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vestigation on Species of Natural Enemies from Natural Population of Ericerus pela (Chavannes) and Their Damage in Kunming

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种类及其危害调查



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20810
基金项目: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98C083M)、云南省攻关项目 (编号 2001NG16 )和国家 十五 攻关项目 (编号
2001BA502B04)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赵杰军(1973 ! ) ,男,云南大理人,助理研究员.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3) 01003207
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
种类及其危害调查
赵杰军,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陈  勇, 陈晓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16)
摘要: 调查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的危害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白蜡虫天敌种类有 17
种,分属 6科 12属, 其中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黑缘红瓢虫为优
势种。在人工放养条件下, 4 种优势种天敌的寄生率和危害率依次为 11. 0%、35. 0%、13. 6% 和
116%。发现白蜡虫天敌新记录种 2 种,即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昆明地区采用了锦纶袋放虫可控
制蜡象的扩散,使蜡象寄生率偏低, 寄生率最高仅为 2%。
关键词: 白蜡虫; 天敌种类 ;优势种; 危害状况
中图分类号: S8991      文献标识码: A
白蜡虫 Ericerus pela ( Chavannes)属于同翅目 Homoptera蜡蚧科 Coccidae,是我国特有的资源
昆虫。其雄虫在寄主植物上分泌的白蜡是一种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防潮、隔热、润滑、
着光等特点,用作防潮剂、防锈剂、润滑剂、着光剂和保鲜剂等[ 1]。其雌虫含卵量高、卵磷脂多,
可精制成保健食品[ 2]。近年来,对白蜡虫生命表、孵化行为、泌蜡机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白蜡
虫生产中,天敌昆虫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及白蜡产量的重要因素[ 3  5]。迄今为止, 姜德
全和徐志宏等[ 6  16]对四川、湖北等产虫区和产蜡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瓢虫和蜡象的分类以
及主要天敌生物学和生态学以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对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的研究报
道较少[ 17, 18] , 为了探讨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据此寻求有效的控
制措施,作者对白蜡虫天敌种类、优势种生物学特性以及消长规律做了系统的调查和试验研
究。
1  调查地概况
样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瓦窑村人工营造的白蜡寄主林内, 寄主植物主要有
大叶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Ait . )、白蜡树( Fraxinus chinensis Roxb. ) , 还有少量的小叶女贞树
( Ligustrum quihoui Carri. ) ,林龄8  9 a, 每年进行人工剪枝更新, 翻土整地及施肥等。林下植
被仅有少量的草本植物。地理位置在 102∀37# E, 27∀26# N,海拔 1 800 m, 面积 13 hm2。气候属
于北亚热带干湿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年平均降水量 1 143. 2 mm,年平均气温 14. 8 ∃ ,年
光照时间 2 314. 2 h。白蜡虫雄虫泌蜡期间( 5 ! 8月)的平均气温20. 8 ∃ , 最高月平均气温21. 5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1) : 32  38
Forest Research
∃ ,最低月平均气温 19. 7 ∃ ,平均相对湿度 85. 7% ,最高月平均相对湿度为 92. 0%, 最低月平
均相对湿度76. 8%。土壤以粘性较重的红壤为主[ 3  5]。
2  调查方法
2. 1  寄生性天敌的调查方法
从白蜡虫定杆期开始,不定期在样地随机剪取一定数量的有虫枝条和一定面积的蜡花,装
入指形管,用双层纱布封口,实验室饲养。待寄生蜂羽化后,统计每小指形管中蜡虫数量或蜡
被面积和寄生蜂羽化数量,收集寄生蜂标本并鉴定种类, 计算出寄生率。此外,在白蜡虫种虫
收获季节,从各地区采集的种虫之中, 随机抽取 100粒种虫, 每指形管 1粒, 纱布封口饲养,待
