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to nitrogen and water input in Stipa baicalensiss teppe,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



全 文 :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
王杰,李刚,修伟明,赵建宁,王慧,杨殿林
(农业部产地环境质量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
摘要:应用Biolog技术研究了连续2年氮素与水分添加处理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
果表明,水分添加能够减少氮肥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增强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水分添
加与N15水平氮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与对照相比,高氮处理
(N100、N150、N200和N300)下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而优势度指数升高。氮素与水分添加处理不
仅改变了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也使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模式发生转变。主成分分析表明,低氮肥与高氮肥处理
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氮肥是主要影响因子。糖类、氨基酸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
谢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密切相
关。
关键词:贝加尔针茅草原;氮素与水分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BiologEco
中图分类号:S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4034308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441  
  化石燃料和氮肥的大量使用,加速了全球活性氮的固定和排放[1],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
现象之一[2]。大量氮的输入(自然氮沉降和人为施氮)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可利用氮素的状况,改变与氮相关
的多种土壤生化过程[3],造成土壤富营养化,同时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进而导致一系列环
境问题的产生。气候变暖与降水变化总是相伴而生,降水能增加土壤湿度,有助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同时对土壤
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4]。氮素与水分已成为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与
水分交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地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较广,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6.4%[5],中国的草地面积是世界草地总面积的6%~
8%[6],草地生态系统对陆地和大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7]。土壤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草地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指标,其生物量对土壤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既代表了
土壤的生物活性,又能反映出生态胁迫机制下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8]。贝加尔针茅(犛狋犻狆犪犫犪犻犮犪犾犲狀狊犻狊)草原是
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草甸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9]。对
于氮沉降和降水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对草原群落地上植被的影响,而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
要生命组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二者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1011]。本研究旨在探讨氮沉降和降水对草原土壤微生
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我国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功能和草原合理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
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伊敏苏木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48°27′~48°35′,东
第23卷 第4期
Vol.23,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343-350
2014年8月
收稿日期:20130819;改回日期:20131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35,31000242)和“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13B07)资助。
作者简介:王杰(1986),女,黑龙江黑河人,在读硕士。Email:wangjie_1986@126.com
通讯作者。Email:yangdianlin@caas.cn
