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45(2): 167 ̄174(2015)
收稿日期: 2013 ̄10 ̄30ꎻ 修回日期: 2014 ̄12 ̄11
基金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49 ̄06)
通讯作者: 张海峰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ꎻTel: 025 ̄84396436ꎬ E ̄mail: hfzhang@njau.edu.cn
第一作者: 王健生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真菌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ꎻE ̄mail: jswang0124@sina.comꎮ
doi:10.13926 / j.cnki.apps.2015.02.007
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王健生ꎬ 李 潇ꎬ 张海峰∗ꎬ 张正光ꎬ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ꎬ南京 210095)
摘要:了解大豆枯萎病菌的群体遗传特征及明确大豆种质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ꎬ对抗病育种、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制
定更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ꎮ 本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ꎬ
RAPD)ꎬ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ꎬ筛选到 10个多态
性随机引物ꎬ共扩增出 75条 RAPD条带ꎬ其中 55条为多态性条带ꎬ占 73.3%ꎮ 利用 UPGMA法对 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
分析ꎬ以相似系数 0.68为阈值ꎬ55个分离物可分为 9个遗传聚类组ꎬ表明我国大豆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ꎬ
所划分的群体与分离物来源地不相关ꎮ 同时ꎬ对上述分离物进行致病性分析ꎬ发现我国的大豆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
分化现象ꎮ 进一步利用 3个代表性分离物对来自我国不同大豆产区的 180个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枯萎病鉴定ꎬ发
现皖豆 28、中黄 13、中黄 51、中作 X08076和 5D034等 5个品种对大豆枯萎病具有良好抗性ꎬ占供试材料的 2.8%ꎬ表明不同
大豆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ꎮ
关键词:大豆枯萎病ꎻ 尖孢镰孢菌ꎻ 遗传多样性ꎻ RAPD分析ꎻ 品种ꎻ 抗性
Genetic diversity of Fusarium oxysporum and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soy ̄
bean Fusarium wilt on soybean lines WANG Jian ̄shengꎬ LI Xiaoꎬ ZHANG Hai ̄fengꎬ ZHANG
Zheng ̄guangꎬ ZHENG Xiao ̄bo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Key Laboratory o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 Insectsꎬ Ministry of Agricultureꎬ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0095ꎬ China)
Abstract: Soybean Fusarium wilt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soybean
diseases worldwide. Understanding the populatio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and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 germplasm to soybean Fusarium wilt will benefi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ybeanꎬ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clarify th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F. oxysporum isolatesꎬ the genomic fingerprints of 55 isolates of F. oxysporum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oybean ̄growing area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10 RAPD prim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75 bands were
amplified and among themꎬ 55 bands were polymorphic (73. 3%) . By using UPGMAꎬ the 55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into 9 groups when the threshold value of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is 0.68ꎬ indicating that F. oxysporum
isolates are diverse.We found that F. oxysporum isolates displayed pathogenicity differentiation on soybean lines
and soybean lines also showed resistance differentiation to different F. oxysporum isolates. To make clear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 germplasm to soybean Fusarium wiltꎬ 180 soybean lines from soybean ̄producing areas and
breeding units were scree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 lines (Wandou28ꎬ Zhonghuang13ꎬ Zhonghuang51ꎬ
ZhongzuoX08076 and 5D034) were high resistant to soybean Fusarium wiltꎬ accounting for 2.8% of the total
materials. In additionꎬ our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esistant germplasm in different soybean pro ̄
ducing areas is different.