寄生蜂羽化完毕,统计各地区小蜂的种类及寄生率。
2. 2  捕食性天敌的调查方法
从白蜡虫定叶期开始,不定期捕捉样地危害雌雄白蜡虫的瓢虫幼虫、蛹和成虫, 带回实验
室分别放养在小培养皿中,用白蜡虫喂养,羽化为成虫后鉴定种类。瓢虫危害期,在样地随机
抽取有蜡虫枝条 30个, 蜡花统计每样枝上蜡被面积、被拱食的蜡被面积以及瓢虫虫数;种虫统
计每样枝蜡被的总长度、被危害的蜡被长度以及瓢虫虫数。然后,计算出瓢虫的捕食率。
2. 3  蜡象的调查方法
随机抽查各地区种虫 100粒,用 40目尼龙套装虫。待蜡象充分羽化之后, 统计蜡象的数
量,计算其寄生率。
3  结果与分析
3. 1  昆明地区白蜡虫常见天敌种类
在昆明地区,共收集到白蜡虫天敌寄生蜂成虫 10 145头,捕食性天敌瓢虫 510头, 蜡象 65
头。经鉴定,昆明地区白蜡虫常见天敌共有 17个种, 隶属 2目6科 12属,见表 1。其中寄生蜂
有11种,捕食性瓢虫 5种, 蜡象 1种。以花翅跳小蜂属的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
蜂、阔柄跳小蜂属的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瓢虫属的黑缘红瓢虫为优势种,并收集到白蜡虫天敌
新记录种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从表 1看出, 白蜡虫天敌对寄主的性别和龄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从性别来看, 白蜡虫雌
虫天敌种类最为丰富,几乎包括了除白蜡虫啮小蜂之外所有的天敌种类;而雄虫天敌仅有 6
种,主要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黑缘红瓢虫为主。从白蜡虫龄期与虫态来看,卵期天敌有黑缘
红瓢虫、白蜡蚧长角象和中华花翅跳小蜂 3种; 1龄幼虫天敌主要有瓢虫类, 以黑缘红瓢虫为
主; 2龄期,雌虫天敌较雄虫多,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等 8种。但是, 在所
有天敌种类中黑缘红瓢虫和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对寄主的性别和龄期几乎没有选择性, 既危害
雌虫也危害雄虫,白蜡虫任何龄期(除了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不寄生 1龄幼虫之外)都有这两种
优势天敌的存在。因此, 在昆明地区两种天敌出现转移危害现象。当蜡花采收后,两种天敌从
蜡花上转移到雌虫上继续危害,出现大批雌虫死亡。
3. 2  白蜡虫天敌新记录种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是白蜡虫天敌类群中新记录的种类,主要捕食刚定叶的白蜡虫幼虫,
还发现异色瓢虫拱食蜡花。但是, 在昆明地区这两种天敌的种群数量极低,没有对白蜡虫生产
33第 1 期 赵杰军等: 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种类及其危害调查
造成危害。
表 1  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种类
 目 名  科 名   属 名    种名 危害白蜡虫性别及虫态雌虫 雄虫
膜翅目
Hymenoptera
跳小蜂科
Encyrtidae
花翅跳小蜂属
Microterys Thomson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ericeri Ishii
2龄幼虫至成虫 2龄幼虫
中华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sinicus Jiang

阔柄跳小蜂属
Metaphycus Mercet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
2龄幼虫至成虫
花角跳小蜂属
Blastothrix Mayr
白蜡虫蓝绿跳小蜂
Blastothrix ericeri Sugonjaev
成虫
方柄扁角花翅跳小蜂属
Cerateroceroides Ashmead
白蜡虫纹翅跳小蜂
Cerateroceroides ericeri Jiang
2龄幼虫至成虫
黑褐纹翅跳小蜂
Cerateroceroides similes Ishii
2龄幼虫至成虫
刷盾跳小蜂属
Cheiloneurus
长缘刷盾跳小蜂
Cheiloneurus clariger Thomson
2龄幼虫至成虫
蚜小蜂科
Aphelinidae
食蚧蚜小蜂属
Coccophayus Westwood
日本食蚧蚜小蜂
Coccophayus japonicus Compere
成虫
花翅蚜小蜂属
MariettaMotschulsky
瘦柄花翅蚜小蜂
Marietta carnesi ( Howard)
成虫
广肩小蜂科
Eurytomidae
广肩小蜂属
Eurytoma Illiger
广肩小蜂
Eury toma robustaMayr
2龄幼虫至成虫
姬小蜂科
Eulophidae
啮小蜂属
Tetrastichus
白蜡虫啮小蜂
Tetrastichus kodaikanalensis Saraswa
2龄幼虫
鞘翅目
Coleoptera
长角象甲科
Anthribinae
长角象甲属
Anthribinus
白蜡蚧长角象甲
Anthribinus lajievorus Chao

瓢虫
Coccinellidae
盔唇瓢虫属
Chilocorus
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 rubidus Hope
各个龄期
红点唇瓢虫
Chilocorus kuwanae Silv
1龄幼虫和2 龄幼虫
二双斑唇瓢虫
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
1龄幼虫和2 龄幼虫
七星瓢虫
Chilocorus septempunctata L.