经119°35′~119°41′,海拔为760~770m。地势平坦,属于温带草甸草原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6℃,年降水量328.7mm,年蒸发量1478.8mm,≥0℃年积温2567.5℃,年均风速4m/s,无霜期113d。土
壤类型为暗栗钙土[12]。植被类型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建群种贝加尔针茅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羊草(犔犲狔
犿狌狊犮犺犻狀犲狀狊犻狊)为优势种,日荫菅(犆犪狉犲狓狆犲犱犻犳狅狉犿犻狊)、变蒿(犃狉狋犲犿犻狊犻犪犮狅犿犿狌狋犪狋犪)、扁蓿豆(犘狅犮狅犮犽犻犪狉狌狋犺犲狀犻
犮犪)、草地麻花头(犛犲狉狉犪狋狌犾犪狔犪犿犪狋狊狌狋犪狀狀犪)、多茎野豌(犞犻犮犻犪犿狌犾狋犻犮犪狌犾犻狊)、祁洲漏芦(犚犺犪狆狅狀狋犻犮狌狌狀犻犳犾狅狉狌犿)、
寸草苔(犆犪狉犲狓犱狌狉犻狌狊犮狌犾犪)、肾叶唐松草(犜犺犪犻犮狋狉狌犿狆犲狋犪犾狅犻犱犲狌犿)等为常见种或伴生种。共有植物66种,分属
21科49属。
1.2 样地设置和土壤样品采集
1.2.1 样地设置 于2010年6月在围栏样地内设置长期氮素和水分添加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
添加处理,副区为施氮素水平。氮处理设8个水平,依次为:0(CK),15,30,50,100,150,200,300kgN/
(hm2·a),分2次施入,第1次6月15日施氮50%处理水平;第2次7月15日施氮50%处理水平,氮素为
NH4NO3。为能够尽可能均匀施肥,根据氮处理水平,将每个小区每次所需要施加的硝酸铵(NH4NO3)溶解在8
L水中(全年增加的水量相当于新增降水1.0mm),水溶后均匀喷施到小区内。CK小区同时喷洒相同量的水。
水分添加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非水分添加、模拟夏季增雨100mm的水分添加,模拟增雨的时间自6月15日开
始,每7d模拟增雨10mm,共10次。共16个处理小区,6次重复,小区面积8m×8m。
1.2.2 土壤样品采集 2012年8月,用直径为5cm的土钻,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在各个
处理小区内按照S型取样法选取20个点,去除表面植被,取0~15cm土壤混匀,去除根系和土壤入侵物,采用
“四分法”选取1kg土壤,迅速装入无菌封口袋,将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于-7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用于土壤
微生物分析。一部分土样于室内自然风干后研磨过筛,用于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1.3 分析方法
1.3.1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中的总有机碳、pH值、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测定分别参照鲍士旦[13]的方法。
1.3.2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超净工作台中将10g鲜土加入盛有90mL0.85%无菌NaCl溶液的三角瓶
中,用封口膜封好,以250r/min的速度振荡30min,取出静置10min后,取5mL上清液加入45mL0.85%的
无菌NaCl溶液,重复以上过程,稀释土壤悬浮液的最终浓度到10-3,用8道移液器吸取150μL稀释液加入到
3×31种碳源物质的BiologEco微平板中[14],最后将BiologEco微平板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24,
48,72,96,120,144和168h在Biolog微孔板读数仪上读数[15]。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AS9.1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OVA),SPSS16.0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
sis,PCA),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分析。
对于Biolog数据,培养72h的微生物生长代谢处于旺盛时期,因此选取培养时间72h的试验结果进行分
析[16],利用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welcolordevelopment,犃犠犆犇)来反映可培养细菌的活性,其中单孔平均
光密度值计算按照Garland和 Mils[17]的方法,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H)、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
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D)用来表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1819]。计算公式为:
犃犠犆犇=∑(犆590-犆750)/31
式中,犆为每孔的吸光值,犆590、犆750分别为590,750nm的吸光值,31为BiologEco微平板上碳源的种类数。
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犎=-∑犘犻ln犘犻
式中,犘犻为第犻孔的相对吸光值与整个平板相对吸光值总和的比率。
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犈=犎/犎max=犎/ln犛
式中,犎 是Shannon丰富度指数,犛是有颜色变化孔的数目。
Simpson优势度指数:犇=1-∑犘犻2
式中,犘犻为第犻孔相对吸光值与整个平板相对吸光值总和的比率。
44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的动态特征
对不同的氮素和水分添加处理每隔24h测定OD值,计算平均颜色变化率(犃犠犆犇)的值。由图1和图2可
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犃犠犆犇 值均呈增长的趋势,说明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随
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水分添加条件N15处理的犃犠犆犇 值升高很快,说明在此处理下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
较强,非水分添加N50处理在120h前的犃犠犆犇值较高,说明此时间段内微生物有较强的碳源利用能力,随后对
