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郭春秀,袁宏波,徐先英,刘虎俊,王多泽,李学敏,刘开琳
期 刊 :西北植物学报 2015年 5期 页码:1031~1036
关键词:沙生灌木 ;植物构型 ;枝系结构 ;侧影面积 ;
Keywords:psammophyte shrubs , shrub architecture , ordination of branch , upwind projected area ,
摘 要 :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arenaria)、花棒(Hedisarum 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红砂(Reaumuria kaschgarica )7种灌木的分枝角度、枝长和分枝数等构型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7种灌木中有6种的平均分枝角度自冠层内部向外逐渐变大,枝序级可分为四级,除油蒿外,其余灌木的冠层外枝均较长。(2)分枝分维数以红砂最大,其次为梭梭和白刺,沙拐枣和花棒最小;除梭梭外,其余灌木的总体分枝率都小于1。(3)除沙拐枣外,其余灌木的侧影面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认为,生长在相似环境的灌木形成了不同构型,红砂、白刺、油蒿和花棒可归为密生枝型灌木,梭梭、沙拐枣和沙蒿则可定为疏生枝型灌木。
Abstract:The objective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shrub architecture and uncover mechanism of controlled moving sand,also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simulation research of simulated fixed-sand shrub.The crotch angles,branch length,branch number and architecture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Artemisia ordosica,A.arenaria,Hedisarum scoparium,Calligonum mongolicum,Nitraria tangutorum,Reaumuria kaschgarica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Bas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mean of crotch angle measured seven shrubs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inside to outer position of canopy with four branching ranks.It was only A.ordosica that the length of outer twig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inside twigs of canopy.(2)The number of branching fractal dimension of R.kaschgarica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6 shrubs.Second one of branching fractal dimension was H.ammodendron and N.tangutorum ,the least one was C.mongolicum and H.scoparium .The branch-stem ratio was less than one except H.ammodendron .(3)Except C.mongolicum ,the number of upwind projected area increased with height of canopy,and gradually decreased at the maximizing point of upwind projected area.R.kaschgarica,N.tangutorum,A.ordosica and H.scoparium were as dense branch shrubs,as sparse branch shrubs of H.ammodendron,C.mongolicum and A.arenaria .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0+% #发展计划前期项目" !"