1龄幼虫
异色瓢虫属
Lexis
异色瓢虫
Lexis axyridis ( Pallas)
1龄幼虫和 2龄雄幼虫
3. 2. 1  七星瓢虫主要形态特征  成虫特征:虫体卵圆形, 背面光滑无毛, 头黑色,额与复眼相
连的边沿上各有 1个淡黄色斑。触角 11节, 褐色。前胸背板黑色, 在其前角上各有 1个近四
边形的淡黄色大斑。小盾片近三角形, 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上具有 7个黑点, 其中位于
小盾片下方的小盾斑为鞘翅缝分割成每边一半,上侧斑位于外线上, 距基部 1/ 3处, 中斑位于
鞘翅中央,稍偏近于内线中部,下侧斑位于外线上,距端部 1/ 3处,鞘翅基部靠近小盾片两侧各
有1个三角形白斑。腹面黑色, 足黑色[ 19]。
3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3. 2. 2  异色瓢虫主要形态特征  成虫特征: 触角 11节,锤状。虫体背面的色泽及斑纹变异甚
大。头部由橙黄色或橙红色至全为黑色。前胸背板上浅色而有一%M& 形黑斑向深色型变异
时,该斑黑色部分缩小而留下 4个黑点或 2个黑点。小盾片橙黄色至黑色。鞘翅上各有 9个
黑色斑,向深色型变异时相连而成网状斑,或鞘翅黑色而各有 8个或 2个浅色斑,甚至全为黑
色;向浅色斑变异时鞘翅上的黑点部分消失以至全部消失,甚至鞘翅全为橙黄色,鞘翅近末段
7/ 8处有一明显的横脊痕[ 19] ,这是鉴定该种的重要特征。
  表 2  寄生蜂优势种的羽化孔直径与白蜡虫体色变化
种类 白蜡虫数/头 体色 羽化孔直径/ mm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35 黄褐色 0. 53
中华花翅跳小蜂  100 黑褐色 0. 44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100 橙黄色 0. 30
  表 3 种虫成熟期中华花翅跳小蜂的寄生率( 2000 年)
调查地点 放养方式 调查种虫数/头 寄生数量/头 寄生率/ %
昆明晋城 人工放养 100 35 35
昆明呈贡 自然生长 100 2 2
经观察,危害白蜡虫的异色瓢虫有 3种色型,初步确定为 A型、B型和 C型。A型异色 瓢
虫主要形态特征:头、小盾片和鞘翅为黑色;鞘翅上各有 2个橙黄色卵圆形的色斑,鞘翅末端的
横脊痕十分明显;腹面第 4  6腹板中央黑色, 其余部分为橙黄色;触角 11节, 基部有刚毛。B
型和 C型异色瓢虫头、鞘翅为淡黄色,小盾为黑色;前胸背板浅色,有一%M& 形的黑斑; 鞘翅末
端的横脊痕不及 A型瓢虫的明显,鞘翅上的黑斑为黑色斑点。B型和 C型两种类型的区别点
在于 B型瓢虫鞘翅上有 8个黑色斑点呈%2, 3, 3& 式排列, 而C型瓢虫鞘翅上有 9个黑色斑点呈
%2, 3, 3, 1& 排列; B型瓢虫腹面中央为黑色,外缘褐黄色, C型瓢虫腹面为黑色。
3. 3  昆明地区优势种天敌的危害特点和危害状况
3. 3. 1  寄生蜂优势种的寄生特点和寄生率  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种类最丰富,但以中
华花翅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发生数量较大,寄生危害较为突出。3
种优势种都以幼虫寄生白蜡虫雌、雄体内, 取食组织,导致白蜡虫死亡,或产卵量和泌蜡量减
少,造成种虫和白蜡减产。
白蜡虫雌雄虫被寄生蜂寄生后,体色发生明显变化。当寄生蜂成虫羽化后,在虫体上留下
圆形羽化孔,羽化孔的大小与寄生蜂种类有关系(表 2)。这些特征随寄生蜂种类不同而有差
异。白蜡虫雄虫被白蜡虫花翅跳小蜂雄虫寄生后体色变黑,雌虫被寄生体色变淡黄色,虫体后
期发软,寄生蜂在白蜡虫体内化蛹后可以肉眼观察。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羽化从蜡被钻出留下
1圆形小孔,孔中无蛹壳,而白蜡虫羽化钻出蜡被留下的小圆孔中可见蛹壳。白蜡虫雌虫被白
蜡虫花翅跳小蜂雌雄蜂寄生体色变为黄褐色,羽化孔平均直径为 0. 53 mm; 被白蜡虫阔柄跳小
蜂寄生的雌蜡虫体色橙黄,体壁透明,可见体内寄生蜂幼虫或蛹,羽化孔平均直径为 0. 30 mm;
被中华花翅跳小蜂寄生的雌成虫,前期体色与正常虫体一样, 后期体色逐渐变黑褐色, 羽化孔
平均直径为 0. 44 mm。而自然死亡或其它原因致死的虫体皱缩、变黑。被不同种类寄生蜂寄
生后体色变化特征与羽化孔的大小,可作为监测白蜡虫被不同种寄生蜂寄生的重要标志。
昆明地区寄生蜂优势种寄生情
况较为严重。种虫成熟期中华花翅
跳小蜂寄生率高达 35% (表 3) ; 雌
