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8和14年生的分别为478.8,485.7和495.8 g·kg-1 ,变异系数在0.25%~9.58%之间,不同器官碳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0~60 cm)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渐增强,从5年生的25.88 t·hm-2 增加到14年生的49.63 t·hm-2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8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分别为95.89,122.12和130.75 t·hm-2 ,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59.42%以上,且随着林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8和14年生桤木年净固定碳量分别6.51,6.26和7.82 t·hm-2 a-1 。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碳库为2.803 4×106t,为其潜在碳库的47.51%。
Carbon density,carbon stock and sequestration was made in <i>Alnus cremastogyne</i> plantation ecosystem.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ithmetic average carbon density of different organs was 478.8 g·kg<sup>-1</sup> for the 5-year-old plantation,485.7 g·kg<sup>-1</sup> for the 8-year-old stand and 495.8 g·kg<sup>-1</sup> for the 14-year-old plantation,and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ranged form 0.25% to 9.58%.The carbon densities of different organs vari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stems>branches>leaves>roots>bark.No obvious trends were detected for the carbon densitie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under-storey of plants or the duff layer as the forest aged.The soil carbon density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stands aged and declined with the soil depth in the different age classes <i>Alnus cremastogyne</i> plantation.The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orange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biomass of corresponding organs.Superiority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trees gradually strengthens as the forest stands aged,carbon storage of the trees had gone up from 25.88 t·hm<sup>-2</sup> for the 5-year-old to 49.63 t·hm<sup>-2</sup> for the 14-year-old plantation.The carbon stock of <i>Alnus cremastogyne</i> plantation ecosystem was mainly consisted of three sections,that was the trees,the litter and the soil,<i>cremastogyne</i> plantation was 95.89 t·hm<sup>-2</sup> at the 5-year-old,122.12 t·hm<sup>-2</sup> at the 8-year-old and 130.75 t·hm<sup>-2</sup> at the and the order of whose carbon stock could be ranked as follow:the soil>the trees>the litter.Carbon stock of <i>Alnus</i> 14-year-old.Carbon storage in forestlands soil layer (0~60 cm)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9.42%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whole ecosystem,the ratio of carbon storage of aboveground to that of underground deceased as the <i>Alnus cremastogyne</i> forest age growth.The annual carbon amount of the 5-year-old,the 8-year-old and the 14-year-old <i>Alnus cremastogyne</i> plantation was respectively 6.51,6.26 and 7.82 t·hm<sup>-2</sup> ·a<sup>-1</sup> .Extant carbon storage of <i>Alnus cremastogyne</i> plantation in Hunan province was up to 2.803 4×l0<sup>6</sup> t,accounting for 47.51% of its potential carbon storage.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1"
2345!# $ % $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文仕知%!#6田大伦%!#6 杨丽丽%6方6晰%!#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6长沙 !%$$$!# #1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6长沙 !%$$$!$
摘6要!6对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 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
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间!不同器官碳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 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
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 ;"$ YO$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
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
渐增强!从 < 年生的 #<199 W.LOA#增加到 %! 年生的 !71"= W.LOA#%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
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 土壤层 >植被层 >死地被物层!统中的碳库分别为 7<197!%##1%#和 %=$18< W.LOA#!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 <71!#:以上!且随着林龄
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819# W.LOA#EA%% 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碳库为 #19$= ! j%$" W!为其潜在碳库的 !81<%:%
关键词&6桤木人工林# 碳密度# 碳库# 碳吸存
中图分类号! &8%91<<666文献标识码!,666文章编号!%$$% A8!99"#$%$#$" A$$%< A$8
收稿日期& #$$7 A$! A%8# 修回日期& #$$7 A$8 A#"%
基金项目&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8$9##$# 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9 A%#$# 湖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D=%$8$资助%
!#1>($Q&$’,*/! !#1>($+*(0R#$4!#1>($+&S7&’*1#*,($,$!"#$%&’()*%+,-.#(.-#$*#*,($
SM4 &LHaLH%!#6+HE4 CE034%!#6 GE4F-H0H%6gE4F@H%!#
"%17/3$4$/01/’$%,’5! 7$+,’&3>/.,) J+-<$’%-,5/01/’$%,’5&+6 I$()+/3/4567)&+4%)& !%$$$!#
#1>,&,$9$5:&;/’&,/’5/02(/3/4-(&38EE3-$6 I$()+/3/45-+ 1/’$%,8’$& /0>/.,) 7)-+&67)&+4%)& !%$$$!$
=>’*1#0*&6’EU^/4 VM4KHWX! YEU^/4 KW/Y‘ E4V KMR3MKWUEWH/4 ZEKOEVMH4 83+.%7’$=&%,/45+$\0E4WEWH/4 MY/KXKWMO5+LM
UMK30WKL/ZKWLEWWLMEUHWLOMWHYE[MUEFMYEU^/4 VM4KHWX/TVHTMUM4W/UFE4KZEK!8919 F.‘FA% T/UWLM<]XMEU]/0V \0E4WEWH/4!
