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Variation of Paulownia Provenances Resistance against Paulownia witches‘Broom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全 文 :林 业科学 研究 2 0 5 , 15 ( 6 ) : 669 ~ 67 5
Fo r 巴s t R e s e a rc h
文章编号 : 10 1一 14 98 (2加5 ) 06刁669 刁7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茹广欣‘ , 朱秀红 , ,
( 1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李荣幸 , , 王豁然 2 , 刘 宁 周海江 , ’
河南 郑州 45 (X 幻2 ; 2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力的 1 ;
3
. 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河南 郑州 45 以x)3
摘要 :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 ,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 ,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 , 其它
种源均有病害发生 。 江苏南京 、湖北十堰 、黄冈 、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 5 个种源发病较重 , 病情指数超过 so % ; 白花
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 , 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 , 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 ,
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 。 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 , 随着经度的增加 , 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 ; 白花泡桐发病
与种源经度无关 , 而与纬度相关明显 ,呈现出纬度越高 , 发病率越低 ,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 。 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
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 ,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种源 ;地理变异
中图分类号 57 92 . 4 3 文献标识码 : A
G e n e t ic V a r i a ti o n o f P a u l o w ul a P r o v e n a n e e s R e s i s ta n c e a g ai ns t
P a ul o w ul a 初t e h e s ’ B r o o m
R U Gua 昭一x i n ’ , ZH U Xi u 一h o 鳍 , , 汀 R o鳍一x i咭 , , 似NC H‘之〕一ra n , , LI 百 Ni 咭 , , Z H口‘价i一a 咭 ,
( 1
.
f
,价留匀 I瓦 p斌 r ll e l l t , H e x l山 I A名r ie ul ti 甘习 U l l i v ers itv , Zh e n 夕ho u 4 , x又犯 , H e n l l a , Chi na ;2 R〔, 翅 . h 11巧t i t u te of F O r 〔犯try , CAF ,氏 ij ing l仪义刃1
Chi na ; 3
.
P au lo w n i a R e s e arc h an d D e
v e lo pme n t C e n t e r Of S ta t e F o re
s t 叮 A d m i n is t以i o n , Zh e n 罗h o u 45 (x x〕3 , H e n an , Ch i n a )
A b s t r a ct : P a u lown i
a w it e h e s
’B ro o m 15 on e of t h e m o s t s ev e r e d i s e a s e s a f e e ti n g th e g r o w th o f Pa u lo 叨n i a t
r e e s
.
I n P
. 亡。-
me n t os a
, t h e M LO o e e u rs i n a ll p ro v e n a n e e s e x e e p t fo r th o s e in p in gl i a n g ( G an s u )
, e v e n h e a v il y i n N a nj i n g ( J i a n g s u )
,
S h iy an a n d H u a n gg a n g ( H u b e i )
, Sh a n g e o u n t y ( S h a n x i ) a n d D a l ia n ( L ia o n in g )
, w he re d i s e a s e in d e x w a s o v e r 3 0 %
.
I n
P
.
fo 材u ne i i , t he i n e i d e n e e o f d i s e a s e s w a s l o w , an d M OL d i d n ’ t o e e u r in th e s o u t h e rn p ro v e n a n e e s b u t w as h e a叮 in t h e
n o rt h w h e re di s tri b u t i o n of P
.
fo rt u ne i i a n d P
.
t o me n r o s a o v e rl a P
.
P ro v e n a n e e t r a i l s s h o w e d th at MOL w as g e n e ra ll y s e v e re
i n P
. 00 , n t o s a
,
th e s e v e ri ty t e n de d t o i n e r e as e w i t h t h e I o n gi t u de Of prov
e n an e e o ri gi n s fro m t h e w e s t ern p rov e n a n e
e s t o
e a s t e m P r o v e n a n e e s
.
C o n t r as ti n gl y
, t h e MLO i n e i de n e e i n P
.
fo rt u ne ii w a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fro m t h e lo n gi t u d e o f Pro v e n a n e e
o ri gi n s
, b u t 5 1邵i fi e an t l y e o re l a t e d w it h t he l a t it u d e T h e h igh e r t he l a t it u de o f p ro v e n a n e e o ri gi n , th e lo w e r th e in e i d e n e e
o f d i s e as e s w a s a n d th e s m al le r th e in fe e t io n i n de x w a s
.
T h e re w e re a l s o s i g n ifi e a n t di fe 代 n e e s in i n e i de n e e o f di s e a s e s a n d
in fe e ti o n i n d e x a m o n g d i fe re n t Pa u l
o 叨n ia e l o n e s , 5 0 it 15 fe as i bl e t o s e l e e t e lo n e s w i th h i gh re s is ta n e e to th e P a u l o w n ia w i t -
e h e s ’B r CO l n
.
K e y w o r ds : Pa u le 勿 n ia ; P a u l o w n i a w i t e h e s

