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and productive succession process of a cultivated alfalfa grassland community on Loess Plateau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全 文 :书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王书转1,2,郝明德1,普琼3,吴振海4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7121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3.西藏自治区农业
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藏 拉萨85000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人工草地群
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
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
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
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 V”
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
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
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
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
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关键词: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演替;生态稳定性;生产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S812;Q9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6000110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601  
  人工草地建设是现代生态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植被建设
是遏制水土流失和防止土壤退化的重要途径[2]。改善和优化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
草地植被的保护、发展与建设[3],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土壤营养条件差,而该区草地面积与分布范围远
大于森林,草地覆盖和保护土地的功能又显著优于荒漠,故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不仅有利于该区农牧业经济可持
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指导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改善和优化该地区生态环境[47]。多年生豆科牧草紫
花苜蓿(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历史悠久,生态适应性强,耐旱、耐土壤贫瘠,适口性好,营养价
值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8]。紫花苜蓿不仅有利于畜牧业发展,它还具有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功能。甘肃天
水水土保持站通过9年的观测资料证明,苜蓿地要比作物地减少土壤冲刷1.6倍;绥德站的观测资料也表明,种
植苜蓿小区要比种植谷子减少土壤冲刷5~12倍[2],可见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具有较好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如何将
其建设成为一种生态上健全可靠、经济和生产上又合理可行的优化生态———生产人工草地将具有非常强的现实
指导意义[3]。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
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延长苜蓿人工草地的有效利用年限,更好地发挥苜蓿草地的生产、生态
功能,实现其生产、生态功能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区域位于甘肃省镇原县上肖乡,地处北纬35°30′,东经107°29′,海拔1200m,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以塬
地为主。属北方半湿润易旱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季节短而集中,年均降水量520mm,年平均气温
第23卷 第6期
Vol.23,No.6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10
2014年12月
收稿日期:20131205;改回日期:201401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D31B01)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NTKJ201303(1))资助。
作者简介:王书转(1978),女,河南南阳人,在读博士。Email:wszwhp@126.com
通讯作者。Email:mdhao@ms.iswc.ac.cn
8.7℃,年辐射量554.3~565.2kJ/cm2,≥0℃年积温3435℃,≥10℃年积温2722℃,全年无霜期165d。主要土
壤类型为黑垆土和黄绵土,土层深厚。研究区域为黄土高原旱塬区,水资源极度贫乏,塬高水低,不利于水资源的
存贮,农业耕作主要利用天然降水,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1.2 试验设计
