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stablishment of Stand Growth Tables for the National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编制的研究*



全 文 :林 业科学研究 1 9 9 5 , 8 (2 ) : 1 6 4 一 1 6 9
F o r e st R e se a rc h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编制的研究 ‘
刘景芳 童书振
摘要 利用近些年来在南方 14 省(区 )有关单位搜集的杉木人工林 (实生 )标地 4 46 5 块材料 ,
以杉木带 、 区及地位指数表为分类基础 , 编制了 5 组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 (南带 , 北带及中带东
区 、中区 、西 区各编一组 ) 。 各表标准差大部分在士 5%以下 , 最大不超过 士 7 . 8% 。 并根据各带 、区生
长过程表 , 提出经营意见及间伐 、主伐年龄 。
关键词 杉木 、 人工林 、 生长过程表
杉 木 (C u n n in g h a m ia la n c e o la ta (L a m b . )H o o k . )是我国特有的速生树种 , 有悠久的栽培
历史 。 为实现人工林科学的管理 , 必须了解不同立地条件 , 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测树因子生长
规律 , 这就需要编制生长过程表 。 过去也曾编过一些地区性的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 , 但局限
性大 、代表性不广 , 故编此表 。
国内外编制生长过程表或收获表主要有三种类型 , 其一为模式林分生长过程表 , 亦称标准
(法正林 )生长过程表 , 是以疏密度为 1 , 立木度及蓄积量接近最大编制的 。 过去国内外所编制
的表多属于此类型 , 但对林分经营意义不大 ; 其二为经营型生长过程表 , 是以近似平均密度为
基础编制 的 , 多用于编地方性的生长过程表 , 对某一地区的林分有充分代表性 ;其三为可变密
度生长过 程表 , 是以年龄 、地位指数 、密度指数为基础编制而成 , 国外[l] 始于 1 9 3 7 年 , 国内〔, 一 ‘〕
近些年才采用 。 本研究根据国内当前的经营水平和现实材料 , 采用第二类型编表 。
1 材料收集与选择
L l 材料收集
材料主要来源于南方 14 省 (区 )杉木栽培科研协作组[’J , 其次是林业部综合队 、林研所经
理室以及一些省 (区 )勘查设计院 、林科所和大专院校等 , 共有标地 4 4 65 块 , 其中北带 32 9 块 ,
南带 6 5 0 块 , 中带东区 1 91 3 块 , 中带中区 1 3 31 块 , 中带西区 2 42 块 。
L Z 材料选择
以新编的杉木断面积 、蓄积量标准表[v] 为准 , 根据各带 、区标地数量和年龄结构 , 在中带东
区和中区选择疏密度 1 . 0 一 0 . 6 的标地 ;南带 、北带及中带西区选择疏密度 1 . 0 ~ 0 . 4 的标地作
为编表的基础材料 。
2 编表方法
生长过程表采用数式法编制 ; 标地分类采用优势高地位指数法 。 北带 、中带以地位指数一
表为准 ; 南带因杉木初期生长快 , 衰老亦快的特点 , 故用地位指数三表为分类标准 。
19 9 4一0 4一 2 9 收稿 。
刘景芳副研究员 , 童书振(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9 1 ) 。
, 本研究系国家“七五 ”科技攻关“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技术 ”专题内容之一 。
2 期 刘景芳等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编制的研究 1 6 5
2
.
1 平均高和平均胸径生长过程
选用 lg y 一 a + b/ x (y 为树高和胸径 , x 为年龄 )模型 , 以 20 a 为标准 , 采用标准差调整系数
法闭进行调整 。 计算步骤如下 :
(l) 求导向曲线各年龄的树高 、胸径和标准差 。 根据各带 、区各指数级标准地材料 , 用 lg y
一 a + b / x 模型求 出各指数级各年龄回归值 , 然后将各指数级相 同年龄的回归值相加 , 用指数
级数除之 , 得出导向曲线各年龄平均 回归值 (万 、万 )和标准差 (S 。 、S D ) 。
(2) 根据导向曲线各年龄平均回归值和标准差 , 用 lg y 一 a + b/ x 式再次回归 , 得 出各带 、 区
导向曲线树高 、胸径及标准差参数 a 、 b 值及相关系数 r , 如表 1 。
表 1 各带 、区导向曲线树高 、胸径及标准差经验式参数值


