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从锋(%-#-—),男,山东金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生理生态研究。
!通讯作者 012:"(&’$’!,(’&’,345672:89:;<=> 8:6?@ 1:?@ A<
供氮水平对雄性不育玉米物质生产
和氮代谢的影响
李从锋,王空军,刘 鹏,张吉旺,董树亭!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
摘要:在池栽条件下,比较了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BCD)及其同型可育系碳氮代谢的差异。结
果表明,两种供氮水平下,BCD玉米子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同型可育系(! E "F"(),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
G "F"(),根量较多,根 H冠比高于其可育系(! E "F"()。BCD玉米保绿性好,净同化率高,果穗叶光合速率生育后期
优势明显。果穗叶硝酸还原酶(IJ681)、谷氨酰胺合成酶(KD)和谷氨酸脱氢酶(K+L)活性均具有较高活性,两种供
氮水平下都表现出相对优势;其叶片、茎秆和根中氮百分含量和氮积累量都表现出花后 "!!" :较高,生育后期较
低的特点。BCD玉米的氮素转运多,贡献率和氮利用效率高,且不施氮水平下优势更为明显。说明雄性不育植株
光合碳生产和果穗叶氮代谢能力强,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转运和利用,有利于子粒灌浆充实和产量提高。
关键词: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氮素水平;物质生产;氮代谢
中国分类号:D(%&F"/!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M(!""-)"%$""--$"/
!""#$% &" ’(%)&*#’ )+%# &’ ,+%%#) -)&./$%(&’ +’. ’(%)&*#’ ,#%+0&1(2,
%)+(%2 &" $3%&-1+2,($ ,+1# 2%#)(1(%3 ,+(4#(!"# $#%& 56)
NO B;<=4P1<=,Q*IK R;<=4S?<,NOT U1<=,VL*IK W74X6<=,+YIK DZ?497<=!
("#$#% &%’ ($)*+$#*+’ *, -+*. /0*1*2’,32+*4*5’ -*11%2% *, "6$47*42 32+0891#9+$1 :40;%+<0#’,=$0$4,"6$47*42 >?@A@B,-604$)
702%)+$%:B[9;\26857A 5621 891]7279[(BCD)\26[8 6< 75\;]96<9 ];21 7< 567^1(C%$ 5$’< N@)_]11:7<= P;] 7[712: 6<: ]1:?A7<= A;898 @ 0; 7<‘1897=691 9Z1 1PP1A98 ;P <79];=1< ]6918 6P91] 6<9Z1878 ;< A6]_;< 6<: <79];=1< 5196_;2785
9]6798,X1 A;<:?A91: 6 \;;2 1a\1]751<9 _[ 9X; <79];=1< 9]16951<9 7< !"",$!""( X79Z 9X; 7<_]1: 27<18,A[9;\26857A 5621
891]7279[(,#’BCD 6<: .7&%-BCD)6<: Z;5;9[\1 P1]9721 27<18(,#’ 6<: .7&%-)@ 0Z1 ]18?29 8Z;X1: 9Z69 A;5\6]1: X79Z
9Z17] Z;5;9[\1 27<18(9Z1 567<967<1] 27<18),BCD 27<18 Z6: Z7=Z1] =]67< [712: 6<: Z6]‘189 7<:1a ?<:1] 9X; <79];=1< 21‘128
(! E "F"(),<; 87=<7P7A6<9 :7PP1]1
]1:?A9681(IJ),=2?965691 8[<9Z19681(KD)6<: =2?965691 :1Z[:];=1<<681(K+L)6A97‘79718 ;P 16] 216P ?<:1] 9X; <79];=1<
21‘128(! E "F"()@ 0Z1 <79];=1< A;<91<9 6<: <79];=1< 6887572697;< 65;?<9 ;P 216‘1,8962b 6<: ];;9 ;P BCD 27<18 8Z;X1:
=]169 6:‘6<96=18 69 P;]51] 896=1("$!" :)6P91] 6<9Z1878,XZ1]168 ?\96b1 6<: 6AA?5?2697;< 6_7279[ X1]1 <;9 89];<= 69 2691
=];X9Z 896=1,_?9 BCD 27<18 Z6: Z7=Z1] <79];=1< 9]6<82;A697;< ]691,<79];=1< A;<9]7_?97;< ]691 6<: <79];=1< ?9727^697;< ]691
9Z6< 9Z;81 ;P 9Z17] Z;5;9[\1 27<18,18\1A7622[ 69 <79];=1< :1P7A719Z197A A6]_;< \];:?A97;< 6<: <79];=1< 5196_;27^697;<,75\];‘1: <79];=1< 9]6<82;A697;< 6<: ?79727^697;< 1PP7A71A]1681: 9Z1 =]67< P7227<= 6_7279[ 6<: [712:8 @
8#3 9&).2:567^1;A[9;\26857A 5621 891]7279[(BCD);<79];=1< ]691;56991] \];:?A97;<;<79];=1< 5196_;278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U26<9 I?9]797;< 6<: c1]9727^1] DA71
间杂种中发现雄性不育[#]。玉米育种中有效利用细
胞质雄性不育(’()*+,-./01 /-,2 .)230,0)(,’45)可实现
制种纯度高、生产成本低、制种产量高。研究表明,
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比同型可育杂交种增
产[%6"],且在胁迫条件下增产效应更为明显[!67]。过
去 78年中,玉米产量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对
环境胁迫抗性的提高,其中包括 9 素匮乏的胁
迫[$]。碳氮代谢的协调程度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进
程,而且对玉米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氮代谢需
要依赖碳代谢提供碳源和能量,而碳代谢又需要氮
代谢提供酶和光合色素,二者需要共同的还原力、
:;<和碳骨架[=]。硝酸还原酶(9>)、谷氨酰胺合成
酶(?5)和谷氨酸脱氢酶(?@A)是植株氮代谢中的关
键酶[B],对作物的光合、呼吸及碳素代谢等有着重要
影响。雄性不育玉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缺乏
对其增产的碳氮代谢机制研究,不利于 ’45玉米的
广泛应用。本试验选择了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骨
干自交系 !&=和齐 "#B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45)
和其同型可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供氮
水平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同型可育系物质生产
和氮代谢特性,揭示雄性不育玉米增产的碳氮代谢
机制,以期为雄性不育系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45和
齐 "#B’45及其同型可育系 !&=和齐 "#B。!&=和齐
"#B均是生产上利用较多的骨干自交系,配合力高,
抗逆性好,抗病性强;细胞质不育系花药不外露、花
药内无花粉,完全不育株达 B=C以上,且不育性稳
定,株型、抗病性与其同型系基本一致。
!"#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露天池栽,于 %88!!%887年在山东农
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田间试验场进
行。试验用水泥池大小为 %D7 / E %D7 /,深 % /,不
封底。供试土壤为中壤土,有机质含量 ##D% F G HF,
全氮含量 8D&7 F G HF,碱解氮 $%D"$ /F G HF,速效磷
!=D7 /F G HF,速效钾 =&D$ /F G HF,+A $D&。
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设不施氮(98)与正常
施氮("88 HF G I/%,9#)%个氮素水平,不育与可育材
料在田间随机排列,"次重复。氮肥全部作为基肥,
于播种前施入。%88!年 $月 B日播种,每穴播 "粒
种子,播种行距 78 1/,株距 78 1/,种植密度为 !