Key words: soybean Fusarium wiltꎻ Fusarium oxysporumꎻ genetic diversityꎻ RAPD analysisꎻ lineꎻ resistance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中图分类号: S43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 ̄0914(2015)02 ̄0167 ̄08
大豆枯萎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ꎬ在
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1]ꎬ发病植株表现为叶片
萎蔫、植株矮化、结荚少ꎬ最终植株死亡[2]ꎬ从而影响
大豆产量和品质ꎮ 该病害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发生日
趋严重ꎬ已成为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病害ꎮ
防治大豆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育和
合理使用抗病品种ꎮ 品种抗病性鉴定ꎬ不仅可为抗
病育种提供抗源或亲本材料ꎬ还可为生产上不同抗
病栽培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3ꎬ4]ꎮ 由于尖孢
镰孢菌是一个遗传多变的物种ꎬ其种内形态和生理
变异大ꎬ种下专化型繁多ꎬ且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
十分复杂ꎬ因此不少尖孢镰孢菌专化型的研究相当
困难ꎬ研究进展缓慢ꎮ 对尖孢镰孢菌种下不同专化
型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ꎬ明确群体遗传结构特点、
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致病性特征ꎬ可为抗性品种
的改良提供信息[5ꎬ6]ꎬ也可为病原菌引起的病害进
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ꎮ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ꎬRAPD)是建
立于 PCR基础之上的分子标记技术ꎬ具有简便、灵
敏、多态性较好等特点ꎬ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多
样性分析ꎬ也应用于真菌种间亲缘关系及种内不同
来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生理小种鉴别等研究[7~9]ꎮ
关于大豆品种资源的抗性鉴定ꎬ前人己做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10~15]ꎬ但是ꎬ关于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镰
刀枯萎病的抗性筛选研究非常少ꎮ 大豆尖孢镰孢菌
菌株对大豆致病力是否有分化ꎬ不同大豆品种抗性是
否有差异ꎬ目前均不清楚ꎮ 这些严重阻碍了大豆抗枯
萎病育种ꎬ因此明确大豆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对于挖
掘抗病品种资源、提高抗病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ꎮ
本研究通过 RAPD 技术对大豆尖孢镰孢菌进
行遗传多样性研究ꎬ初步了解了我国大豆枯萎病菌
的群体遗传结构ꎬ并通过人工接种和鉴定ꎬ明确了
不同大豆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感性ꎬ研究结果为针
对尖孢镰孢菌群体特点制定有效的育种策略、抗病
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ꎬ为控制该病害的流行
提供了试验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分离物和大豆品种
供试分离物:本课题组从我国不同地区大豆枯
萎病病株上分离纯化的尖孢镰孢菌ꎬ共 55 株(部
分分离物由东北农业大学文景芝教授和中国农科
院作物所的朱振东研究员惠赠)ꎮ 通过致病性测
