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 学研 究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类的研究 ‘
弓 明 钦
摘要 本文在第一期项目研究的基础上 , 进一步收集标本 , 整理并列出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区
牛肝菌 种 , 隶属 科 个属 。 其中食用牛肝菌 种 , 药用牛肝菌 种 ,可形成菌根的牛肝菌
种 ,有毒牛肝菌 种 。 其中 , 长柄条抱牛肝菌 、黑 紫牛肝菌和怪形牛肝菌属印度一马来亚区系的真
菌 , 具热带成分 , 后两种亦是我国新分布种 。文中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 , 对各类牛肝菌的生态环境条
件及其分布特点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
关键词 牛肝菌目、 分布 、 海南岛 、 尖峰岭
牛肝菌目 是森林中重要的一个大型真菌类群 。 鉴于它的形态特征非常特殊 , 与
人们常见的多种伞菌及多孔菌既相似而又别具一格 , 被认为是与两者具明显亲缘关系的一类
真菌川 , 历来为真菌学家们所关注 , 成为大型真菌中重要的一类研究对象 其次 , 牛肝菌中不少
种类可以食用 , 是可食菌类中的一类重要资源 , 其中有的还是著名的美味佳肴 , 如美味牛肝菌
、 。 石 等川 , 是欧美等 国际市场 的畅销品 另外 , 有许多牛肝菌还是对树
木生长十分有益的共生性菌根菌 , 据统计 , 在国内外已报道的 个外生菌根真菌属中 , 牛肝菌
占了其中 个属 , 几乎是菌根真菌总属数的 。据报道 , 有些牛肝菌还可提取抗癌物质川 ,
供医药用 。 因此 , 对牛肝菌 目真菌的研究 , 无论从学术理论研究上 , 从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上 , 或
菌根真菌的利用研究上 ,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尖峰岭热带林 中的牛肝菌资源 , 在国家科学基金第一期项 目中仅鉴定了 种 , 第二期
项 目继续采集标本 , 同时进行整理和鉴定 , 整理 出牛肝菌 种 。 至此 , 尖峰岭热带林区已知牛
肝菌共 种 , 隶属 科 个属 , 成为该林区中各类大型真菌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类 。 其中 , 长
柄条抱牛肝菌 、怪形牛肝菌和黑紫牛肝菌等的分布范围表明 , 均属于印度一马来亚真菌区系的
种类 〕, 这也再次说明 , 尖峰岭热带林区的大型真菌确实具有热带区系成分 。
尖峰岭热带林 区牛肝菌类的组成
尖峰岭热带林区已知牛肝菌 种 表 , 其 中 , 松塔牛肝菌科有 个属共 种 牛肝菌科
有 个属共 种 。 其中 , 粉抱牛肝属 、牛肝菌属 、绒盖牛肝菌属等均包含 个以上的种 , 是本区
牛肝菌目中较大的属 而红牛肝菌属 、金抱牛肝菌属及疵柄牛肝菌属等仅 属 种 , 是该区种
类最少的属 。 在这些牛肝菌中 , 可食牛肝菌 种 , 药用牛肝 菌 种 〔, , ‘〕, 可形成菌根的牛肝菌
一 一 收稿 。
弓明钦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 州 。
升 本研究为林业部 年重点课题 “尖峰岭生态研究 ”及 年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尖峰岭热带林 生态
系统研究 ”内容之一 。 减穆先生鉴定牛肝菌标本 陈羽 、王 凤珍 、陈焕强等协助标本采集 , 谨致谢意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卷
种 , 有毒牛肝菌 种 , 其余牛肝菌的经济用途尚不清楚 。
表 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名录
食用 药用 菌根 有毒
了甲了甲
!
!
而 尸
,
之加
尸
人 , 之 尸
, , 段
, 矛
召 少 护之 之
尸 乙
护
!
召。 尸 ,
功 , 之
“ 尸 ‘
召 护之尸
‘
一斤口 , , , 、
二 、
功
赞 ,之 尸 之
赞 召 护 ·
尸之
! ∀ # ∀ ∃ % ! ∀ &
∋
( &门stZ‘ u l u s M a s s .
B
. 刀a r i ,P 己5 P e e k
P u lv 尸r o b o l 尸t u s
P
. e u r r王5 2 1 ( B e r k
.
