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dicator System for Social Forestry Assessment and Its Type Classifi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类型划分


对甘肃省

87个县(市、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等多项指标进行调查,按照指标选择的原

则,选取21项指标建立了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

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利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林业资源三大类指标中的12个主因子进

行分层聚类,把甘肃省87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社会林业类型区。对划分的5个类型区按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5个类型区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各

个类型区的社会林业发展方向。

The indicator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ype division are contents of social forestry resear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dicator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forest resources over the area of 87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among which 21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bases used for the type division of social forestry system in Gan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indicator selection principle. We conducted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indicators with SPSS software. Produced 12 main factor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forestry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87 counties of Gansu Province were divided into five social forestry type areas. The five type areas wer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light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forest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 forestry about the five type areas were proposed.


全 文 :第 ww卷 第 w期
u s s {年 w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w o‘²1w
„³µqou s s {
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类型划分
周腊虎
k甘肃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兰州 zvsswyl
摘 要 } 对甘肃省 {z个县k市 !区l的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等多项指标进行调查 o按照指标选择的原
则 o选取 ut项指标建立了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 o并借助 ≥°≥≥统计分析软件 o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
法 o利用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林业资源三大类指标中的 tu个主因子进行分层聚类 o把甘肃省 {z个县k市 !区l划分
为 x个社会林业类型区 ∀对划分的 x个类型区按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 x个类型区
的综合评价结果 o提出了各个类型区的社会林业发展方向 ∀
关键词 } 社会林业 ~指标体系 ~类型划分 ~综合评价 ~发展方向 ~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z p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w p ssy| p s|
收稿日期 }ussz p sx p uw ∀
基金项目 }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重点项目kusst⁄Œ„xsswvl ∀
Ινδιχατορ Σψστεµ φορ Σοχιαλ Φορεστρψ Ασσεσσµεντ ανδ Ιτσ Τψπε
Χλασσιφιχατιον ιν Γανσυ Προϖινχε
«²∏¤«∏
k Γανσυ Στατιον φορ Φορεστρψ Σχιενχε ανδ Τεχηνολογψ Εξτενσιον Λανζηου zvsswyl
Αβστραχτ } ׫¨ ¬±§¬¦¤·²µ¶¼¶·¨° ¶¨·¤¥¯¬¶«°¨ ±·¤±§·¼³¨ §¬√¬¶¬²±¤µ¨ ¦²±·¨±·¶²©¶²¦¬¤¯ ©²µ¨¶·µ¼µ¨¶¨¤µ¦«q׫¬¶¶·∏§¼¬±√¨ ¶·¬ª¤·¨§
·«¨ ¬±§¬¦¤·²µ¶²©·«¨ ±¤·∏µ¤¯ µ¨¶²∏µ¦¨ o¶²¦¬¤¯ ¦¨²±²°¼ ¤±§·«¨ ©²µ¨¶·µ¨¶²∏µ¦¨¶²√¨ µ·«¨ ¤µ¨¤²©{z ¦²∏±·¬¨¶¬± Š¤±¶∏°µ²√¬±¦¨ o
¤°²±ªº«¬¦«ut¬±§¬¦¤·²µ¶º¨ µ¨ ¶¨¯¨ ¦·¨§¤¶·«¨ °¤¬± ¥¤¶¨¶∏¶¨§©²µ·«¨ ·¼³¨ §¬√¬¶¬²± ²©¶²¦¬¤¯ ©²µ¨¶·µ¼¶¼¶·¨°¬± Š¤±¶∏°µ²√¬±¦¨
¤¦¦²µ§¬±ª·²·«¨ ¬±§¬¦¤·²µ¶¨¯¨ ¦·¬²± ³µ¬±¦¬³¯¨q • ¨¦²±§∏¦·¨§©¤¦·²µ¤±¤¯¼¶¬¶¤±§¦¯∏¶·¨µ¤±¤¯¼¶¬¶²©·«¨ ¬±§¬¦¤·²µ¶º¬·« ≥°≥≥
¶²©·º¤µ¨ q°µ²§∏¦¨§tu °¤¬± ©¤¦·²µ¶²©·«¨ ±¤·∏µ¤¯ µ¨¶²∏µ¦¨ o¶²¦¬¤¯ ¦¨²±²°¼ ¤±§·«¨ ©²µ¨¶·µ¼ µ¨¶²∏µ¦¨¶º¨ µ¨ ¤±¤¯¼½¨ §¥¼ ∏¶¬±ª
«¬¨µ¤µ¦«¬¦¤¯ ¦¯∏¶·¨µo¤±§·«¨ µ¨¶∏¯·¬±§¬¦¤·¨§·«¤·{z ¦²∏±·¬¨¶²©Š¤±¶∏°µ²√¬±¦¨ º¨ µ¨ §¬√¬§¨§¬±·²©¬√¨ ¶²¦¬¤¯ ©²µ¨¶·µ¼·¼³¨ ¤µ¨¤¶q
׫¨ ©¬√¨ ·¼³¨ ¤µ¨¤¶º¨ µ¨ √¨¤¯∏¤·¨§¦²°³µ¨«¨ ±¶¬√¨ ¼¯¬±·«¨ ¬¯ª«·²©·«¨ ±¤·∏µ¤¯ µ¨¶²∏µ¦¨ o¶²¦¬¤¯ ¦¨²±²°¼ ¤±§·«¨ ©²µ¨¶·µ¨¶²∏µ¦¨¶q
