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witchgrass seeds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全 文 :书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
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徐开杰,燕明献,柴乖强,孙风丽,刘曙东,奚亚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以柳枝稷品系‘西稷1号’、‘西稷2号’和‘西稷3号’为主区,以农杆菌菌液浓度为副区,对农杆菌浸种处理后
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系与农杆菌菌液浓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
同基因型品系对农杆菌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西稷3号最不敏感;随着农杆菌菌液浓度的升高,柳枝稷种子发芽
率、幼苗成苗率及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幼苗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呈先升后
降的趋势。综合农杆菌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在柳枝稷农杆菌浸种转化法中菌液浓度控制
在1.2OD600较为适宜。
关键词:柳枝稷;农杆菌;菌液浓度;浸种
中图分类号:Q9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2)01020607
  柳枝稷(犘犪狀犻犮狌犿狏犻狉犵犪狋狌犿),属于禾本科(Gramineae)黍属(犘犪狀犻犮狌犿),是起源于北美洛基山脉以东、北纬
55°以南大草原的高秆多年生草本C4 植物,通常被用于放牧、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等[1,2]。近几年来随着社会
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剧增,而全球化石原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其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寻找一种
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当务之急。柳枝稷因其适应性强,生物量潜力高和耐旱耐贫瘠能力较
强,对环境友好,能够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3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农杆菌介导法已成为一种最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在植物遗传改良方面展示出
广阔地应用前景,在多数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中实现了较为高效的转化[68]。与其他转化方法相比,农
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具有转化的外源DNA结构完整、遗传稳定、拷贝数低、转化的DNA片段较大等优点,
已成为目前大多数植物遗传转化的首选方法[912]。
柳枝稷的遗传转化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柳枝稷农杆菌转基因研究尚处于体系建立的探索阶
段[1316]。农杆菌常规介导法对组织培养技术依赖性强,对组织培养条件要求严格,农杆菌(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
犳犪犮犻犲狀狊)浸染过的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受剩余农杆菌难以抑制、抗生素筛选等因素的影响而长势较弱、缺乏生
长点甚至大量死亡等特殊问题,使得传统的农杆菌介导法在柳枝稷上受到了一定限制。
农杆菌浸种法是将萌动种子直接浸泡在农杆菌菌液中,利用农杆菌的浸染特性和植物细胞自身的物质转运
系统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稳定表达,通过种子天然的遗传传递能力,实现遗传转化[17]。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避免了常规介导法存在的一系列弊端。1987年,Feldmann和 Marks[18]首次报道应用农杆菌
浸种法在拟南芥(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狋犺犪犾犻犪狀犪)中取得成功,继而应用该法在小麦(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黄瓜(犆狌犮狌犿犻狊
狊犪狋犻狏狌狊)和番茄(犛狅犾犪狀狌犿犾狔犮狅狆犲狉狊犻犮狌犿)等作物中也取得成功[17,1921]。
本试验以‘西稷1号’、‘西稷2号’和‘西稷3号’3个基因型的柳枝稷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杆菌浸
种后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相关指标,确定不同浓度农杆菌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
响,以期为柳枝稷农杆菌浸种法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206-212
2012年2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21卷 第1期
Vol.21,No.1
 收稿日期:20110802;改回日期:2011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571),国家948计划项目(2011G119)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X200903)资助。
作者简介:徐开杰(1981),男,山东日照人,在读博士。Email:xukaijie@yahoo.cn
通讯作者。Email:xiyajun11@126.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和柳枝稷分子育种实验室选育的3个柳枝稷品系‘西稷1号’、‘西稷2号’和‘西稷
