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n the Major Ligninolytic Enzymes of Hericium erinaceum Strain CB 1

猴头菌菌株CB1的系统发育分析与木质素降解酶的检测


首先对猴头菌菌株CB1进行培养特性观察,表明菌株能产生较多的厚垣孢子; 对其ITS序列进行扩增(GenBank登录号为GU584100),并与猴头菌属5个种的 17个不同地域菌株进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B1与猴头菌同种其他菌株遗传距离较近并聚类在一起。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后,对其进行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猴头菌可产生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case),但不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MnP和漆酶的酶活性变化是有规律的,Mn2+是猴头菌产生MnP的必要因子,而漆酶的产生则不受该条件的制约。在含Mn2+的LNAS培养基中加入木屑为底物的条件下,猴头菌MnP最大酶活性为45.56 U·L-1,漆酶最大酶活性为61.85 U·L-1

Researches on ligninolytic enzymes of white-rot fungi could lay a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ir degrading mechanism and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genes encoding for them. The study firstly observed and describ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Hericium erinaceum strain CB1, result showed that CB1could produce some chlamydospores. Then, its ITS sequence was amplified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GU584100),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was made based on the ITS sequences for 5 species including 17 different regional strains from Hericium, results showed that H. erinaceum strain CB1 and other strains from H. erinaceum were nearer in genetic distance and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them. After the classification status of H. erinaceum strain CB1 was fixed, its major ligninolytic enzymes were dete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 erinaceum could produce MnP and laccase simultaneously, but no LiP excreted. The activities of MnP and laccase are regular. Mn2+ was proved to be the essential factor for H. erinaceum to produce MnP, but not for laccase. The highest MnP and laccase activity were reached when sawdust was added to LNAS culture solution with Mn2+ substrate which were 45.56 U·L-1and 61.85 U·L-1, respectively.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report that the lignin degrading enzymes of H. erinaceum in China.


全 文 :第 49 卷 第 6 期
2 0 1 3 年 6 月
林 业 科 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Vol. 49,No. 6
Jun.,2 0 1 3
doi:10.11707 / j.1001-7488.20130618
收稿日期: 2012 - 09 - 06; 修回日期: 2013 - 01 - 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671700)。
* 池玉杰为通讯作者。
猴头菌菌株 CB1 的系统发育分析与
木质素降解酶的检测*
尹立伟 池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首先对猴头菌菌株 CB1 进行培养特性观察,表明菌株能产生较多的厚垣孢子; 对其 ITS 序列进行扩增
(GenBank 登录号为 GU584100),并与猴头菌属 5 个种的 17 个不同地域菌株进行基于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
果表明菌株 CB1 与猴头菌同种其他菌株遗传距离较近并聚类在一起。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后,对其进行木质素
降解酶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猴头菌可产生锰过氧化物酶 (MnP)和漆酶 ( laccase),但不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LiP)。MnP 和漆酶的酶活性变化是有规律的,Mn2 +是猴头菌产生 MnP 的必要因子,而漆酶的产生则不受该条件
的制约。在含 Mn2 +的 LNAS 培养基中加入木屑为底物的条件下,猴头菌 MnP 最大酶活性为 45. 56 U·L - 1,漆酶最
大酶活性为 61. 85 U·L - 1。
关键词: 猴头菌; ITS 序列; 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锰过氧化物酶; 漆酶
中图分类号: S718. 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488(2013)06 - 0129 - 06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n the Major Ligninolytic Enzymes
of Hericium erinaceum Strain CB1
Yin Liwei Chi Yujie
( School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Abstract: Researches on ligninolytic enzymes of white-rot fungi could lay a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ir degrading
mechanism and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genes encoding for them. The study firstly observed and describ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Hericium erinaceum strain CB1,result showed that CB1could produce some chlamydospores.