„¦¦²µ§¬±ª·²·«¨ µ¨¶∏¯·²©¦²°³µ¨«¨ ±¶¬√¨ √¨¤¯∏¤·¬²±o·«¨ §¨√¨ ²¯³°¨ ±·§¬µ¨¦·¬²± ²©¶²¦¬¤¯ ©²µ¨¶·µ¼ ¤¥²∏··«¨ ©¬√¨ ·¼³¨ ¤µ¨¤¶º¨ µ¨
³µ²³²¶¨§q
Κεψ ωορδσ} ¶²¦¬¤¯ ©²µ¨¶·µ¼~¬±§¬¦¤·²µ¶¼¶·¨°~·¼³¨ ¦¯¤¶¶¬©¬¦¤·¬²±~¦²°³µ¨«¨ ±¶¬√¨ ¤¶¶¨¶¶°¨ ±·~ §¨√¨ ²¯³°¨ ±··µ¨±§o Š¤±¶∏
°µ²√¬±¦¨
社会林业k¶²¦¬¤¯ ©²µ¨¶·µ¼l概念是 t|y{年印度林学家 • ¶¨·²¥¼ ≤在新德里召开的第 |届英联邦林业大会
上首次提出的 o在 t|z{年第 {届世界林业大会上得到正式确认k张敏 oussvl ∀在印度 o社会林业被定义为 }
/当地人民组织起来直接参与规划 !执行和管理等过程 o并可以从中获得利益的林业活动0 k¤¯ ¤¯ ετ αλqo
ussvl ∀此后 o由于各国国情 !林情 !民情的不同 o加之各国经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o因而对社会林业的概念
和内涵的理解各有特色 o流行的叫法很多 o如乡村林业k¦²∏±·µ¼©²µ¨¶·µ¼l !社区林业k¦²°°∏±¬·¼©²µ¨¶·µ¼l !参与性
林业k³¤µ·¬¦¬³¤·²µ¼©²µ¨¶·µ¼l !农用林业k©¤µ°©²µ¨¶·µ¼l !村社林业k√¬¯¯¤ª¨ ©²µ¨¶·µ¼l o但以社会林业 !乡村林业 !社区
林业 !村社林业最为多见k林迎星等 ousstl ∀尽管叫法很多 o但总的来说 o社会林业强调以广大群众参与为主
体 o通过从事林木k包括经济果木l培育 !管理 !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林业生产活动以获得木材 !薪材 !食物 !饲料
及其他林副产品 o促进乡村社会农 !林 !牧副业协调发展k≥³µ¬±ª¤·¨2…¤ª¬±¶®¬ετ αλqoussvl ∀t||v年 {月 o美国成
立的一个机构间生态系统管理课题组k¬±·¨µ¤ª¨±¦¼ ¦¨²¶¼¶·¨° °¤±¤ª¨ °¨ ±··¤¶®©²µ¦¨l重视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
统之间的联系 o强调在各级政府 !地方居民 !土地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有些学
者认为 o对土地 !水和生命资源实行综合管理的战略手段 o可以促进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o即生态系统途径
k ¦¨²¶¼¶·¨° ¤³³µ²¤¦«lk解焱等 oussxl ∀人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o又是生态系统的管理者k周杨明等 ousszl ∀生
态系统途径理念强调 o人类及其文化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o人的经济活动和文化多样性
都是重要的生态过程 o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其引导到有利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k汪思龙等 ousswl o
形成森林 p社会一个大的互动系统 ∀总之 o社会林业打破了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0的狭隘性 o重视人与森林
的协调关系 o强化人的调控作用 o强调农户积极参与森林经营规划和实施 k王涛 ousstl ∀社会林业与农村发
展特别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 o强调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林业决策 !林业管理和林业实践活
动 o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社会林业是包含自然 !社会 !人文 !经济 !林业 !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k王涛等 oussvl ∀生态系
统途径提供了一个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具体管理实践的科学和政策框架k周杨明等 ousszl ∀甘肃
省地域空间跨度大 o自然 !经济 !社会条件复杂 o森林社会功能种类多样 o只有建立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 o才
能简化研究难度 o准确刻画一个地域一定时期内社会林业状况 o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结论的有效性 ∀以县域
为基本单元 o分析各县域之间社会林业基本状况 o具有不同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发展方向的县域基本单元 o
分属于不同区域的社会林业类型k何丕坤 ot|||l ∀科学地评价各县域之间社会林业类型 o可以为社会林业空
间上合理布局 o分类指导以及分区实施社会林业提供科学依据 ∀
t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部 o位居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 o省域面积 wx1w万 ®°u o占全国
土地面积的 w1zv h ∀省内地形复杂 o约 zs h为山地丘陵 o海拔一般多在 t xss ∗ v sss ° o全省境内六盘山 !陇
山纵横于东 o叠山 !潘家山 !岷山横亘于南 o祁连山 o合黎山 !龙首山分踞河西走廊南北 o沙漠戈壁广布 ∀大陆
性温带季风气候 o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o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 o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较
多 o受季风影响 o降水多集中在 z ) |月 ∀境内河流分属内陆 !黄河和长江 v个流域 o地表水资源少 o分布也不
平衡 o长江流域为丰水区 o黄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为缺水区k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 ot|||l ∀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总面积 |{t1ut万 «°u o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 ut1{u h o其中 o有林地 uvu1xs万 «°u o森
林覆盖率为 tv1wu h tl ∀森林植被的水平带分布由东南向西北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p落叶阔叶混交林 p落叶
阔叶林 p森林草原 p草原 p半荒漠 p荒漠等几个植被带 ~由云冷杉等针叶树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 o代表着
植被垂直带谱上最主要的成份 o是甘肃天然林资源的主体ul ∀
全省乡村人口 u sxx1zv万人 o占总人口的 z{1|z h o全省乡村劳动力为 t sxs1w|万人 o从事林业生产的劳
动力 {1xt万人 o仅占总劳动力的 s1{t h o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 t1tu h ∀乡村人口每 ts万人受教育程度在
