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WUE of Three Legumes in Highland of Loess Plateau

密度对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全 文 :第 15 卷 第 6 期
Vol. 15  No. 6
草地学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07 年 11 月
 Nov.   2007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7) 06-0593-06
密度对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张晓红1, 2, 3 , 徐炳成1, 李凤民1*
(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2. 山西师大城环学院, 临汾 041004;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研究播种密度对 3 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探讨其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合理优化模式。
结果表明:沙打旺( A stragelus adsurgens)在高密区第 2 年生产力最高( 18321 kg  hm- 2 ) , 第 3 年开始下滑; 苜蓿
( Medicago sativ a)在中、高密区生产力的增幅和增量差别不显著, 以第 3 年最高( 22563 和 22108kg  hm- 2 ) ;胡枝
子( L es p edeza daur ica)在中密区第 3年最高( 7856 kg hm- 2 ) ; 加大密度使沙打旺提早进入生长盛期, 第 2 年即达
到高生产力和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苜蓿以中密区 ( 20~ 30 株/ m2 )效果最好; 达乌里胡枝子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
偏低,在黄土塬区草地农业中没有优势。
关键词: 豆科牧草; 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沙打旺; 苜蓿; 达乌里胡枝子
中图分类号: S543    文献标识码: A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WUE of Three Legumes
in Highland of Loess Plateau
ZHANG Xiao-hong 1, 2, 3 , XU Bing-cheng1 , L I Feng-min1*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 g on the Loess Plateau. Ins ti 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 inist 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2.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 onm ent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 fen 041004, China;
3. Graduate Sch ool of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 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T 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ree legumesproduct ivity and WUE in highland of Loess Plat-
eau w as studied by f ield experiment . Ast ragelus adsurg ens . o f high plant ing density reached to its highest
product ivity ( 18321 kg  hm- 2 ) in the second year and then declined in the follow ing year. The product iv-i
ty o f Med icago sat iva. of both medium and high planting densit ies peaked ( 22563 kg  hm- 2 and 22108 kg
 hm- 2 , respect ively) in the third year; no signif icant amplitude and increment betw een them were detec-
ted. T he highest product ivity ( 7856 kg  hm- 2 ) of L esp edez a daur ica. appear ed in the third year at the
medium seeding density. T he r 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d plant ing density allow ed A . adsurg ens enter the
blo oming period ear lier and achieve its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WUE in the second year; the product ivity
and WU E of M. sat iv as were improved w ith increased plant ing density and the medium density was rela-
t ively bet ter; L . davur ica has no advantag e in the agro-g rassland system in highland of Loess Plateau due
to it s low product ivity and WUE.
Key words: Legume; Productiv ity; WUE; Ast ragelus adsur gens Pall. ; M edicago sat iv a L. ; L esp edez a
dav ur ica ( Laxm. ) Schindl.