共设置10块试验样地,每块样地大小约10m×20m,样地平整均一,距离很近,即使最大距离也在1km范
围之内,试验区域为塬面,地形平坦,起伏很小,可以不考虑样地海拔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土壤均为黑垆土,各样地
立地条件较一致,具有可比性。选取的10块样地最初是耕地,后被当地居民弃耕,为了不荒废耕地同时又便于饲
养牲畜,当地居民便在这些弃耕地上种植当地乡土品种紫花苜蓿,种植期间从不施肥,也无田间管理措施,只在每
年收获季节茬割2次,比较适合研究平坦塬地上人工草地的演替变化。样地确立之后与当地居民签订协议,同时
确定每块苜蓿草地的准确种植年限。本研究数据于2010年6月底、9月初采集种植时间分别为2,3,4,5,6,7,8,
16,26和31年的苜蓿草地进行研究。在每块苜蓿草地随机选取4个1m×1m样方(远离样地边缘50cm以减
少边缘效应所带来的试验误差),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株数、株高以及每种植物在样方内的株数或丛数、
频度和盖度。
1.3 数据计算方法
群落中植物种的重要值(IV)=1/3[相对频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912],其中,相对密度为
样地内各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相对盖度为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种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
和的百分比,盖度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积计算[9]。相对频度为各种植物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
所有植物种频度和之比。
物种多样性测定选用 Margalef指数犚1、犌犾犲犪狊狅狀指数犚2 表征物种丰富程度、Shannon-Wiener指数(犎′)和
Pielou指数(犑′)表征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1214]。
Margalef指数犚1=犛-1ln犖
Gleason指数犚2= 犛
槡犃
式中,犚为物种丰富度指数,犛为群落中的植物种类数,犖 为群落中所有种的总个体数,犃为单位面积。
Shannon-Wiener指数 犎′=-∑

犻=1
狆犻ln狆犻
式中,犎′为多样性指数,犛为群落中的植物种数量,犘犻为第犻种植物的重要值占所有植物种重要值总和的比值。
Pielou均匀度指数犑′= 犎′ln犛
式中,犑′为均匀度指数,犎′为多样性指数,犛为群落中的植物种数量。
群落生态优势度[12]犆′=∑

犻=1
狀犻( )犖

式中,犆′为生态优势度,犖 为群落中所有种的重要值总和,狀犻为第犻种植物的重要值。
草地生产力测算:将每个样方中所有草的干重相加为总的地上生物量。
1.4 数据处理
通径分析可处理较为复杂的变量关系,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或者某些自变量之间
的间接关系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便于对各因子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因此使用较广。本研究运用
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生态功能演替
2.1.1 群落演替阶段分析 建群种的更替是草地植被演替阶段的象征,优良牧草和杂类草之间的竞争将决定人
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6
工草地群落演替的方向[1516]。重要值是综合数量指
标,它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
性。表1按物种重要值排序列出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
草地群落主要物种组成及其密度值,结果显示,苜蓿种
群重要值随其生长年限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在第6年达到最高值,之后苜蓿种群重要值开始逐渐
降低,到31年左右达到最低,由此将苜蓿人工草地群
落生态功能演替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紫花苜蓿
草地阶段、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
渡阶段、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
1)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演替阶段,大致包括2~6龄
苜蓿草地,在此演替阶段,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草地群
落的优势种皆为苜蓿,其重要值和密度皆呈上升趋势,
附地菜为群落的亚优势种,具有相对较大的重要值,茵
陈蒿、赖草、夏至草等为主要伴生种。
2)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
段,大致包括8~31龄,群落的优势种仍为苜蓿,而各
伴生种附地菜、夏至草、绢毛委陵菜、五爪金龙和长芒
草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密度和重要值变化复杂,较为
明显的是附地菜逐渐演变为群落的主要伴生种,长芒
草在16年之后开始大量入侵人工草地,且地位变化很
快,重要值开始上升,直到31龄达到最高,最终替代苜
蓿成为群落的优势种。
3)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31龄之后,群落结
构变化明显,苜蓿草地已经完全退化演替为长芒草群
落,群落的优势种已被长芒草所代替,苜蓿则演变为亚
优势种,形成长芒草+苜蓿+五爪金龙为主的群落类
型。
从上述演替进程可以看出,种群组成在不同的阶
段变化显著,杂类草之间的竞争较为复杂,这可以从主
要伴生种附地菜、长芒草、五爪金龙、夏至草和绢毛委
陵菜等重要值和密度值的变化趋势上看出来。重要值
降低,表明该种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降低。随
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附地菜的重要值下降趋势明显,
但又不同于其他伴生种,它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均为重
