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 e In fluences of C losing for Afforesta tion on Vegetation DiversityRestora tion under Ch inese F ir P lan ta tion

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 3): 319~ 327
Forest Resea rch
文章编号: 100121498( 2007) 0320319209
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蔡道雄, 卢立华, 贾宏炎, 何日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西凭祥 532600)
摘要: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密度调控, 并采取封育和非封育管理 6 a, 结果显示:短期的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整体
状况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对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生长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在封育区林下植物有
60科、101属、116种,植被的总盖度达 85% ,而非封育区林下植物只有 49科、78属、88种, 植被的总盖度仅达 60% ;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比, 封育区林下植物种数增加了 28种, 增量为 31. 82% ,植被总盖度增加了 25% , 且多了 1层高
度 > 2m的木本植被层。主要植物特征值分析显示:封育区林下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及重要值等特征值较高
的种数都比非封育区多, 所占的比例也高;在封育区,对叶榕的重要值最高, 达 100. 43% ,且重要值 \ 35%的种有 16
种, 占其林下植物总种数的 13. 79% , 而在非封育区,断肠草的重要值最高, 仅达 34. 77% , 重要值 \ 35% 的种为零;
封育区林下植物的优势度比非封育区更为明显。
关键词:封山育林;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值
中图分类号: S75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6211217
基金项目: 国家 /十五 0科技攻关项目 /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0 ( 2001BA510B06 )
作者简介: 蔡道雄 ( 1961) ),男,广西北海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等研究.
The In fluences of C losing for A fforesta tion on Vegetation D iversity
Restora tion under Ch inese F ir P lan ta tion
CAI Dao2xiong, LULi2hua, JIAH ong 2yan,HE Ri2m ing
( Experimental Cen ter of Trop ical Fores try, CAF, P ingx iang 532600, Guangx,i Ch ina)
Abstr act: By density control and 6 years. closed and non2c losed m anagemen t for Ch inese fir pure stands, it was
found tha t short2term c losing had no sign 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 p lantation, but
remarkably affected the vegetation b iodiversity and grow th under fores.t In closed area, therewere 116 plant species
be longing to 101 genera of 60 fam ilies, w it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85%, wh ile in the non2c losed area, therewere
on ly 88 p lant species be longing to 78 genera of 49 fam ilies, the vege tation coverage was about 60% . Furthermore,
there existed a woody vegetation layer w ith the height> 2 m in closed area. The resu lt of key trait valu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 lative density, re lative coverage and some other important tra its in closed area were h igher than
that in non2closed area. In c losed area, F icus hispida had the highest importance value: 100. 43%, and other 16
species had the importance value no less than 35%, wh ich occup ied 13. 79% of tota l undergrowth species. In non2
closed area, Gelsem ium elegans had the highest importance va lue ( 34. 77% ) and therewere no speciesw ith impor2
tance value \ 35%. The dom inance of undergrowth in c losed area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in non2c losed area.
K ey word s: Closing for afforestat ion; Ch inese fir plantation; undergrowth; tra it value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木材资源越来越紧缺,大力发
展人工林是解决木材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途径, 因
此,世界范围内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人
工林的发展虽缓解了木材的供求矛盾, 但也导致了
世界范围内十分普遍的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我国
人工林的发展非常迅速,栽培面积占世界第 1位, 在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 ta ( Lamb. ) Hook. )、落
叶松 (La rix gmelini ( Rupr. ) Kupr. )、桉树 (Euca lyp2
tus robusta Sm ith)、马尾松 (P inusmassoniana Lamb. )
等人工林中,地力衰退现象已较为严重 [ 1~ 4]。可见,
人工林地力衰退已成为世界林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也是制约林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
杉木是我国南方林区主栽树种, 也是人工用材
