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Dual Mycorrhizas of Eucalyptus globulus and E.urophylla Ⅱ.Inoculant Efficacy on the Growth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8-06-24
基金项目: 中澳合作 ACIAR项目( 9425)。
* 澳大利亚 CSIRO 和中国林科院热林所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项目双方成员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一
作者在澳期间得到 N.M alajczuk、L. Abbot t 和 I. T ommerup等博士的关心和指导,北京林业大学雷增普教授和北京市农林科
学院张美庆研究员审阅了全文。特致谢意!
第一作者简介: 陈应龙( 1969-) ,男,安徽潜山人,研究实习员,硕士。
  文章编号: 1001-1498( 1999) 06-0591-08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陈应龙1, 弓明钦1, M . Brundrett2, B. Dell3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
2. CSIRO Forest ry & Forest Products, Perth , WA 6014,Aust ralia;
3. Murdoch University, Perth , WA 6150, Aust ralia)
摘要: 接种苗木在生长量和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 , ECM 真菌蜡蘑菌单接种及其
与4种 VA 菌根菌剂混合接种, 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在接种后16周时, 与对照苗相比,
蓝桉和尾叶桉接种苗木的高生长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8. 86% ( LS)和86. 65% ( LG ) ;两种桉树地上部
分平均干质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29. 93% ( LS)和133. 34% ( L ) , 地下部分分别为119. 93% ( LF )和
174. 83% ( LG )。桉树对不同菌根菌及其组合的菌根依赖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对混合接种的真菌
组合有相对高的菌根依赖性,而对土壤菌剂依赖性很小。菌根感染与苗木生物量间有显著的相关
性。试验结果还证实了 P 素对桉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P 素水平对菌根的接种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混合接种; 外生菌根; VA 菌根; 桉树; 接种效应;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718. 81    文献标识码: A
  桉树( Eucaly p tus)是菌根营养型树种,不仅能形成外生菌根和 VA 菌根, 还能形成混合菌
根[ 1~ 3]。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在当地桉树原始林中,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桉树菌根菌资源; 目
前已收集 ECM 菌种81个属近400种[ 1, 4]。这些采自于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桉树菌根菌,
在温室和苗圃试验基础上, 筛选出多种适应于不同宿主树种及环境条件的优良菌根菌株,并建
立了菌根菌资源信息数据库。随着对桉树菌根研究的深入,桉树混合菌根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
们的关注,但目前对混合菌根的认识仍然很少。本文采用菌根真菌混合接种技术,对蓝桉( E.
globulus ( F. M ulell. ) Kirkp)和尾叶桉( E. urophylla S. T . Blake)混合菌根进行了较系统的研
究。现报道这一研究的第Ⅱ部分结果,即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详见本研究第Ⅰ部分的报道 [ 5]。现仅将接种处理代码及相应菌种名称抄录如下:
G——球囊霉菌( Glomus sp. ) , A——光壁无梗囊霉( Acaulosp ora laevis Gerd. & Trappe) ,
S——美丽盾巨囊霉( Scutellosp or a calosp ora ( Nicol. & Gerd. ) Walker & Sanders) , F——土壤