株 G /%,7叶期定植,玉米生长期给予良好管理。不
育和可育材料均采用人工套袋饱和授粉,以保证授
粉的均一性和植株的结实率,其中不育系的花粉均
来自其同型可育系。
!"$ 测定项目及方法
从开花之日起,每隔 #8 J取样 # 次,每处理选
择生长一致的植株 "株,测定叶面积。植株按叶片、
子粒、根、茎秆(除叶片和子粒以外的植株地上部分)
分为 !部分,鲜样 #87K杀青 "8 /0L后,=8K烘干 !=
I,称重、粉碎过 8D%7 //筛,以 M@N6B=%8型凯氏定
氮仪测定氮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采用 :3L*L[#8]的方法测定;硝酸
还原酶活性:参照文献[##]的方法测定。
谷氨酰胺合成酶(?5)活性:参照文献[#%]的方
法测定。称取玉米果穗叶鲜样 8D7 F置预先冷冻的
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 #8 //*, G O ;30.PA’, 缓冲液
7 /O(+A =D8,含 # //*, G O 4F’,%,# //*, G O Q@;:和
# //*, G O!6巯基乙醇),冰浴中研磨至匀浆,倒入离
心管,!K下 #7 888 E F 离心 "8 /0L,上清液即为粗酶
液。
活性测定:#D$ /O反应混合液 R(反应液 : 的
成分再加入 =8 /*, G O 的盐酸羟胺),+A &D!,加 8D&
/O粗酶液和 8D& /O :;<溶液,混匀,于 "&K下保温
%8 /0L,再加 # /O 显色剂(8D% /*, G O ;’:、8D"&
/*, G O S2’," 和 8D$ /*, G O A’, 混合液),摇匀放置片
刻后,于 7888 E F下离心 #8 /0L,取上清液测定 7!8
L/ 处的吸光值,以 #D$ /O 反应混合液 :(#88
//*, G O ;30.PA’, 缓冲液,+A &D!,内含 % //*, G O
4F% T,%8 //*, G O谷氨酸钠盐,%8 //*, G O半胱氨酸和
% //*, G O Q@;:)为对照。粗酶液中蛋白质含量采用
考马斯亮蓝 ? 6 %78染色法[#!]测定。
谷氨酸脱氢酶(?@A)活性:参照文献[#%,#"]的
方法测定。酶液提取同谷氨酰胺合成酶(?5)。
活性测定:反应混合物中包括 8D" /O 8D#
//*, G O"6酮戊二酸,8D" /O # /*, G O 9A!’,,8D% /O
" //*, G O 9:@A 和 # /O 酶提取液,不足的体积用
8D% /*, G O ;30.PA’, 缓冲液补足,反应由酶液启动,
"!8L/下测定吸光值变化。
植株氮积累量、氮生理学效率和氮利用效率的
计算,参照 4*,,等[#7]的计算方法:
氮积累量(F G +,-L))U 植株含氮量(C)E 生物
量;
氮生理学效率(C)U生物量 G植株氮积累量 E
#88;
88#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7卷
氮利用效率(!)"子粒产量 #植株氮积累量 $
%&&。
氮素转运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氮转移量 " 植株开花期营养体氮素积累量 ’
植株成熟期营养体氮素积累量;
输出率(!)"转移量 #植株开花期营养体氮素
积累量 $ %&&;
贡献率(!)"转移量 #子粒氮素积累量 $ %&&。
各处理的产量结果为 (&&) 和 (&&* 年的平均
值,其余指标均采用 (&&)年的测定结果。
试验数据采用 +,- ./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
分析,-12345678 %&0&作图。
! 结果与分析
!"# 子粒产量和同化物分配
表 %看出,两种氮素水平下 9:-玉米的子粒产
量均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 ; &0&*),其中不施 <
和施 <水平下分别提高 %/!和 %&!;相同氮素水
平下,两种育性玉米的地上部干重差异不显著(! =
&0&*),9:- 玉米的收获指数高于其可育系( ! ;
&0&*),不施氮水平下优势更为明显。9:-玉米的根
量较多,根 #冠比显著高于同型可育系,在不施氮和
施氮水平下分别提高 %(0>!和 %/0?!。
表 # 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及其可育系的生长发育
$%&’( # $)( *+,-.) %/0 0(1(’,23(/. .+%4. ,5 678 ’4/( %/0 4.9 3%4/.%4/(+