  21 世纪初任继周先生提出施行草地农业的设
想[ 1, 2] , 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理念提到新的高度。
苜蓿 ( M edicago sativa L. )、沙打旺 ( A str ag alus
adsur gens Pall. )和达乌里胡枝子( L esp edez a dau-
r ica ( Laxm . ) Schindl. )均属多年生豆科牧草, 具有
耐寒、耐旱、防风固沙以及较高的营养价值, 在我国
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和畜牧业发展中颇受重
视[ 3~ 7] ,但近些年的研究显示, 许多豆科人工草地出
收稿日期: 2007-03-27; 修回日期: 2007-06-14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 C23013500)
作者简介: 张晓红( 1976-) ,女,河北承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生态与土壤方面的研究;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 dence, E-
mail: fml i@ ms. isw c. ac. cn; fmli@ lzu. edu. cn
草地学报 第 15卷
现稳定性差、生产力低、使用寿命短的现象, 不仅影
响畜牧业的发展, 还引发了土壤旱化、退化、土地荒
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8~ 11] , 因此研究豆科人工草
地的生产力特点以及耗水规律, 通过牧草种类、密
度、播种模式和种植年限等可调控方式,结合当地条
件,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地显得尤为重要。本研
究在黄土塬区连续 3年观测 3种豆科牧草不同密度
播种时的生产力和水分消耗、水分利用效率, 以探讨
其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合理优化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
站(距西安市 200 km) 进行。(东经 1074030~
1074230,北纬 351216~ 351600) ,海拔 1200 m,
年均降水 584 mm, 年均气温 9. 1  , 无霜期171 d,
地下水位 50~ 80 m, 土壤属黑垆土, 母质是马兰黄
土,土质均匀疏松,通透性好。
试验期( 2004- 2006年)降水量分别为 510、562
和 470 mm(图 1)。
图 1 试验期间月均降水量
Fig . 1  Month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years
注:资料数据引自长武实验站气象观测场
Note: Data w as f rom th e Changw u climat ic ob ser vat ion stat ion
1. 2供试材料
沙打旺为水土保持所的彭阳早熟型( A. adsur-
gens Pall. cv. Pengyang ,千粒重 1. 943 g) , 阿尔冈
金苜蓿引自加拿大 ( M. sativa L. cv. Algoquin,千
粒重1. 285 g ) ,二者均为当地当家草种;达乌里胡枝
子为野生种(千粒重 1. 874 g, 下称胡枝子) ,属黄土
高原建群种之一(表 1)。
表 1  试区土壤养分状况
Table 1 so il nutr ients o f the experimental sit e
土层
Soil layer( cm)
全 N
Total N( g/ kg)
全 P
Total P( g/ kg)
有机质
Organic mat ter( g/ kg)
速效磷
Availab le P( mg/ kg)
pH
In 0. 01M C aCl2 ( 1 1)
0~ 30 1. 01+ 0. 04 0. 73+ 0. 01 14. 40+ 0. 41 5. 85+ 0. 62 7. 57+ 0. 07
30~ 60 0. 70+ 0. 05 0. 61+ 0. 01 9. 10+ 0. 63 2. 65+ 0. 25 7. 63+ 0. 09
60~ 100 0. 57+ 0. 04 0. 52+ 0. 02 9. 10+ 0. 47 2. 12+ 0. 20 7. 62+ 0. 02
1. 3试验设计
供试牧草各设低密区( DM 7. 5万株/ hm2 )、中
密区( ZM 22. 5 万株/ hm2 )、高密区 ( GM 67. 5 万
株/ hm2 ) ,另设 1个空白裸地(对照区) ( LD) , 重复 3
次。小区面积 10 m2 ( 4 m  2. 5 m ) ,随机区组排列。
2004年 5月 27日播种, 翌年返青后间苗。试验期
间不施肥,不灌水,适时除草。2005 年 11月各小区
埋设 1根 5 m 深 PVC 管, 用于中子仪水分测定。
1. 4测定项目
1. 4. 1 从 2004年开始每年在生长始期和结束期分
层测定 0~ 5 m 土壤含水量(美国 CPN 公司 503DR
