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Sprout-promoting Technology for Sympodial Bamboo Sub-branch Cuttings-garden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9-04-02
基金项目: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IDRC)资助的“中国农用林业综合研究项目”中“丛生竹改良”子专题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谢锦忠( 1966-) ,男,浙江诸暨人,实验师.
* 感谢曹群根、陈孝英、林素玉、林清义等同志参加部分试验工作.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0) 02-0111-07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谢锦忠1 , 傅懋毅1 , 张光楚2 , 李岱一3 , 陈秀梅4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 311400; 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520;
3.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福州 350003; 4.福建省南平市林业委员会,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 采用截顶留母竹高度(节数)、秆基芽眼处理和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含 6-苄基嘌呤
( BA ) + 萘乙酸 ( NAA )的 MS 培养液)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绿竹、孝顺竹和青皮
竹 3个丛生竹种的次生枝采萌圃的促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的持续经
营技术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 1)采用留母竹高度为 7节, 损伤母竹秆基全部芽眼, 并从 4 月中
旬开始, 根据竹种配合施用 5次剂量均为 1 L·丛- 1的 BA+ NAA 不同质量浓度的 MS 营养液,即
绿竹每升含 2 mgBA+ 1 mgNAA, 孝顺竹每升含 10 mgBA+ 1 mgNAA ,青皮竹每升含 5 mgBA+ 1
mgNAA 等技术措施, 该 3 个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 每年每公顷可分别获得品质好的次生枝 142
500 枝、114 000 枝和 54 000 枝; ( 2)对上述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按照竹丛内密度为 3 株·丛- 1 ,丛
内结构保持 1龄竹∶2 龄竹为 2∶1, 留母竹高度为 7 节等技术措施进行改造, 每年每公顷可获得次
生枝 160 500枝 ,比每年重新营建采萌圃的方法增产 13% 左右,并能数年持续经营。
关键词: 丛生竹; 次生枝采萌圃; 人工促萌
中图分类号: S795. 505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丛生竹面积有 100多万hm2 ,约占整个竹林面积的1/ 3,是竹类植物中生长成林快、更
新周期短、无性繁殖容易的一个大类。由于更新周期短的特点,人们对它的繁殖技术研究比较
重视,尤其是对它的快速无性繁殖技术,如埋秆育苗、埋节育苗、主枝育苗及组织培养等研究较
多[ 1~ 5] ,但是这些无性育苗方法存在单位出苗率低、苗木整齐性差, 或者育苗成本高、苗木生长
慢等缺点。丛生竹次生枝是丛生竹主枝上的不定芽所萌发的具不定根点的枝条,用它育苗的优
点是: ( 1)扦插成活率高、单位面积出苗量大和苗木质量高; ( 2)采集不损害母竹和主枝: ( 3)苗
木整齐、起苗容易、运输方便及省工等。虽然人们对次生枝育苗采萌圃的营建技术研究已有所
涉及,但缺乏系统性[ 2~3] ,特别是对某些在自然状况下次生枝萌发能力很弱或几乎不发生次生
枝的小型丛生竹种, 如青皮竹 ( Bambusa tex til is McClur e)、孝顺竹 ( Bambusa multip lex
( Lour. ) Raeuschel ex Schult . f . )等竹种, 如何得到次生枝的技术研究几乎是空白;即使是对
