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8-09-15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攻关“泡桐丛枝病传病媒介昆虫调查”的部分内容。
* 安徽农业大学蔡平教授鉴定同翅目昆虫种名,南开大学郑乐怡教授鉴定半翅目昆虫种名;北京林业大学李镇宇教授
审阅并指正,在此一并致谢。
第一作者简介:孙志强(1965-) ,男,河北内邱人,副研究员。
文章编号: 1001-1498( 1999) 05-0510-05
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
种类及其动态研究*
孙志强1, 乔 杰1 , 傅建敏1 , 闫正升2 , 王长波2 , 董溯权2
( 1.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河郑州 450003; 2.河南省兰考县林业局,河南兰考 475300)
摘要: 1997年在兰考县调查了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种类, 其在林内的分布以及调查期间的
种群数量动态。共采获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计 27 种,其中同翅目 11 种、半翅目 16 种。结果表明:不
同种的数量差异极显著, 而 6 种富集种的数量占调查捕获总数的 99. 56% ,其中小绿叶蝉数量占总
数的 88. 8%。捕获的昆虫数量与诱虫器高度呈正相关,以黄色粘虫器为例, 昆虫数量在黄板上与高
度的关系为: y= 104. 14x 1. 676 6(R2= 0. 980 4) ;表现在黄筒上为: y= 102. 76x 1. 822 3(R2= 0. 980 5)。粘
虫器上昆虫的数量变化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5 月初至 6 月中旬为始盛期, 6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为发
生高峰期, 9月下旬至 11 月逐渐消退并进入越冬期。
关键词: 泡桐; 同翅目; 半翅目; 种群动态
中图分类号: S763. 302 文献标识码: A
泡桐丛枝病是危害泡桐( Paulow nia spp. )的最严重病害, 该病在自然界的扩散和蔓延主
要通过无性繁殖和媒介昆虫传毒。尤其是当泡桐苗定植田间后,媒介昆虫传播病原成为其发病
的最主要因素。能够携带并传播泡桐丛枝病原( Phytoplasma)的媒介昆虫主要有半翅目
( Hemiptera ) 的茶翅蝽 ( H alyomorp ha p icus Fabricius )、烟草 盲蝽 ( Cy rtop elti s tennuis
Reuter ) [ 1, 2] , 同翅目( Homoptera )的小绿叶蝉( Emp oasca f lavescens ( F . ) Smaller ) [ 3]、中国拟
菱纹叶蝉( H ishimonoides chinensis Anufriev) [ 4]。有研究报道了危害泡桐的刺吸式口器昆虫种
类[ 5, 6] ,但是对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的种类组成以及这些昆虫在林间的分布和种群动
态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掌握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种类,可以为进一步系统研究
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种类, 进而确立控制媒介昆虫并切断传毒途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泡桐
无毒苗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 7]。作者于 1997年 4月至 11月系统地调查了泡桐林中同翅目和
半翅目昆虫的种类及其活动规律,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河南省兰考县( 34°44′~35°01′N, 114°41′~115°15′E)城关乡王庄村围村林
和农桐间作林内,面积20 hm 2,树龄5~10年生,丛枝病发病率 70%, 发病程度为中等至重。围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5) : 510~514
Forest Resear ch
