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以海拉尔及周边地区为例
张宏斌1,2,杨桂霞1,2,黄青2,李刚1,2,陈宝瑞1,2,辛晓平1,2
(1.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81;2.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摘要:选用海拉尔及周边地区1986,1991,1996和2001年4个时期的TM/ETM 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
监督分类的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水体、沙地、农田、城镇和草原5类,并依据 NDVI植被指数将草原划分为高盖度
草原、较高盖度草原、中盖度草原和低盖度草原4个等级,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以上8类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进
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1年15年间,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显著增强,草原景观的面积急剧减少、破碎化
程度加剧,主导景观类型由较高、高盖度草原转变为中、低盖度草原,道路、城镇、农田周边的沙地景观扩张明显,草
原植被状况恶化惊人。城镇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斑块集中连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城市
化集约型模式转变的阶段。
关键词:景观格局;呼伦贝尔;空间演变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09)01013410
景观的空间格局与动态过程紧密相连[1,2],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不同影响尺度上共同驱动了
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制约了生态过程的发展方向,对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生态过程的驱动机制和
发展趋势[3~7]。在草地退化研究中,通过对草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有利于了解景观结构与草原退化过程
的关系,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8~10]。因此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针对草原退化过程中景
观格局时空演变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自然生境差、易受外界干扰的严重退化草原区[11~22],对生态恢复功能相对
较好的草甸草原区研究较少。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草原之一[23],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和
先进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是我国北方草原区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24,25]。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呼伦贝尔草原的农田、城镇面积迅速增加,草原退化趋势严峻,植被生
产力下降明显,沙地扩张迅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剧烈,特别是在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区及其周边地
区,人类活动对草原的干扰更为强烈,是呼伦贝尔草原中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典型代表区域[26~31]。因此,研究区
域内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治理、恢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3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大兴安岭西麓,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3个地带,是
内蒙古草原产草量最高、草质最优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区域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部,主要包括海拉尔区、陈巴
尔虎旗、鄂温克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160.82km2。研究区域内水热条件较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拉尔河
与伊敏河交汇于此,水资源丰富,无霜期一般在110d左右,年平均气温-2℃,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区域内耕地开
垦面积较大,主要土地类型有城镇、农田、草原、沙地、水域5类。研究区域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呼伦贝尔草
原的主要人口聚集区,其中海拉尔区更是呼伦贝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的资源集散地,是呼伦贝尔草
134-143
2009年2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18卷 第1期
Vol.18,No.1
收稿日期:20080408;改回日期:2008091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1068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77032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07AA10Z23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8B0404,2007BAC03A10)资助。
作者简介:张宏斌(1978),男,河北魏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Email:zhanghongbin_2005@yahoo.com.cn
通讯作者。Email:xinxp@sina.com
