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述了广布于欧亚大陆与北美的云冷杉林的以往研究成果,尤其是其更新与生境对不同采伐方式的反应,揭示了云冷杉林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spruce-fir forest which is largely distributed in Asian-European Continent and North American,especially the responds of regeneration and habitat to different cutting methods.The authors reve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loitation of spruce-fir forest and its futru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全 文 : 第 vy卷 专刊 tu s s s年 t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
∂ ²¯1vy o≥³qt
¤± qou s s s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
韩景军 肖文发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tsss|tl
罗菊春
k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tsss{vl
摘 要 } 本文综述了广布于欧亚大陆与北美的云冷杉林的以往研究成果 o尤其是其更新与生境对不同采伐方
式的反应 o揭示了云冷杉林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 云冷杉林 o采伐 o更新 o生境
收稿日期 }t||{2tu2uw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zsssutl ∀
ΕΦΦΕΧΤΣ ΟΦ ∆ΙΦΦΕΡΕΝΤ ΧΥΤΤΙΝΓ ΜΕΤΗΟ∆Σ ΟΝ ΡΕΓΕΝΕΡΑΤΙΟΝ ΑΝ∆
ΗΑΒΙΤΑΤ ΦΟΡ ΣΠΡ ΥΧΕ2ΦΙΡ ΦΟΡΕΣΤΣ
¤± ¬±ª∏± ÷¬¤² • ±¨©¤
( Τηε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 Εχολογψ, Ενϖιρον µεντ ανδ Προτεχτιον , ΧΑΦ Βειϕινγtsss|t)
∏²∏¦«∏±
(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 Ρεσουρχεσ ανδ Ενϖιρον µεντ , ΒΦΥ Βειϕινγtsss{v)
Αβστραχτ : ׫¨ ¤µ·¬¦¯¨ ¶∏°°¤µ¬½¨ ¶·«¨ ³µ¨√¬²∏¶µ¨¶¨¤µ¦« ¤¦«¬¨√ °¨ ±¨·¶²± ¶³µ∏¦¨2©¬µ©²µ¨¶·º«¬¦«¬¶ ¤¯µª¨ ¼¯ §¬¶2
·µ¬¥∏·¨§¬± ¶¬¤±2∞∏µ²³¨¤± ≤²±·¬±¨ ±·¤±§²µ·«° µ¨¬¦¤± o¨¶³¨¦¬¤¯ ¼¯·«¨ µ¨¶³²±§¶²©µ¨ª¨ ±¨ µ¤·¬²±¤±§«¤¥¬·¤··²§¬©2
©¨ µ¨±·¦∏··¬±ª ° ·¨«²§¶q׫¨ ¤∏·«²µ¶µ¨√ ¤¨¯ ³µ²¥¯ °¨¶ ¬¨¬¶·¬±ª¬±·«¨ ¬¨³¯²¬·¤·¬²±²©¶³µ∏¦¨2©¬µ©²µ¨¶·¤±§¬·¶©∏·µ∏¨ §¨2
√¨¯²³° ±¨·¤¯ ²µ¬¨±·¤·¬²±q
Κεψ ωορδσ: ≥³µ∏¦¨2©¬µƒ²µ¨¶·o≤∏··¬±ªo ª¨¨ ±¨ µ¤·¬²±o¤¥¬·¤·
云冷杉林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一种植被类型 o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之一k • q
沙菲尔 ot|x{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ot|{s ~乌弘奇 ot|{z ~李文华等 ot|z| ~马金双 ot|{x¤~马金双 o
t|{x¥l ∀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山地k小兴安岭 !长白山及张广才岭l !华北山地k五台山 !燕山 !吕梁
山 !太行山l !秦巴山地k秦岭 !大巴山l !蒙新山地k阿尔泰山 !天山 !祁连山 !贺兰山 !阴山l以及青藏高原
的东缘及南缘山地k横断山脉 !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脉l ~在台湾的山地也有天然的云冷杉林的
分布 ∀目前在浙南和桂北山地也相继发现了残存的冷杉林 ∀
云冷杉林是我国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 ∀它不仅能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经济
用材 o同时也是重要的造纸和人造纤维的原料k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ot|{{l ∀近年来随着生态林业 !林