村林中混生有枣( Ziz ip hus sp. )、苹果(Malus sp. )、梨( Pyr us sp. )等经济树种和常见树种刺槐
( Robinia p seudoacacia L. )、杨树( Populus spp. )等;夏季农作物有玉米( Zea may s L. )、花生
( A rachis hypogaea L. )、大豆( Gly cine max ( L . ) M err . )等。
1. 2 材料
自制的粘虫器分为板型( 25 cm×35 cm)、直筒型(直径 11 cm×30 cm) ,颜色分为黄、绿;
采用锦州南山化工厂生产的无毒粘虫胶。板型粘虫器两面涂胶,直筒型为筒外壁涂胶。
1. 3 调查方法
在上述林地分别选取林缘、林中生长状态良好的泡桐树, 每株树按树冠部的上、中、下和树
干等相应部位分别悬挂黄、绿各一组两种类型粘虫器,高度分别平均为 10、8、7、6、4 m。在围村
林和农桐间作林中各重复 2次。调查从4月昆虫开始活动到 11月进入越冬, 自悬挂日起,每隔
7 d检查, 按虫种出现的先后进行编号,记录不同高度的虫种及数量; 记录当地的有关气象资
料。根据不同高度的虫种数量获得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各诱虫器上昆虫在活动期内数量变化
的分析获得其活动规律。同时, 定期采用网捕收集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制作标本以供鉴定种
名。
2 结果与分析
2. 1 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名录及其组成特点
粘虫器上诱捕的多为同翅目和半翅目成虫, 鲜见若虫; 尤以体型小者居多,如同翅目叶蝉
科和半翅目盲蝽科的昆虫(调查期间,粘虫器诱捕了大量的蚜虫,因与本调查关系不大,未作记
录和观察)。体型较大的蝽科( Pentatomidae)虽然在林间分布广泛且比较常见,但被诱捕到的
数量很少。从整个活动期间不同颜色粘虫器捕获的昆虫数量分析, 昆虫对绿色和黄色的敏感性
差异显著, 绿板和绿筒分别捕获 4 794头和 3 291头昆虫; 黄板和黄筒分别捕获 11 566 和
14 248头昆虫,约为绿色粘虫器诱捕数量的 4倍。
本次调查采获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共计 27 种,现将名录汇编如表 1(括号内的数字为被
粘获的先后序号) :
泡桐林内的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种类较为丰富,其中同翅目 16种、半翅目 11 种;从 7个
月诱虫器上捕获的数量看,不同种的数量差异极显著(见表 1) , 如蒿小叶蝉一种计 356头, 小
绿叶蝉 30 201头, 云南白小叶蝉计 887头,黄足三刺角蝉计 112头,红点平盲蝽计2 187头,合
垫盲蝽属一种计 106头,其它种的数量均少于 50头。说明在泡桐林内这些种类数量组成极不
均匀, 上述 6 种富集种的数量占调查捕获总数的 99. 56%, 其中小绿叶蝉数量占总数的
88. 8%。
从粘虫器上昆虫被捕获的日期分析发现,这些富集种在整个调查期间均能见到;另外一些
稀有种只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出现,如表 1括号中序号为 11、12、17、20、29等虫种出现在麦收前
后,而 27、30、34、35、37、38等虫种则出现在秋收季节。
2. 2 林中昆虫的空间分布
综合分析不同高度诱虫器的粘捕效果,发现无论是黄色还是绿色诱虫器,捕获的昆虫数量
随诱虫器设置的高度变化的规律明显,如图 1所示, 即捕获数量与诱虫器高度呈正相关。以黄
色粘虫器为例,其中,黄板的布置高度为 4、6、8、10 m ;黄筒为 4、7、10 m,分别相当于泡桐的树
511第 5 期 孙志强等: 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种类及其动态研究
表 1 同翅目、半翅目昆虫名录及捕获数量(河南兰考, 1997 年)
种 名 捕获数量/头 最早捕获时间(月-日)
同翅目Hom optera
叶蝉科C icadell idae
蒿小叶蝉属一种 E up tery x sp. ( 1) 356 05-06
小绿叶蝉 Emp oasca f lav escens ( F。) Smaller ( 2) 30 201 05-06
淡色殃叶蝉 E usceli s og ikubonis ( Mats ) ( 11) 4 06-11
殃叶蝉属一种 E uscelinae sp. ( 12) 1 06-11
云南白小叶蝉 E lbelus yunnanensis Chou et Ma ( 14) 887 05-27
大青叶蝉 Cicadel la v ir idi s ( Linn aeus) ( 16) 4 06-18