东区
中 区
西 区


东 区
中 区
西 区

项 目 口
33 0 8 5
34 6 3 9
36 5 9 1
3 26 1 5
2 65 7 4
b
一 4 . 0 2 1 6 1
一 4 . 8 6 7 9 9
一 4 . 7 6 7 7 4
一 5 . 5 6 2 6 0
一 5 . 2 0 8 12
r
一 0 . 9 9 9 9 5
一 0 . 9 9 9 9 8
一 1 . 0 0 0 0 0
一 1 . 0 0 0 0 0
一 1 . 0 0 0 0 0
项 目 a
0
.
7 2 9 2 1
0
.
8 4 1 4 8
0
.
7 9 6 5 4
0
.
8 4 2 5 5
0
.
6 8 6 8 5
b
一 3 . 7 2 1 1 7
一 4 . 4 4 2 6 3
一 4 . 4 7 7 5 3
一 5 . 5 8 2 9 4
一 5 . 0 4 2 3 2
r
一 0 . 9 9 7 9 4
一 0 . 9 9 9 6 4
一 0 . 9 9 9 9 0
一 1 . 0 0 0 0 0
一 1 . 0 0 0 0 0
树高标准差
树高
胸径标准差
1
.
3 4 2 0 0
1
.
40 2 3 0
1
.
3 40 7 1
1
.
2 7 2 6 4
1
.
4 0 3 6 6
一 3 . 2 9 5 3 0
一 4 . 2 2 1 14
一 3 . 6 0 8 33
一 3 . 4 3 8 0 2
一 5 . 15 2 1 1
一 1 . 0 0 0 0 0
一 1 . 0 0 0 0 0
一 1 . 0 0 0 0 0
一 0 . 9 9 9 9 5
一 1 . 0 00 0 0
0
.
5 7 9 7 4
0

6 4 8 6 9
0
.
5 3 1 4 4
0
.
8 0 4 3 8
0
.
6 5 1 7 9
一 2 . 1 4 5 5 2
一 2 . 4 0 8 6 8
一 2 . 6 6 1 9 0
一 4 . 9 4 2 2 1
一 4 . 2 9 1 4 9
一 0 。 9 9 9 6 9
一 0 . 9 9 7 5 2
一 0 . 9 9 9 9 0
一 0 . 9 9 2 2 8
一 0 . 9 9 9 7 8
胸径
带北中一南
由表 1 组成的经验式 , 算出各带 、区导向曲线各年龄树高 、胸径及标准差回归值 。
(3 )根据各带 、区各指数级用原始材料求得 20 a 时平均高和平均胸径回归值 , 以最大值减
最小值 , 被 n 一 1 除之 (n 一指数级数 ) , 得出级差值 , 再根据级差值求出 20 a 时树高及胸径的修
正值 , 见表 2 。
表 2 各带区各指数级 20 a 时平均树高 、胸径 及级差值
项 目 带 区 级差 (m ) 指 数 级
R 1 0 1 2 1 4 1 6 1 8 20 2 2
rJ匕CO7点b工J刁叮沙O
.⋯OnQ目曰门了111nJ八b‘住‘门O†On月,.⋯”七”h内了一”1.1,l1月I八†二」n乙,1COU.⋯亡J通气土1.通,上QUg曰内nC”月了d‘且dCnJŽ卜.⋯OJC八舀11les太1巴JO月了0 01勺山,一.⋯n0,.三”J1树高 带东区中区
西区
1
.
7 2 0
1
.
69 0
1
.
74 2
1
.
5 5 0
1
.
7 3 5
1
.
3 0 0
1
.
4 2 0
1
.
2 0 5
1
.
2 5 8
1
.
7 1 5
6
.
6 1
6
.
7 2
6
.
5 9
7
.
1 0
6
.
7 3
9
.
5 0
10
.
3 6
9
.
8 4
9
.
1 9
8
.
3 3
8
.
4 1
8
.
3 3
8
.
6 5
8
.
4 6
南带中
一n左.h介乙UO门八曰了一h,Ž,”⋯,.J人一Ah‘4了11112 . 1013 . 2 012 . 2 41 1 . 7 11 3 . 8 5
1 1
.
7 7
1 1
.
7 9
1 1
.
8 1
1 1
.
7 5
1 1
,
9 4
1 3
.
4 00OU月注已」且Ut了OJ任
.⋯01主1”.二工1
带一北一南
9曰亡J7b月匕d‘O”亡」
.⋯‘任,do口亡」”1.111胸径 东区中区西区
带 1 0 . 4 2 1 2 . 14
中带北
(4 ) 由表 1 经验式求得的树高 、胸径及标准差导向曲线 回归值 , 与表 2 标准年龄时的树高
和 胸径 , 用 K : ~ (H sA 。一 H A 。 ) /凡。和 K : ~ ( D : , 。一D A。 ) / S , 。求出树高 、胸径标准差调整系数
(见表 3 ) 。 式中 : K : 为树高及胸径标准差调整系数 ;H sA o 、D sA 。为各指数级标准年龄时的树高、
胸径 ; S , 。为导向曲线上标准年龄时的标准差 。
1 6 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表 3 各带 、区各指数级平均树高 、胸径标准差调整系数
项目 带区 指 数 级
8 10 12 1 4 1 6 1 8 2 0 2 2