#!12+!%!"% #&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 " #)$3456%%$ # 作者简介$郭春秀" #0+0&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荒漠生态研究 7(89-: $ ; <=>?@-<")#) ! #%*>=8 石羊河下游 $ 种沙生灌木的构型比较 郭春秀!袁宏波!徐先英!刘虎俊!王多泽!李学敏!刘开琳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A 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兰州 +%""+" # 摘 ! 要$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 !"#$% & #$"(($)*)+$ #(油蒿" ,+-*(./."$+)$/.0" #(沙蒿 " ,1"+*"+." #(花棒" !*)./"+2(/0$ 3 "+.2( #(沙拐枣" 4"##. 5 $2(($ 5 $#.02( #(白刺" 6.-+"+."-" 5 2-$+2( #(红砂 " 7*"2(2+."8"/09 5 "+.0" # + 种灌木的分枝角度(枝长和分枝数等构型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 # # + 种灌木 中有 种的平均分枝角度自冠层内部向外逐渐变大!枝序级可分为四级!除油蒿外!其余灌木的冠层外枝均较长 " ! #分枝分维数以红砂最大!其次为梭梭和白刺!沙拐枣和花棒最小&除梭梭外!其余灌木的总体分枝率都小于 # " % #除沙拐枣外!其余灌木的侧影面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认为!生长在相似环境的 灌木形成了不同构型!红砂(白刺(油蒿和花棒可归为密生枝型灌木!梭梭(沙拐枣和沙蒿则可定为疏生枝型灌木 关键词$沙生灌木&植物构型&枝系结构&侧影面积 中图分类号$ B0))*% 文献标志码$ 6 %&" ( )*#+",",%*-.#/0-/1*0"2$3+)" ( . 4 /0 5.*16+)/7"80*90)-.0+"25.# 4 ), : 9#;0*<)+#, CDE1?@-< ! FD6GH=/ ; I= ! JDJ-9/ K -/ ; ! L5DH< , ! M6GCN<=OP ! L5J! L5DQ9-:-/ " C9/.?5/.S-SK L9I=R9S=R K =UNP.PRS-U->9S-=/9/V6P=:-9/T9/VN-.9.SPRC9/.! L9/O?=<+%""+" ! 1?-/9 # %6+/*)-/ $ W?P=I , P>S-XP-.S=>=8 Y 9RPS?PV-UUPRP/S.?R?-SP>S =XPR8P>?9/-.8=U>=/SR=:PV 8=X-/ ; .9/V ! 9:.=S= Y R=X-VPS?PI9.->V9S9U=R.-8<:9S-=/RP.P9R>?=U.-8<:9SPVU-@PV(.9/V.?R>R=S>?9/ ; :P. ! IR9/>?:P/ ; S? ! IR9/>?/<8IPR9/V9R>?-SP>S& #$"(($)*)+$ ! ,+-*(./."$+)$: /.0" ! ,1"+*"+." ! !*)./"+2(/0$ 3 "+.2( ! 4"##. 5 $2(($ 5 $#.02( ! 6.-+"+."-" 5 2-$+2( ! 7*"2(2+."8"/: 09 5 "+.0"ZPRP8P9.K OPV9SS?P:=ZPRRP9>?P.=UT?- K 9/ ; 3-XPR29.-/*W?PRP.<:S..?=ZPV S?9S $" # # S?P8P9/=U>R=S>?9/ ; :P8P9. RP9.PV ; R9V<9: K UR=8-/.-VPS==Y =.-S-=/ =U>9/= YK Z-S?U= ?-/ ; R9/[.*5SZ9.=/: K ,1$+)$/.0"S?9SS?P:P/ ; S?=U=; .Z9.:=/ ; PRS?9/ S?9S=U-/.-VPSZ- ; .=U>9/= YK * " ! # W?P/<8IPR=UIR9/>?-/ ; UR9>S9:V-8P/.-=/=U718"/09 5 "+.0"Z9.I- ;; PR S?9/S?9S=US?P=S?PR.?R=/V=/P=UIR9/>?-/ ; UR9>S9:V-8P/.-=/Z9.!1"(($)*)+$9/V61 -" 5 2-$+2( ! S?P:P9.S=/PZ9.41($ 5 $#.02(9/V!1/0$ 3 "+.2(*W?PIR9/>?(.SP8R9S-=Z9.:P..S?9/=/P P@>P Y S!1"(($)*)+$* " % # 7@>P Y S41($ 5 $#.02( ! S?P/<8IPR=U< Y Z-/V Y R= , P>SPV9RP9-/>RP9.PVZ-S? ?P- ; ?S=U>9/= YK ! 