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Several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黄土丘陵区沙棘林几个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10511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中俄国际合作项目和水利部 948 引进项目(975154)
作者简介: 阮成江(1972 ) ,男,河南新县人,讲师,博士生.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2) 01004707
黄土丘陵区沙棘林几个水分
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阮成江1, 李代琼2
( 1.盐城工学院海洋工程系,江苏 盐城  224003;  2.中国科学院水 利 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陵  712100)
摘要: 为探讨沙棘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分条件的适应性, 1998 年对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抗旱
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 1)沙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境形成了耐旱、御旱的双重
抗旱方式。在旱季, 沙棘体内束缚水含量随干旱加剧而上升,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随干旱加剧而
增大,叶片维持较高的含水量, 蒸腾减弱, 叶水势降低, 临界饱和亏增大, 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 2)沙棘光合速率具明显的日变化, 10: 00  12: 00出现第 1 次峰值, 14: 00  15: 00 出现第 2 次峰
值。沙棘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
为0. 846 6 0. 935 1, 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光合速率影响最显著, 气温次之, 相对湿度最小; 沙棘光
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及细胞间 CO2 浓度间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85 2  0. 985 6。
( 3)沙棘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具明显的日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 5、7月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6、8、9月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在生长季 ( 5  9 月) 中 7 月蒸腾速率最大, 5、9 月较小, 5 月
( 0. 39 g!g- 1!h- 1 )仅为 7 月( 0. 93 g!g- 1!h- 1)的 41. 93%。黄土丘陵区安塞的环境条件基本满足沙
棘生长的要求,沙棘可作为该地区造林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这为沙棘的抗旱造林、引种、育种及
造林后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沙棘;水分生理生态; 抗旱性
中图分类号: S715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全球发生干旱的频度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植物生长受到威胁,而水分是半干旱黄土
丘陵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因而引起广泛重视。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 )在半干
旱黄土丘陵区造林成果显示,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具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很快
成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1 5]。但目前在该地区营造沙棘林
仍存在由于干旱导致的育苗成活率低、造林后保存率以及成林后的生产力较低等问题[ 6]。沙
棘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抗旱性前人已做了部分研究工作[ 7 11] , 本研究探讨半干旱黄土丘陵
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抗旱性,旨在为沙棘的抗旱造林、造林后经营管理和综合评价
提供依据,为在该地区大面积营造沙棘林和高效、持续发展沙棘产业服务。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 1) : 47  53
Forest Research
1  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 1  自然概况
沙棘林位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综合试验站, 该站位于陕西省安塞
县,约 109∀19# E, 36∀51# N,居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的梁峁状丘陵沟壑区,植被属森林草原区,
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沟壑密度 4. 2  8. 0 km!km- 2,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 13 500 t!km- 2!
a
- 1
,海拔1 010  1 431m。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 535 mm,降水量年际差异较大,年
内分布不均, 有明显的干湿季。年平均气温 8. 8 ∃ ,极端最低气温为- 23. 6 ∃ , %10 ∃ 积温
3 113. 9 ∃ ,平均无霜期 160 d。热量资源丰富, 日照充足,年总辐射量为 132 kJ!cm- 2。
1. 2  材料与方法
选择安塞站 1993、1995年栽植的沙棘林作为野外观测样地, 造林株行距为 1. 5 m & 2. 0 m。
沙棘造林后生长迅速, 4  5 a即可郁闭, 形成林茂草丰的灌木 ∋ 草本群落, 至1998年林木平均