Then,its ITS sequence was amplified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GU584100),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was made
based on the ITS sequences for 5 species including 17 different regional strains from Hericium,results showed that H.
erinaceum strain CB1 and other strains from H. erinaceum were nearer in genetic distance and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them. After the classification status of H. erinaceum strain CB1 was fixed,its major ligninolytic enzymes were dete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 erinaceum could produce MnP and laccase simultaneously,but no LiP excreted. The
activities of MnP and laccase are regular. Mn2 + was proved to be the essential factor for H. erinaceum to produce MnP,
but not for laccase. The highest MnP and laccase activity were reached when sawdust was added to LNAS culture solution
with Mn2 + substrate which were 45. 56 U·L - 1 and 61. 85 U·L - 1,respectively.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report that the lignin
degrading enzymes of H. erinaceum in China.
Key words: Hericium erinaceum; ITS sequences; ligninolytic enzymes; manganese peroxidase; laccase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m)既是一种家喻户晓
的珍贵食、药用真菌,又是一种木材白腐菌。猴头菌
因其味香、肉嫩、鲜美可食,属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
之一。猴头菌性平味甘,利五脏、助消化、具滋补身
体等营养功效,因此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区已广泛栽
培,其栽培料多是由一定比例的木屑辅以其他材料
组成(冯改静等,2007)。研究猴头菌的木质素降解
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研究其分解木质素酶系
统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奠定基
础,也可为进一步构建猴头菌的工程菌株提供参考
林 业 科 学 49 卷
依据。目前国内外对猴头菌的营养功效(Yim et al.,
2007; 王晓玉等,2010; 彭瀛等,2012)、多糖提取
(Zhang et al.,2007; 张安强,2006)、抗病机制及栽
培特性(Siwulski et al.,2009; 李好,2010)等都有较
多的研究,但对其木质素降解酶系统及其基因的研
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首先对猴头菌菌株 CB1 进
行了培养特性观察,对其 ITS 序列进行了扩增并与
猴头菌属的 5 个种进行了基于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
分析。明确了该菌株 CB1 的分类地位后,采用低氮
天冬酰胺 - 琥珀酸 ( LNAS)培养基,分别在没有
Mn2 +、含有 Mn2 +及添加 2,6-DMP 和木屑 2 种底物
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检测。
旨在弄清猴头菌菌株 CB1 与猴头菌属其他菌株间
的亲缘关系以及猴头菌分解木质素的主要酶系与培
养基的成分及其酶作用底物等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种来源
猴头菌菌株 CB1(H. erinaceum CB1)自长白山
野生猴头菌分离得到,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病
虫病理实验室。
1. 2 培养基
马铃薯加富培养基( L - 1 ): 马铃薯 200 g,葡萄
糖 20 g,蛋白胨 0. 5%,琼脂 20 g,加蒸馏水定容至
1 000 mL,pH 值自然。
产酶基础培养基( L - 1 ): 低氮天冬酰胺 - 琥珀
酸培养基 ( LNAS,low nitrogen asparagine succinic
acid)(Kirk et al.,1978; Hatakka et al.,1983),是一
种营养成分有限的基础产酶培养基。