萌发能力较强的麻竹( Dendr ocalamus latif lor us Munro) 和绿竹( Dendr ocalamop sis oldhami
( Munr o) Keng f . ) , 如何促进不萌发次生枝的 1龄新竹(除少量自然断梢竹外)萌发次生枝及
降低次生枝萌发部位等研究也不多见。本文总结的不同丛生竹种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系列,
在大规模使用次生枝进行丛生竹育苗方面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2) : 111~117
For est R esear ch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材料
( 1)选择绿竹、孝顺竹和青皮竹 3个丛生竹种作为本研究营造次生枝采萌圃的材料。根据
上述试验竹种的生长要求, 分别选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小仁洲的河滩地、浙江省富阳
市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虎山苗圃和广东省林科院的竹子苗圃等三地为试验地,建立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3个试验点的立地条件以南平绿竹次生枝采萌圃的最差,因其是沙土,
有机质含量较低, 土壤肥力低;其它两地均是经营多年的普通苗圃地,土壤肥力中等。
( 2)在上述次生枝采萌圃营建技术研究结束后, 对南平市绿竹次生枝采萌圃进行改造, 以
作为采萌圃持续经营技术研究的材料。
1. 2 试验设计和方法
1. 2. 1 试验 I——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营建 1990年开始,每年早春(三地)均采用母竹高度
(节数)、秆基芽眼处理和生长调节物质( 6-苄基嘌呤( BA) + 萘乙酸( NAA) ,不同浓度共 3个
因素、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营造次生枝采萌圃。各因素的 3个水平值分别如下: A .截顶后
保留母竹高度(节数) : 3节、5节和 7节; B. 秆基芽眼处理:全伤芽眼、不伤芽眼+ 挖笋、不伤芽
眼+ 不挖笋; C. BA+ NAA 施用浓度: ( 2 mg+ 1 mg )·L- 1、( 5 mg+ 1 mg )·L - 1、( 10 mg+ 1
mg )·L - 1。
选用正交表 L 9( 43)安排试验, 共 9种处理搭配, 采用 3次重复(见表 1)。每小区栽植 1年
生母竹 10株,株行距为 1 m×1 m。实施要求:截顶母竹, 剪口至向下第 1节保留 10 cm 秆;秆
基芽眼处理, “全伤芽眼”在造林时实施,“不伤芽眼+ 挖笋”一项应在幼笋出土(露头)时实施;
BA + NAA 混合配制在 MS 培养液[ 6]中, 并进行秆基沟施, 从每年 4月中旬开始,每月 1次, 于
8月中旬结束, 共 5次。剂量为 1 L·丛- 1·次- 1。
1. 2. 2 试验Ⅱ——次生枝采萌圃持续经营 从 1993年春开始对南平市绿竹次生枝采萌圃进
行改造。选用单因子(丛内结构) 3水平[留母竹 1株(新竹)、2株( 1、2龄各1株)和 3株( 1龄 2
株、2龄 1株) ]的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即采用 3种处理, 每小区保留 8丛,重复 5次,共 120
丛。于每年发笋盛期按每丛留母要求留养 1株或 2株生长健康、粗壮的竹笋作为翌年的新母
竹,其余竹笋一出土立即挖除。
此外,对试验母竹进行如下处理:使截顶后的母竹保留 7节高度, 并于 5~8月, 每月施尿
素溶液 1次, 每丛 1 L,质量浓度为 5 g·L- 1。
1. 3 数据收集和整理 于每年 11月调查次生枝数量和基径。其中对试验Ⅰ调查了 1 a,对试
验Ⅱ连续调查 3 a。应用数理统计正交试验分析法和单因素随机区组分析法[ 7~8]进行资料分
析,并计算该试验中最优条件下的工程平均 [ 7] : 最优条件下的工程平均= 总平均+ 主要因子在
最优条件下出现的水平的效应; 因子某水平的效应= 因子某水平的数据平均值- 总平均;总平
均= 数据总和/数据总个数。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试验处理对次生枝萌发数量的影响
从试验Ⅰ3个竹种的采萌圃次生枝萌发数量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表
11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卷
1、2) , 3种处理对不同竹种产生不同的效果。
2. 1. 1 母竹高度( A) 对绿竹和孝顺竹萌发次生枝有极显著的影响, 但对青皮竹仅在 = 0.