要的伴生种,这是由于附地菜繁殖力较强,且耐旱、耐
土壤贫瘠,适合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因此成为研
究区域苜蓿人工草地主要的入侵杂草。五爪金龙和绢
毛委陵菜在群落演替后期重要值较高,成为该时期主
要的竞争杂草。与之相反的是蒙古蒲公英和夏至草,
它们的重要值在群落演替的前期和中期较高,为群落
前期和中期的主要竞争杂草。
表1 苜蓿人工草地群落主要物种组成、
密度与重要值的动态变化
犜犪犫犾犲1 犜犺犲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犿犪犻狀狊狆犲犮犻犲狊’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狊,
犱犲狀狊犻狋狔犪狀犱犻犿狆狅狉狋犪狀犮犲狏犪犾狌犲狅犳犪犾犳犪犾犳犪犪狉狋犻犳犻犮犻犪犾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
年限
Age
(a)
物种组成
Species
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株Plant/m2)
重要值
Importance
value
(IV)
2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32.5 36.9
茵陈蒿犃狉狋犲犿犻狊犻犪狊犮狅狆犪狉犻犪 71.0 12.5
赖草犔犲狔犿狌狊狊犲犮犪犾犻狀狌狊 60.3 12.5
附地菜犜狉犻犵狅狀狅狋犻狊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40.8 8.3
小花唐芥犈狉狔狊犻犿狌犿犮犺犲犻狉犪狀狋犺狅犻犱犲狊 9.8 5.3
3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46.3 53.9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58.0 15.5
五爪金龙犐狆狅犿狅犲犪犮犪犻狉犻犮犪 30.5 8.1
夏至草犔犪犵狅狆狊犻狊狊狌狆犻狀犪 12.3 5.3
灰绿藜犆犺犲狀狅狆狅犱犻狌犿犵犾犪狌犮狌犿 18.3 4.2
4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56.5 55.6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73.0 20.4
夏至草犔.狊狌狆犻狀犪 18.8 10.1
五爪金龙犐.犮犪犻狉犻犮犪 20.0 6.0
蒙古蒲公英犜犪狉犪狓犪犮狌犿犿狅狀犵狅犾犻犮狌犿 1.3 2.9
5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58.0 65.9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25.8 12.8
蒙古蒲公英犜.犿狅狀犵狅犾犻犮狌犿 2.5 8.1
五爪金龙犐.犮犪犻狉犻犮犪 8.0 2.9
赖草犔.狊犲犮犪犾犻狀狌狊 2.5 2.5
6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71.3 69.1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66.0 18.5
蒙古蒲公英犜.犿狅狀犵狅犾犻犮狌犿 7.0 11.9
飞廉犃狏犲狀犪狊犪狋犻狏犪 0.3 2.7
阿尔泰狗娃花犎犲狋犲狉狅狆犪狆狆狌狊犪犾狋犪犻犮狌狊 0.3 0.9
7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51.0 66.0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36.3 15.6
夏至草犔.狊狌狆犻狀犪 16.3 11.5
葛缕子犆犪狉狌犿犮犪狉狏犻 2.5 3.8
8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148.0 63.1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60.0 20.5
夏至草犔.狊狌狆犻狀犪 5.0 10.1
绢毛委陵菜犘狅狋犲狀狋犻犾犾犪狉犲狆狋犪狀狊 14.5 5.6
播娘蒿犇犲狊犮狌狉犪犻狀犻犪狊狅狆犺犻犪 0.3 0.7
16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94.3 37.5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51.3 13.9
绢毛委陵菜犘.狉犲狆狋犪狀狊 11.0 10.1
五爪金龙犐.犮犪犻狉犻犮犪 40.8 8.6
长芒草犛狋犻狆犪犫狌狀犵犲犪狀犪 5.5 8.4
26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67.5 28.7
五爪金龙犐.犮犪犻狉犻犮犪 66.5 15.6
绢毛委陵菜犘.狉犲狆狋犪狀狊 32.0 15.0
长芒草犛.犫狌狀犵犲犪狀犪 24.0 14.2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27.0 6.5
31 长芒草犛.犫狌狀犵犲犪狀犪 36.3 28.4
苜蓿犕.狊犪狋犻狏犪 32.3 18.5
五爪金龙犐.犮犪犻狉犻犮犪 35.0 8.6
绢毛委陵菜犘.狉犲狆狋犪狀狊 14.3 7.3
附地菜犜.狆犲犱狌狀犮狌犾犪狉犻狊 12.3 6.3
3第23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14年
  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的演替过程表明,随演替年限的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天然
植被群落结构的相似度越来越大,说明群落演化逐步倾向于生态稳定性群落[11],人工草地“自然化”趋势越来越
大。
2.1.2 种群演替分析 种群密度、高度、盖度和频度是植物种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些数量特征的动态变化情况
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不同种群在群落内的地位、作用、竞争力以及群落的演替特征。在苜蓿人工草地群落演替过
程中,长芒草和苜蓿种群的变化都极为显著(表1,表2)。
1)苜蓿种群的变化。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苜蓿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和重要值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