1. 3 培养特性的试验与观察
将 8 mm2PDA 加富培养基斜面上的菌种接种到
同样培养基的平板培养皿中心,6 个重复,然后将接
种后的培养皿放在 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3 ~ 15
天,在此期间每 3 天观察一次菌落的生长速度、颜
色、结构与质地等宏观培养特性。在 13 ~ 15 天时将
灭菌的载玻片 45°倾斜插入培养基内,待菌丝生长
一夜后取出,盖上盖片在显微镜上观察菌丝的类型
与分隔情况、厚垣孢子的有无等微观培养特性 (池
玉杰,2002)。
1. 4 猴头菌的 ITS 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
刮取在 PDA 加富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猴头菌
菌落 边 缘 新 鲜 菌 丝,利 用 TIANGEN 公 司 的
DNAquick 快捷型植物基因组非离心柱型试剂盒提
取猴头菌基因组 DNA。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
酸检测仪分别检测猴头菌 DNA 的纯度和大小,将
DNA 稀释至终浓度为 100 ng·μL - 1进行 PCR 反应。
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 SR6R(5’- AAGWAAAAGTC
GTAACAAGG - 3’)和 LR1 (5’- GGTTGGTTTCTTT
TCCT - 3’)扩增含有完整 ITS1、5. 8S、ITS2 及部分
18S 和 28S 的 rDNA 序列的基因片段 (陈凤毛,
2007)。 ITS-PCR 扩增体系如下: 10 × PCR Buffer
5 μL,dNTP(2. 5 mmol·L - 1) 4 μL,SR6R 和 LR1 引物
(10 μmol·L - 1) 各 1 μL,rTaq DNA 聚合酶(5 U·μL)
0. 25 μL,模板 DNA 1 μL,用蒸馏水补足至 50 μL。
PCR 扩增参数如下: 94 ℃ 5 min,94 ℃ 30 s,55 ℃
45 s,72 ℃ 2 min,共 30 个循环,72 ℃10 min,终止在
4 ℃。PCR 产物经 1. 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目
的 PCR 产物回收测序获得 ITS 区序列,将获得的猴头
菌 CB1 的 ITS 序列提交到 NCBI 的 GenBank 中,与相
似菌种的 ITS 序列进行 BLAST 比对,使用 ClustalX
1. 83 软件对相似序列进行分析,运用软件 MEGA 4. 1
中的 NJ 法构建系统发育树(Lu et al.,2002)。
1. 5 产酶培养方式与酶活性测定方法
产酶培养方式与酶活性测定方法均按照闫洪波
(2009)进行。分别采用 4 种不同培养方式进行菌
种培养: 1) LNAS 培养基不含 Mn2 +,即矿物元素溶
液中不添加 MnSO4·H2O; 2) LNAS 培养基含 Mn
2 +
(2. 67 × 10 - 3 mmol·L - 1 ),即矿物元素溶液中添加
MnSO4·H2O; 3) LNAS 培养基含 Mn
2 + (2. 67 × 10 - 3
mmol·L - 1),并加入 2 g 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
木屑为产酶底物; 4) LNAS 培养基含 Mn2 + (2. 67 ×
10 - 3 mmol·L - 1),并加入 10 mmol·L - 1 2,6 -二甲氧
基苯酚(2,6-DMP) 0. 1mL 为产酶底物。每项试验
设 3 个重复。培养至 3,5,7,9,11,13,15,17,19,
21 天提取胞外酶液,测定木质素降解酶酶活性并绘
制产酶活性时间曲线图,利用 PASS 软件数据处理
系统对 4 种不同的培养液产生 MnP、漆酶和 LiP 的
活性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猴头菌菌株 CB1 的培养特性
菌落生长较慢,2 周时生长半径 4. 0 cm,接近生
长到平板边缘。生长新区不均匀。菌落白色,略呈微
黄色,毛毡状,表面有很多不规则的球形隆起,气生菌
丝体羊毛状。平板背面自菌落中心逐渐由白色转变
为黄色、黄褐色,变色逐渐扩大并加深。随着培养时
间的延长,从培养基的正面也可明显看到菌丝颜色变
黄。培养物没有明显的气味(图 1A,B)。一些营养菌
丝深入到培养基中。气生菌丝透明,薄壁,时常分枝,
锁状联合很多,也有简单分隔,直径 1. 5 ~ 5. 0 μm。
031
第 6 期 尹立伟等: 猴头菌菌株 CB1 的系统发育分析与木质素降解酶的检测
厚垣孢子较多,无色,内部原生质稠密,卵形至椭圆形, 大小为(3. 5 ~10. 0)μm × (5. 0 ~13. 5)μm(图 1C,D)。
图 1 猴头菌菌株 CB1 菌落的宏观形态和显微形态特征
Fig. 1 The appearance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H. erinaceum CB1
A.菌株 CB1 菌落正面 Colonies positive of strain CB1; B.菌株 CB1 菌落反面 Colonies negative of strain CB1;
C.图中箭头所示菌株 CB1 的厚垣孢子 The arrow points to the chlamydospores of strain CB1;
D.图中箭头所示菌株 CB1 菌丝上的锁状联合 The arrow points to the clamp connections in mycelia of strain CB1.
