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il nitrogen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lfalfa grassland in the semi-humid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消耗特征研究


万素梅1,2,韩清芳1,胡守林2,贾志宽1*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about soil nitrogen (N) variations in the grasslands with alfalfas growing for four years, six years, ten years, twelve years, eighteen years and twenty-six year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consistent change of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contents with alfalfas growing for different lengths of time in 0–1000 cm soil. Soil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contents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and tended to remain relatively constant in soils deeper than 350cm below soil surface. In 0–200 cm soil,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contents in 26a was lower than 4a and 6a, but higher than 10a and 12a. In 200–1000 cm soil,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content, which further illustrated that the recovery of soil nitrogen began in upper soil and high consumption of deep-soil nitrogen in the early alfalfa growth made it difficult to recover soil nitrogen in deep soil.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and total N, available N and C:N. After six years of alfalfa growth, fertiliz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maintain nitrogen balance in alfalfa grassland.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部 ()&项目(!""%’#!);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7"7E(!""&)"%""&)"+
!"#1010(0++0%2
#% &/) +)-#3/,-#2 0’)0+ "1 &/) 4")++ 50&)0, F*C D5-.60%,!,G*C H03I-J/3I%,GK D=;5-103!,LM* N=0->5/3%!,O*CP Q/;-R03I% (! "##%&’( )#*+#& ,- .&/0%*1 2%&34*5 4* 6&41 %*1 7#348%&41 6&#%,9,&+(:#+ 6 ; 2 <*4=#&4+/,>%*504*5,7(%%*?4
@!A!BB,)(4*%;A ),00#5# ,- C0%*+ 7’4#*’#D4+/,60%&,E4*F4%*5 GHIIBB,)(4*%)
67+&’0*&:S=04 R/R6T RT6463?4 / 4?5UV /W;5? 4;01 30?T;I63(C)X/T0/?0;34 03 ?=6 IT/441/3U4 20?= /1J/1J/4 IT;203I J;T J;5T
V6/T4,40Y V6/T4,?63 V6/T4,?261X6 V6/T4,60I=?663 V6/T4 /3U ?263?V-40Y V6/T4 @ S=6 4?5UV 4=;26U ?=/? ?=6T6 26T6 :;3404-
?63? :=/3I6 ;J ?;?/1 C /3U /X/01/W16 C :;3?63?4 20?= /1J/1J/4 IT;203I J;T U0JJ6T63? 163I?=4 ;J ?0.6 03 "!"" :. 4;01,?;?/1 C /3U /X/01/W16 C :;3?63?4 03 !+/ 2/4 1;26T ?=/3 )/ /3U +/,W5?
=0I=6T ?=/3 %"/ /3U %!/@ M3 !"" &(
""""""""""""""""""""""""""""""""""""""""""""""""""""""""""""""
[1/3? C5?T0?0;3 /3U \6T?010<6T D:063:6
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黄土高原地区能否大面积发
展人工草地的战略性决策问题。研究苜蓿草地土壤
氮素消耗规律,对该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农业持续
发展及生态环境恢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氮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氮素缺乏会
影响植物的产量。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氮素及其影响
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表明,土壤氮素的
含量、形态和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种植作物
条件下,土壤中氮素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