9/V ; R9V<9: K VP>RP9.PV9SS?P89@-8-O-/ ;Y =-/S=U< Y Z-/V Y R= , P>SPV9RP9*718"/09 5 "+.: 0" ! 61-" 5 2-$+2( ! ,1$+)$/.0"9/V!1/0$ 3 "+.2(ZPRP9.VP/.PIR9/>?.?R! 9.. Y 9R.PIR9/>?.?R!1"(($)*)+$ ! 41($ 5 $#.02(9/V,1"+*"+."* =0 4 8"*!+ $ Y .988= Y ? K SP.?R& .?R?-SP>S& =RV-/9S-=/=UIR9/>? & < Y Z-/V Y R= , P>SPV9RP9 !! 植物构型用来表述其不同构件在空间的排列方 式!是植物体不同组分的空间位置及组合!植物构型 狭义上就是枝系结构和分枝格局!最终决定了枝系 的复杂化程度)#*目前!植物构型研究主要集中于 农作物和热带乔灌木!分析其构型与生物量或产量 关系!揭示了不同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生物 量分配)#()*植物构型与其生态环境适应性研究较 多!认为植物在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会产生趋 同或趋异适应特征!特别是表现在外部形态特征)#* 在荒漠植物的构型研究中!进行了构型分类)$(*!提 出了灌木空间结构是植物发育生长和适应的结果! 认为灌木构型对其防风固沙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研究沙生灌木构型对其个体构型与其防风 固沙机理及效益!特别是应用其配置与建设防风固 沙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干旱区沙生灌木构型与其 防风固少效能研究相对较少!仅观测分析了梭梭 " !"#$% & #$"(($)*)+$ #(油蒿" ,+-*(./."$+)$: /.0" #和沙蒿" ,1"+*"+." #的枝条空间分布及其防 风功能)0(#!*为了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 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研究仿真固沙灌木 以及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石羊河下游的 民勤选择了 + 种常见灌木!观测分析其构型!为说明 其生物学特征和仿制固沙灌木提供参考 # ! 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选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界处 的石羊河下游的民勤" %\]%\^G ! #"%]"$^7 #!海拔 #%+\8 !属温带干旱气候!具典型大陆性荒漠气候 特征!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强烈辐射! 蒸发量大!风大沙多!干燥度 )*$ 以上!地下水位 #8 左右年日照时数 !)!"? !初霜期 #" 月上旬!终 霜期 ) 月下旬!无霜期 #+#V !年平均降水量 ##*! 88 !年平均蒸发量 !)%*088 !年平均有风的记录 占 00*!%_ ! " $*"8 % . 起沙风占全年有风日数的 #%*"\_ ! ) 月份和 $ 月份为大风和沙尘暴多发月 ! ! 材料和方法 在沙旱生灌木有叶期" $ 月#!调查测定民勤的 + 种沙旱生灌木构型参数!被观测的 + 种灌木为$梭梭 " !"#$% & #$"(($)*)+$ #(油蒿" ,+-*(./."$+)$: /.0" #(沙蒿" ,1"+*"+." #(花棒" !*)./"+2(/0$ 3 ": +.2( #(沙拐枣 " 4"##. 5 $2( ($ 5 $#.02( #(白刺 " 6.-+"+."-" 5 2-$+2( #(红 砂 " 7*"2(2+."8"/: 09 5 "+.0" #因这 + 种灌木只有白刺的叶相对较大! 其余 种的叶特化或完全退化!所以主要观测和分 析指标包括高度(分枝角度(枝长(分枝率(分枝分维 数(侧影面积和迎风面枝条密度观测植株数 $ " + 株!被观测植株均为散点分布或单株! 0$_ 植株高度 为 $" " ">8 !生长良好!株型相对整齐!受周围树 木影响较小植株的枝序按 TSR9?:PR 法)%()*确定!即 由外及内确定枝序!外层的第 # 小枝为第 # 级! 个 第 # 级相遇为第 ! 级! ! 个第 ! 级相遇后则为第 % 级!依此类推!如有不同枝级相遇!相遇后则取较高 的作为枝级!计算各级枝数的相互比率以 #">8 为分层高度!对所观测灌木的梯级高度宽度进行测 量!并计算累积面积!计算侧影面积和迎风面枝条密 度)(\!#%*冠幅计算用椭圆面积公式!其余相关因子 的计算公式如下$ # 分枝率$分为总体分枝率" ;<7 #和逐步分枝 率" =<7 # ;<7` 6 - &6 / 6 - &6 # " # # =<7` 6 . 