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等概念 !问题的提出 o云冷杉林在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维
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环境 o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等方面也越来越受重视 ∀
过去人类对云冷杉林的环保作用认识不足 o造成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 ∀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将会
对反思 t||{年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水起到某种借鉴作用 ∀
t 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分析
111 群落结构与生产力
有关云冷杉林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研究在我国以西南四川高山林区和东北长白山为主 o苏联远
东 !美国 !加拿大 !北欧也有大量研究成果 ∀
t1t1t 我国东北长白山林区 日本的竹内亮 o我国的刘慎谔 !钱家驹等对东北植被分布 !各森林类型
的特征均有较多研究k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ot|{{ltl o包括云冷杉林 o但涉及群落结构的不多 o而且研究
内容多为描述性的 o属于本 底调查 ∀到了 {s年代初期 o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系统地研究了长白
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 !生产力 !稳定性等等 ∀
王 战等研究了长白山北坡各个森林类型的群落结构特征k王 战等 ot|{sl o指出云冷杉林具有
稳固而独特的群落外貌 o层次结构一般可分为立木层 !下木层 !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 o树种组成通常简
单 o多为林龄相差很大的异龄林 ∀云冷杉林往往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
陈灵芝研究了长白山西南坡鱼鳞云杉林的群落结构k陈灵芝 ot|yvl o详细探讨了其种类组成及其
生活型特点 !成层现象 !层片结构和镶嵌性等问题 o其结论与王 战等人的研究结果近似 o尤其是在种
类组成 !层次结构等方面 ∀
在生产力方面 ot|{v年中国林业土壤研究所的徐振邦等应用数量化理论 ´及方差分析研究了云冷
杉红松林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k徐振邦等 ot|{vl o找出了其高产的林分结构条件 ∀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李文华等在生物量方面作过较深入的研究k李文华等 ot|{tl ∀
t1t1u 四川高山林区 川西云冷杉林是青藏高原东缘寒温带常绿针叶林中分布地域最广阔 !森林面
积最大的一个类型 ∀由于本区纬度低 !海拔高 o其气候特点是冬季比寒温带暗针叶林区要暖和 o一月平
均气温 p x ε ∗ v ε o七月 tx ε ∗ us ε ~年降雨量 zss ∗ {ss°° o冬季为干季 o降水较集中于夏季 ∀因此
除了暗针叶林的一些最基本特征 o本区的云冷杉林与北方寒温带的相比有不少显著的差异 ∀
我国的郑万钩 !邓叔群 !方文培 !刘慎谔 !曲仲湘 !俞德浚 !朱惠芸 !程绍行 !吴中伦等以及国外的 ∞q
q• ¬¯¶²±o q¤±§¨ 2¯ ¤½½¨ ·¬¬oƒ q¬±ª§²° o• ¤µ§o• q¬°³µ¬¦«·等人于解放前就曾在此开展科研工作 o
多以采集标本为主 o兼作路线考察 o记载并分析了本区植物的垂直分布 !植被类型 o区系成分等k四川森
林编辑委员会 ot||sl ∀涉及到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不多 o或不全面 ∀
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 !吴中伦 !姜 恕 !蒋有绪 !四川林业科学研究所
的杨玉坡等都曾在这里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 o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森林地理分区 o但涉及到群落
结构和生产力研究的也不多 ∀蒋有绪研究了本区的云冷杉林在区系植物 !群落结构 !演替方面的特征
及群落分类的系统问题k蒋有绪 ot|yvl o并且同北方的云冷杉林进行了相应的对比 ∀
张万儒采用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 o对本地区云冷杉林的土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k张万
儒等 ot|{y ~张万儒 ot|yu ~熊叶奇 ot|yv ~张万儒 ot|yw¤~张万儒 ot|z|l o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 ∀四川