定ꎬ选取不同大豆产区的分离物 FO ̄1、FO ̄21 和
FO ̄1002致病力均较强ꎬ具有一定毒力代表性(表
1)ꎬ用于抗性鉴定ꎮ
供试大豆材料:我国部分大豆产区主栽品种及
新育成品种或品系ꎬ共 180份ꎮ
Table 1 Fusarium oxyporum isolates used in
the study
Isolate code Geographical source
1-11 Jiangsu
12-33 Heilongjiang
34-39 Shandong
40-46 Fujian
47-52 Anhui
53-55 Henan
Note: The code of isolate FO ̄1ꎬ FO ̄21 and FO ̄1002 is 12ꎬ
13 and 40ꎬ respectively.
1.2 分离物 DNA提取
将纯化的分离物接种到固体 PDA培养基平板
上ꎬ在 25℃、光照条件下培养ꎬ待菌落生长到直径
2~3 cmꎬ从菌落边缘切取 10 ~ 20 块 1 mm×1 mm
大小的菌丝块ꎬ置于盛有 15 mL 液体 PDB 培养基
的培养皿中ꎬ25°C、黑暗静置培养 3~5 dꎬ滤纸过滤
收集菌丝体供 DNA提取ꎮ DNA提取参照 Ristaino
等[16]方法稍加改进ꎮ 将菌丝体加石英砂在液氮中
充分研磨获菌丝粉ꎮ 取少量菌丝粉置于 1.5 mL的
Eppendorf 管中ꎬ加 900 μL 2% CTAB 提取液ꎬ90
μL 10% SDSꎬ漩涡混匀ꎬ于 60°C水浴 1 hꎬ期间每
10 min上下颠倒几次ꎮ 12 000 rpm离心 10 minꎬ取
上清ꎬ加等体积酚 /氯仿 /异戊醇(25 ∶ 24 ∶ 1)ꎬ颠
倒混匀ꎬ12 000 rpm离心 10 minꎬ将上清液移至新
管ꎬ加等体积氯仿ꎬ轻轻颠倒混匀ꎬ12 000 rpm离心
5 minꎮ 将上清转移至新管中ꎬ加 2 倍体积的无水
乙醇和 1 / 10 体积的 3 molL-1 NaAc( pH 5.2)ꎬ
-20℃沉淀(>1 h)ꎮ 12 000 rpm离心 10 minꎬ倾去
861
2期 王健生ꎬ等: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上清ꎬ沉淀用 70%乙醇洗涤两次ꎬ室温晾干ꎮ 加适
量灭菌超纯水或 TE(pH 8.0)溶解沉淀(含 20 μg
mL-1 RNase)ꎬ37°C处理 1 hꎬ利用紫外分光光度
计测量 OD260值ꎬ-20°C保存备用ꎮ
1.3 RAPD PCR扩增
PCR 反应混合液总体积为 25 μLꎬ包括:10×
PCR buffer 2.5 μLꎬ25 mmolL-1 MgCl2 1.5 μLꎬ
2.5 mmolL-1 dNTP 1. 0 μLꎬ引物 ( 20 μmol
L-1)1. 0 μLꎬTaq DNA 聚合酶 0. 25 μL ( 5 U
μL-1)ꎬ模板 DNA 2 μL(10 ngmL-1)ꎬ用灭菌水
补足体积ꎮ 所有试剂均购于 TaKaRa公司ꎮ
PCR扩增反应在 TaKaRa PCR扩增仪上进行ꎬ
反应程序为:94°C 预变性 5 minꎻ94°C 变性 30 sꎬ
36°C退火 30 sꎬ72°C延伸 30 sꎬ共 45个循环ꎻ最后
72°C延伸 10 minꎮ 取 5 μL扩增产物于 1.5%琼脂
糖凝胶中电泳(电压 5 Vcm-1)ꎬ在凝胶成像系统
上检测并拍照ꎮ
RAPD PCR扩增采用上海生工公司生产的随
机引物ꎮ 经初筛后ꎬ选取扩增结果清晰、多态性丰
富的引物用于不同来源分离物的 PCR扩增ꎮ
1.4 数据统计分析
对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进行记录ꎬ在相同位置
出现条带的记为 1ꎬ无条带的记为 0ꎮ 为反映
RAPD标记的多态性ꎬ统计各引物的多态条带百分
率ꎮ 聚类分析时ꎬ对 0 ~ 1 数据数量化处理ꎬ利用
SLT_NTsys_2.10e 软件构建 UPGMA(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s)系统树
状图谱ꎬ进行聚类分析[17]ꎮ
1.5 分离物致病性分化测定及大豆品种抗性鉴定
采用蘸根接种法对选择的 20 个分离物
(FO ̄1、 FO ̄21、 FO ̄23、 FO ̄1002、 FO ̄1006、 FO ̄
1007、 FO ̄1008、 FO ̄1009、 FO ̄1010、 FO ̄1015、 FO ̄
1019、DAF ̄31、DAF ̄33、DAF ̄223、 FJAT ̄8、 JISGF ̄
1、JIFGS ̄3、HLJ ̄11、SFT ̄14 和 BS ̄1017)进行致病
性测定ꎮ 将 8 个大豆品种(5S014、NY56 ̄29、南豆