菌剂, L——蜡蘑菌( L accaria lateritia G. M ale. ) , LG——蜡蘑菌×球囊霉菌, LA——蜡蘑菌×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6) : 591~598
For est Resear ch      
光壁无梗囊霉, LS——蜡蘑菌×美丽盾巨囊霉, LF——蜡蘑菌×土壤菌剂, CK——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 1 菌根接种效应
2. 1. 1 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 对试验苗木6~16周连续进行了6次生长量观测,苗高生长量显
著性分析结果列于表1,苗高平均值及多重比较统计于表2。各观测时期试验苗木,在接种处理
间生长量差异极其显著( P< 0. 005) (表1)。16周时, 除土壤菌剂( F )单接种的蓝桉苗外, 其它8
种菌根菌接种处理苗均高于同期对照苗,尾叶桉接种苗效果更为显著(图1,表2) ,其平均生长
量增加幅度为34. 05%~86. 65% ,其中, 蓝桉和尾叶桉接种苗最大增幅分别为28. 86% ( LS)和
86. 65% ( LG) (表2)。
表1 试验苗木连续6次高生长量显著性分析
时间/周 变源 自由度 蓝 桉 尾 叶 桉平方和 均方 F值 显著性 平方和 均方 F 值 显著性
6 真菌间  9 25. 992 5 2. 823 2 3. 26 *** 15. 463 6 1. 710 7 5. 09 ***
P 素水平间 1 72. 814 9 71. 477 82. 62 *** 9. 954 9. 955 9 29. 61 ***
交互作用 9 5. 190 2 0. 576 7 0. 67 NS 3. 066 1 0. 340 7 1. 01 NS
机 误 123 106. 407 1 0. 865 1 44. 389 7 0. 336 3 - -
8 真菌间 9 125. 932 12. 888 4. 17 *** 115. 522 12. 87 7. 03 ***
P 素水平间 1 491. 999 468. 183 151. 61 *** 149. 369 146. 712 80. 08 ***
交互作用 9 58. 663 6. 518 2. 11 * 39. 661 4. 407 2. 41 *
机 误 123 379. 837 3. 088 - - 241. 818 1. 832 - -
10 真菌间 9 391. 24 37. 36 6. 16 *** 585. 749 65. 569 9. 93 ***
P 素水平间 1 1 531. 68 1 487. 18 245. 09 *** 828. 446 816. 044 123. 61 ***
交互作用 9 231. 91 25. 77 4. 25 *** 93. 968 10. 441 1. 58 NS
机 误 123 746. 34 6. 07 - - 871. 457 6. 602 - -
12 真菌间 9 747. 82 70. 75 4. 98 *** 1 517. 99 165. 88 11. 15 ***
P 素水平间 1 2 599. 57 2 520. 56 177. 28 *** 1 935. 08 1 918. 77 128. 97 ***
交互作用 9 492. 25 54. 69 3. 85 *** 525. 9 58. 43 3. 93 ***
机 误 123 1 748. 85 14. 22 - - 1 963. 8 14. 88 - -
14 真菌间 9 1 783. 82 168. 33 6. 76 *** 2 460  260. 3 8. 23 ***
P 素水平间 1 4 894. 12 4 812. 16 193. 35 *** 3 176. 15 3 185. 51 100. 67 ***
交互作用 9 688. 76 76. 53 3. 07 *** 1 118. 16 124. 24 3. 93 ***
机 误 123 3 061. 24 24. 89 - - 4 176. 98 31. 64 - -
16 真菌间 9 1 930. 64 179. 54 6. 16 *** 3 920. 03 399. 6 9. 51 ***
P 素水平间 1 5 034. 06 4 985. 03 171 *** 2 693. 9 2 686  63. 95 ***
交互作用 9 717. 24 79. 69 2. 73 * * 2 090. 22 232. 25 5. 53 ***
机 误 123 3 585. 77 29. 15 - - 5 544. 57 42  - -
  注:显著性水平P < 0. 05( * ) , P< 0. 01( ** ) , P< 0. 005( *** ) , NS表示差异不显著(下同)。
  混合接种 ECM 和 VA 菌根菌, 对两种桉树苗均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在16周时,蓝桉混合
接种蜡蘑菌×球囊霉菌( LG)、蜡蘑菌×光壁无梗囊霉( LA)或蜡蘑菌×美丽盾巨囊霉( LS) , 苗
高生长量比对照苗分别增加了20. 65%, 20. 40%和28. 86%,尾叶桉苗木相应增加86. 65%, 67.