苜蓿,土壤氮素含量最低,此后随生长年限延长,氮
素含量有所提高;刘晓宏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
种植苜蓿对土壤深层 *+", "*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
但土壤 *-.# "*含量较高;由于土壤结构以及植物
根系分布状况,不同土层氮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
季节性变化过程也明显不同[((]。
尽管国内外对土壤氮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
对苜蓿草地土壤氮素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不
施肥情况下,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后,对土壤氮素空间
分布特征缺乏系统研究;(!)以前的研究大都局限
于耕层土壤氮素的消耗,而对土壤深层,特别是与根
系分布深度相适应土层中土壤氮素的消耗很少涉
及。植物根系吸收的氮素并不完全集中在耕层,还
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土壤深层[,]。因此,测定耕层
土壤氮素的消耗无法反映深层情况,从而难以全面
表征土壤氮素的分布特征。为此,本研究采集生长
年限分别为 # /、0 /、() /、(! /、(& /、!0 /的苜蓿草地
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 )—())) 12土层的土壤氮素
变化规律,以期能系统地反映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对
深层土壤氮素的消耗规律,为黄土高原地区草田轮
作、苜蓿草田管理及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管理提
供科学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区概况与土样采集
试验在甘肃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进行。该试验
点位于陇东高原,地处北纬 ,3,)4()5#!506() 7 8 12!,年日照时数 !#))!!0))
9,日照百分率 $$:,年平均气温 &5,;,最高温度
,%5!;,最低温度 " !)5&;。无霜期 (0$ <,干燥度
(5(%。多年平均降水量 $#) 22,降水量年内分布不
均匀,$#: 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 %!’月。年均蒸
发量 (0,&5, 22,土壤凋萎湿度 %:。地下水埋深 0)
!()) 2,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本研究区土
壤类型为发育良好的覆盖黑垆土,质地为中壤
土[(!]。
自 (’&)年以来,研究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植被
恢复研究,苜蓿被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的首
选草种。目前该区域有 (!!0 /不同生长年限的紫
花苜蓿草地。根据资料记录和实地调查,选取生长
年限分别为 # /、0 /、() /、(! /、(& /、!0 /的紫花苜蓿
草地为研究对象,以荒地为对照(=>),共 %个样地,
荒地临近苜蓿草地,为从未垦殖过的生荒地。选择
的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位于同一塬面,立地条件
相同,其初始养分含量与目前的荒地() 年)基本一
致。试验地自播种至今,均未施肥。
于 !))0年 # 月苜蓿分枝初期,采集土壤样品。
在各处理区,选取具代表性的样点 ,个,取样深度为
)—())) 12。用土钻分层取样,)—!)) 12土层,每
!) 12一个层次样,!))—())) 12土层,每 $) 12一
个层次样,同层土样混合均匀。自然风干后,部分土
样磨细过 )5(#’ 22筛孔,用于测定有机碳、全氮;部
分土样过 ( 22筛孔,用于测定碱解氮含量。
!"# 分析方法
分析项目为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
(A*)。其中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
加热法测定(油浴温度为 (&);,沸腾 $ 2BC),全氮采
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
(用 (5) 2DE 8 F */+-水解土壤,使潜在有效氮碱解
转化为 *-,,被 -,G+,所吸收,用标准酸滴定)[(,]。
!"$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 HI=HF 进行统计处理,
?A?&5)进行方差分析及新复极差测验[(#"($]。
# 结果与分析
#"! 苜蓿草地土壤有机质垂直变化规律
土壤有机质对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提高有效态
养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处理 )—())) 12
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见图 (。由图 ( 可以看
出,随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机
质含量最高的是 0 /,为 %5(( J 8 KJ,其次是 () /、(! /、
!0 /,分别为 05’$ J 8 KJ、05#’ J 8 KJ 和 05,& J 8 KJ,# /
为 05)# J 8 KJ,(& /有机质含量最低,只有 $5(0 J 8 KJ,
荒地有机质含量与 () /相当,为 05’’ J 8 KJ。
$&(期 万素梅,等: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消耗特征研究
从 !—"!! #$土层看,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 &、
’ &,超过 ()! * + ,*,"’ &与 -! &有机质含量相等,为
.)/! * + ,*;有机质含量最低的是荒地,只有 .)-.