!9<18 F.‘FA% T/UWLM9]XMEU]/0V KWE4V E4V !7<19 F.‘FA% T/UWLM%!]XMEU]/0V \0E4WEWH/4! E4V WLM[EUHEWH/4 Y/MTHYHM4W
UE4FMV T/UO$1#<: W/71<9:5+LMYEU^/4 VM4KHWHMK/TVHTMUM4W/UFE4K[EUHMV H4 WLMT/0/ZH4F/UVMU& KWMOK>^ UE4YLMK>
0ME[MK>U//WK>^ EU‘5*//^[H/3KWUM4VKZMUMVMWMYWMV T/UWLMYEU^/4 VM4KHWHMKH4 VHTMUM4WFU/3\K/T34VMU]KW/UMX/T\0E4WK
/UWLMV3T0EXMUEKWLMT/UMKWEFMV5+LMK/H0YEU^/4 VM4KHWXH4YUMEKMV E0/4FZHWL WLMKWE4VKEFMV E4V VMY0H4MV ZHWL WLMK/H0
VM\WL H4 WLMVHTMUM4WEFMY0EKKMK83+.%(’$=&%,/45+$\0E4WEWH/45+LMYEU^/4 KW/UEFMH4 VHTMUM4W/UE4FMKZEK\/KHWH[M0X
UM0EWMV W/WLM^ H/OEKK/TY/UMK\/4VH4F/UFE4K5&3\MUH/UHWX/TYEU^/4 KW/UEFMH4 WLMWUMMKFUEV3E0XKWUM4FWLM4KEKWLMT/UMKW
KWE4VKEFMV! YEU^/4 KW/UEFM/TWLMWUMMKLEV F/4M3\ TU/O#<199 W.LOA# T/UWLM<]XMEU]/0V W/!71"= W.LOA#T/UWLM%!]
XMEU]/0V \0E4WEWH/45+LMYEU^/4 KW/Y‘ /T83+.%(’$=&%,/45+$\0E4WEWH/4 MY/KXKWMOZEKOEH40XY/4KHKWMV /TWLUMMKMYWH/4K!
WLEWZEKWLMWUMMK! WLM0HWMUE4V WLMK/H0! (’$=&%,/45+$\0E4WEWH/4 ZEK7<197 W.LOA#EWWLM<]XMEU]/0V! %##1%# W.LOA#EW
WLM9]XMEU]/0V E4V %=$18< W.LOA#EWWLME4V WLM/UVMU/TZL/KMYEU^/4 KW/Y‘ Y/30V ^MUE4‘MV EKT/0/Z&WLMK/H0>WLMWUMMK
>WLM0HWMU5’EU^/4 KW/Y‘ /T83+.%%!]XMEU]/0V5’EU^/4 KW/UEFMH4 T/UMKW0E4VKK/H00EXMU"$ ;"$ YO$ EYY/34WMV T/UO/UM
WLE4 <75!#: /TYEU^/4 KW/UEFMH4 WLMZL/0MMY/KXKWMO! WLMUEWH//TYEU^/4 KW/UEFM/TE^/[MFU/34V W/WLEW/T34VMUFU/34V
VMYMEKMV EKWLM83+.%(’$=&%,/45+$T/UMKWEFMFU/ZWL5+LME443E0YEU^/4 EO/34W/TWLM<]XMEU]/0V! WLM9]XMEU]/0V E4V WLM
%!]XMEU]/0V 83+.%(’$=&%,/45+$\0E4WEWH/4 ZEKUMK\MYWH[M0X"1<%! "1#" E4V 819# W.LOA#.EA%5)_WE4WYEU^/4 KW/UEFM/T
83+.%(’$=&%,/45+$\0E4WEWH/4 H4 P34E4 \U/[H4YMZEK3\ W/#19$= ! j0$"W! EYY/34WH4FT/U!81<%: /THWK\/WM4WHE0YEU^/4
KW/UEFM5
?&/ @(14’&683+.%(’$=&%,/45+$\0E4WEWH/4# YEU^/4 VM4KHWX# YEU^/4 KW/Y‘# YEU^/4 KMR3MKWUEWH/4
林 业 科 学 !" 卷6
66当前!大气中’o# 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正在逐年
增高!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已成
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对’o#吸收’
固定和排放的研究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
前沿"gE4F$,&35!#$$%# ’E0VMHUE$,&35!#$$$# 方精云
等!#$$8$% 据实测!当前地表和大气温度的上升!
8$: ;9$:是由于大气中 ’o# 的增加造成的"李克
让等!%77"$%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
全球碳收支平衡’减缓大气 ’o# 等温室气体浓度上
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精云 "#$$%#
#$$8$’王效科等"#$$$# #$$%$’刘国华等"#$$$$和
周玉荣等"#$$$$分别利用我国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结合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
上!推算我国近 <$ 年来森林植被的碳库及其动态!
为评价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碳库和我国森林碳汇功
能做出了贡献% 近十几年来!随着绿化工程和退耕
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国人工林面积在森林总面积中
的比重快速增加% 人工林在 ’o# 的吸收和固定及
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作用也随之得到重视
"SH4h3O$,&35!%778$% 目前!人工林碳贮量与碳平
衡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 "-EY0E3! #$$=#
&\MYLW$,&3"!#$$=# 方晰等!#$$## 何宗明等!#$$=#
雷丕锋等!#$$!# 包维楷等!#$$<# 李轩然等!#$$"#
马明东等!#$$9$%
四川 桤 木 "83+.%(’$=&%,/45+$$ 属 桦 木 科
"BMW30EYMEM$桤木属!为中国特有种!是喜温’喜湿’
耐水和耐瘠薄的优良纤维材和水土保持树种!是适
合湖南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的优良树种%
截止 #$$< 年湖南省桤木栽培面积已超过 91= 万
LO#!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桤木造林仍是湖南今后
的造林重点!年造林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还有较大增
长空间% 与我国其他类型的人工林相比!桤木是非
豆科结瘤树种!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邓廷秀等!