变化趋势。群落演替的第6年,苜蓿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均达到最大值,重要值、高度、密度、盖度增幅分别达
87.26%,18.35%,29.28%和56.41%。随苜蓿植株生长速率的不断加快,苜蓿植株长势逐渐旺盛,种群盖度增
幅较为明显、其次是密度和高度,这都使得苜蓿具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竞争力,在群落内比率增大,逐渐占据
优势地位,重要值也相应地增大,从而使杂类草尤其是植株高大杂类草生长受到抑制。从第6年开始苜蓿种群各
数量特征值逐年减少,且随着人工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下降显著。群落演替的第26年,苜蓿种群的数量特征值
均降到最低,重要值、高度、密度、盖度降幅分别达58.47%,37.03%,60.60%,60.33%。到群落演替的第31年,
苜蓿种群完全退化,草地群落内不但杂草种类繁多,且大多数为植株较高大的植物,如长芒草。
表2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种群动态变化
犜犪犫犾犲2 犜犺犲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犪犾犳犪犾犳犪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狊狅狀狋犺犲犔狅犲狊狊犘犾犪狋犲犪狌
年限
Age(a)
高度 Height(cm)
Ⅰ Ⅱ
密度Density(株Plant/m2)
Ⅰ Ⅱ
频度Frequent(%)
Ⅰ Ⅱ
盖度Coverage(%)
Ⅰ Ⅱ
2 26.7 0 132.5 0 100 0 58.5 0
3 28.2 0 146.3 0 100 0 77.8 0
4 29.6 0 156.5 0 100 0 78.3 0
5 30.0 0 158.0 0 100 0 91.5 0
6 31.6 0 171.3 0 100 0 91.5 0
7 29.7 0 151.0 0 100 0 88.8 0
8 29.2 0 148.0 0 100 0 80.3 0
16 21.3 19.3 94.3 5.5 100 19.3 37.5 2.3
26 19.9 20.8 67.5 24.0 100 20.8 36.3 8.8
31 20.3 26.3 32.3 36.3 100 26.3 18.3 38.5
 注:Ⅰ和Ⅱ分别代表苜蓿和长芒草。
 Note:ⅠandⅡrepresent犕.狊犪狋犻狏犪and犛.犫狌狀犵犲犪狀犪,respectively.
2)长芒草种群的变化。虽然长芒草仅在16龄苜蓿草地出现,但其种群的重要值、高度、盖度、密度和频度增
长很快,增幅分别为230.10%,36.27%,157.39%,560%,36.27%。长芒草为黄土高原原生地带性植被,为黄土
高原的顶级演替群落[12],这与长芒草自身的生物特性有关,其生态幅度比较广,生态适应性强,容易适应不同的
生境条件,并形成不同植物群落的优势和建群种,所以虽然它仅在苜蓿演替后期出现,却对苜蓿草地具有很强的
入侵能力,能排除其他杂草,替代苜蓿而成为群落的优势种,引起苜蓿草地退化。
2.1.3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的动态变化 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演替进程的特
点[17]。随演替年限延长,苜蓿草地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
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先下降后上升 (图1)。群落演替前期(2~6年),是建
群种苜蓿生长旺期,苜蓿重要值、高度、盖度和密度不断增大,竞争力越来越强,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度
相对增加,建群种的地位逐步提高,生态优势度指数稳步上升;因为人工草地不同于天然草地,其建群种是人为建
4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6
植,所以其他杂草是随着草地生长时间而逐渐入侵,所以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也呈上升趋势。随着苜蓿竞争能力的
增强,其对杂类草的抑制也越来越强,致使群落植物种类数降低,而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尤其是苜蓿的株树越
来越多,最终导致均匀度指数逐渐提高,而丰富度指数逐渐下降,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
数在草地6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23,2.95,0.53,相反,丰富度指数达到最小值3.00。群落演替中期(6~16
年),苜蓿种群的重要值开始逐渐下降,生态优势度指数也随之逐渐减小,使得杂类草大量入侵,此时群落种间竞
争尤其是杂草之间的竞争和抑制作用非常强烈,故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
物种丰富度指数则逐年增加,草地出现退化态势。苜蓿草地建植16年之后,生态适应强的长芒草开始入侵,苜蓿
种群重要值迅速降低,生态优势度指数也快速下降,种群之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致使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下
降较快,而丰富度指数快速上升,草地快速退化。上述变化趋势表明,没有田间管理措施的情况下,人工苜蓿草地
盛产期时间短暂,草地的生产力稳定性差[11]。
图1 群落特征值的变化
犉犻犵.1 犆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狔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狏犪犾狌犲狊
 采用Duncan’smultiplerangetest方法分析,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犘<0.05,狀=4),下同。Valueswithdifferentlettersaresignificantlydiffer
entanalyzedbyduncan’smultiplerangetest(犘<0.05,狀=4),thesamebelow.