碳源的利用率降低。各处理的犃犠犆犇值在72h前有相似的斜率,犃犠犆犇 值很小,说明微生物对Biolog微平板
上的碳源基质利用量很小,但水分添加处理72h后的斜率明显比非水分添加处理的高,犃犠犆犇 值升高较快,碳
源已被大幅度利用,说明水分添加处理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
图1 水分添加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
变化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犉犻犵.1 犃犠犆犇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狑犻狋犺犻狀犮狌犫犪狋犻狅狀
狋犻犿犲狌狀犱犲狉狑犪狋犲狉犪犱犱犻狋犻狅狀
 
图2 非水分添加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
变化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犉犻犵.2 犃犠犆犇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狑犻狋犺犻狀犮狌犫犪狋犻狅狀
狋犻犿犲狌狀犱犲狉狀狅狑犪狋犲狉犪犱犱犻狋犻狅狀
 
2.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由表1可见,不同氮素处理水平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数不同。与对照相比,
高氮肥处理(N100、N150、N200和N300)的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随氮处理水平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方差分析表
明,非水分添加条件下N100、N150、N300的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犘<0.05),下降幅度为53.71%~19.01%,而
水分添加条件下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水分添加条件下N200处理与非水分添加条件N100、N300处理的均
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犘<0.05),分别下降28.05%和44.16%,22.27%。随施氮量的增加,优势度指数有升
高的趋势,但较对照来说,差异不显著。总体来看,水分添加条件下N15处理的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最高。
2.3 主成分分析
为了探讨氮素和水分添加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将土壤微生物72h时测定的吸光度值进行标准
化处理,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由表2可见,前9个主成分(principalcomponent,PC)可以解释80%以上的原变
量的特征,主成分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取前3个主成分作图进行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无论是水分添加还是非
水分添加,低氮肥IN0、IN30、IN50、NN15处理,主要分布在PC3轴,且向PC2轴正端漂移,其微生物群落碳源代
谢特征较为接近;高氮肥IN100、IN150、IN200、IN300、NN30、NN100、NN150、NN200、NN300处理较密集的分布在
PC1与PC2轴的负方向,有相似的碳源利用模式和微生物代谢功能;NN50处理有较大的离散,但主要分布在
PC2轴的正方向,PC1轴的负方向;IN15处理则分布于PC1的正方向,PC2的负方向,与相应的低肥处理相比,发
生了较大的偏移;对照处理NN0主要分布于PC1和PC3轴上,具有独特的碳源利用模式。由此可知,不同氮素
与水分添加处理方式下的微生物主要有5种碳源利用模式,对照、低氮、高氮处理下的微生物对利用PC1、PC2、
543第23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4年
PC3代表的碳源有不同程度的偏好,但对PC1代表的碳源利用量较高,水分添加与低氮处理(IN15)下的微生物
形成了独特的代谢方式,说明水分添加对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表1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犜犪犫犾犲1 犇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犻狀犱犻犮犲狊犳狅狉狊狅犻犾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犻犲狊
处理
Treatment
丰富度指数Richnessindex(H)
水分添加
Wateraddition
非水分添加
Nowateraddition
均匀度指数Evennessindex(E)
水分添加
Wateraddition
非水分添加
Nowateraddition
优势度指数 Dominanceindex(D)
水分添加
Wateraddition
非水分添加
Nowateraddition
N0 2.59±0.15a 2.42±0.06a 0.82±0.04abc 0.77±0.02a 0.79±0.03abc 0.88±0.00ab
N15 2.64±0.12a 2.08±0.03ab 0.93±0.04a 0.73±0.01ab 0.94±0.01ab 0.85±0.04ab
N30 2.79±0.46a 2.48±0.11a 0.87±0.14ab 0.78±0.03a 0.68±0.07ab 0.71±0.08ab
N50 2.11±0.17a 2.44±0.01a 0.59±0.04c 0.68±0.00ab 0.77±0.05ab 0.87±0.01ab
N100 1.99±0.28a 1.12±0.14c 0.78±0.11abc 0.43±0.05c 0.90±0.02ab 0.86±0.11ab
N150 2.20±0.13a 1.52±0.29c 0.65±0.03bc 0.66±0.12ab 0.82±0.02b 0.68±0.11b
N200 2.30±0.20a 2.51±0.01a 0.59±0.05c 0.65±0.00ab 0.86±0.02a 0.91±0.00a
N300 2.21±0.12a 1.96±0.19b 0.63±0.03bc 0.56±0.05bc 0.88±0.01a 0.92±0.03a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犘<0.05)。
 Note:Differentletterswithinthesamecolumnindicatedsignificantdifferenceat0.05level.