3号’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为本实验室提供的EHA105,试验于2011年4-6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温室进
行。
1.2 方法
1.2.1 种子预处理 取成熟饱满的柳枝稷种子,70%的酒精表面消毒,用20%的NaClO灭菌15~20min,无菌
水冲洗3~4次,室温无菌水浸种12h,4℃过夜,然后滤干水分24℃暗培养至种子露白。
1.2.2 农杆菌准备 用LB(LuriaBertani)固体培养基划线接种农杆菌,28℃静置暗培养2~3d。刮出单菌落
接入LB液体培养基中,28℃、220r/min振荡培养24h,分光光度计(725N,上海棱光)在波长为600nm的吸光
度测定菌液OD600值。
1.2.3 农杆菌浸种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柳枝稷不同品系为主区,农杆菌菌液浓度为副区。其中农杆菌菌液
浓度梯度设置为CK(以未加农杆菌的LB培养基为对照),0.4,0.8,1.2和1.6OD600共5个水平,将预处理露白
的柳枝稷种子利用农杆菌浸种4h后倒掉菌液,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于24℃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d,然后转入光照
条件下,1周后待幼苗根长2cm左右,转移到温室盆栽,取大田土过筛装盆,每盆12株,试验温室盆栽管理条件
是在25℃,光照强度12000lx,光照时间14h/d,每隔3d浇1次水,7d施1次肥,试验重复3次。
1.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农杆菌浸种后第7天测定发芽率(盆栽前),盆栽第3周幼苗三叶期取其叶片测定其余
指标。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种子总数×100
成苗率(%)=成活幼苗数/播种幼苗数×100
幼苗总叶绿素含量用丙酮法测量[22];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er
oxidase,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具体参照孙群和
胡景江[23]的方法测定,每指标均重复测定3次。
1.3 数据处理
采用DPS裂区设计中的LSD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用Origin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农杆菌对柳枝稷不同品系发芽率的影响大致相同。在菌液浓度≤1.2OD600时,种子发芽率随菌液浓度的增
大呈下降趋势,在1.2OD600时,发芽率达到最低值,此后略有升高(图1)。方差分析表明,品系与浓度间的互作
效应不显著。品系间西稷1号与西稷3号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而两者极显著高于西稷2号(犘<0.01)。在一
定菌液浓度范围内(≤1.2OD600),柳枝稷种子发芽率随着农杆菌菌液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各处理与对照间差
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犘<0.01)。但当菌液浓度高于1.2OD600后,柳枝稷种子发芽率不再降低,且有一定程度
回升。
2.2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成苗率的影响
农杆菌浸种不仅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也影响柳枝稷幼苗的成苗率(图2)。柳枝稷幼苗的成苗率随着菌液浓
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农杆菌菌液浓度较低时,成苗率较高,当菌液浓度为1.6OD600时,3个材料的幼苗
成苗率均达到或接近最小值,分别为22.73%,18.01%和42.15%,其成苗率均低于50%。方差分析表明,品系
与浓度间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系间表现为西稷3号>西稷1号>西稷2号,各品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犘<
0.01)。在菌液浓度≤0.8OD600时,幼苗成苗率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间的幼苗成苗率差异极显著(犘<0.01);菌
液浓度在0.8~1.2OD600时,幼苗成苗率又极显著升高(犘<0.01);此后幼苗成苗率极显著下降(犘<0.01),除西
稷3号0.8和1.6OD600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农杆菌菌液浓度过高对柳
枝稷幼苗有毒害作用。
702第21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2年
图1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犉犻犵.1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犵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狉犪狋犲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图2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成苗率的影响
犉犻犵.2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狊狉犪狋犲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菌液浓度间差异显著(犘<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菌液浓度间差异极显著(犘<0.01)。下同。Differentlowercase
lettersshowsignificantdifferencesindifferentconcentrationof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犘<0.05);Differentcapitallettersshow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differentconcentrationof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犘<0.01).Thesamebelow.