处理
@AB483BC8
子粒产量(2 # 564C8)
DA41C E1B6F
地上部干重(2 # 564C8)
-G778 FAE H8
收获指数
I4A.BJ8 1CFBK
根重(2 # 564C8)
L778 FAE H8
根 #冠比
L778 # -G778 A4817
M<% %%N0> O (**0& 4 )*0? P (/0> P &0&>) F
M<& %&*0? P ((>0> O )N0& P (/0( P &0%&% P
-<% %(?0N 4 (N&0? 4 )>0/ O (Q0> 4 &0%&Q O
-<& %%>0N O ((%0> O */0> 4 (*0/ O &0%%) 4
注(<78B):M—可育系 :41C841CBA;-—不育系 9:-;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 &0&*),下同。R46SBJ T7667HBF OE F1TTBABC8
6B88BAJ 4AB J12C1T1P4C8 48 *! 6B.B6 U @GB J43B OB67HU
!"! 光合碳生产特性
两种氮素水平下,9:-玉米花后叶面积和叶绿
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 ; &0&*),且在
生育后期优势更为明显,说明 9:-玉米具有较好的
保绿性。两类型玉米的净同化率均随生育时期的推
进而降低,不育植株在花后 &!(& F高于其可育系
(! ; &0&*),花后 )& F差异不显著。9:-玉米的光
合速率高于其可育植株(! ; &0&*),且在生育时期
优势较大;不施氮水平下 9:-玉米的光合速率优势
更为明显(表 ()。
表 ! 花后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及其可育系的物质生产特性
$%&’( ! $)( 3%.(+4%’ *+,-.) .+%4.9 ,5 678 ’4/( %/0 4.9 3%4/.%4/(+ %5.(+ %/.)(949
处理
@AB483BC8
叶面积(3()
VB4T 4AB4
叶绿素含量(32 # 2)
9G67A75GE66 P7CPBC8A4817C
净同化率[2 #(564C8·F)]
,G787JEC8GB81P A48B
& F (& F )& F & F (& F )& F & F (& F )& F & F (& F )& F
M<% &0NQ O &0N( O &0)) O /0Q% O /0*? O (0?Q P *0(Q O /0(Q O /0&> 4 /%0) 4 (Q0( O %*0Q O
M<& &0N) P &0N% P &0/? F /0?% O /0/( P (0N( F /0NQ P /0%? O (0*% P (?0N O ((0Q F %*0N O
-<% &0Q% 4 &0N* 4 &0)? 4 )0%> 4 )0%% 4 /0N( 4 Q0?% 4 )0(N 4 (0?/ O /&0& 4 (?0% 4 %?0& 4
-<& &0N? O &0N/ O &0)% P )0/> 4 /0N) O /0/% O *0/& O /0(N O /0&N 4 (Q0N O (*0& P %?0> 4
注(<78B):& F、(& F、)& F为花后天数 & F,(& F,)& F 3B4CJ F4EJ 4T8BA 4C8GBJ1JU
!":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两类型玉米花后果穗叶的硝酸还原酶(
值,9:-玉米的
果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D-)活性显著高于可育系,
且随生育时期推进 9:-玉米的降低相对缓慢。玉
米果穗叶谷氨酸脱氢酶(D+I)活性随生育时期推进
而降低,其中 9:-玉米的 D+I活性高于其可育系,
且在生育后期表现出相对优势,不施氮处理,两类型
玉米果穗叶 D+I活性均明显降低(图 %)。
%&%%期 李从锋,等:供氮水平对雄性不育玉米物质生产和氮代谢的影响
图 ! 供氮水平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 +’ ,#*-+$(, -.*( +, ,#*-+$(, /(*.0+1#2/ 3(4 (,54/(2 .)*#6#*4 +’ 789 1#,( .,: #*2 /.#,*.#,(-
;<= 植株各器官吸氮特性和氮素积累
两类型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均随生育时期推进而
逐渐降低,其中 !"#玉米叶片含氮量在花后 $!%$