B ro o m ; p ro v e n a n e e ; g e n e t i e v丽 a ti o n .
泡桐 (Pa u 肠, ni a Si eb . et Z uc c )是我国优良造林 北方泡桐栽培区发病率达 40 % ~ 60 % , 严重的地区
树种 , 泡桐丛枝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病害 , 在我 国 发病率达 80 % 以上 。 幼龄期发病对植株影响较大 ,
收稿日期 : 20 5伪 一巧
基金项目 : 河南省林业厅项目办“泡桐工业用材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改良” , 编号 : 0 3 0 8 12
作者简介 : 茹广欣 ( 19 63 一 ) , 男 , 河南洛阳人 ,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与林木资源保护 .
* 通讯作者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 卷
轻者影响正常生长 , 重者导致死亡 , 给泡桐生产带来
损失 ,极大地制约了泡桐的发展 [ ’, 2 」。 长期以来国内
外许多研究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川 。 通过
改进育苗方式 、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 、药物预防等措
施 , 在生产上起到了一定的防病作用 。 但生产上大
面积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
毛泡桐 ( P . r ome n ro s a ( Th u nb . ) S t e u d . ) 和白花泡
桐 (P . fo 雌u ne i i ( Se e m . ) H e m s l . ) 是泡桐属 ( Pa u l、 n 沉
Si eb
.
et z ac c
.
) 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种 ,在我国分布广
泛。 通过种间杂交得到优良杂种并在生产中应用 已
在多个试验中得到证实〔” , ‘, 〕。 但以往多注重生长性
状 ,对丛枝病发病变异规律缺乏认识 , 使得抗病杂种
的选择有些盲目 , 也给进一步推广应用带来不利影
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针对性 ,本试验以毛泡桐和
白花泡桐不同种源为对象 , 对两树种丛枝病发病规律
进行研究 , 同时对不同品种抗性差异进行分析 , 拟摸
清丛枝病发病在种内的变异趋势 ,为杂交育种提供亲
本和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在河南省荣阳县 , 地理位置 3 4 0 43 ‘N 、
1 13 “3 9

E
。 海拔 110 m , 年均温 14 . 2 ℃ , 极端最高温
度 4 2 . 3 ℃ , 极端最低温度 一 17 ℃ , 年积温 4 686 ℃ ,
年降水 6 5 1 m m , 年蒸发 1 8 5 3 m m , 无霜期 Z 1 6 d , 年
平均日照 2 30 . s h , 土壤为黄土 , p H 值 7 . 8 。 泡桐
丛枝病在该地区发病较轻 。 试验地为新造林地 , 参
试毛泡桐 24 个种源 , 白花泡桐 28 个种源 , 4 次重复 ,
每次重复 8 株小区 ,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 19 89 年埋
根育苗 , 次年造林 ,具体见表 l 、2 。
丛枝病调查采用目测法 , 根据病枝有无和占树
冠的比例 , 划分为 5 个级别 ,发病程度用病情指数表
示 : 病情指数 = 艺 发病级数 x 该级株数调查株数 x 最高发病级数
物候期调查 : 发芽期每 Z d 调查 1 次 , 封顶期和
落叶期每 s d 调查 1 次 , 取种源平均数作为物候期 。
表 1 毛泡桐种源地理位置
种源 编号 纬度 ( N ) 种源 编号 纬度 ( N ) 种源 编号 纬度 ( N )
安徽长丰
安徽舒城
安徽太平
安徽铜陵
安徽款县
甘肃平凉
甘肃天水
河南卢氏
l 5
l 9
3 2 0 4 7 ’
3 1 0 4 7 ’
30 0 3 0 ’
30 0 9 4 ‘
29 0 8 6 ’
3 5 0 8 0 ‘
34 0 6 0 ’
34 0 0 8 ’
经度 ( E )
1 17 0 16 ’
1 16 0 94

1 18 0 13 ’
1 17 0 8 1 ‘
1 18 0 4 ’
10 6 0 5 8 ‘
10 5 0 9 2 ’
1 11 0 (X)