高2. 2 m, 冠幅 1. 8 m,平均地径 4 cm, 小乔木平均胸径 2. 8 cm。根据前人的研究, 认为取植株
中部叶片测定水分生理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接近全株水平[ 12] , 选择沙棘标准木作为测定
样株,选取样株中部向阳面成熟健壮叶片进行测定。
1998年5  10月,对沙棘叶片相对含水量、临界饱和亏 、束缚水和自由水、叶水势、蒸腾强
度( 5  9月)、气孔导度( 5  9月)、光合速率及胞间 CO2浓度( 5  9月)进行了分析。
每月的上、中、下旬各选一晴朗白天, 10: 00左右采集沙棘叶片, 测定相对含水量、临界饱
和亏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每次作 3个重复, 取平均值, 以各月 3 d的均值为月值。叶片相
对含水量与临界饱和亏的测定采用饱和水量法[ 13]。其计算公式为: 临界饱和亏= (饱和含水
量- 临界含水量) /饱和含水量 & 100%。临界饱和亏可反映植物的抗旱能力,临界饱和亏越
大,说明植物抗脱水能力越强。用阿贝折射仪测定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
每月的上、中、下旬各选一晴朗白天,在 6: 00  18: 00测定沙棘叶水势、蒸腾速率、气孔导
度、光合速率、胞间 CO2 浓度及环境因子,每隔 1 h测定 1次,每次测 3个重复, 取平均值, 各月
3 d的均值为月值。叶水势用日本产的压力式水势仪进行离体测定, 用美国产的 CI301PS型
光合仪测定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和光合
有效辐射。定期对沙棘的生长发育、林地土壤水分(烘干法测定,每月上、中、下旬各测定 1次,
每次作3个重复,取均值)及降水量进行观测, 用计算机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 1  沙棘的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的月变化
试验区 4  10月降水量及沙棘试验地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见表 1。5、7月降水较多, 4、
10月较少, 土壤含水量在 5、9月较低, 6、8月较高。
表 1 沙棘林地水分因子的月变化
因  子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降水量/mm 30. 0 116. 1 67. 1 130. 1 53. 7 43. 2 21. 0
土壤含水量/ % 7. 56 6. 52 10. 19 9. 83 10. 85 7. 92 6. 45
4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从表 2可以看出:沙棘自由水含量季节变幅为 31. 41%  59. 14% ,较高值出现在 6、8月,
最低值出现在 10月;束缚水含量季节变幅为 10. 85%  32. 30%,较高值出现在 5、9月,最大值
出现在10月; 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季节变幅为 0. 18  1. 03,最大值出现在 10月,最小值出现
在6月。表 2与表 1对比可以看出, 在沙棘生长季( 5  9月)最旱月 5月,沙棘体内束缚水含
量较高,达年生长季最大值( 19. 42%) ,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较大(达 0. 40) ;在 7月土壤含水量
比6月和8月低,沙棘体内束缚水含量比 6、8月高; 10月为年最旱月,沙棘体内束缚水含量明
显提高,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达年最大值( 1. 03) ,明显提高沙棘的耐旱能力。以上说明, 在土
壤干旱的条件下,沙棘体内束缚水含量增加, 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且随着干旱加重,束缚
水含量及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的增加更为明显,耐旱能力提高, 以适应水分胁迫的环境。
表 2  沙棘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的月变化
项  目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含水量/ % 67. 92 69. 99 68. 98 65. 99 64. 19 63. 17
自由水含量/ % 48. 50 59. 14 53. 40 55. 02 48. 01 31. 41
束缚水含量/ % 19. 42 10. 85 15. 58 10. 97 16. 18 32. 30
束缚水/自由水 0. 40 0. 18 0. 29 0. 20 0. 34 1. 03
2. 2  沙棘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的月变化
表3表明:沙棘叶片相对含水量为 80. 69%  91. 57%, 月变化不十分明显,从生长初期到
生长末期, 均存在着不同的水分亏缺;临界饱和亏在 20. 52%  49. 42%之间。对比表 3和表 1
可以看出: 在沙棘年生长季( 5  9月)中,土壤含水量最低的 5月,沙棘临界饱和亏增大, 达年
最大值 49. 42% ,叶片相对含水量维持较高水平( 86. 49%) , 以适应不利生境, 保证生长的顺利
进行;在 10月土壤干旱时,沙棘的临界饱和亏也随之增大。以上说明: 在旱季,沙棘通过自身
的水分调节,临界饱和亏增大,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增强抗旱能力,这是沙棘在半干
旱黄土丘陵区能良好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 3  沙棘叶片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的月变化 %
项  目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相对含水量 86. 49 91. 57 87. 76 89. 60 80. 69 85. 22
临界饱和亏 49. 42 20. 52 36. 53 33. 03 38. 52 49. 03
2. 3  沙棘叶水势、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气温、相对湿度及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见图 1。从清晨开始, 随光照增强, 气温不断升高,
湿度下降, 光照在 12: 00左右达峰值, 此后随光照不断减弱,气温在 12: 00  14: 00达最大值后
不断下降,湿度在 14: 00  16: 00出现最低值后,不断回升。
沙棘叶水势的日变化规律见图 2。清晨 6: 00左右叶水势最高(均值为- 0. 229 MPa) ; 日出
后,随着光照增强,气温升高,蒸腾加快,沙棘体内水分出现亏缺,叶水势下降,这样增强了沙棘从
