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n the Classifica tion System of Prunus mume Cultivars

关于梅花Prunus mume的品种分类体系



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07, 34 (4) : 1055 - 1058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收稿日期 : 2007 - 04 - 10; 修回日期 : 2007 - 06 - 26
基金项目 : 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 (10403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600483)3 E2mail: chenjyme@public1bta1net1cn
致谢 : 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采院士阅读全稿 , 推荐发表 , 谨此致谢。
关于梅花 P runus m um e的品种分类体系
陈俊愉 3 , 陈瑞丹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北京 100083)
摘  要 : 探讨了在编著 《中国梅花品种图志 ·中英双语增订版 》时 , 为解决与国际接轨而遇到的先决
问题。经钻研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 (第 7版 ) 后 , 在梅种之下将品种分为 3个品种群 , 即 : ①真梅
品种群 True M um e Group, ②杏梅品种群 Ap ricotMei Group, ③樱李梅品种群 B lireiana Group。品种群以下 ,
则不再分类、型等级别。而将二元分类法的内涵 , 融入品种名称之中。不同意樱李梅用独立的杂种学名
Prunus ×blireiana, 也不同意把杏梅提升为独立的种名 P runus ×bungo。樱李梅和杏梅还都应列在梅种之下 ,
因三者之内果皮表面均具蜂窝状点穴 ———此乃梅、杏、李鉴别分类中的最关键性状 , 必须首先考虑 , 不能
与其他性状等量齐观。
关键词 : 梅 ; 真梅品种群 ; 杏梅品种群 ; 樱李梅品种群 ; 核面点穴
中图分类号 : S 68511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132353X (2007) 0421055204
On the C la ssif ica tion System of P runus m um e Cultivars
CHEN Jun2yu3 and CHEN Rui2dan
(School of Landscape A rch itecture, B eijing Forestry U niversity, B eijing 100083, Ch 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discus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Mei flower P runus m um e cultivars under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 I1C1N1C1P. ) ’, when the book entitled
‘Chinese Mei Flower Cultivars’is being written. There are 3 cultivar group s under P runus m um e species, the
first is True M um e Group, the second is Ap ricotMei Group and the third is B lireiana Group. There will be no
further classification under each cultvar group. The sp iritual content of so2called‘Du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will be hidden into the name of each cultivar. The key character which is concerned of classification of P runus
m um e, P1cerasifera and P1arm eniaca is the dot grottoes on stone surface. Because both B lireiana Group and
Ap ricotMei Group are all with dot grottoes on stone surface, they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as species and
called in Latin name of P runus blireiana and Prunus bungo, but should be remained as cultivar group s under
P runus m um e.
Key words: Mei flower; P runus m um e; True M um e Group; Ap ricot Mei Group; B lireiana Group; Dot
grottoes on stone surface
梅原产中国 , 已有 7 000~7 500年的应用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 , 1984; 李
友谋和陈旭 , 1992; 李庆卫 等 , 2007) , 3 000年以上的引种栽培史 (陈俊愉 , 1996) 和 2 000年以
上育种、应用梅花的历史 (汪菊渊和陈俊愉 , 1945; 陈俊愉 , 1962, 1989)。由此可以看出 , 梅是我