虫若虫期优势种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寄生率 11. 0% (表 4) ; 白蜡虫花翅
跳小蜂同时寄生危害雌雄虫, 泌蜡
期寄生率 13. 6% (表 5)。从表 3 
5看出, 昆明地区优势蜂种的寄生
率与白蜡虫生产方式有关, 人工放
养的白蜡虫种群受寄生蜂的寄生率
35第 1 期 赵杰军等: 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种类及其危害调查
远高于自然生长种群。
表 4 泌蜡期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寄生率( 1999年)
调查
地点
放养
方式
调查雌虫数/

寄生数量/

寄生率/
%
昆明晋城 人工放养 3 103 342 11. 0
昆明呈贡 自然生长 1 205 20 1. 7
表5  泌蜡期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寄生率( 1999年)
调查
地点
生产
方式
调查蜡被面积/
cm2
寄生数量/

寄生率/
%
昆明晋城 人工放养 16. 2 172 13. 6
昆明呈贡 自然生长 24. 5 86 7. 1
  注:每 cm2 蜡被固虫密度为 78头计。
3. 3. 2  黑缘红瓢虫的捕食特点和捕食率  在昆明地区黑缘红瓢虫种群虫口密度为 4. 9 头∋
dm- 2,捕食率为 11. 6%。主要以其幼虫捕食白蜡虫, 不仅捕食雄蜡虫, 还拱脱蜡花, 造成虫、蜡
生产严重的损失。1999年 4月在昆明地区还发现, 黑缘红瓢虫还危害白蜡雌虫, 导致种虫几
乎颗粒无收。
从黑缘红瓢虫的危害程度与生产方式看出,自然生长的白蜡虫种群黑缘红瓢虫虫口密度
较人工放养的白蜡虫种群低, 仅为 1. 1头∋dm- 2,捕食率为 1. 7%(表 6)。
表 6 黑缘红瓢虫虫口密度与损失率 ( 1999年)
调查
地点
生产
方式
调查蜡被面
积/ cm2
被害面
积/ cm2
瓢虫数
/头
瓢虫虫口密
度/ (头∋dm- 2)
捕食率/
%
昆明晋城 人工放养 468. 2 54. 1 23 4. 9 11. 6
昆明呈贡 自然生长 552. 9 9. 5 6 1. 1 1. 7
3. 4  昆明地区白蜡蚧长角象甲的危害特点与危害状况
白蜡蚧长角象甲简称为蜡象, 以幼虫在白蜡虫虫囊内捕食虫卵,对种虫生产造成较大影
响。与其它地区相比较, 昆明晋城、茨坝、白龙寺等地区白蜡蚧长角象甲寄生率最高为 2% ,但
四川金口河地区白蜡蚧长角象甲寄生率高达 98% (表 7)。并且据文献报道[ 1] , 在湖南芷江县,
该虫的危害率 83. 2%, 四川峨嵋高达 95. 2%。
表 7 白蜡虫种虫虫囊内蜡象的寄生率
调查
地点
种虫
来源
采虫时间
(年月)
解剖时间
(年月)
放虫
方式
解剖种虫
/粒
蜡象/

寄生率/
%
四川金口河 四川金口河 199904 199904 玉米叶包虫 100 98 98
昆明交三桥 昆明交三桥 199903 199904 自然生长 100 0 0
昆明茨坝 昆明茨坝 199903 199904 自然生长 100 0 0
昆明晋城 昆明茨坝 199903 199904 锦纶袋包虫 100 0 0
昆明白龙寺 昆明白龙寺 199903 199904 锦纶袋包虫 100 0 0
昆明呈贡 昆明呈贡 200004 200005 自然生长 100 2 2
从表 7看出, 蜡象的寄生率与放虫方式和种虫来源有关。四川金口河种虫蜡象危害非常
严重, 而当地生产者在使用本地种虫放养时, 仅用玉米叶包虫放虫, 未采取措施控制种虫内的
蜡象继续发生, 是造成寄生率偏高的原因;而昆明地区种虫内蜡象的危害率较低,加上放虫时
采用锦纶袋放虫,控制蜡象的扩散,使蜡象危害率较低。
调查表明, 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的危害程度与放养方式和种虫来源有关系。从图 1看出,
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白蜡虫天敌危害状况并不严重,优势天敌中华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
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黑缘红瓢虫的危害率分别为 2%、1. 7%、7. 1%和 1. 7%; 而人工放养
的白蜡虫天敌危害程度却比自然条件下严重,危害率分别高达35%、11. 0%、13. 6%和11. 6%。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查清。