57%和81. 51%;其中,真菌组合 LS对蓝桉生长影响最大,而 G 对尾叶桉生长效应最明显(表
2)。蜡蘑菌与土壤菌剂( LF)混合接种, 也能促进桉苗生长,但较其它混合接种苗差,与蜡蘑菌
( L )单独接种相差较小,说明土壤菌剂的实际促生作用极其微弱,这与其极低的菌根接种潜力
和有限的菌根菌繁殖体是密切相关的(参见第Ⅰ部分的菌根合成结果)。
59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
图1 蓝桉( a)和尾叶桉( b)在低 P 水平下不同时期高生长量
表2 尾叶桉和蓝桉平均高生长量及多重比较 cm
接种
处理
蓝  桉 尾 叶 桉
6 8 10 12 14 16 6 8 10 12 14 16
G 4. 24 7. 08 11. 26 17. 58 23. 94 28. 95 d( 1. 15) 2. 40 4. 14 7. 99 14. 54 19. 28 25. 59 c( 38. 32)
A 4. 88 7. 77 11. 91 17. 69 24. 28 28. 66 d( 0. 14) 2. 61 4. 75 8. 97 17. 13 24. 66 31. 78 ab( 71. 78)
S 4. 95 8. 46 13. 25 19. 49 26. 29 31. 52 bc( 10. 13) 2. 05 3. 91 7. 84 15. 88 22. 71 32. 81 a ( 77. 35)
F 4. 90 8. 13 11. 89 16. 99 21. 87 24. 97 e( - 12. 75) 1. 99 3. 88 7. 36 12. 85 17. 70 24. 80 c( 34. 05)
L 4. 70 8. 97 14. 04 19. 38 26. 71 30. 88 c( 7. 89) 2. 93 6. 22 12. 06 20. 50 26. 50 33. 84 a ( 82. 92)
LG 4. 93 8. 55 13. 65 20. 33 29. 30 34. 53 b( 20. 65) 2. 41 5. 18 11. 41 19. 48 25. 16 34. 53 a ( 86. 65)
LA 4. 64 8. 63 14. 97 22. 74 30. 28 34. 46 b( 20. 40) 2. 35 4. 72 10. 35 19. 09 26. 40 31. 00 b( 67. 57)
LS 5. 60 9. 74 15. 68 23. 64 33. 06 36. 88 a( 28. 86) 2. 28 4. 80 9. 48 18. 65 23. 98 33. 58 a ( 81. 51)
LF 5. 69 10. 03 15. 04 20. 17 27. 86 32. 41 bc( 13. 24) 2. 64 5. 53 11. 63 20. 21 24. 92 30. 88 b( 66. 92)
CK 5. 00 7. 51 11. 46 17. 75 24. 10 28. 62 d( - ) 1. 81 3. 04 5. 84 10. 87 14. 15 18. 50 d( - )
   该栏数字为观测时间/周。表中数据为各处理同期两个磷素水平下苗高平均值;对16周时苗高进行了多重比较(同一列字母相同者表示
差异不显著,P< 0. 01, 括号内为16周苗高与相应对照苗增加百分值( % )。
2. 1. 2 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试验苗木16周时的生物量在真菌接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P<
0. 005,表3)。与对照苗相比,除土壤菌剂( F)单接种苗增加的幅度较小外,其它接种苗均表现
593第6期     陈应龙等: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出明显的接种效应(表4)。在两个 P 素水平条件下, 蓝桉接种苗木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增加幅
度为35. 15% ( G)~129. 93%( LS) ,地下部分干质量增加幅度为30. 38%( G)~119. 93%( LF) ;
尾叶桉接种苗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增加幅度分别为34. 90% ( G)~133. 34% ( L)和42. 68%
( S)~174. 83% ( LG)。无论在较低 P 素水平( P1)或较高 P 素水平( P2)条件下, 接种光壁无梗
囊霉菌( A )苗木平均生物量均高于同一树种的其它 VA 菌单接种苗(图2,图3) ;在低磷条件
下,单接种蜡蘑菌( L )对尾叶桉苗期生长作用要明显好于 VA菌单接种苗,但在蓝桉树种上这
种差异相对较小(图2)。
表3 苗木生物量显著性分析
项目 变源  自由度 蓝 桉 尾 叶 桉平方和 均方 F值 显著性 平方和 均方 F 值 显著性
地 真菌间 9 139. 246 16. 8 5. 88 *** 247. 625 27. 514 9. 13 ***
上 P 素水平间 1 480. 443 480. 411 168. 08 *** 441. 988 441. 99 146. 62 ***
部 交互作用 9 69. 276 7 697 2. 69 * 36. 828 4. 092 1. 36 NS