) S i n g e r
P
.
h £m : c 人卿su‘ ( Be r k . e t C u r t . ) S i n g e r
P
.
ra 刃
e , 于尸11 1 (段rk .et C urt. ) M urr.
丫侧甲训丫
甲了丫了
(巧甲oP o 、s
G . arrov 之o Z a 〔e u s ( H o e h n . ) G i l b e r t
G
. c a s r a , , e u s
( F
r
.
) Q
u 亡1.
G .卿a , : e s e 尸, : s ( F r . ) Q u 亡1.
G . m a le sic邵 C orner
G . PurP urZ护lu s ( S n e l l ) S i n g e r
S u i l l u s
5
. g ra
护l u l a t u s ( F r
.
) K u n r z
.
5
.
l u r 尸u s ( F r
.
) 5
.
F
.
G r a v
中 名
牛肝菌 目
松塔牛肝菌科
松塔牛肝 属
多型松塔牛肝
绒柄松塔牛肝
糙 盖松塔牛肝
条抱牛肝 属
金色条抱牛肝
腥 红条抱牛肝
长柄条抱牛肝
粉盖条抱牛肝
网条抱牛肝
红牛肝菌属
长柄红牛肝
牛肝菌科
小牛肝菌属
易惑小牛肝
储红小牛肝
松林小牛肝
牛肝菌属
兄弟牛肝菌
黄褐牛肝菌
半白牛肝菌
黑 紫牛肝 菌
怪 型牛肝 菌
杂色牛肝 菌
褐 盖牛肝菌
小美牛肝菌
暗色牛肝菌
污褐牛肝菌
粉末牛肝属
空柄粉末牛肝菌
半金粉末牛肝菌
黄粉末牛肝菌
圆孔牛肝 属
暗紫圆孔牛肝菌
褐 圆孔牛肝菌
蓝 圆孔牛肝菌
马来西 亚圆孔牛肝菌
紫色 圆孔牛肝
乳牛肝 属
点柄乳牛肝菌
褐 环乳牛肝菌
期 弓明钦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类的研究
学 名
(续表)
食用 药用 菌根 有毒
训了丫S , P l a c Z d u s ( 助norden) Singer
5 . sublutes (压ek ) Snell ex S lipp et Snell
X 即oc o从u s
X . a lu ta ceu s (M or g an e x P e ek ) D iek e t S n e ll
X . ea 对a , 若‘l l u s ( P e e k ) S n e l l e t D i e k
X
. 了l l u d e 护正s ( P e e k ) S i n g e r
X
. r o 工a o a r ( F r o s t ) S n e l l
X . sP a d re e o s ( F r
.
) Q u 亡1
.
X . s o bt o m e , : t o s u s ( F r . ) Q u 亡l
了,y l oP i lus
T
. a l八灭Z r e r ( Sc h w . ) M u r r .
T
. a t r o br
“ , z t : e u s
( V
a s s
i l i
e v a
) W
o
l f
e
T
.
b
a
d i
c
eP
s
( P
e e
k ) S m i
t
h
e t
T h i
e r s
T
.
b a l l 似i (P eek ) Singer
7 ’. e 刀功iu s (P ee k ) S in g e r
7 ’ .
fe
r 二91, :e u s ( F r o s t ) S i n g e r
了’ .
fu
二os :P es (P ee k ) S m ith 乙 T hiers
7 ’ . ” ig e r ( H e i n . e t G o s s ) W o l f e
Z 记c c i” u m
L
.
bo
r , 子e 尸护之5 1 5 ( C o r n e r ) Z a n g
X a , Z t h o ‘o , Z i u n 之
X
. a
fi
, , 。 ( P e e k ) S i n g e r
中 名
唬拍乳牛肝菌
亚褐环乳牛肝菌
绒盖牛肝菌属
淡棕绒盖牛肝菌
茶色绒盖牛肝菌
拟绒盖牛肝菌
粒盖绒盖牛肝菌
枣红绒盖牛肝菌
绒盖牛肝菌
粉抱牛肝属
黑盖粉抱牛肝
茶褐粉抱牛肝
褐盖粉抱牛肝
黄盖粉抱牛肝
超群粉抱牛肝
锈盖粉抱牛肝
褐柄粉抱牛肝
黑粉抱牛肝
庞柄牛肝属
南亚疵柄牛肝菌
金抱牛肝属
褐金抱牛肝菌
寸
侧
了
了
注 : , 示我国新分布种 。
2 牛肝菌 目真菌在本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在尖峰岭 6 个连续不同的植被生态类型中 , 滨海有刺灌丛 、稀树草原植被类型中很少发现
牛肝菌分布 , 而山顶苔鲜矮林中也未找到有牛肝菌 ;在半落叶季雨林 、常绿季雨林及 山地雨林
的植被类型中 , 可常见有牛肝菌分布 , 特别以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分布较多 。 从各类牛肝菌
分布看 , 也都各有其特点 。
2
.