6 .a# " ! # 式中! 6 - ` # 6 . !为所有枝的总数& 6 / 为最高级枝 条数& 6 # 为第一级的枝条数& 6 . 和 6 .a# 是第 . 和第 .a# 级枝条总数 $ 分枝分维数" =< # =< 4`b>< ? " % # 式中! 1 为比例数"常数#! >< 为枝长! ? 分形维数! =< 与 >< 在双对数坐标下存在一种线性关系! ? 为 该直线的斜率! :/=< :`/4aN:/>< !通过回归方程 分析就可以求出分形维数 N 值 % 平均侧影面积" , ! >8 ! # ,` # ! . b@ . " ) # 式中! ! . 为植株第 . 段高度! @ . 为第 . 段迎风面宽度 & 迎风面枝条密度" > 0 !枝% >8 ! # > 0 ` A = = " $ # 式中! A T 为面积 = 内的枝条数目! = 为迎风面面积 变异系数" _ # 4B` = C " # 式中! 4B " _ #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其平均数的比! 比较两组数据离散程度大小!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 的绝对值 = 为统计数据的标准差!为统计数据的 平均数 文中所有数据统计(指标具体数值计算均在 7@>P:!""+ 下完成!用 TccT#%*" 进行数据差异性 比较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 结果与分析 >*? ! $ 种灌木的枝条分枝角度 所观测的 + 种灌木分枝角度有 #"*!_ 的小于 )"] !有 !#*)_ 的分枝角为 "] " +"] 花棒和白刺二 级枝角度的平均值最小!其余 种灌木的分枝角度 约呈自冠层内向外的分枝角度逐渐变小趋势"表 # #油蒿各级枝的分枝角变异最大!其各级枝的分 枝角变异系数达 !*)_ !其余灌木的均小于 !_ 梭 梭的一级枝分枝角度平均较四级枝大 +*\] 红砂 和油蒿一级枝分枝角度平均较四级枝相差分别为 #$*] 和和 !)*!] !差异显著沙蒿的一级枝分枝角 度与四级枝的相差 ##*$] 沙拐枣三级枝分枝角度 最大!一级枝和四级枝分枝角度平均值相等白刺 的分枝角度除一级枝分枝和二级分枝的小于油蒿 外!三级分枝角度和四级分枝角度均大于其他灌木! 是分枝角度较大的灌木花棒的各级分枝角相对较 小!是分枝角度较小的灌木 >*@ ! $ 种灌木枝条的长度特征 所观测的 + 种灌木中只有油蒿的冠层外枝长较 大!其余则均表现为越向冠层外!枝长度越短的趋势 "表 ! #其中沙拐枣的四级枝长与一级枝长相差 % 倍!红砂的四级枝长与第一级相差最小!为 )*%>8 ! 平均枝长也最短!只有 *0>8 沙蒿和梭梭各级枝 长间的差异最小!沙拐枣的各级枝长变化较大!枝长 变化是 + 种灌木的枝长中最大的 从各级分枝长度变化以及所占比率分析!有叶 的白刺有 \*0_ 枝条长度为 $ " %">8 !而花棒的枝 条比较长!也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区间为 %" " $">8 枝占 %+*\_ 无叶的沙拐枣和梭梭的枝条长度中 $ " %">8 者达 ++*_ !棒状叶的红砂的枝长 $ " #$ >8 有 %*_ !沙蒿的枝长在 #$ " %">8 范围之间 所占比例较大!约为 $!*%_ "图 # # >*> ! $ 种灌木枝条的分枝率 油蒿和沙蒿的总体分枝率相差近 % 倍!梭梭和 沙拐枣的总体分枝率相差 !*) 倍!红砂的整体分枝 率约是白刺的 # % % + 种灌木的分枝率由树冠层外 围向内呈逐步增加趋势除梭梭外!其他 种灌木 的总体分枝率都小于 # !说明 种灌木的总体分枝 是灌木树冠中心的分枝密度小于最外层 + 种灌木 中!差异性最大表现在三级和四级枝的数量!变异系 数最大" *0%_ #!其次为二级和三级枝的数量!一级 和二级枝的变异最小"表 % # 油蒿的逐步分枝率要比沙蒿小沙蒿和白刺的 表 ? ! $ 种灌木的不同分级枝条的平均分枝角度比较表 W9I:P# ! W?P9XPR9 ; P>R=S>?9/ ; :P.=U+.?R; R9VPIR9/>?P. 物种 T Y P>-P. 平均高度 6XPR9 ; P ?P- ; ?S % >8 平均冠幅 6XPR9 ; P >9/= YK % >8 ! 一级枝角度 d-R.SR9/[ >R=S>?9/ ; :P. % ] 二级枝角度 TP>=/VR9/[ >R=S>?9/ ; :P. % ] 三级枝角度 W?-RVR9/[ >R=S>?9/ ; :P. % ] 四级枝角度 d=>R=S>?9/ ; :P. % ] 积沙体积 T9/VX=:<8P % 8 % 分枝角度 变异系数 4B % _ 梭梭 !1"(($)*)+$ #*\9 !)#*+%9 )\*\I )"*)I )"*)I )#*"I "*"%9 "*$ 沙蒿 ,1"+*"+." \)*\I +\%$*)0I $%*!9 )+*%9 $#*\9 )#*+9 "*"$9 "* 红砂 718"/09 5 "+.0" $$*%9 +#"#*+)I $#*%I $#*+9 )"*+I %$*+9 "*"\9 #*) 油蒿 ,1$+)$/.0" $+*"9 #%!