表2 前9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
犜犪犫犾犲2 犆狅狀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狉犪狋犲狊犪狀犱犪犮犮狌犿狌犾犪狋犻狏犲犮狅狀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
狉犪狋犲狊狅犳狋犺犲犳犻狉狊狋9狆狉犻狀犮犻狆犪犾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狊 %
主成分
Principalcomponent
(PC)
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
累积贡献率
Accumulativecontribution
rate
主成分1PC1 27.5 27.5
主成分2PC2 10.6 38.1
主成分3PC3 9.8 47.9
主成分4PC4 7.1 55.0
主成分5PC5 6.5 61.5
主成分6PC6 5.9 67.4
主成分7PC7 4.9 72.3
主成分8PC8 4.1 76.4
主成分9PC9 3.8 80.2
  图3 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
  犉犻犵.3 犘狉犻狀犮犻狆犪犾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狊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犳狅狉犮犪狉犫狅狀
狌狋犻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狅犳狊狅犻犾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犮狅犿犿狌狀犻狋犻犲狊
   I表示水分添加处理,N表示非水分添加处理。Istandforthetreat
mentofwateraddition,Nstandforthetreatmentofnowateraddition.
  碳源载荷值越高,表示其对主成分的影响越大,为阐明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差异,根据微生物
群落对3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不同,将BiologECO板的碳源底物分为4类: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类及其衍
生物、脂肪酸和脂类、代谢中产物和次生代谢物[20]。由表3可见,31种碳源中,对PC1影响较大(载荷值>0.6)
的碳源主要有11种,多为氨基酸和糖类,对PC2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有4种,多为代谢中产物和次生代谢物,而
对PC3影响较大的碳源有3种,说明氮素与水分添加处理后,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主要是糖
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结合图3可知,低氮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利
用碳源的模式向PC2轴漂移,说明其利用碳源的方式由糖类、氨基酸类向代谢中产物和次生代谢物转移,氮素是
影响处理间碳源利用模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64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
2.4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
将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的pH、全氮、铵态氮、硝态氮进行相关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无
论是水分添加还是非水分添加,微生物丰富度指数与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犘<0.05),均匀度指数与土壤pH
呈显著正相关(犘<0.05),水分添加条件下均匀度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犘<0.01),非水分添加条件下与
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犘<0.05),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犘<0.01)。由此说明,长期的氮素与水分
添加处理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且长期的氮素处理对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有抑制作用。
表3 相关碳源在主成分上的载荷值
犜犪犫犾犲3 犔狅犪犱犻狀犵狏犪犾狌犲狊狅犳狆狉犻狀犮犻狆犪犾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狊狅犳犮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狏犲狊狅犾犲犮犪狉犫狅狀狊狅狌狉犮犲狊
PC1相关碳源
PC1carbonsources
载荷值 
Loadingvalues 
PC2相关碳源
PC2carbonsources
载荷值 
Loadingvalues 
PC3相关碳源
PC3carbonsources
载荷值
Loadingvalues
β甲基D葡萄糖苷(糖类)
βmethylDglucoside
0.767 D纤维二糖(糖类)
Dcelobiose
0.919 丙酮酸甲酯(脂类)
Pyruvicacidmethylester
0.808
L精氨酸(氨基酸类)
Larginine
0.633 1磷酸葡萄糖(其他)
Glucose1phosphate
0.722 L天门冬酰胺(氨基酸类)
Lasparagine
0.671
D木糖(糖类)Dxylose -0.602 苯乙胺(其他)Phenylethylamine 0.764 肝糖(糖类)Glycogen 0.810
D半乳糖醛酸(糖类)
Dgalacturonicacid
0.877 D,Lα磷酸甘油(其他)
D,Lαglycerolphosphate
0.651
L天门冬酰胺(氨基酸类)
Lasparagine
0.651
4羟基苯甲酸(其他)
4hydroxybenzoicacid
0.780
L丝氨酸(氨基酸类)Lserine 0.609
N乙酰D葡萄糖氨(糖类)
NacetylDglucosamine
0.671
甘氨酰L谷氨酸(氨基酸类)
GlycylLglutamicacid
0.677
1磷酸葡萄糖(其他)
Glucose1phosphate
0.621
腐胺(其他)Putrescine 0.729
表4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犜犪犫犾犲4 犜犺犲犮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犳狌狀犮狋犻狅狀犪犾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犻狀犱犲狓狑犻狋犺狊狅犻犾狆犺狔狊犻犮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狆狉狅狆犲狉狋犻犲狊
理化指标
Physicochemicalindex
丰富度指数 Richnessindex(H)
水分添加 Wateraddition 非水分添加Nowateraddition
均匀度指数Evennessindex(E)