2.2 群落生产功能的动态变化
2.2.1 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也可反映人工草地演替的方向及其退化状
况。2茬苜蓿草地生物量、年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皆是先升后降(图2),且变化明显。草地演替的2~6年,苜蓿草
地生物量随演替时间而增大,至6龄时达到最大,其中第1茬生物量为777.3g/m2,比2龄334.8g/m2 增加了
132.2%,第2茬生物量为304.3g/m2,比2龄141.4g/m2 增加了115.3%。年生物量从2龄476.2g/m2 上升
到6龄995g/m2。6龄草地之后,草地生物量逐渐降低,显示出明显的退化趋势,演替至31年,植被生物量减至
最低值76.3g/m2,退化原因主要是由于多年生杂草如长芒草等的不断入侵,以及土壤养分、水分供应不足。6年
时间即达到生物量高峰也反映了苜蓿人工草地生产的不稳定性[11]。
5第23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14年
2.2.2 地上生物量与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通径分析 
图2 苜蓿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犉犻犵.2 犜犺犲犱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犪犫狅狏犲狏犲犵犲狋犪狋犻狅狀
犫犻狅犿犪狊狊犻狀犪犾犳犪犾犳犪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
为了进一步分析苜蓿人工草地影响地上生物量
的因素重要性大小,特选取了苜蓿种群重要值、生态
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长芒草种群重要值进行通径
分析,结果(表3)显示:从相关系数来看,苜蓿种群
重要值与地上生物量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群落生
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长芒草种群重要值与地上
生物量呈负相关。从各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直接通
径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多样性指数对地上生物量的
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536,众多学者研究也
表明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
响比较显著[16,1821]。
进一步对苜蓿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产力之
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图3),物种多样性
表3 群落数量特征值与年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通径系数及相关系数
犜犪犫犾犲3 犘犪狋犺犮狅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狋狊犪狀犱犮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犮狅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狋狊犫犲狋狑犲犲狀狋犺犲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
狏犪犾狌犲犪狀犱狋犺犲犪狀狀狌犪犾犪犫狅狏犲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犫犻狅犿犪狊狊
群落数量特征值
Populationcharacteristicvalue
直接通径系数
Directpathcoefficients
间接通径系数Indirectpathcoefficients
犡1 犡2 犡3 犡4 合计Total

犡1 0.026 0.025 0.13 0.468 0.946 0.971
犡2 0.135 0.348 0.278 0.503 0.086 0.941
犡3 0.536 0.022 0.214 0.127 0.363 0.900
犡4 -0.417 -0.022 -0.09 -0.276 -0.388 -0.804
 注:犡1、犡2、犡3、犡4分别代表苜蓿种群重要值、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长芒草种群重要值。
 Note:犡1,犡2,犡3and犡4representtheimportantvalueofthealfalfapopulation,theecologicaldominanceindex,thediversityindexandtheimpor
tantvalueof犛.犫狌狀犵犲犪狀犪,respectively.