东区
中区
西 区


东 区
中区
西区

一 1 . 96 7 0 0
一 l。 4 32 0 0
一 l。 8 5 3 9 3
一 1 . 8 9 1 8 9
一 1 . 2 4 5 8 6
一 1 . 4 7 4 5 4
一 1 . 0 2 5 9 5
一 1 . 3 8 8 4 4
一 1 。 3 6 8 2 4
一 1 . 2 6 0 0 7
一 0 . 9 8 2 0 7
一 0 . 6 1 9 8 9
一 0 . 9 2 2 9 5
一 0 . 8 4 4 5 9
0
.
0 2 9 4 0
一 0 . 4 8 9 6 0
一 0 . 2 1 3 8 4
一 0 . 4 5 7 4 6
一 0 . 3 2 0 9 5
0
.
6 6 8 8 7
0
.
0 0 2 8 6
0
.
1 9 2 2 2
0
.
0 1 0 7 0
0
.
2 0 2 7 0
1
.
3 0 4 6 6
0
.
4 9 5 3 3
0
.
5 98 2 7
0
.
4 76 1 9
0
.
7 2 6 3 5
0
.
98 7 8 0
1

00 4 3 2
0
.
9 4 1 6 8
1
.
2 5 0 0 0
1

4 80 2 6
1

4 1 0 3 8
1

4 0 7 17
1

77 3 6 5
南中带北



一 l 。 8 6 6 5 8
一 1 . 5 3 1 8 5
一 l 。 8 4 6 5 2
一 1 . 7 3 8 7 8
一 l 。 3 0 8 18
一 1 . 4 2 8 5 7
一 1 . 1 1 1 11
一 1 . 3 6 6 9 1
一 1 . 2 2 9 28
一 0 . 6 7 9 67
一 0 . 9 9 0 5 7
一 0 . 6 9 0 3 7
一 0 . 8 8 7 2 9
一 0 . 7 1 9 7 7
一 0 . 0 5 4 8 1
一 0 . 5 5 2 5 6 一 0 . 1 1 4 5 6 0 . 3 2 3 45
一 0 . 2 6 9 6 3 一 0 . 1 5 1 1 1 0 . 5 7 1 85
一 0 . 4 0 3 6 8 0 . 0 7 9 9 4 0 . 5 5 9 55
一 0 . 2 10 2 7 0 . 2 9 5 1 9 0 . 8 0 4 6 9
0
.
57 0 0 4 1
.
1 9 8 5 5 一
0
.
7 6 1 4 6
0
.
9 9 2 5 9
1
.
0 3 9 17
l