\#*\#I %*#9I %*9I $\*"9I %\*09I "*"09I !*) 沙拐枣 41($ 5 $#.02( $*+9 $")$*$I )*0> $$*\> +*%> )*0> "*#0I #*+ 白刺 61-" 5 2-$+2( ))*$9 0$"*+#I "*"> $0*$> +!*#> "*"> "*!I "* 花棒 !1/0$ 3 "+.2( #)#*+> %#!0%*%#> )%*%I %+*\I )#*+I )%*%I !*#$> "*! !!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 -( 检验的差异显著水平" A $ "*"$ #下同 G=SP $ W?P/=R89::PSSPR.-/S9I:P.?=Z/9.- ; /-U->9/>P:PXP:=UV-UUPRP/>P " A $ "*"$ # I K S?P9/9: K .-.=U-(SP.S.S9S-.S->.*5S-.S?P.98P9.U=:=Z-/ ; S9I:P.* 表 @ ! $ 种沙旱生灌木不同分级枝的平均长度 W9I:P! ! W?P9XPR9 ; PIR9/>?:P/ ; S?=U+.?R; R9VPIR9/>?-/ ; 物种 T Y P>-P. 平均高度 6XPR9 ; P ?P- ; ?S % >8 平均冠幅 6XPR9 ; P >9/= YK % >8 ! 一级枝长 d-R.SR9/[ IR9/>?:P/ ; S? % >8 二级枝长 TP>=/VR9/[ IR9/>?:P/ ; S? % >8 三级枝长 W?-RVR9/[ IR9/>?:P/ ; S? % >8 四级枝长 d=IR9/>?:P/ ; S? % >8 平均枝长 6XPR9 ; P IR9/>? :P/ ; S? % >8 油蒿 ,1$+)$/.0" $+*"9 #%!\#*\#I !!*%9 )#*#I %$*09 #*"I )"*#> 沙蒿 ,1"+*"+." \)*\I +\%$*)$I !*%9 !*9 %#*\9 !!*#9 !*+9 梭梭 !1"(($)*)+$ #*\9 !)#*+%9 !"*9 #$*#> #!*+I #+*> #*$I 沙拐枣 41($ 5 $#.02( $*+9 $")$*$I ))*#I !%*)9 )*!> #)*+> !#*9 白刺 61-" 5 2-$+2( ))*$9 0$"*+#I !\*)9 !"*09 *\I #"*!> #*I 花棒 !1/0$ 3 "+.2( #)#*+> %#!0%*%#> $*I $#*#I !!*#9 %\*%9 ))*%> 红砂 718"/09 5 "+.0" $$*%9 +#"#*+)I 0*> +*+> $*"> $*%> *0I %%"# $ 期 !!!!!!!!!!!!!!! 郭春秀!等$石羊河下游 + 种沙生灌木的构型比较 二级分枝数量相对其他各级枝数最少!形成树冠层 内疏!外层较紧密的树冠梭梭的各级分枝数比较 均匀!是 + 种灌木中各级分枝数变化最小的灌木"变 异系数为 "*#! #梭梭的分枝数是由树冠内向外增 加!是一种较均匀的树冠沙拐枣的二级枝数量相 对来说较多!各级枝的分枝数量变异较大白刺的 一级和二级枝数量几乎相等!而三级枝的数量约为 二级枝数量的 ! 倍多!三级枝数量又是四级枝数量 的 +!_ !白刺是一种内密外疏型构型花棒与白刺 为 有叶灌木!但花棒的分枝率为白刺的 !_ 红砂 图 # ! 叶形与不同长度枝条所占百分比关系图 d- ; *# ! W?PRP:9S-=/IPSZPP/IR9/>?:P/ ; S? R9S-=9/V.?9 Y P=U:P9U 的总体分枝率是 + 种被观测灌木中最小的!是外密 内疏的冠层结构红砂总体分枝率约是白刺的 # % % !红砂的枝数是白刺和花棒 !$_ 左右 >*A ! B 种灌木枝条的分枝分维数 沙拐枣的枝长和枝数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A $ "*"# #!其拟合方程灵敏度也较高!说明被调查沙 拐枣的枝数与其枝长间相互影响较强烈红砂的分 枝分维数最大!其枝系结构最复杂!其次为梭梭和白 刺!沙拐枣的分枝分维数只是大于花棒的 "*%) "表 ) #花棒的枝系结构相对较简单梭梭和沙拐枣的 叶都退化!但沙拐枣的分枝分维数只有梭梭的 # % ! ! 梭梭枝系结构相对来说较沙拐枣复杂白刺(花棒 和沙蒿三者中!花棒的分枝分形维数最小!白刺的枝 系结构相对较为复杂红砂的枝数与枝长的分形维 数相关性不显著!其余灌木的枝数与枝长的分形维 数的相关性均显著!而沙拐枣的差异性极显著!沙蒿 和白刺次之 >*C ! 灌木的侧影面积与迎风面几何形状 白刺和红砂的侧影面积在高度 #">8 内最大! 白刺和红砂树冠近似成坛状形态花棒(梭梭和沙 蒿的侧影面积最宽处则为高度 !" " )">8 范围!略 成梭形"图 ! #花棒侧影面积随高度的变化幅度最 小 !在 )">8 范围侧影面积均是 #" ( !" 和 %">8 范 表 > ! $ 种灌木的平均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 W9I:P% ! W?PIR9/>?