%798$!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对植物群落的生长
及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FM0$,&35!%779$%
目前有关桤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桤木改良土壤效
应’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析’桤木光合生理特性研
究’扦插繁殖技术’氮素积累’生物产量与生物循环
等"刘国凡等!%79<# 向永国等!%77<# 王军辉等!
#$$$# 刘贤词等!#$$8# 杨丽丽等!#$$9$!有关桤木
人工林碳固定能力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分
析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库空
间分布及碳吸存变化和估算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
层的碳库和碳吸存潜力!为在区域或国家尺度上估
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库以及碳平衡的估算提供基础数
据!为评价桤木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
依据%
%6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置于湖南湘西花垣县!地理坐标为
%$7b%原东缘’武陵山脉南段中部地区!多为山地地貌% 本
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
%" c!无霜期约 #8$ 天!年均降雨量% !#$17 OO!日
照时数% =#!1< L!海拔从 #%# ;% %78 O!相对高度
达 79< O!成土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土壤主要为红壤
和山地黄壤# 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地带性植被为
常绿阔叶林% 试验地林分特征如表 % 所示%
表 CD花垣县桤木林分的基本特征
9#>ICD!,107J’*#$0&()!/&’()*%+,-.#(
2-#$*#*,($,$37#/7#$
林龄
,FMeE
采样地点
&EO\0H4FTHM0VK
密度
CM4KHWXe
"WUMM.LOA#$
平均胸径
QME4
CBPeYO
平均树高
QME4
LMHFLWeO
< 董马库乡C/4FOE‘3 % "== %$19< %%1<
9 董马库乡C/4FOE‘3 % "78 %%1$# %=1=
%! 龙潭镇-/4FWE4 % 7<$ %=1=! %<1#
#6研究方法
ABCD桤木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测定
在花垣县桤木人工林内选择 龄段的桤木林固定样地各 #块!样地面积均为=$ Oj
#$ O!并进行每木调查% 根据胸径’树高和冠幅等测
树因子!在每样地选取=株平均木!即每年龄段共选"
株平均样木并伐倒!按 # O区分段!测定各区分段的
干’皮’枝’叶各器官的鲜质量!同时按树高不同层次
分组分别采集伐倒木的分析样品!带回室内采用烘干
法测定其含水量% 地下部分采用)分层挖掘法*"$ ;
%=$ YO$分别测定根头’大根" >$1<
YO$’粗根"$1# ;$1< YO$’细根"%$1# YO$鲜质量同
时采集分析样品% 分析样品在 9$ c烘干至恒量!计
算出各器官干质量% 因桤木人工林各径阶分化不明
显!故用平均木法对全林生物量进行估测!考虑到同
龄人工林特点!采用年平均生物量作为净生产力的估
算指标"潘维俦等!%79%$!由于桤木是落叶乔木树种!
树叶的生物量是当年新萌发出来的!因此桤木人工林
树叶净生产力就是当年的生物量%
ABAD林下植被生物量
在每个固定样地的对角线上离 ! 个角各 % O处
和样地中心设 % Oj% O小样方 < 个!记录每个小样
方内的植物种类!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采用)全
"%
6第 " 期 文仕知等&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挖实测法*分别测定其鲜质量!同种植物的相同器
官取混合样品!死地被物全部测定生物量!取混合样
品!9$ c烘干至恒量后再估算干质量!同时用作分
析样品%
ABED土壤样品采集
在各个样地内!按 $ ;%个层次随机采集 = ;! 个样点的土壤分析样品!同时
测定土壤密度!根据土壤密度计算各土层单位面积
土壤质量%
ABOD分析样品中碳含量的测定%碳库及碳吸存量的
计算方法
土壤样品置于室内风干!然后磨碎!再以 %$< c
烘干至恒量% 植物’土壤样品中的碳密度采用重铬
酸钾A水合加热法测定"田大伦!#$$!$% 数据统计
分析采用 &d&& %=1$ 软件包进行% 用各器官的碳含
量与其生物量来估算林分碳库量# 用各器官的碳含
量与其生物量的年增量相乘来估算林分的碳吸存
量# 土壤碳库采用单位面积土层质量与相应土层碳
含量的乘积%
=6结果与分析
EBCD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碳密
度的动态
=1%1%6桤木不同器官碳密度6如表 # 所示!< 年生
桤木 各 器 官 碳 密 度 变 化 范 围 为 ==71< ;
的为 =!81$ ;F.‘FA%!%! 年生的为 ==81% ;<<%1= F.‘FA%!算术平
均值为 !7<19 F.‘FA%!变异系数在 $1#<: ;71<9:
之间!随桤木林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碳密度的变化规
律不明显# 不同器官按碳密度高低排列大致为树
666
干>树枝>树叶 >树根 >树皮% 树根中!均以根头
的碳密度最大!粗根次之!细根最小!变异系数在
$1#<: ;71<9:% 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不同年龄
之间的同器官碳密度平均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
平"!>$1$<$%
表 AD桤木不同器官的碳密度!