10水平有明显的影响。从试验分析结果看,绿竹和孝顺竹以第 3水平( 7节)萌发次生枝数量为
最多,而青皮竹以第 2水平( 5节)为最多,但与第 3水平( 7节)无多大差异,因此在实际建立采
萌圃时可考虑母竹保留 7节或适当增加数节,以利于林地的通风和林下经营,但以采枝方便为
宜。从参试的 3个水平与次生枝发枝量的关系看,母竹保留高度(节数)与发枝量呈正相关,超
过 7节后的数节也可能会有相同的趋势(因本试验未包括保留更多节数的母竹,故无法证实这
一点) , 但其高度的增加势必将会降低人工采集的效率。
表 1 采萌圃次生枝萌发数量直观分析( 1990 年数据)



因子 和 水平 绿竹/ (枝·丛- 1) 孝顺竹/ (枝·丛- 1) 青皮竹/ (枝·丛- 1)
A
(母竹高度)
B
(秆基芽眼处理)
C
(BA + NAA 施用浓度)
D
(空白)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1 1( 3节) 1(全伤) 1( 2+ 1) 1 9. 7 14. 0 13. 2 9. 6 8. 5 8. 2 6. 7 5. 0 6. 6
2 1 2(不伤+ 挖笋) 2( 5+ 1) 2 4. 1 5. 9 6. 1 6. 0 5. 0 5. 0 2. 3 7. 8 5. 3
3 1 3(不伤) 3( 10+ 1) 3 5. 3 3. 8 5. 8 5. 5 3. 5 4. 0 2. 1 2. 5 2. 2
4 2( 5节) 1 2 3 16. 8 17. 5 11. 1 12. 3 13. 3 10. 5 8. 2 7. 9 8. 4
5 2 2 3 1 14. 9 12. 7 12. 8 9. 4 8. 8 6. 0 4. 9 2. 7 6. 4
6 2 3 1 2 14. 5 9. 4 15. 5 7. 0 7. 0 6. 7 3. 4 3. 3 3. 7
7 3( 7节) 1 3 2 20. 5 15. 2 17. 5 18. 7 20. 0 12. 5 7. 1 3. 0 10. 9
8 3 2 1 3 18. 9 19. 6 17. 6 7. 0 6. 0 8. 6 4. 6 3. 8 5. 9
9 3 3 2 1 18. 4 17. 4 20. 6 12. 0 14. 5 8. 0 4. 3 3. 3 4. 3
M 1 7. 6 15. 0 14. 7
绿 M 2 13. 9 12. 5 13. 1
竹 M 3 18. 4 12. 3 12. 1
R 10. 8 2. 7 2. 6
孝 M 1 6. 1 12. 7 7. 6
顺 M 2 9. 0 6. 8 9. 6
竹 M 3 11. 9 7. 6 9. 8
R 5. 8 5. 9 2. 2
青 M 1 4. 5 7. 1 4. 8
皮 M 2 5. 4 4. 9 5. 8
竹 M 3 5. 3 3. 2 4. 6
R 0. 9 3. 9 1. 2
2. 1. 2 秆基芽眼处理( B) 对发枝能力较
弱的竹种如孝顺竹和青皮竹萌发次生枝有极
显著的影响,但对发枝能力较强的绿竹影响
不显著。B1处理(全伤秆基芽眼)在 3个参试
水平中促进发枝效果最好, 与其它两个处理
的差异极显著;其次是 B2 (不伤秆基芽眼+
挖笋) ; 以 B3 (不伤秆基芽眼+ 不挖笋)的处
理效果最差。B1 处理使母竹地下全部秆基芽
眼的萌发受到了抑制, 减少了地下部分的养
分消耗,使地上部分养分供应充足,促进了地上部分枝叶的发生和生长; B2处理虽然母竹发笋
消耗了一定的养分,但由于及时挖除竹笋,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母体的养分消耗, 促进地上
部分枝叶的发生和生长;而既不伤秆基芽眼又不挖笋的处理( B3) ,母竹地下部分大量发笋养
竹,使母体的养分消耗过多,抑制了地上部分枝叶的发生和生长,次生枝发生量明显减少。母竹
秆基芽眼全伤处理尤其对自身发枝能力较弱的竹种的次生枝萌发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这
是因为天然发枝能力弱的竹种其个体内生长调节物质浓度水平较低, 在全伤其秆基芽眼后使
地上部分的生长调节物质浓度水平迅速提高,有利于次生枝的萌发;而对天然发枝能力强的竹
种如绿竹,其个体内部原本生长调节物质浓度水平较高, 虽然在全伤其秆基芽眼后也使地上部
分的生长调节物质浓度水平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及前者, 因而促进次生枝萌发的效果也不