水分中子仪) , 0~ 1 m每 10 cm一层, 1~ 5 m 每20 cm
一层;在供试草种的 5、7、9月下旬取 1 m2 样区,刈割
后称鲜重,以烘干法测干鲜比,计算小区产草量。
1. 4. 2牧草生产力( kg hm- 2 )= 全年累积干生物量
1. 4. 3  土壤含水量 m ( %) = 80. 14 * X/ 938 -
1. 0068, X为中子仪计数
1. 4. 4土壤储水量 Dw( mm) = mooh, m 为质
量含水量, 为土壤容重, h 为土层厚度[ 12]
1. 4. 5土壤水分支出量( mm ) = 生长始期土壤储
水量- 生长末期土壤储水量
1. 4. 6耗水量( mm) = 土壤水分支出量+ 生长期
降水量
1. 4. 7 水分利用率( kg  mm- 1  hm- 2 ) = 单位面
积产草量/耗水量。
1. 5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 SAS 和 Micro Excel 2003软件
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年度生产力
供试草种的产草量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升高,
其中,沙打旺以高密区最高( 3758 kg  hm- 2 ) ,苜蓿
次之 ( 2676 kg  hm- 2 ) , 胡枝子最低 ( 950 kg 
hm- 2 )。第 2年( 2005)产草量显著提高, 沙打旺和
594
第 6期 张晓红等:密度对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苜蓿的在 3 个密度区增长 7 倍, 胡枝子增长 50 多
倍;沙打旺和胡枝子的产草量间差异极显著( P <
0. 01) ;苜蓿在中密区和高密区差异不显著。第 3年
沙打旺低密区为 13775 kg  hm - 2 , 比上年增长 1
倍,但中密和高密区则出现负增长, 3个密度区间差
异不显著;胡枝子高密区生产力比前一年有所降低,
低密和中密区则比上年增长 34%和 49%; 苜蓿在 3
个密度区产草量均呈增加趋势, 比上年增长 50% ,
但高密和中密区间差异不显著; 苜蓿( 11967 kg 
hm - 2 )略高于沙打旺( 9759 kg  hm- 2 ) ,以胡枝子最
差( 3730 kg  hm- 2 ) (图 2)。
图 2  密度对供试草种产草量的影响
Fig. 2 Influence o f density on the productiv ity o f
three tested legumes
2. 2土壤水分消耗
2. 2. 1土壤水分剖面 LD(裸地)与 CK区土壤水
分的纵向分布趋势非常相似, 但前者比后者低
25% ,这主要是 10 m 深的水泥隔墙阻断了 CK区水
分的水平再分布,而裸地与其他区的土壤水分是连
通的, 也受到牧草耗水的影响。因此供试草种与对
照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别反映了根系耗水的强弱,
与 CK区水分的差别则反映根系耗水的绝对数量。
80 cm 以上土壤含水量受降水、植物吸收、覆盖度被
的影响,及蒸发力等综合作用, 80 cm 以下的土壤含
水量主要受根系吸收的影响, 能够反映草种和密度
对土壤水分消耗的影响特征。
沙打旺(图 3, a)在低密区和高密区耗水深达
3. 5 m,耗水深度在1~ 1. 2 m处;中密区耗水深达5 m
以下, 1~ 5 m 含水量 9~ 12%, 比 CK 区降低 50%。
苜蓿(图 3, b)低密区耗水深达 4 m,中密、高密区都
到了 5 m 以下, 耗水强度显著高于低密区, 1~ 5 m
含水量 10%。胡枝子(图 3, c)在低密区耗水较少,
含水量较接近裸地, 中密和高密区耗水深达 2 m,
1~ 1. 2 m 耗水强烈, 含水量在 10%以下,其中密区
的耗水深度和强度略高于高密区。一般认为当地降
水最大补偿深度为 2 m[ 14] , 结果表明,连续生长 3年
中、高密区的沙打旺和苜蓿土壤水分状况已不容乐
观,土壤深层水库亏缺已十分严重(图 3)。
2. 2. 2土壤储水量年际动态  2004- 2006年 5 m
土壤储水量(表 2) , 年支出量是各年生长末期与始
期 5 m 土壤储水量的差值,定量地反映不同播种密
度的 3个草种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利用。
2004年建植, 6- 10月共降水411 mm, 0~ 5 m
土壤储水量的支出均为负值, 完全满足当年 3个草
种的生长需要, 0~ 5 m 土壤水库不仅没有减耗, 还
得到 10%的降水补充。2005 和 2006 年 4- 10月,
降水分别为 537和 434 mm ,两年间 0~ 5 m 土壤储
水量支出 11% ,裸地支出 2% , 年内和年际 0~ 5 m
土壤储水支出量差异不显著,但从支出量仍可看出,
3个草种在第 2和第 3年降水已经不能满足其生长
需要,需土壤水库的调节补充。2005年苜蓿对土壤
水分的消耗量比沙打旺和胡枝子都多, 2006 年沙打
旺和苜蓿的消耗量不相上下,胡枝子比上一年略有
增多,但仍少于沙打旺和苜蓿。10 月末 0~ 5 m 土
壤储水量是植物消耗、土壤蒸发、和降水的综合作用
最直观响应量。2006 年 10 月草种 0~ 5 m 土壤储