分 机 误 59 168. 636 2 858 - - 180. 873 3. 015 - -
地 真菌间 9 20. 319 2. 318 1 5. 28 *** 79. 233 8. 804 8. 24 ***
下 P 素水平间 1 52. 633 52. 069 3 118. 71 *** 83. 395 83. 395 78. 04 ***
部 交互作用 9 3. 676 7 0. 408 5 0. 93 NS 16. 796 1. 866 1. 75 NS
分 机 误 59 25. 879 8 0. 438 6 - - 64. 119 1. 069 - -
表4 苗木16周时平均生物量 g株- 1
接种
处理
蓝  桉 尾 叶 桉
P1 P 2 P1+ P2 P1 P2 P1+ P2
地上 地下 地上 地下 地上 地下 地上 地下 地上 地下 地上 地下
G 1. 845 0. 778 8. 068 2. 853 4. 96( 35. 15) 1. 82( 30. 30) 2. 573 1. 383 8. 133 4. 330 5. 35( 34. 90) 2. 86( 56. 31)
A 3. 403 1. 113 8. 928 2. 900 6. 17( 68. 11) 2. 01( 44. 09) 5. 433 2. 185 9. 995 4. 588 7. 71( 94. 41) 3. 39( 85. 31)
S 1. 850 0. 948 8. 683 3. 145 5. 27( 43. 60) 2. 05( 46. 97) 3. 193 1. 175 8. 528 4. 040 5. 86( 47. 69) 2. 61( 42. 68)
F 2. 325 0. 735 5. 148 2. 755 3. 74( 1. 88) 1. 75( 25. 31) 2. 088 1. 218 7. 608 4. 110 4. 85( 22. 18) 2. 66( 45. 77)
L 2. 775 1. 255 11. 530 3. 257 7. 15( 97. 02) 2. 26( 62. 01) 6. 418 4. 043 12. 100 5. 655 9. 26( 133. 34) 4. 85( 165. 34)
LG 4. 933 2. 248 8. 083 3. 333 6. 51( 77. 45) 2. 79( 100. 40) 6. 495 4. 100 10. 008 5. 945 8. 25( 107. 95) 5. 02( 174. 83)
LA 4. 525 2. 048 8. 683 3. 148 6. 60( 80. 07) 2. 60( 86. 57) 6. 470 3. 325 10. 900 5. 365 8. 69( 118. 88) 4. 35( 137. 76)
L S 5. 785 2. 225 11. 080 3. 367 8. 43( 129. 93) 2. 80( 100. 79) 6. 198 2. 613 8. 143 3. 213 7. 17( 80. 71) 2. 91( 59. 40)
LF 4. 695 2. 215 7. 348 3. 910 6. 02( 64. 19) 3. 06( 119. 93) 7. 000 3. 573 10. 503 3. 883 8. 75( 120. 55) 3. 73( 103. 99)
CK 1. 665 0. 810 5. 670 1. 975 3. 67( 0) 1. 39( 0) 0. 488 0. 375 7. 448 3. 280 3. 97( 0) 1. 83( 0)
平均 3. 38 1. 44 8. 32 3. 06 5. 85 2. 25 4. 64 2. 40 9. 34 4. 44 6. 99 3. 42
   该栏数据为 P素水平。括号内为接种处理苗生物量与相应对照苗增加百分值(% )。
  试验苗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质分析结果还反映出混合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更加显
著。在低磷条件下( P1) , 混合接种的蓝桉植株的生物量。不仅优于未接种苗,而且明显好于单
接种苗, 表现出极大的生长优势(图2)。混合菌根在高 P 水平时的接种效应也很明显,但差于
低 P 条件下的效果(图3)。
2. 1. 3 对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 接种菌根真菌对苗木根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处理间特异
根长( SRL,即单位质量根系长度 cmg - 1)有一定的差异(图4-a~b) ,在低 P 水平条件下,差异
更明显(图4-a)。在低 P 水平时, 混合接种苗木单位质量根系长度普遍小于 VA 菌单接种苗, 表
明接种外生菌根菌蜡蘑菌后菌根发展较好,在根系表面形成了大量菌套,根系内外附着较多的
菌丝体,同时也表明混合接种减少了细根的数目,这是由于菌套的形成限制了细根的发展, 根
外菌丝取代了部分细根的吸收功能。
59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
图2 低 P水平苗木16周时的平均干质量
( a.地上部分, b.地下部分)
图3 高 P 水平苗木16周时的平均干质量
( a.地上部分, b.地下部分)