及前者。另外,母竹秆基芽眼全伤处理的采萌圃由于没有新竹产生,使其丰产持续经营产生了
113第 2 期           谢锦忠等: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一定的困难, 因此此种处理的采萌圃需作进一步的调整, 以适应持续经营的需要。
表 2 3 种丛生竹次生枝发生数量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Df 绿 竹 孝 顺 竹 青 皮 竹
MS F MS F MS F
F0. 10 F 0. 05 F 0. 01
区  组 2 8. 37 1. 47 11. 43 4. 22 9. 10 5. 63 2. 62 3. 55 6. 01
母竹高度 2 291. 60 51. 23*** 75. 11 27. 72*** 5. 22 3. 24*
秆基芽眼处理 2 11. 20 1. 96 88. 62 32. 70*** 36. 76 22. 83**
BA + NAA 施用浓度 2 6. 10 1. 07 13. 32 4. 92** 6. 34 3. 94**
机  误 18 5. 69 2. 71 1. 61
2. 1. 3 BA+ NAA施用浓度( C) 对青皮竹和孝顺竹萌发次生枝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绿竹无
明显的效果。不同竹种对BA+ NAA 混合施用浓度水平的反应是不同的。对青皮竹而言,以 C2
( 5 mg·L - 1+ 1 mg·L - 1 )为最好;对孝顺竹以 C3 ( 10 mg·L - 1+ 1 mg·L- 1 )为最好, C2仅次
于 C3。而对绿竹而言,则以C1 ( 2 mg·L - 1+ 1 mg·L - 1 )为最好。这个结果符合各竹种自身的
特性,因为绿竹具有较强的天然萌芽发枝能力, 若外界给予很微量的生长素就能满足它最大发
枝所需,超过这个浓度水平反而抑制次生枝的萌发; 而对青皮竹和孝顺竹来说,因其天然萌芽
发枝能力较弱, 若外界给予很微量的生长素,未必能满足它们最大发枝所需, 因而需要外界给
予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本试验的最高生长素浓度水平处理还未出现抑制孝顺竹次生枝萌发的
征兆,说明再适当加大试验的生长素浓度, 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孝顺竹次生枝萌发的数量。
2. 2 不同竹种次生枝萌发能力的比较
试验结果(表 3)表明,参试竹种次生枝的萌发能力不同, 以绿竹的次生枝萌发能力最强,
平均每丛母竹达 13. 3枝,试验中最好的处理( A 3B3C2 )平均每丛母竹达到 18. 8枝,而预测的最
好处理( A 3B1C1)平均每丛母竹可达 21. 5枝(即工程平均) ; 孝顺竹的次生枝萌发能力次之, 平
均每丛母竹达 9枝,试验中最好的处理和预测的最好处理( A 3B1C3 )相同,平均每丛母竹达17. 1
枝;青皮竹的次生枝萌发能力最弱, 平均每丛母竹仅 5枝,试验中最好的处理和预测的最好处
理( A 2B1C2)相同,平均每丛母竹为 8. 2枝。
表 3 不同竹种发枝能力比较
竹 种 平均发枝量/
(枝·丛- 1)
试验中最好处理 预测的最好处理
处理搭配 平均发枝量/ (枝·丛- 1) 处理搭配 平均发枝量/ (枝·丛- 1)
绿 竹 13. 3 A 3B3C2 18. 8 A 3B1C 1 21. 5
孝顺竹 9. 0 A 3B1C3 17. 1 A 3B1C 3 17. 1
青皮竹 5. 0 A 2B1C2 8. 2 A 2B1C 2 8. 2
  上述结果说明了参试竹种次生枝的萌发数量取决于: ( 1)竹种的生物学特性(萌发能力) ;
( 2)试验处理的作用(促进或抑制) ; ( 3)两者的交互作用。
2. 3 不同试验处理对次生枝品质(基径)的影响
次生枝基径的大小是其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影响到扦插育苗的成活率。从表 4和
表 5可知,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青皮竹所萌发的次生枝基径的影响是不同的,但仅在留母竹高度
的处理上表现出差异显著性, 以母竹高度的 2、3水平( 5、7节)为好(表 6) ;而母竹秆基芽眼处