铲头叶蝉属一种 H ecalus sp. ( 17) 2 06-18
凹缘菱纹叶蝉 H ishimonus sel latus ( U hler) ( 23) 45 07-23
顶带叶蝉属一种 E xi tianus sp. ( 26) 4 08-27
叶蝉四种(待定) ( 27、30、35、38) 22 10-22
角蝉科M emb racidae
黄足三刺角蝉 Orthobelus f lav ip es Uh ler ( 15) 112 06-11
飞虱科:飞虱一种(待定) ( 37) 4 10-22
粉虱科:粉虱一种(待定) ( 4) 20 07-16
半翅目Hemiptera
网蝽科T ingidae
冠网蝽属一种 S tep hanit is sp. ( 22) 2 07-23
角菱背网蝽 E teoneus angulatus Drak e et Maa( 25) 1 07-23
盲蝽科M iridae
合垫盲蝽属一种 Orthotylus sp. ( 7) 106 06-11
红点平盲蝽 Zanch ius tarasov i Ker zhner ( 9) 2 187 05-27
军配盲蝽属一种 S te thoc onus sp. ( 29) 2 07-16
后丽盲蝽属一种 Ap oly gus sp. ( 34) 7 10-22
盲蝽科一种(待定) ( 24) 3 08-20
蝽科Pentatomidae
黄斑蝽(麻皮蝽) E rth esina f ul lo ( Thu nber g) ( 13) 3 07-16
茶翅蝽H alyomorph a p icus Fabr icius ( 19) 20 06-18
跷蝽科Beryt idae
骄驼跷蝽 G ampsocori s p ulchellus ( Dal las) ( 5) 5 08-27
小划蝽M icronecta sedula Horvath ( 20) 1 06-26
干部和树冠的下、中、上部。昆虫数量在黄板上与高
度的关系为: y= 104. 14 x 1. 676 6 ( R2= 0. 980 4) ; 表现
在黄筒上为: y= 102. 76 x 1. 822 3( R 2= 0. 980 5)。大部
分昆虫分布在泡桐的树冠部, 这些部位集中分布着
泡桐的叶片和幼嫩组织, 成为昆虫取食、栖息、产卵
的场所。
2. 3 年生活期间种群的消长
从图 2可以看到, 粘虫器上昆虫的数量变化可
以分为 3个阶段: 5月初至 6月中旬始盛期, 6月下
旬至 9月中旬为发生高峰期, 9月下旬至 11月逐渐
51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卷
消退并进入越冬期。由于诱虫器上少数富集种的数量占 99%以上,并且小绿叶蝉的数量占调
查总数量的 88. 8% ,因此图中所反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是受到小绿叶蝉数量变化影响的。
考察群落内其它富集种红点平盲蝽、云南白小叶蝉的种群数量, 其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图 3所示,红点平盲蝽最早于 5月 27日捕获,随后的 6月份粘虫器上未发现该虫, 7月上旬复
又出现并至 11月初。其数量高峰分别发生在 8月上旬、9月上旬和 10月中旬。整个调查期间
均能见到云南白小叶蝉,其发生的高峰分别在 6月中旬和 8月下旬。
3 结 论
( 1)通过比较不同颜色粘虫器的引诱效果, 结果显示同翅目及半翅目昆虫对黄色极为敏
感。黄色粘虫器捕获数量约为绿色粘虫器的 3~4倍。诱虫器的类型对引诱和粘捕效果影响不
大。同时发现,体型较大的昆虫如半翅目的蝽科虽在林间分布广泛,但被捕获的数量相对较少。
( 2)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种类较为丰富,但不同种类的数量差异极为显著; 其中,
常见的 6种富集种的数量占捕获总数的 99. 56% ,而其中小绿叶蝉的数量占88. 8%。有些稀有
种只在特定的时间如麦收和秋收前后在泡桐林内活动,说明这些种类(如表 1括号序号 11、
12、17、20、29号和 27、30、34、35、37、38号等虫种)主要在农田栖息,当农田的生境改变后会转
移到泡桐上栖息。泡桐林间的昆虫主要分布在泡桐树冠的上部,反应在粘虫器上,其数量在黄
板上与诱虫器设置高度的关系为: y = 104. 14 x 1. 676 6 ( R 2= 0. 980 4) ; 表现在黄筒上为: y =
102. 76 x 1. 822 3 ( R2= 0. 980 5)。
( 3)泡桐林内常见的富集种如茶翅蝽( H alyomorpha p icus Fabricius) [ 1]、小绿叶蝉( Em-
poasca f lavescens ( F . ) Smaller )
[ 3]已被证实传播泡桐丛枝病。同时传播枣疯病的凹缘菱纹叶