1 松塔牛肝菌科
本科有 7 个属 , 本 区 已知分布 3 个属 , 主要分布在本 区热带山地雨林及热带常绿季雨林
中 , 以热带山地雨林中分布较多 , 多在林中的地上或小路旁着生 , 常与壳斗科(F agace ae )、山榄
科(Sapataeeae )等阔叶树种根部形成菌根 。
2
.
1
.
1 松塔牛肝菌属 本属牛肝菌 已知有 20 余种 , 本区 已发现 3 种 , 以绒柄松塔牛肝菌最常
见 , 多生在热带 山地雨林中潮湿的地上 , 可食 ;并与多种壳斗科树木 , 如红稠(及th oc a rP us fe n-zezia nu: (M err. ) A .C am u s〕、烟斗稠〔五. 。o r n e u 、 ( L o u r . ) R e h d . 〕等树木根部共生形成菌根 。
除本区外 , 国内南方各省均见分布 。
2
.
1
.
2 条饱牛肝菌属 本属 已知 25 种 , 本 区 已见分布 5 种 , 可与多种阔叶树共生形成菌根 。
其中 , 长柄条抱牛肝菌属热带分布区系的种类 , 国外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加里曼丹等地 , 国内分
布除本区外 , 海南五指山 、坝王岭 , 广东肇庆 、龙门等地也见分布[0] 。 在本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山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地雨林中 , 以潮湿多雨的 7一 9 月出现较多 , 是黎茹〔C a sranOP sis刀ssa (C h am p . ) R .氏 W .〕、尖
峰拷(c .方anfe ng z动g e。、15 D ua n m u) 等树种的重要菌根菌
。 其它种类分布一般不太集中 , 在热
带山地雨林及热带常绿季雨林的植被类型中均可见 , 多在地上散生 。
2
.
1
.
3 红 牛肝 菌属 本属牛肝菌菌盖有绒毛 , 不粘 , 菌柄光滑 , 内实 , 抱子近棱形 , 光滑 , 成堆
时浅红褐色 。 已知有 8 种 , 本区仅见长柄红牛肝菌 1 种 , 分布在湿度不大的热带常绿季雨林中 ,
与壳斗科树木根部形成菌根 。
2. 2 牛肝菌科
本科牛肝菌的担抱子与松塔牛肝菌科不同 , 多呈纺锤形 , 较少呈圆形 , 抱壁一般光滑 , 无凸
起 。 在热带及亚热带的种类多数是外生菌根菌 。 在牛肝菌目中 , 本科真菌是较大的一个类群 ,
已知有 21 个属 , 我国已知 14 属 , 本区分布已知 9 属 , 在热带 山地雨林及热带常绿季雨林植被
类型中常见 , 在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也可见分布 。
2
.
2
.
1 小牛肝 菌属 本属 已知 15 种 , 本 区分布 3 种 , 可与多种松类树种形成菌根 , 如松林小
牛肝菌是本属的常见种 , 分布范围较广 , 可食 。 在本区常与南亚松 (Pi nu : zat ter i M 叮r. )、海南
五针松 (尸. fe o ze li a n a H a n d . )等树种形成菌根 , 以热带山地雨林植被类型中常见 。
2
.
2
.
2 牛肝 菌属 本属为牛肝菌科中最大的一个属 , 约 50 余种 , 多数为菌根菌 , 部分种类可
食用或药用 。 本区 已知分布 10 种 , 其中 , 怪形牛肝菌 、黑紫牛肝菌困为我 国分布新记录种 , 属于
印度一马来亚热带真菌 区系的种类 。 此外 , 小美牛肝菌 、半白牛肝菌等 , 既是食用菌又 是菌根
菌 ;其余种类的经济意义尚不清楚 。这类真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常绿季雨林及热带山地雨林两种
植被类型中 , 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也有分布 , 以 7一 9 月的潮湿季节发生较多 。
2
.