林经营时间最长的树种之一, 它的多代连栽现象十
分普遍, 导致地力衰退日趋严重 [ 5, 6 ]。为了解决杉
木人工林连栽而导致的地力衰退问题, 我国林业科
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
果,其中针阔混交已被视为解决杉木人工林地力衰
退的最有效途径 [ 7, 8]。此外, 林下植被对林分的养
分循环与土壤肥力的恢复有较大影响, 当人工林林
下植被达到一定覆盖度和生物量时, 对林地地力有
明显的改善作用 [ 9, 10]。因此, 恢复和促进杉木人工
林的林下植被,对维护和恢复杉木人工林的地力、减
缓地力衰退起到很好的作用 [ 11~ 13]。故通过采取科
学的经营措施,促进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恢复, 增
加其林下植被的种类、提高其覆盖度是维护和恢复
杉木人工林林地地力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 通
过对林分密度的调控来恢复林下植被是较有效的方
法 [ 14 ~ 16] , 如果能结合封山育林措施, 对林下植被的
恢复作用将更为明显;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
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 [ 17 ]。本文通过对杉木封育区
与非封育区林下植被变化的对比研究, 论述封山育
林对杉木人工纯林林下植被恢复的影响, 为我国南
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
实验场,该地位于 21b57c47d~ 22b19c27dN, 106b39c
50d~ 106b59c30dE,属南亚热带季风型半湿润 ) 湿润
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罕见冰雪,无霜期达 350
d。太阳总幅射达 439. 6 kJ# cm- 2 # a- 1, 全年日照
时数 1 218~ 1 620 h,年均气温 20. 5~ 21. 7 e , \ 10
e 活动积温 6 000~ 7 600 e ;年均降水量 1 200 ~ 1
500 mm,年均蒸发量 1 261~ 1 388 mm, 相对湿度
80% ~ 84%。
试验样地设在 1989年重茬连栽的杉木人工纯
林中,林分面积达 50 hm2, 初植密度为 3 600株 #
hm - 2,海拔 550 ~ 650 m, 南北坡, 坡度 25b~ 30b, 凝
灰溶岩发育的山地红壤。 1999年对林分进行强度
为 45%的间伐,保留 1 980株 # hm - 2;间伐前林分郁
闭度接近 1. 0, 故林下仅偶见耐荫蕨类。 2005年 9
月分别在封育区和非封育区坡面的上、中、下部位各
挖一个土壤剖面,分别调查了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
养分状况,具体见表 1。
表 1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腐殖质层平均厚度及土壤养分状况
封育类型 腐殖质层平均厚度 / cm
土层深
度 / cm pH值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 g# kg- 1 )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mg# kg- 1 )
盐基总量 /
( cmol# kg- 1 )
0 ~ 20 4. 05 30. 6 1. 20 0. 71 8. 9 117 3. 8 38. 9 2. 59
非封育区 1. 5 20~ 40 4. 32 12. 4 0. 84 0. 65 10. 1 54 2. 0 22. 1 1. 81
40~ 100 4. 67 11. 6 0. 67 0. 70 12. 2 53 1. 8 18. 4 1. 37
0~ 20 4. 20 33. 5 1. 28 0. 72 8. 8 126 3. 7 39. 0 3. 27
封育区 2. 5 20~ 40 4. 37 20. 7 0. 98 0. 69 9. 3 78 3. 3 26. 0 1. 86
40~ 100 4. 59 11. 4 0. 71 0. 68 10. 1 45 2. 5 20. 8 1. 98
注:土壤分析样为所有样地挖剖面取土,将土壤按层次混合,再取其各层次的混合样测定。
2 研究方法
采用空间替换时间的研究方法。 2005年 9月
在封育区 (严格限制人、畜进入的区域 )及非封育区
(人、畜可以自由进入的区域 ),按坡面的上、中、下 3
个坡位设置样地,每个样地面积 20m @30m, 4次重
复;对每个样地的杉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胸径和树
高,统计株数;同时,在每个样地中心及四角各设置
1个 5m @5m的植被调查样方,分别记录样方内植
物的种类、数量、高度、盖度等,并计算其重要值。
重要值 =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 +相对盖度
3 结果与分析
3. 1 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影响
2005年 9月对封育区和非封育区杉木林分的
生长量与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封育区杉木的平
320
第 3期 蔡道雄等: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均树高为 12. 7m,平均胸径为 14. 3 cm, 密度为1 970
株 # hm - 2, 林分郁闭度为 0. 75;非封育区杉木的平
均树高为 12. 8 m , 平均胸径为 14. 2 cm, 密度为
1 965株 # hm - 2,林分郁闭度为 0. 75。 2种类型林分
的生长量、密度、郁闭度基本一致,说明封山育林 6 a
还没有对杉木林分产生明显的影响。
3. 2 封山育林对杉木林下植被盖度的影响
由表 2可见:封育区林下植被的总盖度达 85% ,
比非封育区 ( 60% )高了 25%。在木本层中,封育区
的总盖度为 45%, 比非封育区高 15%, 木本植被各
层次的植被盖度都以封育区大于非封育区,且比非
封育区多了一个 2m以上高度的层次;在草本层中,
封育区的总盖度达 80% , 比非封育区 ( 50% )高了
30% ,且其它层次亦大于非封育区。说明封山育林
对杉木林下植被的恢复与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尤其
对草本植被的作用更为明显。
3. 3 封山育林对杉木林下植物种类的影响
对封育区和非封育区杉木林下的植被进行全面
调查,其林下植物的共有种及特有种见表 3、4。
表 2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杉木林下植被的盖度变化 %
封育类型 林下植被总盖度
木本层
总盖度 > 2 m 1~ 2 m < 1 m
草本层
总盖度 1~ 2 m < 1 m
封育区 85. 0 45. 0 10. 0 35. 0 10. 0 80. 0 40. 0 50. 0
非封育区 60. 0 30. 0 0. 0 25. 0 10. 0 50. 0 30. 0 30. 0
表 3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杉木林下植物共有种名录
序号 种名 科名 属名
1 卷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 Beauv. ) Sp ring 卷柏科 Selag inellaceae 卷柏属 Selaginel la
2 海金沙 Lygod ium japon icum ( Thunb. ) Sw. 海金沙科 Schizaeaceae 海金沙属 Lygod ium
3 半边旗 P teris semip inna ta L.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凤尾蕨属 P teris
4 扇叶铁线蕨 Ad ian tum flea bellula tum L. 铁线蕨科 Ad iantaceae 铁线蕨属 Ad ian tum
5 江南断肠蕨 Allan tod ia metten iana (M iq. ) Ch ing 蹄盖蕨科 A thyriaceae 短肠蕨属 Allan todia