3 14 19
1
.
19 9 4 6
1
.
4 13 3 3
l

5 2 2 7 8
1
.
8 2 3 7 0
南中
带北径
(5) 由表 3 的标准差调整 系数和导向曲线上各年龄平均树高 、胸径 及标准差 , 用 H 。‘-
H
A ‘士K : · S , ‘及 D 。‘一 D , ‘士 K : · 凡、 , 导出各带 、区各指数级各年龄的树 高和胸径 。 式中 :
H sA
, 、
D sA
.为欲求的各指数级各年龄 的平均树高和胸径 ;H , ‘、 D A ‘为导向曲线上各年龄的平均
树高和胸径回归值 ; S , ‘分别为导向曲线上各年龄的平均树高和胸径标准差回归值 。
由上法导出树高和胸径后 , 为进一步使其规律化 , 再用 lg y 一 a + b/ x 式进行第二次 回归 ,
其参数列于表 4 。 由表 4 再导出各带 、区各指数级各年龄的平均树高和胸径 。
表 4 各带区 、各指数级平均树高和胸径对年龄的回归参数
南带 中带东 区 中带中区 中带西 区 北带指数级目项
1
.
0 3 7 8 7
1
.
1 3 1 6 6
1
.
2 0 8 2 4
1
.
2 7 4 0 2
1
.
3 3 1 0 3
1
.
3 8 1 3 4
1
.
4 2 6 5 5
1
.
4 6 7 4 8
1
.
1 83 7 7
1
.
2 25 0 6
1
.
2 6 3 8 1
1
.
2 9 9 7 8
1
.
3 3 3 5 3
1
.
3 6 4 9 6
1
.
3 9 4 4 1
1
.
4 2 2 1 7
一 4 . 3 5 1 5 5
一 4 . 2 1 9 0 0
一 4 . 1 2 1 8 1
一 4 . 0 6 3 9 7
一 4 . 0 1 9 3 5
一 3 . 9 8 3 3 1
一 3 . 9 5 7 5 0
一 3 . 9 3 5 3 2
一 4 1 2 1 9 0
一 3 . 8 3 3 6 6
一 3 . 6 20 5 0
一 3 . 4 5 4 7 0
一 3 . 3 2 4 2 8
一 3 . 2 1 7 5 5
一 3 . 1 2 7 4 1
一 3 . 7 3 9 7 2
1
.
0 9 0 64
1
.
1 7 9 1 4
1
.
25 3 1 0
1
.
3 1 6 3 9
1
.
3 7 1 7 4
l

4 2 0 7 7
1

4 6 4 7 4
1

5 0 4 7 9
1

2 8 4 1 0
1
.
3 1 7 22
1

3 5 0 5 7
1
.
3 8 2 6 4
1

4 1 2 9 4
1

4 4 1 9 2
1

4 6 9 2 9
1

4 9 5 1 1
一 5 . 2 7 6 4 8
一 5 . 0 9 1 4 4
一 4 . 9 7 9 9 6
一 4 . 8 9 8 9 7
一 4 . 84 2 5 8
一 4 . 7 9 7 0 0
一 4 . 7 5 7 8 7
一 4 . 7 2 9 4 9
一 5 . 4 3 3 6 9
一 4 . 95 2 4 3
一 4 . 6 1 5 0 9
一 4 . 3 5 7 8 2
一 4 . 1 5 1 6 9
一 3 . 9 9 0 4 0
一 3 . 8 5 5 3 1
一 3 . 7 3 9 7 2
1

0 7 3 1 6
1
.
1 6 8 4 7
1
.
24 6 6 2
1
.
3 1 3 1 7
1
.
3 7 0 7 1
1
.
4 2 1 4 8
1
.
4 6 6 8 1
1
.
5 0 7 9 7
1
.
1 9 8 14
1
.
2 3 9 3 7
1
.
2 7 7 5 6
1
.
3 1 2 8 9
1
.
3 4 5 8 0
1
.
3 7 6 3 7
1
.
4 0 4 8 6
1
.
4 3 1 84
一 5 . 0 4 7 4
一 4 . 9 5 4 7 4
一 4 . 86 9 9 3
一 4 . 8 0 8 0 0
一 毛. 7 6 6 2 6
一 4 . 7 3 3 9 2
一 4 . 7 0 4 7 2
一 4 . 6 8 3 3 1
一 4 . 1 1 3 5 0
一 3 . 9 3 3 71
一 3 . 7 9 7 3 9
一 3 . 6 8 2 7 3
一 3 . 5 9 1 0 2
一 3 . 5 1 8 4 8
一 3 . 4 5 3 3 7
一 3 . 3 9 7 14
1

1 3 0 2 3
1
.
2 0 1 2 6
1

2 6 3 1 0
1
.
3 1 7 1 3
1
.
3 6 5 8 0
1
.
4 0 8 0 9
1
.
4 4 9 2 6
l

4 8 5 9 5
l

1 9 3 0 4
1
.
22 8 2 1
1

2 6 2 5 9
1
.
2 9 5 59
1
.
3 2 6 5 4
1

3 5 6 3 0
1
.
3 8 4 3 4
1

4 1 0 6 4
一 5 。 5 7 6 2 0
一 5 。 2 8 2 8 0
一 5 。 0 8 5 1 7
一 4 . 9 4 0 2 4
一 4 . 8 3 7 1 9
一 4 . 7 4 3 8 9
一 4 . 6 8 7 8 7
一 4 。 6 3 7 7 2
一 4 。 6 0 4 3 2
一 4 . 18 7 9 9
一 3 。 8 8 6 2 4
一 3 . 6 55 7 2
一 3 . 4 74 5 2
一 3 . 3 3 1 0 5
一 3 . 2 1 1 8 0
一 3 . 1 0 8 端d
1
.
0 9 3 0 0
l