理和BA+ NAA 混合施用浓度对次生枝品质无显著影响。因此,在营建青皮竹次生枝采萌圃
时,保留其母竹高度为 5~7节, 可促进萌发质高量多的次生枝。
11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卷
表 4 采萌圃次生枝基径直观分析
处理号
因子和水平 青皮竹次生枝平均基径/ mm
A
(母竹高度)
B
(秆基芽眼处理)
C
( BA+ NAA 施用浓度)
D
(空白) 区组Ⅰ 区组Ⅱ 区组Ⅲ
1 1 1 1 1 5. 18 5. 18 5. 24
2 1 2 2 2 4. 65 7. 02 5. 02
3 1 3 3 3 4. 55 6. 33 5. 05
4 2 1 2 3 6. 33 6. 88 6. 78
5 2 2 3 1 6. 29 4. 74 5. 82
6 2 3 1 2 5. 61 6. 17 6. 39
7 3 1 3 2 6. 45 4. 92 5. 84
8 3 2 1 3 6. 74 6. 02 5. 96
9 3 3 2 1 6. 89 6. 18 5. 87
青 M 1  5. 36 5. 87 5. 83
皮 M 2  6. 11 5. 81 6. 18
竹 M 3  6. 10 5. 89 5. 55
R   0. 74 0. 08 0. 63
表 5 青皮竹次生枝基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Df SS M S F F 0. 05 F0. 01
区  组 2 0. 12 0. 06 < 1 3. 49 5. 85
母竹高度 2 3. 35 1. 68 3. 57*
BA+ NAA 施用浓度 2 1. 77 0. 89 1. 71 
秆基芽眼处理 2 0. 04
机  误 18 9. 33 0. 47
总 变 异 26 14. 61
表 6 青皮竹不同母竹高度 ( A )的次生枝平均基径
比较( SSR 测验)
水 平 平均基径/ m m 显著水平
0. 05 0. 01
A 2( 5节) 6. 11 a A
A 3( 7节) 6. 10 a A
A 1( 3节) 5. 36 b A
2. 4 不同留母数量对次生枝采萌圃持续经营的影响
从试验Ⅱ南平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持续经营的观察结果(表 7)和次生枝品质(基径)的方差
分析结果(表 8、9)可以看出,处理 2的每株新母竹萌生的次生枝数量多、品质好, 平均每株新
母竹次生枝达 15枝以上,处理 3次之, 平均为 12枝,以处理 1为最差。处理 1不仅发枝数量
少,而且品质也明显地比处理 2和处理 3要差。这是因为处理 2、处理 3均保留了 1株老竹,对
新母竹主枝萌发前的早期生长提供了较充足的光合营养,促进了新母竹早发枝;而处理 3因比
处理 2多留了 1株新母竹, 使每株新母竹比处理 2所得到的营养要少些,同时由于处理 3密度
较大,也影响新母竹自身制造有机营养,因此其次生枝的发生量相对较少。处理 1因过早砍去
老竹,使保留的新母竹得不到老母竹的营养供应,早期自身制造有机养分的能力又很弱,使新
母竹自身的主枝萌发受到影响, 也使次生枝萌发明显推迟。以后也由于新母竹仅靠自身制造有
机养分,营养供应不足,明显地影响其次生枝的萌发和生长。
从每丛新母竹的次生枝发生总量来说(表 8、9) ,处理 3达24. 1枝·丛- 1 ,即每公顷产次生
枝 160 500枝,分别是处理 2和处理 1的 1. 5倍和 3. 5倍,且品质与处理 2无明显的差异。
2. 5 两种次生枝采萌圃发枝效果的比较
从试验Ⅱ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持续经营和试验Ⅰ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每年重复营造)
中,各自最好处理的次生枝发生量的比较可以看出, 前者的次生枝发生量为 24. 1枝·丛- 1, 明
显多于后者的 18. 8枝·丛- 1( A 3B3C2 )和预测的最好处理( A 3B1C1 )的结果 21. 5枝·丛- 1。这
115第 2 期           谢锦忠等: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表明试验Ⅱ持续经营采萌圃技术不仅可比试验Ⅰ每年采用新母竹重复营造采萌圃的方法节省