河南架川
河南篙县
河南西峡
河南郑州
湖北黄冈
湖北神农架
湖北十堰
湖北烯水
2 3
2 2
10
l 2
2 0
l 8
3 3 0 8 1 ’
34
0 13 ‘
3 3 0 3 2 ’
34 0 7 5 ‘
30 0 4 7 ’
3 1 0 7 5 ‘
3 2 0 6 6 ’
30 0 4 7 ’
经度 ( E )
1 10 0 6 2 ’
1 12 0 12 ’
1 14 0 5 4 ’
1 13 0 8 1 ’
1 14 0 8 7 ’
1 10 0 8 2 ’
1 10 0 07 ’
1 15 0 2 3 ‘
湖北兴山
湖北宜昌
湖南石门
江苏南京
辽宁大连
山西太原
陕西商县
陕西延安
l 4
l 3
2 4
l 6
3 1 0 2 5 ’
3 0 0 7 0 ‘
2 9 o 6() ’
3 2 0 0 7 ’
3 8 0 9 0 ’
3 7 0 8 9 ’
3 3 0 8 9 ’
36 0 6 1 ’
经度( E )
1 10 0 7 8 ’
11 1 0 0 3 ’
11 1 0 3 7 ’
1 18 D 7 7 尹
12 1 0 06

1 12 0 06

109
0 9 1 ‘
109
0 4 5 了
表 2 白花泡桐种源地理位置
种 源 编号 纬度 ( N )
安徽宿松
安徽太平
安徽铜陵
安徽款县
福建华安
福建南平
福建邵武
广东翁源
广西桂林
湖南祁阳
17
14
4
2 0
l 3
2 8
30 0 1 1 ’
30 0 0 2 ’
30 0 5 7 ’
2 9 0 5 2 ’
2 5 0 02 产
2 6 0 3 8 ’
2 7 0 2 1 了
2 4 0 2 1 ’
2 5 0 17 ’
2 6 0 30 ,
经度( E )
1 16 0 0 8 ’
1 1 8 0 0 8 ’
1 17 0 4 9 ’
1 1 8 0 2 8 ‘
1 17 0 34 尹
1 18 0 0 8 ’
1 17 0 29 ’
1 14 0 14 ’
1 10 0 18 ’
1 1 1 0 2 5 ‘
种源 编号 纬度 ( N ) 种源 编号 纬度 ( N )
广西贺县
广西柳州
广西宜山
贵州都匀
湖北黄梅
湖北烯水
湖北宜昌
湖南石门
湖南新化
2 6
l 0
2 2
l 8
2 7
l 2
24
0 2 6 ’
24 0 18 ’
24 0 03 ’
2 6 0 15 ’
3 0 0 06

30 0 27 ‘
3 0 0 4 3 ’
2 9 0 36 ‘
2 7 0 4 ’
经度 ( E )
耳l “3 2 ‘
10 8 0 2 5 ’
10 8 0 (碎 ’
1 07 0 3 2 ‘
1 15 0 54 ’
1 15 0 13 ‘
1 1 1 0 1 8 ’
1 1 1 0 2 1 ’
1 1 1 0 1 8 ‘
湖南株洲
江苏南京
江西抚州
江西九江
江西南昌
浙江龙泉
浙江浦江
浙江仙居
浙江雁荡山
15
l 9
2 7 0 4 9 ’
3 2 0 0 3 ’
2 7 0 5 9 ’
2 9 0 4 ’
2 8 0 4 3 ‘
2 8 0 06