2
.
3 粉末牛肝 菌属 本属真菌的菌盖及菌柄均覆盖有粉末 , 亦多是菌根菌 , 有的种是食用
或药用菌 。 本属已知 10 余种 , 在本区已知分布 3 种 。 黄粉末牛肝菌是一个广布种 , 也是本区的
常见种 , 主要分布在热带山地雨林 , 多在林缘或路边地上生 , 与某些树种形成菌根 ;子实体可供
药用 , 具追风散寒 , 舒筋活络的功效 , 是山西 名药 “舒筋丸 ”的主要原料之一 , 主治腰腿痛等病
症 。
2
.
2
.
4 圆孔牛肝菌属 本属真菌主产于热带地区 , 仅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 , 是壳斗科 、豆科及
松科等树种的菌根菌 , 有的种可食用或药用 。 本属约 10 种 , 本区 已知分布 5 种 , 常见种有褐圆
孔牛肝菌 、暗紫圆孔牛肝菌 、蓝圆孔牛肝菌等 , 主要分布在热带山地雨林中 , 常与盘壳栋(Q ue r-cus P atrlllfo rm is C hu n )及海南红豆(O rm osia h ow ii M err. 乙 C h un ex M err.et L . )等多种树
木根部有菌根关 系 。 据载川 , 褐圆孔牛肝菌对 肉瘤抑制率达 80 % , 对艾氏癌的抑制率达 70 % ,
具一定的抗癌作用 。
2
.
2
.
5 乳牛肝菌属 本属真菌菌盖稍粘 , 光滑 , 柄上常有小腺点 , 子实体受伤后常有 “乳汁”流
出 , 也是多种树木的菌根菌 。 本属 已知 50 余种 , 本区分布 4 种 , 在本区的热带山地雨林 , 热带常
绿季雨林及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均见分布 , 与松类等树种形成菌根 。 其中 , 除唬拍乳牛肝菌有
毒外 , 其余 3 种均可食用 ;点柄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还可供药用 , 前者是治疗大骨节病名
药“松蘑配 ”的主要蘑菇成分 仁7〕。 本区以褐环乳牛肝菌及点柄乳牛肝菌较常见 。
2
.
2
.
6 绒盖牛肝 菌属 本属真菌菌盖表面呈绒状 , 多为壳斗科 、 豆科及松属树种的菌根菌 , 约
30 余种 , 本区 已知分布 6 种 , 绒盖牛肝菌及淡棕绒盖牛肝菌为本 区分布的常见种 , 在热带山地
雨林及热带常绿季雨林中均见分布 , 常与海南拷(Ca sta noP si hai na ne ns 行 M e r . ) 、尖峰拷 、红
期 弓明钦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类的研究
稠等树木根系形成菌根 , 本属菌中的绒盖牛肝菌是食用菌 。
2
.
2
.
7 粉饱牛肝菌属 本属真菌子实体色泽较淡 , 幼时多白色或浅灰色 , 成熟后颜色稍深 , 抱
子印淡褐色或淡粉褐色 。本属约 30 种 , 本区 已知 8 种 , 常见的有褐盖粉抱牛肝菌和锈盖粉抱牛
肝菌等 , 其中 , 超群粉抱牛肝菌和黑盖粉抱牛肝菌为食用菌 。本属真菌常与壳斗科 、松科树木根
系形成菌根 ,但在本区情况 尚不清楚 。
2
.
2
.
8 疵柄牛肝菌属 本属真菌菌柄粗糙 , 具疵状物 。 已知约 40 种 , 本区目前已知 1 种 , 生于
热带常绿季雨林中 , 与树木的菌根关系不详 。
2
.
2
.