林业科学研究所也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ul !vl ∀
tl北京林业大学 q森林生态学k自学型l qt|{| ∀
ul刘醒华 q米亚罗林区冷杉林下土壤的有机质状况 ∀见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q四川高山林业研究资料刊 o第 t集 ot|zu ∀
vl杨玉坡 q关于川西米亚罗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问题 ∀见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高山林业研究资料集刊 o第 u集 ot|z| ∀
t1t1v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云冷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研究集中在阿巴拉契亚山脉 !阿尔卑
斯山 !原苏联远东西伯利亚等地区k瑞典 • §¯≥∏±§¥¨µªot|{s ~向开馥 ot|{x ~q杜马斯泰雷尔逊 ot|x{l ∀
这些地区的云冷杉林与我国境内分布的一样 o具有一些最基本的暗针叶林的外貌 !结构特征 ∀由于云
杉 !冷杉的强烈的建群作用 o形成了暗针叶林特殊的群落环境 o造成了 }ktl不同地区的云冷杉林下的植
t| 专刊 t 韩景军等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
物既有当地特有的种类 o更包括一些普遍存在的属种 ∀如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暗针叶林中的常见草本
植物林奈草 !七瓣莲 !二叶舞鹤草 !杜香等 o在南方亚高山地带则未有发现 ∀又如我国西南高山云冷杉
林下的杜鹃属 !箭竹属 !白珠属 !枸子木属 !珍珠花属 !钓樟属 !木姜子属等下木种 o其它地区暗针叶林下
不存在或分布极少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隔离的山区生长的云冷杉林下有着许多共同的下木和活
地被物 o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kul云冷杉林下许多典型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与暗针叶林的发育密切联
系 ∀这可能是由于云冷杉林特殊而稳定的群落环境作用的结果 ~kvl云冷杉林下大部分植物具有无性
繁殖的能力 ∀云冷杉林下荫暗潮湿风小 o不利于有性繁殖 ∀大部分植物的花呈白色或粉红色 o在荫暗
的林下显得异常醒目 ∀这些植物很少结实 o并依靠根茎在土壤表层厚厚的死地被物中穿插繁衍 ∀从根
茎的节上发出一些细弱的须根 o细根上多共生菌丝 o这些植物依靠菌根可以直接利用死地被物层中的
一些有机态养分 ~kwl云冷杉林下许多常见多年生草本及小灌木体型较矮 o其高度一般不超过 x ∗
us¦° o这可能与这些植物对雪被的适应有关 ∀除了这些基本特征 o不同地理位置 !不同海拔处的云冷杉
林在种类组成 !层次结构 !年龄结构 !生产力等方面又各有特点 ∀
由以上可知 o很多生态学家 !植物地理学家 !林学家在云冷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研究方面已经
作出了突出贡献 o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o但有待进一步深化 o云冷杉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尚属薄弱 o为合
理经营与利用云冷杉林 o应加强对其结构与生产力特征的深入研究 o以实现云冷杉林的可持续发展 ∀
112 演替 !采伐与更新
t1u1t 演替 由于云冷杉林下生态环境特点为荫暗 !潮湿和风小 o给林冠下更新幼树的生长和发育带
来了深刻的影响 o这不但影响目前森林群落结构的特征 o同时也决定着今后的演替方向k吉林森林编辑
委员会 ot|{{l ∀
对于云冷杉林 o由于其建群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 ) ) 幼树耐荫性强 o而云冷杉林下的环境特点是荫
暗潮湿 o所以云冷杉的幼树天然更新良好 ∀如果未受任何干扰或者人类进行合理的采伐利用 o那么云
冷杉林可以不断生长 !死亡 o被新长成的云冷杉代替 o一直持续下去 ∀
如果人类采伐利用不合理k如大面积皆伐l或者云冷杉林遭受火灾等严重自然灾害 o破坏了云冷杉
林的特有群落结构与其环境 o则会被山杨 !白桦或落叶松等次生林分所代替 ∀当杨桦或其它次生林分
兴起后 o林下又恢复荫湿生境 o适合云冷杉幼苗幼树的生长 o于是原生树种云冷杉的后代又在杨桦林下
复生 o此时形成/和平共处0的复层林 ∀杨桦寿命短 !后期生长慢 o终生高度不及云冷杉 o随着时间的推
移 o云冷杉林发挥后期生长较快的特点 o逐渐超过了杨桦 ∀且云冷杉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增加光照 o能
在上层正常生长 ∀而杨桦由于得不到光照 o随着时间进一步延续就会被淘汰 o云冷杉林重建k吉林森林
编辑委员会 ot|{{ ~北京林业大学 ot|{|l ∀这就是云冷杉林的一般演替规律 o国内外多数专家学者均表