2 9 0 2 8 ’
2 8 0 46 ’
2 7 0 34 ’
经度( E )
1 13 0 0 8 ’
1 18 0 4 8 ’
1 16 0 22 ’
1 16 0 (洲」‘
1 15 0 5 4 ’
1 19 0 0 7 ‘
1 19 0 5 4 ‘
12 0 0 4 3 ’
12 0 0 0 7 ’
2 结果分析
2
.
1 不同种源的感病性
丛枝病是危害泡桐生长的一大病害 , 丛枝病发
病最严重一般在 5 ~ 6 年生时 , 发病最重时在每年
的 6 一 - 7 月之间。 根据对 5 年生 毛泡桐和白花泡桐
不同种源丛枝病情况的调查 , 不同种源间差异 明显
(见图 l , 图 2 ) 。
第 6 期 茹广欣等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知 ( 图 3 , 图 4 ) , 5 年生时 ,未感染丛枝病的有安徽太
平 、宿松 、江西抚州等 3 个种源 , 病情指数小于 5 % 的
种源有 12 个 , 包括湖南株洲 、祁 阳 、石门、湖北黄梅 、
宜昌、浙江龙泉 、安徽款县 、铜陵 、贵州都匀 、江苏南
京等 , 均表现了较强 的抗病能力 。 病情指数大于
0
. 巧 的有广东翁源 、广西桂林 、宜山 、福建华安等 4
个种源 , 全林丛枝病发病率为 16 . 63 % , 病情指数为
0
.
0 8
。 至 7 年生时 , 原来未发病的 3 个种源出现病
枝 , 湖南新化 、福建邵武和安徽宿松未见丛枝病发
生 。 病情指数小于 0 . 05 的有 10 个种源 , 包括湖南
株洲 、新化 、湖北黄梅 、祁阳 、江西九江 、抚州 、江苏南
京 、安徽款县 , 太平 、 宿松 、均表现 了较强 的抗病能
力 , 而病情指数大于 0 . 巧 的种源增至 8 个 , 呈现出
随年龄增加病情加重的趋势 。
6 0 r
n”0oŽU007
矛‘Ul、”4fj21
炙并候洲
3 5 7 9 1 1 1 3 1 5 17 1 9 2 1 2 3
种源
图 1 毛泡桐 5 年生不同种源的丛枝病发病情况
八“nn”0气”4几,,‘
煲哥候洲报积僳镶
3 5 7 9 1 1 1 3 1 5 1 7 1 9 2 1 2 3
种源
4 7 1 0 1 3 1 6 19 2 2 2 5 2 8
种源
‘曰0JO心”I”尾
3.432注J刀图0图 2 毛泡桐不同树龄感病指数 白花泡桐 5 年生不同种源的丛枝病发病情况
裸积候倾
由图 1 , 图 2 可知 , 在 2 4 个毛泡桐种 源中 , 除
甘肃平凉 、河南卢 氏两 种 源未 见发病以外 , 其它
种源 均 有 病 害 发 生 , 全 林 丛 枝 病 发 病 率 为
2 9
.
0 2 % , 病情指数为 0 . 14 。 从生长上看 , 平凉种
源长势也较弱 , 与其他种源相 比差 异较大 , 卢氏
种源生长也属一般 。 病情指数较小的还有河南
郑州 、西 峡 、 安徽舒城 、湖北宜 昌等种源 , 该类种
源属于 发病较轻类型 ; 湖北黄 冈 、 十堰 、 辽 宁大
连 、湖南石 门 、江 苏南京等种 源 病情指数 都在
0
.
20 以上 , 属 于 发病较重类型 。 随着树龄 的增
加 , 发病程度有所加重 , 根据对 7 年生不 同种源
发病情况进行的调查 , 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外 ,
其它各种源发病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 全林丛枝病
病情指数 0 . 2 1 , 河南卢氏种源也已出现病株 。 江
苏南京 、湖北十堰 、黄冈 、 陕西商县和 辽宁大连 5
个种源病情指数超过 0 . 30 , 属于发病较重类型 。
对白花泡桐种源进行的丛枝病发病情况分析可
种源
图 4 白花泡桐不同树龄感病指数
以上结果表明 , 白花泡桐发病情况明显小于同
龄毛泡桐 , 毛泡桐比白花泡桐表现出更强 的感病能
力 。 对丛枝病进行方差分析 , 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病
情指数差异显著 , 因此 , 在进行种间亲本杂交试验
时 , 种及种内不同种源的选择对后代丛枝病的发生
将会起重要作用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 卷
2

2
2
.
2
不同种源丛枝病的地理变异
白花泡桐 自然分布 区的发病情况 泡桐丛
枝病发生 , 除遗传因素外 , 环境因素对发病也有着较
大的影响 。 黄冈林科所曾报道了白花泡桐抗丛枝病
能力与地理分布相关不显著 , 表现出随机变异趋势 。
根据对 24 个白花泡桐自然分布区丛枝病发病情况
进行的调查 , 结果见图 5 。 由图 5 可以看出 , 白花泡
桐在自然分布区内 , 丛枝病发病程度不同地点差别
很大 , 在对 24 个原产地进行的调查分析 , 结果发现
有 13 个点未见丛枝病发生 , n 个点上有丛枝病发
生 , 发病率从 1 . 08 % 到 58 . 2 % , 病情指数从 0 . 0 3
到 0 . 20 2 。 在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白花泡桐发病率一般
入眯灭哥俱绷
图 5
l 广西 玉林
5 云南文山
9 江西宜春
13 贵州都匀
17 浙江云和
21 浙江丽水
原产地
白花泡桐原产地丛枝病发病情况
2 浙江长兴
6 湖北鄂城
10 湖南株洲
14 湖南长沙
18 福建华安
2 2 福建福州
3 广东乐昌
7 云南罗平
1 1 贵州镇宁
巧 浙江龙泉
19 浙江仙居
2 3 浙江浦江
4 湖北黄冈
8 湖南祁阳
12 湖南兰 山
16 湖南石门
20 福建邵武
24 福建三明
都较低 , 自然分布区北部的白花泡桐多数发病率一
般都较高 。 分布区内各点之间差别明显 。
2
.
2
.
2 丛枝病在不 同种 源间的变异 对毛泡桐和
白花泡桐不同种源进行调查 , 结果表明毛泡桐发病
与纬度关系不大 , 与经度关系密切 ( 表 3 ) 。 由表 3
可以看出 , 毛泡桐发病率无论是在 5 年生时 , 还是在
7 年生时 , 其发病率均与经纬度关系不大 , 相关系数
达不到显著性要求 。 但病情指数却与经度关系密
切 , 表现为经度越大 , 丛枝病发病越严重的趋势 。 白
花泡桐发病变异趋势与毛泡桐不同 , 无论是在 5 年
生时 , 还是在 7 年生 , 其丛枝病发生均与经度无关 ,
而与纬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 主要表现在发病程度
上 , 呈现出纬度越高 ,发病率越低的趋势 。 与毛泡桐
一样 , 白花泡桐同样也表现出在 7 年生时相关性要
大于 5 年生的现象 。 该结果与其在原产地的丛枝病
发病表现正好相反 ,在有关泡桐种内发病研究上 , 还
未见其它报导 。 这是否与各种源在原产地由于丛枝
病发病 , 而使本身产生抗体有关 ,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 至少说明对一个抗病种源的选择 , 不能仅靠在
当地的表现 , 而应在泡桐丛枝病发生 比较严重 的地
区进行测试 , 才能决定其是否真正抗病 。 对海拔高
度来说 , 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其种源海拔高低关
系不大 ,但对毛泡桐来说却有一定影响。 由表中可
知 , 5 年生时 , 无论是发病率 , 还是病情指数 , 均呈现
种源来源海拔越高 , 病害越轻的变异趋势 。 但到 7
年生时 , 这种趋势就不太明显 。 说明海拔对毛泡桐
的影响主要是在幼树阶段 。
表 3 不同种源发病情况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
性状 5 年生 7 年生发病率
月产147
.
012or00发病率 (5 )
病情指数( 5 )
发病率( 7)
病情指数 ( 7)
纬度
经度
海拔高度
1
. 《洲洲)
0
.
9 14 .