2.3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是随菌液浓度的升高幼苗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犘<0.01)
(图3)。经方差分析,品系与浓度间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系间西稷3号显著高于西稷1号(犘<0.05),极显著高
于西稷2号(犘<0.01),而西稷1号与2号差异不显著。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随浓度的升高
明显增大,不同菌液浓度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犘<0.01),这表明农杆菌对幼苗叶绿素的合成具有
不利影响,且影响随菌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4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当植物处于逆境条件下,一方面使活性氧产生加快,另一方面植物本身会促使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主
的保护系统的酶活性升高,以减少细胞膜系统及生物大分子受到的损伤[22,23]。
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SOD活性的影响是随菌液浓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2OD600时达到最
大值(图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系与浓度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系间西稷3号极显著高于西稷1号、2号
(犘<0.01),而后两者差异不显著。在菌液浓度≤1.2OD600时,不同品系SOD活性极显著上升(犘<0.01);而当
浓度达到1.6OD600时,SOD活性则极显著降低(犘<0.01)。除西稷2号1.6OD600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外(犘
<0.05),其余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犘<0.01)。这表明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的伤害随菌液浓度的增大
而增大。在低浓度(≤1.2OD600)时,农杆菌对幼苗已经造成伤害,但植物本身可能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保护作用
进行修复,而当浓度继续增大,其伤害已经超过幼苗的自身保护作用,植物受到严重伤害,最终影响幼苗的正常生
长发育,甚至出现死苗现象。
2.5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酶(CAT)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是一种酶类清除剂,又称为触酶。它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等协同作用,可促使SOD酶产生的H2O2 分解为分子氧和水,清除体内的过氧化氢,从而使细
胞免于遭受H2O2 的毒害,是生物防御体系的关键酶之一[22,23]。
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CAT活性的影响是随菌液浓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图5),尤其是在浓度超过1.2
OD600时上升的速率更快。经方差分析,品系与浓度间互作效应不显著;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不同品系
幼苗CAT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西稷1号和2号极显著的高于西稷3号(犘<0.01),而前两者差异不显著。
80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1
在菌液浓度≤0.8OD600时,柳枝稷不同品系幼苗CAT活性均极显著上升(犘<0.01);在0.8~1.2OD600间,西稷
3号极显著升高(犘<0.01),西稷1号上升趋势不再显著,而西稷2号则极显著下降(犘<0.01);此后幼苗CAT
活性又均极显著升高(犘<0.01)。这也证实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的伤害是随菌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尤其是在
浓度超过1.2OD600时伤害更明显。
2.6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物酶(POD)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且活性较高的一种酶,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中,可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和胺类化合物,具有消除氧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等毒性物质的作用,是植
物体内的保护酶之一[22]。
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POD活性的影响与CAT活性的影响相似,随菌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尤其是在浓度
超过0.8OD600时上升的更快(图6)。经方差分析,品系与菌液浓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而农杆菌对不同柳枝稷
品系POD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表现趋势为西稷2号>西稷3号>西稷1号。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与对照
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犘<0.01)。再次说明农杆菌对柳枝稷具有伤害作用,且伤害程度随菌液浓度的增大而
增大。
图3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犉犻犵.3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狊犮犺犾狅狉狅狆犺狔犾犮狅狀狋犲狀狋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图4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犛犗犇活性的影响
犉犻犵.4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狊犛犗犇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图5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犆犃犜活性的影响
犉犻犵.5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狊犆犃犜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图6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犘犗犇活性的影响
犉犻犵.6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狊犘犗犇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902第21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2年
2.7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MDA含量的
图7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幼苗 犕犇犃含量的影响
犉犻犵.7 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狅狀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狊犕犇犃犮狅狀狋犲狀狋狅犳犘.狏犻狉犵犪狋狌犿
影响
植物在逆境下遭受伤害与活性氧积累诱发的膜脂
过氧化作用密切有关,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作
用最重要的产物之一,通过测定 MDA可以间接测定
膜系统受损伤的程度[23]。
农杆菌对柳枝稷幼苗 MDA含量的影响是随菌液
浓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浓度超过0.8
OD600时,其上升速率变得更大(图7)。经方差分析,
品系与浓度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农杆菌对不同柳枝
稷品系 MDA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其表现为西稷1、
2号极显著高于西稷3号(犘<0.01),而前两者的差异
不显著。不同菌液浓度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达极显著
水平(犘<0.01),同一品种不同浓度处理间除西稷2
号中1.2与1.6OD600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极