示认可 ∀
t1u1u 采伐 实际上云冷杉林的演替趋向是相当复杂的 ∀这与立地条件 !种源 !采伐利用方式k人类
的干扰l等关系重大 o其中人类的采伐利用是决定性因素 ∀
李果甘指出 o一个好的采伐方式 o空间上应使各林种结构合理 o有利于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经营
上应有利于森林更新 o加速生长 o保障工农业生产 ~时间上应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k李果甘 ot|{|l ∀通
俗一点说 o叫做/越采越多 o越采越好0 o这样才能实现森林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关于采伐 o我国和其它国家都曾有过惨痛的教训 ∀罗菊春在谈到森林主伐更新时 o提出森林合理
采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森林的永续利用k孙时轩 ot||ul ∀而这种永续利用 o不仅指木材生产 o还应包括
水资源 !动物资源及森林其它各种用途的永续 ∀这与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 ∀
关于云冷杉林的开发利用历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议 o一个是有些地区的云冷杉林该不该采伐利用 o
一个是采取哪种采伐方式 o有的主张择伐为主 o有的强调以皆伐为主 ∀也有的主张彼此兼顾 o全面统筹
考虎 ∀ 3t4东北地区 对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云冷杉林来说 o以前由于对采伐与更新的关系等问题认识
不深 o加上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o曾实行过大面积的皆伐作业 o刘慎谔等许多生态学家曾极力
反对 ∀后来证明皆伐后不论面积大小 o更新都很困难 o而且带来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o因此专
u| 林 业 科 学 vy卷
家们指出对本地区可利用的云冷杉林最好采用择伐方式 o这样云冷杉林才能起到更好的水源涵养 !保
持水土 !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k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ot|{{ ~林业部大兴安岭采伐更新调查研究
队 ot||t ~刘壮飞等 ot|{x ~辽宁省林学会等 ot|{u ~李玉祥等 ot||w ~王九龄 ot||u ~波列柯夫 q qo
t|{|l ∀ 3u4川西地区 四川省西部高山地带的原始森林多分布于各大江大河的源头支沟 o山高坡陡 o
地形复杂 o海拔多在 v osss°以上 o森林分布上限可达 w ouss° o树种以冷杉 !云杉为主 o具多层结构 o在
山区生态平衡中占重要位置 o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o有着巨大的水文效应 ∀因此 o近十
几年来四川省对川西高山森林的开发利用以森林的防护作用的保持和发挥作为首要的目标 o历次的采
伐规程都明确规定保留各种防护林 ∀特别是 t|{u年制定的采伐规程 o对位于各条支沟尾部的森林 o均
明确规定必须划作水源涵养林 ∀同时 o还明确规定在乔木界线以下划留防护林 o这对防止草甸下侵 !森
林界限下移有着重大的作用k梁罕超等 ot||s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 ot||s ~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南水北
调综合考察队 ot|yyl ∀但由于实际工作中未严格按照规程办事 o造成了川西云冷杉林的大肆破坏 o引
起环境恶化 o水土流失加剧 o与今年发生的特大洪水不无关系 ∀今后应加强对云冷杉林的生境对采伐
利用方式反响的研究 o以实现国土的长治久安 ∀ 3v4原苏联远东地区 原苏联远东地区的云冷杉林跟
我国一样 o是很多河流的源头 ∀如北高加索森林对库班河 !捷列克河 !玛尔卡河和其他河川的水文状况
有很大的影响 o而这些河川的水是被广泛利用于灌溉斯大维罗宝里州 !罗斯托夫州和其他一些州的干
旱田地 o喀尔巴阡山森林对德涅斯特尔河 !布格河 !齐斯萨河及其他河川的水文状况则起着调节作用 o
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山地森林则改善着许多河川的水量 o而后者是灌溉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 !土库
曼 !吉尔吉斯及南哈萨克斯坦等地区的棉田的水源 ∀但 xs !ys年代时苏联政府对西伯利亚 !高加索和
远东等地森林的采伐利用有些过分 o造成云冷杉林等林分的生产力及防护作用大为下降k郭 垣 o
t|yw ~赵志欧 ot|yv ~ q q沃洛诺夫 ot|x{l ∀类似情况多处发生 o例如在阿尔古丹河上游地区 !喀尔巴
阡地区等 ∀由于进行皆伐和地面集材的结果 o土壤侵蚀日趋严重 o土壤肥力大大下降 o伐区上不适宜的
和非理想的树种把原来珍贵的树种更替了k郭 垣 ot|yw ~张万儒 ot|yw¥~关石钧 ot|yvl ∀云冷杉林及