&显著高于其可育系(图 %’)。茎秆含氮量随生育
时期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氮处理,!"#
玉米茎秆含氮量在 $!%$ &高于其可育系,而生育
后期相对较低;不施氮处理,!"#玉米花后茎秆含
氮量均低于其可育系。两类型玉米花后根系的含氮
量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与其茎秆有相似的变化趋
势。
!"#玉米叶片氮素积累量随生育时期推进逐渐
降低,而可育系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玉米叶
片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可育系,且在花后 $!%$ &
优势更大。玉米花后茎秆氮素积累量均表现出先升
高后降低趋势。施氮时,!"#玉米茎秆氮素积累量
高于其可育系;而不施氮,茎秆氮素积累量相对较
低。花后根系氮素积累量呈倒“(”字形变化趋势,
其中 !"#玉米在花后 $!%$ &具有明显优势,而生
育后期相对较低,两种供氮水平下其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图 %))。
图 ;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系各器官含氮量及其氮素积累量
"#$%; >+*.1 ,#*-+$(, )+,*(,* .,: ,#*-+$(, .))?/?1.*#+, ./+?,* #, +-$.,2 +’ 789 1#,( .,: #*2 /.#,*.#,(-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氮利用效率
表 !看出,"#$玉米的氮素积累量和输出率均
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 % &’&(),其中输出率在
不施氮和施氮处理分别提高 (’)倍和 !’*倍;氮素
转移对子粒氮的贡献率 "#$玉米显著高于其可育
系(! % &’&(),其中不施氮和施氮处理分别提高 +’,
倍和 !’& 倍;"#$ 玉米的氮素生理学效率相对较
低,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 %
&’&()。
表 $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系的氮素运转
%&’() $ *+,-./)0 1,+(+2&,+.0 .3 456 (+0) &07 +,8 9&+0,&+0)-
处理
-./012/31
4积累量(5 6 78031)
4 099:2:801;<3
4输出率(=)
4 1.03>8<901;<3 .01/
贡献率(=)
"<31.;?:1;<3 .01/
4生理学效率(=)
4 7@A>;<8<5;908
/BB;9;/39A
4利用效率(=)
4 :1;8;C01;<3
/BB;9;/39A
D4) +’E* ? E’)) ? !’), 9 EF’)* ? G&’E, 9
D4& +’G( H *’F+ ? (’F, 9 )&+’)E 0 G!’)E ?
$4) !’&( 0 !,’)E 0 )+’(( ? ,*’)( 9 G+’)* ?
$4& +’(! 9 G+’() 0 ++’&+ 0 E,’EE ? G,’+, 0
$ 讨论与结论
玉米雄性不育植株相比其同型可育系增产的研
究已有较多报道[)*I),]。本研究表明,"#$玉米子粒
产量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植株,在不施氮水平下,增
幅更为明显;但地上部分的生物产量差异并不显
著,收获指数较高可能是其产量高的直接原因。植
株的生长发育是地上和地下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
根系的大小与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EI)F]。"#$ 玉
米地下部分的根量较多,根 6冠比较高,这都有利于
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满足地上部分生长发育
的需要。"#$玉米具有较好的保绿性,净同化率和
生育后期光合速率也保持较高水平,这将有利于植
株保持较长的光合持续期和较高的光合碳生产能
力,有效延缓植株衰老进程。玉米的高产不仅要求
功能叶有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而且要求光合产物