9#>IAD!#1>($4&$’,*,&’,$4,)&1&$*(1%#$’D
F&‘FA%
器官
oUFE4
< 年生
<]XMEU]/0V
9 年生
9]XMEU]/0V
%! 年生
%!]XMEU]/0V
树叶 -MET !9=1!"=1!<$ !7919""1#$$ <$717"!17<$
树枝 BUE4YL <%=1$"#17<$ !7919"!1=#$ <%"1!"<1%#$
树干 +U34‘ 树皮 BEU‘ !%717""1"7$ !==18"71<9$ !8"1#""188$
根头 N//WWH\ <%"1#"81<$$ 大根 -EUFMU//W <%#1#""1!#$ <==1$"81"9$ !!81!"<17<$
粗根 ’/EUKMU//W ="71!""1""$ =9%1#"=1%!$ !%$1<"71=$$
细根 gH4MU//W ==71<"91"%$ =!81$"81"=$ ==81%"91$<$
树根平均N//WOME4 !=!1="<1%<$ !<%17"$1#<$ !#<1$"=17=$
器官平均 oUFE4 OME4 !8919"=1!"$ !9<18"%1!"$ !7<19"<19!$
66!括号内的数据为变异系数% CEWEH4 WLM^UEY‘MWHK[EUHEWH/4
Y/MTHYHM4WK":$5
=1%1#6林下地被物和土壤中的碳密度6如表 = 所
示!不同年龄桤木林下地被物的碳密度均表现为&
活地被物>死地被物!活地被物层中表现为地上部
分高于地下部分% < 年生桤木林中!活地被物与死
地被物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 !%$1% 和 =7%1=
F.‘FA%!9 年生的分别为 =781$ 和 ==#1! F.‘FA%!
%! 年生的分别为 !=!18 和 =%91" F.‘FA%!林下地被
物各器官碳密度变异系数为 #17$: ;%=1$=:% 随
着桤木林年龄的增长!林下地被物的碳密度变化规
律也不明显% 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 不同年龄之间
桤木林下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的差异同样也未
达到显著水平"!>$1$<$%
表 ED桤木林下地被物及土壤的碳密度!
9#>IED!#1>($4&$’,*,&’,$7$4&15’*(1&/ 2-#$*$ )-((1#$4’(,- F&‘FA%
层次 -EXMU < 年生 <]XMEU]/0V 9 年生 9]XMEU]/0V %! 年生 %!]XMEU]/0V
活地被物层 地上部分 ,^/[MFU/34V !=#1<""1"!$ !%"1$"71=<$ !7#1!"818#$
-HTM][MFMWEWH/4 KWUEW3O 地下部分m4VMUFU/34V =9818"817#$ =891$"%=1$=$ =881$""1<"$
平均 QME4 !%$1%""17<$ =781$""17$$ !=!18"=1"<$
死地被物层-HWMU]TE0KWUEW3O =7%1="#17$$ ==#1!"717"$ =%91"""1$7$
土壤深度 &/H0VM\WLeYO $ ;%< %=1#"9177$ %!19"!1!$$ #!1<"#%1=7$
%< ;=$ 819"%$1%=$ %#1#"%817<$ %$18"#819#$
=$ ;"$ "1<"%=1"8$ 91$"71$9$ "1""%%178$
平均QME4 71%"919#$ %%18""1$7$ %=17"91!%$
66! 括号内的数据为变异系数% CEWEH4 WLM^ UEY‘MWHK[EUHEWH/4 Y/MTHYHM4WK":$5
66从表 = 可以看出!桤木林地土壤层"$ ;"$ YO$
碳密度平均值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高!从 < 年生
的 71% F.‘FA%增加到 %! 年生 %=17 F.‘FA%% 不同年
龄桤木林地土壤碳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
出递减趋势%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之间同
一土层碳密度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
8%
林 业 科 学 !" 卷6
$1$<$%
EBAD桤木林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分配
由表 ! 可以看出!桤木林的生物量和碳贮量均
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年生到 %! 年生!生物量
由 <%1#= W.LOA#增加到 7<1=% W.LOA#!碳贮量由
#<199 W.LOA#增加到 !71"= W.LOA#!尤以树干增加
最为明显!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从 <
年生的 <919<:增加到 %! 年生的 <718!:% 各器官
中的碳贮量基本上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
的碳贮量最高!如 < 年生时!树干生物量占林分生物
量的 生时占 <"1!!:!其碳贮量所占的比例更高!为
<718!:% 地上部分的碳贮量占桤木林碳贮量的
9!179:以上%
表 OD不同年龄桤木林各器官的碳贮量!