显著水平(犘<0.01)。同样反映了农杆菌对柳枝稷具有不利影响,且其影响随农杆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3 结论与讨论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通常会表现出衰老加速的趋势,即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变黄,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水
解加速,原生质膜以及内膜系统发生过氧化,细胞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增加,SOD、CAT和POD
酶促防御系统活性下降[23,24]。蔡建一等[25]认为SOD、CAT和POD三种酶在活性氧清除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协调
能力。在本试验过程中发现,SOD活性是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CAT和POD则是呈上升趋势,每种酶在不同程
度的胁迫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在低浓度的农杆菌侵染胁迫下,SOD的活性较高起主要作用,而当浓度超
过1.2OD600时,SOD活性降低,CAT和POD起主要作用。
不同基因型的植物对农杆菌的侵染敏感程度也不同[26]。本试验对柳枝稷不同品系的种子发芽率、幼苗成苗
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以及 MDA含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农杆菌对不同基因型柳
枝稷的影响存在差异,西稷1号、西稷2号和西稷3号对农杆菌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西稷3号种子发芽率、幼苗
成苗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都较西稷1号、西稷2号明显偏高,而幼苗 MDA含量明显偏低,这表明西稷1、2
号相比西稷3号对农杆菌的伤害更敏感,因此在进行农杆菌遗传转化时,可适当提高对西稷3号的侵染浓度。
在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转化效率和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规模是评价转化体系成功与否的两大关
键因素。陈明利等[27]认为农杆菌浓度OD600值小于0.5时,即使采用长时间侵染,转化效率也不高。同时,农杆
菌浓度也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农杆菌污染,伤害受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分化,最终难以提高转化效率。在农杆
菌遗传转化试验中,不同作物对农杆菌菌液浓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奚亚军等[20]在转化小麦的试验中农杆菌采
用的1.5OD600,雷江丽等[28]在做中华结缕草(犣狅狔狊犻犪狊犻狀犻犮犪)转化时农杆菌浓度却采用0.9OD600,而关于柳枝稷
农杆菌浸种浓度的文章还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农杆菌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
响结果表明,农杆菌浸种对柳枝稷产生不利影响,且其不利影响随农杆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浓度超过1.2
OD600时,胁迫作用更为明显。此时对柳枝稷种子及幼苗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伤害,柳枝稷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
幼苗出现生长缓慢、停止甚至出现死苗的现象。因此在充分考虑转基因效率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幼苗的成苗
率,本试验最终结果显示在利用农杆菌浸种法进行柳枝稷遗传转化中农杆菌菌液浓度不应超过1.2OD600。
农杆菌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条件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本试验主要针对农杆菌浓度
进行研究,而未涉及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条件等其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后面试验中应对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条件
以及它们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01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1
参考文献:
[1] 徐炳成,山仑,黄瑾,等.柳枝稷和白羊草苗期水分利用与根冠比的比较[J].草业学报,2003,12(4):7377.
[2] 黄黔.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生态现代化[J].草业学报,2008,17(2):18.
[3] ShenH,FuCX,XiaoXR,犲狋犪犾.DevelopmentalcontroloflignificationinstemsoflowlandswitchgrassvarietyAlamoand
theeffectsonsaccharificationefficiency[J].BioenergyResearch,2009,2(4):233245.
[4] SrivastavaAC,PalanichelvamK,MaJ,犲狋犪犾.Colectionandanalysisofexpressedsequencetagsderivedfrom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edswitchgrass(犘犪狀犻犮狌犿狏犻狉犵犪狋狌犿L.Alamo)vasculartissues[J].BioenergyResearch,2010,3(3):278294.
[5] 刘吉利,朱万斌,谢光辉,等.能源作物柳枝稷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09,18(3):232240.
[6] NadolskaOrczkA,OrczvkW,PtvetakiewiczA.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transformationofcerealsfromtechniquedevelop
menttoitsapplication[J].ActaPhysiologiaePlantarum,2000,22(1):7788.
[7] ChengM,LoweBA,SpencerTM,犲狋犪犾.Factorsinfluencing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transformationofmonocotyledonous
species[J].InVitroCelularandDevelopmentBiologyPlant,2004,40(1):3145.
[8] 张佳星,何聪芬,叶兴国,等.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2:2326.
[9] VogelJ,HilT.Highefficiency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transformationof犅狉犪犮犺狔狆狅犱犻狌犿犱犻狊狋犪犮犺狔狅狀inbredlineBd213[J].
PlantCelReports,2008,27(3):471478.
[10] 张芳,王舟,宗俊勤,等.农杆菌介导的假俭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草业学报,2011,20(2):184192.
[11] 徐春波,王勇,赵海霞,等.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1,4:9397.
[12] 吴雪莉,刘金星,KlausKN,等.二穗短柄草幼胚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初步研究[J].草业学报,2010,19(5):9
16.
[13] SomlevaMN,TomaszewskiZ,CongerBV.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genetictransformationofswitchgrass[J].CropSci
ence,2002,42(6):20802087.
[14] XiYJ,FuCX,GeYX,犲狋犪犾.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transformationofswitchgrassandinheritanceofthetransgenes[J].Bioen
ergResarch,2009,2(4):275283.
[15] XiYJ,GeYX,WangZY.Genetictransformationofswitchgrass[J].MethodsinMolecularBiology,2009,581(5):53
59.
[16] LiRY,QuRD.Highthroughput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switchgrasstransformation[J].BiomassandBioenergy,2011,
35(3):10461054.
[17] 许耀,王艇,李宝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外源基因转化植物萌动种胚的研究[J].实验生物学报,1991,24(2):109117.