0
.
9 7 3 , 右
0
.
9 15
一 0
. 伪4
0
.
34 3
一 0
.
3 94
.
病情指数
0
.
8 2 8
1
.
0 ) )
0
.
84 8 . 申
0 9 2 3 . 申
一 0
.
19 9
0
.
4 1 1

一 0 . 4 2 2 .
发病率
.
9 3 4 中 中
.
7 6 4 申 申
病情指数
0
.
7 3 6 . 甲
0
.
8 5 9 . 申
0 8 24 ‘ 申
1
. 〕X】
0
.
0 2 5
0
.
4 39 .
一 0
.
3 5 8
纬度 经度 海拔高度
一 0
.
3 6
一 0
. 月乃 巾
一 0
.
38 5
一 0
.
435 *
l (叉X〕
一 0 24 2
0
.
56 1
.
一 0
.
0翻
0
.
0 24
一 0
.
09 4
0 04 2
1
. 〕X )
一 0
.
7 6 1
中 由
nUn入72nUI
‘“InU J,门」
01
一 0
.
3 5 5
注 : 上 :白花泡桐 。 下 : 毛泡桐
2
. 3 丛枝病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由表 4 可以看出 , 对毛泡桐来说 , 无论是 5 年生
还是 7 年生 , 1 月最低温 、 1 月均温 、年极端最低温对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无影响。 说明低温不仅对生长
影响不大 , 而且对丛枝病发生也没有太大影响 。 年
积温和积温天数均值与 5 年生时的发病率和病情指
数关系明显 ,来 自较温暖地区的毛泡桐在幼树阶段
发病程度较高 。 白花泡桐发病与温度关系密切 , 发
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 1 月最低温和 1 月均温的升高
而加重 。 年平均温度 、年积温和积温天数同样表现
出种源地温度越高 , 发病越严重的趋势 。 但温度年
较差表现出的趋势则相反 。 毛泡桐丛枝病发生不受
第 6 期 茹广欣等 :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温度年较差的影响 , 而 白花泡桐则随着温度年较差
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 。 年降水量无论是全年还是在
5一一9 月生长季节 , 与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发病均没太
大相关性 , 说明对泡桐丛枝病发病影响的主要 因子
是温度 。
表 4 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发病与原产地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
毛泡桐
因子 5 年生 7 年生
白花泡桐
5 年生 7 年生
发病率 病情指数 发病率
0
.
2 3 1
病情指数 发病率 病情指数
0 4 85 巾
0
.
5 24 申
0
.
3 32
0
.
0 73
0
.
4 9 1 巾
发病率
0
.
39 7
.
0
.
39 9 *
0
.
3 4 3
病情指数
0
.
5 27 .
0
.
5 63 *
,一只,, Jq4气勺,,、气j4CUJ
;…03 3 73 2 3 0 . 2 11”、J巧‘了29UQO户4八,”、”‘O九2,.11f121,、”0