6 狗脊 Woodwa rdia japonica ( L. f) Sm. 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狗脊蕨属 Woodwa rdia
7 镰形假毛蕨 P seudocyclosoru s falacilobus(H ook. ) Ch ing 金星蕨科 Thelyp terid aceae 假毛蕨属 P seudocyclosoru s
8 暗鳞毛蕨 Dryop teris atra ta ( Kunze) Ch ing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鳞毛蕨属 Dryop teris
9 山苍子 L itsea cubeba ( Lour. ) Pers. 樟科 Lauraceae 木姜子属 L itsea
10 木姜子 L itsea pung en sH ems.l 樟科 Lauraceae 木姜子属 L istea
11 绒毛润楠Machilus velu tina Champ. ex Benth. 樟科 Lauraceae 润楠属 Machi lu s
12 野木瓜 Staunton ia chinensisDC.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野木瓜属 Staunton ia
13 木防己 Cocculus trilobus( Thunb. ) DC 防己科 Men ispermaceae 木防己属 Coccu lus
14 细圆藤 P ericampylu sg laucu s( Lam. ) Merr. 防己科 Men ispermaceae 细圆藤属 P ericampylus
15 牛漆 Achyran thes bid en ta ta B.l 苋科 Amaran thaceae 牛漆属 Achyran thes
16 绞股蓝 Gynostemma p en taphyllum ( Thunb. ) Mak ino. 葫芦科 Cucu rb itaceae 绞股蓝属 Gynostemma
17 茅瓜 Solena amplex icau lis( Lam. ) Gandh i 葫芦科 Cucu rb itaceae 茅瓜属 Solena
18 秋海棠 Begonia evan siana Andr. 秋海棠科 Begon iaceae 秋海棠属 Begon ia
19 细齿叶柃 E urya n itida Korth. 茶科 Theaceae 柃属 E urya
20 水东哥 Saurau ia tristyla DC. 水东哥科 Saurau iaceae 水东哥属 Saurau ia
21 地菍Mela stoma dod ecandrum Lour. 野牡丹科 Melastomaceae 野牡丹属Mela stoma
22 山杜英 E laeocarpus sy lvestris( Lour. ) Po ir. 杜英科 E laeocarpaceae 杜英属 E laeocarpus
23 地桃花 Urena loba ta L. 锦葵科 Malvaceae 地桃花属 Urena
24 五月茶 An tid esma bun iu s( L. ) Sp reng.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五月茶属 An tid esma
25 大沙叶 Aporosa ch inensis( Champ. ) Merr.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银柴属 Aporosa
26 毛果算盘子 Gloch id ion eriocarpum Champ.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算盘子属 Gloch id ion
27 白背算盘子 Gloch id ionwrigh tii Ben th.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算盘子属 Gloch id ion
28 毛桐Ma llotus barba tu s(W al.l ) Muel.l - Arg.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野桐属 Ma llotus
29 粗糠柴Ma llotusph ilippin en sis ( Lam. ) Muel.l - Arg.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野桐属 Ma llotus
30 白背叶Ma llotus ap elta ( Lou r. ) Muel.l - Arg.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野桐属 Ma llotus
31 鼠刺 Itea ch inensisH ook. .f et Arn. 鼠刺科 E scallon iaceae 鼠刺属 Itea
32 越南悬钩子 Rubus coch in ch inensis Tratt. 蔷薇科 Rosaceae 悬钩子属 Rubu s
33 亮叶围涎树 P i thecellobium lucidum Benth. 含羞草科 Mimosaceae 围涎树属 P i thecellobium
34 相思子 Abru spreca toriu sL. 蝶形花科 Pap ilionaceae 相思子属 Abru s
35 山蚂蝗 Desmod ium cauda tum ( Thunb. ) DC. 蝶形花科 Pap ilionaceae 山蚂蝗属 D esmod ium
321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续表 3)
序号 种名 科名 属名
36 野葛 P ueraria loba ta (W illd. ) Ohw.i 蝶形花科 Pap ilionaceae 葛属 P ueraria
37 小钩树 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 桑科 Moraceae 构属 Broussonetia
38 柘树 Cud rania tricu sp ida ta ( Carr. ) Bureau 桑科 Moraceae 柘属 Cud ran ia
39 对叶榕 F icus h isp ida L. .f 桑科 Moraceae 榕属 F icus
40 黄毛榕 F icus fu lva Reinw. ex B.l 桑科 Moraceae 榕属 F icus
41 粗叶榕 F icus h irta Vah .l 桑科 Moraceae 榕属 F icus
42 水丝麻Maou tia puya ( H ook. ) W edd. 荨麻科 U rticaceae 水丝麻属Maou tia
43 无须藤H osiea sin en sis ( O liv. ) H ems.l etW ils. 茶茱萸科 Icacinaceae 无须藤属H osiea
44 乌蔹莓 Cayratia japonica ( Thunb. ) Gagnep. 葡萄科 V itaceae 乌蔹莓属 Cayratia
45 扁担藤 T etrastigma p lan icaule ( H ook. .f ) Gagnep. 葡萄科 V itaceae 崖爬藤属 T etrastigma
46 三叉苦 E uod ia lep ta ( Spreng. )Merr. 芸香科 Ru taceae 吴茱萸属 E uod ia
47 八角枫 Alang ium ch in ese ( Lou r. ) H arms 八角枫科 A langiaceae 八角枫属 Alang ium
48 葱木 Aralia ch inen sis L inn. 五加科 A ral iaceae 葱木属 Aral ia
49 鹅掌柴 Schefflera octophylla ( Lour. ) H arms 五加科 A ral iaceae 鹅掌柴属 Scheff lera
50 罗伞树 Ard isia qu inqueg ona Blume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紫金牛属 Ardisia
51 杜茎山Maesa japon ica ( Thunb. ) Moritz.i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杜茎山属Maesa
52 断肠草 Gelsemium elegans( Gardner et Ch amp. ) Benth. 马钱科 Logan iaceae 断肠草属 Gelsemium