国乃至全球应用最早的经济乔木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 , 1984; 李庆卫 等 ,
2007)。而梅花系由果梅变异分化选种产生 , 开始时期约当西汉初叶 (陈俊愉 , 1989)。如 《西京杂
记 》载 : “汉初修上林苑 , 远方各献明果异树 , 有朱梅、胭脂梅 ”。又载 : “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
园   艺   学   报 34卷
梅、紫叶梅、丽枝梅 ” (陈俊愉 , 1989)。稍迟 , 扬雄 (公元前 53~公元 18) 撰 《蜀都赋 》, 有 “被
以樱梅 , 树以木兰 ”之记述。
梅之品种增多 , 尤其是梅花品类大增 , 时期当在南宋。如在 《梅谱 》中已列出 ‘江梅 ’、‘早
梅 ’、‘重叶 ’梅 (引按 , 即今之 ‘玉蝶 ’梅 )、‘绿萼 ’梅、‘百叶缃 ’梅 (引按 , 即今之黄香梅 )、
红梅 (引按 , 当系今之杏梅及朱砂梅 )、‘鸳鸯 ’梅、杏梅等品名 (陈俊愉 , 1989)。虽当年之品种有
的处理不太正确 , 或名称不甚明确 , 但已有不同花色、花型之品种育成 , 且杏梅 (梅与杏之天然杂
种 ) 也已产生并用于栽培 ———这是世界上有关杏梅的首次报道 , 当亦系全球初有杏梅之最早信息
(陈俊愉 , 1989)。当时 , 我们的先辈是把杏梅品种列于梅的范围内。看来 , 这个开端是合理而正确
的。杏梅花香类杏 , “标格犹是梅 ”(陈俊愉 , 1989)。古人将杏梅列之于梅种下 , 是抓到要点的 , 更
系正确之判断。
1 杏梅与樱李梅 (‘美人’梅 ) 之异同
111 杏梅与樱李梅之主要差异
杏梅和樱李梅都是李属中梅与另种之间的杂种类别 , 这两类梅花在我国广为栽培应用 , 特别是在
抗寒育种、南梅北移以及向新区推广等方面尤为突出。
杏梅和樱李梅之主要差异有下列几点 :
①杏梅主要是国内自生的天然种间杂种 (梅与杏 ) 再经育种者培育、选择而成。樱李梅则为法
国人 20世纪初当宫粉梅花品种初传欧洲时以 ‘紫叶 ’ (樱 ) 李 P runus cerasifera ‘Pissardii’ ( = ‘A t2
ropurpurea’) 为母本 , 宫粉梅为父本进行了种间杂交。不数年杂种苗开花后 , 被命名为 ‘小美人 ’
樱李梅 P1 ×blireiana f. moseri (Rehder, 1940)。次年 , 又从杂种开花苗中选出 ‘美人 ’樱李梅 P1 ×
blireiana, 育种者对后者较为满意 (Rehder, 1940)。在法国和若干欧、美国家以及新西兰等国推广 ,
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②杏梅枝叶性状多居于梅、杏之间 , 小枝多呈淡暗绿而部分为古铜紫褐晕所掩。樱李梅枝、叶较
似 ‘紫叶 ’ (樱 ) 李 , 小枝灰暗褐紫色 , 有时略显淡暗绿底色 , 叶常年洒紫红晕 , 新叶、秋叶色尤艳
美。
③杏梅具肿大的花被丝托 ( hypanthium, 非花托 recep tacle) , 樱李梅的花被丝托不肿大。④杏梅
花不香 , 或略具杏花香味 , 樱李梅花亦不香 , 或略有李花微香。⑤杏梅果核表面具蜂窝状点穴 ; 樱李
梅果核表面亦具蜂窝状点穴 , 但常较稀较浅。
总之 , 杏梅和樱李梅 (美人梅 ) 都表现其与梅既有相同 (大同 ) , 又有相异 (小异 )。二者之间
有一些不同之处 , 使彼此各成为梅之不同品种群。
112 杏梅、樱李梅 (‘美人 ’梅 ) 与梅之共同点
杏梅、樱李梅彼此有相当差异 , 又都与梅有类似之差异。如二者之花均缺香味或分别略有杏花、
李花淡香 , 而梅则有典型之梅香 ; 又二者均系花、叶同放 , 而梅花则先叶而开 ( “一树独先天下
春 ”)。
但是 , 最终确定植物分类等级的性状 , 不是一般的枝、叶性状 , 也非花、果的一般性状 , 而是最
具决定性的关键性状。杏、梅、樱李、杏梅、樱李梅 (‘美人 ’梅 ) 分类之关键性状是内果皮 , 尤其
是其表面的蜂窝状点穴。经比较 , 查明梅核表面具典型蜂窝状点穴 , 杏梅、樱李梅核面亦具蜂窝状点
穴 , 不过杏梅不如梅分布均匀整齐 , 樱李梅 (‘美人 ’梅 ) 核面点穴深度不及真梅。但杏梅和樱李梅
种核面均具蜂窝状点穴而非平滑 , 如杏与樱桃、李、紫叶李。这样 , 此二者均在关键分类性状上与杏
P1arm eniaca、樱 (桃 ) 李 P1cerasifera有别 , 而与梅 P1m um e相同或近似 (图 1)。
因此 , 作者着重从关键性状相同出发 , 把三者同列入梅种之下 ; 又从次要性状之差异表现上 , 再
6501
 4期 陈俊愉等 : 关于梅花 P runus m um e的品种分类体系  
把杏梅和樱李梅分别列为梅种下之两个不同品种群。因梅、杏梅与樱李梅在关键性状 (核面具蜂窝
状点穴 ) 上的共性以及它们与杏、樱、桃、李具平滑核面的本质差异 , 故将杏梅、樱李梅与梅同列
入梅种之下 , 而分别与它们另一杂交亲本 ———杏、樱李分开。这种突出关键、照顾一般的做法 , 应该
是合理且有根据的。
图 1 梅 ( A)、樱李梅 ( B)、紫叶 (樱 ) 李 ( C)、杏梅 ( D ) 和杏 ( E) 的核面比较图 (汪敏摄影 )
F ig. 1 Com par ison am ong stones of P runus m um e ( A) , P. m um e
B lireiana Group ( B) , P1cerasifera‘P issard ii’ ( C) ,
P. m um e ApricotM e i Group ( D )
and P. a rm en iaca ( E)
2 梅种之下的 3个品种群
211 将梅、杏梅、樱李梅 (‘美人 ’梅 ) 分列不同品种群之根据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规定 , “杂交起源的栽培植物可以根据本法规 ( ICNCP) 的规定 , 作为品
种或品种群命名 ” (B rickell et al. , 2004) , 并称 : “栽培植物的分类单位 , 如果符合品种或品种群的
标准 , 应当按照本法规的条款命名 , 而不应根据 I1C1B1N (引按 , 乃指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 的规
定命名。“品种群 ( Group) 是基于一定相似性的品种、植物个体或集合体的正式类级 ” (B rickell et