图4 接种苗16周时单位质量根系长度及菌根依赖性
2. 1. 4 菌根依赖性 两种桉树对菌根真
菌的依赖性( MD)均较高, 但对不同真菌
的菌根依赖性差异较大(图4-c) ,具体表现
在对混合菌根的依赖性最大, VA 菌根及
ECM 依赖性相对较小,对土壤菌剂依赖性
最小。在4种 VA 菌根真菌接种处理中,蓝
桉和尾叶桉对光壁无梗囊霉( A)的依赖性
都较大。蓝桉对外生菌根菌蜡蘑菌( L )单
接种或混合接种均有显著高的菌根依赖
性;对尾叶桉来说,混合接种蜡蘑菌和美丽
盾巨囊霉( LS)有最大的依赖性。菌根依赖
性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菌根的接种效应。
2. 2 P 素对接种效应的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质中 P 素水平
对两种桉树苗生长量和生物量产生了较大
的影响, P 素水平间差异极其显著( P< 0.
005,表1, 表3) ,较高的 P 素水平更有利于苗木干物质的积累(表4)。以蓝桉16周时测定的生物
量为例,在低 P 水平( P1) , 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平均干质量分别为3. 38 g 和1. 44 g ,而在高 P
水平下( P2)则分别为8. 32 g 和3. 66 g, 约为 P1条件下相应部分干质量的2. 5倍。不仅如此, P
素水平与接种处理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影响了菌根的接种效应(表1, 表3) ,主要表现在对
苗高生长上,尤其对尾叶桉12~16周时接种效应的影响极其显著( P< 0. 005) ,但 P 素与菌根
菌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在苗木生物量( 16周)上不显著(表3)。从植株平均干质量条形图中可以看
出,在低 P 水平( P1)条件下, 菌根菌间接种效应差异较大, 能较好地体现出菌根的实际接种效
应(图2) ; 而较高 P 素水平对菌根的接种效应有一定的掩饰作用,菌根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595第6期     陈应龙等: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图3)。同时, 同一菌种(或菌株)在不同 P 素水平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促生作用也存在一
定的差异(图2,图3)。因此, 基质中有效P 含量是菌根接种试验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5 菌根合成与生物量间相关性分析(综合树种和 P 水平)
  [ VAM16和 CM 16分别为 16周时 VAM 感染率( % ) 和 ECM 根段
长( m) ; SBo16、RBo16和 SRL16分别为16周时地上、地下部分生物
量和特异根长]
2. 3 菌根感染率与生物量间的相关性
对16周时的 VA 菌根感染率、ECM
根段长与相应的生物量及单位质量根系
长度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揭示
出各因子间显著的相关性作用(图5)。从
图5中可以看出 VAM 和 ECM 间有负
交互作用, 即随着 ECM 感染根段长的
增加, VA 菌根感染率有逐渐下降的趋
势。VA菌根和 ECM 与苗木植株地上部
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有极显著的相关
性,即菌根合成能促进苗木生物量增加,
证实了菌根的接种效应。菌根感染率与
苗木单位质量根系长度呈负相关, 说明
菌根能显著增加根系的生物量, 这不仅
是由于根系上菌丝体数量增加的结果,
也是根系本身在菌根真菌的促进作用下
得到了发展的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 1)桉树苗期菌根接种试验结果表
明,桉树对菌根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证实了桉树是菌根营养型树种。与对照苗木相比,菌根菌单
接种或混合接种,均能显著促进蓝桉和尾叶桉苗期的生长, 表现较大的接种优势,尤其是混合
接种。与 VA 菌根菌相比,外生菌根菌蜡蘑菌表现出较强的感染能力和接种潜力;蜡蘑菌单接
种或与 VA 菌根菌混合接种,在桉树苗培育上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桉树外生菌根的促生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桉树 VA 菌根及混合菌根的研究较
少,对其实际接种潜力尚缺乏统一认识。Adjoud等 [ 6]研究表明, 3种 VA 菌根菌分别接种11种
桉树树种, 苗木平均干质量比对照增加49% ,但树种与菌种不同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国内
研究也表明, 窿缘桉( E . ex serta F. Muell) [ 7]和尾叶桉[ 8]接种 VA 菌根菌接种效应明显。混合接