原中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23~25]。
1.2 遥感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数据源为从中国科学院地面站购买的3期1/4景的LandSat5TM 数据和1期1/4景的
LandSat7ETM数据,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遥感数据参数
犜犪犫犾犲1 犘犪狉犪犿犲狋犲狉狊狅犳狉犲犿狅狋犲狊犲狀狊犻狀犵犱犪狋狌犿
序号Number 轨道号Orbit 成像时间Imagingtime(年月日 Yearmonthday) 卫星Satelite 平均云量Averagecloud(%)
1 123/25 198686 LandSat5 <10
2 123/25 199184 LandSat5 <10
3 123/25 1996716 LandSat5 <10
4 123/25 2001722 LandSat7 <10
由于以上购买的TM数据属于初级产品,因此本研究利用ErdasImage软件对该数据进行了影像配准,其中
配准误差控制在0.5个像元以内,将投影转换为albersequalarea投影(其投影中第1、第2标准纬度和中央经线
参数分别为25,47和105)。
在对研究区域多年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监督分类的方法,利用Erdasimage软件对图像进行解译,将研
究区域分为水体、沙地、农田、城镇和高盖度草原、较高盖度草原、中盖度草原和低盖度草原8类。其中草原分级
主要依据由遥感数据提取的NDVI(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植被指数值来划分[33],高盖度草原、
较高盖度草原、中盖度草原和低盖度草原分别对应 NDVI植被指数值为(0,0.25],(0.25,0.5],(0.5,0.75],
(075,1]的4个区间。最后利用ArcGIS软件,制作1986,1991,1996和2001年4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分布图,结果
如图1~4所示。
1.3 景观指数选取
景观指数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特征[1],本研究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景
观指数除了采用斑块面积、斑块数量等基本参数以外,还主要选取了景观面积比例、斑块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3
种景观指数。
景观面积比例(PLAND):某一类型景观的斑块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用以表明该类景观斑块在景观中的
影响程度。其公式为:
犘犔犃犖犇 (%)=
∑
狀
犼=1
犪犻犼
犃
(×100)
式中,犪犻犼为第犻类景观中第犼块斑块的面积;犃为景观总面积。
斑块密度(PD):某一类型景观的斑块个数与其面积之比,用以表示不同类型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及整个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其公式为:
犘犇=犖犻犃
(×1000000)
式中,犃为景观总面积;犖犻为第犻类景观斑块数量;单位为个/km2。
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中最大的斑块面积除以景观总面积的比值,用以反映景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
样性。其公式为:
犔犘犐(%)=max
(犪犻)
犃
(×100)
式中,犃为景观总面积;max(犪犻)为第犻类景观中的最大斑块面积。
531第18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09年
图1 1986年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分布
犉犻犵.1 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犿犪狆狅犳狋犺犲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狊,1986
1.4 土地利用转化率计算
利用土地利用转化率公式:犓=犝犫-犝犪犝犪犜 ×100%
,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景观类型之间的年季动态波动速度。式
中,犓 为犜 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犝犫 和犝犪 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犜为
研究时段长度,这里以年为单位,表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景观类型及面积变化
根据1.2处理得到的研究区域内1986,1991,1996和2001年4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利用Fragstats软
件提取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波动较大(表2),与1986年相
比,2001年城镇用地、沙地、农田、低盖度草地、中盖度草地景观扩张较快,面积分别增加了29.46,75.77,51.80,
6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1
图2 1991年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分布
犉犻犵.2 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犿犪狆狅犳狋犺犲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狊,1991
725.42和1354.78km2。水域、较高盖度草地和高盖度草地景观呈缩小趋势,面积分别减少了24.57,1876.85
和335.81km2。各类草地景观总面积减少了132.46km2。
从景观的破碎化特征来看,与1986年相比,2001年研究区域内斑块数量增加了54.99%,最大斑块面积下降
了58.24%,斑块密度增加了55%,景观破碎化程度显著增强,景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特别是草原
景观波动强烈,草原群落中劣势物种增加,大量有毒植物开始出现,占主导地位的景观也由较高、高盖度草地转变
为中、低盖度草地景观。
2.2 景观类型面积转化率
根据表2中的研究区域内各时期景观类型面积,利用土地利用转化率公式计算年度土地利用转化率(表3)。
结果表明,1986-2001年15年间城镇用地、沙地、农田、低盖度草地、中盖度草地面积增加速度较快,特别是低盖
度草地和中盖度草地面积增长速度惊人,水域、较高盖度草地和高盖度草地面积下降速度明显,草原总体退化态
731第18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09年