水量比建植年( 2004)同期大幅度降低, 沙打旺、苜
蓿、胡枝子分别降低 31%、37%、25% , 裸地降低
19%,这是 2005和 2006年牧草生长消耗和蒸发的
累积效应(表 3)。
2005和 2006年裸地 0~ 5 m 土壤水库比 2004
年累计消耗 218 mm。究其原因有: 1是这两年比较
干燥,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2是其他草种消耗的深层
水分偷窃, 这从水分剖面(图 3) , 裸地与 CK区的
深层含水量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密度 3个草种 0~
5 m 土壤水库累计消耗量均比裸地多,其中沙打旺
和苜蓿的中密、高密区消耗最多, 是裸地的两倍, 按
当地有效含水量 12% [ 10, 13] 计算, 5 m土壤最低储水
警戒线为 726 mm , 2006年 10 月 0~ 5 m 储水量均
明显低于该界 (表 2)。沙打旺在中密区和苜蓿中
密、高密区 0~ 5 m 土壤水库消耗量, 2005 比 2006
年明显偏高,而两年降水量分别是 562和 470 mm,
2005年耗水强度高于 2006 年; 胡枝子在中密、高密
区也有类似趋势, 可见 3个草种在生长第 2年的耗
水强度与播种密度的关系非常密切。
2. 3水分利用效率
沙打旺和苜蓿 2004、2005年的水分利用效率差
异不显著,其中第 3年苜蓿显著高于沙打旺。胡枝
子与沙打旺和苜蓿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始终很低。3
种牧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而显
著升高(表 4)。
595
草地学报 第 15卷
图 3 供试草种土壤水分剖面( 5 m)
Fig . 3  5 m depth so il w ater pr ofile of three legumes
表 2  试验期土壤水量平衡( mm)
Table 2  Soil w ater equilibrium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years
年份
Year
时期/项目
Period/ Item
裸地
LD
A B C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2004 生长始期( S) 1026 . . . . . . . . .
生长末期( E ) 1141 1147 1130 1109 1123 1143 1132 1135 1145 1136
年支出( E x) - 115 - 121 - 104 - 83 - 97 - 117 - 106 - 109 - 119 - 110
Ex / S( % ) - 11 - 12 - 10 - 8 - 9 - 11 - 10 - 11 - 12 - 11
2005 生长始期( S) 1056 1076 1027 1035 1028 1054 1025 1052 1064 1049
生长末期( E ) 1037 1008 907 902 934 852 831 1009 972 967
年支出( E x) 19 68 120 133 94 203 194 43 93 82
2006 Ex / S( % ) 2 6 12 13 9 19 19 4 9 8
生长始期( S) 936 946 850 842 883 815 763 941 916 921
生长末期( E ) 923 842 694 791 755 702 677 890 828 839
年支出( E x) 13 104 156 71 128 113 86 51 88 82
Ex / S( % ) 1 11 18 8 14 14 11 5 10 9
  注:表中 S、E 和E x 分别代表生长始期、生长末期和年支出
Note: S, E, an d Ex repres ents start ing period、endin g period and yearly exp enses, respectively
 沙打旺在 2004、2005年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密度
的加大而显著升高, 但第 3年低密区超过中密区。3
个密度区的水分利用效率逐年上升,但增幅与密度
呈负相关。2005年低密、中密、高密区沙打旺的水
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当年增加了 5 倍、2 倍和 1 倍,
2006年低密区翻了一番,而中密和高密区的增长则
不显著。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与播种密度呈显著相
关,低密区显著低于中密、高密区,但后者除 2004年
596
第 6期 张晓红等:密度对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表 3  生长结束期 0~ 5 m土壤水库的消耗( mm)(10 月)
Table 3 So il w ater consumpt ion in 0~ 5 m depth at the end of g rowing per iod in October ( mm)
土壤水消耗( mm)