蝉( H ishimonus sellatus ( Uhler) ) [ 8] ,在泡桐林内也有广泛分布。由于这些种类寄生广泛,同时
由于在泡桐栽培区有着广泛的植物菌原体( Phytoplasma)来源,如枣疯病、桑萎缩病,因此为媒
介昆虫传播菌原体提供了条件。对泡桐栽培区林间及农田的上述昆虫的带毒、传毒情况,正在
进行深入研究。
513第 5 期 孙志强等: 泡桐林内同翅目、半翅目昆虫种类及其动态研究
参考文献:
[ 1] 金开璇,付苍生,李振兰.泡桐丛枝病原及传染途径研究[ J] .林业科学, 1987, 14( 4) : 1~3.
[ 2] 金开璇,付苍生,李振兰.泡桐丛枝病传毒昆虫研究[ J] .林业科技通讯, 1981, ( 12) : 23~24.
[ 3] 郑文锋,宋晓斌,任锁堂,等.泡桐丛枝病原及其传病途径的研究[ J] .陕西林业科技, 1990, ( 1) : 23~25.
[ 4] 金开璇,高志和.吸食枣疯病的中国拟菱纹叶蝉传播泡桐丛枝病[ J] .林业科技通讯, 1984, ( 9) : 22~24.
[ 5] 文定元,陈恒,王月兰.泡桐害虫及其区系的初步研究[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87, ( 2) : 192~198.
[ 6] 杨有乾,周亚君,高冠玉.河南泡桐害虫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J] .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0, ( 3) : 23~33.
[ 7] 张锡津,田国忠,黄钦才.温度处理和茎尖培养结合脱除泡桐丛枝病菌质体(M LO) [ J] .林业科学, 1994, 30( 1) : 34~38.
[ 8] 孙淑梅,张凤舞,田旭东.枣疯病的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生物学和防治研究[ J ] .植物保护学报, 1988, 15( 3) : 173
~177.
A Survey of Species and Its Dynamic of Homoptera and
Hemiptera in Paulownia Wood
SUN Zhi-qiang
1
, QIA O J ie
1
, FU J ian-min
1
YA N Zheng -sheng
2
, WA N G Chang-bo
2
, DON G S u-quan
2
( 1. Paulow nia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Zh engzhou 450003, Henan, Ch ina;
2. Forest Bureau of Lankao Coun ty, Lankao 475300, Henan, Ch ina)
Abstract: A survey o f species o f Homoptera and Hemiptera as w ell as it s dist ribut ion and dy-
nam ic in Paulow nia w oods in Lankao County w as car ried out in 1997. Among 27 species,
there w as 11 species of Hemiptera and 16 of Homoptera.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quant it ies
w er e significant dif ferences. The quant it ies of 6 species was 99. 56% of the w hole number o f
insects captur ed among those 27 species, w hile the number of Empoasca f lavescens ( F . )
Smaller w as 88. 8% . T he dist ribut ion of insects w as in posit ive correlat ion to the height o f
Paulow nia canopy. T he populat ion of the insects underw ent 3 stages f rom early M ay~mid
June, late June~mid September and from late Sept .~Nov.
Key words : pafulow nia; Homoptera; Hem ipter a; populat ion dynam ic
51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