大专以上的只有 ws|人 o高中或中专 w |xw人 o初中 uu syt人 o小学 wt {w|人 o文盲率为 tz1s| h o受教育程度
普遍很低 o人口素质差 ∀
tl 甘肃省林业厅 }ussz年 |月编印的甘肃省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新闻发布会材料 q
ul 5甘肃森林6编辑委员会 }甘肃森林kt||{年l q
vl {z个县k区 !市l包含没有设区 !县的地级市嘉峪关市 q
u 研究方法
在选取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等 ut项指标的基础上 o借助 ≥°≥≥统计分析软件 o对原始数据进
行处理 o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 o对全省 {z个县k区 !市lvl进行社会林业类型划分 ∀
因子分析是分析和考察各因子对总体影响的程度或各因子对总体的重要性的大小和方向 o以决定所考
察因子的取舍或对其关注的程度k薛薇 ousswl ∀其主要作用是将有关自变量线性地组合成一些新的 !相互正
交的综合变量 o称为主因子k也称公共因子l o若 ΠΧ表示主因子 oΞ表示自变量 o则主因子可表示为 }ΠΧι €
ςιt Ξιt n ςιu Ξιu n ςιv Ξιv n ,ςιµ Ξιµ ∀
求取主因子的方法是首先求样本的协方差矩阵 Σ o然后求 Σ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o则主因子的系数矩阵
ς由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组成 o相应的特征值代表这一主成分的贡献大小 ∀总之 o因子分析是用损失少量
信息k小于总信息量的 tx h l来换取减少变量个数的一种方法 ∀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 o采用 Θ型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将每个样品各自看成一类 o然后
定义样品间的距离k或相似系数l和类间的距离 ∀聚类过程是首先选择距离最小的两类将其合并成一个新
sz 林 业 科 学 ww卷
类 o再按类间距离的定义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 o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 o如此继续 o这样每次减少一
类 o直至所有的样品都聚为一类为止k薛薇 ousswl ∀聚类法有多种定义方法 o本研究采用的是组间连接和皮
尔逊相关来进行系统聚类 o聚类结果以树形图表示 ∀
v 结果与分析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v1t1t 选择依据 一个区域便是一个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系统的综合体 ∀森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o而是
与系统中的其他组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o如与人 !动物等其他组分之间进行着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k刘涛 o
ussul ∀人类可以从森林中获取生活必须的物质 o并且森林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的状态除
决定于自然环境状况 o还决定于人类对于森林的活动方式和强度 o也就是区域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状况 ∀人
类在不能改变自然环境的情况下 o可以改变或调整其社会和经济环境 o以保持森林的良好状态和整个系统的
稳定性 ∀而社会林业更加强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o一个区域的社会林业除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
相关外 o还与该地的经济社会密不可分 ∀因此 o考察一个地区的社会林业 o要从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和林业资
源 v方面综合考察 o全面评估 ∀
v1t1u 指标选择原则 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考察一个地域林业与社会协调程度 o描绘该地域社
会林业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有效工具k胡德 等 oussvl ∀因此 o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是完备的 o能够比较
全面 !真实地反映全省社会林业全貌 o能够由此衡量出全省社会林业发展的潜力k冯金桃等 oussvl ∀评价指
标体系还应该尽可能地简单 o以最少的指标准确反映全省社会林业基本特征 ∀同时 o根据因子分析建模的要
求 o在选择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tl 指标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o要求在现有条件 !技术手段下能够而且
易于取得数据 ~ul 指标的可比性 o要求大多数指标应属于相对指标 o以排除各地域单元面积大小 !人口多寡
不同所造成的绝对值差别 ~vl 指标的独立意义及不可替代性 o这样可以消除因指标交错重叠引起分类界线
不吻合的现象 ∀
v1t1v 指标的选取 通过对原始资料分析整理 o按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上述依据 o从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以及林业资源 v个方面选取 o力求简洁明了 o突出重点 o建立以下甘肃省社会林业工程现状及类型划分研究
的指标体系 ∀tl 自然条件评价指标 自然条件是社会林业活动重要的影响因素 o可评价大的森林类型区内
社会林业工程活动与光 !热 !水以及气候带的关系 o因此选取k刘涛 oussul }年均气温k ε l ~年降水量k°°l ~
年日照时数k«l ~年积温k ∴ts ε l o共 w项 ∀ul 社会经济评价指标 林业作为一种产业 o受到区域社会经济
条件的制约 ∀因此 o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应以对林业发展有利的社会因子和不利k包括破坏性l的社会因子
来考虑 ∀因些选取k王涛等 oussvl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k元l ~农民人均纯收入k元l ~综合指数 ~林业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比重k h l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k h l ~农林牧渔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k h l ~耕地面积k万
«°ul o共 z项 ∀vl 林业资源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以大自然客观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o考察各地
的林业结构 !发展潜力 o来评价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选取k冯金桃等 oussv ~胡德 等 o