1 8 9 5 0
1
.
2 6 9 0 0
1
.
3 3 6 1 6
1
.
3 9 3 8 8
一 5 . 2 98 0 3
一 5 。 2 4 2 5 3
一 5 . 2 0 7 69
一 5 。 1 8 1 3 9
一 5 。 1 6 0 4 4
81012“68加
树高
1
.
29 1 3 7
1
.
3 4 8 8 1
1
.
3 9 9 4 3
1
.
4 4 4 9 9
1
.
4 8 6 3 7
一 5 . 4 76 29
一 5 . 2 9 6 4 1
一 5 . 1 60 7 7
一 5 。 0 5 9 6 4
一 4 . 9 7 5 3 8
81024618
脚径
2
.
2 每公顷活立木和 自然稀疏株数
(l) 标地分类与筛选 。将制表的标地以 2 。m 为一径级分类 , 剔除异常值 ,如标地过多 , 用机
械抽样法减少标地数量 , 选出的标地按径级求出平均高、胸径及平均每公顷株数 。
(2) 选用数学模型 。 用 N 一a( D · H )‘、N ~ a( D 2H )‘和 N ~ a · Db H ‘ 三个模型进行试验
结果选用 N ~ a · 口 · H ‘ 模型 。
(3) 将各带 、区所选的标地材料用加权平均法 , 求出回归参数 a 、 b 、。值 , 见表 5 。
2 期 刘景芳等 :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编制的研究 1 6 7
表 5 各带 、区株数回归参数一一一飞遨一 相关系数r带东区中区西区带 2 1 44 8 914 76 51 2 5 5 1 9 8 4 . 3 863 7 9 0 . 1 638 7 9 9 . 5 814 8 2 1 5 . 0 01 15 7 0 7 。 0 0 一 1 . 6 9 1 3 2 5一 1 。 8 46 1 8 0一 1 . 1 60 3 2 8一 2 . 2 19 2 3 2一 1 . 5 18 6 9 4 0 . 5 3 3 4 1 0 80 . 7 2 9 0 5 4 40 . 1 24 9 7 9 80 . 7 5 5 3 6 6 10 . 0 3 2 0 5 0 9 0 . 8 4 3 0 10 . 9 8 2 3 80 . 9 0 1 1 00 . 9 6 1 1 50 . 8 45 5 1南带中北将平均高和胸径代入表 5 回归参数组成的经验式中 , 可求出各年龄每公顷活立木株数 . 上
下两个龄级株数之差 , 则为自然稀疏株数 。
2
.
3 每公顷断面积
将平均胸径和株数 N 代入 G ~ [ (D / 2) ’ · 二 · 10 。。0 一 ‘〕· N , 即可求出每公顷断面积 G 。
2
.
4 其它因子
用 V ~ 0 . 0 0 0 0 5 8 7 7 7 0 4 2 · D , · ’6 9 ’8 3 ’ · H O二 , ““ s ,式求出单株材积 V ;用 M = V · 万 式求
出每公顷蓄积 M ;用 Z 早一M / A 式求出平均生长量 (Z , ) , A 为年龄 ;用 尸一 (从一M l )八M : +
M
:
)
.
2 0 0 / n 式求出生长率 P , M , 为 n 年前的蓄积量 , M : 为 n 年后的蓄积量 , n 为年数 ; 用 F -
M / (G
·
H )式求出胸高形数 F 。
将求出的各因子数值分别汇总成表 , 即为各带 、区各指数级的林分生长过程表 。 现将中带
东区 16 指数级的生长过程表列于表 6 , 以示其例 。
表 6 中带东区 16 指数级杉木林分生长过程表 (单位 : h m Z )
年龄 上层高 平均高
(a ) (m ) (m )
平均胸径
(em )
株数 单
株断面积
(m Z )
总断
面积
(m Z ) (m
3 )
蓄积量
(m 3 )
连年生 平均生长量 长量
(m 3 ) (m 3 )
生长率 胸高 自然稀
(% ) 形数 疏株数
206947607359“1283928382158.654&东2么乞11.
81617903452
内J口Ž口月矛,口OU弓月门了右hDl匕”Žd亡J孟啥
4
.
7
7
.
1
9
.
3
1 1
.
1
1 2
.
6
1 3