12、南豆 16、南豆 20、长农 24、介交 2011和父 129)
穴播 6~7粒在装有蛭石土的花盆中ꎬ温室培养 7 d
后(苗高 20 cm 左右)蘸根接种法接种ꎮ 方法如
下:将大豆植株轻轻拔起后ꎬ将幼苗根部用清水洗
净ꎬ用刀片在待接种的幼苗根系一侧将植株的部分
根毛切断ꎬ给根系造成机械伤害ꎬ然后浸入特定浓
度(1×106个mL-1)的孢子悬浮液中浸泡ꎮ 3~ 5 d
后观察结果ꎮ 每处理均设 3株清水对照ꎮ
180 个大豆品种(系)对分离物 FO ̄1、FO ̄21
和 FO ̄1002的抗性鉴定方法同致病性测定方法ꎮ
抗性评价标准[18]ꎬ0 级:全株无病症ꎻ1 级:全
株 1 / 3以下叶片变黄卷缩或萎蔫ꎻ2 级:全株 1 / 3 ~
1 / 2叶片变黄卷缩或萎蔫ꎬ植株略矮ꎻ3 级:全株 1 /
2~3 / 4叶片变黄卷缩或萎蔫ꎬ叶片脱落ꎬ茎秆大部
分变褐ꎬ植株明显变矮ꎻ4级:全株叶片变黄卷曲或
萎蔫ꎬ叶片脱落ꎬ茎秆变褐枯死ꎮ
发病级别为 0级的为抗病(R)ꎬ发病级别在 1、
2级的为中抗(MR)ꎬ发病级别在 3、4 级的为感病
(S)ꎮ 抗病和中抗均进行 3次重复鉴定ꎮ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扩增引物筛选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 10株大豆枯萎病病原
菌尖孢镰孢菌的基因组 DNA 进行 RAPD 扩增分
析ꎬ从 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0 条扩增多态性
好且稳定的随机引物(表 2)ꎮ 进一步利用这 10 条
引物在 55个分离物中进行扩增ꎬ结果发现扩增的
DNA片段大小变化范围为 150 ~ 2 000 bpꎬ共获得
75 个 RAPD 标记ꎬ其中多态性标记 55 个ꎬ占
73.3%ꎬ不同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为 5 ~ 7 条
(图 1和表 2)ꎮ
2.2 RAPD 扩增结果聚类分析
利用 10 条引物对供试的不同大豆产区的 55
个大豆尖孢镰孢菌进行 PCR 扩增ꎬ对扩增结果用
SLT_NTsys_2.10e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ꎬ以遗传相似
系数 0.68为阈值ꎬ发现 55个供试分离物可划分为
9个遗传聚类组(图 2)ꎬ表明我国的大豆尖孢镰孢
菌在 DNA 水平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ꎮ 同时结
果还显示ꎬ大豆尖孢镰孢菌的 RAPD 分组与其的
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ꎮ 在含有多个分离
物的 8个聚类组中ꎬ除 C 组均由江苏的分离物构
成外ꎬ其余 7 个组(A、B、D、E、F、G、I)中都同时由
不同地区的分离物所构成ꎮ 此外ꎬ通过 RAPD 聚
类分析ꎬ同一地理来源的分离物多数被归入不同的
组中:黑龙江省的 22 个分离物被划分在 6 个不同
的组内(B、D、E、F、G、I)ꎬ江苏省的 11个分离物被
96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Table 2 The number of scored and polymophic RAPD bands produc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Primer code Sequence (5′ ̄3′) Amplified fragments Polymorphic fragments
S1071 CAGTGTGCTC 7 5
S1114 TGGTTGCGGA 7 5
S1228 GGCTGCCAGT 8 7
S1283 TGTAGCCGTG 8 6
S1313 CTACGATGCC 8 5
S1342 TGCGAAGGCT 8 6
S1383 TTAGCGCCCC 6 5
S1468 CTGGCTCAGA 7 5
S377 CCCAGCTGTG 8 6
S48 GTGTGCCCCA 8 5
Total 75 55
Fig. 1 RAPD patterns of Fusarium oxysporum amplified by primers S1468 (A) and S1071 (B)
Lane M: 2 kb DNA ladderꎻ Lanes 1-55: The same isolates as in Table 1.