能够合理的分配运输,不育植株的收获指数较高,光
合物质运转好,这都为其氮代谢的顺利进行提供了
必要的碳源和能量。
玉米植株代谢是在不同酶相互协调,相互影响
的基础上进行的[+&I+)]。硝酸还原酶(4J0>/)是植物
氮素同化的第一个关键酶[++],其活性高低影响植物
的氮水平,也与植物的耐肥性密切相关[+!]。谷氨酰
胺合成酶(K$)活性降低可使细胞内多种氮代谢酶
和部分碳代谢酶活性受到严重影响[+G],其活性的提
高有利于植物铵同化和氮素运转[+(I+*]。在植物衰
老或处于逆境中时,KLM在植物体内 4MNG 的再利用
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本试验中,"#$玉米花后
果穗叶的硝酸还原酶(4J0>/)活性显著高于其同型
可育系,两种氮素水平下都均表现出较大优势;谷
氨酰胺合成酶(K$)活性显著较高,并具有较长的持
续期,而 "#$玉米 KLM活性较高,在生育后期表现
出相对优势。可见,不育植株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值
较高,并在玉米子粒灌浆的关键时期都保持较高的
酶活力,保证了玉米叶片中氮代谢的顺利进行,可为
植株的碳代谢提供必要的酶和光合色素,有效延缓
了植株叶片的衰老进程,为玉米子粒产量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不施氮水平下,不育植株同样具有较高
的氮代谢酶活性,这可能是雄性不育玉米生育后期
叶片中较高的 KLM活性在发挥作用,使不育植株的
耐低氮性较好,对不利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
力。
本试验中,"#$玉米的叶片和茎秆含氮量在花
后 &!+& H明显高于其同型可育系,而生育后期相
对较低;花后 &!+& H的叶片中氮素积累量优势明
显,茎秆中氮素积累量对不同供氮水平反应不一,
"#$玉米根系中的氮素积累量呈倒“O”字形变化趋
势,同样在花后 &!+& H具有明显优势。说明不育
植株氮素在花后前期(花后 &!+& H)有较多的积累,
为氮素运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也可能在一
定程度上抑制了后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氮素吸收
的最终调控者来自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库的需
求)[+E]。植株的雄性不育基因能保证植株体内有限
的养分集中、有效地供应果穗,这将有利于营养器官
中物质向子粒中的转运。
玉米子粒中的大部分氮素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
!&))期 李从锋,等:供氮水平对雄性不育玉米物质生产和氮代谢的影响
转运。本试验中,两种供氮水平下,不育植株的氮素
输出率和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其可育系,不施氮水平
和施氮水平分别提高 !"#、$"%倍和 &"’、$"( 倍;不
育植株的氮素利用率明显较高,且不施氮显著提高
了其氮素利用率。说明不育植株氮素的运转和利用
效率明显优于其可育系,相对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
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转运,营养物质较多的向子粒
输送,这都有力地促进了雄性不育植株子粒灌浆充
实和产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 )*+, - . /0 -*,1 23145,536 57 859814 :,*732[-]0 ;14,57:<:457914=
>14,*9,#?@@"
[&] <3*A: B,C8DEF8D79 <,-17G6 -0 H7F41*21 57 381 651,I F63D:,*2A
A*,1=23145,1 A*5G1 41J52531I[K]0 C4D:
报,#??(,#%(&):#%@M#’!"
<817 K N,O8*79 N P0 <3+I512 D7 381 FD7J1425D7 *7I *::,5F*35D7 DQ F6=
3D:,*2A5F A*,1 23145,536(C-<)57 A*5G1[ K]0 RF3* R94D70 <570,
#??(,#%(&):#%@M#’!"