土壤中吸水的能力,至 12: 00  16: 00降到最低值,此后至夜间随着气温降低,体内水分亏缺得到
补偿,叶水势回升,直到清晨达最高值。在不同月份, 叶水势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大小不同, 5、7、9
月出现在 12: 00左右,均值为- 2. 030MPa, 6、8月出现在 15: 00左右,均值为- 1. 375MPa。沙棘叶
水势日变化呈单峰型,平均日变幅为- 0. 743  - 1. 487 MPa,总变幅为- 0. 198  - 2. 167MPa。
49第 1 期 阮成江等:黄土丘陵区沙棘林几个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图 1  气温( T)、相对湿度( RH )、光合有效辐射( PAR )的日变化
图 2  沙棘叶水势、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图 2表明沙棘气孔导度具明显的日变化。在不同月份中,气孔导度呈不同的日变化: 在
6、8、9 月, 从清晨起随着光照的不断增强, 气孔受光线的影响而张开, 气孔导度不断增大, 在
9: 00达第1峰值(均值为 289. 02 mol!m- 2!s- 1) ,此后因气温升高增大了叶内外水汽压梯度,
强烈蒸腾下叶水势降低引起气孔导度减小,蒸腾因之减弱, 蒸腾的下降使沙棘叶片叶肉细胞的
含水量在午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带来气孔导度的回升, 并在 15: 00左右出现一天中的
第2次峰值(均值为 109. 00 mol!m- 2!s- 1) ,以后随光照减弱,气孔导度不断减小; 在5、7月,沙
棘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单峰型, 在9: 00左右达峰值。沙棘气孔导度日均值为 159. 00 mol!m- 2!
s- 1,总变幅为 73. 9  363. 9 mol!m- 2!s- 1。一天两次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大小与当天的气候因
子、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及细胞间 CO2 浓度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沙棘气孔
导度与细胞间 CO2 浓度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 Gs= 416. 7Ln( C i ) - 1 960. 2, R2
= 0. 984 9, n= 60。式中, Gs: 气孔导度(mol!m- 2!s- 1) ; C i :细胞间 CO2浓度(L!L- 1) ; R2:复
相关系数; n:样本数。
从图 2中也可看出,沙棘光合速率具明显的日变化。从清晨起,随着光照增强,气温升高,
光合速率逐渐增大, 在10: 00  12: 00出现第 1次峰值,此后相对湿度下降,沙棘叶内外水气压
差增大,蒸腾急剧上升,沙棘体内水分出现亏缺, 光合速率减小, 12: 00以后,随着光照减弱,蒸
腾降低,缓和了水分亏缺和吸收的矛盾,光合速率回升, 14: 00  15: 00出现第 2次峰值,随后
光合速率逐渐减少。两次峰值出现的早晚及大小与当天的环境因子及植物因子有密切关系。
测定结果分析表明: 沙棘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间有显著的相
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 846 6  0. 935 1,用最优子集和最小残差平方和原则分析表明, 光合有
效辐射对光合速率影响最显著,气温次之,相对湿度最小; 沙棘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及细胞间
5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CO2浓度间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 985 2  0. 985 6。
叶水势是反映植物水分状况的较直接的指标之一。从表4可以看出,土壤干旱的 5月(土
壤含水量为 6. 52% )、9月(土壤含水量 7. 92% )、10月(土壤含水量 6. 45%) ,沙棘叶水势较低;
7月土壤含水量( 9. 83%)比 6月( 10. 19%)和 8月( 10. 85%)低, 沙棘叶水势也较低。因此,在
旱季,沙棘叶水势降低,吸水能力增强, 抗旱性提高。
表 4  沙棘叶水势的月变化
项  目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叶水势/MPa - 1. 48 - 1. 12  - 1. 13  - 0. 74  - 1. 14 - 1. 30 
气温/ ∃ 18. 2 25. 5 25. 8 26. 1 20. 8 16. 0
相对湿度/ % 66. 7 44. 8 56. 3 70. 5 60. 9 55. 8
光合有效辐射/ (mol!m- 2!s- 1) 326. 2 728. 0 544. 6 521. 0 245. 9 237. 4
  叶片气孔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有两种方式[ 14] , 一种是前馈式反应, 即由于空气相对湿度的
降低引起气孔的关闭,预防发生水分亏缺,是一种预警反应 ;另一种是反馈式反应,是由于叶
水势降低引起气孔关闭, 以减少水分散失。1998年对沙棘的水分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沙
棘气孔导度与相对湿度间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叶水势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回归方程为: Gs=
1 440. 5e
1. 002 6Lws
, R
2
= 0. 817 6 ,式中, Gs :气孔导度(mol!m- 2!s- 1) ; Lws: 叶水势( MPa)。这表
明,沙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气孔调节机理为反馈式反应,即由于叶水势降低导致气孔导度
减小,以减少蒸腾耗水,达到节约用水, 适应干旱的目的。
图 3 沙棘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2. 4  沙棘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图3表明沙棘蒸腾速率具明显的日变化, 在
不同月份蒸腾速率日进程有不同的变化。在 5、7
月,沙棘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 清晨 6: 00
 7: 00蒸腾小,均值为 0. 306 0 g!g- 1!h- 1,随光照
增强,气孔导度增大,这样增大了叶内外的水汽压
差,蒸腾速率不断提高, 在 12: 00左右达峰值, 午
后,较强蒸腾使气孔导度减小, 蒸腾下降, 且随光
照减弱, 蒸腾减弱; 在 6、8、9月, 沙棘蒸腾速率的