划分在 6个不同的组内(A、C、D、E、G、H)ꎮ 上述
结果表明ꎬ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枯萎病病原菌发生
了广泛的遗传变异ꎬ局部地域范围内的大豆枯萎病
病原菌群体在遗传进化方向上具有多样性ꎮ
2.3 分离物致病力分化及品种抗性分化鉴定
选取 20 株尖孢镰孢菌 对 8 个不同大豆品种
的致病力进行测定ꎮ 结果显示:不同的尖孢镰孢菌
对同一大豆品种致病力不同ꎬ而同一株尖孢镰孢菌
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致病能力也不同(图 3)ꎮ 上述
结果表明我国的大豆尖孢镰孢菌具有致病力分化
现象ꎬ我国的大豆资源具有品种抗性分化现象ꎮ
2.4 大豆品种抗性鉴定
分离物 FO ̄1、FO ̄21 和 FO ̄1002 来自我国不
同的大豆产区ꎬ对 10 多个大豆品种致病力较强且
稳定ꎬ且在遗传进化方向上具有多样性ꎬ因此具有
很好的代表性ꎮ 为全面了解我国大豆产区的大豆
品种(资源)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情况ꎬ将供试的
180个大豆品种对这 3个分离物进行了抗性鉴定ꎮ
结果显示ꎬ30 个品种对分离物 FO ̄1 表现为抗病ꎬ
26个品种为中抗ꎬ两者占 31%ꎻ20 个品种对分离
物 FO ̄21 表现为抗病ꎬ29 个品种为中抗ꎬ两者占
27%ꎻ47 个品种对分离物 FO ̄1002 表现为抗病ꎬ
36个品种为中抗ꎬ两者占 46%ꎮ 对 FO ̄1和 FO ̄21
同时具有抗性(表现为抗病或中抗)的品种共有
13个ꎻ对 FO ̄1 和 FO ̄1002 同时具有抗性的共有
28个ꎻ对 FO ̄21 和 FO ̄1002 同时具有抗性的共有
22 个ꎮ 对 3 个分离物同时具有抗性的品种有 5
个:皖豆 28ꎬ中黄 13ꎬ中黄 51ꎬ中作 X08076 和
5D034ꎬ占供试材料的2.8%ꎮ此外ꎬ还发现来自我
071
2期 王健生ꎬ等: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Fig. 2 Dendrogram of the tested isolat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on 55 RAPD markers
Fig. 3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ested Fusarium oxysporum
isolates on different soybean lines
17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Fig. 4 Proportion of soybean lines with moderate or high resistance to Fusarium oxysporum
NAU: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ꎻCA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ꎻCAA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国不同省份大豆产区和种质资源库的大豆品种对
分离物 FO ̄1、FO ̄21 和 FO ̄1002 的抗性比例各不
相同ꎮ 抗性材料所占比例均很低ꎬ中抗材料占供试
品种的比例最高仅为 11.1%ꎬ其中河南省、江苏省、
安徽省、山西省和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的抗枯萎
病大豆品种不到 2%ꎮ 吉林省、河北省、山东省、浙
江省、南农大豆中心(南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
科院)的大豆品种抗性材料比例相对较高ꎬ中抗比
例最高为 11.1%(图 4)ꎮ 该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
及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ꎮ
3 讨论
RAPD技术是分析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一种十
分有效的手段ꎮ 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对采自黑龙江、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和福建六省的 55 株大豆枯
萎病病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ꎬ发现供试分离物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ꎬ多态性检测率为73.3%ꎮ
结合遗传距离的聚类图分析ꎬ这些分离物按照不同
的相似率可划分为不同的遗传聚类组ꎬ在 DNA 水
平上证明了大豆枯萎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
传多态性ꎮ 从分离物来源区域来看ꎬ分离物的遗传
聚类组与区域来源间没有直接关系ꎬ即同一大豆产
区内分离物的遗传背景存在差异ꎬ不同大豆产区的
分离物也可划分为同一遗传聚类组ꎮ 这一研究结果
与 Cao等[19]对不同地区枯萎病病原菌研究结论一
致ꎮ 可见ꎬ我国的大豆枯萎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背
景已呈现复杂化和多态性ꎬ这可能与多年来不同抗
病品种的推广、环境变化及田间的耕作制度有关ꎬ从