和生产力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
图3 苜蓿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相关系数动态变化
犉犻犵.3 犜犺犲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狋犺犲犮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犮狅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狋狊
犫犲狋狑犲犲狀狋犺犲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犻狀犱犲狓犪狀犱狋犺犲犪狀狀狌犪犾犫犻狅犿犪狊狊
狅犳狋犺犲犪犾犳犪犾犳犪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 
“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
最高。建植苜蓿草地初期,苜蓿处于人为建植优势,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图1,图3),故二者相关系数越来越大,相关性也越
来越高。6龄之后,苜蓿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
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由强变弱,31龄苜蓿草地二者
的相关系数r仅为0.12。苜蓿人工草地植物群落
生产力水平最高时多样性也达到最高,可见6龄苜
蓿草地是生态和生产功能的转折点,是苜蓿草地管
理的关键阶段。
3 结果与讨论
人工草地是人为建植的植物群落,由单一外来
6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6
物种构成,草地建植初期是一种“生产稳定性”群落,随草地年限的延长、土壤条件的变化以及乡土草种的侵入必
然会增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加速人工草地的退化,使得草地逐渐进入一种“生态稳定性”群落[6,11]。这2种功能
对黄土高原地区都是有利的。种植人工草地旨在发展畜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退耕还草利于水
土保持,又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需要将人工草地群落的“生产”和 “生态”功能有机结合,农
民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
3.1 延缓人工草地的生态功能
从苜蓿草地群落的演替分析可以看出,6龄人工草地苜蓿重要值和密度均达到最大值,此阶段为紫花苜蓿
人工草地演替阶段,是人工草地的生长旺期;之后重要值和密度均开始下降,苜蓿草地开始进入衰退阶段,优势种
逐渐由苜蓿向天然草地优势种长芒草过渡;31年之后群落完全退化,完全演替为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
本研究中苜蓿草地具有的6年左右生长旺期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如李裕元等[11]对黄土高原北部森
林草原气候区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研究,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对不同类型草地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如张耀生
和赵新全[12]对青藏高寒牧区多年生人工草地持续利用的研究、周华坤等[6]对高山草甸垂穗披碱草(犈犾狔犿狌狊狀狌
狋犪狀狊)人工草地群落、王长庭等[22]、史惠兰等[23]对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代人工草地群落的研究等。从苜蓿人工草
地的生态功能来看,经历短暂的生长盛期便开始向次生天然草地过渡,表明人工草地若无相应的田间管理和施
肥、灌溉等措施,的确有助于加速其向天然草地过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生态功能。
本研究与其他学者研究不同的是,李裕元等[11]的研究中,紫花苜蓿在第10年已完全退化为长芒草群落,而
本研究则可以持续到31年才完全退化,这可能是研究区域差异和土质差异造成的,李裕元选择的是黄土高原北
部中温带森林草原气候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而本研究选择区域为平坦塬地,原本是较好的适耕地,区域环境
和土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长时间序列演替分析的研究不多,苜蓿草地向天然次生草地
过渡的时间也不一致,但相同的是过渡阶段时期,优势种苜蓿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其他杂草开始争取其自身的优
势,故种间竞争也最激烈。本研究中6龄草地之前主要的植物种类(按重要值大小分类)有10种,茵陈蒿、赖草、
小花唐芥、灰绿藜、阿尔泰狗娃花、飞廉等在演替过程中基本全被竞争抑制,其他还有播娘蒿、葛缕子在演替过渡
阶段也被竞争抑制,最后剩下的只有附地菜、五爪金龙、绢毛委陵菜、长芒草等竞争能力较强的植物,故过渡阶段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从生态角度来看,种群竞争是演替的一部分,且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群落内主要物种的数量特征和重要值的时间动态变化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种群在群落内地位、功能、作
用、竞争力的变化以及群落的演替特征。在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经过31年演替之后,苜蓿种群退化极为显著,密
度、高度、盖度、重要值都降为最低,而长芒草的各数量特征值开始超过苜蓿,最终向次生天然长芒草草地演替,群
落生态功能趋于稳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6龄草地生态功能稳定而强大,但这种稳定只是一种“暂稳态”,如果仅从苜蓿水土保
持发挥角度来讲,要延缓这种暂稳态则需在6~31龄草地适当施加人为扰动和影响;如果从植被恢复与重建角度
来讲,也可任其自然演替,愈来愈趋向“人工草地自然化”,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暂稳态”将有利于加速人工草地天
然化。
3.2 延长人工草地的生产功能
从生产功能角度来看,苜蓿草地生长旺盛期短不利于发挥其经济价值。可能原因是由于人工大面积建植草
地导致土壤水分、养分、酶活性等的供应能力和变化有关[24]。程积民等[25]从土壤水分变化等方面研究表明因水
分限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适宜种植年限应为8~10年,其中第4~8年为苜蓿生长的高峰期;其他类型人
工草地也有此变化,如王长庭等[22]对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代人工草地群落土壤养分分析表明,7龄和9龄草地土
壤的含水量、容重、土壤中有机质、氮素和磷素在演替过程中逐渐降低。人工草地的退化是必然的,本研究中的人
工草地均无相应的田间管理和施肥措施,因此,为了提高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1)灭杂。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人工草地建植前即采取适当的灭杂除草措施,以尽量减少早期杂草
7第23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14年
的入侵数量和速度。通过人工草地生态功能中对演替中期杂草入侵的分析可以看出,6龄之后的草地群落主要