图3 1996年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分布
犉犻犵.3 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犿犪狆狅犳狋犺犲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狊,1996
势显著。特别是1996-2001年间,中、低盖度草地面积扩张剧烈,年均增加面积分别达14倍和245倍之多,高盖
度草地和较高盖度草地面积显著下降,沙地迅速扩张,草原植被状况严重恶化。
2.3 景观类型的空间转化
根据1.2处理得到的研究区域内1986和2001年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利用ArcGIS软件,提取1986-2001年
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4)。结果表明,1986-2001年15年间研究区域内草原景观的空间转化明显,呈减少趋
势。其中32.4km2 的草地景观转化为城镇景观,占2001年城镇景观面积的45.3%;84.95km2 的草地景观变成
了沙地景观,占2001年沙地景观面积的60.23%;151.27km2 的草地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占2001年农田景观
面积的30.74%;此外,水域景观中有45.45%变成了不同盖度草地,2.49%变成了沙地。
各草原景观类型之间转化剧烈,673.5km2 的较高盖度草地变成了低盖度草地,占2001年低盖度草地的
92.77%;1118.59km2 的较高盖度草地变成了中盖度草地,有160.19km2 的高盖度草地变成了中盖度草地,分
8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1
图4 2001年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分布
犉犻犵.4 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犿犪狆狅犳狋犺犲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狊,2001
别占2001年中盖度草地的81.04%和11.60%;151.98km2 的高盖度草地变成了较高盖度草地,占2001年较高
盖度草地面积的52.89%,草原植被状况恶化趋势明显。
2.4 单景观类型分析
城镇景观的面积15年来一直处于扩张的状态,年均增加4.67%,扩张占用土地主要为草地和农田。特别是
1988年呼伦贝尔市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后,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城镇景观的面
积迅速扩大,1986-1991年间,城镇面积年均增加10.95%。另外,15年来城镇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趋于
下降,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总体上城镇景观破碎度下降,这与研究区域内城市化程度不断加强的实际情况相
符。
15年间,农田景观年均增加0.78%,扩张占用土地主要为不同盖度的草地景观。其中,由于研究区域内在
1980-1986年的大规模开荒后,进行了较为严厉的退耕措施,使得1991年的农田景观面积较1986年有所下降,
931第18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09年
表2 研究区域内1986,1991,1996和2001年景观指数
犜犪犫犾犲2 犔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犻狀犱犲狓狅犳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1986,1991,1996,2001
年份
Year
景观指数
Landscape
index
城镇
City
沙地
Sand
农田
Farmland
水域
Water
低盖度草地
Lowvegetation
cover
中盖度草地
Moderatevegetation
cover
较高盖度草地
Highvegetation
cover
高盖度草地
Highervegetation
cover
研究区域
Research
area
1 CA(km2) 42.08 65.23 440.51 83.00 0.86 25.43 2164.20 342.32 3163.63
9 PLAND(%) 1.33 2.06 13.92 2.62 0.03 0.80 68.41 10.82 100
8 NP(个No.) 50 1187 42 2131 174 3308 5379 7136 19407
6 LPI(%) 0.33 1.07 5.02 0.60 0 0.05 32.72 4.89 32.72
PD(个No./km2)0.02 0.38 0.01 0.68 0.06 1.05 1.70 2.26 6.16
1 CA(km2) 65.11 86.24 398.98 120.54 0.60 10.35 1546.05 935.76 3163.63
9 PLAND(%) 2.06 2.73 12.61 3.81 0.02 0.33 48.87 29.58 100
9 NP(个No.) 38 2130 42 2940 91 11597 9922 1324 28084
1 LPI(%) 0.77 0.32 5.22 2.21 0 0.01 20.92 5.23 20.92
PD(个No./km2)0.01 0.67 0.01 0.93 0.03 3.67 3.14 0.42 8.88
1 CA(km2) 70.79 86.33 483.81 66.83 0.59 18.60 2081.86 354.82 3163.63
9 PLAND(%) 2.24 2.73 15.29 2.11 0.02 0.59 65.81 11.22 100
9 NP(个No.) 29 3587 36 1210 69 3098 4700 6363 19092
6 LPI(%) 1.10 0.52 6.48 0.59 0 0.04 31.52 4.83 31.52
PD(个No./km2)0.01 1.13 0.01 0.38 0.02 0.98 1.49 2.01 6.03
2 CA(km2) 71.54 141.00 492.31 58.43 726.28 1380.21 287.35 6.51 3163.63
0 PLAND(%) 2.26 4.46 15.56 1.85 22.96 43.63 9.08 0.21 100.00
0 NP(个No.) 34 5847 57 1367 9114 9054 4078 527 30078
1 LPI(%) 1.22 1.03 6.28 0.57 11.48 13.66 4.26 0.03 13.66
PD(个No./km2)0.01 1.85 0.02 0.43 2.88 2.86 1.29 0.17 9.51
CA为相同斑块类型面积。NP为斑块数量。
CA:Thesumoftheareasofalpatchesinthecorrespondingpatchtype.NP:Thenumberofpatchesinthecorrespondingpatchtype.