2. 2 猴头菌菌株 CB1 的 ITS 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
猴头菌菌株 CB1 ITS 区域的 PCR 产物测序得
到了 802 bp 的核苷酸序列,将该序列提交到
GenBank(NCBI accession number: GU584100) 的鉴
定结果表明,1 ~ 63 bp 为 18S rDNA,64 ~ 242 bp 为
ITS1 序列,243 ~ 392 bp 为 5. 8S rDNA 序列,393 ~
745 bp 为 ITS2 序列,746 ~ 802 bp 为 28S 序列。在
GenBank 中,菌株 CB1 与 99 个菌株的 BLAST 比对
结果表明,菌株 CB1 与来自中国广东的 H. erinaceum
He-1 菌株亲缘关系最为密切,二者提交的 ITS 序列
覆盖率(query coverage)为 100%,相似性达到 99%。
与其他 54 个 H. erinaceum 的不同菌株,提交的 ITS
序列覆盖率为75% ~ 78%,相似性为 98% ~ 99%。
与 7 个冷杉猴头菌 (H. abietis)菌株序列覆盖率为
61% ~ 77%,相似性为97% ~ 98%。与 6 个高山猴
头菌(H. alpestre)菌株序列覆盖率为 60% ~ 72%,
相似性为 97% ~ 99%。与 3 个美国猴头菌 ( H.
americanum)菌株序列覆盖率为 59% ~ 67%,相似性
为 98% ~ 99%。 与 6 个 珊 瑚 状 猴 头 菌 ( H.
coralloides)菌株序列覆盖率为67% ~ 78%,相似性
为 93% ~ 98%。与 1 个 猴 头 菌 科 的 Creolophus
cirrhatus 菌株序列覆盖率为 78%,相似性为 98%。
从 100 个菌株中选取了 17 个猴头菌属相关菌株,另
外选 择 了 1 个 松 杉 灵 芝 ( Ganoderma tsugae
ATCC64795)菌株,按照 NJ 聚类法进行菌株间遗传
距离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见图 2。从图 2 可以
看出,图中的 18 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 003 82 ~ 0. 387 01 之间,分为 2 个类群。17 个猴
头菌属菌株聚成 1 个大类群,它们之间最大遗传相
似系数仅为 0. 063 84,表明猴头菌属不同种间的遗
传距离很接近。1 个松杉灵芝菌株 ATCC64795 构
成外类群( outgroup),该菌株与 17 个猴头菌属菌株
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 387 01,远大于猴头菌属菌株
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表明该菌株与猴头菌属的遗
传距离较远。
2. 3 猴头菌在 4 种培养方式中木质素降解酶的检
测及偏差分析结果
猴头菌菌株 CB1 在 21 天的培养过程中,经以
藜芦醇为底物的测定方法,在 4 种不同的培养方式
中于 310 nm 处均未检测到 LiP 的活性。在培养方
式 1 中,提取的胞外酶液未检测到 MnP 的活性,漆
酶的活性在第 9 天达到最大分泌量,酶活性仅为
2. 16 U·L - 1; 在培养方式 2 中,检测胞外酶液有
MnP 的酶活性变化,但酶活性很低,15 天酶活性达
到分泌高峰,最大酶活性仅为 3. 23 U·L - 1,漆酶在 9
天时达最大分泌量,酶活性为 2. 41 U·L - 1。对比 2
种培养方式 1,2 的检测结果表明,Mn2 +作为诱导条
件是猴头菌产生 MnP 的必要因子,在诱导 MnP 的
产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漆酶的产生不受 Mn2 +
的限制。在培养方式 3 中,提取的胞外酶液检测到
MnP 的酶活性变化,MnP 在 13 天酶活性达到最大
分泌量,酶活性为 45. 56 U·L - 1,漆酶还是在第 9 天
达到最大分泌量,酶活性为 61. 85 U·L - 1; 在培养方
式 4 中,提取的酶液也检测到 MnP 的活性变化,
MnP 在 15 天达到最大分泌量,酶活性为 4. 84 U·
L - 1,漆酶仍在 9 天达到最大分泌量,酶活性为 5. 74
U·L - 1。对比 2 种培养方式 3,4 MnP 和漆酶的结果
表明,分别添加底物木屑和底物 2,6-DMP 都可以
提高 MnP 和漆酶的分泌量,底物对于猴头菌木质素