种能显著促进幼苗的生长, 与尾叶桉混合接种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 tinctorius ( Pers. ) Coker et
Couch)和苏格兰球囊霉( Glomus caledonium ( Nicol. & Gerd) T rappe & Gerd)研究[ 8] ,以及灌木
桉( E. dumosa A. Cum . Ex Schau)混合菌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9]。但也有报道认为,单接种 VA
菌对苗木的生长没有显著作用, VA 菌混合接种巨桉( E. gr and is Hill ex M aid) [ 10]和蓝桉[ 11]对
外生菌根菌的接种效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开展菌根菌(株)的筛选和接种条件的研究
是有必要的, “适树适菌”是菌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一条重要原则。
( 2)菌根接种试验揭示了基质 P 素水平与菌根接种效应间的交互作用,在较低的 P 素水
平条件下,菌根作用显著。有关研究也表明, 土壤中 P 素的有效含量,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菌
59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
根菌的接种效果[ 12, 13]。P 素被普遍认为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尤其是桉树,许多生
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能阻碍土壤中 P 素的移动,而菌根正是在促进植物对 P 素的吸收上发挥
其重要作用的。在生产实践中, 菌根的合理应用可以改善林地土壤的营养结构,减少肥料的用
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说明, 菌根技术的应用,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方能取得较好的
效果。P 素在菌根合成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3)经林地表土接种的苗木在生长量和生物量上没有显著的优势,其接种效应不明显, 这
一结果与其极低的菌根感染率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该林地土壤中菌根菌有效繁殖体数量少,
甚至完全缺少, 桉树苗在这一土壤条件下不能合成良好的菌根,因此生长受到限制。生产菌根
化苗以引进优良菌根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 1] 弓明钦,陈应龙,仲崇禄.菌根研究及应用[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84~88.
[ 2] Brundr et t M , Bougher N, Dell B, et al. Working w ith Mycorrhizas in Forest ry and Agriculture [ M ] . ACIAR Monograph
32. Canberra, Australia, 1996.
[ 3] 郭秀珍,毕国昌.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61~163.
[ 4] Malajczuk N, Bougher N. Ectomycorrhizas of Cusuaria and E ucalyptus [ R] . CSIRO Australia. Part , 1993. 32~34.
[ 5] 陈应龙,弓明钦, Brunhdrett M ,等.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Ⅰ.菌根合成及真菌间的相互关系[ J] .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5) : 452~460.
[ 6] Adjoud D, Plenchet te C ,Halli-Hargas R. Response of 11 E ucalyptus species to inoculat ion w ith thre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 J] . M ycorrhiz a, 1996, ( 6) : 129~135.
[ 7 ]  Liang Xioutang. Inoculat ion of forest and fruit t rees w ith VA mycorr hizal fungi in Guangxi Province, China [ A] . In:
Brundret t M , Dell B, M alajczuk N, et al. eds. Mycorrhizas for Plantation Forest ry in Asia[ C] . ACIAR Proceedlings, 1994,
91~94.