ussvl }人均林业用地面积k«°ul ~有林地所占比例k h l ~灌木林地所占比例k h l ~农田林网及四旁植树所占
比例k h l ~人均人工林面积k«°ul ~人均林木蓄积k°vl ~森林覆盖率k h l ~经济林所占比例k h l ~防护林所
占比例k h l ~用材林所占比例k h l o共 ts项 ∀
312 支撑度评价
v1u1t 自然条件支撑度评价 把选取的 w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社会林业自然条件支撑度评价指标 o数据处理
和评价过程如下 ∀
利用 ≥°≥≥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k表 tl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o得到相关矩阵k表 ul ∀
从表 u看 o有些变量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o为避免采取全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造成繁重的工作量 o对指
标进行因子分析 o以减少变量 o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 v ∀
由表 v可见 o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 {x h k即信息损失量少于 tx h l的原则 o选取的 u个主因子已提供了
原始资料 |y1txy h的信息 ∀为进一步简化指标 o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o见表 w o根据旋转后的
因子载荷可确定 u个相互独立的主因子 o记为 ƒt !ƒu ∀
tz 第 w期 周腊虎 }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类型划分
表 1 各县区自然条件指标
Ταβ .1 Νατυραλ χονδιτιονσινδεξ οφ εϖερψ χουντψ ορ διστριχτ
序号
’µ§¨µ
县区
≤²∏±·¼ ²µ§¬¶·µ¬¦·
年均气温
≠ ¤¨µ¯¼ ¤√ µ¨¤ª¨
·¨°³¨µ¤·∏µ¨Πε
年降水量
≠ ¤¨µµ¤¬±©¤¯ Π¯°°
年日照时数
≠ ¤¨µ¶∏±¯¬ª«·«²∏µ¶Π«
年积温
≠ ¤¨µ¤¦¦∏°∏¯¤·¬²±
·¨°³¨µ¤·∏µ¨Πε
t 城关区 ≤«¨ ±ªª∏¤± §¬¶·µ¬¦· |1t vuz1z u ysz1y v uwu1s
u 七里河区 ±¬¯¬«¨ §¬¶·µ¬¦· |1t vuz1z u ysz1y v uwu1s
,
{x 夏河县 ÷¬¤«¨ ¦²∏±·¼ u1y www1w u u|y1s z|s1u
{y 碌曲县 ∏´∏¦²∏±·¼ u1x yss1s u uss1s w|x1s
{z 玛曲县 ¤´ ∏¦²∏±·¼ t1t ytx1x u x{v1| uzw1s
表 2 自然条件因子相关系数矩阵
Ταβ .2 Χορρελατιον µατριξ οφ µατυραλ χονδιτιονσφαχτορ
指 标
Œ±§¨¬
年均气温
≠ ¤¨µ¯¼ ¤√¨ µ¤ª¨ ·¨°³¨µ¤·∏µ¨
年降水量
≠ ¤¨µµ¤¬±©¤¯¯
年日照时数
≠ ¤¨µ¶∏±¯¬ª«·«²∏µ¶
年积温
≠ ¤¨µ¤¦¦∏°∏¯¤·¬²± ·¨°³¨µ¤·∏µ¨
年均气温 ≠ ¤¨µ¯¼ ¤√¨ µ¤ª¨ ·¨°³¨µ¤·∏µ¨ t1ss s1syw p s1vyx s1|wy
年降水量 ≠ ¤¨µµ¤¬±©¤¯¯ s1syw t1sss p s1{ty s1tz|
年日照时数 ≠ ¤¨µ¶∏±¯¬ª«·«²∏µ¶ p s1vyx p s1{ty t1ss p s1tut
年积温 ≠ ¤¨µ¤¦¦∏°∏¯¤·¬²± ·¨°³¨µ¤·∏µ¨ s1|wy p s1tz| p s1tut t1sss
表 3 自然条件主因子贡献率
Ταβ .3 Χοντριβυτιον ρατε οφλεαδερ φαχτορ οφ νατυραλ χονδιτιονσ
主因子
¨¤§¨µ
©¤¦·²µ
旋转前 …¨ ©²µ¨ µ²·¤·¬²± 旋转后 „©·¨µµ²·¤·¬²±
特征值
≤«¤µ¤¦·¨µ¬¶·¬¦
√¤¯∏¨
贡献率
≤²±·µ¬¥∏·¬²±
µ¤·¨Πh
累计贡献率
„¦¦∏°∏¯¤·¨ ¦²±·µ¬¥∏·¬²±
µ¤·¨Πh
特征值
≤«¤µ¤¦·¨µ¬¶·¬¦
√¤¯∏¨
贡献率
≤²±·µ¬¥∏·¬²±
µ¤·¨Πh
累计贡献率
„¦¦∏°∏¯¤·¨ ¦²±·µ¬¥∏·¬²±
µ¤·¨Πh
t u1tt{ xu1|xx xu1|xx t1||z w|1|uy w|1|uy
u t1zu{ wv1ust |y1txy t1{w| wy1uvs |y1txy
表 4 自然条件主因子载荷
Ταβ .4 Λεαδερ φαχτορ λοαδινγ οφ νατυραλ χονδιτιονσ
指 标 Œ±§¨¬ ƒt ƒu
年均气温 ≠ ¤¨µ¯¼ ¤√ µ¨¤ª¨ ·¨°³¨µ¤·∏µ¨ s1|z| s1tzy
年降水量 ≠ ¤¨µµ¤¬±©¤¯¯ p s1ttx s1|yt
年日照时数 ≠ ¤¨µ¶∏±¯¬ª«·«²∏µ¶ p s1utv p s1|wu
年积温 ≠ ¤¨µ¤¦¦∏°∏¯¤·¬²± ·¨°³¨µ¤·∏µ¨ s1||s p {1u{t∞p su
ƒt 类 }包括年均气温k ε l !年积温k ∴ts ε l o此类指标包的贡献率为 w|1|uy h ~ ƒu 类 }包括年降水量
k°°l !年日照时数k«l o此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wy1uvs h ∀为了进一步研究每个县区的特征 o将共同因子表示
为变量的线性组合 }Ψϑ € Βϑt ςt n Βϑu ςu o其中 ΒϑΙ为因子得分系数 ∀将每个县区的 w个指标变量的相关数据
k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l代入这一公式 o可计算出因子得分 Ψt !Ψu依次记作 ƒχt 得分 !ƒχu 得分 ~因子总分值k称
之为自然条件支撑度l等于共同因子得分乘以相应的因子贡献率 o再求和得出结果并排序k表 xl ∀
表 5 各县区自然条件支撑度
Ταβ .5 Συππορτινγ δεγρεε οφ νατυραλ χονδιτιονσ
县区 ≤²∏±·¼ ²µ§¬¶·µ¬¦· ƒχt ƒχu 支撑度 ≥∏³³²µ·¬±ª§¨ªµ¨¨
文 县 • ±¨ ¦²∏±·¼ u1xzv vs s1|zu x{ t1zvw vy| w|u
武都区 • ∏§∏§¬¶·µ¬¦· u1wts tv s1z|x vz t1xzs |{t sxx
徽 县 ‹∏¬¦²∏±·¼ t1wus |w t1{tv ut t1xwz yyx w{z
,
玛曲县 ¤´ ∏¦²∏±·¼ p u1y{v ss s1xu| us p t1s|w {yx wus
民乐县 ¬±¯¨¦²∏±·¼ p t1w{| sv p s1{u| w| p t1tuy {{y vwx
天祝县 ׬¤±½«∏¦²∏±·¼ p u1{yt ux s1vzu {v p t1uxy tw{ vyy
uz 林 业 科 学 ww卷
为进一步分析各县市社会林业所属类型 o根据排序进行聚类 o得出自然条件支撑度评价结果 }自然条件
最好的有文县 !武都区 !徽县等 z个县k区 !市l ~自然条件较好的有秦州区 !麦积区 !礼县等 tt个县k区 !市l ~
自然条件一般的有华亭县 !庆城县 !镇原县等 ux个县k区 !市l ~自然条件较差的有积石山县 !临夏县 !平川区
等 us个县k区 !市l ~自然条件最差的有敦煌市 !民勤县 !安西县等 uw个县k区 !市l ∀
v1u1u 社会经济支撑度评价 把选取的 z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社会林业社会经济支撑度评价指标 o利用 ≥°≥≥
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o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后k方法及过程同对自然条件支撑度评价 o