山毛榉林的面积逐年减少 o采伐迹地上更新树种均系千金榆 !桦木 !山杨 !榛树 !山毛柳 o有时则被悬钩
子 !杜鹃 !地杨梅等萌蘖条及其它灌木所覆盖 ∀
喀尔巴阡山地区广泛采取条件皆伐 !带状皆伐和拔大毛式的滥伐 o尤其在土层浅薄的陡坡上 o土壤
侵蚀过程相当严重 ∀t «°u林地上被冲走的最肥沃的土壤达 xss ∗ yss·o从而使土壤肥力 !森林 !割草地
和牧地的生产力下降 o同时森林天然更新十分困难 ∀根据北高加索林业试验站对北高加索冷杉和山毛
榉林皆伐迹地上的天然更新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 o主要树种k冷杉和云杉 !栎 !水青冈l的更新面积仅占
总面的 tx h k郭 垣 ot|yw ~关石钧 ot|yvl ∀根据当时的统计 ots年内这儿未更新起来的采伐迹地约
wz ovss«°u o而荒地 !林中空地和疏林地的面积达 tzs ouss«°u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 o是由于当时对森
林在该地区的水源涵养作用认识不够 o从而造成经营方式不当 o即当时苏联山地森林中进行的主伐
) ) ) 皆伐 !条件皆伐和拔大毛式的采伐 o是不能保证森林天然更新 !森林水源涵养和保土作用的k里德
尔#珀森 ot|{s ~≥·¨³«¨ ± ετ αλ. , t|{s ~
²µ°¤±± ετ αλqot||wl ∀鉴于云冷杉林等山地森林在保证河川有
足够的水量 o在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在为山地邻近的平原地区农业经营创造良好条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
的国民经济意义 o因此必须在此类森林中禁止皆伐 ∀
t1u1v 更新 衡量一种主伐方式好坏的一个基本标志是森林更新是否良好 ∀森林更新是森林永续的
基础 o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其它自然灾害而消失后 o在同一更新地 o应根据具体条件 o同时
采用几种更新方法 ∀更新必须跟上采伐 o这是我国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对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 o也是衡
量一个林业单位更新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按照规定 o更新跟上采伐有严格的标准k孙时轩 ot||ul ∀
云冷杉林在林冠下 o林窗隙地都能实现自身的恢复 ∀有些云冷杉属的树种块状暗针叶林比大面积
暗针叶林天然更新良好 ∀林冠下更新的质量 !数量 o往往决定于上层郁闭度和林分年龄 ∀中龄 !高郁闭
度的林分天然更新不及成熟龄较稀疏的林分k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ot|{s ~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ot|{{ ~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 ot||sl ∀以西南高山云冷杉林区的天然更新为例 o有如下规律k四川森林编辑委
v| 专刊 t 韩景军等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
员会 ot||sl }ktl山原区较通风 !干燥的气候有利林木结实 o保证种子数量和质量 o也改善了种子发芽条
件 ∀根据龙斯曼 !杨玉波研究 o云冷杉种子数量在非山原区每公顷有效种子数量达 u1{ ≅ tsw ∗ us ≅ tsw
粒 o每年可达 v ≅ tsy ∗ w ≅ tsy粒 ∀看来 o区别于高山狭谷暗针叶林区的是发芽条件好 ∀kul湿润缺少死
地被层的土壤利于更新 ∀kvl林窗 !林缘 !隙地较通风 !透光处更新好 ∀kwl有疏矮灌木和不发达的草木
庇护更新好 ∀kxl择伐迹地比皆伐迹地上好 o林冠适度疏开好 ∀kyl稳定的环境和较长的时间是必要
的 ∀概括其天然更新良好的条件是 }/种源足 o地面净 o适度光照 o较长时间0 ∀
综上 o许多国家在云冷杉林的经营利用方面都走过弯路 o关键在于对云冷杉林的生态效应认识不
足 o只顾眼前 o不作长远打算 o这种经营方式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
u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
211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的影响
采伐方式不同对云冷杉林的天然更新影响很大 ∀为制订合理的采伐方式 o必须研究 }目的树种的
主要林学特性 ~林分年龄结构 !林木组成与结构 ~林冠下的 !火烧迹地上的和不同采伐方式的采伐 迹地
上的森林更新的趋向与特性 ~采伐后森林植物环境的变化 ~确定不同条件采伐迹地上土壤的抗蚀强度 ∀
此外 o还应研究不同采伐方式对下木 !草本地被物及枯枝落叶层的影响及其它一系列问题k潘志刚 o
t|yw¤l ∀
研究不同采伐方式对更新的影响一般采用典型路线调查法和定位与半定位的方法 ∀如果两者结
合起来使用 o能获得最好的效果k潘志刚 ot|yw¥~• ¤¬¯·¨µot|zvl ∀
从云冷杉林的本性来看 o天然更新是比较可靠的更新方式 ∀前苏联 !北美及我国东北地区云冷杉
