$ &#%# ./%$ ..!%& .1.%1 ."2%$ OO!! 1!%$ 1.%$ &/%1 1#%# 2.%0 1.%1 ./%# &"%. .1%! ."#%2 .!&%/ $.%$ AL$"! 1"%1 10%$ &1%! !1%$ 1!%/ !.%. 1.%! 22%$ &1%$ ."/%2 .1/%2 $"%& 4L."# 1#%1 10%! &/%/ .0%1 !$%. .&%! ..%" !/%# #%& 0/%# ."&%. 2#%. ML!""" &2%0 &$%# &!%. !"%# &&%1 .#%0 ..%! !/%. ."%. /0%0 %& /"%$
注(4H-6):G—干物质转移量 L5P 9+--65 -5+,>*HD+-
对子粒的贡献率不仅品种间有差异,而且不同器官
间也有明显差异。不施氮处理下,叶部转移量最大
的是户单 !""",达 2&%! ’ ( )*+,-,最小是中单 !号,转
移量 !"% ’ ( )*+,-;茎部转移量最大为户单 !""",达 !#%! ’ ( )*+,-,最小是陕资 .号,仅为 .!%# ’ ( )*+,-;穗 #01期 徐祥玉,等: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部(开花期不分开,收获后分为穗轴、子粒和苞叶)的
转移量除户单 !号和陕单 "#外,其他品种为负值, 其中豫玉 号向穗轴和苞叶转移量最多,达 %&’
( ) *+,-.。说明从开花期开始到完熟期,同化产物不
仅要向子粒转移,还要向苞叶和穗轴转移,穗轴和苞
叶承担了部分“库”的功能。施氮可以明显提高干物
质转移量,叶干重平均为 !%&/ ( ) *+,-.;茎干重为
0&0 ( ) *+,-.;穗部(穗轴和苞叶)平均为 %’&1 ( ) *+,-.。 施氮对其干物质转移量的影响因品种和部位不 同而有差异。施氮处理叶部干物质转移量在陕单 %2、陕单 "号和户单 ### 表现为下降,茎部在陕单
%2和户单 ###表现下降,其余均上升;而穗部干物 质转移量则均表现为上升,以陕单 "# 上升最多。
施氮对总干物质转移量的影响与对叶、茎干物质转
移量的影响一致,这说明对总体干物质转移量来说
茎和叶起决定作用。
表 还看出,不同品种间干物质转移效率也存 在明显差异。不施氮处理下,叶干物质转移效率平 均为 1%& "3,其中户单 ###最高,中单 号最低; 茎平均为 !0&%3,户单 ### 最高,陕资 % 号最低;
穗部(穗轴和苞叶)平均为 4 0%&3,陕单 "# 和户
单 !号分别为 %%&13和 %%&!3,其余均为负值,且以
豫玉 号最低,为 4 ’/&/3。说明从开花期到完熟 期期间,豫玉 号的苞叶和穗轴是重要的同化产物
储存库;而总干物质转移效率豫玉 号为负值( 4 %"&"3),说明该品种在非子粒器官总干物质转移效 率方面穗轴和苞叶作为同化产物储存库起到重要的 吸纳同化产物的作用。 施氮对不同器官干物质转移效率的影响也因品 种不同而异。施氮处理叶干物质转移效率平均有所 下降,为 !1&03,其中陕资 %号、中单 $号和豫玉
号比不施氮处理略有提高,其余均下降。户单 ### 下降幅度最大,其转移率只有 0"&’3;施氮与不施 氮处理茎平均干物质转移效率基本不变,但是陕单 %2号、陕单 " 号、陕单 "# 号、农大 %#’ 号和户单
###施氮后单株干物质转移效率下降,其余则上 升,下降最大的是户单 ###,下降 &/3,上升最大 的是豫玉 号,上升 0&/3;穗部(苞叶和穗轴)均 上升。 从不同施肥量及基因型器官干物质转移总量的 方差分析(表 0)可以看出,施氮对干物质转移总量 具有明显的影响,即明显增加玉米干物质转移量。 玉米干物质转移总量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而 且,干物质转移总量在施氮量和基因型之间存在明 显的交互效应。另外,干物质转移效率与干物质转 移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不施氮 ! 5 #&"2!!、 施氮 ! 5 #&"!!,- 5 0#)。
从整体看,非子粒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对子粒贡
献率最大的是中单 号,不施氮处理为 "!&3,施氮
处理为 %#1&"3;不施氮处理贡献最小的是豫玉 , 为 0’&03,施氮处理最小的是陕单 %2,为 1#&’3。 施氮对贡献率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明显,其中 陕单 %2 号、陕单 " 号、户单 ! 号、农大 %#’ 和户单 $###施氮后贡献率下降,其余均上升,且以豫玉
号上升明显,贡献率从 0"3增加到 "3。 表 ! 不同施肥量及基因型器官干物质转移总量的方差分析 "#%& ! ’(#%)*+* ,- .#/+#(0& ,- 1/) 2#33&/ 3/#(*%,0#3+,( 45#(3+3) ,- 1+--&/&(3 2#+6& ,/7#(* 5(1&/ 38, 9 #::%+0#3+,( /#3&*
变异来源 6,78,.89-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 ?