Soil w ater con sume
裸地
LD
A B C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2005( mm) 103 139 223 207 189 292 300 126 174 170
% 47 46 51 65 51 66 66 51 55 57
2006( mm) 115 165 213 111 179 150 155 119 143 128
% 53 54 49 35 49 34 34 49 45 43
累积 Cum ulation ( mm) 216 305 436 318 367 442 455 245 217 297
% 100
表 4  供试草种水分利用效率(kg mm- 1  hm- 2 )
Table 4  Average WUE of thr ee tested legumes
年份
Year
沙打旺
A . ad surg ens
苜蓿
M. sa ti v a
胡枝子
L . d auri ca
2004 6. 80cA 6. 45cA 1. 32cB
2005 20. 00bA 19. 30bA 8. 00bB
2006 25. 94aB 37. 54aA 11. 45aC
  注: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间差异显著( P < 0. 05) ;同行中不同大
写字母间差异极显著( P < 0. 01)
Note: Means w ith diff erent small let 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icant ly dif ferent at 0. 01 level; means with dif ferent capital letters
w ithin the same row are signif icantly dif ferent at 0. 01 level
差异显著外( P< 0. 05) , 2005和 2006 年差异不显
著。胡枝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在 2004、2005年均与密
度呈显著正相关, 2006年中密区显著居高, 比上年
增加近 1倍,低密区只增长 61%。可见 3种牧草的
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密度的加大和年限的延长而增
加。密度过大将影响其水分利用效率, 其中沙打旺
呈逐年增长趋势, 在第 2年迅速提高,以后就不再增
长;胡枝子高密区也有相似情况;苜蓿密度达到一定
程度后水分利用效率不再与密度呈正相关,但逐年
增长趋势不受密度的影响(表 5)。
表 5  供试草不同密度区水分利用率( kg mm- 1  hm- 2 )
Table 5  WUE o f three legumes at different densities
年份
year
沙打旺 A . ad surg ens 苜蓿 M. sat iv a 胡枝子 L . davur i ca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低密区
DM
中密区
ZM
高密区
GM
2004 1. 76cC 7. 20bB 11. 45bA 2. 80cC 7. 78cB 8. 76cA 0. 06 cC 0. 74cB 3. 16bA
2005 10. 67bC 21. 98aB 27. 35aA 15. 03bB 21. 64bA 21. 21bA 4. 16 bC 8. 37bB 11. 47aA
2006 25. 62aAB 23. 44aB 28. 76aA 28. 86aB 41. 23aA 42. 52aA 6. 69 aC 15. 06aA 12. 60aB
  注: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间差异显著( P< 0. 05) ;同行、同一草种中不同大写字母间差异极显著( P < 0. 01)
Note: Mean s with dif feren t sm all let ters w ithin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 icant ly diff er ent at 0. 01 level; mean s w ith dif ferent capital let-
ters with in th e sam e row for a given species are s ignifi can tly dif f erent at 0. 01 level
3 讨论
3. 1生产力与播种密度
沙打旺在低密区随着年限的延长生产力显著增
长,高密与中密区在第 2 年达到最大值 ( 18321 和
14436 kg  hm- 2 ) , 第 3年开始下滑, 其下滑程度与
当年气候条件有关( 2006年仅降水 470 mm,比常年
少 100 mm) , 但密度过大导致对资源的消耗过剧,
从而影响其生产力。有研究表明沙打旺在 5- 7 年
后由于水分消耗过大生产力开始下降[ 4]。2006 年
沙打旺进入稳定阶段, 3个密度区的(平均 14045 kg
 hm- 2 )。该结果比梁一民等研究结果 [4] ( 6840~