而导致病原菌不断变异ꎬ小种多样性增加ꎮ
致病力分化和品种抗性分化结果表明ꎬ我国的
大豆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ꎬ同时我
国的大豆资源具有品种抗性分化现象ꎮ 品种抗性
鉴定结果表明ꎬ我国不同大豆产区主栽品种及新育
品种共 180个品种中ꎬ对 3株来自不同区域的大豆
枯萎病菌同时具有抗性的品种有 5 份:皖豆 28、中
黄 13、中黄 51、中作 X08076和 5D034ꎬ占供试材料
的 2.8%ꎬ抗性品种所占比例小ꎮ 原因可能是由于
枯萎病病原菌生理小种不断发生变化ꎬ从而出现许
多新的致病类型ꎬ早期鉴定的抗性种质材料随时间
的推移抗性可能丧失ꎮ 因此ꎬ建立大豆枯萎病病原
菌生理小种长期监测机制ꎬ有利于科学鉴定与评价
大豆品系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ꎮ 同时ꎬ筛选、创造、
利用高抗抗源有助于大豆抗枯萎病育种ꎮ 从生产实
际需要来看ꎬ今后在抗病育种工作中既要保持对枯
萎病抗性的稳定ꎬ又要提高对枯萎病的抗性ꎬ使两者
结合起来ꎮ 此外ꎬ不同产区大豆种质对枯萎病的抗
性不同ꎬ吉林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的主栽大
豆品种抗性材料比例相对较高ꎬ这可能与近几年这
些地区抗性品种的布局及当地病原菌群体相关ꎮ
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的主要环节ꎬ建立准确
可靠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提高抗病育种效率的重
要途径ꎮ 抗病性鉴定结果受植物和病原菌、温度和
271
2期 王健生ꎬ等: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湿度、接种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人为因素等多方面
的影响ꎮ 温室接种与大田试验存在很大差别ꎮ 温
室接种注重田间小气候ꎬ特别是在接种初期的湿度
和温度控制ꎬ有利于病害的发生ꎬ因而对抗性接种
鉴定影响很大ꎮ 这也可能是温室条件下抗性资源
比例小的重要原因之一ꎮ 因此ꎬ为了使鉴定结果更
加准确可靠ꎬ必须把温室和田间试验相结合ꎬ对在温
室条件下表现为中抗的材料在田间进行进一步试
验ꎬ最终筛选出可以在田间推广种植的抗性种质资
源ꎮ 对于镰孢菌引起的土传病害抗病性鉴定时ꎬ还
必须有正确的病情记载方法和病情分级标准ꎬ但目
前关于镰孢菌引起的作物枯萎病的病情分级方面ꎬ
在不少作物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ꎬ这需要进一步研
究ꎮ 此外ꎬ鉴定出的抗病材料并不是都具有较好的
农艺性状ꎬ有些材料也存在丰产性和品质等方面的
缺陷ꎬ因而也不能在生产中种植和推广ꎮ 所以ꎬ合理
利用这一部分材料ꎬ与主栽品种进行多次回交转育ꎬ
可望培育出具有较好农艺性状的抗病材料ꎮ
致谢:感谢东北农业大学文景芝教授和中国农
科院作物所的朱振东研究员提供了部分大豆尖孢
镰孢菌ꎻ感谢国内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些专家提
供了大豆品种(种质资源)ꎮ
参考文献
[1] Wang J Cꎬ Sun Y M. Notes on occurrence of soybean
Fusarium wilt and its control ( in Chinese ) [ J ] .
Soybean Bulletin (大豆通报)ꎬ 2000ꎬ ( 4): 16.
[2] Sinclair J B. Compendium of soybean diseases [M] .
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an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82. 1-104.
[3] Wang C Lꎬ Zhang Y Dꎬ Zhu Zꎬ et al. Rice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stripe virus disease ( in Chinese) [J] .
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ꎬ 2008ꎬ 34(3):
530-533.
[4] Wang X Mꎬ Jin Q Mꎬ Shi Jꎬ et al. The status of maize
diseases and the possible effect of variety resistance on
disease occurrence in the future ( in chinese) [J] .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植物病理学报)ꎬ 2006ꎬ 36
(1): 1-11.
[5] Zhu Wꎬ Zhan J S. Population genetics of plant patho ̄
gens ( in Chinese) [ J] . Hereditas (遗传)ꎬ 2012ꎬ 34
(2): 157-166.
[6] Wang Z Hꎬ Lu G Dꎬ Xie L Hꎬ et al. An understan ̄
ding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 ̄
gi: Its scope and role ( in Chinese) [ J] . Acta Phyto ̄
pathologica Sinica (植物病理学报)ꎬ 1998ꎬ 28 (01):
5-9.