水分添加 Wateraddition 非水分添加Nowateraddition
pH 0.5078 0.5734 0.7007 0.8405
全氮 TotalN -0.7033 -0.7301 -0.8537 -0.2265
铵态氮 NH4+N -0.2889 -0.4974 -0.4958 -0.7402
硝态氮 NO3-N -0.3202 -0.6433 -0.5301 -0.9493
 注:表示显著相关(犘<0.05),表示极显著相关(犘<0.01)。
 Note:indicatedsignificantcorrelation(犘<0.05),indicatedhighlysignificantcorrelation(犘<0.01).
743第23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4年
3 讨论
长期施氮肥不仅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且改变了土壤微生物代谢群落结构多样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
一致[2122]。本研究中的犃犠犆犇值(图1)表现为水分添加处理下较高,说明水分有利于氮肥肥效的发挥,能提高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Cederlunda等[23]的研究表明,含水量高的土壤有较高
的微生物量与微生物活性。有研究发现土壤湿度在调节微生物活性与多样性方面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微生物
的生理状态,限制微生物分解某些化合物的能力,同时调节土壤酶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微生物组成与活
性[2425]。
Biolog分析方法用于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潜力,是一种群落水平的生理特性分析方法。它基于微生
物利用碳源能力的不同来研究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26],其中,犃犠犆犇 值是表征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本研
究中大部分处理犃犠犆犇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顺序具有一致性,这可能是因为施用无机氮肥,土壤有效氮含量
增加,提高了植物生产力,增加了凋落物、植物根茬等的残留,使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总量增加。适当的水分添加
也可以提高植物生产力,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有机碳含量高的土壤能提供更多的有效碳源,有利于保持相对
高的微生物活性[27]。Dalmonech等[28]的研究也表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相关。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pH、全氮、铵硝氮含量具有相关性(表4)。相关研究表明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因子[29]。pH值的变化与氮素的添加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狉=-0.85684,犘=0.0066;狉=-0.86843,犘=0.0051)。分析认为长期施用氮肥,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显著增
加,而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引起土壤酸化,使土壤pH值降低,较低的pH值抑制了相关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增长[30],
从而导致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降低。与低氮肥处理相比,高氮肥(N100~N300)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
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优势度指数则有升高的趋势(表1),可能是由于高量氮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
优势种群,促进了某些微生物种群生长代谢,而抑制了其他种微生物种群的生长代谢[31],使某些微生物功能群与
其相关的特性消失,而使均匀度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升高,水分与氮肥的交互作用使N15处理微生物有较高的
多样性指数。
主成分分析能降低变量的数量,而又不损失太多的信息,样本在主成分轴上的分布体现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
用能力[17,3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在水分添加与施氮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模式
和能力不同,各处理在PC轴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异,低氮处理(IN30、IN50和NN15)分布于PC3轴且向PC2轴漂
移,有相似的碳源利用模式,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居中,高氮处理(IN100、IN150、IN200、IN300、NN100、NN150、N
N200和NN300)密集的分布在PC1与PC2轴负方向,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N50处理分布在PC2轴的正方向,对
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有较高的利用能力,而对糖类和氨基酸的利用能力极低,水分输入减缓了氮素对微生
物的抑制,N15处理微生物对氨基酸和糖类有较高的利用能力,综合分析认为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主要受氮素的
影响,而水分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过量的氮素打破了土壤原有养分的平衡,改变了土壤养分的
转化,加大了微生物群落的不稳定性。
本研究对氮素和水分输入处理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
的处理方式使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总有机碳等养分分配发生了变化,土壤养分的改变导致微生物群落
活性、代谢方式和功能多样性发生变化;微生物不同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又会影响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循环转化过
程,从而影响土壤养分的数量及形态。
参考文献:
[1] 张璐,黄建辉,白永飞,等.氮素添加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净氮矿化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9,33(3):563569.