>#@#1 >#@#%
区组 A+,BB !"@0 !@/
肥料间 >C7.8+8DC7 1%22@2 % 1%22@2 0"@2!! #@##! %’@1 "’@1 误差 E7797 %#@! %#1@
品种间 6,78C.F 2!1’@% " /%/@2 !@!0!! #@###2 @% 0@#2
肥料 G品种 >C7.8+8DC7 G 6,78C.F %1"’’@1 " %//2@1 %#@"2!! #@###% @% 0@#2
误差 E7797 1’0!@0 02 %2@% 总和 :HI 10/#/@ 1"
注(J9.C):!!表示在 #&#%水平差异显著 :8(-8<8K,-. ,. .LC # @#% +CMC+ @
! 讨论与结论
子粒产量是作物最终的表现性状,其形成过程
受多种形态及生理因子控制。提高产量构成因素的
任何一个因素都能是提高产量的途径。增产的途径
是尽可能多的提高生物产量并使干物质尽可能多的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1卷
分配到经济器官[!]。
阎翠萍等["#]在沟谷地春玉米的试验结果表明,
非子粒器官(叶片、叶鞘、茎秆、苞叶及穗轴)干物质
向子粒转移量占子粒总重的 "%&’!(!%)’,后期 叶片光合产物直接运输到子粒占粒重的 *&%*’! +#%(’。黄智鸿等[""]研究表明,成熟期超高产玉米 先玉 ((,的子粒部分所占比例即经济系数比高产郑 单 ,+和普通玉米长城 &$$、通吉 "##分别高 (%)’、
"+%(’和 !#%!’,而叶鞘和其他部分所占比例低于
普通品种。何雪银等["!]研究表明,隆玉 !号各器官
从最高干物质量到成熟期向子粒转移量从大到小依
次为叶片 -苞叶 -雄穗,转移量依次为 *%!*、,%)+、
!%&) . / 01234,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为 )%,(’、
(%$*’、"%$+’。各器官的转移率为 ")%,*’,转移
量占子粒干物重的 ""%"*’。据报道,各器官干物
质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依次是茎秆(*%$’)、苞叶
(,%!’)、穗轴((%)’)、叶片("%+’)、叶鞘("%&’)
及穗柄("%(’),总的运转量占成熟期子粒干重的
!#%(’;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同,各器官的
转移量和对子粒的贡献率也会相差很大["]。戴明
宏["*]研究表明,不同的氮肥管理模式下,春玉米生
育后期各器官中叶片和苞叶的干物质转运量最大,
对子粒的贡献率分别为 "!%)’!",%(’和 ,%!’!