9800 kg  hm- 2 )和孙启忠的结果 [ 14] ( 7959~ 8218
kg  hm- 2 )都高,说明试区的水土条件比吴旗和赤
峰更适合沙打旺的生长。
苜蓿生产力随着密度的加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
而增加,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1 5]。2006年分别上
升到 22563和 22108 kg  hm- 2 ,已超过聂庆华等估
算的生产潜力[ 5] ( 19268 kg  hm - 2 )。苜蓿的生产
力均逐年增长,且不受密度的显著制约。有报道,提
高密度可以增加苜蓿的出苗率、建植率和覆盖率,是
保证其高产的有效措施 [ 15, 16]。试验结果证明聂庆
华等光能生产潜力逐步校正计算方法, 对本试区生
产潜力估算偏低。已有报道[ 17] , 黄土高原地区苜蓿
的高产期在 2- 5年,合理的耕作、施肥等措施可以
使其盛产期延长到 10- 15年。
胡枝子高密区的生产力第 2 年达到最大值
( 7102 kg  hm- 2 ) , 第 3年开始下滑,中、低密区保持
逐年递增趋势,第 3年中密区最高( 7856 kg  hm- 2 )。
虽然胡枝子的生产力在 3种牧草中最低, 但其绝对
量并不算低,据报道在科尔沁沙地达乌里胡枝子当
年和次年干草产量分别为 2540和5915 kg  hm- 2 [ 18] ,
597
草地学报 第 15卷
介于本试验中、低密区之间。
3. 2土壤水分消耗与播种密度
种群密度增加后,必将导致环境不同程度的恶
化[ 19]。密度对 3种牧草耗水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这是牧草与大田作物显著不同之处,密度对小麦土壤
储水量并无显著影响[ 20]。沙打旺中密区耗水深度和
强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密度, 2006年 5 m 土壤储水
量已经出现亏缺, 生产力则受到抑制, 导致其水分利
用效率降低。苜蓿的中密和高密区对土壤水分的消
耗显著, 2006年5 m土壤储水量都降到了 700 mm以
下, 1 m 以下深层含水量小于 12%,根据何福红等对
试区土壤干层的划分标准来衡量[ 21] ,它们与中密区
沙打旺在生长的第 3年均已开始形成土壤干层。
3. 3水分利用效率
3种牧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逐年增高, 在第 3
年达到最大, 其中以苜蓿最高, 2006年高密区高达
42. 52 kg  mm- 1 , 与同类研究相比该结果偏高。
孙洪仁等对国内外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做过总
结,其水分利用效率在 8. 2~ 26. 4 kg  mm- 1之间,
主要因生长气候条件、年限、茬次不同而异 [ 22]。苜
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偏高,与试验所选阿尔冈金品种
有关,其生长和生产特性以及适应性比国内外其他品
种好[ 23, 24] ;一般苜蓿盛产期在建植后第 2- 5年[ 9, 17] ,
而2006年恰为生长第 3年。2006年沙打旺的低密区
水分利用效率( 25. 62 kg  mm- 1 )超越中密区( 23. 44
kg  mm- 1 )而接近高密区( 28. 76 kg  mm- 1 ) , 则是
高密区沙打旺个体间竞争剧烈、生产力受抑的结果。
胡枝子水分利用效率以中密区最高 ( 15. 06 kg 
mm- 1 ) ( 2006) ,与该区生产力在第 3年最高有关。
4 结论
4. 1加大种植密度可以使沙打旺提早进入生长盛
期,在第 2年就可以达到高生产力和较高水分利用
效率。但适宜的密度情况下沙打旺群体内个体竞争
生长也会导致对土壤水分的过多消耗, 从而降低水
分利用效率。因此试区沙打旺播种密度宜高( 60~
80株/ m2 ) ,应避免中等适宜密度建植对土壤水分的
强竞争消耗。
4. 2苜蓿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密的度
的加大而增加, 但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效果则不
再显现,以中密区( 20~ 30株/ m2 )效果最佳。苜蓿
在中、高密度建植对土壤水分消耗强烈,在追求高生
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时不能忽略其高耗水性。
4. 3达乌里胡枝子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偏低,
在黄土塬区草地农业系统生产中没有优势,但其水
土保持效果好,在黄土塬区沟坡护理方面应充分加
以利用。种植密度以中等( 20~ 30株/ m2 )为宜。
参考文献
[ 1]  任继周. 藏粮于草施行草地农业系统-西部农业结构改革的一
种设想[ J] . 草业科学, 2002, 11( 1) : 1-3
[ 2]  任继周.节粮型草地畜牧业大有可为[ J] . 草业科学, 2005, 22
( 7) : 44-48
[ 3]  孙启忠,韩国,桂荣,等.科尔沁沙地苜蓿根系和根颈特性 [ J ] .