53 黑龙骨 P eriploca forrestii Sch lecht. 萝藦科 A sclep iadaceae 杠柳属 P eriploca
54 吊山桃 Secamon e sinica H and. - Mazz. 萝藦科 A sclep iadaceae 鲫鱼藤属 Secamone
55 扒地蜈蚣 Tylophora ren changi i Ts iang 萝藦科 A sclep iadaceae 娃儿藤属 Tylophora
56 老虎须 Tylophora aren icola Merr. 萝藦科 A sclep iadaceae 娃儿藤属 Tylophora
57 风箱树 Cephalanthus tetrand rus ( Roxb. ) R idsd. et Badh. F. 茜草科 Rub iaceae 风箱树属 Cepha lan thus
58 耳草H edyotis auricularia L inn. 茜草科 Rub iaceae 耳草属H edyotis
59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 sA it. .f 茜草科 Rub iaceae 玉叶金花属Mussaend a
60 华腺萼木Mycetia sinensis ( H ems.l ) Cra ib 茜草科 Rub iaceae 腺萼木属Mycetia
61 九节 P sych otria rubra ( Lour. ) Poir. 茜草科 Rub iaceae 九节属 P sychotria
62 荚蒾 Viburnum lu tescens B.l 忍冬科 Caprifol iaceae 荚蒾属 Viburnum
63 金银花 Lon icera jap onica Thunb. 忍冬科 Caprifol iaceae 忍冬属 Lon icera
64 鬼针草 Bidens bipinnata L. 菊科 Compositae 鬼针草属 Bidens
65 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 - H am. 菊科 Compositae 千里光属 Senecio
66 红丝线 Lycian thes biflora ( Lour. ) B itt. 茄科 So lanaceae 红丝线属 Lycian th es
67 红紫株 Call icarpa rubella L ind .l 马鞭草科 V erb enaceae 紫株属 Cal licarpa
68 大青 Clerod end rom cyrtophyllum Turcz. 马鞭草科 V erb enaceae 大青属 Clerodend rom
69 山牡荆 Vitex qu ina ta ( Lour. ) W il.l 马鞭草科 V erb enaceae 山牡荆属 Vitex
70 假糙苏 P araph lomis javan ica ( B.l ) prain 唇形科 Lab iatae 假糙苏属 P araph lomis
71 穿鞘花 Amisch otolype hispida ( Less. etA. R ich. )H ong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 穿鞘花属 Am isch otolyp e
72 野蕉Musa balbisiana Colla 芭蕉科 Musaceae 芭蕉属 Musa
73 艳山姜 Alpinia zerumbet ( Pers) Bu rt t et Sm. 姜科 Zing iberaceae 山姜属 Alpinia
74 菝葜 Smilax china L. 菝葜科 Sm ilacaceae 菝葜属 Smilax
75 野芋 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etE nd.l 天南星科 A raceae 芋属 Colocasia
76 薯蓣 D ioscorea opposi te Thunb.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薯蓣属 D ioscorea
77 黄独 D ioscorea bu lbifera L inn.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薯蓣属 D ioscorea
78 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 莎草科 Cyperaceae 莎草属 Cyperu s
79 蔓生莠竹M icrosteg ium vagan s ( Nees ex Steud. ) A. Camu s 禾亚科 A grost idoid eae 莠竹属 Microsteg ium
80 金色狗尾草 Setaria g lauca Beauv. 禾亚科 A grost idoid eae 狗尾草属 Setaria
从表 3、4可见:封育区林下植物有 60科、101
属、116种,其中,木本植物 72种,草本植物 44种;非
封育区林下植物有 49科、78属、88种, 其中,木本植
物 67种,草本植物 21种;与非封育区相比, 封育区
林下植物的种数多了 28种,增加了 31. 82%, 且以草
本种数增加最多,增加了 23种,增量达 109. 52%, 而
木本仅增 5种, 增量为 7. 46%。说明人、畜活动对草
本植被的干扰比木本大,这主要是牛、羊等牲畜喜食
草类,且草本更易因人、畜践踏而遭破坏。可见, 无
论封育区还是非封育区,对林分进行疏伐后,林下植
被都得到明显的恢复, 这与已有的报道 ) ) ) 通过间
伐降低林分密度,林下植被种类都能增加 [ 18 ] ,间伐
322
第 3期 蔡道雄等: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强度达 40%以上时,林下植被有较好恢复的结论相
一致 [ 19]。
在封育区和非封育区, 林下共有的植物种类为
48科、72属、80种;林下特有的植物种类以封育区
较多, 有 26科、34属、36种, 非封育区较少, 仅有 8
科、8属、8种,封育区比非封育区多了 28种,封育区
的特有种比非封育区多了 3. 5倍。
此外,从封育区与非封育区的特有种中可以看
到,封育区以偏荫性的物种为主, 如:葫芦、黄精、高
粱姜、金毛狗及所有的厥类植物等都属于荫生性植
物;而非封育区则以中生偏阳生性的物种相对较多,
如:香花崖豆藤、马鞭草、黄檀等。这主要是封育区
表 4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杉木林下植物特有种名录
类型 序号 种名 科名 属名







1
2
3
4
5
6
7
8
薄叶卷柏 Selag inella d elica tu la ( Desv. )A lston
毛黄肉楠 Actinodaphne pilosa ( Lour. )Merr.
翻白叶树 P 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 ance
南岭黄檀 Da lbergia ba lansa e Prain
山鸡血藤M illettia d ielsiana H arm s
荨麻 Urtica fissa E. Pritz.
鸡嗉榕 F icus sem icordata. Buch. - H am.
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 lis L.
卷柏科 Selag inellaceae
樟科 Lauraceae
梧桐科 Stercul iaceae
蝶形花科 Pap ilionaceae
蝶形花科 Pap ilionaceae
荨麻科 U rticaceae
桑科 Moraceae
马鞭草科 V erb enaceae
卷柏属 Selaginel la
黄肉楠属 Actin od aphne
翅子树属 P terospermum
黄檀属 Da lberg ia
崖豆藤属M illettia
荨麻属 Urtica
榕属 F icus
马鞭草属 Verbena
1 福建莲座蕨 Ang iop teris fokiensisH ieron. 观音莲座蕨科 Ang iop teridaceae 观音莲座蕨属 Ang iop teris
2 华南紫萁 O smunda va chellii H ook. 紫萁科 O smundaceae 紫萁属 O smunda
3 金毛狗 Cibotium ba rometz ( L. ) J. Sm. 蚌壳蕨科 Dickson iaceae 金毛狗属 Cibotium