al. , 2004)。据此 , 杏梅品种群与樱李梅 (‘美人 ’梅 ) 品种群都是理所当然的由一定相似性品种所
组成而又共同聚纳于梅种 ———关键性共同性状 (核面具蜂窝状点穴 ) 之下。
212 不同品种群的应用价值
杏梅品种群的成员既有美丽的花形与花色 , 又有强大的适应性与抗不良生态因子 (如抗寒、抗
旱等 ) 的能力 , 且开花繁茂 , 群体效果好。故近二三十年来 , 越来越受群众更多的欢迎与重视 , 北
7501
园   艺   学   报 34卷
京、武汉、南京等地新育成的杏梅品种也越来越多。这些在园林应用与生产上重要性逐渐增加的品
种 , 列为梅种下的品种群 , 当系理所当然和实事求是。至于樱李梅即美人梅品种 , 则系 1987年起由
欧美所引入 , 虽然历史不长 , 却已南起广东梅州 , 北迄黑龙江大庆 , 西至乌鲁木齐 , 东达上海、台
湾 , 都已有其推广栽培与应用 , 并因其花、叶俱美 , 花大瓣重 , 既耐寒又耐盐碱 , 且较抗病虫害 , 而
受到异常的欢迎。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栽种美人梅品种总株数最多、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对于如此具
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品种系列 , 给予梅种下的品种群地位 , 也是合适的。
至论及梅花栽培品种数量 , 则仍以真梅品种群最多 , 居于主导地位 (陈俊愉 , 1962)。其另一特
大优点是真梅品种群的成员都能开出具典型梅香之花。而 “暗香浮动 ”, 则正是体现梅花表现优越性
的最大特长。
关于杏梅和樱李梅与梅种之间的关系 , 尤其是它们的相异与相同之处 , 均已详加剖析 , 如上所
述。三者在关键性状即内果皮核面表现上 , 是基本一致的 , 即均不平滑 , 而是具不同程度的蜂窝状点
穴。在植物分类老专家钱崇澍、俞德浚两教授生前 , 第一作者曾先后向他们分别请教过 , 究竟梅、
杏、李等在分类上之关键性状为何 ? 钱答 : 内果皮即核面表现 , 最为关键 ; 俞则曰 : 核面表现及小枝
绿色与否 , 都系关键性状。本文采纳这两位植物分类老前辈的意见 , 而以前者为主。这样 , 就奠定了
本文之主旨 , 即在梅 P runus m um e之下 , 设 3个品种群 , 就是真梅品种群 P runus m um e True M um e
Group、杏梅品种群 P1m um e Ap ricotMei Group和樱李梅品种群 P1m um e B ireiana Group。这就是本文的
结论 , 也是即将问世的 《中国梅花品种图志 ·中英双语增订本 》的编著方针与品种分类体系的基本
骨干。
References
B rickell C D, Baum B R, Hetterscheid W L A, Leslie A, McNeill J, Trehane P, V rugtman F, W iersema J H. 2004.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2
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 I1C1N1C1P. ) . Acta Horticulturae: 647.
Chen Jun2yu. 1996. Chinese Mei flowers. Haikou: Hainan Publishing House. ( in Chinese)
陈俊愉. 1996. 中国梅花. 海口 : 中国海南出版社.
陈俊愉. 1962. 中国梅花的研究Ⅱ: 中国梅花的品种分类. 园艺学报 , 1 (3 - 4) : 337 - 350.
Chen Jun2yu. 1989. Chinese Mei flower cultivars.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 in Chinese)
陈俊愉. 1989. 中国梅花品种图志.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 1984. 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 (1) : 23 - 52.
L i Q ing2wei, Chen Jun2yu, Zhang Q i2xiang. 2007. Carbonated stone fruit underground at Peiligang historical site in Xinzheng, Henan Province.
Jour. Beijing Forestry Univ. , 29 ( Supp lement 1) : 59 - 61. ( in Chinese)
李庆卫 , 陈俊愉 , 张启翔. 2007.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地下发掘碳化果核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9 (增刊 1) : 59 - 61.
李友谋 , 陈 旭. 1992. 裴李岗文化.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 - 11.
Rehder A. 1940. Manual of cultivated trees and shrubs hardy in North America. New York: Macm illan Co. .
W ang Ju2yuan, Chen Jun2yu. 1945.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ei Hua varieties in Chengtu, Sichuan. Jour. of the Agricul. A ssoc. of China,
(182) : 1 - 26. ( in Chinese)
汪菊渊 , 陈俊愉. 1945. 成都梅花品种之分类. 中华农学会报 , (182) : 1 - 26.
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