林的经营史提示我们 o通过渐伐和择伐可以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k李果甘 ot|{| ~郭 垣 ot|ywl ~而皆伐
后一般天然更新困难 o因为大量的前更幼树由于不能适应突变的环境而死亡k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o
t|{{l ∀
渐伐和择伐后 o不需进行代价很高的造林 o就能完成树种组成极为理想的天然更新 ∀同时 o林地上
的森林培育过程没有中断 o这有利于最后促使森林生产率提高 o消除因立地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良后果 o
防止土壤侵蚀 o改善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水份调节作用等 ∀
皆伐后 o往往引起云 !冷杉被软阔叶树种更替 o并带来一系列的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k吉
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ot|{{ ~杨美和 ot|{u ~李景文 ot||w ~¨µµ¼ qot|{ul ∀
212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生境的影响
特定的森林种类组成构成了特定的森林环境 ∀云冷杉林由于云 !冷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形成
了荫暗 !潮湿 !平静无风等一系列特有的群落环境 ∀
皆伐后 o失去了云冷杉林连片而稠密的垂直郁闭林冠 o迹地上光照增强 o温差增大 o空气相对湿度
下降 o风速增加 o破坏了云冷杉林特有的群落环境 o不利于云冷杉林的天然更新 ∀同时容易造成地表迳
流增加 o土壤侵蚀加重 o引发水土流失 ∀
而择伐后 o只改变了局域小气候 o使林冠适度疏开 o适当的增加光照 o促进枯落物的分解 o有利于
云 !冷杉幼苗幼树的天然更新 o而并未完全破坏云冷杉林的特有环境 ∀
森林是存在于森林土壤之上的 ∀而森林植被是森林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森林被采伐之后 o
必将引起森林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区系的改变 o以及水 !热和其它物质的再分配 o从而使土壤性质产生相
应的变化k°µ¬·¦«¨··ετ αλ. ot|{zl ∀但是 o这种变化的程度 o是以采伐方式 !采伐时间 !林分类型和母质
的不同为转移的k贾守信等 ot|{wl ∀
为使迹地尽快地恢复森林 o需要采取下列措施k辽宁省林学会等 ot|{u ~王九龄 ot||u ~中国科学院
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 ot|yyl }ktl采用强度在 ws h以内的择伐 o废除皆伐或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采用小面积皆伐 ~kul为适应当前森林更新跟不上采伐和人工更新效果差的现状 o择伐迹地应以天然更
新为主 o人工促进和补造为辅 ~kvl对现存的大面积皆伐迹地 o应进行人工造林 ∀造林时应进行块状整
w| 林 业 科 学 vy卷
地 o破除草根盘结层 o使幼苗根系直接插入土壤矿质层中 o并与之紧密接触 ~kwl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皆
伐 o其面积应严格控制在 u ∗ v«°u以下 o并在采伐后 t ∗ u年内完成造林工作 o保证质量 o及时抚育 ~kxl
分布在地势低平部位的云冷杉林 o应确认只能采用择伐 o不能或不适宜采用皆伐 o否则易引起土壤沼泽
化的加强 o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
综上所述 o云冷杉林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它林副产品 !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研究云冷杉林在不同干扰下群落结构 !更新与生境的变化具有
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这方面前人作过一些研究工作 o普遍认为云冷杉林不宜进行皆伐 o因皆伐后会造成环境剧变 o不利
于天然更新 ∀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对云冷杉林进行择伐 o甚至提出择伐强度不应超过 ws h ∀但是至今没
有全面系统地研究云冷杉林群落结构 !生产力 !林内温度 !湿度 !枯落物分解速率 !林下土壤 !地表迳流
及水源涵养能力等对不同采伐方式的响应 o关于云冷杉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还相当孱弱 ∀
今后应重点研究云冷杉林在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维护环境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现有云冷杉
林的保护措施和被破坏的云冷杉林如何尽快恢复以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等问题 o使云冷杉林在我国生