是种群数量的发育与优势度的变化,因此,田间管理关键期主要在播种之后的6年左右[11],需要及时进行田间管
理,清除那些竞争优势比较大的物种,如附地菜、夏至草、长芒草等,减缓它们对优势种苜蓿的抑制,从而延缓苜蓿
人工草地的生产期限,同时也可通过田间杂草危害性评价来及时清除杂草[26]。如果这一时期能够及时抑制和延
缓杂草对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的侵入速度,就有利于延长人工草地的生产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2)施肥。苜蓿草地在实行施肥、中耕等措施后,苜蓿盛产期可延长至10~15年[2730]。由此可见,施肥也是比
较好的措施,能明显提高和维持苜蓿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迟苜蓿种群衰退发生的时间,进而适当延长苜
蓿草地盛产期年限,以更好地维持和实现苜蓿人工草地生态和生产功能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有效利用水分。有很多学者发现制约苜蓿生产力的不仅是杂草和养分,还有水分,如程积民等[25]、李军
等[31]的研究,本研究是旱地农业,水分来源缺乏,如何有效地提高水肥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水分条件适可区
域,可以酌情考虑灌溉等措施[32],如孟季蒙和李卫军[33]对地下滴灌对苜蓿的生长发育与种子产量的影响表明地
下滴灌能够起到增产效果。
4)选择适宜的耕作栽培制度。本研究是为了研究不受人为干扰自然演替下苜蓿人工草地的变化情况,故没
有考虑栽培管理措施,刘沛松等[34]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草粮轮作方式可以恢复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条件,韩丽娜
等[35]、折凤霞等[36]、王学春等[3738]、谢开云等[39]也研究了轮作、混播等对苜蓿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自治.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J].草原与草坪,2000,(1):1215.
[2] 朱显谟.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J].土壤学报,1960,8(2):110121.
[3] 张新时.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J].科技导报,2000,8:37.
[4] WangGH,ZhangXS.SupportingofpotentialforageproductiontotheherbivorebasedpastoralfarmingindustryontheLo
essPlateau[J].ActaBotanicaSinica,2003,45(10):11861194.
[5] TangHP,ZhangXS.EstablishmentofoptimizedecoproductiveparadigminthefarmingpastoralzoneofnorthernChina[J].Acta
BotanicaSinica,2003,45(10):11661173.
[6] 周华坤,赵兴全,赵亮,等.高山草甸垂穗披碱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2):1325.
[7] 姜恕.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J].草地学报,2003,12(1):1014.
[8] 蔡志风,郝明德,吴振海,等.长期施肥对黄土区连作苜蓿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4652.
[9]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 余世孝.数量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1] 李裕元,邵明安,上官周平,等.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J].草业学报,2006,15(2):85
92.
[12] 张耀生,赵新全.高寒牧区中华羊茅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数量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85289.
[13] PeetRK.Themeasurementofspeciesofdiversity[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1974,(5):285307.
[14]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基,等.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群落物种特征和均匀度的重要性[J].草业科学,2005,13(4):320323.
[15] 王鹤龄,牛俊义,郑华平,等.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其施肥改良研究[J].草业学报,2008,12(3):1224.
[16] 周志宇,付华,陈亚明,等.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J].草业学报,2003,12(1):34
40.
[17] 侯扶江,南志标,肖金玉.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915922.
[18] GaryG.Whatistheobservedrelationbetweenspeciesrichnessandproductivity[J].Ecology,2001,82(9):23812396.
[19] 杜国祯,覃光莲,李自珍,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生产力的关系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
125132.
[20] 王长庭,龙瑞军,丁路明,等.草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J].草业科学,2005,
22(6):17.
8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6
[21] 杨利民,周广胜,李建东.松嫩平原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5):589593.
[22]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兰,等.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代人工草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
15(6):737744.
[23] 史惠兰,王启基,景增春,等.江河源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多样性及其稳定性分析[J].草业学报,2005,14(3):2330.
[24] 吴旭东,张晓娟,谢应忠,等.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J].草业学报,
2013,22(1):245251.
[25] 程积民,程杰,高阳,等.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J].草地学报,2011,19(4):565570.
[26] 林建海,王硕,路文杰,等.紫花苜蓿田间杂草危害评价[J].草业科学,2013,30(9):14121419.