&%#’。
本试验表明,在不施氮情况下,开花期 "# 个品
种玉米叶片、茎秆和雌穗等各器官干重占总干重为
))%*’!,,%*’、((%!’!($%$’、$%+’!!#’,平均
为 ,#%+’、(,%&’ 和 "(%,’;完熟期则分别是
"*%+’!(#%*’、"(%$’!!,%)’、))’!*$%(’,平
均为 !"’、"&%)’和 *"%*’。施氮条件下分别为
(+%$’!,)%(’、!*%$’!($%*’、"+%"’!()’,平
均为 )(%&’、((%)’和 !(%,’;完熟期则分别是
"*%*’!!!%&’、"!%*’!"&%)’、,$%&’!&#%*’,
平均为 !#%$’、"*’和 *(%!’。可见干物质在不同
器官间累积量差异巨大,对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而
言,施肥可以使叶、茎的干物质比例下降,雌穗干物
质比例升高,即提高了干物质向子粒的转移。从干
物质分配角度看,品种和氮肥同时起作用,不同品种
氮肥所起的调控作用不同,这说明施氮影响了品种
的主要“源”的变化并且对“源”的贡献率的大小有一
定的调节作用,而且不同品种调节程度不同。
就开花期而言,用于子粒库建成的光合同化产
物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后期光合同化产物的直接运
输与前期光合同化产物的再分配。开花期光合同化
产物对子粒的贡献率因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等不同
而不同。从上面的分析看出,不论施氮与否,各种夏
玉米叶转移的干物质对子粒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茎,
穗部(苞叶和穗轴)最小,甚至在不施氮条件下有 +
个品种的穗部(苞叶和穗轴)的贡献率为负值,说明
在不施氮条件下,该部位在开花期仍作为同化产物
“库”而存在;在施氮后穗部(苞叶和穗轴)贡献率均
为正值,说明施氮能使该部位的“库”的功能提前建
成而转化为“源”,也说明“源”和“库”在不同环境条
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
致[),",]。本研究还证明,施氮使开花期的叶和茎作
为“源”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个品种不施氮处理下
叶同化产物转移对子粒的贡献率平均值为 )+%$’,
施氮后下降为 ()%$’;茎同化产物转移对子粒的贡
献率平均值由不施氮处理的 !$%!’下降为施氮后
的 !&%(’。施氮虽然对各品种非子粒器官同化产
物的平均净输出有所提高,且能极显著地提高穗部
(苞叶和穗轴)的净输出,但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极大。
这说明同化产物转移量、转移率和同化产物转移量
对子粒的贡献率等 (个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
大于施氮水平间的差异,这与范亚宁[$]等的研究相
同;而与王月福["(]、孙传范[")]等的研究结果不一
致。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 考 文 献:
["] 山东农业科学院 5 中国玉米栽培学[6]5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
7823.9:3. ;<29=>? :@ ;.AB
G8=3 L I5 H8= 9A? >244=A 0A:9C<4B:3 239 9BD4ABMC4B:3 :@ >2BE=(A=N
FB=O)[J]5 62BE= 7[(] 刘克礼,刘京辉 5 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J]5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K"#%
PBC Q P,PBC J R5 ; D4C9? :3 48= A=.C12AB4? :@ 2<
4B:3 239 4A23D124B:3 :@ 9A? >244=A B3 D0AB3. 62BE=[J]5 J 5 S335 6:3.5
S3D4 5 ;.AB<5 ;3B>5 RCDM5,"$$),",("):"K"#%
[)]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 5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累
积与转运规律研究[J]5 玉米科学,!##,,"(()):**K*$%
62 L 7,TB= J U,PC R V5 P2OD :@ 9A? >244=A 2<
@=A B3 9B@@=A=34 4?0=D :@ DB12.= 62BE=[J]5 J 5 62BE= 7**K*% [,] 申丽霞,王璞,张软斌 5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夏玉米产量及 子粒灌浆的影响[J]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K("%
"&)期 徐祥玉,等: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 % &,’() *,+"() , -. /00#12 30 4253)# 67889: 3 :4#9; (; )5(4 04994) 4 67<<#5 <(4=# >42" ;400#5#2 1538 ;#642:[?]. *9(2
@725 . A#52 . !14 .,BCCD,EE(F):FEGHFEIJ
[K] 高庆荣,孙兰珍,刘保申 . 杂种小麦花后千物质积累转动和分
配[?]. 作物学报,BCCC,BK(B ):EKFHELCJ
M(3 N ,,!7 % +,%47 - !. O117<79(243 25(68352(243 (; ;46254P7Q 243 30 ;5: <(22#5 (02#5 (2"#646 4 ":P54; >"#(2[ ?]. O12( O)53. !14 .,BCCC,BK(B ):EKFHELCJ [L] R(1S3> / T,U( !(035; V O,+"() @. ’"#(2 U#)#2(24U# 4253)# 13<8364243(9 1"()#6 4 5#6836# 23 5#;4(9#; 5#853;7124U# 64S 625#)2" [?]. *9(2 *":6439 .,EIIB,II:EGKIJ