* + ,*,比所有年限低 !)!’!")’" * + ,*。在土壤深层
("!!—-!!! #$),有机质含量远低于 !—"!! #$ 土
层,低 !).’!%)0. * + ,*。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对土壤有机质的消耗存
在差异,且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苜蓿生长至 "’ &时,就会衰败,地上生物量减少,对
养分的吸收也减少,同时根系庞大,由枯枝落叶和根
系归还到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多,使有机质含量得到
恢复,因此 "’ &苜蓿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于 -( &。
图 !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有机质垂直变化
"#$%! &’()$*+ ,- +,#. ,/$()#0 1(22*/ #) $/(++.()3+ 4#2’ (.-(.-(+ $/,4#)$ -,/ 3#--*/*)2 .*)$2’+ ,- 2#1*
565 苜蓿草地土壤全氮垂直变化规律
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处理 !—-!!! #$土层呈
现规律性的变化(图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含
量下降,在 "!!—0!! #$土层,达到全层的最低值,
土壤全氮含量仅为 !)"00!!)"/1 * + ,*;01! #$土层
以下,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平缓,基本稳定在 !)00%
! !)0’! * + ,* 之间。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
全氮含量在 (!!—/!! #$土层出现了一个氮素低谷
值(比上下层低 !)!"!!)-"0 * + ,*)。
从 !—"!! #$土层看,% & 的全氮含量最高,为
!)’"’ * + ,*,其次是 ’ &、-( &、"’ &,分别为 !)1/1
* + ,*、!)1(0 * + ,*、!)1.- * + ,*;-!&、-"& 全氮含量较
低,分别为 !)1"0 * + ,*、!)%// * + ,*;全氮含量最低的
是荒地,只有 !)%’! * + ,*,分别比 % &、’ &、-( &、"’ &
低 !)---! !)-’’ * + ,*。在土壤深层("!!—-!!!
#$),所有处理的全氮含量差异不大,均为 !)0% * + ,*
左右。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对土壤
养分的消耗存在差异,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全氮含量
逐渐降低。从 !—-!!! #$土层看,全氮含量较高的
是 % &、"’ &及 -( &,分别为 !)%%. * + ,*、!)%0% * + ,*、
!)%00* + ,*,’ &、-! &、-" &全氮含量超过 !)%! * + ,*,
全氮含量最低的是荒地,只有 !)0/. * + ,*。
567 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分布
土壤碱解氮含量是土壤有效氮的指标,代表土
壤供氮强度。由图 0可以看出,碱解氮含量的变化
趋势与土壤全氮基本一致,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
量逐渐降低。"!! #$土层以下碱解氮含量变化平
缓,趋于稳定。
在 !—-!!! #$土层范围内,不同生长年限苜蓿
草地的碱解氮含量存在差异。随苜蓿生长年限的延
长,碱解氮含量降低。碱解氮含量较高的是 % &、’
&,分别为 -/)1! $* + ,*、-()%( $* + ,*,其次是 -! &、"’
&、-" &,分别为 -1)(0 $* + ,*、-1)./ $* + ,* 和 -1)"!
$* + ,*,-( & 为 --)"0 $* + ,*。所有生长年限苜蓿草
地碱解氮含量均高于荒地(-!)"( $* + ,*),比荒地高
!)/’!/)(! $* + ,*。
在 !—"!! #$土层,% &、’ &碱解氮含量较高,分
别为 ".)’% $* + ,*、0!)’. $* + ,*,其次为 "’ &、-! &及
-" &,分别为 "0)%/ $* + ,*、"")/- $* + ,* 和 "")%"
$* + ,*,-( &为 -’)/( $* + ,*,碱解氮含量最低的是荒
地,只有 --)/- $* + ,*;"!!—-!!! #$土层,除-( &苜
蓿草地碱解氮含量低于荒地外,其余各年限均高于
荒地。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图 !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全氮垂直变化
"#$%! &’()$* +, -+#. /+/(. 0 #) /’* $1(--.()2- 3#/’ (.,(.,(- $1+3#)$ ,+1 2#,,*1*)/ .*)$/’- +, /#4*
图 5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垂直变化