4 栗蕨H istiop teris inci se( Thunb. ) J. Sm.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栗蕨属H istiop teris
5 凤尾蕨 P teris cretica L inn. var. nervossa (Thunb. )Ch ing et S. H. Wu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凤尾蕨属P teris
6 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L. 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乌毛蕨属 Blechnum
7 斜方复叶耳蕨 Arachn iod es rhomboidea (Wal.l exMett. ) Ch ing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复叶耳蕨属 Arachn iodes
8 黄腺羽蕨 P leocnemia w in itii O ltt. 三叉蕨科 A sp id iaceae 黄腺羽蕨属 P leocnemia
9 江南星蕨M icrosorium hen ryi ( Ch rist. ) Kuo 水龙骨科 Polypod iaceae 星蕨属 Microsorium
10 变叶胡椒 P ip er mu tabile C. DC. 胡椒科 P iperaceae 胡椒属 P iper
11 火炭母 P olyg onum chinense L. 蓼科 Polygonaceae 蓼属 P olygonum
12 小蓼花 P olyg onum mu rica tumMeisn. 蓼科 Polygonaceae 蓼属 P olygonum
13 葫芦 Lag ena ria siceraria (Mo lina) Stand .l 葫芦科 Cucu rb itaceae 葫芦属 Lagenaria
14 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野牡丹科 Melastomaceae 野牡丹属Mela stoma
15 金锦香 O sbeckia ch inensisL. 野牡丹科 Melastomaceae 金锦香属 O sbeckia
封 16 山麻杆 Alchornea rugosa ( Lou r) M. - A. 大戟科 Euphorb iacea 山麻杆属 Alchornea
育 17 秋枫 Bischofia javanica B.l 大戟科 Euphorb iaceae 秋枫属 B isch of ia
区 18 凤凰木 Delonix reg ia ( Bo.j ) Ra.f 苏木科 Caesalp in iaceae 凤凰木属 D elonix
特 19 龙州楼梯草 E latostema lungzhou en sisW. T. 荨麻科 U rticaceae 楼梯草属 E la tostema
有 20 冷水花 P ilea aquarum Dunn 荨麻科 U rticaceae 冷水花属 P i lea
种 21 勒谠 Z anthoxylum avicennae( Lam. )DC. 芸香科 Ru taceae 花椒属 Zanthoxylum
22 紫金牛 Ard isia japon ica ( Thunb. ) B.l 紫金牛科 Myrisin aceae 紫金牛属 Ardisia
23 月桂 O sman thusmarg ina tus H emsl 木犀科 O leaceae 木犀属 O sman thu s
24 山石榴 Rand ia sp inosa (Thunb. ) Poir. 茜草科 Rub iaceae 山黄皮属 Rand ia
25 篱打碗花 Caly steg ia sep ium ( L. ) R. Brown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打碗花属 Calysteg ia
26 小牵牛 Ja cqu emon tia pan ica la ta H al.l .f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小牵牛属 Ja cquemon tia
27 牵牛 P harbitis n il( L. ) Choisy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牵牛属 P harbiti s
28 杜若 P ollia secund iflora ( B.l ) Bakh. .f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 杜若属 P ollia
29 高粱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 nace 姜科 Z ingiberaceae 山姜属 Alp in ia
30 黄精 P olyg onatum sibiricum Delar. ex Redou te 百合科 L iliaceae 黄精属 P olyg ona tum
31 大叶仙茅 Curcu ligo capitulate ( Lou r. ) K un tze 仙茅科 H ypox idaceae 仙茅属 Curcu ligo
32 仙茅 Curcu ligo orch ioid es Gaertn. 仙茅科 H ypox idaceae 仙茅属 Curcu ligo
33 毛果珍珠茅 Scleria levisR etze. 莎草科 Cyperaceae 珍珠茅属 Scleria
34 弓果黍 Cyrtococcum pa tens ( L. ) A. Camus. 禾亚科 A grost idoid eae 弓果黍属 Cyrtococcum
35 鸭嘴草 Ischaemum aristatum L. 禾亚科 A grost idoid eae 鸭嘴草属 Ischaemum
36 淡竹叶 Lopha th erum gra cile Brongn. 禾亚科 A grost idoid eae 淡竹叶属 Lophatherum
32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的植被总盖度较高,形成了较荫蔽的生境, 更有利于
荫生性植物的生长,导致阳生性物种侵入困难,甚至
逐渐消退,中生偏荫生性物种不断侵入,若封育期继
续延长,林下植物将会随植被总盖度的不断提高, 荫
生性物种优势地位将更明显, 并最终占据林下有效
的空间资源;而非封育区,其林下植被总盖度相对较
低,阳生性物种受影响的程度也较低,而荫生性物种
侵入的条件尚没有具备,故其特有种以中偏阳为主,
且物种数少;表现出了林下植被的分布与植物对生
境要求的一致性。
3. 4 封山育林对杉木林下植物特征值的影响
对杉木林下主要物种的特征值进行分析,结果
见表 5、6。
表 5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主要木本植物的特征值
序号 封育区植被种名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盖度 /%重要值 /%
非封育区
植被种名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盖度 /% 重要值 /%
1 对叶榕 1. 23 83. 24 15. 96 100. 43 断肠草 2. 96 11. 96 19. 85 34. 77
2 柘树 0. 49 19. 44 52. 50 72. 43 玉叶金花 9. 47 12. 40 8. 16 30. 03
3 白背叶 0. 25 38. 84 25. 00 64. 09 粗叶榕 8. 58 8. 27 3. 45 20. 30
4 相思子 0. 25 40. 00 22. 22 62. 47 乌蔹莓 4. 73 3. 58 7. 49 15. 80
5 玉叶金花 9. 87 25. 75 13. 84 49. 46 水东哥 2. 37 3. 58 9. 34 15. 29
6 五月茶 3. 95 16. 81 27. 55 48. 31 荨麻 5. 33 5. 92 3. 11 14. 36
7 黑龙骨 0. 25 6. 25 40. 00 46. 50 薯蓣 4. 44 3. 58 4. 71 12. 73
8 八角枫 0. 74 15. 55 30. 00 46. 29 杜茎山 3. 85 2. 57 4. 88 11. 29
9 葛藤 1. 48 16. 79 21. 49 39. 76 木防己 2. 07 5. 36 2. 86 10. 29