9#>IOD!#1>($’*(1#%&,$4,)&1&$*(1#$%&’()4,)&1&$*#%&4!/&’()*%+,-.#( W&LOA#
器官oUFE4
< 年生 <]XMEU]/0V 9 年生 9]XMEU]/0V %! 年生 %!]XMEU]/0V
生物量
BH/OEKK
碳贮量
’EU^/4 KW/UEFM
生物量
BH/OEKK
碳贮量
’EU^/4 KW/UEFM
生物量
BH/OEKK
碳贮量
’EU^/4 KW/UEFM
树叶 -MET =1!"""18<$ %1""""1!%$ =1"7"<1$<$ %19!"!17!$ "1!#""18!$ =1#8""1<7$
树枝 BUE4YL "1$""%%19=$ =1%%"%#1$#$ 81=!"%$1$<$ =1"""719=$ %!1$="%!18#$ 81#<"%!1"%$
树干 +U34‘ #817="树皮 BEU‘ "1!<"%#1<7$ #18%"%$1!8$ 8199"%$187$ =1!#"71%7$ 719$"%$1#9$ !1"8"71!%$
树根N//W 81=="%!1=%$ =1%8"%#1#<$ %#1=""%"17#$ <1<7"%<1$#$ %%1#8"%%19#$ !187"71"<$
合计+/WE0 <%1#="%$$1$$$ #<199"%$$1$$$ 8=1$<"%$$1$$$ =81##"%$$1$$$ 7<1=%"%$$1$$$ !71"="%$$1$$$
地上部分百分比 dMUYM4WEFM/T
E^/[MFU/34Ve: 9<1"7 9818< 9=1$9 9!179 991%9 7$1=<
66! 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数% CEWEH4 ^UEY‘MWUM\UMKM4W\MUYM4WEFM":$5
EBED桤木人工林地土壤碳储量
表 < 表明!"$ YO$层的碳储量分别为 "91"%!9=1<< 和 881"7
W.LOA#!且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即土壤碳储量随
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桤木林地土壤表层"$ ;%< YO$的碳储量分别占土
壤"$ ;"$ YO$ 层碳储量的 =918%:! =!1"=:和
!"198:!而 $ ;=$ YO土壤层中的碳储量分别占
"%18#:!"%1"9:和 ""1<<:% 可见!林地土壤 $ ;
=$ YO土层保存了绝大部分的碳%
表 PD不同年龄桤木林林地土壤碳贮量的垂直分布!
9#>IPDT&1*,0#-#-(0#*,($()’(,-0#1>($’*(1#%&,$
4,)&1&$*#%&!/&’()*%+,-.#()(1&’*-#$4’ W&LOA#
土壤深度
&/H0VM\WLeYO
< 年生
<]XMEU]/0V
9 年生
9]XMEU]/0V
%! 年生
%!]XMEU]/0V
$ ;%< #"1<""=918%$ #917="=!1"=$ ="1!%"!"198$
%< ;=$ %<189"#=1$%$ ##1"$"#81$<$ %<1#7"%71"9$
=$ ;"$ #"1#""=91#9$ =#1$#"=91=#$ #<179"==1!<$
合计+/WE0 "91"%"%$$1$$$ 9=1<<"%$$1$$$ 881"7"%$$1$$$
6 6 ! 括 号 内 数 字 为 百 分 数% CEWEH4 ^UEY‘MWUM\UMKM4W
\MUYM4WEFM":$5
EBOD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动态变化
如表 " 所示!的碳库分别为 7<197!%##1%# 和 %=$18< W.LOA#!主
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的
大小顺序排列为& 土壤层 >植被层 >死地被物层%
植被层的碳库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层的碳库分别为
#"1"=!=818" 和 <%1统碳库总量的 #8188:!=$1%9:和 =71!#:% 其中
乔木层碳贮量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程度最为
明显! < 年生时!乔木层的碳贮量占植被层的
781%9:!占整个生态系统的 #"177:!9 年生时分别
占 791<#:和 #718=:!%! 年生时分别占 7"1#7:和
=817":% 量分别占植被层碳贮量的 #19#:! %1!9: 和
=18%:% 由此可见!在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被
层的碳贮量主要取决于乔木层的碳贮量% 林下死地
被物层的碳贮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年生时
为 $1"< W.LOA#!%! 年生时增加到 %1<# W.LOA#!分
别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 $1"9:!%1%":% 林地
土壤层"$ ;"$ YO$的碳贮量相当可观!在不同年龄
的桤木林中均在 "91"% W.LOA#以上!占整个生态系
统碳贮量的 <71!#:以上%
从表 " 还可以看出!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地
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为& < 年生为 %p
#1<%!9 年生为 %p#1#!!%! 年生为 %p%1!"!随着林分
年龄的增长!地上部分植物层的生物量明显增加!其
碳贮量也随着增加!而土壤中的碳储量增加速度缓
慢% 因此!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地上部分与地下部
分碳贮量之比逐渐减小%
9%
6第 " 期 文仕知等&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表 UD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9#>IUD+2#*,#-4,’*1,>7*,($#$44/$#J,0()0#1>($’*(1#%&,$!/&’()*%+,-.#(2-#$*#*,($&0(’/’*&J W&LOA#
层次
-EXMU
< 年生 <]XMEU]/0V 9 年生 9]XMEU]/0V %! 年生 %!]XMEU]/0V
生物量
BH/OEKK
碳贮量
’EU^/4 KW/UEFM
生物量
BH/OEKK
碳贮量
’EU^/4 KW/UEFM
生物量
BH/OEKK
碳贮量
’EU^/4 KW/UEFM
乔木层+UMMKWUEW3O <%1#= #<199 8=1$< =81## 7<1=% !71"=
活地被物层
-HTM][MFMWEWH/4 KWUEW3O %18! $18< %1=% $1小计 &3^W/WE0 <#178 #"1"= 8!1=" =818" 771%7 <%1死地被物层-HWMUKWUEW3O %1"9 $1"< #1%! $19% !1$! %1<#
土壤层 &/H0KWUEW3O"$ ;"$ YO$ "91"% 9=1<< 881"7
合计 +/WE0 7<197 %##1%# %=$18<
地上部分e地下部分
,^/[Me34VMUFU/34V %p#1<% %p#1#! %p%1!"
EBPD桤木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净固定碳量的初
步估算
由表 8 可以看出!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 %=1$#!%=1$7 和
%<1$= W.LOA#EA%!其年净固定碳量分别 "1<%!"1#"
和 819# W.LOA#EA%!生物量当年净增量"除落叶外$
分别为 71<"!71!$ 和 91"% W.LOA#EA%!净积累碳量
分别是 !19林当年净固定碳量的 8!1<$:!8$1"%:和 <91%9:!