0nUO八U

”、八j1CI伪‘,、,219370640

1 月最低温
1 月均温
年极端最低温
年降水量
年平均温度
年积温
积温天数
温度年较差
5 一习 月降水量
0
.
3 0
0
.
2 2 3
0 3 6 6
0
.
4 3 4 *
0
.
4 3 8 卒
一 0 19 1
0
.
2 3 1
0
.
3 8 2
0
.
3 7 2
0
.
3 4 1
0
.
3 3 0
0
.
4 0 8 中
0
.
4 6 1 中
0
.
4 5 6 *
一 0
.
2 5 8
0
.
3 16
0
.
3 6 3
0
.
3 9 8 中
一 0
.
3 09
0
.
2 5 2
0
.
4 59
.
0
.
4 84 中
一 0
.
4 94 巾
0
.
2 27
一 0
.
0 3 2
0
.
39 4 峥
0
.
4 ] 6 *
0
. 中冬0 咚
一 0
.
34 6
0
.
2 2 4
0
.
3 89
一 0
.
0 64
0
.
4 97 中
0
.
4 82 *
0
.
5 3 1 中
一 0
.
5 56 .
0
.
1 3 1
表 5 病情指数与物候期的关系
白花泡桐 毛泡桐
封顶期
生长期
了 二 10 . 4 5 7 18 + 2 8 . 7 15 0 3 x
y = 14 8
.
8 7 3 7 + 2 4
.
9 3 5 7 9 x
r = 0
.
4 2 布
r = 0
.
4 0 冲
y 二 16
.
49 8 3 2 + 0
.
2 5 4 2 9 x
y = 12 1
.
82 3 16 + 3 5
.
2 34 22 x
r 二 0
.
3 9 申
r 二 0
.
4 0 峥
搽靶增惧
与各种源的物候期进行相关分析 , 结果表明各
种源发病与其发芽期 、展叶期 、开花期关系不大 , 但
与封顶期和生长期相关关系密切 , 见表 5 , 表现出封
顶迟的种源 , 病情指数较高 , 生长期愈长 , 发病愈严
重的趋势 。 这可能是由于封顶较晚的树种 , 体内代
谢 、运输比较旺盛 , 丛枝病病源侵染以后 , 可随着树
液迅速运输到其他部位 , 并有足够的时间得以在树
体上表现出来 。
2
.
4 不同品种的感病性差异
根据对泡桐品种测定林的丛枝病发病情况 的
分析 ( 见图 6 ) , 结果表明品种 间丛枝病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差 异 明显 , 6 年生 发病率变异从 O ~
6 3
.
6 4 % , 病情指数在 0 ~ 0 . 3 4 之间 , 均值分别
为 2 2 . 7 3 % 和 0 . 12 , 对照兰考泡桐 ( P . e l o n g a r e 5 .
Y
.
H u)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 3 1 . 8 2 % 和 0 . 0 7 ,
在参试品种中大体居中 , 毛杂 1 6 、毛 白 。歇 白 1 5 、
白 2 1 等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强 , 至 调查时未见丛
枝病发生 , 表现了较强的抗病能力 。 发病严重 的
品种有豫林 1 号 、毛 白 0 1 0 6 、毛 白 1 1 、毛 白 0 7 1 、
白 14 等 , 发病率均在 5 0 % 以上 。
至 12 年生时 , 整个测定林发病情况与 6 年生时
相 比总体有所增加 , 品种 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
数差异很大 , 发病率从 O ~ 1 0 0 % , 全林感病率为
3 5 7 9 11 13 1 5 17 19 2 1 2 3 2 5 2 7 2 9 3 1
品种
图 6 不同品种 6 年生和 12 年生的病情变化
l 豫选 1 号 2 豫林 1 号 3 桐杂 1 号 4 桐选 1 号
5 毛杂 16 6 毛白 3 3 7 毛白 23 8 毛白0 8
9 毛白杂种 10 毛白0 85 11 毛白0 8 2 12 毛白 0 7 1
13 毛杂 l 号 14 毛白 12 3 15 毛白3 0 16 毛白 19
17 毛白 1 1 18 毛白呢12 19 毛白0 1汤 20 白选 3 7
21 白选 36 2 兰考桐 23 白花桐 24 白杂
2 5 白 6 2 6 白 2 1 27 白 1 5 28 白 14
2 9 毛白 8 3 1 3 0 豫杂 l 号 3 1 毛白 3 1
61
.
9% ,有 2 个品种的发病率达 50 % 以上 , 毛杂 16 、
白 巧 、桐选 1 号等品种的抗病能力最强 , 其发病率均
在 5% 以下 ,其中毛杂 16 在试验林所有重复中均未见
丛枝病发生 ,发病率为 0 。 发病最严重的品种有毛白
30
、毛白07 1 、白花桐 、毛白 0 85 等 , 发病率均在 95 % 以
上 ,见图 6 。 6 年生时未见发病的毛白 08 、白 巧 、 白 21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 卷
等品种随树龄的增加也出现丛枝病 , 发病率分别为
45
.
8 %