[27] 郝明德,张春霞,魏孝荣,等.黄土高原地区施肥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4,12(3):195198.
[28] RaunWR,JohnsonGV,PhilipsSB.Alfalfayieldresponsetonitrogenappliedaftereachcutting[J].SoilScienceSociety
ofAmericaJournal,1999,63(5):12371243.
[29] 马霞,王丽丽,李卫军,等.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种根瘤菌对苜蓿固氮效能及种子生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1):
95102.
[30] HannawayDB,ShulerPE.Nitrogenfertilizationinalfalfaproduction[J].JournalofProductionAgriculture,1993,6:180
185.
[31] 李军,陈兵,李小芳,等.黄土高原不同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J].生态学报,2007,27(1):7589.
[32] 王庆锁,孙东宝,侯向阳.晋北半干旱区苜蓿灌水次数与磷肥施用水平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12117.
[33] 孟季蒙,李卫军.地下滴灌对苜蓿的生长发育与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1):291295.
[34] 刘沛松,贾志宽,李军,等.不同草粮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草地水分恢复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2):95103.
[35] 韩丽娜,丁静,韩清芳,等.黄土高原区草粮(油)翻耕轮作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
129137.
[36] 折凤霞,郝明德,臧逸飞.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3,22(2):313317.
[37] 王学春,李军,方新宇,等.半干旱区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8187.
[38] 王学春,李军,郝明德.长武旱塬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模式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257266.
[39] 谢开云,赵云,李向林,等.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3,22(3):284296.
9第23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14年
犈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狆狉狅犱狌犮狋犻狏犲狊狌犮犮犲狊狊犻狅狀狆狉狅犮犲狊狊狅犳犪犮狌犾狋犻狏犪狋犲犱犪犾犳犪犾犳犪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狔狅狀犔狅犲狊狊犘犾犪狋犲犪狌
WANGShuzhuan1,2,HAOMingde1,PUQiong3,WUZhenhai4
(1.Institut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ndMinistryofWaterResources,
Yangling712100,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39,
China;3.TibetAutonomousRegion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andService
Center,Lasa850000,China;4.ColegeofLifeScience,Northwest
A&F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ecologicalandproductivesuccessionprocessofcultivatedalfalfagrasslandcommunitieswhich
wereestablished31yearsagoontheLoessPlateauwasstudied.Thesownalfalfagrasslandevolvedwithtime
todisplaymoreandmor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grassland.Asthecommunitystructuredeveloped,ecologi
calindexeschangedsignificantlyandthechangeprocesscouldbedividedintothreestages.Thefirststagewas
alfalfadominancefrom2to6years.Thesecondstagewasfrom6to31years,duringwhichalfalfagrassland
gradualytransitionedto犛狋犻狆犪犫狌狀犵犲犪狀犪naturalgrassland.Thethirdstagewas犛.犫狌狀犵犲犪狀犪secondarynatural
grasslandafter31years.Thealfalfagrasslandexhibitedmarkedretrogressivesuccessionfrom6yearsafteres
tablishment.Atthispointthealfalfaimportantvalue,communitydiverstiyindex,evennessindexanddomi
nanceindexgradualydecreased.Thecommunitystructuretendedtocomplexity,theecologicalstabilityin
creasedandthecommunitycharacteristicsgradualyevolvedtowardsthoseofnaturalvegetation.Theherbage
productioninitialyshowedanincreasingtrend,reachedamaximumafter6years,andthengradualydeclined.
Theannualbiomassproductioncorrelatedwel withalfalfacontribution,whilethehighestdirectpathcoeffi
cientinapathcoefficientanalysislinkedannualbiomassproductionandthediversityindex.Assownalfalfa
grasslandaged,thecorrelationbetweentheannualbiomassandthediversityindexincreasedandthendecreased
and6yearsfromsowingrepresentedaturningpointforproductivityandecologicalsuccession.Byremoving
weeds,fertilization,effectiveuseofwaterandexploringappropriatecultivationpractices,thesuccessionto
naturalgrasslandand“ecologicalstability”couldbedelayedandtheproductivephaseprolonged.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LoessPlateau;alfalfaartificialgrassland;communitysuccession;ecologicalstability;production
stability
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