均以树干的年固定碳量为最高% 当年凋落物中固定
的碳量分别为 %1""!%19! 和 =1#8 W.LOA#EA%!分别
占当 年 净 固 定 碳 素 量 的 #<1<$:! #71=7:
和 !%19#:%
表 VD桤木人工林的净第一性生产量及碳固定量!
9#>IVDW&*21,J#1/ 21(470*,($#$4,*’0#1>($#J(7$*’,$!/&’()*%+,-.#(2-#$*#*,($ W&LOA#EA%
组分
Y/O\/4M4W
< 年生 <]XMEU]/0V 9 年生 9]XMEU]/0V %! 年生 %!]XMEU]/0V
净生产力
,443E04MW
\U/V3YWH[HWX
净碳固定量
,443E04MW
YEU^/4 KW/UEFM
净生产力
,443E04MW
\U/V3YWH[HWX
净碳固定量
,443E04MW
YEU^/4 KW/UEFM
净生产力
,443E04MW
\U/V3YWH[HWX
净碳固定量
,443E04MW
YEU^/4 KW/UEFM
树枝 BUE4YL %1#% $1"# $17# $1!" %1$$ $1<#
树干 +U34‘ <1<7 =1$< <17! #19! "1%$ =1="
树皮 BEU‘ %1#7 $1树根 N//W %1!8 $1"! %1<< $18$ $19% $1=!
树叶 -MET =1!" %1"" =1"7 %19! "1!# =1#8
合计 +/WE0 %=1$# "1<% %=1$7 "1#" %<1$= 819#
66!因桤木为落叶树种!当年桤木树叶的生物量转变为当年的桤木林凋落物% &H4YM8"(’$=&%,/45+$HKWLMTE0M4 0ME[MKK\MYHMK! ZL/KM0ME[MK
TE0M4 /TH4 MEYL XMEU! WLME443E04MW\U/V3YWH[HWX/T0METE4V E443E00HWMUKL/30V ^MMR3E0W/WLM^ H/OEKK/T0METVMWMUOH4EWH/45
!6结论与讨论
桤木各器官碳密度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林龄的增
长而增高!!7<19 F.‘FA%!桤木各器官碳密度大小排序大致为&
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 各器官碳密度随
着林木年龄的增长!变化规律不明显!且不同年龄之
间!各器官碳密度的差异均不显著% 与此相比!%$!
%% 和 %! 年生杉木"7.++-+4)&=-& 3&+($/3&,&$林各器
官碳密度算术平均值分别为 !8<1"!!8817 和 !9$18
F. ‘FA% " 田 大 伦 等! #$$! $! %9 年 生 樟 树
"7-++&=/=.=(&=E)/’&$人工林的为 !791" F.‘FA%
"雷丕锋等!#$$!$!=# 年生楠木林"!)/$;$;/.’=$-$
的为 !7=1% F.‘FA% "马明东等!#$$9$!!$ 年生栓皮
栎"S.$’(.%<&’-&;-3-%$的叶’枝’干’皮和根的碳密度
分别为 <#%1$!!9"1$!<%#1$!!9"1$ 和 !<#1$ F.‘FA%
"阮宏华等!%778$# 而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中主要树种的叶’枝’干’皮和根的碳密度分别为
!<91!!!"<1=!<871$!!<"1# 和 <=71$ F.‘FA%!不同树
种各组分内碳密度变化不大!其样本变异系数为
"1<:;%<:"李意德等!%779$% 显然!同一地区的
不同树种或不同地区不同树种间各器官碳密度有一
定的差异!但它们的变化大都在 !<$1$ ;<<$1$
F.‘FA%范围之内%
随着桤木林年龄的增长!林下地被物的碳密度
变化规律也不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草本层植物种类
较多所决定的% 乔木层中地上部分桤木各器官碳密
度平均值明显高于林下活地被物地上部分的碳密
7%
林 业 科 学 !" 卷6
度!这可能与林下植物种类’林下的环境条件有关%
同一林分中乔木层平均碳密度高于活地被物层% 土
壤"$ ;"$ YO$层平均碳密度随着桤木林年龄的增
长逐渐增加!且均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
桤木林的碳贮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 <
年生 #<199 W.LOA#增加到 %! 年生的 !71"= W.LOA#!
且以树干最为明显!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
分比从 < 年生的 <919<: 增加到 %! 年生的
<718!:!高于湖南会同 %$!%% 和 %! 年生杉木林!%9
年生樟树林树干碳贮量所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
"方晰等!#$$## 方晰!#$$!# 雷丕锋等!#$$!$% 和 %! 年生桤木林地上部分碳贮量分别占桤木林分
碳贮量的 9818<:!9!1!!:和 7$1=<:% 据报道!湖
南会同 %$!%% 和 %! 年生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碳贮
量分别占杉木林分碳贮量的 9<1=<:!9!18=:和
9"1年生的福建柏"1/P-$+-& )/64-+%-$和杉木人工林地
上部分碳贮量分别占林分碳贮量的 9<18%:和
9%1%=:"何宗明等!#$$=$%
的碳素含量分别为 "91"%!9=1<< 和 881"7 W.LOA#!
低于世界土壤平均碳贮量"%971$$ W.LOA#$和我国
森林土壤平均碳贮量"%7=1<< W.LOA#$ "周玉荣等!