(.SP8R9S-=9/VS?P.SP Y Z-.PI-U9S-=/R9S-==U.PXP/.?R物种 T Y P>-P. 平均高度 6XPR9 ; P ?P- ; ?S % >8 总体分枝率 2R9/>?(.SP8R9S-= 逐步分枝率 TSP Y Z-.PI-U9S-=/R9S-= " T23 # #e! !e% %e) 逐步分枝率 变异系数 4B % _ 梭梭 !1"(($)*)+$ #*\9 #*#%> #*"9 #*"\9 #*%#9 "*#! 沙蒿 ,1"+*"+." \)*\I "*0I #*!+I "*))I #*$9 "*$% 红砂 718"/09 5 "+.0" $$*%9 "*%#9 #*""9 "*+$9 "*#> "*油蒿 ,1$+)$/.0" $+*"9 "*%\9 "*!#> "*#%> "*"\> "*)+ 沙拐枣 41($ 5 $#.02( $*+9 "*)+9 "*+)9 #*"#9 "*!> "*$+ 白刺 61-" 5 2-$+2( ))*$9 "*)I "*\09 "*)!I "*+%I "*%$ 花棒 !1/0$ 3 "+.2( #)#*+> "*)"9 #*#I "*\$9 "*#0> "*变异系数 4B % _ "*)" "*$! "*)$ "*$! "*0% 表 A ! B 种灌木的枝长和枝数的对数线性关系 W9I:P) ! L= ; 9R-S?8RP:9S-=/IPSZPP/:P/ ; S?9/V/<8IPR=UIR9/>?P.=U.-@.?R物种 T Y P>-P. 枝数" D #与枝长" C #间回归关系 3P ; RP..-=/RP:9S-=/ IPSZPP/IR9/>?/<8IPR 9/V:P/ ; S? 分形维数 2R9/>?-/ ; UR9>S9: V-8P/.-=/ 7 E:E" - A 植株高度 6XPR9 ; P ?P- ; ?S % 8 梭梭 ,1"(($)*)+$ L/D %`*0$&"*)L/C "*) "*%$ #*# *#0 "*! #*沙蒿 ,1"+*"+." L/D`&"*#%a"*$"L/C "*$" "*$# %*)) #*\+ "*"\ \)*红砂 718"/09 5 "+.0" L/D`&"*)#a"*\!L/C "*\! "*!) &"*#0 "*# "*$ $$*% 沙拐枣 41($ 5 $#.02( L/D #`*#0a"*%0L/C "*%0 "*+" \*\! !*0+ "*"# $*+ 白刺 61-" 5 2-$+2( L/D "`*+%a"*$+L/C "*$+ "*)0 %*!# #*\# "*"0 ))*$ 花棒 !1/0$ 3 "+.2( L/D #`*#!a"*%)L/C "*%) "*!% "*#$ "*++ "*)$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围侧影面积的 #*# 倍!达到高度 $" " +">8 则侧影 面积逐渐缩小! +" " 0">8 的侧影面积约为 !" " )" >8 的 # % ! 梭梭侧影面积变化趋势与花棒相似! " " )">8 高度范围的侧影面积约为 #">8 范围侧影 面积的 #*! 倍! $" " +">8 高度范围的侧影面积约 是 #">8 范围侧影面积的 # % % 梭梭和沙蒿侧影面 积最宽处在 %">8 !花棒在高约 #">8 处沙蒿侧 影面积相对变化较小!最大值在 \">8 ! 左右沙拐 枣的侧影面积则随高度变化幅度与其他几种灌木相 反!在中间 %">8 处较 !">8 和 )">8 处反而宽度 较大!几乎成扫帚形态 >*B ! 迎风面枝条密度 在所有观测的树高相近的梭梭和沙拐枣!平均 枝条密度相差 $ 倍多!红砂枝条总数是白刺的 ! 倍 左右除红砂之外!所观测灌木的枝条最密集的高 度都在树高 "*$ 倍处左右红砂(沙蒿(白刺(梭梭( 沙拐枣(花棒的枝条密度最大值依次出现在树高的 "*$) " "*+! ( "*)+ " "*$0 ( "*)) " "*\0 ( "*%! " "*)0 ( "*%# " "*)$ ( "*!" "*)! 倍处"图 % #只有花棒枝 图 ! ! 灌木侧影面积随高度变化关系图 d- ; *! ! W?P>?9/ ; P=U< Y Z-/V Y R= , P>SPV 9RP9Z-S?S?P?P- ; ?S 条密度最小的高度在 " " !">8 高度!其余均在 " " #">8 范围内沙蒿的 )" " $">8 高度范围内的枝 条数占总数的 )$*_ !红砂的 %" " )">8 高度范围 内的枝条数占总数的 +*0_ !沙拐枣的 !" " %">8 高度范围内的枝条数占总数的 $+*#_ !白刺的 !" " %">8 高度范围内的枝条数占总数的 $$*#_ !花棒 的 !" " %">8 高度范围内的枝条数占总数的 %#*_ !梭梭的 !" " %">8 高度范围内的枝条数占 总数的 )*!_ 从不同高度枝条密度的变异系数 分析均匀度!沙拐枣" "*+" # % 梭梭" "* # % 花棒 " *)+ # % 红砂" *)+ # % 沙蒿" *%" # % 白刺" *!" #! 