"#$%5 &’()$* +, -+#. (6(#.(7.* 0 #) /’* $1(--.()2- 3#/’ (.,(.,(- $1+3#)$ ,+1 2#,,*1*)/ .*)$/’- +, /#4*
5 讨论
589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对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提高有效态
养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和 &’$(%[!)]报
道,在半湿润区,长期种植苜蓿不会增加土壤有机
质。但是,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 *+,-$ 与
./+%0/1[!2]的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种植 )年以后土壤
有机质增加 345。本研究中,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
地土壤有机质差异极显著,6 $、" $、!7 $、!3 $、3" $
的土壤有机质比荒地增加 48"5!!25,此结论与
*+,-$ 和 ./+%0/1的结论一致。刘世全[!9]研究表明,
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正相关,碱解氮与全氮呈极显
著正相关(1 : 78966!!)。
本试验中,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及 ; < =比之
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且有机质与碱解氮呈显著正相
关(1 : 782"69!,17874,4 : 78)46);有机质与 ;< =比呈
极显著正相关(1 : 789!29!!,1787!,4 : 782)6),土壤全
氮与碱解氮、碱解氮与 ;< =比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
为 784)7"、78">77。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 < =与
有机质的协同变化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
高,必然导致全氮、碱解氮、; < =比的提高。通过采
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正向选择与有机质正相关的因
素,可以有效提高草地肥力水平。这为苜蓿草地的
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58! 土壤全氮
土壤全氮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土
壤中氮素含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
多少,一般来说,这两者之间有平行关系,土壤全氮
含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本试验结
)2!期 万素梅,等: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消耗特征研究
果表明,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之间都呈正相关,全
氮与碱解氮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前人
的结论一致[!"]。
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受作物根系吸收特征
的强烈影响而产生分异。荒地地面裸露,只有较少
的杂草,虽然对土壤中养分吸收少,但每年直接和间
接归还到土壤中的有机质也少,因此土壤全氮含量
最低。苜蓿能通过共生固氮,固定大气中游离的氮
气,增加土壤中的氮源。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苜蓿每
年固定的 #$为 %&!’&& () * +,$[$&]。因此苜蓿草地
土壤全氮含量高于荒地。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
对土壤氮素的消耗存在差异,苜蓿种植年限少于 - .
(含 - .)时,地上部生长旺盛,生物量高,通过枯枝落
叶及根系残茬归还到土壤中的有机碳源较多[$!],同
时根系分布层次相对较浅,对深层土壤氮素消耗少,
因此 &—!&&&/,土层全氮含量较高;随种植年限的
延长,根系分布层次加深,对深层土壤养分吸收较
多,因此土壤全氮含量逐渐降低;苜蓿生长至 !0 .
以后,生长衰败,根系活力下降,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量减少,同时由于部分根系死亡,从而增加了归还土
壤的有机氮量,土壤中也保持较高的全氮含量,因此
!0 .、$- .苜蓿地土壤全氮含量高于 !& .、!$ .。
!"! 土壤碱解氮
土壤有效养分虽然只占土壤全量养分的一小部
分,但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转化,因此土壤有效养分
的含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本试验中,在 &!
$&& /,土层,’ .、- .碱解氮含量较高,其次为 $- .、
!& .及 !$ .的,含量最低的是荒地。另外还表现出