有关分析过程和表格略l o进行因子分析 o求各变量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 {x h k即
信息损失量少于 tx h l的原则 o选取的 w个主因子已提供了原始资料 |v1u{{ h的信息 ∀为进一步简化指标 o
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o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确定 w个相互独立的主因子 o记为 ƒt !ƒu !ƒv !ƒw
k表 yl ∀
表 6 社会经济主因子载荷
Ταβ .6 Πρινχιπαλφαχτορ λοαδ οφ σοχιαλ εχονοµιχ
指标 Œ±§¨¬ ƒt ƒu ƒv ƒw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µ¦¤³¬·¤ªµ²¶¶±¤·¬²±¤¯ ³µ²§∏¦·Π¼∏¤± s1|sw p s1uty p s1tuy p |1vyy∞p su
农民人均纯收入 °¨ µ¦¤³¬·¤³¨µ¶²± ±¨ ·¬±¦²°¨ ²©©¤µ°¨ µ¶Π¼∏¤± s1{zw p s1tw{ p s1ux{ p z1vv|∞p su
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³µ²³²µ·¬²± ²©©²µ¨¶·µ¼ ²∏·³∏·√¤¯∏¨ ¤¦¦²∏±·¬±ª©²µ·«¨ ·²·¤¯ ¤ªµ¬¦∏¯·∏µ¤¯ ²∏·³∏·√¤¯∏¨Πh p s1ust w1sty∞p su s1|zu z1|zx∞p su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³µ²³²µ·¬²± ²©¤ªµ¬¦∏¯·∏µ¤¯ ³²³∏¯¤·¬²± ¤¦¦²∏±·¶©²µ·«¨ ·²·¤¯
³²³∏¯¤·¬²±Πh p s1{y| s1u|t v1yx|∞p su s1t|z
农林牧渔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 ׫¨ ³µ²³²µ·¬²± ²©©¤µ°¬±ª¤±§©²µ¨¶·µ¼ «¨µ§©¬¶«¬±ª
¤¯¥²µ©²µ¦¨ ¤¦¦²∏±·¬±ª©²µ·«¨ ·²·¤¯ ¤¯¥²µ©²µ¦¨Πh p s1uut p {1w|s∞p su {1t{x∞p su s1|yy
耕地面积 ≤∏¯·¬√¤·¨§¤µ¨¤Π«°u p s1ux| s1|xz w1vtx∞p su p |1uwx∞p su
综合指数 ≤²°³²¶¬·¨¬±§¨¬ s1|vt p u1yux∞p su p s1tux p s1t|y
ƒt 类 }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k元l !农民人均纯收入k元l !综合指数 o此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wz1|z{ h ~ƒu
类 }包括耕地面积k万 «°ul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o此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tx1wsw h ~ƒv 类 }为林业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比重k h l o此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tx1swy h ~ƒw 类 }为农林牧渔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 o此类指标的
贡献率为 tw1{ys h ∀为了进一步研究每个县市区的特征 o将共同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 }Ψϑ € Βϑt ςt n
Βϑu ςu n Βϑv ςv n Βϑw ςw o其中 ΒϑΙ为因子得分系数 ∀将每个县市区的 z个指标变量的相关数据k标准化处理后
的数据l代入这一公式 o可计算出因子得分 Ψt !Ψu ! Ψv !Ψw 依次记作 ƒχt 得分 !ƒχu 得分 !ƒχv 得分 !ƒχw 得分 ~因子
总分值k称之为社会经济资源支撑度l等于共同因子得分乘以相应的因子贡献率 o再求和得出结果k表 zl ∀
表 7 各县市区社会经济资源支撑度
Ταβ .7 Συππορτινγ δεγρεε οφ σοχιετψ εχονοµψ ρεσουρχεσ
县区 ≤²∏±·¼ ²µ§¬¶·µ¬¦· ƒχt ƒχu ƒχv ƒχw 支撑度 ≥∏³³²µ·¬±ª§¨ªµ¨¨
城关区 ≤«¨ ±ªª∏¤± §¬¶·µ¬¦· v1|yy ss s1swz vs s1|{t tv p t1vyy |v t1{xw x{{ x|w
西固区 ÷¬ª∏§¬¶·µ¬¦· v1s{t ux p s1xx| {{ p s1usw vs p t1xuy {t t1tvw wxx uyy
嘉峪关市 ¬¤¼∏ª∏¤± u1vys |z p s1x{t wy s1ssw ux s1wx| yu t1ttu ttz szx
,
积石山县 ¬¶«¬¶«¤± ¦²∏±·¼ p t1vss zz p t1s|z tz s1vss xs p t1uxt v| p s1|vv {vw {ut
临潭县 ¬±·¤± ¦²∏±·¼ p t1u{t y{ p s1|z{ sw p t1v{y zz p s1uxx yu p t1stu uus ux{
漳 县 «¤±ª¦²∏±·¼ p t1uxv t| p s1zvy yt p s1u{y yy p u1uzz uv p t1s|y uxs tww
为分析各县市社会林业所属类型 o根据排序进行聚类分析 o得出社会经济支撑度评价结果 }社会经济条
件最好的有城关区 !西固区 !嘉峪关市等 tv个县k区 !市l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的有环县 !清水县 !安宁区等 u|
个县k区 !市l ~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有麦积区 !庆城县 !镇原县等 vs个县k区 !市l ~社会经济条件最差的有庄
浪县 !皋兰县 !康乐县等 tx个县k区 !市l ∀
tl 林业资源有关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 t|||年甘肃省林业厅编写的5甘肃林业经济与资源调查6汇编资料 q
v1u1v 林业资源支撑度评价 把选取的 ts项指标tl作为甘肃省社会林业林业资源支撑度评价指标 o对原始
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k方法及过程同对自然条件支撑度评价 o有关分析过程和表格略l o得到相关矩阵 ∀有
vz 第 w期 周腊虎 }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类型划分
些变量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o为避免采取全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造成繁重的工作量 o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o
以减少变量 o用 ≥°≥≥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
{x h k即信息损失量少于 tx h l的原则 o选取的 y个主因子已提供了原始资料 |t1zx{ h的信息 ∀为进一步简
化指标 o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o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可确定 y个相互独立的主因子 o记为 ƒt !