[L] ;4+F1 S S,<*7QD4I K T,-6841 U .0
532 Q1435,1 FD+7314:*432[K]0 R94D70 K0,#?!@,!(:#M#&!"
[!] <*7QD4I K T,W4D9*7 C T,KD4I*7 / >0 H7Q,+17F1 DQ A*,1=23145,536 D7
7534D917 +35,5G*35D7 DQ FD47 !"# $#%& .[K]0 R94D70 K0,#?%!,!’:
!@(M!@$"
[%] PD,,17**4 -,X+ K0 N51,I 5A:4DJ1A173 57 31A:14*31 A*5G1 52 *3=
345V+3*V,1 3D 941*314 234122 3D,14*7F1[K]0 C4D:
[’] 方昭希,王明录,彭代平 0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素营养的关系
研究[K]0 植物生理学报,#?’?,!(&):#&$M#&@"
Y*79 O Z,X*79 - .,B179 U B0 S1,*35D7 V13E117 [S *F35J536 *7I
7534D917 7+34535D7[K]0 RF3* B863D::8625D, 0 <570,#?’?,!(&):#&$M
#&?"
[@] P52F8714 S0 [534*31 +:3*\1 *7I 41I+F35D7 57 859814 *7I ,DE14 :,*732
[K]0 B,*73,C1,, ]7J54D70,&(((,&$,#(#!M#(&L"
[?] ^8*43 < R,R7I4*I1 Y /0 [534D917 I1Q5F517F6 57 A*5G1:!]QQ1F3 D7
F4D: 94DE38,I1J1,D:A173,I46 A*3314 :*43535D7579 *7I \1471, 213[K]0
C4D:
I*21 57 ’"(# )*+,#-.&[K]0 B,*73 B8625D, 0,#?L?,&L:#M#!"
[##] 陈薇,张德颐 0 植物组织中硝酸还原酶的提取、测定和纯化
[K]0 植物生理学通讯,#?@(,(L):L!ML?"
C817 X,O8*79 U N0 ]_34*F35D7,:+45Q5F*35D7 *7I I1314A57*35D7 DQ
7534*31 41I+F3*21 Q4DA :,*73 D49*72[K]0 B,*73 B8625D, 0 CDAA+70,
#?@((L):L!ML?"
[#&] O8*79 C Y,B179 < ;,B179 Z Z0 S12:D721 DQ 9,+3*A*31 26738*21 57=
QD4A2 3D 7534D917 2+F4D21 57 45F1 4DD32[K]0 B,*73
[#$] .57 C C,)*D C /0 U52345V+31I *AAD75+A *225A5,*35D7 52 *22DF5*31I
E538 94DE38 5785V535D7 DQ 4DD32 57 45F1 211I,5792 F*+21I V6 [*C,[K]0
B,*73 W4DE38 S19+, 0,#??%,#@:&$$M&$@"
[#L] 李合生,孙群,赵世杰 0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M#?#"
.5 / <,<+7 ‘,O8*D < K0 P81D46 *7I 31F87D,D96 57 :,*73 ::8625D,D=
96 *7I V5DF81A52346[-]0 ;15a579:/59814 ]I+*35D7 B4122,&(((" #@%
M#?#"
[#!] -D,, S /,)*A:4*38 ] K,K*F\2D7 X R0 R7*,6252 *7I 57314:413*35D7
DQ Q*F3D4 E85F8 FD7345V+31 3D 1QQ5F517F6 DQ 7534D917 +35,5G*35D7[K]0 R=
94D70 K0,#?@&,’L:!%&M!%L"
[#%] B457314 .0 ]QQ1F3 DQ 4D+98 I13*221,579 D7 2DA1 *94D7DA5F 34*532 DQ
A*5G1(!"# $#%& .0):4D917512[K]0 RF3* R94D7 /+79,#?@%,$!:
&’%M&@?