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上午10: 00  12: 00出现第
1次峰值,下午 14: 00  16: 00出现第 2次峰值,两
次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大小在不同月份有一定差
异。
沙棘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节律与测定时生态环境中的气温、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
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沙棘蒸腾的特点看,其日进程为单峰或双峰曲线,蒸腾速率一
般较平稳。可以看出沙棘对干旱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属中生植物蒸腾的特点。
沙棘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相似, 表明蒸腾作用总是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
低温与干旱是造成 5、9月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表5表明,沙棘在 6、7、8月蒸腾速率较高, 5、9月较低, 7月份的蒸腾速率最高, 而 5月份
最低,仅为 7月的 41. 93% ,这是由于 5月低温、干旱造成气孔关闭, 从而降低气孔导度, 减少沙
51第 1 期 阮成江等:黄土丘陵区沙棘林几个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棘蒸腾消耗的水分, 是沙棘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表现。表中也表明,尽管在干旱条件下, 光合
速率有所降低, 但与蒸腾相比, 蒸腾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即水分状况的变化引起蒸腾速率的
变幅大于光合作用的变幅。
表 5  沙棘蒸腾速率及光合速率的月变化
项  目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蒸腾速率/ ( g!g- 1!h- 1 0. 39 0. 67 0. 93 0. 76 0. 41
光合速率/ (mol!m- 2!s- 1) 10. 62 11. 31 14. 11 12. 72 10. 45
3  结论
( 1)沙棘长期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境,形成了多种适应该地区生境的水分生理生态特
性:在旱季,沙棘叶片维持较高的含水量,临界饱和亏增大, 体内有较高的束缚水含量和较大的
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叶水势降低, 持水力增强, 因此沙棘表现了较强的抗旱性。沙棘抗旱方
式属于典型的耐旱性,同时沙棘在旱季减少蒸腾耗水又表明它具有御旱特性,沙棘这种双重耐
旱、御旱的能力使它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在干旱情况下,其蒸腾减弱,光合速率下降,通过自身
的水分生理调节,能维持正常的生存和生长。
( 2)沙棘光合速率具明显的日变化, 10: 00  12: 00出现第 1次峰值, 14: 00  15: 00出现第
2次峰值。沙棘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46 6  0. 935 1,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光合速率影响最显著, 气温次之, 相对湿
度最小; 沙棘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及细胞间 CO2 浓度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85 2  0. 985 6。
( 3)沙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且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5个不同月份
的比较表明,在 5、7月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 6、8、9月变化呈双峰型曲线;蒸腾速率在 7月最
高,日变幅最大, 5、9月较低。沙棘蒸腾速率季节变化明显, 6、7、8 月较高, 5、9月较低, 其中 7
月最高, 5月最低,仅占 7月的 41. 93%,水分状况的变化引起蒸腾速率的变幅大于光合作用的
变幅。沙棘对水分有一定要求,只有在一定水分、光照、热量充足的环境下才能健康生长,黄土
丘陵区安塞的环境条件基本满足沙棘生长的要求,其良好的生长状况表明,沙棘可作为该地区
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
参考文献:
[ 1] 侯喜禄,梁一民.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及效益分析[A]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C] , 1991,
14: 124  132
[ 2] 魏冠东,侯庆春.上黄试区灌木树种蒸腾分析及土壤水分变化初探[ J]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6) : 104  107
[ 3] 李海洋,田力平.辽西丘陵区沙棘生物量和生态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J] .沙棘, 1992, 5( 3) : 7  12
[ 4] 梁宗锁,王俊峰,李敏.沙棘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J] .沙棘, 1998, 11( 3) : 8  12
[ 5] 刘世荣.沙棘对中国亚湿润干旱区杨树人工林生长与生产力的影响[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2) : 169  174
[ 6] 李代琼,丛心海.飞播沙棘成林特点及经营管理[ J] .沙棘, 1988, 1( 1) : 36  40
[ 7] 土小守,何振祥,曹峰.沙棘几个抗旱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J] .沙棘, 1991, 4( 3) : 36  38
[ 8] 志林.沙棘为什么能抗旱[ J] .林业月报, 1981, ( 3) : 20~ 24
[ 9] 韩蕊莲,梁宗锁,邹厚远.在土壤不同干旱条件下沙棘耗水特性的初步研究[ J] .沙棘, 1991, 4( 4) : 33  38
[ 10] 卢宗恩,卜宗武.沙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抗逆性[ A] .见:卢宗恩.沙棘研究文集[ C]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45