ƒu !ƒv !ƒw !ƒx !ƒyk表 {l ∀
表 8 林业资源主因子载荷
Ταβ .8 Πρινχιπαλφαχτορ λοαδ οφ φορεστρψ ρεσουρχεσ
指标 Œ±§¨¬ ƒt ƒu ƒv ƒw ƒx ƒy
人均林业用地面积 °¨ µ¦¤³¬·¤ ©²µ¨¶·µ¼
¤¯±§Π«°u y1sty∞p su s1{zs p s1usu s1txu s1tt| p s1tvs
有林 地 所 占 比 例 ׫¨ ©²µ¨¶· ¤¯±§
³µ²³²µ·¬²±Πh s1|tv x1xvu∞p su s1uuw p v1|||∞p su s1uuz p t1sz∞p su
灌木林地所占比例 ׫¨ ¶«µ∏¥¥¨µ¼ ©²µ¨¶·
¤¯±§³µ²³²µ·¬²±Πh s1uus |1|xt∞p su s1ut| p |1yyu∞p sv s1|uv p t1yv∞p su
农田林网及四旁植树所占比例 ׫¨
³µ²³²µ·¬²± ²©·«¨ ©¤µ°¯¤±§©²µ¨¶·¥¨ ·¯¶¤±§
¤µ²∏±§·µ¨ ¶¨Πh
z1wvu∞p su p s1ttu p v1xw{∞p su p z1v|x∞p su {1wwv∞p sw s1|{y
人均人工林面积 ׫¨ ¤√¨ µ¤ª¨ ³¨µ³¨µ¶²±
³¯¤±·¨§©²µ¨¶·¤µ¨¤Π«°u s1z{v s1vxy p y1{y{∞p su s1vts p {1xwz∞p su {1yys∞p su
人均林木蓄积 °¨ µ ¦¤³¬·¤ ©²µ¨¶· ¬¯√¬±ª
·¬°¥¨µΠ°v s1u{u s1zzu s1v{| s1tus t1s|z∞p su p u1xy∞p su
森林覆盖率 ƒ²µ¨¶·¦²√ µ¨¤ª¨Πh s1z|t y1ysw∞p su s1uw| p w1vzv∞p su s1xux s1ttv
经济林所占比例 ׫¨ ¦¨²±²°¬¦ ©²µ¨¶·
³µ²³²µ·¬²±Πh p x1z|∞p sv p s1usy s1t|x p s1|tw z1y|v∞p su y1|xw∞p su
防护林所占比例 ׫¨ ³µ²·¨¦·¬√¨ ©²µ¨¶·
³µ²³²µ·¬²±Πh p s1tvv t1s{z∞p su p s1{|{ s1t|y p s1uuy u1uws∞p su
用 材 林 所 占 比 例 ׫¨ ·¬°¥¨µ ©²µ¨¶·
³µ²³²µ·¬²±Πh s1vyx z1t{|∞p su s1xz| s1ysy s1uvz p {1uy∞p su
ƒt 类 }包括有林地所占比例 h !人均人工林面积k«°u l !森林覆盖率 k h l o此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uv1ysy h ~ƒu 类 }包括人均林业用地面积k«°ul !人均林木蓄积k°vl o此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tx1xzu h ~ƒv 类 }
为用材林所占比例k h l o指标的贡献率为 tx1vz| h ~ ƒw 类 }为防护林所占比例k h l o指标的贡献率为
tv1{w{ h ~ƒx 类 }为灌木林地所占比例k h l o指标的贡献率为 tv1tvz h ~ƒy 类 }为农田林网及四旁植树所占
比例k h l o类指标的贡献率为 ts1uty h ∀
为了进一步研究每个县市区的特征 o将共同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 }Ψϑ € Βϑt ςt n Βϑu ςu n Βϑv ςv n
Βϑw ςw n Βϑx ςx n Βϑy ςy o其中 ΒϑΙ为因子得分系数 ∀将每个县市区的 ts个指标变量的相关数据k标准化处理后
的数据l代入这一公式 o可计算出因子得分 Ψt !Ψu !Ψv !Ψw !Ψx !Ψy 依次记作 ƒχt 得分 !ƒχu 得分 !ƒχv 得分 !ƒχw 得
分 !ƒχx 得分 !ƒχy 得分 ~因子总分值k称之为林业资源支撑度l等于共同因子得分乘以相应的因子贡献率 o再求
和得出结果k表 |l ∀
表 9 各县市区林业资源支撑度
Ταβ .9 Συππορτινγ δεγρεε οφ φορεστρψ ρεσουρχεσ
县区
≤²∏±·¼ ²µ§¬¶·µ¬¦· ƒχt ƒχu ƒχv ƒχw ƒχx ƒχy 支撑度 ≥∏³³²µ·¬±ª§¨ªµ¨¨
迭部县 ⁄¬¨¥∏¦²∏±·¼ u1uy{ su y1uy| | v1ss| |u s1|sw yz p s1{|z |s s1utw v u1ssz y
舟曲县 «²∏´ ∏¦²∏±·¼ u1s{v {| s1ss{ s t1tt| tv t1vux u{ t1txv sy p s1zw| s s1|uv z
卓尼县 «∏²±¬¦²∏±·¼ p s1uwx ss s1yyy x t1yut |x u1uvy vz u1t|s {x p s1wty s s1{w{ w
,
景泰县 ¬±ª·¤¬¦²∏±·¼ p s1x{v |s p s1uv{ s p s1w|y xs p s1sys |s p s1w|x xs p s1yvy s p s1v|s s
靖远县 ¬±ª¼∏¤± ¦²∏±·¼ p s1x{t ws p s1uuy s p s1xx| |s p s1suv xs p s1xyy |s p s1xzw s p s1v|x s
白银区 …¤¬¼¬± §¬¶·µ¬¦· p s1{us |s p s1sut s t1wuu zt p t1xzu ts p t1tv{ us p s1xvs s p s1v|| s
为进一步分析各县市社会林业所属类型 o根据林业资源支撑度和排序 o进行聚类分析 o得出 {z个县k区 !