[7] Mu H Mꎬ Jiang Hꎬ Wang Y Lꎬ et al. Methodology of
genetic diversity research on rice blast pathogen Mag ̄
naporthe grisea( in Chinese) [ J] .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中国水稻科学)ꎬ 2013ꎬ 27(5): 545-
552.
[8] Lynch Mꎬ Milligan B G.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ene ̄
tic structure with RAPD markers [J] . Molecular Ecol ̄
ogyꎬ 1994ꎬ 3(2): 91-99.
[9] FengJꎬ Sun W J. RAPD analysis of physiologic rac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in China ( in
Chinese) [J] . Mycosystema (菌物系统)ꎬ 2000ꎬ 19
(001): 45-50.
[10] Gu Xꎬ Ding J J. The multi ̄resistant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to main diseases ( in Chinese) [ J] .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中国农学通报)ꎬ 2010ꎬ
26(14): 256-260.
[11] Tang Q Hꎬ Cui L Kꎬ Li D Lꎬ et al. Resistance evalua ̄
tion of soybean germplasm from huanghuai valley to
Phytophthora root rot ( in Chinese) [J] . Scientia Agri ̄
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10ꎬ 43(11): 2246
-2252.
[12] Guo Y Hꎬ Xu Z Gꎬ Yang G. Resistance of soybean
varieties to bacterial pustule spot ( in Chinese) [ J] .
Soybean Science (大豆科学)ꎬ 2011ꎬ 30(2)ꎬ 263-
271.
[13] Kong X Cꎬ Li H Mꎬ Geng Tꎬ et al. Resistance evalua ̄
tion of soybean varieties and germplasms to the races
No. 3 and No. 4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nes ( in Chinese) [ J] . Plant Protection (植物保
护)ꎬ 2012ꎬ 38(1): 146-150.
[14] Hartman G Lꎬ Miles M Rꎬ Frederick R D.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soybean rust [ J ] . Plant Diseaseꎬ
2005ꎬ 89(6): 664-666.
[15] Mensah Cꎬ DiFonzo Cꎬ Nelson R Lꎬ et al. Resistance
to soybean aphid in early maturing soybean germplasm
[J] . Crop Scienceꎬ 2005ꎬ 45(6): 2228-2233.
37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16] Ristaino J Bꎬ Madritch Mꎬ Trout C Lꎬ et al. PCR am ̄
plification of ribosomal DNA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n the plant pathogen genus Phytophthora [J]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ꎬ 1998ꎬ 64 (3): 948.
[17] Rohlf F J. NTSYS-pc: Numerical taxonomy and mul ̄
tivariate analysis system [M] . Applied Biostatisticsꎬ
1992.
[18] Tian R Pꎬ Kang J Gꎬ Geng L Hꎬ et al. Study on the
method of Fusarium wilts resistance in cabbage ( in
Chinese) [ J] .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中国农学通报)ꎬ 2009ꎬ 25(04): 39-42.
[19] Cao Yꎬ Liu Bꎬ Lin Y Zꎬ et al. RAPD-PCR analysis
of the strains of Fusarium oxyporum isolated from wilt
diseases in the different crops ( in Chinese) [J] . Jour ̄
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厦门大学学报)ꎬ 2004ꎬ 43
(B08): 74-79.
责任编辑:李晖
欢迎订阅«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ꎬ“中国科技核心期刊”ꎮ 主要刊登
植物病理学各分支未经发表的专题评述、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ꎬ以反映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水平
和发展方向ꎬ推动学术交流ꎬ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ꎮ
本刊现已被英国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联合国粮农组织 AGRIS 等收录ꎮ 据«中国科技期
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统计结果ꎬ«植物病理学报»影响因子 0.832ꎮ 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
与评价数据规范»(CAJ ̄CD)执行优秀期刊奖、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奖和 2013 百种中
国杰出学术期刊奖ꎮ
本刊为双月刊ꎬ每期定价 30元ꎬ全年 6期共 180元ꎮ
邮发代号: 82 ̄214ꎮ 欢迎投稿ꎬ欢迎订阅ꎮ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号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楼 243室
邮编: 100193
电话: (010) 6273 2364
E ̄mail:zwblxb@ cau.edu.cnꎮ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