[2] ZhouXB,ZhangYM,DowningA.Nonlinearresponseofmicrobialactivityacrossagradientofnitrogenadditiontoasoil
fromtheGurbantunggutDesert,northwesternChina[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12,47:6777.
[3] 张乃莉,郭继勋,王晓宇,等.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暖和大气N沉降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252261.
[4] WilkinsonSC,AndersonJM,ScardelisSP,犲狋犪犾.PLFAprofilesofmicrobialcommunitiesindecomposingconiferlitters
84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
subjecttomoisturestress[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02,34:189200.
[5] 龙世友,鲍雅静,李政海,等.内蒙古草原67种植物碳含量分析及与热值的关系研究[J].草业学报,2013,22(1):112
119.
[6] 李愈哲,樊江文,张良侠,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温性草原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13,22(1):19.
[7] 赵帅,张静妮,赖欣,等.放牧与围栏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分析[J].农业
环境科学学报,2011,30(6):11261134.
[8] 文都日乐,李刚,杨殿林,等.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固氮微生物nifH 基因多样性与群落结构[J].生态学杂志,2011,30(4):
790797.
[9] 李玉洁,李刚,宋晓龙,等.休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6):2130.
[10] ChapinFS,WalkerBH,HobbsRJ.Bioticcontroloverthefunctioningofecosystems[J].Science,1997,277:500504.
[11] CopleyJ.Ecologygoesunderground[J].Nature,2000,406:452454.
[12] 杨殿林,韩国栋,胡跃高,等.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12):
14701475.
[13]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083.
[14] 张海芳,李刚,宋晓龙,等.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2,
31(5):11431149.
[15] 孙凤霞,张伟华,徐明岗,等.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
21(11):27922798.
[16] 孔维栋,刘可星,廖宗文.有机物料种类及腐熟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487492.
[17] GarlandJL,MilsAL.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heterotrophicmicrobialcommunitiesonthebasisofpatternsof
communitylevelsolecarbonsourceutilization[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91,57:23512359.
[18] 王光华,刘俊杰,齐晓宁,等.Biolog和PCRDGGE技术解析施肥对德惠黑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8,28(1):220226.
[19] SchutterM,DickR.Shiftsinsubstrateutilizationpotentialandstructureofsoilmicrobialcommunitiesinresponsetocarbon
substrates[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01,33:14811491.
[20] 张燕燕,曲来叶,陈利顶.BiologEcoPlateTM实验信息提取方法改进[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7):10831091.
[21] 齐莎,赵小蓉,郑海霞,等.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5年施用氮磷肥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0,30(20):
55185526.
[22] 侯晓杰,汪景宽,李世朋.不同施肥处理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2):
655661.
[23] CederlundaH,ThierfelderT,StenstrmaJ.Functionalmicrobialdiversityoftherailwaytrackbed[J].ScienceoftheTotal
Environment,2008,397:205214.
[24] ChenM M,ZhuYG,SuYH,犲狋犪犾.Effectsofsoilmoistureandplantinteractionsonthesoilmicrobialcommunitystruc
ture[J].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2007,43:3138.