草地学报, 2001, 9( 4) : 269- 276
[ 4]  梁一民,李代琼,从心海.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
征的研究[ J] .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 6) : 113-118
[ 5]  聂庆华,宋桂琴.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草地生产力研究-以长武
王东沟试验区苜蓿地为例 [ J ] . 水土保持通报, 1993, 13 ( 5 ) :
22-27
[ 6]  张春霞, 郝明德, 李丽霞.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地土壤碳、氮、
磷组分的变化[ J] . 草地学报, 2005, 13( 1) : 66-70
[ 7]  徐柱,马玉宝,等. 三种胡枝子属野生植物适应性的初步评价
[ J] . 内蒙古草业, 2005, 17( 2) : 23-26
[ 8]  杨汝荣.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 [ J] . 草业
科学, 2002, 19( 1) : 23-27
[ 9]  程积民,万惠娥,王静.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变
化[ J]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 3) : 435-438
[ 10] 李玉山.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J ] . 土壤学
报, 2002, 39( 3) : 404-411
[ 11] 樊军,邵明安,王全九.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苜蓿地土壤水分过
耗与恢复[ J] . 草地学报, 2006, 14( 3) : 261-264
[ 12] 黄昌勇.土壤学[ M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01-102
[ 13] 韩仕峰,李玉山,石玉洁,等.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特征 [ J ] .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 1) : 36-43
[ 14] 孙启忠,桂荣, 那日苏,等. 赤峰地区不同生长年限沙打旺生
产力的研究[ J] . 中国草地, 1999( 5) : 29-34
[ 15] 欧阳延生,于徐根,徐桂花,等. 播种量与刈割对紫花苜蓿产草
量的影响[ J] . 草地学报, 2007, 15( 2) : 196- 198
[ 16] 马其东, 高振生, 王培, 等.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生态适应性
研究[ J] . 草地学报, 1999( 7) : 28- 38
[ 17] 郝明德,张春霞,魏孝荣,等.黄土高原地区施肥对苜蓿生产力
的影响[ J] . 草地学报, 2004, 12( 3) : 195-198
[ 18] 孙启忠,韩建国,桂荣,等.科尔沁沙地达乌里胡枝子生物量研
究[ J] . 中国草地, 2001, 23( 4) : 21-26
[ 19] 尹钓,高志强. 农业生态基础 [ M ]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165
[ 20] 强秦,曹卫贤,刘文国.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
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J ]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 ( 6) : 1066-
1071
[ 21] 何福红,黄明斌,党廷辉.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干层的分
布特征[ J]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 1) : 30-36
[ 22] 孙洪仁,刘国荣,张英俊,等. 紫花苜蓿的需水量、耗水量、需水
强度、耗水强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J ] . 草业科学, 2005, 22
( 12) : 24-30
[ 23] 聂素梅, 闫志坚.紫花苜蓿品比试验 [ J ] . 中国草地, 2005, 27
( 5) : 29-33
[ 24] 万素梅,胡守林,黄勤慧.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的
研究[ J] .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24( 11) : 2018-2052
(责任编辑 孟昭仪)
598