10 毛桐 0. 25 18. 18 20. 00 38. 43 三叉苦 3. 55 2. 01 2. 35 7. 91
11 水东哥 0. 25 11. 71 22. 72 34. 68 细齿叶柃 1. 18 3. 35 1. 26 5. 89
12 粗叶榕 0. 08 21. 35 12. 00 33. 43 海金沙 2. 07 1. 23 2. 02 5. 32
13 海金沙 1. 97 10. 50 18. 08 30. 55 大青 2. 66 1. 56 1. 01 5. 23
14 野蕉 0. 99 5. 97 23. 23 30. 19 对叶榕 1. 18 1. 79 2. 10 5. 07
15 扁担藤 0. 49 9. 62 18. 18 28. 99 鸡嗉榕 2. 07 1. 79 1. 01 4. 87
16 牵牛 0. 49 10. 84 16. 77 28. 10 地菍 0. 59 3. 46 0. 25 4. 30
17 薯蓣 4. 93 11. 79 10. 23 26. 95 葛藤 1. 78 1. 01 1. 43 4. 22
18 断肠草 0. 49 8. 05 14. 29 22. 83 越南悬钩子 2. 07 0. 89 0. 76 3. 72
19 三叉苦 2. 47 8. 58 9. 76 20. 81 野蕉 0. 59 0. 45 2. 61 3. 65
20 山麻杆 0. 25 20. 00 0. 20 20. 45 粗糠柴 0. 89 0. 89 1. 85 3. 63
21 鹅掌柴 0. 25 3. 03 16. 13 19. 41 野木瓜 0. 89 0. 56 1. 85 3. 30
22 大青 2. 96 9. 38 6. 52 18. 86 菝葜 1. 78 0. 67 0. 67 3. 12
23 金银花 0. 49 16. 72 1. 47 18. 68 罗伞树 1. 18 1. 23 0. 59 3. 00
24 风箱树 0. 25 10. 00 8. 30 18. 55 千里光 0. 30 2. 35 0. 17 2. 82
25 小钩树 0. 23 16. 67 0. 20 17. 10 九节 1. 18 0. 78 0. 42 2. 38
26 杜茎山 3. 70 6. 02 7. 28 17. 00 扒地蜈蚣 0. 59 0. 45 1. 35 2. 39
27 黄独 2. 22 14. 24 0. 20 16. 66 亮叶围涎树 1. 18 0. 56 0. 50 2. 25
28 紫金牛 0. 25 15. 79 0. 20 16. 24 黄毛榕 1. 18 0. 45 0. 50 2. 13
29 黄毛榕 1. 48 5. 22 9. 03 15. 73 黄荚蒾 0. 59 0. 89 0. 50 1. 99
30 山石榴 0. 25 5. 26 10. 00 15. 51 扁担藤 0. 59 0. 22 0. 93 1. 74
31 千里光 0. 25 14. 28 0. 20 14. 73 葱木 0. 59 0. 89 0. 25 1. 74
32 篱打碗花 0. 25 14. 28 0. 20 14. 73 八角枫 0. 89 0. 56 0. 25 1. 70
33 九节 1. 23 7. 57 5. 76 14. 56 地桃花 0. 89 0. 56 0. 25 1. 70
34 山苍子 0. 25 12. 50 0. 20 12. 95 水丝麻 0. 89 0. 56 0. 25 1. 70
35 吊山桃 0. 25 12. 50 0. 20 12. 95 小钩树 0. 89 0. 56 0. 25 1. 70
36 水丝麻 0. 74 7. 31 4. 34 12. 39 香花崖豆藤 0. 30 0. 11 1. 26 1. 67
37 野木瓜 0. 49 11. 47 0. 20 12. 16 红丝线 0. 59 0. 78 0. 17 1. 54
38 粗糠柴 0. 25 9. 82 1. 54 11. 61 山牡荆 0. 59 0. 22 0. 67 1. 49
39 木姜子 0. 74 5. 97 4. 87 11. 58 绞股蓝 0. 89 0. 34 0. 25 1. 48
40 亮叶围涎树 1. 48 4. 56 5. 44 11. 48 毛叶算盘子 0. 89 0. 34 0. 25 1. 48
41 华腺萼木 0. 99 9. 29 1. 15 11. 43 黄独 0. 59 0. 45 0. 42 1. 46
42 山牡荆 0. 49 2. 47 7. 36 10. 32 五月茶 0. 59 0. 34 0. 42 1. 35
324
第 3期 蔡道雄等: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续表 5)
序号 封育区植被种名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盖度 /%重要值 /%
非封育区
植被种名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盖度 /% 重要值 /%
43 细齿叶柃 0. 49 4. 69 5. 09 10. 27 翻白叶树 0. 30 0. 78 0. 25 1. 33
44 黄荚蒾 0. 25 3. 24 6. 00 9. 49 茅瓜 0. 59 0. 45 0. 17 1. 21
45 乌蔹莓 5. 67 3. 33 0. 20 9. 20 鹅掌柴 0. 30 0. 22 0. 67 1. 19
46 鼠刺 0. 25 4. 35 3. 70 8. 30 山蚂蟥 0. 59 0. 34 0. 25 1. 18
47 毛叶算盘子 1. 23 3. 49 3. 50 8. 22 吊山桃 0. 59 0. 34 0. 17 1. 10
48 变叶胡椒 0. 49 3. 49 4. 22 8. 20 华腺萼木 0. 59 0. 34 0. 17 1. 10
49 越南悬钩子 1. 97 3. 72 2. 45 8. 14 木姜子 0. 59 0. 34 0. 17 1. 10
50 无须藤 0. 25 6. 25 1. 41 7. 91 风箱树 0. 59 0. 22 0. 17 0. 98
51 月桂 0. 49 1. 96 5. 39 7. 84 毛黄肉楠 0. 59 0. 22 0. 17 0. 98
52 秋枫 0. 25 2. 56 4. 72 7. 53 山杜英 0. 59 0. 22 0. 17 0. 98
53 白背算盘子 0. 25 6. 67 0. 20 7. 12 鼠刺 0. 59 0. 22 0. 17 0. 98
54 红丝线 0. 25 6. 67 0. 20 7. 12 柘树 0. 59 0. 22 0. 17 0. 98
55 木防己 0. 25 3. 13 3. 13 6. 51 相思子 0. 30 0. 45 0. 17 0. 92
56 细圆藤 0. 99 5. 26 0. 20 6. 45 黑龙骨 0. 30 0. 22 0. 08 0. 60
57 野牡丹 0. 25 1. 47 3. 45 5. 17 毛桐 0. 30 0. 22 0. 08 0. 60
58 红紫株 0. 25 1. 47 3. 45 5. 17 无须藤 0. 30 0. 22 0. 08 0. 60
59 绒毛润楠 0. 49 3. 13 1. 54 5. 16 细圆藤 0. 30 0. 11 0. 17 0. 58
60 绞股蓝 0. 25 3. 13 1. 54 4. 92 白背叶 0. 30 0. 11 0. 08 0. 49
61 葱木 0. 25 3. 13 1. 54 4. 92 大沙叶 0. 30 0. 11 0. 08 0. 49
62 茅瓜 0. 25 4. 34 0. 20 4. 79 白背算盘子 0. 30 0. 11 0. 08 0. 49
63 凤皇木 0. 25 4. 16 0. 20 4. 61 红紫株 0. 30 0. 11 0. 08 0. 49
64 鸡血藤 0. 25 1. 47 1. 47 3. 19 南岭黄檀 0. 30 0. 11 0. 08 0. 49
65 扒地蜈蚣 0. 25 2. 56 0. 20 3. 01 金银花 0. 30 0. 11 0. 08 0. 49
66 大沙叶 0. 25 1. 00 0. 20 1. 45 绒毛润楠 0. 30 0. 11 0. 08 0. 49
67 山杜英 0. 25 0. 65 0. 20 1. 10 山苍子 0. 30 0. 11 0. 08 0. 49
从表 5、6可见:在封育区, 相对频度 \ 5%的 7
种,占总种数 ( 116种 )的 6. 04% ;相对频度在 1% ~
5%的 23种, 占 19. 83% ;相对频度 < 1%的 86种, 占
74. 13%。相对密度 \ 20%的 10种,占 8. 62% ;相对