wz 林 业 科 学 ww卷
市l林业资源支撑度评价结果 }林业资源最好的有迭部县 !舟曲县 !卓尼县等 {个县k区 !市l ~林业资源较好
的有麦积区 !灵台县 !宁县等 uu个县kk区 !市l ~林业资源一般的有崇信县 !宕昌县 !西峰区等 uw个县k区 !
市l ~林业资源较差的有七里河区 !安宁区 !玛曲县等 uv个县k区 !市l ∀
313 类型划分
以上从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林业资源 v方面指标进行了分析 o可以对甘肃省 {z个县k区 !市l的社会林
业实施条件有了基本了解 ∀综合三大因素和评价结果 o选取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林业资源 v类指标的 tu个
主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o具体方法为最近邻法 o测度值为皮尔森相关法 o把全省 {z个县区划分为 x个社会林业
类型区 o如图 t ∀
一类区 }合作市 !夏河县 !碌曲县 !玛曲县 !临潭县 !卓尼县 !和政县 !岷县 !临夏市 !临夏县 !康乐县 !天祝
县 !积石山县 !东乡县 !舟曲县 !广河县 !肃南县 !迭部县共 t{个县k区 !市l ∀
二类区 }宕昌县 !成县 !文县 !徽县 !康县 !两当县 !武都区 !清水县 !西和县 !渭源县 !张家川县 !秦安县 !礼
县 !陇西县 !漳县 !甘谷县共 ty个县区 ∀
三类区 }镇原县 !永靖县 !宁县 !灵台县 !西峰区 !秦州区 !崆峒区 !合水县 !泾川县 !华池县 !崇信县 !华亭
县 !麦积区 !庄浪县 !正宁县共 tx个县区 ∀
四类区 }七里河区 !西固区 !城关区 !红古区 !白银区 !安宁区 !山丹县 !甘州区 !凉州区 !古浪县 !平川区 !景
泰县 !民勤县 !永昌县 !肃北县 !阿克塞县 !金川区 !嘉峪关市 !玉门市 !敦煌市 !临泽县 !金塔县 !高台县 !安西
县 !肃州区共 ux个县区 ∀
五类区 }靖远县 !庆城县 !环县 !临洮县 !皋兰县 !永登县 !通渭县 !会宁县 !安定区 !榆中县 !静宁县 !武山
县 !民乐县共 tv个县区 ∀
w 结论
以上划分的 x个类型区所赋予的社会林业现状和发展潜力的涵义 o是甘肃省林业在自然 !经济和社会条
件下相对的同类等级 o而不是按地理条件制定的标准 o每一类型区的社会林业现状大致在一个等级上 ∀
tl 一类区主要位于甘肃西南部 o大部分属于高寒阴湿地区 o雨水充沛 o热量不足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 o
少数民族聚居区 o甘肃的主要牧场都集中在这里 o人均耕地很少 o工业不发达 o农业人口比重较大 o特别是从
事农林牧渔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最大 o由于以牧业为主 o农民收入水平在全省来说处于中等水平 ~林业资
源丰富 o白龙江等甘肃的大型天然林区主要集中在这里 o植被良好 o人均人工林面积最大 o人均林木蓄积居全
省之首 ∀
ul 二类区主要位于甘肃东南部 o山大沟深 o气候条件优越 o温湿多雨 ~社会经济条件在全省最差 o交通
条件较差 o农民收入低 o农业人口比重大 ~林业资源丰富 o动植物种类繁多 o经济林品种丰富 o种植面积较大 o
所占比例达到了 yz1tt h o林业产值在全省来说比重最大 o占到本类型区农业产值的 {1yw h ∀
vl 三类区主要位于甘肃东部地区 o温带半湿润气候 o降雨不均 o春夏季干旱严重 o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o地
貌有黄土塬区 !川区 !沟壑区 !梁 !峁等类型 o水土流失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中等 o农业人口比重较大 o耕地丰
富 o农林牧渔劳动力比重不大 o劳务输出效果明显 ~林业资源较好 o正宁 !华池 !合水 !关山等林业总场及小陇
山几大林场都在该类型区 o经济林果业发达 o乡村绿化效果较好 ∀
wl 四类区主要位于甘肃西部地区 o气候条件恶劣 o干燥少雨 o蒸发量是降水量的 ts多倍 o阳光充足 o日
温差较大 o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严重 o工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是祁连冰川融水 ~社会经济条件最好 o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了 tu wy|1{w元 o是其他类型区的 v ∗ y倍 o工业较发达 o农业人口比重不大 o只占总人口的一半
多 ~林业资源最差 o森林覆盖率最低 o仅为 z1tzu h ∀
xl 五类区大部分县区位于甘肃中部地区 o气候干燥少雨 o自然条件较差 ~社会经济条件中等 o农业人口
比重最大 o耕地面积较广 ~林业资源比较匮乏 o植被稀疏 ∀
x 讨论
传统的林业类型划分主要以流域 !自然条件为依据 o社会经济因素考虑较少或不考虑 ∀由于社会林业是
从整个社会角度考查研究林业 o在发展林业的同时 o较多地关注社会和经济因素 ∀因此本文从自然 !社会 !经
xz 第 w期 周腊虎 }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类型划分
图 t 甘肃省社会林业类型划分聚类直方图
ƒ¬ªqt ׫¨ §∏¶·¨µ¶¼¶·¨° §¨±§µ²ªµ¤° ²©¶²¦¬¨·¼©²µ¨¶·µ¼·¼³¨¶§¬√¬¶¬²±¬± Š¤±¶∏°µ²√¬±¦¨
济和林业资源等因子建立指标 o以县域为单
位进行类型划分 o打破了较粗放 !传统林业
类型划分 o较多地赋予了现代林业 !社会林
业的特点 o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县k市 !区l按
照所属的社会林业类型进行林业建设 o增强
社会林业实施的有效性 ∀
根据各类区的综合评价结果看 o各类型
区社会林业现状明显不同 o按照因地致宜 !