9 金袍牛肝菌属 本属真菌建立时间较晚 , 于 1944 年 由 Si n ge r 建立的 。 目前 已知仅 5
种 , 本区仅见分布 1 种 , 生于热带常绿季雨林中 。此属牛肝菌的形态与牛肝菌属相似 , 唯其担抱
子呈金黄色 , 成堆时呈黄褐色 ;菌肉白色 , 伤不变色 。 本区分布的褐金抱牛肝菌 ,在贵州省梵净
山林区亦见分布 , 其菌根关系不详 ,
3 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资源及评价
综上所述 , 尖峰岭热带林区的牛肝菌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 就其菌种组成而言 , 圆孔牛肝菌
属 、 长柄条抱牛肝菌 、怪形牛肝菌 、黑紫牛肝菌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分布种类 , 说明该区牛肝菌 目
真菌具有热带真菌区系的分布成分 ;从本区分布情况来看 , 热带山地雨林植被类型中分布种类
数量最多 ,热带常绿季雨林次之 , 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分布较少 , 而低海拔的滨海沙滩 、稀树草
原及高海拔的山顶苔醉矮林等 3 个植被类型中 , 牛肝菌则很少分布 。 这种现象同尖峰岭大型真
菌区系的总体分析结果 ‘ 5 」是一致的 。就牛肝菌资源及经济意义而言 , 该地区可供食用或药用的
资源种类不少 , 但珍贵的种类却不多 , 而有些种类的利用价值不详 ;该 区的菌根菌资源却相对
比较丰富 , 许多热带珍贵树种人工 引种栽培难以成功 , 估计都和菌根有关 , 没有菌根菌与之共
生 , 这些树种很难继续生存 , 特别象龙脑香科(Di peroc ar paceae )等树种 , 对菌根的依赖性就 更
加突出 。因此 , 开展对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的研究 , 无论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对热带林的
恢复和发展 , 对珍贵树种的驯化栽培 , 以至对环境生态的保护等诸多方面 , 都无不具有积极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减穆.我国东喜马拉雅及其邻区牛肝 菌目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 , 1 9 85 , 7 (4 ) : 3 83 一 40 1 .
裘维蕃.云 南牛肝菌图志.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 9 5 7 .
郭秀珍 , 毕国昌.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89 . 24 ~ 31 .
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国食 用菌志.北京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 9 91 . 1 91 一 23 3 .
弓明钦.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大型真 菌考察报告.林 业科学研究 , 1 9 8 , 1 ( 1 ) : 90 一 97 .
减穆 , 袁明生 , 弓明钦.中国牛肝菌 目研究和增补.真菌学报 , 1 9 3 , 1 2 ( 4 ) : 2 75 一 282 .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真菌地衣考察队.神农架真菌与地衣.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1 9 8 9 . 2 41 一24 5
应建浙 , 赵继鼎 , 卯晓岚 , 等.食用蘑菇.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1 9 84 . 1 一235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组 .毒蘑菇.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 9 7 5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S tu d y o n F u n g i o f B O le ta le s in J ia n f e n g lin g
T r o P ic a l F o r e st R e g io n , H a i n a n I s l a n d
G
o n g
M
i n g q i n
A b s t r a e t J i
a n
f
e n g l i
n g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 t r e g i o n 15 r i e h i
n r e s o u r e e s o
f
Bo
l
e t a l
e s
f
u n g i
,
w h i
e
h
a r e t
h
e
l
a r
g
e s t
m
a e r o
f
u n
g
u s
p
o
p
u
l
a t i
o n
b
o t
h i
n s
p
e e
i
e s a n
d q
u a n t i t y
.
Ba
s e
d
o n t
h
e
p
r
i
-
m
a r y s t u
d
y
,
t
h
e r e a r e
5 0
s
p
e e
i
e s
i
n
1 2 g
e n e r s
i
n
2 f
a
m i l y
o
f
Bo
l
e t a
l
e s
( F
o r
m l )
.
o
f w h i
e
h
,
1 5
s
p
e e
i
e s a r e e
d i b l
e
,
7
s
p
e e
i
e s
m
e
d i
e a
l
,
2 2
s
p
e e
i
e s
m
y e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
2
s
p
e e
i
e s t o x i
e
.
A m
o n
g
t
h
e
m
,
2
s
P
e e
i
e s
,
B
o
l
e t u s n i g
e
r
i m
u s
H
e
i m
,
B
.
P
o 叮en to su s B . et B r. a re n e w re eo rd sp e e ie s to
C h in a . P re lim in a ry a n a ly sis a n d d is eu ss io n h a v e b ee n d o n e o n th e ee o lo g iea l eo n d itio n s an d
th e d istrib u tio n fe a tu re o f ea e h g ro u p o f B o leta le s.
缺y words Bo letales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H a i n a n I s l a n d , J ia n f e n g l i n g
G
o n g
M i
n g q i
n ,
A
s s o e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 T h
e
R
e s e a r e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 t r y
,
C A F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