降解酶系统可产生诱导作用。MnP 和漆酶以底物
131
林 业 科 学 49 卷
木屑的产生量明显要高于以底物 2,6-DMP 的产生
量,其吸收峰分别在 470 和 420 nm 处峰值变化最明
显,而 MnP 和漆酶的其他 3 种培养方式的吸光度和
吸收峰的变化不明显。培养 21 天的猴头菌菌丝在
4 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中产生 MnP 和漆酶的情况见图
3,图中标注其 3 组重复数值的误差线。
图 2 基于 ITS 序列的猴头菌 CB1 及猴头菌属 NJ 聚类法系统发育树
Fig. 2 Phylogenetic trees using NJ clustering method based on ITS sequence of H. erinaceum CB1 and Hericium
分支节点上的数字表示 Bootstrap 的遗传相似系数。Numbers above nodes are bootstrap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图 3 猴头菌 4种 LNAS培养液中 MnP和漆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
Fig. 3 MnP and laccase activity of 4 kinds of different LNAS culture method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MnP 和漆酶的培养方式、
培养时间的显著性水平 Sig. 值 = 0. 000 都小于
0. 05,表明不同的培养方式、不同的培养时间 MnP
和漆酶的酶活性差异都很显著(表 1)。MnP 和漆酶
的培养方式 3 与 1 的均值差值最大。在培养方式 3
中,随着时间的变化,MnP 在 15 天的均值与 3 天的
均值差值最大为 154. 81; 漆酶在 9 天的均值与 3 天
的均值差值最大为 263. 238。
3 结论与讨论
对猴头菌菌株 CB1 进行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
表明,菌株的宏观培养特性与猴头菌子实体的颜色
和形态非常相似。微观培养特性表明菌株能产生较
多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是一种无性孢子,猴头菌能
产生厚垣孢子的特性增强了菌株在自然界中的生存
与繁殖能力,其无性繁殖是有意义的。过去的真菌
分类学教材上常提到“担子菌的无性繁殖时,除少
数种类进行无性繁殖外,而大多数担子菌在自然条
件下不进行无性繁殖”(邵力平等,1984),但是近
年来对大型多孔菌、伞菌较细致的培养特性研究表
明,很多多孔菌与伞菌都会产生厚垣孢子、分生节孢
子等无性孢子,这种无性繁殖也占据了其生活史的
一个阶段,对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与繁殖能力都具
有重要意义。
231
第 6 期 尹立伟等: 猴头菌菌株 CB1 的系统发育分析与木质素降解酶的检测
表 1 猴头菌 MnP 和漆酶的方差分析
Tab. 1 Variance analysis of MnP and laccase from H. erinaceum
来源
Origin
MnP
平方和 SS
Laccase
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MnP
均方 MS
Laccase
均方 MS
MnP
统计量值 F
Laccase
统计量值 F
显著性水平
Sig. (P = 0. 05)
校正模型
Correcting model
14 394. 403 22 156. 757 39 369. 087 568. 122 137. 197 74. 372 0. 000
截距 Intercept 4 244. 846 6 257. 922 1 4 244. 846 6 257. 922 1 577. 890 819. 215 0. 000
培养方式 Culture method 8 252. 585 11 743. 522 C 2 750. 862 3 914. 507 1 022. 547 512. 442 0. 000
时间 Day 1 961. 939 3 305. 814 9 217. 993 367. 313 81. 032 48. 084 0. 000
培养方式 ×时间
Culture method × day