分类指导的原则 o各类型区社会林业发展方
向建议如下 }
tl 一类区 应用生态系统途径理念 o加
强多部门 !多行业协作 o充分调动参与者的
积极性 o增强高寒湿地涵养水源功能 o加大
黄河首曲地区植被保护力度 o综合治理沙化
土地 o确保黄河中 !下游生态安全 ∀从社区
居民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 o通过促进参与和
利益共享 o保护好天然林 o合理开发林区资
源 ∀
ul 二类区 政府 !社区共管 o巩固好退
耕还林成果 o政府要生态的长期利益与农民
获取收益的短期利益相结合 o应用参与式管
理方法 o在江河两侧 !高山陡坡地带 !高山峡
谷以及其他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营造防护
林 o并加快花椒 !核桃 !油橄榄 !银杏等经济
林果业发展 o增加农民收入 ∀
vl 三类区 村民是参与式管理的主体 o
是实施生态治理的实践者 o通过明晰产权 o
落实生态效益受偿权 o调动参与者的积极
性 o通过造林k草l和水利工程等措施对小流
域进行综合治理 o实行保塬 !护坡 !固沟 o塬
坡沟综合治理 o遏制水土流失 ∀在条件比较
优越地区大力发展以温带水果和速生丰产
用材林基地建设为主的经济林产业 ∀
wl 四类区 采用利益共享机制 o通过各
种方式 o吸纳社会力量投入荒山绿化 o特别
是绿化好兰州南北两山总理工程 ∀调动社
区村民参与治沙 o对直接影响生态安全的沙
尘暴多发地区进行重点治理 ∀社区共管共
赢 o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管理 o
改造现有林网以及提高绿洲边缘防护林体
系的防护效益 ∀
xl 五类区 结合新农村建设 o改善社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o提高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生态治理的决策
权 o通过乔灌草结合 o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 o山 !水 !林 !田 !路综合治理 o形成功能完善的林
草植被生态体系 ∀发展一定规模的薪炭林 o满足村民的生活用能 ∀
yz 林 业 科 学 ww卷
参 考 文 献
张 敏 qussv1 社会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q世界林业研究 otykxl }vx p v|1
林迎星 o张建国 qusst1 社会林业研究述评 q林业经济 oktsl }tt p tx1
解 焱 o汪 松 qussx1 实现生态系统途径的 x个步骤 q世界自然保护信息 okuzl }x p y1
周杨明 o于秀波 o于贵瑞 qussz1 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系统方法 }概念 !原则与应用 q地球科学进展 ouukul }tzt p tzz1
汪思龙 o赵士洞 qussw1 生态系统途径 ) ) ) 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q应用生态学报 otxktul }uvyw p uvy{1
王 涛 qusst1国际社会林业研究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q
王 涛 o金佩华 qussv1 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与类型研究 q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t p v1
何丕坤 qt|||1社会林业研究探索 q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q
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o甘肃省林业志编辑委员会 qt|||1甘肃省志#林业志 q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ots p tv1
薛 薇 qussw1≥°≥≥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q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owx p yz1
刘 涛 qussu1 中国天然林区社会林业工程指标体系及类型区划分的研究 Μ王 涛 o金佩华 q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q北京 }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u| p vs1
胡德 o金佩华 qussv1 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与类型研究综合报告 Μ王 涛 o金佩华 q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与
类型研究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w p us1
冯金桃 o吴乾平 qussv1 广东省社会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与类型划分研究 Μ王 涛 o金佩华 q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与类型研
究 q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vxx p vzz1
¤¯ ¤¯ ≠ …o ‘¨∏³¤±¨ ‹ • o…µ¤±±¨ ¼ ° oετ αλqussv1 • «¼ ¤µ¨±. ·³²²µ³¨²³¯¨¥¨ ±¨ ©¬·¬±ª °²µ¨ ©µ²° ¦²°°∏±¬·¼©²µ¨¶·µ¼‚ƒ²µ¬√¨¯¬«²²§ovktl }z{ p |v1
≥³µ¬±ª¤·¨2…¤ª¬±¶®¬’ o⁄¨ √ ’ ° o ≠¤§¤√ ‘° oετ αλqussv1≤²°°∏±¬·¼ ©²µ¨¶·°¤±¤ª¨ ° ±¨·¬±·«¨ °¬§§¯¨«¬¯¯¶²© ‘¨³¤¯ }·«¨ ¦«¤±ª¬±ª¦²±·¨¬·q ƒ²µ¬√¨ ¬¯«²²§o
vktl }x p us1
k责任编辑 郭广荣l
zz 第 w期 周腊虎 }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类型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