8
1 4

9
1 5

6
1 6
.
7
17
.
4
1 8
.
0
1 8
.
5
1 9

0
1 9

4
l勺. 8
2 0
.
1
20
.
5
2 0

8
3

6 7
5

8 4
7
.
7 2
9

2 9
1 0
.
6 1
11
.
7 2
12
.
67
13
.
4 8
14
.
1 8
1 4

7 9
15
.
33
1 5
.
80
16
.
23
1 6

6 1
16
.
9 6
1 7
.
2 7
1 7
.
5 5
1 7
.
8 1
5
.
26
7
.
83
9
.
9 5
1 1
.
6 7
1 3

0 7
1 4

2 4
1 5

2 2
1 6

0 5
1 6

7 6
17
.
38
1 7

9 2
1 8
.
3 9
1 8
.
82
1 9

2 0
1 9
.
54
1 9
.
8 4
2 0

1 2
2 0
.
3 8
7 6 80
5 1 7 0
4 0 7 1
3 4 7 1
3 1 0 2
2 8 4 8
2 6 6 6
2 5 2 8
2 4 2 2
2 3 3 5
2 26 6
2 2 0 8
2 15 8
2 1 1 5
2 0 7 9
2 0 4 8
2 0 1 9
1 9 9 3
0
.
0 0 2 1 7
0
.
0 0 4 8 2
0
.
0 0 7 7 8
0
.
0 1 0 7 0
0
.
0 1 3 4 2
0
.
0 1 5 9 3
0
.
0 1 8 1 9
0
.
0 2 0 2 3
0
.
0 2 2 0 6
0
.
0 2 3 7 2
0
.
0 2 5 2 2
0
.
0 2 6 5 6
0
.
0 2 7 8 2
0
.
0 2 8 9 5
0
.
0 29 9 9
0
.
0 3 0 9 2
0
.
0 3 1 7 9
0
.
0 3 2 6 2
1 6
.
67
2 4

9 2
3 1
.
6 7
3 7

1 4
4 1
.
6 3
4 5

3 7
4 8
.
4 9
5 1
.
1 4
5 3

4 3
5 5

3 5
5 7
.
1 5
5 8
.
6 4
6 0

0 4
6 1
.
2 3
6 2
.
35
6 3
.
3 2
6 4

1 8
6 5
。 0 1
0
.
0 4 9 6
0
,
0 1 6 4 8
0

0 3 3 4 3
0
.
0 5 4 8 4
0

0 7 7 2 3
0 。 0 9 9 9 7
0
.
1 2 2 2 2
0 . 1 4 3 4 5
0
.
1 6 3 4 7
0
.
1 8 2 3 5
0
.
20 0 0 1
0
.
2 1 6 2 5
0
.
23 1 8 4
0

2 4 6 2 1
0
.
25 9 6 8
0
.
27 1 9 7
0
.
2 8 3 6 5
0

2 9 4 7 7
3 8
.
1
8 5
.
2
1 3 8
.
1
1 9 0
.
3
2 3 9

6
2 8 4

7
3 2 5
.
8
3 6 2

6
3 9 5

9
4 2 5
.
8
4 5 3
.
2
4 7 7

5
50 0
.
3
52 0
.
7
53 9
.
9
55 7
.
0
5 7 2
.
7
5 8 7
.
5
2 3

5 5
26
.
4 5
2 6

1 0
2 4
.
6 5
22
.
5 5
2 0
.
5 5
1 8
.
4 0
1 6

6 5
1 4
.
9 5
13
.
7 0
1 2
.
1 5
11
.
4 0
1 0
.
2 0
9
.
6 0
8
.
5 5
7
.
8 5
7
.
4 0
几.a6s 0 . 6 2 30 . 5 8 5
0

5 6 5
0
.
5 5 2
0

5 4 2
0
.
5 3 5
0
.
5 3 0
0
.
5 2 6
0
.
5 22
0

5 2 0
0
.
5 1 7
0 。 5 1 5
0
.
5 1 3
0
.
5 1 2
0

5 1 1
0
.
50 9
0

5 0 8
0
.
5 0 7
2 5 1 0
1 0 9 9
6 0 0
3 6 9
25 4
1 8 2
1 3 8
10 6
8 7
6 9
5 8
50
4 3
3 6
3 l
2 9
2 6
匕.
1012468韶洲33486相
3 精度检验
将参加编表和未参加编表的标地 , 分别带 、区和指数级混合后 , 用机械抽样法抽出 40 写~
8 0 %的标地检验 。 方法是以表中各年龄总断面积为 1 , 求出各块标地疏密度乘以相应年龄的蓄
积量 , 得出理论值再与标地实际值比较 , 求出系统误差和剩余标准差 , 见表 7 。
1 6 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指数级 南带
表 7 各带 、区生长过程表检验
中带东区 中带中区 中带西区
(单位 : % )
北带
系统误差 标准差 系统误差 标准差
只”OQ90叮口Ž9月性舟O」八.⋯叮才Žb尸O孟性度且7 . 0 66 . 1 44 . 1 1
3
.
5 4
系统误差
0
.
8 1
0