4 179. 879 7 107. 421 27 154. 810 263. 238 57. 546 34. 460 0. 000
误差 Errors 215. 216 611. 114 80 2. 690 7. 639
总计 Total 18 854. 465 29 025. 793 120
校正总计 Correction total 14 609. 619 22 767. 871 119
王俊等(2011)对中国猴头菌属的真菌进行了
基于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中国的猴头菌属
分为猴头菌、冷杉猴头菌和珊瑚状猴头菌 3 个种。
Park 等(2004)对于 7 种猴头菌属真菌冷杉猴头菌、
美国猴头菌、高山猴头菌、珊瑚状猴头菌、猴头菌与
H. erinaceum、假猴头菌 (H. laciniatum),进行了基
于 rDNA-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
于 ITS1 与 ITS2 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能确切地将猴头
菌属的不同种类与菌株区分开来。但是,假猴头菌
为珊 瑚 状 猴 头 菌 的 同 物 异 名,猴 头 菌 与 H.
erinaceum 也是同物异名。因此,Park 等(2004)文中
的 7 种猴头菌属真菌实际上为 5 个种。本研究对包
括猴头菌菌株 CB1 在内的 5 种猴头菌属的 17 个菌
株进行基于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其中菌株 H.
coralloides ATCC 52480 在 Park 等 (2004)文中作为
H. laciniatum ATCC 52480,而菌株 H. erinaceum
CBS 485. 95 作为 H. erinaceus CBS 485. 95,表明猴
头菌菌株 CB1 与来自中国广东的猴头菌菌株亲缘
关系最近; 猴头菌的多个菌株与冷杉猴头菌的亲缘
关系较近,而与珊瑚状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较远。总
的来看,这 5 种猴头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都较近。
对猴头菌菌株 CB1 进行了主要木质素降解酶
系统检测的结果表明,猴头菌可同时产生 MnP 和漆
酶。猴头菌 MnP 和漆酶的活性变化是有规律可循
的。在 4 种不同培养液中,MnP 都是在 3 天后可检
测到酶活性,酶活性逐渐地提升,第 13 ~ 15 天时达
到最高量,之后酶活性又迅速下降,17 天后酶活性
会很低。在 4 种不同培养液中,漆酶也都是在 3 天
之后可检测到酶活性,酶活性迅速上升,第 9 ~ 11 天
时达到最高量,之后酶活性又迅速下降,17 天后酶
活性会很低。通过 MnP 和漆酶酶活性的检测,同时
获得了木质素降解酶的产生与培养基的成分及其酶
作用底物等条件的关系。分析猴头菌 4 种培养方式
的酶活性,结果表明,Mn2 + 作为诱导条件是猴头菌
产生 MnP 的必要因子,而漆酶的产生则不受诱导条
件的限制,这与尹立伟等 (2010) 对灰树花 ( Grifola
frondosa)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培养方式 3 和 4 内分
别添加了酶作用的底物木屑和 2,6-DMP,提高了
MnP 和漆酶的分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底物对于
培养过程中酶的产生也有影响,本研究发现猴头菌
添加底物木屑比添加底物 2,6-DMP 的菌丝生长明
显速度快、生物量高,MnP 和漆酶的产量也高得多,
而添加底物 2,6-DMP 比不添加底物的菌丝生长没
有明显的区别,如 2,6-DMP 的浓度高到一定程度
时对猴头菌的菌丝生长还具有抑制作用,也阻碍了
酶的分泌量较多地上调。由于能产生 MnP 和漆酶,
因此猴头菌具有降解木质素成分的能力。
对菌株 CB1 主要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检测,4
种培养方式均未检测到 LiP 的活性,表明 CB1 不产
生 LiP,但并不表明猴头菌没有 LiP 基因,这还有待
后续试验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陈凤毛 . 2007. 真菌 ITS 区序列结构及其应用 . 林业科技开发,21
(2) : 5 - 7.