3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图 1  不同放养条件下 4种天敌危害率
4  结  论
( 1)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种类较为丰富,共有
17种,隶属 2目 6科12属。其中寄生性天敌有 11
种,捕食性天敌有5种,蜡象 1种。在昆明地区白
蜡虫天敌类群中,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中华花翅
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黑缘红瓢虫的发生
数量占优势,为优势种。
( 2)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危害情况较为严重,
以优势种天敌的危害较为突出。在人工放养条件
下,优势种天敌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寄生率为
13. 6% ,中华花翅跳小蜂为 35. 0%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11. 0% ,黑缘红瓢虫捕食率 11. 6%。
( 3)在昆明地区收集到白蜡虫天敌新记录种 2种, 即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2种天敌主要
捕食刚定叶的白蜡虫幼虫,异色瓢虫还发现拱食蜡花。2种天敌在昆明地区种群数量极低,对
白蜡虫生产不造成危害。
( 4)昆明地区采用锦纶袋放虫是控制白蜡蚧长角象的有效措施。昆明地区在放养种虫时,
采用锦纶袋放虫,由于寄生种虫的蜡象个体较大不能从锦纶袋逃出, 从而将蜡象囚禁在锦纶袋
内,控制了蜡象的扩散,寄生率最高为 2%。而四川金口河等地区在放养白蜡虫时, 通常采用
玉米叶包虫放养, 种虫内蜡象羽化后自然飞出, 继续扩散危害, 寄生率高达 98%。说明在白蜡
虫生产中锦纶袋放虫是值得推广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 1] 吴次彬.白蜡虫及白蜡生产[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  78
[ 2] 冯颖,陈晓鸣,陈勇,等.白蜡虫卵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性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3) : 322  327
[ 3] 陈晓鸣,陈勇,周朝鸿,等.白蜡虫泌蜡研究 I.不同地理种源泌蜡比较[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1) : 34  38
[ 4] 陈勇,陈晓鸣,王自力,等.白蜡虫泌蜡研究 II.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泌蜡比较[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3) : 285  289
[ 5] 陈晓鸣,陈勇,王自力,等.白蜡虫孵化行为的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2) : 149  153
[ 6] 吴次彬.黑缘红瓢虫的研究[ J] . 四川大学学报, 1980(4) : 163  168
[ 7] 王问学.白蜡虫寄生蜂综合治理的初步研究[ J] .湖南林业科技, 1981( 2) : 179  185
[ 8] 姜德全.寄生白蜡虫的跳小蜂及一新种的描述(膜翅目:跳小蜂科) [ J] .动物分类学报, 1982, 7( 2) : 179  185
[ 9] 姜德全.寄生白蜡虫雌虫的蚜小蜂[ J] .四川动物, 1983( 2) : 6  7
[ 10] 姜德全.纹翅跳小蜂一新种(膜翅目:跳小蜂科) [ J] .动物分类学报, 1984, 9(2) : 184  186
[ 11] 姜德全,夏木俊,李文荣.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研究[ J] .昆虫学报, 1984, 27( 1) : 48  55
[ 12] 徐志宏.浙江蜡蚧属的寄生蜂及五种中国新记录(膜翅目:小蜂总科) [ 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5, 11( 4) : 411  420