表3 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面积转化率
犜犪犫犾犲3 犚犪狋犲狅犳犱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狋狔狆犲狊犪狉犲犪犻狀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 %
土地类型Typeofland 犓1986-1991 犓1991-1996 犓1996-2001 犓1986-2001
城镇City 10.95 1.74 0.21 4.67
沙地Sand 6.44 0.02 12.67 7.74
农田Farmland -1.89 4.25 0.35 0.78
水域 Water 9.05 -8.91 -2.51 -1.97
低盖度草地Lowvegetationcover -6.05 -0.33 24599.66 5623.41
中盖度草地 Moderatevegetationcover -11.86 15.94 1464.10 355.17
较高盖度草地 Highvegetationcover -5.71 6.93 -17.24 -5.78
高盖度草地 Highervegetationcover 34.67 -12.42 -19.63 -6.54
注:犓1986-1991表示1986-1991年5年间的土地利用转化率。
Note:犓1986-1991meanstherateofdynamicchangesoflandusefrom1986to1991.
0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1
表4 研究区域内1986-2001年景观类型空间转移矩阵
犜犪犫犾犲4 犜狉犪狀狊犳狅狉犿犪狋犻狅狀犿犪狋狉犻狓狅犳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狋狔狆犲狊犻狀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狉犲犪,1986-2001 km2
景观类型
Landscapetype
城镇
City
沙地
Sand
农田
Farmland
水域
Water
低盖度草地
Lowvegetation
cover
中盖度草地
Moderatevegetation
cover
较高盖度草地
Highvegetation
cover
高盖度草地
Highervegetation
cover
1986年
Year
城镇City 36.98 0.47 0.07 0.24 2.40 1.78 0.10 0 42.04
沙地Sand 0.66 52.17 0.06 0.19 9.01 3.15 0.02 0 65.27
农田Farmland 1.35 1.39 340.44 0.03 19.81 74.63 2.70 0 440.34
水域 Water 0.14 2.07 0.24 42.82 3.87 15.75 17.87 0.23 83.00
低盖度草地
Lowvegetationcover
0.01 0.03 0 0.07 0.07 0.07 0 0 0.26
中盖度草地
Moderatevegetationcover
0.93 5.17 0.73 1.30 9.28 6.19 0.45 0 24.05
较高盖度草地
Highvegetationcover
30.40 78.75 140.38 9.22 673.50 1118.59 114.22 0.46 2165.53
高盖度草地
Highervegetationcover
1.06 1.00 10.16 4.55 8.06 160.19 151.98 5.83 342.81
2001年 Year 71.53141.04 492.08 58.42 726.00 1380.36 287.35 6.51 3163.29
但随着粮食作物的价格上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研究区域内又重新出现开荒的现象。1991年以后农田
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均处于增加趋势,表明农田景观总体上仍处于扩张趋势,尤其是2001
年在研究区域的东南部地区,农田景观增加明显。
与1986年相比,水域景观的面积除1991年增加外,其他年份均处于减少趋势,总体上15年间水域景观的面
积年均减少1.97%。减少的水域景观主要转化为不同盖度的草地景观。此外,水域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
和最大斑块指数均处于下降趋势,草原植被的自然生境趋于恶化。
沙地景观面积增加明显,年均增长7.74%,扩张占用的土地主要以较高盖度的草地为主,占扩张总面积的
88.60%,表明草原植被状况较好的区域沙化问题最为严重,这与人为活动对草原景观的干扰关系密切。15年
来,沙地景观带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明显,与1986年相比,2001年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均增加近4倍,
最大斑块指数却有所下降,说明该区域内的沙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人们在治理严重沙化地区的同时,忽略了
对未沙化草原植被的保护,特别是河道两侧、城镇周边沙化景观的斑块数量增加显著。
2001年草原景观植被状况严重恶化。研究区域内1986,1991,1996和2001年4年中前7个月的累积降水
量分别为88.2,185.7,282.9和134.0mm,其中1996年的雨水条件最好,但根据NDVI植被指数的监测结果来
看,1991年的植被状况最好,2001年最差,1986年与1996年相差不大。这主要由于长期以来人口和载畜量的迅
速增加,草原利用强度持续加大,使得该地区的草原群落结构发生了严重的逆向演替,草原丧失了自身具备的生
态自我恢复功能,因此尽管2001年该地区前7个月的累积降水量(134.0mm)要大大超过1986年该地区前7个
月的累积降水量(88.2mm),但短期内较好的外界条件(气温、降水)已经不能帮助该地区的草原植被状况迅速恢