2
.
5 % 和 41 . 3 % 。 经方差分析 , 各品种丛枝病
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 见表 6 ,表明通过品种选择可以
获得泡桐抗丛枝病的优良品种 。
表 6 泡桐不同品种丛枝病发病率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5 MS F
9 3
12 3
6 年生
1
.
6 4 1 0
1
.
09 9 3
2
.
74 0 3
12 年生
0
.
2 07 0
0
.
130 2
0
.
3 37 2
6 年生
0
.
0 5 4 7
0
.
0 11 8
1 2 年生
0
. 叨 6 9
0
.
(X】1 4
6 年生
2
.
34 4 4
12 年生
4
.
9 2 8 6 ,

F ( 0 05 )
1
.
55
2
.
5 丛枝病感病的遗传分析
对泡桐不同品种丛枝病发病率遗传参数估算结
果表明 , 环境对泡桐丛枝病发病有很大影响 , 特别是
在幼年阶段 。 由表 7 可 以看出 , 6 年生时泡桐丛枝
病表型方差中 , 环境方差占 61 . 14 % , 广义遗传力为
38
.
86 %
,栽种地的环境以及当地丛枝病发病情况对
个体感病具有重大影响 。 12 年生时丛枝病广 义遗
传力为 48 . 7% , 环境方差所占比重与 6 年生时相比
已有所降低 , 丛枝病表型方差中遗传方差与环境方
差所占比例差异不大 , 表型变异系数与遗传变异系
数较小 ,表明发病率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 经过
一定阶段生长 , 感染丛枝病的个体在表型上基本都
得以体现 ,但遗传变异在表型变异中所占比例还是
比较大的。 因此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遗传改良还是有
效的 , 但不能忽视环境条件对发病情况的影响 。
表 7 丛枝病发病率的遗传参数估算
参数
平均表型值
遗传方差
环境方差
表型方差
广义遗传力/ %
遗传变异系数/ %
表型变异系数 / %
6 年生
0
.
2 2 7 0
0
.
00 7 5
0
.
0 11 8
0
.
0 19 3
38 8 6
38
.
15
6 1
.
20
12 年生
0
.
6 19 1
0
. 《洲〕1 3
0
.
(X)1 4
0 《刃2 7
4 8
.
15
5
.
8 2
8
.
39
表 8 不同地点品种毛杂 16 、兰考泡桐 6 年生的
发病变化
试验点
灵宝县焦村乡
灵宝县予灵乡
襄县颖桥乡
南阳林科所
禹州市褚河乡
扶沟县江村乡
发病率 / % 病情指数
毛杂 16
3 3
.
3 3
2 9 17
8
.
3 3
8
.
3 3
0
0
兰考泡桐
9 3
.
7 5
9 5
.
8 3
3 3
.
3 3
1o
33
.
6 7
7 6
.
3 0
毛杂 16
0
.
0 8
0
.
0 7
0
,
06
o 2
0
0
兰考泡桐
0
.
4 3
0
.
7 3
0
.
15
0
.
3 5
0
.
10
0 57
由表 8 可知 , 在 6 个实验点上 , 毛杂 16 品种除
在扶沟县江村未见发病之外 , 在禹州市褚河乡试验
点同样未见丛枝病发病 , 其它实验点毛杂 16 均出现
丛枝病发病现象 , 说明环境条件对丛枝病发病还是
具有明显的影响的。 但与对照 兰考泡桐相 比 , 表现
出明显 的抗 病能力 。 毛 杂 16 的平均发病率为
13
.
19 %
, 平均病情指数为 0 . 04 , 而兰考泡桐分别为
7 2
.
15 % 和 0 . 3 9 , 明显高于毛杂 16 。
3 小结
( l) 在毛泡桐种源中 , 除甘肃平凉种源未见发
病以外 , 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 ,各种源感病程度差
异明显 , 江苏南京 、湖北十堰 、黄冈 、陕西商县和辽宁
大连 5 个种源病情指数超过 0 . 30 , 发病程度随树龄
的增加而增加 。
(2 ) 白花泡桐发病程度明显小于同龄毛泡桐 ,
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的发生 , 分
布区北部的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 , 丛枝病
发病相对较重 。
(3) 毛泡桐和 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在地理变异
上表现方式不同 。 毛泡桐总体发病较重 , 起源靠西
的种源发病较轻 , 随着经度的增加 , 丛枝病发病有增
大趋势 。 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 , 而与纬度
相关明显 ,呈现出纬度越高 , 发病率越低 , 病情指数
越小的趋势 。 与各种源的物候期进行相关分析 , 结
果表明各种源发病与其发芽期 、展叶期 、开花期关系
不大 ,但与封顶期和生长期相关关系密切 , 封顶迟的
种源 ,病情指数较高 ,生长期愈长 , 发病愈严重 。
(4) 对毛泡桐来说 , 低温对丛枝病发 生影响不
大 。 但年积温与 6 年生时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关
明显 。 白花泡桐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 1 月最低温
和均温的升高而加重 。 年降水量对毛泡桐和白花泡