#$$$$!也低于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土壤碳贮量"%!
年生 %$91#$ W.LOA#$ "方晰等!#$$## 方晰!#$$!$!
高于江苏南部丘陵地区的次生栎林"KMY/4VEUX/E‘
T/UMKWK$土壤"$ ;9$ YO$的碳贮量""718$ W.LOA#$
"阮宏华等!%778$!究其原因可能是采集土壤样品
时!分层的差异!或者是在估算土壤碳储量时所测算
的土壤深度不同% 由于森林动植物的残体和枯枝落
叶作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并在气候’生物等因
素的作用下!在林地土壤中形成了层次结构!其碳储
量也将随着土壤深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桤木人工
林林地土壤的碳储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其中 $ ;=$ YO的土壤层中的碳贮量分别占其总碳
贮量的 "%18#:!"%1"9:和 ""1<<:% 也正由于土
壤中的碳主要分布在 $ ;=$ YO土层!以及人类各种
经营活动也主要发生在 $ ;=$ YO土层% 因此!人类
经营活动方式对土壤中的碳也就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也往往决定了森林土壤中的碳库是)碳源*或是
)碳汇*的作用%
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和
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为& < 年生为 %p#1<%!9 年生为
%p#1#!!%! 年生为 %p%1!"% 随着桤木林龄的增长!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
势% 根据 CH_/4"%77!$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库贮
量和碳通量的研究可知!全球范围内植被与土壤碳
贮量之比平均为 $1!"!全球低纬度地区"$ ;#$19= ;%1#%1##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研究表明!我国森林植被
与土壤碳储量的比值为 $1%7 ;$17可见!无论是在全球范围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土壤碳
储量是植被的 # 倍左右%
为& 7<197!%#$19# 和 %=$18< W.LOA#!明显低于我国
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贮量"#<919= W.LOA#$"周玉荣
等!#$$$$%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主要由植
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的!按其碳贮量大小
顺序排列为& 土壤层>植被层 >死地被物层% 由此
可见!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林地土壤层和植被层是碳
的一个极重要的贮存库!表明了保护好现有的森林
植被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有着重要的意
义% 死地被物层的碳贮量虽然远小于土壤层和植被
层的碳贮量!但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要功能层!也
是森林土壤碳的主要来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
环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
确定系统同化 ’o# 的能力% 年净固定碳量分别 "1<%!"1#" 和 818# W.LOA#EA%!
生物量当年净增碳量分别为 !19W.LOA#EA%%据报道!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年净固定
碳量为 91"# W.LOA#EA%!生物量当年碳同化净增量
为 =19# W.LOA#EA% "李意德等!%779$# 江苏南部丘
陵地区国外松林"-/^0/0X\H4M$生物量的碳同化净
增量为 <187 W.LOA#EA% "阮宏华等!%778$# 福建三
明 == 年生的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年净固定碳量分
别 717$8 和 "1!<$ W.LOA#EA%"何宗明等!#$$=$%
四川桤木人工林数量成熟年龄为 7 ;%$ 年"代
顺民等!#$$8$% 本研究中将 %$ 年作为桤木的成熟
年龄!根据湖南省现有桤木林分布面积"徐清乾等!
#$$"$!并以本研究的 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固定碳量的平均值"即净生产
力为 %=18% W.LOA# EA%!碳固定量为 "19" W.LOA#
EA%$估算湖南省桤木林现有碳库和潜在碳库% 如
表 7 所示!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的碳库为#19$= !
j%$" W!占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库的 81#!:"王效
科等!#$$%$!其潜在碳库为<17$$ 7 j%$" W!碳吸存
潜力为=1$78 " j%$" W% 如果以 % W碳等于 =1"8 W
$#
6第 " 期 文仕知等&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o# 计"王效科等!#$$$$!则折合成湖南现有桤木
林植被’o# 吸存潜力为%%1="9 $ j%$
" W!即按桤木
轮伐期 %$ 年计!现有的桤木林还能吸收%%1="9 $ j
%$" W’o#% 湖南省桤木林现有碳库为潜在碳库的
!81<%:!即现有的桤木林生态系统的实际碳贮量为
潜在的一半左右!说明湖南省桤木林林分质量处于
中等水平%
表 HD湖南省桤木林植被部分碳吸存潜力
9#>IHD.(*&$*,#-,*/ 0#1>($’&S7&’*1#*,($()*"&!/
&’()*%+,-.#()(1&’*<&%&*#*,($,$37$#$.1(<,$0&
造林时间
d0E4WH4FWHOM
造林面积
d0E4WH4F
EUMEeLO#
碳贮量
’EU^/4
KW/UEFMe%$" W
潜在碳贮量
d/WM4WHE0YEU^/4
KW/UEFMe%$" W
%77" A#$$$ ! 9!<57 $1#8! % $1=!# "
#$$% ! <9=1= $1##" 9 $1=#! $
#$$# %% 9""18 $1<$= ! $19=7 $
#$$= ## !#%1! $187# " %1<9< #
#$$! #= %%#18 $1"<= " %1"=! $
#$$< %" "==1! $1=<# 9 %1%8" $
合计+/WE0 9= !"=1!$ #19$= ! <17$$ 7
参 考 文 献
包维楷!雷6波!冷6俐5#$$<5六种人工针叶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生
物量与碳贮量5应用生态学报!%""%$$& %9%8 A%9#%1
代顺民!唐6巍!唐大云5#$$85四川桤木短轮伐期用材林合理采伐年
龄研究5四川林勘设计! ""#$& %9 A#$5
邓廷秀!刘国凡5%7985桤柏混交林的初步研究5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
学学报!%% "%$& <7 A"85
方精云!陈安平5#$$%5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5植物
学报!!="7$& 7"8 A78=5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等5#$$85%79%+#$$$ 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
的估算5中国科学C辑& 地球科学!=8""$& 9$! A9%#5
方6晰!田大伦!项文化5#$$#5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 ’密度’贮量和
分布5林业科学!=9"=$& %! A%75
方6晰5#$$!5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碳平衡的研究5中南林
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何宗明!李丽红!王义祥!等5#$$=5== 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
存5山地学报!#%"=$& #79 A=$=5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等5#$$!5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
分布研究5生态学杂志!#="!$& #< A=$5
李克让!陈育峰!刘世荣!等5%77"5减缓及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
林业对策5地理学报!<"增$& %$7 A%%75
李轩然!刘6琪!陈永瑞!等5#$$"5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地上生物
量的估算5应用生态学报!%8 "9$& %=9# A%=995
李意德!吴仲民!曾庆波!等5%7795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生产和
二氧化碳同化净增量的初步研究5植物生态学报!##"#$& %#8
A%=!5
刘国凡!邓廷秀5%79<5土壤条件与桤木结瘤固氮的关系5土壤学报!