复改善,因此造成2001年植被状况的严重恶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草甸草原自身生态修复功能有限。草原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修复功能,由于所处自然条件较
好,草甸草原是各草原类型中潜在生态修复功能最强的一类草原,但任何潜在生态修复功能的发挥都是有条件
的,过度加大草原利用强度,使得草原植被群落结构、土壤环境发生严重逆向演替,破坏了草原生态修复潜能发挥
作用的物质基础,直接导致这种修复潜能的丧失,使得草原朝着持续恶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呼伦贝尔草原,有
141第18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09年
着长期的打草舍饲历史,这种草原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草原种子资源库的完整性,严重限制了草原自身
生态修复功能的发挥。
3.2 人为干扰是草原植被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15年间,对草原植被影响显著的自然因素并未出现明显恶化,
相反,与1986年相比,其他3个年份前7个月的累积降水量均远高于1986年。但研究区域内15年间人口、载畜
量增加显著,草原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开荒、修路、挖煤、采油、挖药等人为因素成为草原植被状况迅速恶化的催化
剂,致使草原面积持续下降、植被状况不断恶化,特别是道路、城镇、农田周边的沙地景观扩张明显。因此,人类活
动产生的干扰是导致该区域草原生态系统恶化的重要原因。
3.3 城市化程度加强,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城市化集约型模式转变。15年间,城镇景观面积增加明显,破碎化
程度下降,斑块更加集中连片,特别是海拉尔区扩张明显。尽管城镇景观的扩张侵占了周边大量优质草地,但这
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城市化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和其对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吸
纳能力,特别是完善了草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研究区域内草原景观在整体上所
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是草原牧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梁国付,丁圣彦.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5,60(4):665672.
[3] NagendraH,PareethS,GhateR.Peoplewithinparksforestvilages,landcoverchangeandlandscapefragmentationinthe
TadobaAndhariTigerReserve[J].IndiaAppliedGeography,2006,26(2):96112.
[4] SuY,LiY,CuiJ,犲狋犪犾.Influencesofcontinuousgrazingandlivestockexclusiononsoilpropertiesinadegradedsandygrass
land,InnerMongolia,northernChina[J].Catena,2005,59(3):267278.
[5] WuR,TiessenH.Effectoflanduseonsoildegradationinalpinegrasslandsoil,China[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
Journal,2002,66(5):16481655.
[6] 黄青,王让会,吴世新.塔里木河上游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7377.
[7]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6):679687.
[8]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等.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1):314.
[9] 王辉,袁宏波,徐向宏,等.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区域景观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6651670.
[10] 李洁,刘桂香,李景平,等.内蒙古杭锦旗荒漠草原近20年景观动态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5):7278.
[11] 王牧兰,包玉海,阿拉腾图雅,等.浑善达克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5):121125.
[12] 李月臣,刘春霞.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6064.
[13] 曹成有,蒋德明,朱丽辉,等.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J].草业学报,2006,15(3):1826.
[14] 陶伟国,徐斌,杨秀春.草原产草量遥感估算方法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草业学报,2007,16(2):18.
[15] 陈全功.江河源区草地退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J].草业学报,2007,16(1):1015.