[#’] )*,A*7 .,B457314 .,B457314 O0 CDA:*4*35J1 23+I6 D7 A*aD4 *94D=
7DA5F F8*4*F3145235F2 DQ A*,1 Q1435,1(7D4A*,)*7I F63D:,*2A5F A*,1
23145,1 *7*,D9+12 57 A*5G1(O1* A*62 .0)[K]0 RF3* R94D70 RF*I0
及其根系形态的相关性[K]0 生态学报,&(($,&$(&):&?’M$(&"
X*79 N,-5 W /,C817 Y K,O8*79 Y <0 W17D36:5F I5QQ1417F12 57
7534D917 +:3*\1 V6 A*5G1 57V41I ,5712 *7I 532 41,*35D7 3D 4DD3 AD4:8D,=
D96[K]0 RF3* ]FD, 0 <570,&(($,&$(&):&?’M$(&
[#?] X*79 N,-5 W /,C817 Y K,O8*79 Y <0 S12:D721 DQ 4DD3 AD4:8D,D=
96 3D 7534*31 2+::,6 *7I 532 FD7345V+35D7 3D 7534D917 +:3*\1 57 A*5G1
[K]0 K 0 B,*73 [+34 0,&((L,&’($):&&%M&$("
[&(] B1*42D7 C K,K*FDV2 ; C0 N51,I FDA:D71732 *7I 7534D917 :*43535D7579
DQ A*5G1 57 412:D721 3D 7534D917 V1QD41 *7I *Q314 *7381252[K]0 R+23 0
K0 R945F0 S120,#?@’,$@:#((#M#((?"
[] U*J5I X,.*E,D4 0 C*4VD7 *7I 7534D917 *225A5,*35D7 57 41,*35D7 3D
651,I:A1F8*752A *41 381 \16 3D +7I1423*7I579 :4DI+F35D7 26231A2
[K]0 K 0 ]_:14 0 ;D3 0,&((&,!$($’():’’$M’@’"
[&&]
[&$] 张智猛,戴良香,胡昌浩,等 0 灌浆期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子
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K]0 植物生态学报,
&((’,$#(L):’&(M’&@"
O8*79 O -,U*5 . Z,/+ C / "( #+ / ]QQ1F3 DQ E*314 D7 :4D3157,:4D=
3157 FDA:D2535D7 *7I 41,*31I 17G6A1 *F35J536 57 I5QQ14173 36:12 DQ A*5G1
[K]0 K 0 B,*73 ]FD, 0,&((’,$#(L):’&(M’&@"
[&L] 孙金华,吴梦淦,宋鸿遇 0 谷氨酰胺合成酶参与 012324&"*5
32$26#& 7#4&*+#(#固氮活性的氨瞬间调节[K]0 植物生理与分
子生物学学报,#?@!,##(&):#’#M#’?"
<+7 K /,X+ - W,
-12324&"*32$26#& 7#4&*+#(#[K]0 RF3* :8D3D:8625D, 0 <570,#?@!,##
(&):#’#M#’?"
[&!] ;1F\14 P X,C*44*6D, ],/541, ;0 W,+3*A571 2673813*21 *7I 9,+3*=
A*31 I186I4D917*21 52DQD4A2 57 A*5G1 ,1*J12:,DF*,5G*35D7,41,*35J1
:4D:D435D7 *7I 38154 4D,1 57 *AAD75+A *225A5,*35D7 D4 7534D917 34*72=
:D43[K]0 B,*73*,&(((,#:@((M@(%"
[&%] WD7G*,1G=-D4D ;,-17*=B13531 R,.*F+123* - "( #+ / W,+3*A571 267=
3813*21 Q4DA A12D:86,, *7I V+7I,12 81*38 A*5G1 F1,,2: 52D17G6A1
FDA:,1A1732 *7I I5QQ14173 2172535J53512 3D :8D2:857D3845F57[K]0 B,*73
C1,, S1:0,&(((,#?(##):##&’M##$L"
[&’] <45J*23*J* / <,<5798 S B0 SD,1 *7I 419+,*35D7 DQ . M 9,+3*A*31 I1=
86I4D917*21 *F35J536 57 859814:,*732[K]0 B863DF81A0,#?@’,&%:!?’
M%#("
[&@] H2A*7I1 K,PD+4*571 ; [0 U1A*7I *7I 419+,*35D7 DQ 7534*31 +:3*\1
[K]0 B,*73 B8625D, 0,#??L,#(!:$M’"
L(#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