##"=$& #<% A#<85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5#$$$5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
贡献5生态学报!#$"<$& 8== A8!$5
刘贤词!文仕知!冯汉华!等5#$$85四川桤木人工林不同年龄段生物
量的研究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8"#$& 9= A9"5
马明东!江6洪!刘跃建5#$$95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含量’
碳贮量及其分布5林业科学!!!"=$& =! A=75
潘维俦!田大伦5%79%5森林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量的测定技术与方
法5湖南林业科学! "#$& % A%#5
阮宏华!姜志林!高苏铭5%7785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
含量与分布规律5生态学杂志!%"""$& %8 A#%5
田大伦!方6晰!项文化5#$$!5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
密度5生态学报!#!"%%$& #=9# A#=9"5
田大伦5#$$!5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5北京& 科学出版社!
=#$ A=!%5
王军辉!顾万春!李6斌!等5#$$$5桤木优良种源e家系的选择研究&
生长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分析5林业科学!=""=$& <7 A""5
王效科!冯宗炜5#$$$5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5
生态学杂志!%7 "!$p8# A8!5
王效科!冯宗炜5#$$%5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
究5应用生态学报!%#"%$& %= A%"5
向永国!王金锡5%77<5桤柏混交林能量代谢中能量吸收’固定’积累
和损耗研究5四川林业科技!%""%$& % A%%5
徐清乾!许忠坤!蒋玉璋5#$$"5四川桤木引种湖南生长状况及适应性
研究5湖南林业科技!==""$& #$ A#!5
杨丽丽!文仕知!王珍珍5#$$95不同立地条件下桤木人工林生物量和
生产力的比较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9"%$& %## A%#"5
周玉荣!于枕良!赵士洞5#$$$5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
衡5植物生态学报!#!"<$& <%9 A<##5
’E0VMHUED! C3TXdB5#$$$5+LMU/0M/TWLMK/3WLMU4 /YME4 H4 3\ WE‘M
E4V KW/UEFM/TE4WLU/\/FM4HYYEU^/4 VH/_HVM5&YHM4YM! #98& "#$
A"##5
CH_/4 ND5%77!5’EU^/4 \//0KE4V T03_/TF0/^E0T/UMKWMY/KXKWMOK5
&YHM4YM! #"=& %9< A%975
gE4F2G! ’LM4 ,d! dM4F’P! $,&35#$$%5’LE4FMKH4 T/UMKW^H/OEKK
YEU^/4 KW/UEFMH4 ’LH4E^MWZMM4 %7!7 E4V %7795&YHM4YM! #7#&
#=#$ A#=##5
-EY0E3 d5#$$=5BH/OEKKE4V YEU^/4 KMR3MKWUEWH/4 /T\/4VMU/KE\H4M
\0E4WEWH/4KE4V 4EWH[MYX\UMKKT/UMKWKH4 4/UWLZMKWdEWEF/4HE5g/UMKW
)Y/0/FXE4V QE4EFMOM4W! %9$& =%8 A===5
&\MYLW,! SMKWdS5#$$=5)KWHOEWH/4 /T^ H/OEKKE4V KMR3MKWMUMV
YEU^/4 /4 TEUOT/UMKW\0E4WEWH/4KH4 4/UWLMU4 *MZ&/3WL SE0MK!
,3KWUE0HE5BH/OEKKE4V BH/M4MUFX! #<& ="= A=875
./FM02I! I/ZMU& +5%7795’EU^/4 E4V 4HWU/FM4 VX4EOHYK/T^/UME0
hEY‘ \H4MKWE4VKZHWL E4V ZHWL/3WEFUMM4 E0VMU34VMUKW/UX5
)Y/KXKWMOK! %& =9" A!$$5
SH4h3O2D! &YLU/MVMUd)5%7785g/UMKW\0E4WEWH/4K/TWLMZ/U0V&+LMHU
M_WM4W! MY/0/FHYE0EWUH^3WMK! E4V YEU^/4 KW/UEFM5,FUHY30W3UE0E4V
g/UMKWQMWM/U/0/FX! 9!& %<= A%"85
!责任编辑6郭广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