[ 8] 陈应龙,弓明钦,王凤珍,等. ECM 和 VAM 菌混合接种对尾叶桉生长效应的研究[ J ]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5) : 481
~487.
[ 9] Chilvers G G,L apeyrie F F, Horan D P.E ctomycorrhizal VS endomycorrhizal fungi w ithin the same root system [ J] . New
Phytol. , 1987, ( 107) : 441~448.
[ 10]  Muchovej R M C, Amorim E F C. Development and effect of endo-ectomycorrhizal fungi on seedlings of E ucalyptus
gr andis [ J] . In :Abst racts of the 8th NACOM [C ] , J ackson Wyoming, 1990. 251.
[ 11] Wu T H, Malajczuk N, Brundret t M . Compet it ion and ef fectiveness of arbuscular and/ or ectomycorrh izal fungi on seedlings
of bluegun ( E ucalyptus globulus) [ A] . In: Abst racts of the First Internat ional Conference on Mycorrhizas [ C] . Ber keley
USA, 1996.
[ 12 ]  Abbot t L K, Robson A D. T he effect of VA mycorrhizae on plant grow th [ A] . In: Pow ell C L, Bagyaraj eds. VA
Mycorrhiza [ M ] . 1984. 113~130.
[ 13]  Dell B, Malajczuk N. Fert ilizer requirements for ectomycorrhizal eucalypts in forest ry nurseries and f ield plantin gs in
southern Ch ina[ A ] . In : Brundret t M , Dell B, Malajczuk N, et al. eds. Mycorrhizas for Plantat ion Forest ry in Asia [ C] .
ACIAR Proceedings, 1994, ( 62) : 96~100.
597第6期     陈应龙等: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Studies on Dual Mycorrhizas of Eucalyptus globulus and E. urophylla
Ⅱ. Inoculant Efficacy on the Growth
CH EN Ying-long
1, GON G M ing-qin
1 , M . Brundret t
2, B. Dell
3
( 1. T he Research Inst 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 in a;
2. CSIRO Forest ry and Forest Products, Perth WA 6014, Australia; 3.M urdoch U niversity, Perth WA 6150, Australia)
Abstrac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results based on a g lasshouse experiment . The inoculant
ef fectiveness of 4 VA mycorrhizal fungi and 1 ectomycorrhizal fungus alone or in combinat ion on
the g rowth of Eucaly p tus globulus and E. urophylla saplings w as reported. There were
substant ial dif ferences on the grow th among treatments ( P< 0. 005) . Large responses of height
grow th and biomass st imulated by fungal inoculat ion were observed for both plants during 16-
w eek grow ing in a sterilized Karrakat ta yellow sand. Average heights of inoculated E . globulus
and E . urophy lla seedling s were respect ively increased by up to 28. 86% ( L acc-aria +
Scutellosp or a, LS) and 86. 65% ( Laccaria+ Glomus, LG) , compared to those of uninoculated ones
at 16 weeks after inoculat ion. Dry w eights of sapling were up to 129. 93% ( tops) and 119. 93%
( roots) for E . globulus, 133. 34% ( tops) and 174. 83% ( roots) for E. ur ophy lla respectively
relat ive to controls. The grow ths of both plants w ere more signif icantly enhanced by dual
inoculation with Laccaria and one of 4 VA mycorrhizal fungi than those inoculated individually.
There w ere strong interact ions betw een fungal colonization and plant growth, w hich ref lected the
inoculation eff icacy. Ectomycorrhizal fungi had a major impact on root system form-substant ially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fine roots ( specific root length) , but this did not occur w hen only
VAM fungi w ere present .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phosphorus level in soils greatly af fected
the grow th of plants and interacted fungal eff icacy as w ell.
Key words: dual inoculat ion; ECM; VAM ; Eucaly p tus; inoculant effect ; interact ion
59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