白刺的均匀度最好 ) ! 讨 ! 论 在不同环境生长的同种植物构型有 所差 异)#!%*张德魁等)0*(詹科杰等)#"*和李建刚等)##*研 究了油蒿(沙蒿(梭梭(柠条(花棒和沙拐枣构件组成 特征!并对其固沙机制和抗风蚀能力进行了分析 他们所描述的上述灌木分枝角度与本研究观测结果 略有不同这可能与其生长区域相关!张德魁等和 詹科杰所观测沙蒿和油蒿都分布半干旱区!生长茂 盛李建刚所测梭梭和花棒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 其分枝角度一般都在 +"] " \$] !这主要是李建刚所 选择的梭梭(花棒和沙拐枣均为 #!" " #">8 !观测 植株较高本研究所观测梭梭(花棒的高度没有超 过 #"">8 !树龄较小!枝序较少!枝长也较短这也 进一步说明!不同生命期!植物构型略有不同从枝 系格局分析!叶特化灌木的各级枝分枝角变化较小! 有叶灌木的冠层外一级枝条的分枝角度大于叶特化 灌木油蒿的逐步分枝率比沙蒿的低!这是由于油 蒿与沙蒿这两种半灌木一般具有 % " ) 级分枝!进行 光合作用的大部分叶片着生在新枝"一级和二级枝# 图 % ! 灌木枝密度随高度变化关系图 d- ; *% ! W?P>?9/ ; P=UVP/.-S K R9S-==U.?R; ?S $%"# $ 期 !!!!!!!!!!!!!!! 郭春秀!等$石羊河下游 + 种沙生灌木的构型比较 上!二级枝上着生极少数的叶片白刺沙埋后生长 更加旺盛!三级和四级枝数量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和生存最高级"四级#的枝数量约为其余各级枝数 量的总和花棒外层"一级和二级#枝数量相对较 少!是一种内密外疏型构型!这可能与其枝上生长叶 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红砂是一类过渡类型!这正好 与其叶型相一致由于红砂的当年生枝端冬季枯 死!且有二次发枝现象!所以最外层枝相对还是比较 多灌木的构型主要决定于其生物学特性)($*!当然 也受其树龄和生境变化影响为了说明观测灌木防 风固沙效能!本项研究没有根据植物年龄!而是以植 株的高度为标准!所观测灌木不同植株尽可能选择 高度相近!以缩小系统误差这也是本观测分析结 论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分 析的 + 种灌木种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下!其构型是植 物发育生长和适应沙漠环境结果生长在风沙环境 灌木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构型!防风固沙效能各异!为 仿真固沙灌木选择提供了参考 灌木防风固沙效能与其树冠构型与枝系格局关 系密切!为了说明两者关系! L9/>9.SPR 等)#!*提出了 侧影面积和粗糙元密集度等概念研究表明!植物 防风效应主要来自于迎风方向的侧影面积!树冠形 态决定其侧影面积!从而影响其防风阻沙能力)+!#)* 本研究分析结论最大枝条密度高度最低是白刺!这 与其容易形成沙堆相一致)#$*不同形态的植物防 风阻沙强弱不同!半球体树冠的植物比锥体和梭形 树冠的植物阻沙能力更大!可截留更多的沙物 质)#$(#*!这也为仿真固沙灌木制作提供了参考 + 种灌木的分枝角度是自冠层内向外逐渐变 大!枝序级都为四级!只有油蒿的冠层外枝较短除 梭梭外! 种灌木的枝分布都是外密内疏红砂(白 刺(油蒿和花棒为密生型灌木!梭梭(沙拐枣和沙蒿 为疏生型灌木侧影面积随高度变化为$白刺 % 梭 梭 % 红砂 % 沙拐枣 % 沙蒿 % 花棒白刺和红砂的树 冠近似坛状形态!花棒(梭梭和沙蒿略成梭形!沙拐 枣成扫帚形态 参考文献! ) # * ! 1H7G2 "陈 ! 波#! TEGCF1H "宋永昌# *M==V KY :9/S9R>?-SP>S?-/ Y :9/SP>=:= ;K ) 4 * *49.*/*F$2+"#$ G H0$#$ 5& "生 态学杂志#! ""! ! @? " % #$ !&$ " -/1?-/P.P # * ) ! * ! 1H6GC4 "常 ! 杰#! 1H7GC "陈 ! 刚#! C7F "葛 ! 滢# *6/PZ8PS?=V=U f <9/S-S9S-XP.SK =/ Y :9/S.SR<>SY ?=:= ;K (UR9>S9: .-8<:9S-=/ ) 4 * *49.*/*<2##*-.$ G <$-" & "植物学通报#! #00 ! ?> " ! #$ +&! " -/1?-/P.P # * ) % * ! 常 ! 杰 * 植物结构的分形特征及模拟) g * *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00$ $ #"&$$* )* ! Tc3DC7LNC ! H5G1QL7FWg ! T1H66cM*W?PS?P=R K 9/V Y R9>S->P=UIR9/>?9KY R9>S->P=UIR9/>?9K ) 4 * *,2"# 7*I.*J$ G H0$#$ 5& ")= & /-*("-.0/ ! #00# ! ! $ %"0&%%)* ) $ * ! 