5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5卷
 46
[ 11] 李代琼.半干旱黄土区沙棘水分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 J]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5(10) : 97  103
[ 12] 俞新妥,卢建煌,王锦上.不同种源马尾松水分生理生态的比较研究[ J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1, 15( 4 ) : 355
 365
[ 13] 山东农业科学院,西北农学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115  119
[ 14] 汤章成.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3, ( 4) : 1  7
[ 15] 陈一鄂,刘康.渭北旱原紫花苜蓿的蒸腾强度与水分平衡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 6) : 108  112
Study on Several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RUAN Chengjiang1, LI Daiqiong2
( 1. Department of Marin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 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03, Jiangsu, China;
2. Inst 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adapt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to water condition of the semiarid loess
hilly region, water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and drought
resistance were studied in 1998.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 1) Hippophae rhamnoides L. forms
the way of droughtresistance of dryhardiness and keeping out drought to adapt the habitat of semiarid
loess hilly region. In dry season,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hows stronger droughtresistance, leav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can keep higher relative water content, weak transpiration intensity, low leaf
water potential, big crit ical saturat ion deficiency, higher bound water content and bigger ratio of bound
water to free water. ( 2) Photosynthetic rate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has obviously diurnal variat ion ,
f irst peak assumed at 10: 00  12: 00, the second at 14: 00  15: 00. Photosynthetic rate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
tion) , and the coefficient was 0. 846 6  0. 935 1, of which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has the
biggest effect on photosynthetic rate, followed by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Photosynthetic rate
has utter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 ion, and the
coefficient is 0. 985 2  0. 985 6. ( 3)Transpiration rate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have a similar diurnal
variation, both exhibiting a singlepeak pattern in May and July, and bimodal pattern in June、August
and September. In growing season, May through September, the maximum of transpiration occurs in Ju
ly, lower value in May and September; Transpiration rate in May ( 0. 39 g!g- 1!h- 1) was just 41. 93%
of that in July ( 0. 93g!g- 1!h- 1) .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precipitat ion primarily couldmeet the need of
growth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Ansai loess hilly region, Hippophae
rhamnoides L. can be selected as pioneer species for planting in this region. These provide scientific ba
sic for droughtresistant forest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 introducing fine variety, breeding and
improv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loess hilly region; Hippophae rhamnoides ; water physiology and ecology; droughtresistance
53第 1 期 阮成江等:黄土丘陵区沙棘林几个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