[18] FeldmannKA,MarksMD.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 mediatedtransformationofgerminatingseedsof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狋犺犪犾犻犪狀犪:anon
tissuecultureapproach[J].Molecular&GeneralGenetics,1987,208:19.
[19] 林拥军.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20] 奚亚军,张启发,林拥军,等.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犘犛犃犌12犐犘犜 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
学,2004,37(8):12351238.
[21] 王丹,吴燕民,刘水,等.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建立白三叶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1):96
101.
[22] 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 孙群,胡景江.植物生理研究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4] 邹丽娜,周志宇,颜淑云,等.盐分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20(3):8490.
[25] 蔡建一,马清,周向睿,等.Na+在霸王适应渗透胁迫中的生理作用[J].草业学报,2011,20(1):8995.
[26] 郭志江,丁在松,王金明,等.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敏感基因型小麦的筛选鉴定[J].华北农学报,2008,23(4):8184.
[27] 陈明利,刘香利,唐广立,等.农杆菌侵染小麦的优化方案[J].分子植物育种,2007,5(4):577582.
[28] 雷江丽,王丹,吴燕民,等.农杆菌浸种法介导中华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17(5):
865871.
112第21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2年
犛狑犻狋犮犺犵狉犪狊狊狊犲犲犱狊犵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狊犲犲犱犾犻狀犵犵狉狅狑狋犺犪狀犱犱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狑犻狋犺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
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XUKaijie,YANMingxian,CHAIGuaiqiang,SUNFengli,LIUShudong,XIYajun
(ColegeofAgriculture,Northwest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Withtheswitchgrassstrains(XijiNo.1,XijiNo.2,XijiNo.3)asthedominatedfactors,theconcen
trationof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asthedeputyfactors,theeffectofswitchgrassseedgerminationand
seedlingphysiobiochemicalcharacteristicswerestudied,using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soakingmethod.Theresults
showedthattheinteractioneffectbetweenthestrainsandtheconcentrationwasnotsignificant;Theeffectsof
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onswitchgrassstrainsweredifferent,andtheXijiNo.3wasmoreinsensitiveto犃.狋狌犿犲犳犪
犮犻犲狀狊thantheotherstrains.Withtheconcentrationof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increased,theswitchgrassseedgermina
tionrate,theseedlingplantingpercentandchlorophylcontentshoweddowntrend,andtheseedlingPODactivi
ty,CATactivityandMDAcontentshoweduptrend,andtheseedlingSODactivityinitialyincreasedbutthen
decreased.Tosumup,themostappropiateconcentrationof犃.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maybeunder1.2OD600inswitch
grassseedssoaking.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switchgrass(犘犪狀犻犮狌犿狏犻狉犵犪狋狌犿);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concentration;soaking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seed
《草业学报》2011年承蒙以下专家审稿,特此表示感谢
(以姓氏拼音为序)
安 渊 毕玉芬 蔡青年 蔡庆生 曹成有 曹志军 陈建新 陈智忠 崔国文
邓自发 董召荣 多立安 樊明寿 冯虎元 傅 华 高 峰 高洪文 高灵旺
高学文 郭继勋 郭旭生 郭彦军 郭振飞 郭正刚 韩烈保 韩清芳 郝敦元
郝明德 郝正里 侯扶江 呼天明 胡小文 胡跃高 胡自治 江海东 解新明
金 睴 孔垂华 李春俭 李春杰 李锋瑞 李辉信 李建龙 李彦忠 李召虎
李镇清 李志华 李志坚 林惠龙 刘公社 刘建秀 刘皕发 刘志龙 刘志民
刘志鹏 龙瑞军 陆 巍 马永清 毛培胜 闵庆文 穆春生 南志标 庞保平
彭 燕 蒲 训 强 胜 秦玉川 尚占环 邵 涛 戎郁萍 沈益新 沈禹颖
宋小玲 苏永中 孙志高 唐延林 汪诗平 王成章 王崇英 王 刚 王 俊
王  王森山 王锁民 王晓娟 王新宇 王彦荣 王!文 王正文 魏春雁
武菊英 邢 福 徐秉良 徐世健 杨爱芳 杨红建 杨惠敏 杨允菲 杨中艺
于应文 于 卓 玉 柱 袁学军 翟保平 张金林 张金屯 张丽静 张世挺
张卫建 张新全 张堰铭 赵长明 赵哈林 赵团结 赵 祥 周 禾 周顺利
朱清科 朱永官 朱志红 庄 苏
21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