密度在 10% ~ 20%的 21种, 占 18. 10% ;相对密度
< 10%的 85种,占 73. 28%。相对盖度 \ 20%的 14
种,占 12. 07%;相对盖度在 10% ~ 20%的 20种, 占
17. 24% ;相对盖度 < 10%的 82种, 占 70. 69%。重
要值 \ 35%的 16种, 占 13. 79% ;重要值 = 20% ~
35%的 18种, 占 15. 52% ;重要值 = 10% ~ 20% 的
31种, 占 26. 72% ; 重要值 < 10% 的 51种, 占
43. 97%。在非封育区, 相对频度 \ 5%的 5种, 占总
种数 ( 88种 )的 5. 68%;相对频度在 1% ~ 5%的 30
种,占 34. 09%;相对频度 < 1%的 53种,占 60. 23%。
相对密度 \ 20%的种为零;相对密度在 10% ~ 20%
的 2种, 占 2. 27% ; 相对密度 < 10% 的 86种, 占
97173%。相对盖度 \ 20% 的种为零; 相对盖度在
10% ~ 20%的 1种, 占 1. 14% ;相对盖度 < 10% 的
87种,占 98. 16%。重要值 \ 35%的种为零;重要值
= 20% ~ 35% 的 3种, 占 3. 41% , 重要值 = 10% ~
20%的 9种, 占 10. 23%;重要值 < 10%的 76种, 占
86. 36%。
综上分析可见,林下主要植物特征值:相对频度
\ 5%、相对密度 \ 20%、相对盖度 \ 20%、重要值 35%的种数及所占比例都以封育区高于非封育区。
说明,封育区林下物种的优势度比非封育区更为明
显,即只有在封育区才有可能形成明显优势的群落
或顶极群落。
在封育区,木本以对叶榕、柘树、白背叶、相思子
的重要值较高,分别为 100. 43%、72. 43%、64. 09%、
62. 47%, 草本以弓果黍、冷水花、卷柏的重要值较
高,分别为 86. 86%、86. 33%、51. 32% , 它们是林下
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优势地位明显, 是当之无愧
的优势种, 能形成优势甚至顶极的群落;而玉叶金
花、五月茶、黑龙骨等重要值在 35%以上的种, 它们
为群落的次优势种,在林下的分布较均匀,能适应杉
木林下的生境,并能与杉木很好共存;粗叶榕、海金
沙、扁担藤等重要值在 10% ~ 35%的种, 其群落作
用一般,属于普通种;而山杜英、爬地蜈蚣、大沙叶等
重要值在 10%以下的种,群落作用不大, 分布零散,
有些仅为 1~ 2株或几株,属群落中的偶见种。
在非封育区,木本以断肠草、玉叶金花、粗叶榕
32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的重要值较高, 分别为 34. 77%、30. 03%、20. 03% ;
草本层以江南断肠蕨、半边旗、蔓生莠竹的重要值较
高,分别为 16. 49%、14. 76%、13. 92% , 属于较优势
种,但优势度不是很明显,难以形成绝对优势或顶极
群落;乌蔹莓、水东哥、荨麻、薯蓣、杜茎山、木防己等
的重要值在 10% ~ 16% 间, 属次优势种, 它们在群
落中分布相对均匀;三叉苦、细齿叶柃等重要值都在
10%以下,群落作用较小,出现频度少,分布零散,属
群落中的偶见种或侵入种。这说明非封育区因人、
畜等活动的影响, 导致林下植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
制,不仅植物的种类少,生长优势也不明显,无法形
成优势群落。
表 6 封育区与非封育区主要草本植物的特征值
序号 封育区植被种名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盖度 /%重要值 /%
非封育区
植被种名 相对频度 /% 相对密度 /% 相对盖度 /% 重要值 /%
1 弓果黍 8. 21 43. 93 34. 72 86. 86 江南断肠蕨 5. 74 2. 91 7. 84 16. 49
2 冷水花 0. 47 57. 24 28. 63 86. 34 半边旗 8. 47 4. 38 1. 90 14. 75
3 卷柏 3. 52 30. 51 17. 29 51. 32 蔓生莠竹 2. 19 6. 43 5. 30 13. 92
4 凤尾蕨 12. 20 19. 01 14. 14 45. 35 薄叶卷柏 1. 09 4. 17 3. 78 9. 04
5 江南断肠蕨 8. 44 13. 02 21. 47 42. 93 卷柏 2. 46 2. 69 1. 65 6. 80
6 金毛狗 9. 15 9. 67 20. 08 38. 90 秋海棠 3. 01 0. 52 0. 38 3. 91
7 蔓生秀竹 2. 11 18. 01 12. 29 32. 41 狗脊 1. 64 1. 00 0. 92 3. 56
8 福建莲座蕨 10. 55 7. 21 12. 85 30. 61 狗尾草 2. 19 1. 00 0. 35 3. 54
9 火碳母 0. 99 21. 43 4. 48 26. 90 艳山姜 2. 46 0. 21 0. 54 3. 21
10 江南星蕨 2. 58 9. 39 10. 06 22. 03 耳草 1. 64 0. 64 0. 19 2. 47
11 华南紫萁 0. 94 3. 65 16. 72 21. 31 暗鳞毛蕨 1. 64 0. 26 0. 32 2. 22
12 半边旗 8. 21 9. 98 2. 79 20. 78 莎草 1. 37 0. 26 0. 16 1. 79
13 野芋 0. 23 6. 25 13. 83 20. 31 镰形假毛蕨 0. 82 0. 29 0. 54 1. 65
14 艳山姜 2. 81 7. 94 9. 49 20. 24 牛膝 0. 82 0. 48 0. 19 1. 49
15 金锦香 0. 23 12. 90 6. 67 19. 80 假糙苏 1. 09 0. 12 0. 13 1. 34
16 狗脊 0. 94 7. 61 11. 02 19. 57 穿鞘花 0. 27 0. 24 0. 63 1. 14
17 乌毛蕨 5. 16 3. 78 9. 58 18. 52 老虎须 0. 82 0. 12 0. 13 1. 07
18 镰形假毛蕨 0. 39 4. 55 12. 9 17. 83 扇叶铁线蕨 0. 55 0. 10 0. 06 0. 71
19 狗尾草 2. 35 7. 97 2. 69 13. 01 马鞭草 0. 30 0. 11 0. 08 0. 49
20 小花蓼 0. 23 2. 60 10. 00 12. 83 野芋 0. 27 0. 07 0. 03 0. 37
21 暗鳞毛蕨 1. 41 9. 04 2. 22 12. 67 鬼针草 0. 27 0. 02 0. 03 0. 32
22 淡竹叶 0. 47 6. 83 3. 43 10. 73
23 高粱姜 0. 47 1. 05 6. 77 8. 29
24 斜方复叶耳蕨 0. 47 5. 08 1. 92 7. 47
25 秋海棠 3. 28 2. 32 1. 08 6. 68
26 栗蕨 0. 23 1. 39 5. 00 6. 62
27 穿鞘花 0. 39 4. 15 1. 41 5. 95
28 扇叶铁线蕨 1. 64 3. 20 0. 77 5. 61
29 杜若 0. 47 3. 30 1. 29 5. 06
30 老虎须 0. 39 1. 30 3. 15 4. 84
31 莎草 1. 64 2. 41 0. 75 4. 80
32 龙州楼梯草 0. 23 4. 16 0. 20 4. 59
33 黄腺羽蕨 0. 39 0. 66 2. 38 3. 43
34 大叶仙茅 0. 25 2. 56 0. 20 3. 01
35 黄精 0. 23 2. 22 0. 20 2. 65
36 毛果珍珠茅 0. 23 2. 08 0. 20 2. 51
37 仙茅 0. 47 1. 84 0. 20 2. 51
38 鸭嘴草 0. 47 1. 15 0. 20 1. 82
39 牛漆 0. 23 0. 19 0. 97 1. 39
40 秀丽兔儿风 0. 39 0. 66 0. 20 1. 25
41 鬼针草 0. 23 0. 19 0. 20 0. 62
42 葫芦 0. 23 0. 19 0. 20 0. 62
326
第 3期 蔡道雄等: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 1)封山育林在短期 (本研究为 6 a)内,对杉木
纯林的生长及林分密度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 2)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强度为 45%的间伐,