[ 13] 姜德全, 夏木俊,王雪林.四川白蜡虫的寄生蜂[ J] .四川动物, 1986, ( 3) : 14  19
[ 14] 吴次彬.防治蜡象有效农药筛选试验[ J] .资源昆虫, 1987, 2( 4) : 3  4
[ 15] 徐志宏,万益锋.湘西白蜡虫寄生蜂名录及一新种记述[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1, 11( 1) : 71  74
[ 16] 万益锋, 谭成机,万木春.白蜡虫寄生蜂的种类及其利用[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专刊) : 56  59
[ 17] 焦懿.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3) : 328  331
[ 18] 焦懿,赵萍.二双斑唇瓢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J] .昆虫天敌, 1997, 19(2) : 59  61
[ 19]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天敌昆虫图册[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37第 1 期 赵杰军等: 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种类及其危害调查
Investigation on Species of Natural Enemies from Natural Population
of Ericerus pela ( Chavannes) and Their Damage in Kunming
ZHAO Jiejun, WANG Zili , YE Shoude, WANG Shaoyun , CHEN Yong, CHEN Xiaoming
( Research Inst itute of Insect Resources of CAF, Kunming 650216, Yunnan,China)
Abstract: Damage and species of natural enemies of the White Wax Insect, Ericerus pela ( Chavannes)
were surveyed in Kunming of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of species are 17 which
belong to 12 genera, 6 families, 2 orders, of which 4 species are dominant natural enemies, i. e. Metaphy
cus ericeri Xu et Jiang, Microterys sinicus Jiang, Microterys ericeri Ishii and Chilocorus rubidus Hope.
Under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condit ion, their damage rates are 11. 0% , 35. 0% , 13. 6% and 11. 6% re
spectively. Chilocorus septempunctata L. and Lexis axyridis ( Pallas) have been recorded as the most im
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the white wax insect. The bag of polyamide fiber, which used to cultivate brood
insects of Ericerus pela,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continous damage of Anthribinus lajievorus Chao, and the
maximal damage rate was only 2% in Kunming area.
Key Words: Ericerus pela; species of natural enemies; dominant species; damage status
3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