1 0
0
.
1 2
0
.
1 4
一 0 . 3 0
一 0 . 3 9
一 0 . 6 8
一 0 . 9 9
标准差 系统误差 标准差 系统误差 标准差
0
.
7 8
0
.
0 4
一 1 . 3 6
一 0 . 8 7
1
.
5 4
,口bOU几J”h,亡」,曰八6亡JOU”b1Ž1月了
.⋯了二JJ任,d工匕rn60八匕n†Q”,J‘b心U八J0notl通且7了OQ口01, .几1CJ一一6”急8,曰0‘自0匕勺口八j八乙19”丹了,†.⋯一bUJ通压Od,口g†Q
n6内bLJ1O2,一O”月才.口Jg妇0‘q乙
1八j吐.OUb1工J了liJ性,妇O”09’叮‘0

00
六Ijo亡JO六石OLJQ”O曰七,口0b魂匕rjd压牛†,dn空曰,一4匕ŽQb”O08Žb4厂J
l.lt
口‘匕d勺‘100

8102468
由表 7 得知 , 所编各表标准差大部在士 5 %以下 , 8一 10 指数级虽在 士 5 % 以上 , 但最大亦
未超过士7 . 8 % ,说明各表精度均较高 , 可在生产上应用 。
4 结果与分析
4
.
1 林分生长状况和经营意见
为便于分析 , 将各带 、区 16 指数级 20 a
的平均 胸径 、径高 比 、株 数和 蓄积量列于表
8
。 由表 8 得知 , 胸径北带最大 , 中带东区次
之 , 中带西 区最小 ; 径高 比北带最大 , 中带东
区次之 , 中带西区最小 ; 株数中带西区最多 ,
东区次之 , 北带最少 ;蓄积量中带东区最高 ,
表 8 各带 、区 16 指数级 20 a 时生长状况
项 目 胸径
( e m )
径高 比 每公 顷兰竺
2 2 10
蓄积 ( m 3 )