态环境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q q波列柯夫 q欧洲赤松 ) 云杉混交林分生长的研究 q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ot|{| otzkxl }|t ∗ |wk蒋伊尹翻译l
陈灵芝 q长白山西南坡鱼鳞云杉林结构的初步研究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ot|yv otkt ∗ ul }y| ∗ {s
程伯荣 o许广山 o丁桂芳等 q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养分含量 q见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主编 q森
林生态系统研究k第 w卷l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w ot| ∗ uw
关石钧 q黑龙江下游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更新试验 q林业快报 qt|yv ov }v ∗ x
郭 垣 q苏联森林的渐伐和择伐 q林业快报 ot|yw o{ }{ ∗ ts
q q沃洛诺夫 q西伯利亚云杉( Πιχεα Οβοϖατα)的生物学特性 .林业译报 ,t|x{ ,w :wu ∗ wv(马世超译自苏联/林业0杂志 t|xz年第 ts期)
q沃尔特 q世界植被 ) ) ) 陆地生物圈的生态系统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w
¨µµ¼ ≥ q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q见 }植物生态学译丛k第 w集l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u o{v ∗ |y
吉林森林编辑委员会 q吉林森林 q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o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 otz{ ∗ t|w
贾守信 o梁志广 o梁淑兰等 q长白山北坡原始林采伐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 q土壤学报 ot|{w outkwl }wuy ∗ wvv
蒋有绪 q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群落特点及其分类原则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ot|yv otkt ∗ ul }wu ∗ xs
q杜马斯泰雷尔逊 q瑞典林业近况 q林业译报 ot|x{ ot }vt ∗ vu
李果甘 q试论长白山森林的采伐与更新 q吉林林学院学报 ot|{| oxkwl }ws ∗ ww
李景文 q森林生态学 q第 u版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w
李文华 o邓坤枚 o李 飞 q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 q见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主编 q森林生态系统研
究k第二卷l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t ovw ∗ xs
李文华 o周沛村 q暗针叶林在欧亚大陆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 q自然环境 ot|z|ktl }ut ∗ vw
李玉祥 o焦振英 o张富田等 q寒温带云冷杉林次生演替成亚高山草旬人工更新技术的研究 q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ot||w ouukwl }ws ∗ wx
里德尔#珀森 q世界森林资源 ) 七十年代初期世界森林资源评论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sk山 林 o胡谷岳 o赵 扬译l
辽宁省林学会 o吉林省林学会 o黑龙江省林学会 q东北的林业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u oy| ∗ {|
梁罕超 q川西高山林区森林采伐更新研究综述 q见 }李承彪 q四川森林生态研究 q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ot||s oxtv ∗ xvy
刘壮飞 o孙秉衡 o张 锐等 q长白山森林资源开发与管理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x ot ∗ uv
林业部大兴安岭采伐更新调查研究队 q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草案 q见 }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科技