投入,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次生枝。
表 7 1993~1995 年南平绿竹持续经营采萌圃新母竹次生枝发生量汇总( 3 a 平均值)



处理1 处理2 处理 3
母竹1 母竹1 母竹 1 母竹 2 总计 平均
发枝数/枝 基径/ mm 发枝数/枝 基径/ mm 发枝数/枝 基径/ mm 发枝数/枝 基径/ mm 发枝数/枝 基径/ mm
Ⅰ 7. 5 4. 63 20. 7 6. 24 11. 9 5. 72 14. 0 6. 49 25. 9 6. 14
Ⅱ 7. 5 5. 14 16. 0 6. 42 14. 9 6. 31 11. 1 5. 78 26. 0 6. 08
Ⅲ 5. 3 5. 02 17. 9 6. 14 15. 4 5. 60 7. 2 6. 36 22. 6 5. 84
Ⅳ 7. 5 4. 66 13. 2 6. 50 17. 1 6. 57 10. 4 5. 68 27. 5 6. 23
Ⅴ 6. 4 5. 17 11. 6 5. 17 14. 0 5. 11 4. 5 6. 11 18. 5 5. 35
处理平均 6. 8 4. 91 15. 9 6. 14 24. 1 5. 97
新母竹平均 6. 8 4. 91 15. 9 6. 14 12. 1 5. 97
表 8 采萌圃次生枝平均基径、发生量方差分析
次生

变异
来源 Df SS M S F F 0. 05 F0. 01
区 组 4 0. 775 0. 189 1. 29 3. 84 7. 01
基 处 理 2 4. 008 2. 004 13. 73** 4. 46 8. 65
径 机 误 8 1. 167 0. 146
总变异 14 5. 930
区 组 4 56. 543 14. 13 2. 17 3. 84 7. 01发生量 处 理 2 745. 330 372. 66 57. 14
** 4. 46 8. 65
机 误 8 52. 17 6. 52
总变异 14 854. 050
表 9 采萌圃不同处理次生枝平均基径、发生量比
较( SSR 测验)
次 生 枝 处理号 平均值 显著水平
0. 05 0. 01
2 6. 14 a A
基径/ mm 3 5. 97 a A
1 4. 91 b B
3 24. 1 a A发生量/
(枝·丛- 1) 2 15. 9 b B
1 6. 8 c C
3 结 论
  ( 1)用留母竹高度或秆基芽眼处理等试验因子处理不同丛生竹种,试验结果表现出相同的
规律。即在一定范围内,留母竹高度越高, 次生枝萌发越多;伤秆基芽眼愈多,次生枝萌发也越
多。建议在丛生竹产区营造次生枝采萌圃时采用截顶后保留母竹高度 7节,损伤母竹秆基全部
芽眼,并从 4月中旬开始,根据竹种配合施用 5次剂量均为 1 L·丛- 1的含 BA+ NAA 不同质
量浓度的 MS 营养液, 即绿竹每升含 2 mgBA + 1 mgNAA, 孝顺竹每升含 5 mgBA + 1
mgNAA,青皮竹每升含10 mgBA+ 1 mgNAA 等技术措施。应用上述技术措施营建的绿竹、孝
顺竹和青皮竹次生枝采萌圃,每年每公顷可分别获得品质好的次生枝 142 500枝、114 000枝
和 54 000枝。
( 2)为保证次生枝采萌圃能持续经营, 建议在营造时每株母竹预留 2~3个秆基芽眼,作为
繁殖后代和更新用;并在每年的笋期(以中后期为宜) ,每丛保留 2株位置适当、粗壮健康的新
母竹,并在翌年早春对新母竹进行截顶处理,保留 7节母竹高度,砍除多年的老母竹,使丛内结
构保持 1龄竹∶2龄竹为 2∶1。经上述措施调整后的采萌圃每年每公顷可获得次生枝 160 500
枝,比每年重新营建采萌圃的方法增产 13%左右,这为大面积采用次生枝育苗提供了充足的
枝源,有利于良种快速繁殖和推广。
( 3)应用本试验的人工促进采萌圃次生枝萌发的技术, 使 1龄新竹能萌发大量品质好、枝
龄一致的次生枝, 并且由于母竹矮化,发枝部位降低,次生枝采集方便,比在天然竹林中采集工
11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卷
效提高数倍。
参考文献:
[ 1]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林学系竹类研究室.竹林培育[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4. 120~131.