[16] 陈全功,卫亚星,梁天刚.青海达日县退化草地研究I.退化草地遥感调查[J].草业学报,1998,7(2):5863.
[17] 曹成有,蒋德明,朱丽辉.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J].草业学报,2006,15(3):1826.
[18] 王乾,罗鹏,吴宁,等.道路对若尔盖高寒草地植被的影响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3):5461.
[19] 李建平,张柏,张树清.吉林省西部草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4348.
[20] 乌云娜,李政海.锡林郭勒草原景观多样性的时间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5863.
[21] 刘学录.盐化草地景观中的斑块形状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J].草业科学,2000,17(2):5056.
[22] 张韬,徐当会,王辉,等.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格局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草业科学,2007,24(4):1922.
[23] 潘学清.中国呼伦贝尔草地[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296.
[24]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9,30(6):16.
[25] 卢欣石,刘起,李守德,等.中国草情[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1625.
[26] 刘东霞,卢欣石,张兵兵.草原人口承载力评价———以陈巴尔虎旗为例[J].草业学报,2007,16(5):112.
[27] KomatsuY,TsunekawaA,JuH.Evaluationofagriculturalsustainabilitybasedonhumancarryingcapacityindryland-a
2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1
casestudyinruralvilagesinInnerMongolia,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5,108:2943.
[28] 赵慧颖.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草业学报,2007,16(3):114119.
[29] 张德平,王效科,哈斯,等.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J].中国沙漠,2006,26(6):894901.
[30] 马玉玲,余卫红,方修奇.呼伦贝尔草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干旱区地理,2004,27(1):2933.
[31] 聂浩刚,岳乐平,尤木金,等.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发展态势与成因分析[J].中国沙漠,2005,25(5):635639.
[32] 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652.
[33] 田庆久,闵祥军.植被指数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327333.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狆犪狋犻犪犾狋犲犿狆狅狉犪犾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犾犪狀犱狊犮犪狆犲狆犪狋狋犲狉狀狊犻狀犎狌犾狌狀犫犲狉犿犲犪犱狅狑狊狋犲狆狆犲狊
———犜犪犽犻狀犵犎犪犻犾犪犲狉犪狀犱狊狌狉狉狅狌狀犱犻狀犵犪狉犲犪狊犪狊犪狀犲狓犪犿狆犾犲
ZHANGHongbin1,2,YANGGuixia1,2,HUANGQing2,LIGang1,2,CHENBaorui1,2,XINXiaoping1,2
(1.HulunberGrasslandEcosystem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Beijing100081,China;2.Key
LaboratoryofResourceRemoteSensingandDigitalAgriculture,Ministryof
Agriculture,Beijing100081,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dynamicspatialtemporalchangesoflandscapepatternsinandaroundHalaerwereanalysed.
First,theresearchareawasdividedintowater,sand,farmland,city,andgrasslandbasedonremotesensing
imagesof1986,1991,1996and2001,andonfieldinvestigations.Second,thegrasslandswereclassifiedinto
highestcoveragegrassland,highcoveragegrassland,mediumcoveragegrasslandandlowcoveragegrassland
usinga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Finaly,thedynamicspatialtemporalchangesoftheeight
kindsoflandscapepatternswereanalyzedusinglandscapeecologyprinciples.Humanactivitiesintensifiedsig
nificantlyfrom1986to2001intheresearchareaandtheareaofgrasslandlandscapewasrapidlyreducedandthe
extentoffragmentationintensified.Thedominantlandscapeintheresearchareachangedfromhighesthigh
coveragegrasslandtomediumlowcoveragegrassland.Expansionofthesandlandscapewasobviousinthe
peripheryofroads,cityandfarmlandwhilethegrasslandvegetationseriouslydegenerated.Fragmentationof
thecitylandscapewasreducedaspatchesdecreaseandbecamecentralized.Theeconomicdevelopmentpattern
oftheresearchareaisatastagethatistransformingfromanextensivepatterntoanintensiveurbanizationpat
tern.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landscapepatterns;Hulunber;spatialtemporaldynamic
341第18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