[25] SardansJ,PeuelasJ,EstiarteM.ChangesinsoilenzymesrelatedtoCandNcycleandinsoilCandNcontentunderpro
longedwarminganddroughtinaMediterraneanshrubland[J].AppliedSoilEcology,2008,39:223235.
[26] 钟文辉,蔡祖聪.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899904.
[27] VanegasJ,LandazabalG,MelgarejoLM,犲狋犪犾.Structural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themicrobialcommunitiesas
sociatedwiththeuplandandirrigatedricerhizospheresinaneotropicalColombiansavannah[J].EuropeanJournalofSoilBi
ology,2013,55:18.
[28] DalmonechD,LagomarsinoA,MoscateliMC,犲狋犪犾.MicrobialperformanceunderincreasingnitrogenavailabilityinaMedi
terraneanforestsoil[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10,42:15961606.
[29] AnthonyG,DonnelO,SeasmanM,犲狋犪犾.Plantsandfertilizersasdriversofchangesin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and
functioninsoils[J].PlantandSoil,2001,232:135145.
943第23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4年
[30] KemmittSJ,WrightD,GouldingKWT,犲狋犪犾.pHregulationofcarbonandnitrogendynamicsintwoagriculturalsoils[J].
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06,38:898911.
[31] 罗希茜,郝晓晖,陈涛,等.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2):740
748.
[32] KonopkaA,OliverL,TurcoRF.Theuseofcarbonsubstrateutilizationpatternsinenvironmentalandecologicalmicrobiol
ogy[J].MicrobialEcology,1998,35:103115.
犚犲狊狆狅狀狊犲狊狅犳狊狅犻犾犿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犳狌狀犮狋犻狅狀犪犾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狋狅狀犻狋狉狅犵犲狀犪狀犱狑犪狋犲狉犻狀狆狌狋犻狀
犛狋犻狆犪犫犪犻犮犪犾犲狀狊犻狊狊狋犲狆狆犲,犐狀狀犲狉犕狅狀犵狅犾犻犪,犖狅狉狋犺犲狉狀犆犺犻狀犪
WANGJie,LIGang,XIU Weiming,ZHAOJianning,WANGHui,YANGDianlin
(KeyLaboratoryofOriginalAgroenvironmentQualityofMinistryofAgriculture,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stitute,MinistryofAgriculture,Tianjin300191,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effectsofnitrogenfertilizer(0,15,30,50,100,150,200,300kgN/hm2)andwateronsoilmi
crobialfunctionaldiversityin犛狋犻狆犪犫犪犻犮犪犾犲狀狊犻狊steppewereexploredfor2yearsbytheBiologmethod.Com
paredwithnonirrigation,waterenhancedsoilmicrobialmetabolicactivityandtheutilizationabilityofcarbon
sources.TheinteractionofirrigationandtheN15leveloffertilizersignificantlyincreasedtheutilizationability
ofcarbonsourceandfunctionaldiversityofsoilmicroorganisms.HigherNfertilizer(N100,N150,N200andN300)
significantlyreducedtherichnessandevennessindexofmicroorganisms,butincreasedthedominanceindex.
IrrigationandNfertilizerledtochangesnotonlyoffunctionaldiversity,butalsoofcarbonsourceutilization
modeandmetabolicfunctionofthemicrobialcommunities.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showedthat
therewasa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carbonsourceutilizationmodeofthemicrobialcommunitiesbe
tweenthelowerfertilizertreatmentsandhigherfertilizertreatmentsindicatingthatNfertilizerwasthemain
impactfactor.Carbohydrates,aminoacids,intermediatemetabolites,andsecondarymetaboliteswerethemain
carbonsourceutilizedbythemicrobialcommunities.Inaddition,organiccarbon,totalN,andavailableNin
soilhadacloserelationshiptomicrobialfunctionaldiversity.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犛狋犻狆犪犫犪犻犮犪犾犲狀狊犻狊steppe;Nfertilizationandwateraddition;soilmicrobialcommunity;functional
diversity;BiologEco
05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