[ 2] 梁天干,黄克福,郑清芳,等.福建竹类[ M ]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212~214.
[ 3] 谭宏超,起禄培.丛生竹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 1994, 13( 1) : 62~73.
[ 4]  Stapleton C M A. Studies on vegetat ive propagat ion of B ambusa and Dend rocalamus species by culm cut t ings [ A] .
Recen t Research on Bamboo: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 ional Bam boo Work shop, Hangzh ou , P. R. Ch ina, 1985. 146~
153.
[ 5]  Seethalakshm i K K, S uren dran T , S om en C K. Vegetat ive propagat ion of Ochlandr a travancorica and O . sc rip tor ia by
culm cu tt ings [ A] . Bamboos C urrent Research : Pr oceedings of the In ternat ional Bamboo Worksh op held in Cochun,
In dia, 1988. 136~143.
[ 6] Bonga J M , Durzan D J .树木组织培养[ M ] .阙国宁,郭达初,李金田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 17~20, 101, 202.
[ 7]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概率统计组.正交设计法[ 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79. 11~13.
[ 8] 斯蒂尔 R G D,托里 J H .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 M ] .杨纪珂,孙长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Study on Sprout-promoting Technology for
Sympodial Bamboo Sub-branch Cuttings-garden
X IE J in-z hong
1
, FU Mao-y i
1
, ZH AN G Guang -cu
2
, L I Dai-y i
3
, CH EN X iou-mei
4
( 1. The Research Ins t itute of Sub tropical Forest ry, CAF, Fuyang 311400, Zhejian g, Ch ina;
2. Forest ry Academ y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 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 hina;
3. Forest ry Depar tm ent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Fujian , Ch ina;
4. Nanpin g Ci ty Fores tr y Comm ission of Fuj ian Province, Nanping 353000, Fujian, Ch ina)
Abstract: A tr ial has been laid out , w hich is by the same orthogonal design w ith 3 factor s
including keeping the height of mother of fset , t reat ing the buds on its culm base and applying
w ith BA+ NAA of various concentrat ion, and 3 levels in three differ ent locat ion fo r searching
the proper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on pr omot ing sub-branches fr om
advent it ious buds, the best pr opagating materials in the f ield, of Dendrocalamop sis oldhami
( Nanping City) , Bambusa mult ip lex ( Fuyang City) and Bambusa tex t ilis ( Guangzhou City )
in their cut t ing s-gar den. T 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proper technolog y for establishing
cut t ings-garden is ( 1) keeping the mother of fsets w ith 7 internodes af ter chopping their top,
( 2) damag ing all buds on its culm base and ( 3) applying 5 t imes of MS nutrient solution w ith
BA + NAA o f various concentrat ion accor ding to the species i. e. 2 mg BA+ 1 mg NAA per
liter for D . oldhami, 10 mg BA + 1 mg NAA per liter for B . multip lex , 5 mg BA + 1 mg
NAA per liter fo r B . tex t ilis, fr om mid-April to m id-August , and its dosage is l liter·
clump
- 1·time- 1 , w hich can harv est 142 500, 114 000, 54 000 sub-branches·hm - 2·year- 1
fo r D . oldhami, B . multip lex and B . tex t ilis r espect ively .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 r D . oldhami is( 1) dur ing later-middle shoot ing stag e, keeping 2 o r 3 new culms
per clump i. e. making the culm age str ucture of clump as 1-year old∶2-year old= 2∶1, ( 2)
chopping their top in nex t early spring and keeping the culms w ith 7-internode height , which
w ill g ive 160 500 sub-branches·hm- 2 sustainablely in each year.
Key words : sympodial bamboo ; sub-branch cut t ing s-garden; art ificial sprout-promot ing
117第 2 期           谢锦忠等: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