林下植被能得到明显恢复, 如结合封山育林措施, 植
被恢复的效果将更显著。在本研究中, 非封育区的
林下植物有 49科、78属、88种,植被总盖度为 60% ;
而封育区的林下植物有 60科、101属、116种, 植被
总盖度达 85% ;封育区比非封育区植物种数增加 28
种,增量为 31. 82%, 植被总盖度也提高了 25%。可
见,封山育林对林下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由于物种多样性是林分稳定性的前提, 封
山育林后,林区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故其林分的
结构将会更趋稳定。因此, 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
式,及时对林分密度进行调控, 并限制人、畜对林下
植被的干扰,可有效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样性。
( 3)封山育林不仅有利于林下植被的恢复, 而
且对优势群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
封育区木本层的重要值在 60%以上的有对叶榕、柘
树、白背叶、相思子等,它们是木本层的优势种群;草
本层的重要值在 50% 以上的有弓果黍、冷水花、卷
柏等, 它们是草本层的优势种群。如果对木本优势
种群辅之以人工促进措施, 如对杉木纯林的密度继
续进行适当的调控, 对林下优势木本种群采取适度
的抚育、施肥与管理, 并不断诱导木本层向乔木层演
替,将使原来结构单一的杉木纯林, 最终形成稳定的
乔、灌、草多物种、多层次复合型生态群落, 从根本上
改变杉木纯林因其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能流、
物流受到严重阻滞所出现的生态质量下降、生物稳
定性变差、地力衰退和产量递减等严重不良现象, 从
而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最终实现杉
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封山育林是一条高效、经
济、快捷的杉木纯林近自然恢复改造途径, 封山育林
顺应了植物正向演替规律, 最终能形成当地环境条
件下多种植物组成、多种层次的顶极群落或稳定性
较强的混交次生林, 从而实现杉木纯林的近自然
改造。
参考文献:
[ 1 ] 杨承栋.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 A].见: 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林学
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森林与土壤 [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7: 1~ 6
[ 2 ] LuoRuy ing, G ao Zh iq in. E ffects of Ch inese fir, lob lolly p ine and d e2
ciduou s oak forests on nu trien t states of soils in north ern sub trop ics of
Ch in a[ J]. Pedosphere, 1994, 4( 1 ): 1~ 10
[ 3 ] 盛炜彤.我国人工林的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 [ A]. 见:中国林学
会森林生态分会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研究专题组. 人工林地力
衰退研究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5~ 19
[ 4 ] 杨承栋,孙启武,焦如珍,等.大青山一二代马尾松土壤性质变化
与地力衰退关系的研究 [ J]. 土壤学报, 2003, 40 ( 2): 267~ 273
[ 5 ]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江西大岗山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
的变化 [ J]. 林业科学, 2003, 39( 3 ): 1~ 5
[ 6 ]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分会,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研究专题组.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M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7 ] 俞新妥.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 J].林业科技通讯,
1990( 19): 1 ~ 2
[ 8 ] 王宏志.中国南方混交林研究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 9 ] 姚茂和,盛炜彤.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 [ J].林业科
学研究, 1991, 4( 3 ): 247~ 251
[ 10] 盛炜彤,杨承栋.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研究
[ J].生态学报, 1997, 17( 4): 377~ 385
[ 11 ] 莫江明, Sandra Brown,彭少麟,等 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
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 J].生态学报, 2002, 22 ( 9): 1407
~ 1413
[ 12 ] 范少辉, 马祥庆,傅瑞树, 等.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下植被发育
的比较研究 [ J].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1 ): 8~ 16
[ 13 ] 杨承栋, 焦如珍,屠星南, 等.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杉木人工林
地力的重要途径 [ J]. 林业科学, 1995, 31 ( 3): 275~ 283
[ 14 ] 熊有强,盛炜彤,增满生.不同间伐强度杉木林下植被发育及生
物量研究 [ J].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 4): 408~ 412
[ 15 ] 张先仪,盛炜彤,张小文.杉木人工林不同保留密度对林下植物
发展和水土保持影响的研究 [ J ].世界林业研究, 1996, 9 (专
刊 ): 168~ 206
[ 16 ] 林开敏, 马祥庆,范少辉, 等.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的消长规律
[ 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 3): 231~ 234
[ 17] 王永安.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 [ J].世界林业研究, 2000, 13
( 3): 19~ 24
[ 18 ] 盛炜彤. 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
究 [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5 ): 463~ 471
[ 19 ] 江民锦. 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
的影响 [ J]. 江西林业科技, 2001( 4 ): 5~ 8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