何明珠 * 荒漠植物枝系构型分类研究)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 中国沙漠研究与治理 $" 年 * 北京$海洋出版社! ""$ $ !\$&!0!* ) * ! H7ghH "何明珠#! M6GCFH "王摇辉#! hH6GC4C "张景光# *1:9..-U->9S-=/=US?PIR9/>?-/ ; 9R>?-SP>SY :9/S.-/ g-/ f -/1= K ) 4 * *,0-"<$-1<$+*"#1:;00.)*-1=.1 "西北植物学报#! ""$ ! @C " 0 #$ #\!+\%! " -/1?-/P.P # * ) + * ! W6GCF "唐 ! 艳#! L5DLF "刘连友#! BDhHB "屈志强#! *-"#*3P.P9R>?RPX-PZ=U>9 Y 9>-S K =U Y :9/SU=RSR9 YY -/ ; I:=Z/.9/V ) 4 * *F$2+: "#$ G ?*/*+-7*/*"+09 "中国沙漠#! "## ! >? " # #$ ))&)" -/1?-/P.P # * ) * ! THD4g "苏金梅#! L5CW "李钢铁#! B5Gd1 "秦富仓#! *-"#*6 Y RPV->S-=/.SK =/9I=XP ; R=-9:!"#$% & #$"(($: )*)+$U=RP.S ) 4 * *K*+L$ 5 $#."E$+*/-+ & =0.*0*")M*09$#$ 5& "内蒙古林业科技#! #00+ !" % #$ 0# " -/1?-/P.P # * ) 0 * ! hH6GCNQ "张德魁#! M6GC4H "王继和#! g6BL "马全林#! *-"#*TSK =/IR9/>?8=V<:P>?9R9>SPR-.S->.=U,+-*(./."$+)$/.0"9/V ,1"+*"+." ) 4 * *N+"//#")")M2+ G "草原与草坪#! ""0 !" # #$ )%&) " -/1?-/P.P # * ) #" * ! hH6GQ4 "詹科杰#! M6GC4H "王继和#! g6BL "马全林#! *-"#*W?P. Y 9>P>=/.SR<>S-=/=U=U,+-*(./.""+*"+."9/V,1$+)$/.0"9/V S?PRP.P9R>?=UV
;
)
4
*
1F$2+"#$
G
N"/2E$+*/-+
&
=0.*0*")M*09$#$
5&
"甘肃林业科技#!
""$
!
>D
"
$
#$
#&)
"
-/1?-/P.P
#
*
)
##
*
!
L54C
"李健刚#!
M6GC4H
"王继和#!
456GChH3
"蒋志荣#!
*-"#*TS
K =/S?PSRPP. Y 9S-9:.SR<>S S-=/=/ Y .988= Y ? K SP-/g-/ f -/1=K ) 4 * *7*/*"+09$ G =$.#")@"-*+ "水土保持研究#! ""! ?C " % #$ #!#!) " -/1?-/P.P # * ) #! * ! L6G16TW73G ! 26TT6*5/U:
P=UXP ; PS9S-=/>=XPR=/.9/VSR9/. Y =RSI K Z-/V $ U-P:V.S) 4 * *H"+-9 =2+ G "0*A+$0*//*/")>") G $+(/ ! #0! ## $ "$&$#) " -/1?-/P.P # * ) #% * ! HD6GCdJ "黄富祥#! M6GCgJ "王明星#! M6GCFT "王跃思#! *-"#*3P>P/S Y R= ; RP..=/S?PRP.P9R>?=UXP ; PS9S-=/ Y R=SP>S-=/-/ .=-:PR=.-=/I K Z-/V ) 4 * *49.*/*F$2+"#$ G A#"-H0$#$ 5& "植物生态学报# *!""! ! @B " $ #$ !+&%% " -/1?-/P.P # * ) #) * ! 董治宝!苏志珠!钱广强!等 *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 g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 ) #$ * ! 董治宝 * 中国风沙物理 $" 年)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 中国沙漠研究与治理 $" 年 * 北京$海 洋出版社! ""$ $ \+"$* ) # * ! MDL "乌 ! 拉#! hH6GCCB "张国庆#! J5GhH g "辛智鸣# *gP>?9/-.89/VPUUP>S=UZ-/VIRP9[9/V.9/VI:=>[-/ ; U=R.-/ ; :P/9S.?R) 4 * 1K*+L$ 5 $#."E$+*/-+ & =0.*0*")M*09$#$ 5& "内蒙古林业科技#! ""! >A " ! #$ %&%0 " -/1?-/P.P # * !编辑"潘新社#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