随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碱解氮含量降低的明显趋
势。但苜蓿生长至 $- .,由于生长严重衰败,根系活
力下降,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量减少,同时由于部分根
系死亡,从而增加了归还土壤的有机氮量,使土壤中
也保持了较高的碱解氮含量,因此,$- .土壤碱解氮
含量又高于 !& .、!$ .的。说明种植苜蓿对土壤氮
素有增加效应,苜蓿主要依靠深层根系吸收土壤中
的水分和养分。
苜蓿生长超过一定年限,根系活力下降,生物量
减少,进入衰败期,对土壤氮素利用强度减少,土壤
氮素会有一定恢复,但受土壤氮素总体消耗的影响,
恢复速度较慢,只能使土壤上层的氮素逐步得到恢
复,而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本研究中,在 &—
$&& /,土层,$- . 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低于
’ .、- .,高于 !& .、!$ .的;在 $&&—!&&& /,土层,土
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在不同生长年限之间差异不大,
但深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笔者认为,可能
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对土壤氮素的利用已
由表层逐渐转向中、下层。
参 考 文 献:
[!] 李玉山 1旱作高产田产量波动性和土壤干燥化[2]1 土壤学报,
$&&!,30(3):343534-6
78 9 :1 ;<=/>=.>8?@ ?A B8C8?@ ?A >+C
F?8< ?@ DGB<.@D[2]1 H/>. ICD?< 1 :8@1,&&!,30(3):343534-6 [] 李世清,李生秀,邵明安,郭大勇 1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
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2]1中国农业科学,
&&’,3%(-):04"50-’6 78 : J,78 : K,:+.? L H,M=? N 91 OAAC/>F ?A ?@)ECG, .PP<8/.>8?@ ?A ACG>8<8QCGF ?@ F?8< ?G).@8/ @8>G?)C@ /?,P?@C@>F .@D ,8/G?R8.< R8?,.FF @8>G?)C@ 8@ FC,8.G8D A.G,<.@D C/??)8/.< FBFC,[2]1 :/8 1 H)G8/1 :8@1,&&’,3%(-):04"50-’6
[3] :>CSC@F?@ ;,T?G?)C@,P+?FP+?G=F,
F=G8C@>F[L]1 #CU 9?G(,V:H:H W8CGE
F/8C@/C I=R<8/.>8?@,!"""6
[’] 2?.@@C Y,T+C@ T Z,K= [ \,\?FFC8@ M1 MG?FF @8>G?)C@ >G.@FA?G,.E
>8?@F 8@ .D]./C@> @.>8SC .@D P<.@>.>8?@ A?GCF>F ?A F=R>G?P8/.<[2]1 H=F> 1
:?8< Y8?< 1 Y8?/+C,1,&&%,3":’-5’336
[4] ^8>>?@C<< I,_.@<.=UC Y,7CAAC<..G I H,:+CP+CGD ‘ N,M8<OaPB 8@ F?8< ACG>8<8>B ,.@.)C,C@> ?A F,.<<+?UCF>CG@ ‘C@B. XX 1 W8>+8@EA.G, S.G8.R8<8>B 8@ GCF?=G/C .<8?@,@=>G8E
C@> A8<8>B F>.>=F[2]1 H)G8/1 O/?FBF> 1 O@S8G?@1,$&&4,
!!&:!--5!0’6
[-] T?,P>?@ 2 O,Y??@C Z N1 :?8< @8>G?)C@ >G.@FA?G,.>8?@F .@D >+C G?<8)+> AG./>8?@ ?G).@8/ ,.>>CG 8@ A?GCF> F?8&&,3’:"335"’36
[%] ^C,P> M1 :?8< ,8/G?R8.< R8?,.FF .@D @8>G?)C@
>G.@FA?G,.>8?@F .,?@) A8SC >GCC FPC/8CF ?A >+C T.>F(8<< L?=@>.8@F,#CU
9?G(,V:H[2]1 :?8< Y8?< 1 Y8?/+C,1,&&3,34:-&%5-!36 [0] 樊军,郝明德,邵明安 1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土壤深层干燥化 与氮素消耗[2]1自然资源学报,&&’,!"(&5&-6
;.@ 2,\.? L N,:+.? L H1 :?8< DCF8//.>8?@ .@D @8>G?)C@ /?@F=,PE
>8?@ ?A .G>8A8/8.< ,C.D?U 8@ >+C 7?CFF I<.>C.=[2]1 2 1 #.> 1 ZCF?=G 1,
&&’,!"():&5&-6 ["] 张春霞,郝明德,李丽霞 1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地土壤碳、氮、 磷组分的变化[2]1 草地学报,&&4,!3(!):--5%&6
[+.@) T K,\.? L N,78 7 K1 :?8< /?,P?F8>8?@ ?A /.GR?@,@8>G?)C@
.@D P+?FP+?G=F .A>CG F=//CFF8SC BC.GF ?A .8@) 8@ >+C M=<<8CF