处 o楼玉海 o王守信 q寒温带森林经营文集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t ox| ∗ yx
马金双 q北美的林区和森林类型 q林业译丛 ot|{x ov }tx ∗ tz
马金双 q美国主要用材树种简介 q林业译丛 ot|{x ou }t ∗ {
潘志刚 q森林更新过程研究方法指南k一l q林业快报 ot|yw o| }t ∗ x
潘志刚 q森林更新过程研究方法指南k二l q林业快报 ot|yw ots }t ∗ w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 q四川森林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s
孙时轩 q造林学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u
x| 专刊 t 韩景军等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
• §¯≥∏±§¥¨µªq采伐方式对北欧国家森林经营的影响 q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 q瑞典第八届世界林业会议论文选集 q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t o|u ∗ |z
• q沙菲尔著 q傅子祯译 普通植物地理学原理 q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ot|x{
王九龄 q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会 q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ot||u ows ∗ ww
王 战 q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类型及其群落结构特点 q见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主编 q森林生态系统研究k第一卷l q北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s oux ∗ wu
乌弘奇 q中国东北云杉属研究资料 q植物研究 ot|{z ozkul }tv| ∗ tw|
向开馥 q今日芬兰林业简介 q林业译丛 ot|{x ow }xz ∗ yt
徐振邦 o代洪才 o李 昕等 q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q东北林学院学报 ot|{v ottktl }tu ∗ uv
熊叶奇 q灰化 抑或潜育 ) ) ) 就我国西南林区冷杉林下的成土过程问题与张万儒同志商榷 q土壤学报 ot|yv ottkvl }vux ∗ vuz
杨美和 q长白山的森林地形与降水关系的初步研究 q吉林林业科技 ot|{u ot }u| ∗ vy
杨 山k译l qp qf qf±¦ ±∂≥ q森林的潜在生产量和有效生产量 q林业快报 ot|yv ox !y }t ∗ v
赵志欧 q云杉阔叶林和阔叶云杉林内的渐伐 q林业快报 ot|yv o{ }| ∗ tt
张万儒 q关于西南高山地区冷杉林下土壤形成过程的若干资料k答熊叶奇同志l q土壤学报 ot|yw otuktl }|w ∗ |z
张万儒 q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区的森林土壤 q土壤学报 ot|yu otskul }tsz ∗ tww
张万儒 o黄雨霖 o刘醒华等 q四川西部米亚罗林区冷杉林下森林土壤动态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t|z| otxkvl }tz{ ∗ t|v
张万儒 o许本彤 q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y
张万儒 q森林植物对土壤影响的研究现状 q林业快报 ot|yw ov }{ ∗ ts
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 q林业土壤研究所 q川西滇北地区的森林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yy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q中国植被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s otzy ∗ t|x
²µ°¤±± ƒ o¬®¨ ±¶ ∞q°¤··¨µ± ¤±§°µ²¦¨¶¶¬± ¤ ƒ²µ¨¶·¨§∞¦²¶¼¶·¨° q¨ º ≠²µ®}≥³µ¬±ª¨µ2 ∂ µ¨¯¤ªot||w otsv ∗ tvy
°µ¬·¦«¨··• oƒ¬¶«¨µ ƒ q°µ²³¨µ·¬¨¶¤±§ ¤±¤ª¨ ° ±¨·²© ƒ²µ¨¶·≥²¬¯¶q≥ ¦¨²±§∞§¬·¬²±q¨ º ≠²µ®}²«± • ¬¯¨ ¼ i ≥²±¶t|{z
≥·¨³«¨ ± ≥ o
∏µ·²± ∂
qƒ²µ¨¶·∞¦²¯²ª¼ q¨ º ≠²µ®}²«± • ≠ i ≥≥ ot|{s otsz ∗ uxs
y| 林 业 科 学 vy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