桐发病均不产生影响 , 说明对泡桐丛枝病发病影响
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 。
( 5 )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差异明显 , 发病最严重
的品种有毛白 3 0 、毛白 0 71 、白花桐 、毛 白 0 85 等 , 发
病率均在 95 % 以上 。 品种 毛杂 16 在测定林中各年
第 6 期 茹广欣等 :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6 7 5
份均未见发病 , 表现出极强的抗病性 , 多点试验结果
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大大低于对照品种 , 说明其
具有较强抗病能力 , 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泡桐丛枝病传播途径较多 , 种根 、种苗带菌 , 并
通过介体昆虫传染均可引起发病 。 在育苗过程中所
用的种根的带菌状况 、试验林周围的病树发病状况
及小区试验设计方式都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 同样 , 除了遗传抗性差异外 , 不同种源所
在地区毒源树数量 比率 、种苗繁育方式 、立地条件及
昆虫传播能力皆会影响病害发病率与严重度 , 本试
验尽可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析 , 所得结果也会有
一定局限性 , 通过多点所得结果如何 , 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
参考文献 :
仁1〕李荣幸 , 程绍荣 ,刘廷志 , 等 . 泡桐丛枝病的抗性差异及其自然鉴
定仁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 5 7 , 2 1 ( 2 ) : 17 0 ~ 17 6
〔2 」田国忠 , 张锡津 . 泡桐丛枝病研究进展〔J 〕. 世界林业研究 ,
19 9 6 , 9 ( 2 ) : 3 3 ~ 3 8
t 3 」吕喜堂 , 李延福 . 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乙J ] . 林业科技开
发 , 199 2 ( 4 ) : 4 5 ~ 4 6
扛4 」赵丹宁 , 熊耀国 , 宋露露 , 等 . 白花泡桐树冠结构生长性状的选择
对干形改良的影响 [J 〕. 林业科学研究 , 19 9 5 , s ( l ) : 5 2 ~ 5 7
[ 5 」范国强 , 王安亭 , 王国周 , 等 , 接干和施肥对不同初植苗高泡桐
幼树主干生长影响的研究仁J〕. 林业科学研究 , 2。以〕, 13 ( 6 ) :
6 2 8 ~ 6 3 3
[6 」王保平 , 李宗然 , 文端钧 , 等 . 泡桐修枝促接干技术及其效应的
研究 [J ] . 林业科学研究 , 20 3 , 16 ( 2 ) : 15 3 ~ 15 5
仁7 〕林木兰 , 杨继红 , 陈捷 , 等 .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单克隆抗体的研
制及初步应用 [ J〕. 植物学报 , 19 9 3 , 3 5 (9 ) : 7 10 ~ 7 15
红8 」倪善庆 , 施士争 . 泡桐优良无性系苏桐 3 号的选育仁J ] . 江苏林
业科技 , 19 9 5 , 25 (2 ) : 1 ~ 6
[9 ] Bu rd o n R D
. 侥 n e t i e d i v e rs i t y an d d i s e as e re s i s tan e e : so m e e o n s id -
e rat i o n s fo r r e s e arc h
, b re e d i n g , an d d e p lo y m e n t [ J 」. C an ad i a n
J o u rn al o f F o re s t R e s e , h
, 2 0() l
, 3 1 (4 )
: 59 6 ~ 606
仁10 」金 开瑛 .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 M LO )病原传染长春花研究初报
[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 5 5 , l ( l ) : l肠 ~ 10 5
仁川 田国忠 , 温秀军 , 李永 , 等 . 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原植原体分离
物的组织培养保藏和嫁接传染研究 [J } . 林业科学研究 , 2 0 5 ,
18 ( l ) : 1 ~ 9
〔12 ] 茹广欣 ,袁金玲 , 明军 , 等 . 泡桐杂种花的形态变异分析 [J] . 林
业科学研究 , 20 5 , 1 5 ( l ) : 4 1 ~ 4 6
[ 13 」李荣幸 . 泡桐新品种豫杂 2 号的选育 [J ]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 9 4
,
2 8 (增刊 ) : 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