东区
中区
西区

1 4
.
7 0
1 6
.
0 5
1 4
.
6 6
1 4
.
2 2
1 7
.
2 8
1 / 9 2
1 / 8 4
1 / 9 2
l / 94
l / 79
2 5 28
2 3 8 4
2 8 9 2
1 6 6 1
26 6
.
8
36 2
.
6
2 8 7
.
6
3 2 2
.
9
2 7 9
.
1
南带北中
西区次之 , 南带最小 。 其中 , 中带中区林分密度比中带东区小 , 而胸径亦 比东区小 , 其原因可能
是中区多为多代重茬林分 , 引起地力衰退或土壤管理不善所致 。 中带西区虽生产力较高 , 但因
林分密度大 , 致使胸径变小 , 今后应加强抚育间伐 , 适当降低林分密度 。 北带树干尖削度大 , 密
度偏小 , 应适当提高林分密度 。 南带存在早衰现象 , 产量偏低 ,应加强造林地选择和抚育管理 。
中带东区生长最好 , 产量最高 , 今后应注意改茬换代 , 以防地力衰退 。
4
.
2 间伐和主伐年龄探讨
( 1) 间伐年龄 。 由各带 、区生长过程表查知 , 连年生长量高峰期多为 10 a , 最早 s a , 最迟 12
a , 故第一次间伐应在 10 a 前完成 , 最迟不超过 12 a 。 平均生长量高峰 , 南 、北带和中带西 区多
为 1 6 a , 最后一次 间伐应在 16 a 前完成 ; 中带东 、中区多为 18 ~ 20 a , 最后一次间伐最好在 18 a
前完成 。
( 2) 主伐年龄 。由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查知相交年龄 , 南带为 16 一 18 a , 中带东区
为 2 0 一 2 3 a , 中区为 1 8~ Z l a , 西区为 1 7一 Z o a , 北带为 1 7一 1 8 a , 经计算达上述相交年龄时 ,
其生长率为 4 %一 7 % , 尚有很大生长潜力 , 故单纯从数量成熟龄确定主伐年龄 尚欠妥当 。 一般
多按生长率降到 3 %时为准 , 本次亦以此为准并参考数量成熟龄来确定主伐年龄 。 经计算生长
率降到 3 %时的年龄 , 南带为 23 ~ 25 a , 中带东区为 26 ~ 27 a , 中区为 25 一 26 a , 西区为 24 ~ 26
a , 北带为 2 4 a 。 根据上述情况 , 杉木主伐年龄暂定南带为 17 一 23 a , 中带西区和北带为 18 一 24
a , 中带东区和 中区为 2。一 2 6 a 。
2 期 刘景芳等 :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编制的研究 1 69
5 结 论
(1) 采用标准差调整系数法编制树高 、胸径生长过程表是可行的 , 符合杉木生长的规律 。
(2 )用树高 、胸径二元法 , 采用 N 二 a · Db · H ‘ 模型直接算出株数 , 符合密度效应理论 , 亦
符合现实林分状况 。
(3 )所编各表 , 标准差大部在 5%以下 , 最大不超过 7 . 8写 , 其精度符合生产要求 。
参 考 文 献
1 林 杰 , 陈平留. 福建杉木实生林立地指数编制. 林业调查规划 , 19 79 , (l ) : 13 一 19 .
2 南方 14 省 (区)杉木栽培科研协作组 . 杉木地理分布及主要商品材生产基地规划的意见 . 林业科学 , 1 9 81 , 1 7(2 ) : 13 4
~ 1 4 4
.
3 南方 14 省(区 )杉木栽培科研协作组 . 全国杉木 (实生)地位指数表的编制与应用 . 林业科学 , 1 98 2 , 18 (3) : 2“~ 2 7 8
4 胡希 B , 米勒 C l, 比尔斯 T W 仗测树学翻译组》译) . 测树学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 9 7 9.
5 李希菲 , 唐守正 , 王松龄 . 大岗山实验局杉木人工林可变密度收获表的编制. 林业科学研究 , 1 9 8 , 1 (4) : 382 ~ 3 8 9.
6 张少昂.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生长模型和可变密度收获表的研究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 86 , 14 (3 ) : 17 ~ 26 .
7 童书振 , 刘景芳 . 全国杉木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的编制 . 林业科技通讯 , 1 9 89 , (8) : 9 ~ 1 1 .
E s ta b lis hm e n t o f S ta n d G r o w th T a b le S
fo r tlle N a tio n al C h in e s e Fir Pla l ts tio l S
L iu J in g fh n g TO
n g S h u z h e n
A b str a e t M a kin g u s e o f the d a t a o f 4 4 6 5 s a m ple p lo t s o f Ch in e s e fir Pla n ta tio n
(s e e dlin g e r o p )
,
w h ieh w e r e e o lle e t e d a ll o v e r Ch一n a d u r in g the r e e e n t y e a r s a n d t a kin g th e
s ite in d e x t a b les o f v a r io u s C hin e s e fir be lts a n d a r e a s a s th e fo u n d a tio n fo r ela ss ifiea tio n
,
5
g r o u p s o f s ta n d g r o w th ta ble o f C hin e s e fir p la n t a t io n (e a e h o f th e s o u th be lt
, n o r th b e lt
, a n d
e a s t , m idd le a n d w e s r a r e a s o f th e m id dle be lt w a s e la s s ified a s a g r o u P) w e r e es t a blis he d

T h e p r e e is io n o f e a e h t a ble w a s h ig h a n d m o s t o f th e ir s ta n d a r d d e v ia t io n s w e r e lo w e r tha n
士 5% w ith the la r g e s t n o m o r e tha n 士 7 . 8% . In a d d itio n , th e m a n a g e r ia l s u g g e s tio n s a n d
thin n in g a n d h a r v e s t eu t tin g a g e w e r e p u t fo r w a r d ba s ed o n the g ro w th t a ble s o f v a r io u s Chi
-
n e s e fir be lt s a n d a r e a s
.
K e y w o r d s Ch in e s e fir
,
pla n t a t io n
,
g r o w rh t a ble
L iu Jin g fa n g
,
A s s o eia t e Pro f。, 。o r , T o n g Sh u : he n (T he R e s e a r eh In s t it u te o f Fo r e s tr y , CA F Be ijin g 1 0 0 0 9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