池玉杰 . 2002. 10 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的培养特性 . 菌物
系统,21(1) : 116 - 119.
冯改静,李守勉,李 明,等 . 2007.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猴头菌菌丝
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2 (增刊) : 13 1 - 135.
李 好 . 2010.富硒猴头栽培及其药理活性初探 . 合肥: 安徽农业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
彭 瀛,宋晓琳,沈明花 . 2012. 猴头菌多糖对小鼠 H22 肝癌移植瘤
的抑制作用 .食品科学,33 (9) : 244 - 246.
邵力平,沈瑞祥,张素轩,等 . 1984. 真菌分类学 . 北京: 中国林业出
版社,158.
王 俊,图力古尔,高兴喜 . 2011. 中国猴头菌属真菌分子系统学研
究 .中国食用菌,30 (4) : 51 - 53,60.
王晓玉,蒋秋燕,凌沛学,等 . 2010. 猴头菌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
究进展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31(1) : 70 - 72.
331
林 业 科 学 49 卷
闫洪波 . 2009.偏肿拟栓菌锰过氧化物酶 cDNA 基因克隆及在毕赤
酵母中的表达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尹立伟,池玉杰,王雪童 . 2010. 灰树花迁西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和
主要木质素降解酶的测定 .林业科学研究,23(4) : 574 - 580.
张安强 . 2006.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结构修饰
和生物活性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Eggert C,Temp U,Eriksson K E. 1996. The ligninolytic system of the
white-rot fungus Pycnoporus cinnabarinu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ccas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62(4) : 1151 - 1158.
Hatakka A,Uusi-Rauva A K. 1983. Degradation of 14 C-labelled poplar
wood lignin by selected white-rot fungi. Eur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7(4) : 235 - 242.
Kirk T K,Schultz E,Conors W J, et al. 1978. Influence of culture
parameters on lignin metabolism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Arch Microbiol,117(3) : 277 - 285.
Lu L,Li J,Cang Y. 2002. PCR-base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medicinal
fungi Hericium species from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 ITS) sequences. Biol Pharm Bull,25(8) : 975 - 980.
Park H K,Ko H G,Kim S H,et al. 2004.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sian isolates of medicinal mushroom Hericium erinaceum by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uclear ITS rDNA. J Microbiol Biotechnol,
14(4) : 816 - 821.
Siwulski M,Sobieralski K,Wojniowicz M. 2009. Comparison of mycelium
growth and yielding of selected strains of Hericium erinaceus (Bull.
Fr. ) Pers. on sawdust substrates with the glucose addition. Herba
Polonica,55(3) : 267 - 272.
Tien M,Kirk T K. 1988. Lignin peroxidase of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Methods in Enzymology,161: 238 - 249.
Wariishi H,Valli K,Gold M H. 1992. Manganese ( II) oxidation by
manganese peroxidase from the basidiomycete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Kinetic mechanism and role of chelator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67 (33) : 23688 - 23695.
Yim M H,Shin J W,Son J Y,et al. 2007. Soluble components of Hericium
erinaceum induce NK cell activation via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12
in mice splenocytes. Acta Pharmacol Sin,28( 6) : 901 - 907.
Zhang A,Sun P,Zhang J,et al. 2007.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a
novel fucoglucogalactan is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the fungus
Hericum erinaceus. Carbohydr Res,104(2) : 451 - 456.
(责任编辑 石红青)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