[W] *(8(S362( V X,M()4((6 O O. @4253)# (; ;5: <(22#5 (117<79(243,
5#<3P494=(243,(; 9366#6 035 R#;42#55(#( >"#(2 ;754) )5(4 04994) [?]. O)53. ?.,EIIE,WF:WKGHWLCJ
[I] 范亚宁,李世清,伍维模,等 .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
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物质转移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BCCD,
BG(EB):EGCBHEGCWJ
A( Y @,%4 ! N,’7 ’ R !" # . /00#126 30 4253)# 0#52494=(243 3
<(22#5 25(6931(243 30 >42#5 >"#(2 17924U(56 (2 2"#45 )5(4Q04994) 62()4
67PQ"7<4; 0(5<9(; #136:62#<[?]. Z"4. ?. /139 .,BCCD,BG(EB):
EGCBHEGCWJ
[EC] 阎翠萍,张虎,王建军,等 . 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与
转移规律研[?]. 玉米科学,BCCB,EC(E):KLHLEJ
Y( Z *,+"() [,’() ? ? !" # . !27;: 3 9(> 30 P43<(66 (117Q <79(243,;46254P7243 (; 25(60#5#1# 30 6854) 135 4 2"# )799: 5#Q )43[?]. ? . R(4=# !14 .,BCCB,EC(E):KLHLEJ
[EE] 黄智鸿,王思远,包岩,等 .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
配特点的研究[?]. 玉米科学,BCCL,ED(F):IDHIWJ
[7() + [,’() ! Y,-(3 Y !" # . !27;4#6 3 ;5: <(22#5 (117<7Q
9(243 (; ;46254P724U# 1"(5(12#546241 4 678#5 "4)"Q:4#9; <(4=#[?]. ? . R(4=# !14 .,BCCL,ED(F):IDHIWJ [EB] 何雪银,文仁来,吴翠荣 . 隆玉 B 号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 转移规律研究[?]. 广西农业科学,BCCL,FW(E):BIHFEJ [# & Y,’# , %,’7 Z ,. !27;: 3 ;5: <(22#5 (117<79(243,
;46254P7243 (; 25(6931(243 30 135 %3):7 B[?]. M7()\4 O)541. !14 .,BCCL,FW(E):BIHFEJ [EF]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等 .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 吸收转运及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 报,BCCF,G(EE):EWKWHEWLBJ ’() Y A,Y7 + ’,%4 ! & !" # . /00#126 30 6349 0#524942: (; 4253)#
(88941(243 5(2# 3 4253)# (P6358243 (; 25(6931(243,)5(4 :4#9;, (; )5(4 8532#4 132#2 30 >"#(2[?]. Z"4. ?. O889 . /139 .,BCCF, G(EE):EWKWHEWLBJ [EG] 孙传范,戴廷波,荆奇,等 .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 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BCCG,ED(D):LDFH LDLJ !7 Z A,V(4 T -,?4) N !" # . /00#12 30 #"(1#; (<<347< 7254Q
243(/O@)(2 ;400#5#2 )53>2" 62()#6 3 >"#(2 )53>2" (; 4253)# 7Q
2494=(243[?]. Z"4. ?. O889 . /139 .,BCCG,ED(D):LDFHLDLJ
[ED] 张银锁,宇振荣,V54#66# * R. 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夏玉 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的试验研究[?]. 作物学报,BCCB, BW(E):ECGHECIJ +"() Y !,Y7 + ,,V54#66# * R. /\8#54<#2(9 627;: 30 (664<49(2#
853;71243,8(5242434) (; 25(6931(243 (<3) 89(2 35)(6 4 67<#5 <(4=#(%!# &#’()7;#5 U(54376 #U453<#2(9 (; <(()#<#2 13;42436[?]. O12( O)53. !14 .,BCCB,BW(E):ECGHECIJ
[EK] 戴明宏,陶洪斌,王利纳,等 . 不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干物质
生产、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BCCW,BF(E):EDG
HEDL.
V(4 R [,T(3 [ -,’() % @ !" # ) /00#12 30 ;400#5#2 4253)# <(()#<#26 3 ;5: <(22#5 (117<79(243,8(524243 (; 25(68352(243 30 6854) <(4=#( %!# &#’( %.)[ ?]. O12( O)541. -35#(94Q64$ .,
BCCW,BF(E):EDGHEDL.
BIL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ED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