?A >+C 7?CFF I<.>C.=[2]1 H/>. H)GCF>8. :8@1,&&4,!3(!):--5%&6 [!&] 刘晓宏,郝明德 1 长期种植苜蓿对土壤氮素营养的作用[2]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050’6
78= K \,\.? L N1 OAAC/> ?A CG, P<.@> !"#+& 78@@1
?@ F?8< @8>G?)C@ @=>G8C@>[2]1 T+8@1 21 O/?EH)G8/1,&&!,"():0506!!121&&4,!!(4):
4%054036
0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2# 34"0"3/20+5/+35 "#6
+/5 7"#"272#/ 18 51+9 : 301; 5<5/275 +# 91255 4+99 "02"[)]. =9"#/ *(> /0 . -20/ . ?3+ .,@AAB,CC(B):BDE:BEFG [C@] 胡恒觉,张仁陟,黄高宝,等 . 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理论、技 术、潜力[H].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AA@ . FA:IDG J( J ),K4"# L K,J("# /4210<,
/234#191< "#6 ;1/2#/+"9+/< 810 60<9"#6 8"07+# +# /42 &1255 =9"/2"(
[H]. M2+P+#:Q4+#" R0+3(9/(02 =0255,@AA@. FA:IDG
[CF] 鲍士旦 . 土壤农化分析[H].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AA@G
M"1 ? ’. R0+3(9/(0"9 3427+5/0< "#"9<5+5 18 51+9[H]. M2+P+#:Q4+#"
R0+3(9/(0"9 =0255,@AA@G [CI] 范濂 . 农业试验统计方法[H].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CSEFG ES:CFBG -"# &. R0+3(9/(0"9 2T;20+72#/ 5/"/+5/+3"9 72/416[H]. K42#U41(: J2#"# ?3+2#/234 =0255,CSEFG ES:CFBG [CB] 胡小平,王长发 . ?R?基础及统计实例教程[H].西安:西安地 图出版社,@AACG VE:SSFG J( , =,!"# Q -. ?R? N"5+3 5/"/+5/+35 2T"7;92 31(052 18 +#5/0(3>
/+1#[H]. ,+"#:,+"# H"; =0255,@AACGVE:SSFG
[CV] &+ - H,,( ) K,?(# % ). L25/10"/+1# 18 620"626 2315<5/27 "#6 62> O291;72#/ 18 W"/20>4"0O25/+# 23191+3"9"0+3(9/(02 +# /42 527+>"0+6
&1255 =9"/2"( 18 Q4+#"[)]. R3/" X319 . ?+#.,@AAF,@F(S):CSAC:
CSASG
[CD] J"55 J ),XO"#5 Q X. *+/012# "#6 3"0N1# 34"#25 +# %02"/ =9"+#5
51+95 "5 +#89(2#326 N< 301;;+#"#6 51+9 /02"/72#/5[)]. Y234#. M(99 ., CSBD,C(C):VIG [CE] %(;/" Z Q,L2(5U20 J !. X8823/ 18 ;9"#/ 5;23+25 1# /42 "7+#1 "3+6 31#/2#/ "#6 #+/0+8+3"/+1# 18 51+9 10"#+3 7"//20[)]. ?1+9 ?3+ .,CSVD,
CAI:FSB:IC@G
[CS] 刘世全,高丽丽,蒲玉琳,等 .西藏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状况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水土保持学报,@AAI,CE(V):BI:VDG
&+( ? [,%"1 & &,=( \ & !" #. R#"9<5+5 1# 5/"/(5 18 51+9 10"#+3
7"//20 "#6 * #(/0+2#/ "#6 /42+0 +#89(2#3+#8"3/105 +# Y+N2/[)]. ) . ?1+9 !"/20 Q1#520O.,@AAI,CE(V):BI:VDG [@A] =2/2051# Y R,L(552992 H =. R98"98" "#6 /42 #+/012# 3<392 +# /42
Q10# M29/[)]. ?1+9 !"/20 Q1#520O.,CSSC,II:@IA:@IFG
[@C] ]29#20 ’ ),^ 2552< ) ],X#/U H J. Y42 #+/012# 6<#"7+35 18 C:,@ :"#6 F:<2"0 5/"#65 18 "98"98" +# " 301;;+# 5<5/27[)]. R$0+3. X>
315<5/ . X#O+01#.,CSSV,VI:C:CAG
SEC期 万素梅,等: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消耗特征研究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